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文明对观·比较符号系列之九| 年年有“鱼”——遍布世界的鱼崇拜文化

巴蜀符号课题组 青铜艺术 2022-07-27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在这里和中外文明对话  



“转发这条锦鲤,2020年所有愿望都能实现。”


——近两年锦鲤频频在各大社交媒体刷屏,各位肯定或多或少见过此类内容。锦鲤作为一个承载着人们美好期望的符号,在网络上引发了一场又一场盛大的狂欢。



这声势浩大的“锦鲤热”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内在的深厚的文化渊源的。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更久远的历史时,我们会发现,锦鲤所代表的鱼文化源远流长。


根据各类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可见,人类对于鱼的重视和崇拜贯穿古今中外,甚至从原始社会时期开始就已经初见端倪。


01


作为远古文化符号的“鱼”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鱼”一直被认为是重要的吉祥物。


在距今约5000多年前的《山海经》中,已经有着大量关于鱼的描述。


《山海经》中的部分“鱼”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山海经中对“鱼”的部分记载,内容来源:马昌仪. 古本山海经图说[M].  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

(其中“蒋本”指明代蒋应镉绘图本;“胡本”指指明代胡文焕格致丛书《山海经图》本;“汪本”指清汪绂《山海经存》本;“郝本”指郝懿行《山海经笺硫》石印图本;“禽虫典本”,指清《古今图书集成・禽虫典》本)


在五篇《山经》中,有名有姓的“鱼”就有50余种。


我们今天依旧沿用了《山海经》中的许多名词,比如“鲤鱼”、“鳜鱼”、“鲫鱼”等都在经文中留有记录。


还有一些鱼虽然在今日叫法不同,但数千年前的经文中似乎已经对它进行了记载,比如《山海经》里的“滑鱼”就广泛被认为是今日的“鳝鱼”。








▲山海经中对“滑鱼”的记载,内容来源:马昌仪. 古本山海经图说[M].  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


《山海经》中关于鱼的神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将鱼作为神的崇拜心理。可以说,“鱼”作为吉祥物的符码早在写就《山海经》的时代就已经发生和生成。


例如在《山海经·西次三经》有:


“泰器之山,观水出焉,西流注于流沙,是多文鳐鱼,状如鲤里,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于东海,以夜飞。其音如鸾鸡,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见则天下大穰。”


在这番描述中,“文鳐鱼”是一种充满神话色彩的会飞的鱼,而只要这种鱼一出现则天下大丰收。刘火(2017)指出,这也许是中国古籍里最早把鱼与丰收相连在一起的记载,或者说是汉文古籍里最早把鱼与丰收相连在一起原始符码。“年年有鱼”(或“年年有余”),或许便是从这里转换生成的。



02


文物证史——中华“鱼”文化




“鱼”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不仅出现在古迹、神话传说中,更是作为中华文化最重要的吉祥物之一而不断出现在各个时期文物中。


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约为西元前5000年~前3000年前)的彩陶上就已出现鱼纹。


仰韶文化的彩陶图案中有很多动物形的纹饰,而鱼纹是其最典型的纹饰。50年代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即为最典型的代表。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这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国宝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通体红色。值得注意的是盆内的人面鱼纹,构图简洁,却充满了神秘和奇幻的色彩——人的头顶有鱼状的饰物,两耳旁边各置一条小鱼,嘴中也似衔着两条鱼,整个纹饰展现出奇特的人鱼合体的景象。


▲图片来源自网络公开渠道


彩陶纹样是先民表达原始宗教思想的一种重要的视觉形式,它具有象征意义。(杨冯磬,2012)


学者们从半坡遗址遗存的鱼纹中推论认为,半坡氏族是以鱼为图腾的氏族,鱼神是半坡人的保护神。神秘奇幻的鱼纹中流露出的是半坡氏族的图腾崇拜思想和氏族文化。通过器物上的图案我们就能发现,这些出土文物中有关的鱼纹或鱼纹组合图案,无论是在艺术手法上还是在图案所蕴含的宗教内涵上,已将最早出现在先民心中的鱼形大大地扩展了。据此有学者推论认为:鱼神作为图腾,在仰韶文化时期前就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发展。(张幼萍,2002)

▲半坡遗址人面鱼纹饰

图片来源自网络公开渠道


步入商周时期,以“鱼”为题材的器物更是十分流行。


目前出土的商周时期文物中,就有不少的鱼形玉器,也有很多饰有鱼形图案的青铜器。在青铜器中,鱼形图案常常以辅助纹饰的形式出现在器物的内侧,一些大型深碟状的青铜盘则内外侧都饰有鱼形图案。


1988年11月在陕西省宝鸡市南郊茹家庄一西周晚期的窖藏内,出土了一件罕见的立体鱼形青铜器——青铜鱼尊。


▲图片来源自网络公开渠道


这是一件西周中晚期的器物,构思巧妙,做工精美,为鲤鱼形,鱼口微启,鱼目圆睁,鱼尾微弯,腹下四个人形足支撑着鱼身。


▲鱼尊雕画十分细致,鱼鳞、鱼鳍生动精致。

图片摄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根据考古文物和著录材料,青铜尊多以飞禽和走兽为外形,此前尚未有以水中鱼为外形的青铜尊,而这一鱼尊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


鱼尊之外,宝鸡市还出土了大量以鱼为题材且时间相衔接的文物。这些文物穿过岁月的长河一起向我们展示的文化现象或许正是古时渭河流域对鱼的重视和崇拜。


“中原”周边,在青铜文化昌盛的巴蜀地区同样有“鱼”类器物出土。


1976年绵竹市出土的战国铜器中包含铸有鱼纹的铜斧和铜戈,1983年成都三洞桥出土的战国铜勺,其勺面上的纹饰中也包含鱼纹。在广汉三星堆遗址上,人们又发现了鱼形牙璋、鱼形玉佩,还发现雕刻有两两相背的鱼形图案的金杖。而在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金带上,也发现有和三星堆金杖一致的鱼形图案。


▲带有鱼纹的“巴蜀图语铜勺”

图片来源自网络公开渠道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1986年在广汉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出土的金杖。


▲图片来源自三星堆博物馆官网


三星堆金杖金杖是已出土的中国同时期金器中体量最大的一件,全长1.42米,直径2.3厘米,净重约500克。金杖是古时的工匠将金条锻打成金皮后包裹在在木杖上制成。出土时,木杖已在漫长的岁月里腐朽炭化,仅留下金皮和一些残存的木渣。


在金杖的一端,有一段精美繁复的图案,图案共分三组:靠近端头的一组,是两个前后对称、面带笑容的人头像,头戴五齿巫冠,耳饰三角形耳坠。另外两组图案大致相同,上方是一对头部相对的鸟,下方是一对背部相对的鱼,在鸟的颈部和鱼的头部叠压着一支箭状物。


▲图片来源自三星堆博物馆官博


目前人们对图案的真正内涵尚无定论,仍在探讨中。有观点认为这一段图案表现的是分别以鱼和鸟为祖神标志的两个部族联盟而形成了鱼凫王朝,图案中的“鱼”、“鸟”就是鱼凫王朝的徽号、标志。另一种说法则认为金杖上的鱼鸟图象征着上天入地的功能,是蜀王借以通神的法器。


03 


遍布世界的“鱼”文化




不仅仅是中国,世界各地各文明中,“鱼”都有其独特的一席之地。人们往往把“鱼”视为神灵加以供奉和膜拜。


比如,印度教的第二大神毗湿奴十大化身中的第一个化身就是鱼,名叫玛斯亚(Matsya)。在印度神话中,玛斯亚在摧毁世界的大洪水泛滥之前昭示了人类的始祖马奴(Manu)脱离洪水围困的方法,又在大洪水袭来之际用他的鱼须系住了马奴所乘的船,帮助他生存下来,从而给予了世界重新开始的机会。


▲图片来源自网络公开渠道


高加索地区也曾广泛盛行崇拜鱼神之风,至今仍遗留着许多高达5米左右的鱼形石雕,即考古学家们所津津乐道的“鱼石”。


而在古代叙利亚文化中,人们则把尊崇的女神阿塔尔加季斯称作“鱼的母亲”。鱼被饲养在庙宇附近的池塘,只有一部分祭司和献奉者在一定的时候,即在举行仪式的供桌上才能吃它们。现在叙利亚的艾杰斯和特黎波里,人们还在清真寺附近的池塘里养鱼。(但新球,2016)


根据苏联著名的民族学家、宗教学家C.A.托卡列夫所做的统计,世界各地区原始部落中以鱼为图腾的氏族部落也不在少数。


04 


鱼崇拜的起源与发展




“鱼”作为人类从古至今的重要文化符码,历史悠久且内涵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不断丰富。


最初,鱼崇拜产生的原因无外乎与人类的生存环境与生活方式落后、鱼自身属性及原始初民的思维方式的局限性是分不开的。(杨冯磬,2012)


纵观古今中外,傍水而居的民族或部落,几乎都有鱼崇拜情结。先民们与水与鱼朝夕相处,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渔猎是先民们生存的重要手段,鱼类是他们重要的物质资源。满足人类生存需求的鱼对先民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鱼类本身又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对于当时凭借低下的生产力与残酷的自然环境进行抗争的人类来说,鱼类生生不息的繁衍能力十分值得羡慕。因此,生殖崇拜也是带来鱼崇拜的重要原因。


而在先民们“万物有灵”的思维下,万物被认为是与人类一样有灵魂有思想的存在,从而将自身的情感寄托于自然生物中。在当时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鱼自然也被寄予了崇拜和期望,鱼被神化,人们对鱼敬之祀之,祈求鱼神的庇佑。


早期人类文明中众多的鱼图腾、鱼类器物皆是先民们的鱼崇拜这一精神活动留下的印记,它们承载着鱼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意义。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鱼崇拜在人类的文化中不断积累沉淀,又被人类与宗教、文学、艺术相结合,不断被赋予新的象征意义。锦鲤所代表的祥瑞之兆正是其中一种升华的意义。可以看出,即使是在现在这样一个科技信息时代,“鱼”的文化意象仍然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沉淀着,延续着,继续在文化中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屈小强.古蜀鱼崇拜与蜀人东进[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8(02):1-6.

[2]但新球.趣说鱼崇拜[J].生命世界,2016(07):12-21.

[3]张幼萍.史前半坡文化的鱼崇拜[J].文博,2002(05):13-17+21.

[4]吴怡.试析巴蜀青铜器上的鸟、鱼、龟、虫(蚕)纹饰[J].四川文物,1989(05):25-31.

[5]刘火. 鱼,华夏文明最早的符码之一[N]. 中华读书报,2017-08-09(015).

[6]杨冯磬. 鱼原型意象的历史嬗变[D].西北民族大学,2012.

[7]马昌仪. 古本山海经图说[M].  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

    内容·李毓婷 / 编辑·杨登翔             指导老师  胡易容     


(我们尊重原创,已注明所有引用材料,内容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通过公众号联系)


●●●


我们相信您对这个问题一定有独特的见解


欢迎您通过邮箱和我们分享、讨论您的独特见解图片资料展览线索研究推介等等,更欢迎您向我们投稿~


还望您不吝珠玉,我们时刻期待着您的来信:  

Email:bsfh2019@126.com      (“巴蜀符号”拼音首字母 + 2019)


●●


精彩内容回顾

跨文明对观·比较符号系列之八|古蜀与古埃及的太阳崇拜文化

跨文明对观·比较符号系列之七 |王冠:人类文化共通的权力符号

跨文明对观·比较符号系列之六 | “爬”遍古今各大文化的蛙形象

文明对观·比较符号系列之五 | 跨越时空的无限轮回:西方衔尾蛇符号及东方文化龙纹中的“原型意象”

跨文明对观·比较符号系列之四 | 炯炯有神看世界:三星堆与古埃及的眼睛崇拜

跨文明对观·比较符号系列之三:东西历史中的“维纳斯”们——这还是你们想象中的女神吗?

跨文明对观·比较符号系列之二:古巴蜀和古玛雅 相距千里的两个“爱鸟”文明

跨文明对观·比较符号系列之一:古希腊陶罐和战国铜壶的那些异曲同工之妙

●●

  *  本专栏由巴蜀符号课题稿   


●●●


长按下图关注青铜艺术的微信公众号

如您所知,我们的内容大部分都值得一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