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之下:原来普通人之间的生活,才是衡量城市精神尺度

岑梅玲子 小荣说 2024-04-14

古希腊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或许对于当下中国人的生活而言,也不是不可能。2003年的往事还历历在目,与17年后一些人的生活轨迹又是如此重合。上一次“随机”选中的是广州,而这一次抽到“下下签”的则是武汉。


一场灾难认识一座城市。当网络上密集地出现“武汉”两个字时,武汉城市风貌通过各种视频内容被记录并传播。关于武汉的认知是“热干面”“黄鹤楼”“汉江口”妥妥的游客视角,也曾经把武汉作为旅游目的地纳入出行计划,但是真实的生活总是在意料之外,从来没有想过如此认识一座城市。 

光谷步行街是年轻潮流地,以1350米的世界最长纯步行街串起世界风情街区,此时,只有微笑的人物雕塑是这里唯一的顾客。跨江大桥的桥上桥下皆安静如水,被交通限制出行的人们缩回格子间。

 

夜晚城市依旧灯火通明,街道上交替闪烁的红绿灯恪尽职守,只不过再没有人在意等待时间的长短。在视频中,唯一充斥生活气息的是超市和街边的便利店,每个人都拎着刚采购的几大包食品或日用品独自前行,货架上的物品清空又摆满,然后又迅速补充到采购者手中。

 

朋友圈里说“武汉被按下了暂停键”。的确,不仅是武汉人,全国各地人的生活似乎都被凝固在了2020年春节之前的那个星期。终于为一年辛苦画上了句号,终于和恋人携手共白头,终于从网络售票平台抢到了回家的车票,终于家人团聚一堂祝福着新年快乐。然而一场病毒让最平凡的生活戛然而止。

 

但总有一些人的人生不仅没有被暂停,反而不断被按下快进,用个人力量燃烧出希望的星火,温暖着武汉的寒冬。

这一场宏大的历史叙事与个人命运的集合


作家方方贡献出“武汉封城日记”。作家身份,悲悯的视角让这份日记更具人文关怀,比如,她说“目前抗疫是大事,其他病人都在让路。但是,时间长了,有些病人让路就是死路。”“这病那病,其实都是人命”。

 

当所有人把注意力都集中在疫情病例有无增减,救援物资是否分发到位时,作家观察到的是被疫情“边缘化”的普通百姓。灾难之下,当然实际救援才是雪中送炭,对于文字叙述者而言,在灾难之下,他们的文字又将如何安放。

 

在武汉被封城的日子里,方方以文字叙事帮助网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武汉,在她的日记中有她的家人、同学、朋友以及更多是陌生人,这些记录的内容引发了观者情感共鸣,作为一个“情感集体”,产生共情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能力。在通过文字转化为记忆的过程中,最终作为回忆共同体而建立起一个独特的且持久性的特点,被哈布瓦赫称之为“集体记忆”。

如果说文学叙述是对灾难下人们的一种精神慰藉和心灵出口。那么这一时期产生的大量视频,讲述着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依然延续着创伤治疗的“特效”。有独自负责着八个社区里八十多户共179人的一日三餐供给的年轻志愿者,也有坚守在隔离楼中唯一的清洁工,还有快递小哥组建医护接送队,不仅解决了交通出行,甚至提供着餐食配送、日用品代买等更多服务,有网友评论是其凭借一人之力解决了医护所需。

 

这些了不起的人民,在以时代为主题的叙事背景下,撑起了自己的家园。


他们是社会的建设者却没有抗衡的权利

 

一场重大的疫情成为现实的“照妖镜”,人们才发现维护城市运转的实际上是那些被定义为生活底层的清洁工、快递员、建筑工人以及各行业的打工者,这些人以血肉之躯支扛起城市停摆的轮子,一步一步向前行走。

 

在这之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路径已经开始调整,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实现区域均衡发展。但是,在改造升级中,城市功能也发生着相应的改变。有人发出三张图片,一样的居民楼,一样的街道布局,雪地上写着“武汉加油”。

 

虽然这三张图片分别来自三个城市, 但是又是何其雷同。因为统一与正规化的城市管理需求,让城市形象“雌雄莫辨”。城市的多元文化能力正在逐步减弱,随之而来的是经营空间的缩减以及对基层人民生活的节制。

 

犹记得,2017年,北京大兴的一场大火,让十万“北漂”退出城市,当举起的权力之剑守护的并非是平安北京,行使社会功能,然而挥斩下去的却是那些曾经支撑城市的贡献者。在“城市进程化”体系下,对效率的追求让人沦为工具,反之,个人利益也是可以被牺牲掉的。所以这样一次疫情里某些官员的失败是对人的漠视,而负责弥合城市创伤的确实那些没有抗衡权力的社会建设者们。

或许普通人之间的生活才是最大的善意和尊重

 

当武汉宣布封城,外界的“恐鄂”情绪已经开始蔓延。某些被隔离的群众被小区邻居封住家门不得出入,一些酒店采用严禁湖北人或武汉人入住的应对措施,但凡提及湖北、武汉必是“毒王”“病毒携带者”敬而远之不够,还要无差别“恐鄂”甚至进行道德谴责。

 

截止2月2日,已经有71个国家对中国人入境采取限制手段。显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都认为病毒之祸应该由病毒发源地承担。国内,人们成为“新型冠状病毒”,国外,有媒体称“中国病毒”,这两者又何其相像,都是对灾难和不幸中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缺乏人道精神的冷漠。

 

如果再与日本某小学给家长的通知书做出对比,对待他人的体量和尊重又是何其珍贵的平凡“随着信息不断在网络传播,可能会对中国及武汉人产生歧视言论,但希望家长跟孩子说起此事时加以注意,万望培养孩子正确的人权意识”。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个人尊严也是关乎生死的事情,毕竟病痛与康复之间还有时间去修复,而尊严与歧视的博弈却没有喘息的空间。

 

方方的日记里写着,“这一次的疫情,让我们看得特别清楚的是:整个社会展示出的人道水准处于什么样的程度。”我们也在新闻中一次次感受到平凡个体的精神力量。

 

无论英雄还是普通人,人性的尊严不该因为疫情之殇而被模糊处理,因为唯有个体诉求与集体生活形成合力,才能获得稳固的社会凝聚力,我们的国家才能稳固永久,我们每一个人才能举起手中的火炬,用光照亮前程,用热温暖生活。

 

— End —



更多作者原创文章回顾:

非常时期:重新发现短视频营销价值

被束缚的生活:一只口罩的“隐喻”  
论A级景区的“倒掉”| 典型评论

4000万水幕电影:中国城市美化的“万全之策”

城市角落:留藏着城市文化最后的隐秘

“小荣说”近期精彩文章回顾:

孙小荣:“免票致敬”——操之过急的跟风大比拼 

景观叙事:被建构的景观与旅游的真相 

孙小荣:“非典”与“新冠”于旅游不可等量齐观

孙小荣:旅游业将迎来“包袱性增长” 

孙小荣:2020 逃不掉的“躬身入局”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