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重视家庭和睦,重视血缘亲情。对绝大多数人而言,除父母妻儿外,兄弟是和我们心最相近、情最相通的人,是我们人生中最坚实的依靠、最可信赖的陪伴。所以,处理好兄弟关系便成为中国传统伦理所关切的核心问题之一。中国传统上强调“兄友弟恭”,将兄弟之间的伦理规范用“悌”字进行概括。
春秋时期卫国的公子伋、公子寿,是悌德的典范。卫宣公与齐女育有二子:公子寿和公子朔。宣公宠爱朔,有意改立其为世子。寿为人纯孝仁悌,与公子伋(世子)相敬相亲,常在宣公面前说伋的好话,自然招致朔的嫉恨。受朔的怂恿,宣公派伋出使宋国,并暗中派杀手半路埋伏。寿闻讯,赶紧告诉伋。伋认为父命不可违,决定出使。寿借送行,把伋灌醉,后穿戴其衣服出发,半路被杀害。伋酒醒后,得知弟弟代己死,顿时五内俱焚,赶紧乘船前往,同样被杀死。“二子乘舟”的故事,说明骨肉同胞之情有时甚至比生命还可贵!
丨尊兄敬长,悌之本怀
悌最初指的是弟尊敬、恭顺兄,即“善事兄长”。后来,悌的含义扩展到兄弟间的相互友爱,再后来扩展到尊敬地位高、品行好、年龄长的人。悌既是儒家提倡的基本伦理道德,也是实现社会成员间相互尊敬、友爱,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孔子说:“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立敬教民顺”蕴含着对兄长的情感推广到社会政治生活中,培养民众对君长尊敬的深意。《孝经》说:“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要把对兄恭顺的态度转移到社会上的长者身上。
司马光是一位“善事兄长”的典范。司马光对兄长的“敬”“爱”,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司马光退居洛阳,每次返乡都要探望兄长;虽已进入古稀之年,依然像对待父亲那样侍奉兄长,事事过问,亲力亲为;每当哪一顿吃得少,都会关切地询问:“您吃饱了吗?”每当天气冷一点,都会手扶兄长后背,体贴地问:“穿这些衣服冷不冷啊?”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嘘寒问暖,却将手足同胞间真挚朴实的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清人李文耕评价司马光善事兄长的事迹说:“奉之如严父,敬之至也;保之如婴儿,爱之至也。”此语可谓对悌德精神作了精准的阐释。
丨一生兄弟一世情
古语说: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兄弟同胞,一生相伴,又该是几千年才能修得!兄弟姐妹应相敬相伴,相爱相惜,呈现出难得的人间真情挚爱。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苏轼在狱中写下的这句“绝命诗”,是苏轼兄弟之间手足情深的真实写照,更描摹出中国人对于兄弟情谊的最深期许。普通人或许无法用诗歌来描写兄弟的情感,却能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细枝末节,以诠释手足情深。
赵孝与弟弟赵礼素友爱。有一年,家乡闹饥荒,社会动荡。一伙强盗四处抢掠财物,百姓因恐慌而逃命。长期的饥荒使强盗失去理性,当搜不到粮食,他们就开始抓人充饥,赵礼就是其中的不幸者。当赵孝得知弟弟被强盗抓走,心如刀割,急匆匆地赶去,哀求道:“我弟弟从小有病,身体瘦弱,他的肉一定不好吃,请求您放了他。我愿意代替他,我的身体非常好,没有病,还很胖。”赵礼闻听此言,大哭呼号:“哥哥,您绝对不能这样做!我被他们捉来,死了是命中注定。怎么能让您替我死呢?”兄弟二人相拥,泣不成声。赵孝兄弟的对话震撼了强盗,唤醒了他们尘封已久的恻隐之心,放走了这对兄弟。后来这件事传到皇帝那里,皇帝为兄弟二人的事迹所感动,便下诏褒奖两兄弟,封授官职,昭示天下。
赵氏兄弟,于危难之时不顾自身安危,能自我牺牲保全兄弟,可谓临难相助的典范。这种大义、大勇,正是兄弟情谊的真实体现。
兄弟间相互爱护、互相体恤,是家庭和睦兴旺的基础。一声兄弟大过天,一生兄弟一世情!
本书是一部以阐释中华传统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主要内容的通俗理论读物。本书立足于历史传统,充分借鉴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精髓,阐释了每个德目的来源、涵义和本质,以及与个人修养、社会和谐和国家治理的密切关系;同时又关注当前社会道德现象,落脚于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古为今用。本丛书语言生动,行文活泼,深入浅出,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传统道德的洗礼,实现道德修养的提升,对于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坚定文化自信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现实针对性。
戳关键词查看往期内容
大家都在看
大家都在买
读懂新时代 | 全面从严治党 | 讲政治 守规矩 | 六大纪律 | 中国共产党人的故事丨中国家规丨盛唐历史 | 八项规定 |“禁令”手册 | 隐形腐败 | 漫画评论 | 廉洁从政 | 习题集 | 追逃追赃 | 2018业务书单 | 案例剖析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