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依依:中国旅游的市场叙事 | 创智者说12
编者按
编者按
旅游业是智慧驱动型产业。旅游专家、学者勇立潮头竞风流,是新锐思想的创造者,创新前沿的探路人,以研究建构理论体系,推动旅游业改革创新发展。【小荣说】推出【“创智者说”系列访谈录】,以口述的方式,分享旅游资深研究者对中国旅游改革发展的思考和解读。
【第12期访谈】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蒋依依北京体育大学校园里,学生们早已放假。绿意盎然的草坪,丝毫不在乎太阳的烘烤,宿舍楼下的行道树,静悄悄地倾泻出一片阴凉。暑期的校园貌似“孤苦伶仃”,对比来说,暑期出游却正炙手可热。
根据《2019 年上半年旅游经济运行研究成果暨出境旅游发展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数预计达30.8 亿人次,比上年增长8.8%。不断释放出的旅游市场潜力,从供需两方面进一步促进旅游产业向优质旅游方向迈进。
正如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教授蒋依依所言,“旅游市场充分的竞争,可以激发市场活力,充分的市场化能够迅速对接上泛化的需求,供需共振,才有了产业的繁荣。”在蒋依依教授的访谈中,我们进一步窥探到旅游市场发展的历史脉络和运行逻辑,并且深入了解到当我们谈出入境旅游市场时,应该把握什么样的对比分析逻辑。1消费升级下旅游市场供需逻辑
付萍:文旅融合背景下,游客体验多元泛化、旅游产品精细化、旅游服务个性化,可以说是市场消费升级的表征,您是如何看待这样的市场发展的?
蒋依依:可以从供需两个方面来看。从供给的角度看,它与国内旅游产业的发展脉络有很大关系。因为中国旅游产业是市场化比较全面的一个产业。改革开放初始,我们旅游产业就对外国人开放,引进外资,修北京建国饭店、广州白天鹅宾馆等,包括景区、主题公园,还有旅游人才的培养,导游等一系列产业要素,都是面对入境市场的需求建立起来的。
旅游市场本身的发展,与整个产业体系开放的历史脉络有很大关系。对内对外都敞开大门,所有有条件的、有能力、有资源的企业和资本,都张开双臂欢迎,这是中国旅游业在改革开放后的40 年,得到非常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其中,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都非常有活力,正是这样有活力的企业,在面对市场需求的时候,它们能够非常快速的做出反应和应对,有时候还引导着消费需求往前走,他们提供的产品甚至走到了市场需求的前面。
所以说,消费升级和市场发展,与整个产业的体制机制以及整个市场运营的大环境是分不开的。这是很好的现象,这里面市场竞争很充分,有新企业的成立和加入,也有经营不好的企业退出市场,充分的竞争才会激发市场的活力。
从需求上看,国家实力的增强,表现在老百姓身上就是,有钱又有闲地去追求幸福的生活,而旅游就是非常重要的载体。另外一个维度是受教育程度提升,文化水平提升对于体验的需求也不断提升。比如对美的体验、文化的体验,对自然的体验,或者自身成长的体验,社交的体验都不断在提高,也不停地在分化。
以往的审美和对幸福生活的衡量标准都是一样的,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每个人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和对美的认知都不一样,所以就导致对旅游有更多不一样的需求。这种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在旅游产业链条的方方面面上都得到响应。需求的多元化,加上供给侧充分的市场化,回应需求,引导需求,两方面的共振,推动了旅游产业健康蓬勃地发展。
2政府监管与市场自发性的平衡
付萍:最近各地的民宿标准纷纷落地,回应了此前民宿市场的种种行业弊端,等于说是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能有服务上的规范和体制管理上的提升吗?
蒋依依:从政府管理和市场监管的角度上看,对待新的产业,比如共享单车等在内的共享经济,政府监管层面是先看发展,然后再根据行业和市场的特点,依据行业发展的规律,预判可能出现的问题,再来确定管理方向。
付萍:相当于给市场一个充分试错的空间。
蒋依依:对,好的地方进行引导,不好的地方就规避,或优化改善。对于民宿,很多地方政府秉持着鼓励的态度。因为民宿的发展,是对地方闲置住房资源的充分利用,一方面能够提高当地百姓收入,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客流潮汐的问题,能够根据淡旺季需求,优化目的地供给。
特别是对于农村地区而言,乡村民宿将废弃的房屋进行盘活利用,不仅向旅游市场提供具有差异化体验的住宿,还起到乡村振兴的作用。目前有很多资本进入这个领域,也推动着民宿产业的向前发展。
付萍:所以从市场供需的角度,一方面是企业和资本在不断进入、发展和运营,一方面是政府在鼓励或监管,二者之间是如何平衡的?
蒋依依:从政府角度讲,只要在法律范围内,符合旅游发展的趋势,大方向上是鼓励的。供需之间的平衡,市场无形的手会自己调控,就像当年经济型酒店刚出来时很火,很多投资进去了,慢慢出现结构过剩。现在一些大城市同样面临着高星级酒店过剩的情况。因为消费是升级了,但是又没有升级到人人都可以住五星级酒店的程度。
市场对中端品牌酒店的要求就比较大,既又要有服务的品质,管理上的品质,又要有特色,价格也不是很高。因此当经济型酒店过剩的时候,投资就不会再进去了,慢慢地在规模上就会收缩,下一步是升级,从经济型酒店升级到中端品牌酒店。
当然政府也会对酒店进行结构上的调控。市场的周期和政府调节的周期有一定的重合,也有一定的差距,但共同点是向好的方面发展,向健康的、良性的和持续的方向去发展。
3出入境市场需结构性分析比较
付萍:体育休闲作为大健康产业的重要一环,在冬奥会及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体育旅游发展旺盛,较于其他旅游活动而言,您如何看待体育休闲?
蒋依依:体育休闲与普通休闲活动相比,我觉得它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价值认同的作用。“德智体美劳”五育,“体”除了强身健体之外,还契合全民健身的国家战略。在精神意识层面,体育休闲会激发我们的团队精神和爱国意识。
付萍:它有很强的参与感,体育赛事让人热血澎湃。
蒋依依:对,无论是参赛,还是观赛,你更多的是把自己作为团体的一份子,誉感、民族感油然而生。因此体育赛事在文化认同当中,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
另外,体育赛事的举办,是非常好的文化宣传的平台。以奥运会为例,一方面奥运会的举办本身就充分展现了国家实力,另一方面奥运会的举办,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不同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无论对内或对外,无论是哪种级别,体育赛事都发挥着强化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
付萍:通过体育赛事,搭建起与世界连接的桥梁和纽带。这涉及到国际出入境方面。一直以来,主流媒体的价值观似乎都存在一种焦虑,说是出入境旅游之间存在很大逆差,极力想扭转这种局面。
蒋依依:其实出境和入境这两个市场发展的历史和脉络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国家的现代旅游业,开始于改革开放之初。当时发展旅游业的目的是为了赚取外汇,振兴经济。
从一开始,我们就走了一条和西方旅游国家不一样的道路,以入境旅游发展带动了旅游产业体系的发展。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实行的黄金周假日制度,使得出游的时间有了,加上老百姓渐渐有钱了,国内旅游开始逐步发展起来。
国内旅游发展起来时,边境旅游曾经非常受欢迎。好多游客去到云南、吉林和内蒙等省份,会特意通过边境游的形式去看看越南、缅甸、朝鲜、蒙古等和中国接壤的国家。这其实算作出境游的一种雏形,当时中国的老百姓“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愿望实际上已经非常强烈了,就是苦于出不去,内部没有政策,外部没有签证,只能在边境上看一看。
八十年代末期的时候,中国已经开放赴港澳地区的出境旅游了,但仅限于探亲游,需要报团才能出游,同时港澳地区的亲戚还需要担保出游费用。这种形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出境旅游的发展。1997 年,国家旅游局和公安部联合发布的《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管理暂行办法》,让出境旅游得到了名正言顺的发展。
后来,ADS 政策突破了签证的限制,让中国游客可以以团队旅游的形式去更多的地方旅游。随着中国游客规模的迅速增加,特别是消费能力的快速提升,境外目的地给予中国游客的签证环境越来越好,促进了出境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总体说来,入境市场和出境市场不能简单地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就像白菜和萝卜不能放在一起比。入境市场是指的是来中国的境外游客,出境市场则是赴境外的中国游客。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群体。而且这两个市场的发展历程、签证环境,以及所面对的目的地旅游资源、价格体系、免退税政策等等,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不能简单地对比两者的市场规模与消费总量。
付萍:出入境数据统计的语境下,入境数据容易被拿去作对比。
蒋依依:归根结底,大家最终的落脚点不是担忧中国人出去,而是担忧中国入境市场的发展。近年来,入境市场的发展显得比较平缓,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入境游数量上的饱和,当然结构上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从数量上来讲,已经是比较饱和了。
港澳台市场是入境市场的压舱石。这三个地区的入境市场开发得比较充分,市场数量上已经接近饱和了,接下来需要做的工作是优化港澳台市场的结构,比如通过休闲旅游、文化旅游的发展提升消费,以及吸引其多到中西部地区旅游等等。
港澳台之外,国外市场的增长一直是比较快的,比入境市场的总体增长速度要快。这其中新兴市场、一带一路市场都增长得很快。在结构升级、离境退税政策等方面的促进下,旅游外汇收入的增长也是高于入境市场的增长速度的。
不论是从纵向的时间上比较,还是横向的从地理上对比,中国的入境市场都是在持续地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因此,可以说,虽然入境市场的增长没有出境市场那么快速,但也没有那么差。不能仅靠一个大的数据去下定论,一定要进行结构性的分析,才能真正进行有意义的比较。
4中国旅游品牌宣传语境付萍:那对于入境游来说,如何才能更好地树立国家形象,讲好中国故事,发挥出旅游的吸引力?
蒋依依:首先在宣传上,我们的国家品牌其实是大于地方品牌,再大于企业品牌的。而景区的品牌,也往往大于地方品牌。
很早之前,我们做过一个调研,对很多老外来讲,记不住太多中国城市的名字,耳熟能详的依旧是北上广。对他们而言,宣传比较多的大城市,熟悉程度比较高。虽然记不住大部分的城市和省份名称,但是他能记住景点,比如要爬长城、要参观兵马俑。等于说,国家形象和景区的形象是最大的,也是最有吸引力的。
因此和景区形象相比,地方的形象、企业的形象对他们来讲重要性就弱一些。他们会为了聚焦的目的地,而选择相应的旅行社,但顺序不会反过来。所以,国际旅游宣传时,包括景区景点、美食在内的吸引物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中国的新发展,包括地铁、高铁、共享经济、手机支付等基础设施、科技的发展,对境外游客也是极富吸引力的。
近些年,国内陆续成立了很多国际性的宣传联盟,丝路国际联盟、长城宣传联盟、中国世界遗产旅游推广联盟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形式,它打破了行政或体制的条条框框,而是用资源和产品把宣传主体凝聚起来,共同做宣传。
付萍:联盟或者区域协作搭台,需要冲破很多体制上的藩篱,包括利益分配机制、多方管理、运营这些,这种合作精神很可贵。
蒋依依:确实是,你讲的还涉及到另外一个大问题,涉及到整个旅游宣传体制机制的设计问题。很多国家,国内现在也有很多省份与城市正在探索,利用市场化的机构来做旅游宣传,而不是政府去做宣传。
付萍:等于说在宣传语境上更加灵活,相比于政府官方宣传片,地方更加注重特色文化、更直观的感官体验,去宣传自己的一种人文视角。
蒋依依:就像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差别,市场化机构的资金投入、绩效考评等,会具有更多的主动性和活力,这是政府和市场化机构做宣传的差别。
因此我们希望各级地方政府的旅游宣传,更多让市场化机构来承担,并明确考核机制。以客观公正的考核机制,提升现在的宣传效率与效果。
新加坡旅游局是很好的案例,作为政府部门下设的一个相对市场化的机构,既保证了宣传的连续性,旅游形象和国家形象的契合,同时又保证了宣传的效率。这种机制很灵活,我觉得也比较适合我们的国情,符合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5虚拟场景替代不了真实的生命体验付萍:旅游传播是一个方面,最终还要落地到产品内容上。
蒋依依:对,讲产品其实就是在讲体验。所有的旅游产品,落脚点都应该在服务上、在体验上。无论是新业态也好,新交通方式也好,在产品业态创新上,每一个环节的服务,都应该做到极致,综合起来就能够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付萍:优质服务就是金字招牌。其实我们都想象不到,5G 时代来临的话,又将会给旅游产品、旅游服务、旅游传播,甚至是旅游市场结构,带来什么样的变革。
蒋依依:很难设想,肯定是方方面面都会有更深层次的改变,互联网4G 时代对整个旅游的形态改变都是很明显的,旅游信息透明、信息对等,旅游品类细化,旅游体验个性化等等。
整个5G 技术对于旅游的各个环节,对于旅游需求,对于旅游供给,都将是一个革命性的颠覆。如今,技术的迭代太快,它会推动整个社会各种产业形态的变化,包括旅游业。
我之前看日本做的一个5G 宣传片,它用几个场景表达:坐地铁不需要买票,直接刷脸进去;坐高铁回老家看父母,刷脸就进站了,不需要纸质票据,直接就进去了;去一个小超市买东西,把东西拿出来装在包里,出来不用结款,完全是刷脸就完成了。
付萍:我想起曾写过一篇文章,《“龟兔赛跑”:互联网时代的城市空间如何规避“鬼城”现象》,讲的是科技时代下互联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博弈,而城市旅游在其中的变化。
蒋依依:其实就是一个虚拟空间和一个现实空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沉浸在虚拟空间,包括网上购物,是网上的空间更多,而且还可以分层,充分满足了各种消费需求。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宅在家,沉浸在微信等虚拟社交上,都变成了低头族。感觉虚拟空间压缩了现实空间,所以现实空间似乎呈现了一种扭曲的状态。
付萍:虚拟空间替代不了异地旅游的真实体验。比如去海边吹吹风,即使有VR技术,可以让你三百六十度沉浸在虚拟时空中,依然代替不了整个旅行途中细节上的情绪或感受,在路上的心情,或者听海、看海,这些此时此景的真实体验。
我觉得,这是身心灵与自然的对话,是与自然进行关系的建构,这才是鲜活的生命。
【采访手记】
空旷的校园,午后安静又惬意,我们对坐于窗前,促膝相谈,甚至忘记了时间。蒋依依教授在进入北京体育大学之前,是中国旅游研究院国际所所长,深耕于旅游市场、国际旅游合作以及旅游效应方面的研究。
此次访谈,对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对旅游市场的运行,以及国际旅游出入境对比视角的分析上,有了更加客观和深度的认知与启发。在对行业的探讨分析中,有对答,有解惑,有争论,有启发。我们彼此约定再聚,而我现在就已经期待下一次的邂逅。
— End —
更多作者往期人物专访:
大连文旅局局长荣梅:大连的“浪漫”叙事王功权:让人文度假回归心灵关照吴中凤:金银与火的淬炼——“蒙镶”传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