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激活大运河:以符号和场景活化,重塑运河居民的文化认同 | 大运河系列研究4

付萍 小荣说 2020-09-05

—— 0 ——

激活大运河


如今,经过治理的通惠河已是碧水涟涟,两岸杨柳依依,成为北京市区与通州之间一道靓丽的景观,也是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带。

高碑店村的建筑都古香古色,古典的大屋顶,灰墙红檐灰瓦,与这通惠河的历史古韵相得益彰。与高而密的建筑相对应,河岸边倒是设有休闲公园、亭子、古文人儒生雕像,还修有龙王庙、文化广场、水上船舫等。

通州作为大运河北端起点,古代的漕运枢纽,它的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是丰厚的,有代表性的是文庙、燃灯佛舍利塔、清真寺等,但是这些集聚的水域风光、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虽说保存完好,但是缺乏特色和体验性,游客量少之又少。

由于历史遗产遗迹的知名度不高,开发形式单一,以至于沿岸工作生活的居民,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会近距离的去了解和感受这些文物古迹的文化古韵。

习近平主席多次在讲话中强调,要让文物“说话”,要让遗产在保护的过程当中适度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实现双重目标,即实现遗产活化。

毫无疑问,对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是一直以来的行动口号,对所有文化遗产概莫能外,然而,“三好”之前加上“如何”二字呢?


如何保护,如何传承,如何利用?如此便又陷入常态化思考,无非画个圈,立个清规,扫扫灰尘,立个界碑修缮一下,建个博物馆宣传一下,开辟一处空地修个文化公园... ...如此浅层的“圈地运动”般,始终抓不住文化遗产“活化”的精髓。

所谓遗产,即历史留下的产物,是过去的生产和生活的结果。既然谈遗产活化,那现在把它们的生产、生活属性给阻断,这显然是悖论。

所谓“活化”,“活”是手段,“化”才是目的,教育化、旅游化、休闲化、生活化、娱乐化,甚至生活方式化......继续赋予和延续遗产的生产或生活化才是最终的解决方案。而这个解决方案,一言概之,就是对运河文化的符号化和场景化塑造。

以对遗产文化进行符号化的形塑,到唤起运河社群民众的运河记忆,在运河遗产保护与开发运维的互动中,以文化自信的描摹,重塑昔日的情感归属和荣耀;后以文化遗产的新场景运维,嵌入沿岸居民的日常生活方式中,撰写出新的大运河遗产活化脚本。

随着光阴流转的大运河记忆如同“朝花夕拾”,在时代的感召下,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重塑与描摹正在“活态化”进行。


——1——

符号化,集体记忆的翻拍

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符号并未真正走进民众心中,承载着深厚内涵和历史文化的大运河,在沿岸居民的认知理解中甚至只是一个空壳,停留在“周末溜溜弯”的浅白阶段。

何谓符号,它是一种抽象的感知或意象,有着个体的自身经验、意识或记忆凝聚而成的感知意向。一个国家的符号可能是国旗、国歌、名人、国粹、语言;一个城市的符号可能是市花、市树、城市标志、吉祥物、物产、方言等等。

符号化则是对文化记忆在意识形态上的加固重塑,是集体记忆的翻拍。当然还有媒介宣传,及顶层规划上的保护立意、资源规整与百姓的记忆苏醒、群策群力。

不同的文化符号组成了不同的文化记忆,正是这些复杂的文化记忆才形成了一个族群、民族甚至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大运河申遗的过程便是如此,它凝结了运河沿岸各段资源的整合归纳、对运河经营的智慧心血,将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符号上升到国家文化战略,从地方社群记忆跃迁到国家民族的集体记忆,肩负着复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自从2014年6月大运河申遗以来,大运河沿线省市保护利用传承大运河文化遗产,通过一系列的符号化重塑,强化了对大运河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效果。2017年1月,京杭大运河航道整治开工,千吨级船舶可从山东直达杭州。北京提速大运河文物保护,天津市河北区改善民生,拟建北运河绿带公园。

2017年4月,浙江大学响应国家战略,“ 文化遗产学科发展联盟”成立。苏州市探索大运河监测管理新模式,山东省打造大运河历史文化长廊,推进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力保京杭运河水质。河北省沧州运河区投千万造林,打造运河景观带,为加强环境治理,建立网格化监管体系等等。


正如文化有大传统与小传统之分,符号亦有大小之分。运河遗产符号化的过程中,要举国家之力整合开发大运河这个国家文化象征的大符号,沿线各区域也要因地制宜挖掘地方特色,提取、创造许多既有古趣又有现代时尚审美的小符号。

说到底就是要打造大运河独特的大IP和小IP,并形成体系化的品牌体系,让符号融入运河沿岸的文化生活,重新唤醒运河居民对大运河的文化认同和自豪感。

若是缺乏群众基础就显得孤掌难鸣,文化符号的塑造需要民众群体的支撑,需要群体的文化意识和记忆的唤醒,自觉互动。

不少大学生开展关爱自然,保护大运河,雷锋精神伴“ 运”行志愿服务活动,扬州市曲江街道的社会工作服务站组织志愿者清洁运河、保护运河、记录运河,在精神和行动上做好“ 保一山碧绿,护八水长流”。浙江工商大学“三下乡” 围绕运河文化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杭州的民兵参与清理杭甬运河沿边脏乱差,有的退休老车友开展2700公里大运河宣传行。

大运河的集体记忆在时代的转折中由模糊渐渐变得清晰,离不开运河文化符号化的塑造和项目的运维落地。在运河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规划与运营中,部门与百姓群策群力,让运河文化遗产成为每个族群心目中的符号,“活着”的符号。


—— 2 ——

场景化,生活方式的嵌入


符号化的形塑当然不局限于以上,还可通过其他的传播媒介予以塑造,非遗手工传承、文学、书籍、电影、舞台剧、活动传播等等,而这一切最终的导向和目标是:通过文化遗产符号的意识形塑,打造文化场景化的新生。

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节点下,经过符号的设计,以旅游、休闲、教育、生活、娱乐等创新方式,响应现代化旅游消费诉求,延续当下的生产和生活新场景。

新场景即空间、产品、体验的构建;新场景是记忆符号化之后的记忆之场的塑造;新场景也是新零售,对旅游目的地而言,同样嵌入着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概念。对运河文化遗产的旅游业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即是场景活化的典型。

水上休闲度假,空中看运河、水上巴士、游艇赏运河,使游览与交通一体、水上游与陆地观光结合;让游览者吃住在游船上,在缓慢的空间变换中欣赏运河主题演艺节目,享受水上垂钓、点心、茶座等休闲项目——

游客可以逛古街、游古巷、拜寺庙、放河灯、住民居客栈等,切身体会运河人家独特风情。还可设计相关的研学体验活动以及运河旅游节事,如皇帝出游、船娘摇橹、纤夫拉船等;建设世界运河博物馆、打造运河主题文化日、徒步走运河、工业遗产游,开发运河民宿、运河美食、等创新业态。

场景化,让生活方式嵌入,让文化遗产延续生产和生活的新功能,水上运输功能的开通、水上旅游产品的建构,不仅提高了旅游的产品的优质体验,还会改善运河沿岸居民的生活品质。当我们以新场景的角度去解读文化遗产活化时,恍若拨云见雾一般。


以运河城市常州为例,2018年2月24日,常州市重新推出了“2018龙城好运游”夜航,这趟古运河游船每周五至周日晚7点,从运河五号码头出发,至同济桥往返,全程约100分钟,让游客细细体验和品味常州段古运河文化韵味。

位于常州段运河南岸的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利用工业遗存和文化遗迹加以改造,建成了“江苏省工业旅游景区”、“国家AAA级景区”。2017年6月在运河五号打造了大运河记忆馆,该馆集“运河历史”“运河遗存”“运河风物”“运河儿女”“运河新姿”五大板块于一体,为古运河畔老街区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绵亘近两千公里的京杭大运河,以在地的人文新场景角度来看其遗产活化,围绕于此概如出一辙。通州的运河文化遗产囊括着水系文化、漕运文化、商贸文化、京畿—京郊文化,具有流动交汇、开放包容的符号特点,这也是“通州”之所以为“通”的韵味所在。

在通州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新时期,更需要在传承与保护中守其魂、扬其新,摒弃低纬浅层的遗产活化理解,以符号形塑下的重新解读,描摹出文化遗产的在地新场景。

总之,无论是文化复兴的符号重塑,还是运河地区的运河文化挖掘、旅游资源开发、新业态项目建设、区域经济合作,或是美丽城市建设、生态修复、宜游城市品牌打造等等,都是基于文化遗产的记忆之场的载体,以吸引记忆实践的流量,来转换成新消费场景和体验的满足点。

这也折射出商业的本质,以及地区发展的底层逻辑,即不断地刺激新的消费需求,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场景;以此壮大产业链,并贴近本质、与时俱进的高效迭代,这样才能适应时代之需,创造文化符号或文化场景塑造的奇迹。

同时,这也是大运河文化遗产真正“活化”的契机与奇迹,而大运河的集体记忆在新时代的流淌中,必将愈发清晰明朗,奏响文化自信的强音。


— End —



“小荣说”近期精彩内容回顾:

大运河文化传播:以文学记忆串联起的时空叙事 | 大运河系列研究3

从旧历史到新体验:重塑京杭大运河的当代价值 | 大运河系列研究2

岑梅玲子:大运河文化旅游带的叙事空间构想 | 大运河系列研究1

岑梅玲子:过去的时光已经阵亡,怀旧的浪潮却在野蛮生长 | 读书记

孙小荣:再说中国旅游“怨妇”的思维模式及行为逻辑 | 典型评论



付 萍

孙小荣工作室

文旅产业研究员

更多作者原创文章回顾:

文化新零售 : 为什么投资上百亿的文旅景区,做不过一家书店?

王功权:让人文度假回归心灵关照 | 创业者说11

吴必虎:只有苛刻的消费者才能催生出优质的旅游产品 | 创智者说8

产品化 : 让非遗资源实现效益转化的三大创新路径 | 说非遗1

共享经济浪潮袭来,文旅产业如何优质发展?


特别说明

欢迎转载,注明出处~

“小荣说”所发文稿除特别标注作者署名外,其他文稿均为“孙小荣·工作室”原创稿,欢迎转载,但请注明作者、出处。若需更多平台及个人原创文章详情,请关注“小荣说”微信公众号。

“小荣说三部曲”系列作品之《中国旅游的变革力量》、《中国旅游“515战略”系列访谈录》和《中国旅游营销的新价值时代》,聚焦中国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变革,以媒体视角对旅游产业进行系统解读,新观点讲述中国旅游转型故事,新视角研究中国旅游品牌营销,新笔法批判中国旅游困境与出路。新华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京东、当当、亚马逊等有售。


小荣说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