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文明对观·比较符号系列之十四| 遍布世界的面具文化及其隐喻

巴蜀符号课题组 青铜艺术 2022-07-27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在这里和中外文明对话  


面具是世界各地的丧葬、驱邪或原始乐舞仪式之中不可或缺的道具。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其丰富的艺术造型构成了各族群对自然、对自我认识的生动表达。


源远流长的中华面具文化


中国作为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早在青铜时代就已经发展出了繁荣的面具文化,其中,古巴蜀表现得尤为突出。


面具在古巴蜀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在金沙遗址及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大量形状各异的面具和带有面具元素的器物。这些面具造型奇特而神秘,已然成为古巴蜀文化标志性的文化名片。


在学界常被称为“威严面具”的这件金沙黄金面具大小与人脸相当,就是是全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完好的黄金面具。


▲商周大金面具

图片来源于金沙遗址博物馆


从造型上来看,此面具为椭圆形大眼,双眼镂空约呈菱形,上眼帘呈弧形,下眼帘深凹,眉毛略微凸起,嘴巴镂空呈微张之态,略呈笑意。耳朵外展,上宽下窄,上半部分凹入,耳垂穿孔。整个脸部丰满,表情威严,具有一定写实风格。金沙出土的黄金面具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三星堆青铜人像的造型风格,应当同属古巴蜀文明特殊的宗教和巫术文化的产物。(黄剑华,2006)


除了金沙遗址出土的黄金面具外,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更是世界面具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中青铜面具足有着百件之多,这些青铜面具造型奇特、夸张又不失真实,被认为是“三星堆文物群中最神秘的一类”。(赵殿增,2004)


三星堆出土的众多青铜面具展现出一种极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些面具大多呈现出出筒眼、大耳、高鼻、阔嘴等几何形特征。巴蜀面具往往具有极其夸张的眼睛,例如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纵目面具:


▲青铜纵目面具

图片来源:三星堆博物馆


此件青铜纵目面具有着“千里眼”、“顺风耳”之称。


面具五官被不同程度的夸张了,眉尖上挑,双眼斜长,眼球呈极度夸张,呈柱状向前纵凸伸出达16厘米;双耳向两侧充分展开;短鼻梁,鼻翼呈牛鼻状向上内卷;口阔而深,口缝深长上扬,似微露舌尖,作神秘微笑状。其额部正中有一方孔,可能原补铸有精美的额饰,可以想象,它原来的整体形象当更为精绝雄奇。


同样在二号坑出土的铜戴冠纵目面具则更是在额头“长出”夔龙。


▲铜戴冠纵目面具 

图片来源:三星堆博物馆


此面具高31.5、宽77.4、通高82.5厘米。面具双眼眼球呈柱状外凸,向前伸出约10厘米,双耳向两侧充分展开,额铸高约70厘米的夔龙形额饰。


该面具出土时,尚见眼、眉描黛色,口唇涂朱砂。其整体造型意象神秘诡谲,风格雄奇华美,在三星堆各类人物形象中颇显特出。


研究者普遍同意,三星堆铜面具运用“黑眉”、“朱唇”等涂彩手法不仅仅是追求视觉上的冲击力,还具有某种巫术文化的象征作用。


“神的再现”是三星堆面具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有学者指出“青铜面具的设计铸造,当本于祖先崇拜期的以神祖为中心的历史传说。”(龙红、王玲娟,2011)


据相关资料表明,古蜀先民之祖神与“蚕”有关,西汉扬雄的《蜀王本纪》,以及是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这两部文献记载了“蚕虫”的文献中,明确指出蜀祖先民——“蚕丛”有着“纵目”特征。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纵目人面像,反映出古蜀人对祖先神的崇拜是一种极为重要的信仰。


祖神崇拜在世界各地的原始文化遗存中普遍存在,但古蜀人以祖先“纵目”的特征而塑造的青铜面具带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体现了蜀文化的独特性。


中国是世界上的面具文化大国,除了巴蜀地区的黄金面具和青铜面具外,傩面具也是中国面具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巴蜀文明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消逝、与其他民族同化,而傩文化则发展至今依有强大影响力。


傩文化起源于原始巫术,从先秦至明清,傩文化的表演形式经历了傩祭——傩舞——傩戏的衍变过程,面具则作为最重要的仪式道具始终贯穿其中,成为傩文化中最为直观和具象的表征。


傩戏遍布贵州、云南、安徽、江西等地,其中,贵州是我国傩戏种类最全,形态保存也最完整的省份。贵州傩戏大体可分为“撮泰吉”、黔东北土家族地区的摊堂戏,安顺地区的地戏,而这三个层次的摊戏也恰恰代表了贵州地区三种不同风格形态的面具。(李海平,2008)


▲撮泰吉面具

图片来源于网络


▲摊堂戏面具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世界范围内的面具文化


面具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在世界上其他地区也广泛的分布。在临近的周边诸国,面具的文化意义同样突出。


在日本,能剧面具已然成为了其传统文化的典型象征物。能剧是日本著名的传统戏剧,从诞生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在能剧中, 能剧演员以能面遮面, 用来表现各种幽灵、女人、孩子和老人,主角人物以超自然的艺术形象讲述故事,表现超现实的意蕴。(张昆,2008)一般来说,能面分为女面、男面、鬼面、佛面、老人面具等几大类。


▲能面

图片来源自网络


能面文化在日本强大的文化产业输出下,在世界范围内都为人们所熟知。今日的动漫、游戏、电影中都时常能看到能剧元素出现。


而在泰国,其国宝孔剧同样与“面具”关系紧密,事实上孔剧泰语叫作Khon,本身就有“面具”之意。作为一种极具有表现力的戏曲艺术面具,孔剧面具制作精良,充满神秘色彩,主要分为人面具、神仙面具、魔鬼与夜叉面和猴子面具、各种动物面具等几类。


这些面具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其素材包含佛教文化、神话传说,表达了对正邪善恶的价值取向。


▲孔剧与洛坤依面具

图片来源于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


在东方文化圈外,世界各地也都诞生了各具特色的面具文化。


遥远的非洲大陆,同样是面具文化发展最为突出、最有特点的地区之一。非洲地区的面具呈现出独特的野性的魅力。


非洲面具表现形式多样,其内容与传统宗教和祭礼仪式密切相关,主要用于祈雨仪式、播种仪式、成年仪式、凯旋仪式和埋葬仪式等。按照仪式的功用,佩戴不同的面具,带给人不同的感受,面具也是身份的象征,是一种统治权威的体现。(张冰,2015)


▲杰纳斯面具

图片来源于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


非洲面具较为典型的有贝努埃河流域的艾博族和艾格拉族所制作的面具。他们制作面具供那些具有律法裁判权的人使用。


此类面具常见恐怖的大口、尖长的獠牙以及高耸的尖角等视觉元素,象征野牛等动物的侵略性,此类面具是非洲自然崇拜文化最具象的表达。


除了部族文化,面具在古埃及文化中也占据一席之地。


目前考古工作者已经发现数量不小的古埃及木乃伊面具,所谓的木乃伊面具即是罩在木乃伊头部的面具,被视作死者灵魂的凭依之物。


▲图坦卡蒙黄金面具

图片来源自网络


其中最为著名也最为华丽的莫过于图坦卡蒙的黄金面具。


此面具是公元前14世纪时埃及法老图坦卡蒙死后所带,高54厘米、宽39.3厘米。面具用22K黄金厚板分几部分打造,然后用铆钉将各个部件连接为一个整体,其上镶满青金石、红宝石和彩色玻璃,显得华贵富丽,金碧辉煌。


面具额顶有黄金打就的一头兀鹰和一条眼镜蛇,它们是上埃及和下埃及的保护神,将其集于一身,是为了体现图坦卡蒙至高无上的权威。


▲图坦卡蒙黄金面具

图片来源自网络


在地球另一端的美洲,面具更多地成为狂欢节装束的组成部分,“在中美洲以至于整个拉丁美洲的化妆舞会和狂欢节上,面具被赋予模仿的的功能。”(伊凡·勒·福尔,2019)


如墨西哥北部索诺拉河地区的雅基族和高地的欧托密族有用山羊胡须制作面具的传统,它们被用于帕斯库拉假面舞(该舞蹈出现在基督教庆典),因此被称作帕斯库拉舞面具。此面具呈现为变形的野兽形象,人们用此面具进行乔装打扮,从事诙谐的表演艺术,将基督教和前哥伦布时代的土著传统糅合在一起。


▲帕斯库拉舞面具  

图片来源于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


在这些文化中,面具普遍被赋予一种超自然的神性,往往作为祖先、神灵以及灵魂的寄居处而存在的。


他们都有着深厚的祖先崇拜的传统及“万物有灵”观念的影响,认为死亡不是人生的结束。面具不仅仅是简单的工艺品,而是被赋予了特殊意义的神物。正如学者隋立新所说“面具作为人类和神灵之间沟通、传递信息的媒介, 代表着人的灵魂向神灵世界的转化,于是, 面具不再是常人之脸的形象, 五花八门的各种人物、动物、几何造型是雕刻者幻想世界中的神灵和祖先的形象,他们神奇诡”(隋立新,2016)


面具文化之发展及文化冲突


我们发现,在世界各地,面具在诞生初期大多都是用于宗教祭祀、艺术表达等文化仪式场合,更倾向于作为特殊的表意符号而并不强调其实用功能。例如三星堆铜面具直接就被制造为一种“纯礼器”,其大小和形状设计决定了它根本不可能被人佩戴。


然而随着文化的发展,中西文化中对面具的文化解读却逐渐产生了差异。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对面具的理解趋向于中性,并且惯常将面具这类文化道具与口罩、面罩等生活实用物相分离。


而在西方文化中则并不强调这种差异,日常实用的面部遮挡物同样被视为是一种表意符号,而且往往是指向负面的含义。


从语义层面来看,中文将“面具”与“口罩”等概念相分离,后者强调罩住的是口,鼻等器官而非是作为身份标识的“脸”;英文中,口罩和面具则都是“mask”,强调对面部的遮挡。在西方文化的脉络中,口罩被视为一种面具,二者都带有隐藏掩盖的负面意味。(潘霁,2020)


西方对面部遮挡物负面看法的盛行,与其历史有关。


在西方,我们所谓“口罩”的前身——鸟嘴面具是在“黑死病”的大背景下发明的。这种工具虽然在功能上与今日的口罩类似,但是其外形实在过于诡异,使得医护人员的救护行为更像是在举行某种神秘仪式。事实上,彼时的医学本就与巫术、神秘活动联系在一起。西方从一开始就未曾区分这两种东西。


这场几乎灭绝欧洲三分之一人口的灾难给西方文化留下了深切的文化记忆,口罩从诞生初始就同瘟疫联系起来,被视为是灾祸的象征。


时至今日的艺术创作中,鸟嘴面具依然常被用以表征灾难和死亡,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文化符号。


▲图片来源自网络


而在东方,口罩却是一种实用物,它并不表达过多的文化意涵。中国很早就将用于遮挡口鼻的器物运用于日常生活中,《马可·波罗行记》记载:“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可见在我国,口罩作为一种口鼻遮挡物,很早就被习惯性地用于日常生活中。


而现代我们所使用的口罩,很大程度是源自西方影响,当其伴随现代医学文化一同进入我国时已然是一种“科学”的事物。我们完全没有它早期“吊诡”形象的文化记忆。


时至今日,国人也不抵触日常佩戴口罩,防霾、防花粉、防晒、甚至懒得化妆时都会随手带上口罩出门。


另一方面,西方西方社会中长期推行“禁蒙面法”也影响了人们对面具的认识。


“禁蒙面法”在西方有着百余年历史,自上个世纪中期开始,欧美国家先后订立类似法案以对抗在集会中通过蒙面隐藏身份、实施暴行者。直到1975年意大利还曾立法严格禁止穿着任何可遮盖面部的服装,违法者将会被罚款及监禁。


此类条令的推行,潜移默化中将遮挡面部塑造成了一种负面行为,意味着对真实身份的隐藏和“图谋不轨”。


▲图片来源自网络


欧美流行的“超级英雄”文化至今体现着西方对面具的文化认知——面具是对面部的遮蔽,也是对身份的隐藏。主角带上面具则”常人”身份自动离场,面具赋予其英雄人格。英雄漫画中,英雄往往都是为了隐藏真实身份才选择带上面具。


总结


面具/口罩在不同文化中显然具有不同的象征涵义,这种矛盾在在当下这种特殊情景中暴露无疑。近几个月来中西方引发争议的“口罩议题”一定程度上正是源于这种面具(口罩)象征涵义的跨文化误解。


在东方文化中,面具与口罩“分离”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面具是一种符号,而口罩则是一种实用物,二者区隔分明。一方面,面具在东方文化中依旧承担着宗教、文化艺术的象征作用;例如京剧中的脸谱文化、寺庙中描绘的不同“法相”的雕塑至今仍然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其符号化的功能。另一方面,“口罩”与“面具”分离开来,指称的是世俗生活的一种实用工具,其符号表意的作用被弱化。


西方文化中,则这种“物——符号”分离的趋势较为不明显。如上文所述,受其历史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中的口罩在日常生活中仍然具有较强的符号表意功能,其表征的意义是“疾病”、“死亡”和“对身份的隐藏”,在部分人眼中无法将口罩视为一种单纯的防护工具。


然而我们也看到,随着世界疫情的发展西方世界对“口罩”的接受程度大大提高。在“求生存”这样一个最“实用”、最迫切的需求压力挤压下,人们对口罩的文化解读被压缩回到了物本身、物使用价值之上。逐渐的,越来越多的人转变态度主动带上口罩出行。


列维-斯特劳斯指出:“面具跟神话一样,无法就事论事,或者单从作为独立事物的面具本身得到解释。从语义的角度来看,只有放入各种变异的组合体当中,一个神话才能获得意义,面具也是同样道理。” 


同理,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也应该跳脱差异与普世的二元对立,以一种整体的比较的视野来看待口罩议题的争议,从而更好的共同应对这场全球性的灾难。


参考文献:

[1]潘霁.技术物与象征符号:口罩的道德调节[DB/OL]. https://mp.weixin.qq.com/s/PSXjOalEow5v7pMuAQK7hA,2020

[2]泰山水敢当. 【深度揭示】:疫情大蔓延,为何欧美人普遍不喜欢戴口罩?——面具(口罩)发展史[DB/OL]. https://mp.weixin.qq.com/s/k2bF-E96eKZDxp-cUQco6w

[3]向云驹.论面具[J].民族艺术,2005(04):37-44.

[4]顾朴光.古代埃及面具文化刍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2):22-26.

[5]隋立新.传统宗教文化视阈下的非洲面具艺术[J].艺术科技,2016,29(05):202-204.

[5]龙红,王玲娟.“千里眼”的人性与神性——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与蚕丛传说的历史印证[J].中国文化研究,2011(02):94-99.

[7]王政.三星堆青铜面具与眼睛巫术[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6):64-66.

[8]赵深艳.论三星堆青铜面具的巫性审美[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25(07):61-63.

[9]列维·斯特劳斯.面具之道[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0]李海平. 中国傩面具及其文化内涵[D].兰州大学,2008.


    内容  黄琳浪  / 编辑  杨登翔             指导老师  胡易容     


(我们尊重原创,已注明所有引用材料,内容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通过公众号联系)



我们相信您对这个问题一定有独特的见解

欢迎您通过邮箱和我们分享、讨论您的独特见解图片资料展览线索研究推介等等,更欢迎您向我们投稿~

还望您不吝珠玉,我们时刻期待着您的来信:  


Email:bsfh2019@126.com      (“巴蜀符号”拼音首字母 + 2019)


  ●●●


精彩内容回顾


跨文明对观·比较符号系列十二 | 古巴蜀与古印度的符号印章对观

跨文明对观·比较符号系列十一| 鼠年话鼠

跨文明对观·比较符号系列之十| 巴蜀青铜器和古希腊陶瓶:两个古文明的“乐”器大比拼

跨文明对观·比较符号系列之九| 年年有“鱼”——遍布世界的鱼崇拜文化

跨文明对观·比较符号系列之八|古蜀与古埃及的太阳崇拜文化

跨文明对观·比较符号系列之七 |王冠:人类文化共通的权力符号


●●

  *  本专栏由巴蜀符号课题稿   


●●●


长按下图关注青铜艺术的微信公众号

如您所知,我们的内容大部分都值得一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