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人,你会处理排泄物吗?
“
这是一个户外人无法回避的问题。以前或许没有机会了解,现在应该尝试做到……
”
各位客官请注意:这是一个有气味的话题。并且此文结束之前可能久久不能散去。
可它又是每一位置身山野的户外人不可回避的话题……不管你置身何地,吃、喝、拉、撒、睡都是每日必备的程序。只是有的人喜欢讨论吃、有的人钟情于怎样喝、还有人,喜欢讨论各种睡……
但是,以上都不是笔者在此文想表达的。
本文试图探讨一下,作为一名户外人,吃饱喝足、更衣就寝之前。山野荒林间,拉撒一通之后。应该如何处理排泄物?
怎么定义人类排泄物
作为户外人,要知道你的排泄物怎么处理,你首先要清楚的是你应该处理的排泄物有哪些。
如果从生物学的角度来定义,排泄物是指我们熟知的汗液与尿液,以及呼吸系统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多余的水分等,而粪便并不属于排泄物的一部分,排便在生物学与医学上的正确名称是——排遗。
看到这里,有人也许会窃喜,因为似乎有一样大家都不太愿意处理的东西似乎不在必须处理的范围内。但不要高兴得太早,意思是——这里讲的是在户外的“排泄物”,没错,也就是包括便便在内的。
图片来源:时间神医
也就是说,在户外,我们需要合理处理的两大主要排泄物是——粪便和尿液。
为什么要处理自己的排泄物
首先提出一个问题: 山野之中为何要妥善处理排泄物?人类排泄物对环境的破坏程度究竟有多大?
在一部分户外人的认知里,排泄物并不会对环境造成多大影响,包括笔者在内的绝大多数人,在接触相关系统理论之前,都会认为:“排泄物嘛,就是植物的肥料。”
如果是在自家的菜园里,估且可以称之为肥料,但是在野外,它可能只是废料——对周边自然生态环境极具破坏力的废料。归纳其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污染水源:人类粪便中除含有大量致病微生物和细菌外,还有较多含氮化合物(将对水体造成氮污染),若未经处理污染到水源,将影响到以此水源为生的人类和动物。
滋生细菌,传播疾病:人类排泄物因其特殊气味,常常容易吸引飞鸟走兽、各类昆虫的造访,那么排泄物中的流行性病毒、细菌等将以它们为流动载体,进而传播疾病。
难以降解,后患无穷:登山、远足的户外人经常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行进,辟如高山、沙漠和极地、洞穴。在这些环境中,人类排泄物的自然分解速度极慢,甚至根本不会分解。如果排泄物处理不当,将可能对后来者的健康造成危害。
影响视觉:未经处理的排泄物将给后来者造成视觉上的不雅,想像一下,你正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般的美景的时候,发现,脚下踩的是一坨……那将是什么样的体验!
江湖常见排泄物处理方式
户外圈这个“大世界”山多林茂时常滋养出各种各样的鸟,因此说起这个话题来,甚是趣哉。那就让我们一起……荡起双桨……先来看看各路豪杰都是怎样处理自己的排泄物的?
一泻千里、扬长而去式。其实这是相当一部分山友在山野环境中的真实写照。可能是因为喜欢李太白的诗变得甚是洒脱、或者是热衷金庸的小说,喜欢来去如风。在营地周边,来去匆匆,找准地方,一拉了之。处理排泄物?不存在的,这辈子都是不可能的……
形式主义式。可能是由于进化不够彻底的缘故,身上仍具有一些动物属性。虽然内心具有作为高级灵长类动物的本能意识:觉得随地大小便是不大好的、若置之不理更是不好的。但是内心又拒绝去妥善处理这些很麻烦且没用的东西。于是为了平衡内心的这种纠结与矛盾、他们象征性地用脚一刨、尘土掠过、最多加两片树叶意思意思。刨的那一下、颇有一些常见家禽的属性......
如大家所见,上面提到的两种显然是反面教材。并且笔者要声明的是请勿对号入座。
“歪果仁”是怎么处理自己排泄物?
然而,世事总有两面性,有坏自然有好,都说欲扬先抑。因此讲完反面教材,我们来看一个标准操作。
图为笔者与两位大神在嘉子峰期间,左为Urban Novak、右为 Marko Prezelj ;图/时间神医
这次来讲一个真实的故事,笔者有幸,去年十月与四届金冰镐奖得主 Marko Prezelj(马括·普莱泽利)、两届金冰镐奖得主Urban Novak(库尔班)两位攀登大神相处了一段时间。
在此期间,他们准备尝试从上日乌且出发,从北壁攀登嘉子峰;而笔者的工作,从表面上听起来冠冕堂皇,美其名曰——川登协联络官,而实际上,是操一口麻辣味English,为他们烧水泡咖啡、洗菜做西餐,并且陪着打扑克……有些跑偏,回到正题——如何处理排泄物,也看看国外的月亮是不是就真的是比国内的要圆。
笔者在担任联络官(姑且这么叫,毕竟烧水的事实那么残酷了)期间,时常也会跟他们探讨关于攀登的大小轶事,自然不会少了这个充满“味道”的话题。
在十月的嘉子峰大本营,天气虽晴好,但川西高原凛冽的风,肆意,因此这是一个修整日。这是第一天到大本营,笔者跟 Marko与Urban一起,泡着咖啡,在营地晒着最烈的太阳、吹着最冷的风。 几杯咖啡下肚,自然产生了尿意,于是笔者起身去解决这件“人生大事”
也许是风实在太大、天实在太冷。没走多远,大约离营地三四十米的一块大石头旁,就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随后回到营地,准备继续跟他们闲聊扯皮,刚一坐下, Marko蜜汁微笑,小嘴一撅,道:hi,Joe,I think,maybe you are not supposed to do like that anymore (我想,也许你不应该再这样做了)
明显空气凝滞,出现一阵尴尬的气息,虽然他的英文也夹着浓重的斯洛文尼亚口音……(Marko不会说中国话,为了方便下面笔者就直接翻译了)
但是,除了表示羞愧以外,就着这个话题,笔者也问Marko:你一般都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他很认真地回复:在我们现在这个营地的环境下,如果是“小号”,远离营地、水源、步道至少60米,最好是在裸露的岩石上,尽量避开有土壤的地方,这样在阳光的照射下,可以快速分解掉你的排泄物,对环境的影响于是降到最低;但如果是“大号”,你应该带上你的猫铲,同样是在远离营地、水源、步道至少60米的地方,寻找一个合适的区域,挖一个猫洞,然后解决它(后文会详细讲到何为合适的区域以及何为猫洞),完事以后将它埋掉……just like this ,that will be fine.
干净而整洁的大本营,几乎没有任何垃圾,但得益于两位大神的细心打理和严格遵循环保原则;图/时间神医
正是因为受到 Marko的感召,笔者保证下次再也不会这样了。如果大家有兴趣去学习过LNT(无痕山野)的课程,其实都会讲到这方面问题,也包括笔者。
尽管能真正身体力行的可能寥寥无几,但是事情总要有人去做。
具体的操作方法和建议
做了这么久的前戏,听了这么久的故事,终于来到了正题。但是请不要激动,毕竟接下来气味将越来越浓重,一些操作甚至有点令人窒息……
我们来梳理下山野环境中处理排泄物的标准流程和基本原则,笔者尽量通俗易懂的遣词造句,首先先说小便。
60米原则示意图。图/时间神医
户外如厕时,遵循“60米原则”,记得远离水源、步道、营地和人群聚集区至少60米。
在裸地和岩石上小便时,不要对准植物,因为尿液中的盐分可能会吸引动物舔食,从而对植物带来伤害。(别再被童话里一泡童子尿让小树长的又快又好欺骗了)正确的姿势是尽可能选择没有植物的地方如选择裸露的岩石表面,可以加速排泄物的分解。
可以使用河沙、球果、阔叶、雪代替卫生纸,如果一定要用卫生纸,请使用天然色泽、无味的。禁止焚烧卫生纸,将其放在垃圾袋里带下山去。摘自《登山圣经》
小便:不要总在同一个地方做“标记”。一般来说,如果对尿液进行大面积分散处理,对环境的冲击是较小的。但事实上,驴友常常喜欢集中在一个区域小便,如大石头的背后、小树林的深处……这样将导致尿液高度集中,尿液中的盐分和氨化物将导致土壤的化学成分改变,从而影响周边植物的正常生长。
如果在陡峭的岩石或冰面,请在指定的地点集中小便,并将尿液染黄的雪掩盖起来。摘自《登山圣经》
如果攀登的路线很长,或在账内方便,可以使用尿瓶收集尿液,然后集中处理。(特别提醒,宽口的脉动瓶对男性来说是最方便的尿瓶)
再来说户外活动中的大便的处理方式,其中较为方便且实用的方法是猫坑掩埋法——让你的便便消失不见。
所谓猫坑,亦称之为猫洞,顾名思义最早是从猫身上学来的,对“猫奴”来说,也是熟络名词。猫洞掩埋法最适合在较低海拔且有较厚腐殖层的地方处理排泄物。
挖一个合适的猫洞,视频来源于手艺宅
那么应该如何挖出一个合适的猫洞用正确的方法处理便便呢?遵循以下步骤便可:
A. 选址很重要。由于户外环境复杂多变,实际上猫洞的选址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基本原则是:
远离水源、步道、营地以及人群聚集地大于60米,这样不会对营地和他人造成影响
土壤最好是富含腐殖质的有机土壤(即浓黑色土壤),这类土壤中众多的微生物可以加速粪便的分解
最好选择有岩石或灌木作为遮挡物,并且不易被发现的区域,并远离已有排泄物区域,避免排泄物集中
所选区域最好避开碎石区域和树根,这样有便于深挖
避开碎石区和树根,便于深挖。图/时间神医
B. 挖坑有讲究。选好合适的区域以后,便可以开始挖猫洞,一般的做法是:
用猫铲将草皮或地表整理出一个直径为10至15厘米的圆,将草皮移开放在一边
图片来源:朔寒
用猫铲在圆形区域挖出一个深度为10至20厘米的猫洞,因为这个深度大致与腐殖层相当,排泄物分解速度最快,因此深度也不宜超过20厘米。如果没有猫铲,亦可用掉落的粗树枝、长而扁的石块、或是其他尖锐物体代替。
图片来源:《登山圣经》
C. 爽完先别走。挖好猫洞,方便完之后,可别只顾自己爽了,拍拍屁股就撤了,善始善终很重要:
方便完后,用松软的土壤将排泄物盖上,用棍子或铲子稍加混合
然后把移开的草皮挪回,盖上,封好猫洞
接着整理附近植被,恢复原貌
最后将使用过的厕纸放入事先准备好的密封袋或垃圾袋中,带出山野,统一处理
但如果户外活动是在贫瘠的矿物质土壤地带、高山岩石区、砂石区、或是在沙漠峡谷带,排泄物都不容易分解甚至不会分解,因此在这些环境下排泄物不能掩埋。虽然掩埋可以把排泄物隐藏起来,但如果不能被分解,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是依然存在的。此外,对攀登者而言,猫洞掩埋法同样也不适合在雪地使用,除非雪下有矿物质土壤可以分解排泄物。
相对典型的砂砾碎石区,排泄物在这些区域几乎不会分解,因此需要我们背下山去。图/时间神医
那么不能使用猫洞的地方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这些排泄物呢?难道需要我们带出山野吗? 答案是:是的。
“应该将排泄物背出去!”这是 Marko在大本营对笔者说的。虽然在国内部分山友看来可能显得很夸张,但是在北美地区、欧洲阿尔卑斯地区,这是攀登者们约定俗成的排泄物处理方式之一。
以北美最高峰麦金利为例,当地政府对前往麦金利地区的攀登者有明确的规定,攀登者在攀登结束以后需将相应重量的排泄物带出该地区,否则将面临高额的罚款!并且目前这一要求已经从海拔5160米提高至2160米,即排泄物重量计算将从海拔2160米的地方开始,直至攀登行程结束。
因此在热门的冰河路线、沙漠、岩壁、攀冰路线、极地冻原等地方,以及冬季攀登时,将排泄物装好背出去将是我们的首选做法。
那么应该如何处理呢?提供以下几种方式供大家使用:
A. 使用双层袋。使用双层袋是一个高效且安全的常用办法,它是使用两个可重复开封的塑封袋装取排泄物,再放入储存袋或黑色垃圾袋内。具体的做法是:
将内层塑封袋外翻,套在手上,将排泄物抓起来,然后翻回去包住排泄物,装入内层塑封袋内,密封。
然后将内层塑封袋装入事先准备好的外层塑封袋内,密封。
当然,为了抑制排泄物的异味,可以在内层袋中放入氨水海绵、活性炭除臭剂、高分子固化剂、猫沙等。
最后,处理完请记得洗手……
图片来源:朔寒
B. 使用移动厕所。移动厕所是一种卫生而且能循环使用的工具。这种“厕所”山友可以自行制做,也可以选择购买。
所需的物品有: 塑封袋 ;一个坚固、带盖、广口的塑料容器(如瓶口足够宽的塑料瓶)、 除臭剂。
具体制作步骤是: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大小的塑料容器(轻质、广口塑料瓶最佳)作为便桶
在塑料容器外围缠上牢固的胶带或布带,便于将便桶外挂在登山包上
户外如厕时,在塑料袋上进行即可。结束后,将塑料袋系紧,放入塑封袋中,密封
最后将其置于事先制作好的便桶中,带出山野,统一处理
万能的淘宝总是一个可以产生奇迹的地方,比如下面这个便携式厕所: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
这种便携式厕所实际就是移动厕所的量产和升级版,他的缺点除了可能会比较贵以外,就是会比较沉,如果没有马匹或牦牛等运输牲口的户外线路或是高海拔攀登请慎重考虑。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厕所帐篷,对于团队出行来说,拥有一个移动式厕所配套可以遮风挡雨的厕所帐篷,无论是私密性、舒适性还是团队的“逼格”都将大大提升。
C.其他一些比较重口味的处理方式。众所周知,户外人经常在极端的条件下进行户外活动,比如高海拔地区、极地、原始森林等,那就难免会遭遇极端的情况比如高海拔大岩壁,比如高原冻土地貌等等。
在极端情况下,当我们没有如此充分的准备、或是足够多的物资和足够充沛的精力将排泄物妥善地处理好,然后带出山野,也无法使用猫洞掩埋法的时候,应该怎样适当处理我们的排泄物呢?
涂抹法——顾名思义,此法就是如厕结束以后,用树枝或是较为扁长的石块将便便尽量均匀地涂抹在裸露的岩石上,这样在阳光的照射下可以适当加速排泄物的分解,在高海拔地区紫外线的作用下,亦可以杀死一部分细菌和病毒。但若遇雨水冲刷,仍然会导致对环境的污染,并且也会影响视觉,因此,这种方法在国际上也一直存在争议。不过总的来说,用涂抹法适当处理比置之不理要好得多。
以上,差不多是我们常见的户外排泄物处理方法,希望有帮助到大家舒适而又环保地在户外如厕。
后记
关于处理好自身的排泄物,无痕山林;还是想就此机会,讲两句个人观点。
目前国内户外运动处于不断兴起的状态,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这是好事,这也是坏事。好事就不多说,坏事需要提醒几句: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之后,并没有给自然生态带来应有的保护。并没有遵循除了风景、什么也不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不留下的基本原则。
文中提及的一部分排泄物处理方法也源自无痕山林(Leave No Trace)理念,这些知识和理念,其实也是每一个进入山野的户外人应该了解与熟知的。关于无痕山林(Leave No Trace),网络上可以搜寻到的信息也有很多如LNT七项原则等,因这篇文章不是专门讲解这一板块内容,因此一带而过。
“风景该带走带走,垃圾该留下留下”成为莫大的讽刺。留下的是珠峰游客大本营的垃圾堆、贡嘎山区的姨妈巾……接踵而至的便是年保玉则的无限期关闭、格聂神山的封闭……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去爱护这颗孤独的蓝色星球上的一草一木;去珍惜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以为后记。
将产生的垃圾打包,带出山野,统一处理。图/时间神医
◆
往期精选
◆
线路 ➤ | 雨崩 | 乌孙 | 狼塔 | 贡嘎 | 洛克 | 博格达 |
线路 ➤ | EBC | ACT | 念青东 | 珠峰东坡 | 伯舒拉岭 |
山峰 ➤ | 珠峰 | K2 | 道拉吉里 | 安纳普尔纳 | 四姑娘 |
线路 ➤ | 半脊 | 雀儿山 | 南迦帕尔巴特 | Ama Dablam |
人物 ➤ | 王铁男 | 守静笃 | 罗静 | 张诺娅 | 徐江军 |
线路 ➤ | Ueli Steck | 梅斯纳尔 | 库库奇卡 | 栗城史多 |
知识 ➤ | 打包 | 防蛇 | 蚂蟥 | 迷路 | 失温 | 防晒 |
线路 ➤ | 露营 | 背包 | 睡袋 | 轻量化 | 山峰难度 |
电影 ➤ | 艽野尘梦 | 荒野生存 | 巅峰记忆 | 北壁 |
线路 ➤ | 127小时 | 涉足荒野 | 垂直极限 | 攀登梅鲁峰 |
户外探险会员
点个在看,给小犀牛加个鸡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