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在太原:家住桃园三巷

2016-07-21 hll 太原道


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26年前的那个下午,那是1990年的七八月间,我们刚刚大学毕业,他们六个大学生分配到了省农业厅工作。六个人的宿舍是一套两居室,三张单人床挤在一间十多平米的房间里。我正在等着工作改派,当时住在太原的一个姐姐家里。 一天我去找他,他们都去上班了,我搬了把椅子坐在阳台上看书。一群鸽子从头顶飞过惊扰了我,我站在四楼的阳台上向远处张望,眼前看到的就是桃园三巷浓绿的行道树,能清楚地听到公交车的报站声,也能清楚地看到隔着三巷的市政府的办公楼。那一刻我的心情是激动的,我们终于要在太原这座城市安家立业了。

当时的桃园三巷是太原南城区和北城区的分界线,现在依然是改了名称的迎泽区和杏花岭区的分界线。三巷是东西街道,巷子以南是迎泽区,沿街是农林水利等几个厅级机关的宿舍区。巷子以北是市委市政府的办公楼及市级机关的宿舍区。 也是因为三巷的分界线,桃园小学和十五中归属于迎泽区,新建路小学和十二中归杏花岭区管辖。仅隔着一条街道,马路两边的孩子们都互不来往。

三巷是条幽静的小巷,掩映在绿树红墙间。街道两边有粗壮挺拔的白杨,有开满了米黄色小花散发着清香的芈槐树,还有缀满了累累果实的核桃树。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巷道两边开了许多茶馆和咖啡馆,夜幕降临时,茶馆外的红灯笼透着喜庆吉祥的光,斜对面的几间咖啡馆则是透着幽香浪漫的氛围。

三巷虽幽静,但也是闹中取静,生活极其方便。它紧临美食半条街的桃园二巷和秀水商城。往西直通汾河公园,往东步行十分钟到宽银幕和钟楼街,往南隔着三条巷到迎泽大街,往北隔着一条二巷就是府西街。有两条公交线路穿三巷而过。去东西两边的新建路和桃园路坐车也是极为方便。

市政府紧临三巷,和我们住的宿舍区仅马路之隔。我记得女儿小时候,市政府还是高墙耸立,我曾抱着她从后门去市政府里赏花。到03年左右时,市政府的高墙拆除,变成了面向市民的开放式的小公园,我女儿03年非典学校放假期间,在市政府大院里学会了骑车子。如今,市政府大院更是成为了周围居民的后花园,晚饭后在院里转圈走路的人是络绎不绝,甚至在政府大楼前的灯光下,有广场舞大妈们在扭秧歌。

三巷西口,有个以“桃园”命名的小公园,是桃园小学学生们放学后的游乐园,也是居民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有打太极的,有跳扇子舞的大妈,也有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乐享清福的老人家。 路口的露天棋社,从每天下午开始,五六个棋桌总会围满了下棋观棋者,虽说观棋不语,但每次路过,总能听到指点江山者的争论声,这样热闹的场面直到深夜。

三巷不过是条静止的小巷,在我们生活的二十多年间,不曾有多大的改变。但在三巷来来往往穿梭着的人,却在一天天变化着。孩子们在一天天长大,我们也从青葱岁月走到了中年。

我女儿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在这条路上来来回回走了六年,从桃园小学毕业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我一直记得女儿去小学报到的那一天,她梳着樱桃小丸子样的齐耳短发,穿着亮黄色的凉鞋,浅绿色的裙子,脸上挂着甜甜的笑,娇嫩的像早春河堤上刚刚吐绿的柳芽。 还记得一年冬天下雪后去接她放学,也是在三巷,她穿着大红色的羽绒服,戴着有檐的棉帽子,领口处露出黄色的毛衣,羽绒服下摆露出挽边的牛仔裤,斜挎着小书包,在洋洋洒洒的雪花中向我走来,我远远地看着她,心里自豪地想,我女儿这么美啊!

桃园三巷美丽的夜景。晚上走在这条路上,心里是温暖安详的。 一晃26年过去了,当年住在一起的六个年轻人,如今也都年近五十,都算事业有成,家庭美满;有人可能还会走向更高更大的舞台。


太原道新建《家在太原》微信交流群,老太原的记忆与怀旧,新太原的生活与未来,长按下图二维码入群交流


直接点击以下链接,阅读推荐内容:

家在太原01:太原城,太原人

家在太原02:爱在太原晨起日落每一时

家在太原03:太原的那些老槐树,傲然风雨忆沧桑

家在太原04:那一碗老太原炝锅面

家在太原05:太原那些“福寿安康”之地

家在太原06:记忆中的五一路先锋百货商店

家在太原07:怀念我的母校——回民小学东西校

家在太原08:太原有条智家巷

家在太原09:半个世纪如云烟,太原十二中记忆

家在太原10:桃园那几条巷

家在太原11:桃园一巷的那些事

家在太原12:行走五一路,寻找昔日的记忆

家在太原13:大濮府煤场散记

家在太原14:住在桃园二巷的日子

家在太原15:远去的钟楼街副食品市场,近半个世纪的记忆 

家在太原:桃园三巷的记忆

家在太原:傅家巷与傅山

家在太原:桃园四巷忆吃穿

家在太原:桃园路往事

家在太原:豆芽巷往事

家在太原:老军营,相知相处三十载

家在太原:记忆里的西缉虎营 

家在太原:少年的五一广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