查看原文
其他

王尔德诗18首

英国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1854年10月16日—1900年11月30日),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19世纪英国(准确来讲是爱尔兰,但是当时由英国统治)最伟大的作家与艺术家之一,以其剧作、诗歌、童话和小说闻名,唯美主义代表人物,19世纪80年代美学运动的主力和90年代颓废派运动的先驱。
王尔德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家世卓越的家庭,是家中的次子。他的父亲威廉姆·王尔德爵士是一个外科医生,他的母亲是一位诗人与作家。
1864年,王尔德就读位于恩尼斯其林的普托拉皇家学校,在男孩间并不特别受欢迎。在校期间,他钟情于花朵,落日与希腊文学。虽然经常被老师斥为怠惰,但他在此校最后一年仍获得代表古典文学成绩最佳荣誉的普托拉金质奖章。
1871年,以17岁之龄获得都柏林三一学院奖学金。他在这所学校遇见马哈菲教授,教授对王尔德一生有相当影响。多年后,他还回忆说马哈菲“是一个很会说话的人,是个善于运用辩才与生动字眼的艺术家。”
王尔德自都柏林圣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毕业后,获得全额文学奖学金,于1874年进入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Magdalen College)学习。在牛津,王尔德受到了沃尔特·佩特及约翰·拉斯金的审美观念影响,并接触了新黑格尔派哲学、达尔文进化论和拉斐尔前派的作品,这为他之后成为唯美主义先锋作家确立了方向。在出版首本《诗集》后,他在文坛开始崭露头角,并来到伦敦发展。虽然年轻的王尔德还没有获得一个文学奖项,但服装惹眼、谈吐机智、特立独行的他在伦敦社交界已经小有名气,一些杂志甚至刊登着讽刺他的文章。





《 白 雪 公 主 》 有 何 后 现 代 主 义 特 征


《白雪公主》(Snow White , 1967)是巴塞尔姆的代表作,是对格林童话《白雪公主》的戏仿和解构,出版当年获得美国儿童读物类全国图书奖。小说中的白雪公主是个二十二岁的家庭主妇,与七个侏儒男人生活在一起。与童话中的白雪公主一样,她也有着乌木般的黑发和如雪的洁白皮肤。这七个侏儒每天要到一家中国食品加工厂工作,他们中的比尔已经开始厌倦白雪公主。白雪公主也一样不愿意再做“家庭主妇”,而是渴望能有一个白马王子来带领自己逃离这毫无希望、令人窒息的生活。白雪公主终于找到了符合自己要求的保罗,因为他身上流着贵族的血液。不过,小说中的保罗已经丧失了童话中保罗的英雄品格,他根本不愿意去拯救白雪公主。一位年轻的女子简代替了童话中的后母来迫害白雪公主。简的男朋友霍果为了白雪公主的缘故抛弃了她,导致她对白雪公主怀恨在心,总想报复她。她为白雪公主准备了一杯有毒的伏特加吉布森酒,却被刚刚决定不再逃避自己的责任的保罗误饮。就这样,保罗在刚刚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之时就口吐绿沫被毒死了。小说结尾,白雪公主在保罗墓前撒花,再度贞洁并升了天。

《白雪公主》对经典童话的戏仿和解构是巴塞尔姆在小说题材方面的新试验。事实上,除了《白雪公主》,巴塞尔姆还在《玻璃山》(“The Glass Mountain”, 1970)中重写了斯堪的纳维亚同名童话。巴塞尔姆所借用的当然不只是这些童话的故事内核。传统童话的故事是线性发展,以苦难得胜、正义得彰显,以及英雄被造就为走向的。在这些童话的后现代形式中,所有连贯的故事都被取消,以上我们的故事梗概只是我们从小说中无穷无尽的碎片中串拣出来的。小说中的故事不时被打断,而且印刷字体也在常规字和巨大的大写黑体字之间来回转换,整个小说可以说就仿佛是一个由各种毫不相关的信息组合而成的嘉年华。比如,小说中有这样一段:

白雪公主心想:这间房子……墙……当他不……我不是……在黑暗中……肩膀……恐惧……水是凉的……想知道……不费力气地……白雪公主心想我为什么……玻璃……靠墙弓着背……智力……返回来……一堵墙……在……返回来……他冷……镜子……

我们知道,童话故事中往往蕴含着人类最单纯、朴实和根本的美好愿望,比如爱情,比如友谊,比如英雄气概,等等。但在小说中,这些美好的东西尽都被消解,消失在这些无关的信息中,让人不得寻见,抑或完全忘记。这些无关的信息不仅时时打断小说叙述的动力,使读者迷失在这些毫无关系的细节之中,也引起有心的读者的思考,作者为何要如此写作?这些无关散乱的信息执拗地在小说中一再出现,而且以占据空间的形式硬要凸显在读者面前。

这些强硬出现的无关信息正是童话中的人类的美德和对美德的追求所消失的原因。照詹姆逊的说法,后现代是对应晚期资本主义阶段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代,所有宏大、有深度的东西都被平面化。深度和距离同义,我们之所以被取消了形而上学意义上的深度,就是因为后现代社会有太多无关的信息令我们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就好像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充斥着各种片段和碎片。然后,后现代小说对无深度的后现代状况的呈现正是旨在瓦解这种无深度,或是唤起人们对深度的重新渴望,只是它必须以无深度的形式来表现这一切。后现代小说绝不只是单纯的语言游戏,在所有这些表面的戏仿、疯狂,和无意义的背后,人类对美善的渴望从来没有被抛弃,就像小说《白雪公主》的结尾所昭示的那样。



推荐阅读:

哈姆扎诗3首

富埃尔特斯诗3首

金良植诗2首

迪埃戈诗2首

塞拉雅诗2首

埃斯普龙塞达《太阳颂》

德·拉·克鲁斯《心灵的黑夜》

理查德·布劳提根诗32首

理查德·布劳提根诗25首

鲍勃·迪伦诗27首

杜丽特尔诗16首

金斯堡诗7首

罗伯特·邓肯诗2首

马杰农《我相思成病》

裴多菲《自由与爱情》

华兹华斯《露西》

莱奥帕尔迪《致意大利》

惠特曼诗32首

里索斯诗24首

卞之琳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7首

里索斯诗10首

托马斯·格雷《墓畔哀歌》

席勒《姑娘的悲诉》

拉封丹《褡裢》

伏尔泰《致夏特莱夫人》

法拉兹达格《你在泥土里安睡》

赫尔曼《阳光悄然消逝》

阿米亥诗25首

布罗茨基诗21首

杜尔斯·格林拜恩诗3首

特拉克尔诗21首

狄兰·托马斯《羊齿山》

叶甫图申科《娘子谷》

沃兹涅先斯基《戈雅》

纪德《别再等待》

瓦莱里《海滨墓园》

福尔《夜莺》

叶拉金《雨水踮起足尖沿著大街奔跑》

狄兰·托马斯诗6首

米沃什诗10首

狄兰·托马斯诗13首

狄兰·托玛斯诗5首

海姆《哥伦布》

布莱希特《给后生的人们》

容格尔《未来》

伊万诺夫《安谧的傍晚》

波德莱尔诗14首

海伦·邓摩尔诗17首

洛威尔诗7首

萨拉·豪诗8首

勃莱诗8首

博尔赫斯诗18首

歌德诗7首

奈莉·萨克丝诗30首

梅雷莱斯诗31首

赫塔·米勒《我怕故我写》

安娜·布兰迪亚娜诗14首

帕索里尼《葛兰西的骨灰》

帕索里尼《胜利》

卡瓦菲斯诗30首

沃兹涅先斯基诗12首

特兰斯特罗默《果戈理》

拜伦《雅典的少女》

黑塞《雾中》

博尔赫斯《我的一生》


结发生别离 相思复相保 何知日已久 五变庭中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