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文明对观·比较符号系列十一| 鼠年话鼠

巴蜀符号课题组 青铜艺术 2022-07-27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在这里和中外文明对话  



鼠年话“鼠” 


新年伊始,我们照旧从这一年最为标志性的元素说起。


01

作为十二生肖之首的“子鼠”

相比起从前梳理过的其他动物形象,“鼠”尤其有趣。


“子鼠”作为十二生肖之首,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然而细细一想却又有些古怪:


这种动物既无使人敬畏的强大身体,更算不上对生产、生活有所帮助的益兽;甚至于老鼠在传统文化中也并不讨喜。无论是传说还是古文记载中,老鼠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负面形象出现。


纵览我国的生肖文化,早到湖北省睡虎地秦代墓葬出土的竹简,再到东汉王充《论衡》中的记载。这些文献记录了不同时期、地域将十二地支与动物对应关系。虽然这些文字中所记录的动物种类并不统一,同一动物所对应的顺序也有变化,然而老鼠却是始终牢牢占据着“老大”的交椅,始终与“子”对应。


▲向您迎面走来的是子鼠领衔的十二生肖

唐代·十二生肖陶俑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网站


这种弱小又有些令人讨厌的小动物为何能在一众属相中排第一?后世对此解释颇多。


俗文化中有一种说法认为:


古人以动物足部爪子、指头数量奇偶将之分为阴阳两性,单数者为阳,双数为阴;而老鼠前足四指后足五指,正应了地支即时中“子时”由阴至阳过渡的特性。



也有说法认为生肖的排序对应于动物一天中最活跃的时刻,而子时乃是老鼠活动最为积极的时段。


……


此类说法可谓五花八门,然而这些“解释”终究无法得到证实。


如果我们将视野放的大些,就会发现其实除我们熟悉的十二生肖外,在我国部分少数民族文化中也流传有许多“其他版本”的生肖文化。此外,外国文化中,例如古巴比伦、印度等,也有类似以动物命名年份的文化习俗。


这些外国的“生肖文化”同样历史悠久,乃至郭沫若等学者曾推论中国生肖文化为“舶来品”。(王献华,2016)


现今考古发现的文献记载已经部分的为我们展示了生肖文化在时间长河中的流变过程。它在漫长的发展和形成过程中,无疑杂糅了许多源自不同文化源流的元素,现在恐怕很难找到一个唯一的理据来解释它了。

▲部分学者认为,中国的生肖文化的形成可能受到巴比伦“黄道十二宫”文化的影响

图片来源自网络


除了上述这些分析,民间文化中更常见的则是诉诸传说或神话故事,来对“子鼠”排名第一做出解释。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十二生肖赛跑排名的故事。


传说黄帝组织动物通过赛跑来为生肖排位。比赛时,老鼠躲在本该夺得第一的牛身上,并在最后一刻跳了出来,窃取了冠军。


这种说法流传十分之广泛,甚至在我国周边国家中也颇有市场。


▲图片截取自网络视频 
视频地址: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37847059/


这些传说还衍生出老鼠欺骗猫使其错过比赛的说法,以此来解释为何猫未进入十二生肖之列。


所有的这些故事,字里行间都表现了民间对老鼠的大致看法:弱小却狡猾、奸诈。


大概创造这些故事的人,除了"作弊"之外也实在难以想出老鼠得以拔得头筹的合理解释。


老鼠的弱小,在文物中也有所体现。例如这件“西汉滇国豹衔鼠穿銎铜戈”即将老鼠表现为了猛兽口中的猎物。


▲图片来源自网络


研究者推测,制作者是以鼠和豹分别比喻敌人和己方以此震慑敌人


如果要将之翻译为语言,大概就是警告:“别耍什么小聪明,我们分分钟就能消灭你!


▲图片摄于云南省博物馆

02

鼠:让人爱恨交加的动物

我们今天谈论的主角实在是有些可怜,哪怕作为一年生肖神也被传说是作弊得来。


老鼠的文化形象在我们的文化中实在算不上“高大”,只消大致考察一下与“鼠”相关的词语就能了解得八九不离十。




向上滑动阅览 部分与“鼠”相关的成语

抱头鼠窜:形容受到打击后狼狈逃跑。

城狐社鼠:比喻依仗权势作恶,一时难以驱除的小人。

鸱鸦嗜鼠:比喻嗜好各不相同。

虫臂鼠肝:比喻极微小而无价值的东西。

胆小如鼠:形容非常胆小。

掉头鼠窜:形容狼狈逃窜。

奉头鼠窜:形容受到打击后狼狈逃跑。

孤雏腐鼠:比喻微贱而不值得一说的人或事物。

官仓老鼠:比喻有所依恃的恶人。

过街老鼠:比喻人人痛恨的坏人。

狐凭鼠伏:象狐狸、老鼠那样潜伏在里面。

稷蜂社鼠:比喻倚势作恶手的人。

奸同鬼蜮:行若狐鼠:比喻人恶劣到极点。

掘室求鼠:比喻因小失大。

狼贪鼠窃:常形容敌人贪狠卑鄙。

狼眼鼠眉:形容人相貌凶恶。

两鼠斗穴:比喻敌对双方在地势险狭的地方相遇,只有勇往直前的才能获胜。

猫鼠同眠:比喻上下狼狈为奸。

目光如鼠:形容人眼神奸滑。

穷鼠啮狸:比喻受人欺压,虽然敌不过,也会拼死抵抗。

雀鼠之争:指强暴侵凌引起的争讼。

三蛇七鼠:比喻为害的东西多。

社鼠城狐:比喻依仗权势做恶,一时难以驱除的小人。

十鼠同穴:比喻使集中在一起,一网打尽。

首鼠两端: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右动摇不定。

鼠窜狼奔:形容狼狈逃跑的情景。

鼠腹鸡肠:比喻气量狭小,只考虑小事,不顾大体。

鼠腹蜗肠:比喻所求有限或气量狭小。

鼠肝虫臂:比喻极微小而无价值的东西。

鼠目寸光:形容目光短浅,没有远见。

鼠凭社贵:比喻坏人仗势欺人。

鼠窃狗盗:指小偷小摸。

鼠首偾事:比喻人办事没决断,就象胆小的老鼠,在出洞时头在洞口伸伸缩缩一样。

鼠牙雀角:比喻打官司的事。

投鼠忌器:比喻做事有顾忌,不敢放手干。

梧鼠技穷:比喻才能有限。

梧鼠五技:比喻技能多而不精,于事无益。

相鼠有皮:旧指人须知廉耻,要讲礼义。

偃鼠饮河:比喻所需极有限。

以狸饵鼠:比喻事情不能成功。

贼眉鼠眼:形容神情鬼鬼祟祟。

獐头鼠目:形容人相貌丑陋,神情狡滑。


顺着这些词语浏览一遍,就能知道老鼠在我们文化中的形象是何等之“恶劣”:眼、眉、牙、肝,不论哪个部位,只要和“鼠”一旦沾上点点关系,立马就成了骂人的话。


用流行的说法,“鼠”这个字眼简直“有毒”,沾着了就得不了好。就像“猫鼠同眠”一词——哪怕是作为除害能手、天敌的猫儿与它在一起,也马上就被拉向了贬义的一端。实际我们脑洞大开的想一想,就其字面而言,完全也有可能是老鼠改邪归正不是么,但是我们的文化规约就是如此,甚至不给老鼠“洗白的机会。


1

2

▲“猫鼠斗争”至今仍然是广泛存在于各国文化中的一个故事主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


“鼠”的恶名在我国文化中可谓源远流长。


自从新石器时代农耕技术产生并逐渐推广之后,鼠类以伴生的方式迅速适应了人类带来的种种变化。这些狡猾的生物,迅速成为了偷吃人们农作物的一号大敌。


早在创字的初期,祖先就将老鼠嗜好啃咬破坏的形象记录了下来。


甲骨文中的“鼠”字是象形字,字形就像像一只尖嘴、大耳、长尾,正在啃噬的动物,旁边还生动的画上四点表示啮碎的物屑。这些生动的记录表明古人一早就注意到了这些啮齿类动物好啃咬的习性,并视之为其符号。


▲甲骨文“鼠”字

图片来源 http://www.vividict.com/Public/index/page/details/details.html?rid=8503


在《诗经》中就有《国风·魏风·硕鼠》一篇,反映对统治者(硕鼠)贪得无厌的反抗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老鼠的贪婪、狡猾与贪腐官员的形象如此契合,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沿用“硕鼠”来比喻贪腐的官员


这一意象在历朝历代的文人笔下又被反复提及,“鼠”作为“贪婪”的符号深入人心:


唐代曹邺《官仓鼠》有:“官仓老鼠大如斗……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柳宗元《三戒永某氏之鼠》《笼鹰词》等名篇也多次以鼠指代恶人。


朱熹《诗集传》也有:“民困于贪残之政,故托言大鼠害己而去之也。”


▲图片来源自网络


老鼠猥琐贪婪的形象在我们的文化中已经深深埋下了根,时至今日的嘲讽漫画还总是以老鼠来比喻罪恶之人。


然而,同样的特性有时却又让这些“鼠辈”成为了人们喜爱或崇拜的对象。


西域鼠神


玄奘大师在《大唐西域记》中就记载了一个崇拜鼠的西域神秘王国——瞿萨旦那国。


据玄奘记载:传说有一年匈奴来犯瞿萨旦那国,国王无奈之下“焚香请鼠。冀其有灵”。结果鼠王晚上率领群鼠咬坏了匈奴的弓弦、马鞍、甲链等等用具。最终在老鼠们的帮助下,瞿萨旦那国大胜匈奴,“于是杀其将,虏其兵。”


瞿萨旦那国感谢鼠王的帮助,于是从君王到百姓都给鼠王建祠设祭,甚至路过鼠穴的时候都要下马步行。


瞿萨旦那国的存在在上世纪初被文物证实。1900年12月,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对!就是发现精绝古国的那位)来到中国寻宝,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丹丹乌里克遗址发掘收集了大量文物,其中就有著名的《鼠神图》木板画。


▲《鼠神图》现存于大英博物馆


图中鼠神鼠头人身,头戴王冠,光环笼罩。


此图的发现,学界普遍认为印证了玄奘所记录的瞿萨旦那国及其“鼠崇拜”文化的存在。


老鼠盗种


鼠盗食粮食固然让人厌恶,然而若是将粮食送到自己家中,这时老鼠就摇身一变成了“英雄”。


在我国的许多地区,都流传着“老鼠盗种”的传说。


这些故事各有不同,有的是说老鼠在天界偷吃稻谷时不慎将几粒稻子洒落人间,有的则说是老鼠从天界为人们偷得稻子,但总的来说都是讲人通过鼠而发现了稻谷的故事。

这些传说故事看似荒诞,但却是可以解释的。


所谓“老鼠盗种”,很有可能就是某种鼠类从远方收集而来的过冬粮食,埋在洞穴中意外发芽而被先民们发现的故事。


鼠好衔取种子、谷物囤积的特点也被古代匠人所捕捉。

此物长13.2cm,出土于兴平市豆马村汉武帝茂陵东侧1号无名冢1号丛葬坑出土,现藏于茂陵博物馆藏。 

图片来源自网络

例如这件西汉青铜衔物鼠,生动还原了老鼠叼食果实的场景。


因老鼠喜好偷粮食来屯储,有的地方还将老鼠视为了“五谷神”。


这种看似有几分“反讽”的说法倒也不是空穴来风,据说饥荒之年就会有灾民扒鼠穴来收集粮食。此时惹人讨厌的老鼠实实在在成为了人们赖以续命的“神兽”。


鼠与“福”


古人所谓的鼠比今天宽泛得多,所谓“鼠,穴虫之总名也。”


尤其有意思的是,古人将蝙蝠也视为鼠。


古时民间有一种说法认为,家中老鼠若偷吃到盐就会变化为蝙蝠,又称为“仙鼠”“飞鼠”“天鼠”。古代志怪小说《玄中记》也有“百岁之鼠化为蝙蝠”的说法。

▲从某些角度来看,蝙蝠确实形似肋生双翼的老鼠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与今日人们畏惧蝙蝠不同,古时蝙蝠却是吉祥的生物。


“蝠”和“福”同音,传统艺术中常见的“蝙蝠”纹饰正寄托着趋吉纳祥的祈福寓意。古人在制作器物时常常以五只蝙蝠作为装饰,寓意“五福临门”。


鼠与生殖崇拜


早期人类对动物的崇拜情结,大多与生殖相关,这一点在老鼠身上同样有所体现。


鼠的繁殖能力在一众动物中也算是出类拔萃。


老鼠一年四季都可以繁殖,每对老鼠每年可生育20次左右,每胎生育8~12只小鼠。并且小鼠一个多月以后即有了生殖能力,又可以进行下一代繁殖。


这样算来,平均一对老鼠一年就可增加到5000只,三年内达到20~35万只。也正是如此,小小的老鼠在古代才能频频酿成灾祸。


具有如此强大繁育能力的动物,被人崇敬当然不奇怪。我国的传统吉祥图案中就常常将老鼠与葡萄、葫芦、瓜等“多子”植物放在一起,表达“多子多孙”的美好祝愿。


▲图片来源于网络

03

世界范围内的“鼠”文化

在生物学意义上,鼠属于哺乳纲啮齿目。现生的啮齿目占整个现生哺乳动物种的 40%左右,是哺乳动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


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鼠。无论哪个历史时期,几乎任何地方的人都在同这些小生物进行交道。


在西方的古典时代,各大文化中也常见对鼠的崇拜文化。


由于鼠昼伏夜出的习性,古埃及文化中将鼠与月亮联系在一起。认为它们象征着大地富饶的资源、盎然的生机,并且司职计算人间的岁月。


又由于“鼠”感知灵敏,往往能先人一步发现环境的变动。古罗马人认为“鼠”预 见未来,以看见白鼠为吉,以鼠咬破衣物为厄运将至。


在随后的时间中,西方文化中对鼠的印象如同我们一样复杂。


在西方几大国家,老鼠都曾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祸。1347—1353年席卷欧洲大陆的黑死病几乎消灭了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后世主流观点认为所谓黑死病实际就是一些列由老鼠所引发的恶性传染病。


此后世界各地也多受鼠疫的威胁,英国、法国等主要欧洲国家在近代仍不时受到鼠疫的困扰。


有研究者经过对英文中的词义分析,总结了英文语境下鼠的文化形象。


研究人员发现,“rat”(大鼠、山鼠)往往表达的都是贬义;而“mouse”则偏向中意,有时也会表达小巧机灵等正面含义。(李萍,2008)


对鼠的这种复杂影响,存在于西方几大文化中。例在俄语惯用语中,крыса(大老鼠,家鼠)的负面意象也十分明显突出,常用以表达下流无耻、卑微委琐、贪生怕死等;而мышь(鼠,耗子)的内涵意义则比较复杂,没有鲜明统一的褒贬意义。(袁俭伟,2008)


▲古罗马青铜鼠雕像 同样着重刻画了老鼠抱食的场景

与我国“西汉青铜衔物鼠”有异曲同工之秒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随着技术的发展,老鼠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愈发可控。当这种动物对我们的威胁逐渐缩减,流行文化中的老鼠形象也愈发的惹人喜爱,一系列以鼠为主题的文化作品层出不穷:《汤姆与杰瑞》、《料理鼠王》、《精灵鼠小弟》……


当然,其中最著名、影响力最大的莫属近年来几乎要“一统天下”的文化霸主“米奇爸爸”。


▲图片来源于网络








鼠作为一种生物,其本身当然是不分善恶的。


老鼠是狡猾猥琐还是机灵可爱?它是盗粮的小偷还是送粮的救世主?它是啃食破坏的蛀虫或是杀敌救国的英雄?它是席卷一切的灾祸还是多子多孙的福星?


……


古今中外,我们对“鼠”的形象解读十分复杂且矛盾;然而细细一想,实际又有一个相当统一的标准。


人对“鼠”的形象解读,无论是喜是怒,都是以人为标尺做出的解释,最后成为了人对自身所作的注脚。



参考文献:

王献华.郭沫若《释支干》与泛巴比伦主义[J].郭沫若学刊,2016(01):41-44.

李萍.刍议“鼠”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异同[J].文教资料,2008(17):47-48.

袁俭伟.谈谈“鼠”在俄语中的文化伴随意义[J].俄语学习,2008(02):63-68.

赵峰. 中国传统民俗民艺中的鼠文化[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6):171-174.

王致诚. 神秘的鼠文化[J]. 科学之友旬刊, 2008(3):90-91.


    内容/ 编辑  杨登翔             指导老师  胡易容     


(我们尊重原创,已注明所有引用材料,内容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通过公众号联系)


●●●


我们相信您对这个问题一定有独特的见解


欢迎您通过邮箱和我们分享、讨论您的独特见解图片资料展览线索研究推介等等,更欢迎您向我们投稿~


还望您不吝珠玉,我们时刻期待着您的来信:  


Email:bsfh2019@126.com      (“巴蜀符号”拼音首字母 + 2019)


●●



精彩内容回顾


跨文明对观·比较符号系列之九| 年年有“鱼”——遍布世界的鱼崇拜文化

跨文明对观·比较符号系列之八|古蜀与古埃及的太阳崇拜文化

跨文明对观·比较符号系列之七 |王冠:人类文化共通的权力符号

跨文明对观·比较符号系列之六 | “爬”遍古今各大文化的蛙形象

文明对观·比较符号系列之五 | 跨越时空的无限轮回:西方衔尾蛇符号及东方文化龙纹中的“原型意象”

跨文明对观·比较符号系列之四 | 炯炯有神看世界:三星堆与古埃及的眼睛崇拜

跨文明对观·比较符号系列之三:东西历史中的“维纳斯”们——这还是你们想象中的女神吗?

跨文明对观·比较符号系列之二:古巴蜀和古玛雅 相距千里的两个“爱鸟”文明

跨文明对观·比较符号系列之一:古希腊陶罐和战国铜壶的那些异曲同工之妙

●●

  *  本专栏由巴蜀符号课题稿   



●●●



长按下图关注青铜艺术的微信公众号

如您所知,我们的内容大部分都值得一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