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吃一碗面,爱一座城

2016-07-07 彦朋 太原道



离开临汾已经12年之多,在那座城里尽管只生活了4年,但骨子里已经被那座城的特质同化了。我爱那座城,爱那座城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一街一巷,还有那让人魂牵梦萦的一碗面。对,魂牵梦萦,这真是个好词。


█ 临汾的地标:鼓楼


█ 鼓楼夜景


临汾炒面很有特色,带汤炒,吃起来不那么干噎。饸饹面、刀削面、剔尖都能炒,配菜大同小异,多半是豆芽或者茴子白。12年前的物价远没有现在高,一碗蛋炒面只需要两块五,如果换成肉炒,加五毛钱也就够了。当然,这是中碗的价格。虽说是中碗,但碗大、分量足,十八九岁的小伙子足够吃。母校西墙外就是尧都区西关村的主街道,数以万计的消费人群催生了一条繁华的西关商业街——西关南一巷,南到信合西路,北到西关村北丁字口,东、西两侧商铺林立,其中尤以饭馆居多,规模大一点的有上下两层,秋千为凳,原木为桌,加上麻绳做隔断,颇有几分情调。规模小一点的就是一间房,厨房、餐厅兼卧室。那时候穷,吃腻了食堂,多半去的就是这种小饭馆。


█ 吃面的临汾人


记得常去的是一对洪洞夫妻开的小饭馆,出母校西门往北走100米即到。老板和老板娘比我们大不了几岁,老板个高,挺胖,老板娘人好,还有几分姿色,喜欢戴一对拇指大小的耳环,不施粉黛。饭馆很小,厨房在最里头,靠西南角,地势低,老板娘每次从厨房端饭出来都要上两个台阶。因为长年累月烟熏火燎,厨房黑咕隆咚的,锅碗瓢盆、面食蔬菜也没个固定的地方,就那么胡乱地扔着。如果以现在的标准来评判,卫生肯定不达标。但那时候的穷学生哪还顾得上讲究这些,填饱肚子就OK了。


█ 遍布临汾的面馆,转载自疏布侍郎的博客


面馆虽小,环境也不咋地,但做出的炒面却十里飘香。他们家做的炒面多半用的是饸饹面,主要是快。前店后厨,没有隔断,顾客是可以随意进出厨房的,我们也就常有机会观摩厨艺,有时候,看他们实在忙不过来了,还要搭把手。饸饹机架到开水锅上,把面团放进去,握着手柄往下压,一根根面条便溜进了锅里,煮熟捞出,老板娘的工作就告一段落了。老板热锅入油,蒜片炝锅,配菜先炒,炒得差不多了,面条入锅,翻炒,面不太多的时候,老板还要颠勺,铲碰锅,锅碰铲,叮叮当当,加上灶上猛火特有的刺刺拉拉的音调,配以抽油烟机的嗡嗡声,妙似交响曲。老板娘往出捞面条时,不会把汤汁控干,总要留那么点。这样炒出来的不管是蛋炒面还是肉炒面,面条之间的缝隙就被泛着油花的汤汁填满,看着就很有食欲。炒面入口嗤嗤溜溜,爽滑筋道,那个美啊……


█ 临汾汾河公园


█ 临汾汾河公园,以上三张照片由快乐摄手


如果你以为临汾只有带汤的炒面,那就大错特错了。提到临汾这座城,就不得不提到牛肉丸子面。

我不吃辣,但对飘满红油的牛肉丸子面却没有丁点免疫力。母校大门正对着贡院街,我上学那几年,贡院街18号楼下开着一家牛肉丸子面馆,味道超赞。后来再回去,门脸却换成了傻子瓜子。


█ 临汾牛肉丸子面


我常常在太原的大街小巷寻找记忆中的那种味道,很难,但也有。每每这个时候,我便格外兴奋,迫不及待地晒到朋友圈。前两天,就在山姆士超市误打误撞买到了一碗正宗的临汾炒面,坐在装潢考究的店里,吃着一大碗炒面,面还是那个面,味也还是那个味,但感觉却大不如前了。离开了临汾那块土壤,那碗面便没有了乡土的味道。



█ 临汾牛肉丸子面,转载自疏布侍郎的博客


时间已然过了很久很久,当年的毛头小伙子眼看就要奔四了。每每提到临汾的那碗面,总有一种难舍和相思在心头。其实,我知道,那座城已经给我打上了很深的烙印,那里留下了我四年的印记,想念那碗炒面,不过是怀念那段时光罢了。人生能有几个四年啊?在这四年里,学有所成,藉此找到了工作,得以养家糊口;在这四年里,俘获了芳心,斩获了爱情,得以拥有温馨的三口之家;在这四年里,结识了五湖四海的同学,得以拥有坚实永恒的挚友,在这个钢铁森林里携手拼搏……爱也好,痛也罢,这些印记,这些经历就是我的人生财富,存储在记忆的硬盘里,永远不会被格式化。

爱一座城,爱一碗面。


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推荐内容:

太原美食密码:被头脑与羊杂割惊醒的清晨,在面条中析出的家常温情

吃货眼中的桃园二巷,没有桃花的小吃半条街

清和元头脑,传说傅山调制的药膳八珍汤

原生态吃货们的AA制盛宴:打平伙

嘴美晋西北,放不下的岚县美食

平遥的面食

大同铜火锅涮羊肉,地道的山西本土美食

又闻槐花香,那些与之相关的美食和生命场景

你吃过槐花拔烂子吗?

腌菜,浸润在岁月中的风味

玉米面糊糊,饥馑年代的记忆与怀旧

莜面栲栳栳,永驻心间唇齿留香的山西记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