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鹿身世大解密】一个纠缠了近200年的分类难题
坡
身世大解密
鹿
鹿科动物分布广,主要日间活动,又爱跑到开阔的地方吃草,是我们较常碰到,因此也是最早被记载的野生动物之一。但要识别它们,确实不容易。鹿科动物种类多,但不少物种“相貌平庸”,一眼看过去体形、毛色都差不多,先不要说母鹿、幼鹿不好认,连带角的公鹿,往往也要细心观察鹿角形状、臀斑、鼻镜等等才能识别。
一般人觉得糊涂是很正常,但神奇的是它们的分类到现在连专家们都还是摸不清,理不顺。就像今天的主角——坡鹿,自发现起就被不同人冠上了一堆名字,到2020年的今天,在学术界仍被使用的属名还都有3个!
从坡鹿被发现和命名的故事,大家就会对鹿科分类有多令人头疼有所体会,让我们为大家拆解一下。
▲ 谁是坡鹿?谁是水鹿?
答案在最底!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坡鹿的发现
19世纪起,欧美各国大力发展自身在全球的影响力,周游列国的公职人员大量采集研究各国的生物资源,可说是物种大发现的年代。但当时很多物种都不是被正规生物学家发现的,而是出国执行其它职务的军人或神职人员等 “爱好者” 采集的,而且当时的分类学,可以说是比较直观和主观的,而且能用作对比研究的文献和基础数据都很缺乏,故此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会被不同学者多次命名发表,因此也是同物异名大爆炸的年代。
1838年,英国驻印度,爱好狩猎的Percy Eld上尉在印度东北的曼尼普尔邦(Manipur)河谷一带,发现了一种长着独特弯角的新奇鹿类,并送了几对猎得的鹿角给Guthrie上校,但由于Eld上尉道听途说,以为前人在其它地方已经发现过这种鹿,就不了了之。
▲ 坡鹿发现者,Eld上尉的1839年画像。狩猎是当时外国人最流行的“运动”之一,看他在猎枪和猎物前多么的意气风发。(图片来源:Wikipedia)
坡鹿的命名
当时大量进驻印度的外国博物专家和爱好者,被当地丰富而新奇的自然资源深深吸引,组织出版了一本博物学期刊,叫Calcutta Journal of Natural History(CJNH),由对地理和生物学有浓厚兴趣的John McClelland 医生当主编。1840年,McClelland 在CJNH创刊号发表了一篇短文,描述并绘制了一对Guthrie上校在1839年转送给他的奇怪鹿角,并指出应该属于一个未被描述的新种,这就是坡鹿最早的科学记载。
Eld看到短文才如梦初醒,立即把他对坡鹿的各种观察连同一副鹿角绘图寄给一名记者,这信件转展以“书信交流”形式在CJNH第二期刊登,而McClelland 以期刊主编身份,在信底提到转发的记者建议这个新种应根据其发现者Eld命名为Cervus eldii(它的种名往往被写作eldi, 但eldii才正确)。
▲ Eld上尉在Calcutta Journal of Natural History第二期发表的第一张坡鹿角绘图。
过了一年,即1843年,McClelland 在CJNH第三期对Guthrie上校在这三年间收集的皮张和骨骼标本进行了仔细研究,发表了更规范、完整的新种描述;他以坡鹿“比较接近水鹿的形态、毛色和地理分布等“,把坡鹿归入鹿属(Cervus)下的水鹿(Rusa)亚属,并建议命名为Cervus (Rusa) frontalis。
但由于1842年出版的CJNH第二期Eld的书信交流已经有Cervus eldii这个种名,按优先权原则,所以McClelland建议的frontalis就变成无效种名,而Eld上尉就名垂青史了。有趣的是,由于McClelland以主编身份在Eld的信件下面附加了几句话,而且没有提及建议使用eldii这个种名的记者贵姓大名,他又误打误撞被认定为坡鹿这个物种的命名者,也算得上流芳百世,跟上尉可说是win-win!
这些先驱都是看到雄性坡鹿那对独特的弯角,特别是明显的眉枝(brow tine, 从角基向前方生长的第一分杈),而断定其特殊的分类地位。因此,坡鹿的英文名,除了现在较常用,以纪念发现者Percy Eld的Eld’s Deer之外,也叫Brow-antlered Deer, 意思是眉角鹿。
▲ McClelland发表于Calcutta Journal of Natural History第三期的全球第一张坡鹿绘图
鹿属? 泽鹿属? 新属?
坡鹿的种名终于搞掂了,但要弄清楚属名却还有一段漫长之路。1843年,另一位英国生物学家John Edward Gray在整理大英博物馆兽类名录时,又为坡鹿建立了一个新属——Panolia,当时他根据鹿角的性状变异,认为印度的坡鹿有 Panolia acuticornis 和 P. platyceros两种。但到了1850年,他在一篇整理世界鹿科动物的文章中,又推翻了自己的说法,认为印度的坡鹿只是Panolia eldii一个种。
生活在缅甸、中南半岛和海南岛的坡鹿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相继被发现,但相关资料甚少。这时候大家还纠缠在印度坡鹿的分类问题上,其它坡鹿就更不用说了。零零碎碎的资料到了1915年,才被著名的英国自然学家Richard Lydekker总结起来,在整理大英自然博物馆的有蹄类编目时,他把坡鹿放进鹿属的泽鹿亚属(Rucervus)内,并认为坡鹿Cervus (Rucervus) eldi有三个亚种:
1. 印度的C. e. frontalis
2. 缅甸的C. e. eldi
3. 泰国的C. e. siamensis
有用心上课的读者都能看得出,frontalis本来就是印度坡鹿eldi的同物异名,他又把eldi这名字给了缅甸的种群,明显又搞混了。无论如何他是首个给了中南半岛种群一个亚种地位的人,而siamensis这个亚种名也一直沿用至今。
说起泽鹿(亚)属(Rucervus),也是大有文章:它是1838年由B.H. Hodgson根据印度泽鹿(R. duvaucelii) 特殊的身体结构从鹿属中分拆出来的;印度泽鹿英文叫Barasingha或swamp deer,即沼泽的鹿。现生有3种,分别是印度泽鹿,泰国泽鹿(也叫熊氏鹿,英文为Schomburgk's Deer,R. schomburgki)和坡鹿。三种鹿都生活在平原丘陵的开阔地带,而且顾名思义也特别依赖沼泽生境。由于栖息地环境开阔,不怕被树枝藤曼钩到,雄鹿都有较复杂的大型鹿角。我们读到不少介绍海南坡鹿的科普文章甚至学术文献,都介绍海南坡鹿为“印度泽鹿的一个亚种”,恐怕是混肴了印度泽鹿与印度坡鹿这两个同门师兄弟了,其实并不正确。
由于都分布在平原地区,人鹿争地,而且是目标猎物,这三种泽鹿的命运都比较悲惨,分布在曼谷平原的泰国泽鹿,早在1932年已经被打光,而能守住3000只老虎的印度,也把印度泽鹿打得七零八落,只剩下5个相互分离的种群,数量可能就跟老虎差不多。
坡鹿嘛,我们下面继续讲~
▲ 印度泽鹿
▲ 已灭绝快上百年的泰国泽鹿/熊氏鹿 (图片来源:Wikipedia)
坡鹿的分类历史
英国生物学家Oldfield Thomas在1918年根据各地坡鹿的身体特征,认为坡鹿不是三个亚种,而是三个种——印度坡鹿 Rucervus eldi, 基于缅甸坡鹿的独特性首次把它命名为Rucervus thamin, 还有中南半岛的泰国坡鹿Rucervus platyceros。同时,他根据Swinhoe 在1869年取得的海南坡鹿角,首次提出海南的种群是泰国坡鹿的一个特有亚种—— Rucervus platyceros hainanus。当然,Lydekker比他早几年用了siamensis这个(亚)种名描述了中南半岛的种群,所以platyceros又是一个无效名。且先不要问我们为什么他发表前不先翻看文章增添了混乱,因为他也是有很大贡献的——缅甸亚种的独立地位就是他建立的,而thamin这个亚种名也一直沿用至今。
▲ 坡鹿三个亚种的分布图。灰色是历史分布区,黑色是现在的。现在印度、老挝、柬埔寨和海南岛的种群和分布区都太小了,干脆不标示出来!(图片来源:Balakrishnan et al. 2003)
我国的大部分科研人员认为海南坡鹿是一个特有亚种,并一直沿用Cervus eldi hainanus作为学名,然而国际上仍按照一个分子学研究结果,认为海南坡鹿是泰国坡鹿的一个岛屿种群(Balakrishnan et al. 2003)。两位已故兽类/鹿类分类大师,Colin Groves和Peter Grubb在2011年编写的《Ungulate Taxonomy》(有蹄动物分类)一书,则依然沿用Panolia这个属,而海南及中南半岛的坡鹿被认为是同一个种,称作Panolia siamensis。保育界大牛IUCN红色名录,则沿用泽鹿属的分类系统,中南半岛包括海南的坡鹿被称作Rucervus eldii siamensis,但同时提及到,Pitra et al. (2004) 的遗传学分析已经证明坡鹿并不属于泽鹿属, 放在鹿属更加合理,可见专家们依然非常纠结!
由于坡鹿的分布区都比较偏僻,数量又少,因此分类上的混乱暂时还没有勇士专门好好去厘清。虽然现在可以用分子学特征来确定物种的分类地位,但要进行这种国际合作是很不容易的,而且分子学技术也是在急速发展中,暂时还未有研究能给出具说服力的结果。
针对海南坡鹿,已经有分析指出它与中南半岛的泰国亚种已独立分化了69万年之久,但要了解它的独特性,还需要用更前沿的分析手段。
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正在与中国、柬埔寨、老挝和泰国的科研团队合作,希望可以解开海南坡鹿的身世之谜,如果能确定它的独特性,对提升它的受关注度和保护力度应会有极大作用。
3种还是4种?
种还是亚种?
印度亚种
只分布在印度东北的曼尼普尔邦的河谷地带,19世纪刚发现时,Eld上尉形容经常可看到二三百头的大群,但由于猎杀严重,现在只分布于Keibul Lamjao 国家公园内,一块约15平方公里漂浮在湖面的沼泽地上,数量百来头。它是唯一生活在湿地生境的坡鹿亚种,为适应在湖面植被活动,它的蹄子分叉展开,鹿蹄以上的系骨(pastern)较长而硬化,光滑无毛。另外,相比其他两(亚)种它个头较大,鹿角较幼细且表面光滑。我们在与国外兽类专家交流聊天时,有的甚至认为它的习性与特化的性状与其它坡鹿相差太远,可能根本就不应混为一谈。
▲ 印度坡鹿,个头大,毛色深,不看鹿角还以为是水鹿呢!(图片来源:Wildlife Institute of India)
▲ 印度坡鹿生活在独特的湿地生境,练得一身“轻功水上漂” (图片来源:Sharada Prasad via Wikimedia Commons)
缅甸亚种
主要分布在缅甸伊洛瓦底江两侧干燥开阔的落叶龙脑香林内,是数量最多的一种坡鹿,但随着缅甸逐渐发展,分布区和数量都正在萎缩。在泰国西部与缅甸交界的特纳瑟利姆山脉(Tenasserim Range)也曾经有分布,但泰国的缅甸坡鹿都已经被打干净,如今在野外看到的种群都是人工繁殖后再重新引入的。它的特征是颅骨较窄,天生一副马相,身上几乎没有白色斑点,系骨短而被毛,鹿角较粗而表面粗糙。
▲ 在泰国Khao Kheow Zoo的缅甸亚种,这是夏毛,颜色较淡
泰国亚种
曾分布于泰国、老挝、柬埔寨及越南(海南的在下面分别说)。曾经一度被认为已在野外灭绝,1998年才在老挝中南部和柬埔寨的落叶龙脑香林中被重新发现。泰国和越南的种群已一去不复还,现在泰国的野外种群都是人工繁殖后重新引入的。它与缅甸亚种一样都偏爱生活在干旱的落叶龙脑香林。三种坡鹿中,它的个头最小,毛色最鲜艳,身上白斑也最多最明显,鹿角结构较复杂,末端可成掌状(palmation),而且枝杈较多。
▲ 泰国Dusit Zoo的泰国亚种,鲜艳的夏毛白斑非常多
▲ 较平实的冬毛… 其实热带地区的,应该叫雨季毛和旱季毛才对!
▲ 柬埔寨的落叶龙脑香林,林下开阔,有丰富的草本植物,是坡鹿的至爱生境
海南坡鹿
相比中南半岛的坡鹿,海南坡鹿的体型较娇小,鹿角也较小,结构更简单。它分布在海南岛低地干旱的落叶季雨林和稀树草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种群数量曾下降至50头以下,现在恢复到700-800头,生活在3个自然保护区内。
▲ 披着冬毛的海南坡鹿,这雄鹿霸气十足。
▲ 橘黄色的夏毛,白斑不太明显。
▲ 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落叶季雨林,是不是跟柬埔寨的生境非常相似?
REC
▲ 拍摄于海南邦溪省级自然保护区,繁殖期的公鹿会在水坑泥浴和留下自己的"香味"
想了解海南坡鹿的身世之谜,请继续跟踪我们的报道!
谜底・揭晓
▲ 图1是坡鹿泰国亚种,图2是水鹿 Rusa unicolor。看得出的,你厉害,看不出的没关系,大部分人也分不清!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有关坡鹿保护的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