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清华的99种方式│蔡泽洲:留美两年,回到清华读博士
编者按
清华求学数年间,在考试周期间的坚强求生,在学生节与DDL之间的痛并快乐,在毕业论文与工作申请间多线作战,当离开清华的时候,这些毕业生留下了怎样的故事?他们走上职场后获得了怎样有趣的经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倾听学长学姐们讲述最真实的生涯故事,分享离开清华的99种方式。
如果以“毕业”算作“离开”,我从清华离开过两次,一次是本科毕业,一次是苏世民硕士项目毕业。两次离开后,我都选择了继续深造,这背后的具体考量不同,却也贯穿着一条一致且日益明晰的主线。
第一次离开:选择从经历中来
大三快要结束时,我身边的很多同学陆续选定了毕业后的方向。法学院学生的就业方向其实比较明确,绝大多数人选择从事以律师为代表的法律职业,或本科毕业后直接进入律所,或国内、国外硕士毕业后再就业,而当时的我却迟迟定不下来。我在法学院的学业生活顺利,也去过很好的律所、法院实习,照理说从事法律职业是很自然的选择。但是我能感到,自己内心里有一种不一样的声音和冲动。这种声音和冲动有这么几个来源:一是本科期间组织或参与的大大小小各种社会实践,尤其是去农村的那些实践,让我近距离接触最基层、最真实的中国社会,看到了一些问题,想要进一步研究并努力改变。二是本科期间做各种学生工作,尤其是法学院学生会主席这份社工让我结交到一群非常有家国情怀的同学,他们未来很多都会去政府部门,这样的职业选择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三是外国语学校的中学经历让我一直保有出国学习的某种“情结”。所有这些经历对我的影响都很大,都是我的所谓“内心渴望”的一部分,但是它们的指向——研究、政府部门和出国读书,似乎非常不同,所以当时我心里其实非常困惑和纠结。看到身边同学选定保研或就业并开始准备后,我还越发焦虑,甚至一度想,“泽洲,何必那么折腾,和大家一样保研或者去律所工作就好了。”不过我还是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可能性,不用急于定型,可以再努力一下,找到那个更加契合自己的可能。
图丨法学院学生会合照
直到有一天,我们院系团委书记俞理晓师兄转给我一个通知,是中美富布赖特学者的申请,资助申请者赴美国攻读公共管理方向的硕士项目,他说“泽洲可以试试哈”。简短一句话和一条通知,我看到以后,内心突然安定下来,对自己说,“嗯,好像就是它了,泽洲,是可以试试。”我想之所以是这个机会最终打动了我,一是“出国做公共管理的研究”这个选择好像是能最大限度地调和我之前那些指向不同的经历,二是当时的我有着“学习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在做什么,回来报效祖国”的朴素想法,所以我相信这时候选择出去,是为了更好地回来。而在准备申请材料时,我愈发感到这个选择之于自己的适合性。我的申请文书一篇写的是社会实践经历,一篇写的是学生会主席经历,语言考试(TOEFL和GRE)也因为自己中学时打下的良好英语基础而能在短时间内拿到一个不错的成绩。现在回过头来想,我的这次选择属于“后知后觉”和“水到渠成”型。我并非是很早就定下明确的目标,然后为之准备,甚至大学里几乎所有的活动都要围绕这个目标展开;而是先开放心态,广泛吸收、广泛经历,从中不断感受,并慢慢形塑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因此,虽然我没有提前、刻意做太多准备,但是因为我的选择从经历中来,过往的所有经历都是准备,到了选择的档口积累其实已经充足,只需将它们串联起来,讲出自己的故事。
图丨作为本科生代表在全校毕业典礼上发言
第二次离开:回到中国公共管理的实践
后来,我申请到了这个中美富布赖特奖学金,赴美国乔治城大学攻读了两年公共政策硕士。两年间,我抱着“好好学习,认认人,深入美国社会”的想法,在学业、研究、实习和社交方面尽力拓展自己。毕业的时候,我没有太多犹豫,想要回国,一直记得自己在全校毕业典礼发言时所说的,习“他山之石”之后要回来,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发展做贡献。我先申请了学校的苏世民项目,希望通过这一年在中国的国际化项目给自己从美国社会回到中国社会做一个过渡。而从苏世民项目毕业后要做什么就是我“离开”清华的第二次选择。这次选择是我从乔治城毕业后、苏世民入学前作出的,我的决定是去清华公共管理学院读博。
图丨苏世民读书期间主持活动
在乔治城学习的两年里,我愈发感到,对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的分析与讨论确实契合我的志趣。这些政策和管理问题的背后揭示着这个社会和人性的复杂和多样,令人着迷。我在国外学习了政策分析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技巧,在这个领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在此之上,我觉得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这个提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对中国的实践有近距离的观察和思考;二是能够在某一个领域有系统的分析,从而在理论上有深入的提炼,于是我想到了回清华公管读博。而我在乔治城遇到的几位老师也对我选择读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对学术的热情和对社会的关怀让我领略到大学者的风采,他们对我的认可和鼓励也给了我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更深的动力和信心。我想这就是人生榜样和导师的力量。回过头来看,选择到清华公管读博其实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这背后隐藏着我的那条人生主线——对中国公共管理的兴趣和那份理想主义的情怀。而与第一次选择不同的是,经历了乔治城两年在专业方向的浸润,我的想法更加明晰而坚定,在选择时也就少了很多纠结和困惑。
图丨美国读书期间在布鲁金斯学会实习
如今,我在清华公管读博已经一年有余,和所有博士生一样,这样的过程是痛苦与快乐并存的。中国大地上近几十年来公共管理实践的蓬勃发展是如此重要,已经改变并将继续改变整个国家乃至全世界人的生活;又是如此复杂,涉及制度、组织和一个个具体的人,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互动。我坚定地相信,能够投身于这一实践的伟大进程之中,用学者的眼光去研究、用笔端去记录,甚至有机会去影响和参与决策,是我们身在这个时代的荣幸。好好学习,努力做一名有用有为的人才。我想,这就是我接下来的几年乃至一生要践行的信念。
个人简介
蔡泽洲,清华大学法学院2016届本科生,毕业后先后在美国乔治城大学和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攻读公共政策和全球领导力硕士,现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本科期间曾获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曾任清华大学法学院学生会主席,并作为毕业生代表在全校毕业典礼发言。硕士期间曾获乔治城大学研究生特等奖,曾在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世界资源研究所、世界银行北京办公室实习。
更多精彩
李晓东:从外推北师大到美国孔院教师,我在汉语国际教育的这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