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道生无极:道家的神明之德是大道玄同的文化基石|参赛作品

2017-01-04 袭明居士 腾讯道学

道学全球有奖征文活动持续火热进行中,我们已经与大家分享了很多参赛作品,犹豫的小伙伴赶快来投稿吧!切记要未经任何发表的原创稿件,而且我们会保留修改权哦!

详情点击道化天下,世界玄同 丨2017“玉蟾杯”道学全球有奖征文活动通启



作者简介

袭明居士,本名高帅,湖北省安陆市人。传统道家文化探赜者。道家道教金丹太极修真文化体系倡导者。


结胎和伏气,是丹道修真者一定会出现的生命共生现象。一为内在的自知的自在,为凝结道胎,靠神凝去获得。一为外在的息住脉停,为息乎其息的伏气功能,靠具体的调息方法去完成。


文/袭明居士



提要


道家的道和德,是一种体用关系道,是一种理义;德,是一种应用。道家提出了“三盗既宜,三才既安”的天人合德思想,在人类来讲,重点在于天地合德,神明自来,以期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这个“神明之德”,在《阴符经》里面,也叫“不神之神”。是为修道者德之应用,是修道者通过唤回神明之德,去实现与道合真的终极目标。


本文试图围绕《道德经》的始母、玄徼论,按照道家用阴阳五行言道的思想,根据历代道学家关于悟真、修真、至真的具体言论,对道家千万年以来,所崇尚的天人合德思想,即道家追求的“纯阳、全真”的出阳神的性命双修,作了相应的理法解读。


这样论述的目的,是希望引起学界、教界对传统“悟真”的金丹大道文化的重视,以构建悟真的金丹太极修真文化体系,来服务社会,引导大众健康修行。


道,是一种理义;德,是一种应用(资料图)


道家思想是以道的高度,去指导气功、武术、丹道等衍生文化怎样养生与修真的。故气功、武术、打坐、炼丹、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运动的源头,都蕴涵在这些老祖宗遗留给我们的道家道教文化当中。


弘扬道家文化,普及道学知识,用道家的颠倒阴阳之术,唤回神明,以展现出道的人文魅力,推进道文化的平民化,是道学走向世界玄同的伟大目标。


1

道的始母、玄徼结构,是宇宙万有的普遍规律


宇宙万物是怎么形成的?人的生命是怎样诞生的,又靠什么得以长生、无生?这些哲学命题,是早期黄老道家所重点思考的内容。


性命生死的学问,是哲学和宗教所共同关心的话题。早在《道德经》之前,我们的祖先就一直在寻找生命的答案。从有文明记载以来,或者说从伏羲氏卦画的时代开始,我们尊奉的五经之首的《易经》里面,就基本回答了这些问题。那就是“道”的概念性提出,道的结构,道的属性,道的天人合德,及道的人格化应用等等,决定了道学思想的逐渐成熟。


《易经•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谓之神。”道所演化的万物,由“天地物人”四大主体呈现,它们均遵循道的特征,具有共同的“阴阳”结构,是宇宙万物的基本模式。而这个模式的原始形态,是为道之“太极”。


古人说:“道本无言,言以显道”,如果没有语言的形容与表达,我们怎么去理解这么玄妙的道呢?所以,太极这个术语的出现,就成了对道的初级描述。太极,是为道之母体。也就是说,没有太极,就不能孕育万物,我们就无能见道了。


故道的玄妙与玄徼,在《道德经》出世以前,本应是道家所有的一种文化思想,只不过经过老子的时代,被进一步地形象化、系统化了。


后期道家道教对于道的论述是在不断变化演绎的,乃至有了无极、太极学说、图说的建立等等。这些道文化的不断演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庞大的、被具体化、人格化、应用化的道学体系。


《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一段关于道的纲领性陈述,历代道学家出现多种不同的断句和解释,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我们这里重点要论述的,是道在身心修炼方面的指导价值。


老子《道德经》首章给我们描画了道的属性、形态、结构,并提出了“始母、玄徼”等重要的道学概念。这些概念成为后世金丹文化性命双修的理论源泉。


道的无,也是无名,也是无极。道的有,也是有名,也是太极。(资料图)


老子说道是一个无形的东西,它有孕育万物的次序。道在开始的时候,我们是难以用言语去表达它的,所以老子不得不说:“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老子这里只是在努力给我们说道,而这个道的概念诞生,其实是早就有的华夏文明。


道之始,是空无的,但不是什么也没有。这个道理后来的道学家们,也是用了各种语言来形容它,也就有了我们对道的概念性的深入解读。


道的无,也是无名,也是无极。道的有,也是有名,也是太极。但无论无名还是有名,它们都是以一种物与气的形态存在着,都属于先天。


无极和太极尽管都是属于先天的,但还是有所分别的。那就是无极不能孕育万物,太极才能孕育万物的道理。


道是因有名的太极,才会有阴阳;因有了阴阳,才会有动静;因有了动静,才能孕育万物。故老子说无名是天地之始,是为无极。有名为万物之母,是为太极。


道的无名和有名,都是先天的无形的一种存在。但他们还是有所区别的,这个概念就是《道德经》这里提出的“玄妙、玄徼”的不同了。


古人说:“有物先天地,无名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又给我们创造了一个较为通俗形象的道学名词。他把道描述成了较为具体化的“物”了,并指出物是寂寥的,物也是看不见的,物一定是存在的。故物成为道的化身,万象的主宰。


实际上,古人关于道的描绘,还有“心”、“气”等近似的道学名词,都是道家用来表达道的形态与结构,比较主要的哲学名词。


古人为了说明道是什么,还特别创造了阴阳卦画、河图洛书、无极图、太极图、五行图等等图式,用来表达道的理义。这些丰富的传统道家文化,是构筑道家道教修真修道理义的文化源泉。


道是一个什么样子?古人有一句经典的描述,说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我们从这句生动的道之形态的描述,可以明白道是极难形容的。它大而不知其外,小而不知其内,是为无极,是为玄妙。


但无极过渡到太极的“玄徼”状态,则对其描绘就清晰多了。也就是说,太极无论是多么的大之极,但它还是跟现代数学的“无穷大、无穷小”的概念一样,总是有边际的,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用图画来描绘的。


这就是老子对道的无极玄妙和道的太极玄徼,从结构上用语言给我们所作的区分。


它们在属性上,表达的都是先天的无形状态。故谓之“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成为万物的主宰。


古人讲道的内涵,用语极为精当,说道是:“至虚而含至实,至无而含至有。”从这样的形容词去看道的形态,则其一定是虚无而又存在的,则其既不唯物,也不唯心。则其既无形,也有质。则其既不易,也变化。则其既处静,也生动。足见道是存在于宇宙之时间与空间中,是万物时时刻刻具备的本真。故孔子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这就是道家对道的“始母”,所孕育出来的“玄妙、玄徼”的结构和形态的表达。


2

道的阴阳结构与五行属性


《易经》用卦爻表达了阴阳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结构,我们无从看到的道的形态,从此有了它的名字,这个名字就叫“阴阳”。


后期的黄老道家进一步发现,道除了含阴阳动静之机外,还具有“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之气,并由这个五行之气相胜相推而运行而孕育出万物。


世上万物的诞生,在道家看来,都是遵循五行的基本要素(资料图)


也就是说,世上万物的诞生,在道家看来,都是遵循五行的基本要素,故道家认为天地之数不离五。这个五行之气,既相生,又相克。能顺生,也能逆运,是为天道的基本规则。


修道者修什么?除了要阴阳颠倒外,还要明白道所构成于万物的五行之气,也包括人类身心的构造。这些发现成为后世道家道教建立修道、修真理论的基础。


这就有了《周易参同契》用阴阳五行之气言丹理的表达形式。这就有了《悟真篇》用“三家相见”、“金木相并”、“四象和合”、“攒簇五行”等道学术语,来表达修真的道理。


《阴符经》是道家主要的修真、修道经典,它较为明确地指出:“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阴符经》提出了天地有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之气,人体也是天地合德的阴阳五行之气形成,且这个五行之气不在人身之有形,而在人心之无形。故而进一步提出,人是靠修“不神之神”与天地合其德的。


也就是说,天道与人道相同,都遵循着道的体用规律。天地能够孕育万物,人类也能按照道之理,去修炼自己的身心,去阴阳颠倒,去阴阳栽接,去明善复初。


张三丰祖师说:“延年药在身,元善从复始。虚灵能德明,理令气形具。”(《张三丰承留》)这似乎是站在道文化的理义方面,在给世人讲解道家依照道之理去有作与无作,诠释了人身本有长生药的道理。这个长生药是靠修炼虚灵的人心,唤回本来的真神,用神明之德去实现身心并炼,以至于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成为道家道教修道的准则。


由道之理而提出的修炼真神的思想,也是靠修炼者不断地杀机,达到“机死神活”,而得“神明之德”的本真。


故张三丰祖师说:“人心绝,则道心见。”修道是一个不断杀机的过程,只有做到万有皆空,诸虑顿息的境地,努力为“神明之德”让路,则神明自来,将会得到本性的自在。


是故道教《清静经》说:“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与天地其合德,以人为本,修神明之德,是中华道家道教文化主宰世界的伟大命题。也就是说,人类和万物同道同体,生活于自然界的人类,如果能够管理好自己的身心,践行知行合一的修真原则,则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也就自然而然变得有序了。


《阴符经》把人与万物的关系,表达为“三盗既宜,三才既安”的天人合发。人类也应当效法天地之德,不断积善立德、道德两用、内外相济,犹必和光同尘,积功累行,才是符合自然之道不可违的天道。用之于身心,是为修道者获得“神明自来”的真神,才是人类在个体上求得修道与自然的玄同,一直是传统道家的大道文化思想。


修道的层次有两个部分,在道家看来,修命的阶段,是修的太极;修性的阶段,是修的无极。就修太极来讲,它是“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徼之理”的属性(张三丰《大道论》)。故道家提出,修道者只有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完成阴阳颠倒,以道心制伏人心,以铅制汞,阴阳性命合一,方符合人类养生与修真的根本法则。


3

从道的玄牝、玄德,看道家对玄同的理解


玉蟾祖师说:“道本无形,喻之为龙虎;道本无名,比之为铅汞。若是学天仙之人,须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可也。岂可被阴阳束缚在五行之中?要当跳出天地之外,方可名为得道之士也。或疑曰:‘此法与禅学稍同’。殊不知终日谈演问答,乃是干慧,长年枯兀昏沉,乃是幻空。然天仙之学,如水晶盘中之珠,转漉漉地,活泼泼地,自然圆陀陀、光烁烁。所谓天仙者,此乃金仙也。夫此不可言传之妙也,人谁知之?人谁行之?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何况人人具足,个个圆成。正所谓‘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门阃透长安。’,但取其捷径云尔。”(《修仙辨惑论》)


玉蟾祖师论修真、修道的要义,是要我们从后天五行,走向先天五行,实现“二五之精,妙合神凝”,正所谓“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也。


道家论道的层次,是从有到无的返还,是五行攒簇的逆运,是人心复归无极的修道。故吕祖说:“虚极静笃神有象”是修道者修命的有生,“坐忘九载体无形”是修道者修性的无生。修道的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这整个过程修的是长生和无生,合起来就叫性命双修。唯有无生的世界,才能实现道家由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虚空粉粹。也就是从玄徼复归无极的“玄妙”了。


修道的有生,也叫长生,修的是太极。而太极内含阴阳动静之机,是为玄牝修道的无生,修的是无极,无极是虚空虚灵而不可言说的玄妙的道。


故《道德经》的玄牝,也叫阴阳,是修道极其隐秘的理义。对玄徼的解读,张三丰祖师这样说:“真阴与真阳相对,真阴既不知,焉能知真阳乎 ? 今之学者,不惟不知真阳,亦且不知真阴,若知真阴,亦必知真阳矣。不遇明师,焉能猜度!”


这就是《至真诀》告诉我们的“动静两忘为无欲,无心心即真心”的道理。


太极玄牝之理,是道学文化最关键的名词,是现代丹道文化急需就正的内容。因它内有神明之德,故成为张三丰祖师描述的“妙自无生现太极”的真无真有。


动静两忘为无欲,无心心即真心(资料图)


老子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顺。”


我们若是将这里的民比喻为人心,国比喻为人身的话,则这段经文用修道的视角去解读,就会明白玉蟾祖师为什么会将“玄德”解释为“教父”的道理。其玄德思想,是为“不神之神”的神明之德啊。


修道的楷式,也就是模式,是《道德经》的始母与玄徼结构的表达。一个修道者,若是意不妄动,固守虚无,以养神气,处于无思无虑,不睹不闻的虚极静笃状态,则愚之至,明之至。神明之德,就会自来,是为玄德,是为“施行于天”的逆中大顺。


道家玄同的思想,在于我们对“玄”之理的解读。玉蟾师说:天下同此道,圣人无二心。修道者唯有从玄牝中立定根基,则修道者的“真神”会“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在”的。(《胎息经》)


《道德经》提出了上德和下德的不同概念,也为后世道学家指明了不同身份之人,修道的基本法则,也会不一样。


《周易参同契》说:“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下者以奉上,上有神德居。此两孔穴法,金气亦相胥。”


“万古丹经王”的这段话,因传承不同,解释各异。我们这里根据《参同契》的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不同身份,来跟大家探讨一下道家修道的方向究竟在哪里。


魏伯阳祖师说的“上闭则称有”的“上”,对应的是“上德之人”。如果修道者的身份已经是“上德之人”的话,那他已经有了什么呢?当然是其已经有“神明之德”了。那么,上德之人又没有什么呢?当然是已经诸虑顿息,没有“人心私欲”了。


顺理推知,上德者是已经闭合了“人心私欲”,才被称作上德的。故上德之人已经有了自在的“神明之德”。故此《参同契》才说:“上闭则称有。”


魏伯阳祖师说的“下闭则称无”的“下”,根据上文的解释,是指“下德之人”。下德之人因百欲感其心,万事劳其形,因心扰之,而自动闭合了先天的“神明之德”。所以,下德之人有人心而无“神明之德”,是为“下闭则称无”。


《参同契》告诉我们,社会发展到人心张狂的时代,凡夫俗子因物惑心,大多“为学日益”,不能“为道日损”,知识开而私欲杂,纯白之体转换为下德之人。一个修道者要想效法天道,就必须改变下德的属性,转化为上德。故《参同契》接着说:“下者以奉上”。意思是下德之人,一定要效法上德之人,要有神明之德的这个居心,才是奉行上德的足迹而行了。


道的有无转换在修道者来讲,是天机不可泄露的。一是不泄露,二是难以言传。故《参同契》说:“此两孔穴法,金气亦相胥。”


哪两个孔穴呢?这是丹书的密要——阴跷与阳跷。也就是前文张三丰祖师所讲解的“能知真阴者,则必知真阳”的道理。


《参同契》书影(资料图)


大多数后世修真者,由于缺乏对《道德经》“玄徼”思想的理解,而读了《参同契》这样的句子,往往不知不觉执泥于肉体的上下部位,或腹部的丹田穴位上,或气脉的上下升降中,或男女躯体的生理穴道上,去千方百计揣摩所谓的孔窍。成了《参同契》批判的:“世人好小术,不审道深浅”的盲修瞎练。


《吕祖黄鹤赋》说:“上德以道全其形,是其纯乾之未破;下德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是以用阴阳之道,即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效男女之生,必发天机而作泄天之机。”吕祖进一步地将上德和下德,这两种不同身份的修道,在理论上作了明示。


《悟真篇原序》说:“老氏以炼养为真,若得其枢要,则立跻圣位;如其未明本性,则犹滞于幻形。”


《悟真篇后序》说:“夫欲免夫患者,莫若体夫至道;欲体夫至道,莫若明夫本心。故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人能察心观性,则圆明之体自现,无为之用自成。不假施功,顿超彼岸。”


祖师这里明确指出了“本心、本性”,才是修道者的根源。这样的警示之语,在《悟真篇》中是可以信手拈来的。


自《悟真篇》问世以来,人们往往犯了“道无奇,好奇早把路途迷”的迷惑,大多舍简从繁,对《悟真篇》这样的浅显的句子,而熟视无睹,顾若罔闻。


故张三丰祖师<解悟真>无不痛心地说:“噫!真何由悟哉?世人皆欲悟真,而悟之不真,非悟也;真之不悟,非真也。今即字义解明之:悟者,觉也,求也。真者,实也,正也。夫人知之也,岂知『悟真』二字书义亦深乎?”


弘扬道家道教世界玄同的大道文化思想,坚持道家文化与宗教的本土化、中国化,坚持从教育的角度,从文化的源头,去寻找道学的根源,本着去伪存真的精神,去坚决割舍道家道教经书中的糟粕,才能还道学以清新的空气,一个有希望的未来。


4

人心与道心的玄同,将是人类迈向修真日常化的宗旨


道家道教将道的精神用于身心的合修上,并跟道的属性相统一。虽历代道学家对修真获得的效果,有相同的解释。但所用的称谓,还是有所差别的。


吕祖以对于颠倒阴阳,是按照退阴返阳的次序,实修到体变“纯阳”为了命。王重阳祖师创立了全真道,以修得“全真”的性命混合为归宿。丘处机祖师自号长春真人,将自在的真神所反应的境界,用“长春”来表达。而张伯端祖师,直接就用“悟真”二字,来命名他的著作,以告诫人们注意修真方法,是要用“悟真”的心法去实现。元末明初的张三丰祖师的道学,似乎进一步从方式方法上,用行立坐卧的日常活动,将修行结合现实生活的常态,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修行法门在涌动,这些可以参看太极拳术的内涵,去窥探出一些玄机。


道学修真的这些理论源头,无论金丹文化,还是内家拳术,似乎都在呼唤一个文化重构的新时代。


这些传统道学的演绎过程,虽然有着时代变迁的痕迹,但其所特有的阴阳颠倒的道家文化基因,这些具有中国文化元素的大道文化,将是亘古不变的。


尽管社会的进步与道的淳精神相背离,尽管出现人心不古,物欲横流,腐鼠成金的人性疯狂。但从道学的视角去看,无非回归人性的善持的道法,也应跟着变化而已。


遵循道的原则去修道,既然呈现为一种复杂化的末法时代,但处理好人心的颠倒问题,无非就是《道德经》提出的“上德”和“下德”的身份不同,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会跟着变化而已。


返璞归真(资料图)


故近古以后的道家修道,已经在逐渐跟社会的发展对接,逐步结合日常活动,提出以暇以整的修真,围绕返璞归真的大道情怀,以还大众健康的身心。


元明以后,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道法,多给人以拐杖,却不能夺走那些拐杖。这些道法、这些拐杖,让糊涂的修道者执持了一辈子。


我们发现,近古以后的道学家们,有好多是一直在积极通过文化宏道,总是围绕古老而崭新的道学体系,不断创新与构建新的法门,以指导人们的修行生活化、社会化。这些道文化均以武术养生,健身气功,内家拳术和丹道的形式出现,在社会上得到了一定的普及与传播。


诚然,一些道术跟当代的气功一样,表现为昙花一现,这大抵跟缺乏道学文化根柢的支撑分不开。故实现道学玄同的人文价值,建设利于身心健康的新道学体系,将是内家拳术等道家文化发扬光大的基本保障。


这将对万物与社会的和谐、对生命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积极而健康的时代意义。


道家道教文化,应注重从道学理论方面,去取得内家拳术的认祖归宗。唯有善养气者,方能实现内家拳术升华至“虚灵能德明”的高度。《太极拳论》说修太极的本质,是要“阶及神明”。《拳论》说练拳的本质,是:“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张三丰祖师强调指出:“未闻道者急求师,已闻道者急求药。”


由此看来,无论武者、道者、医者、艺者,都应遵循道学所追求的这个神明之德,即为阴阳颠倒的原则去修道,才是符合道学的修行。何其中华武术武艺的理论源头与最高境界,却又不在我们的传统道家文化当中呢?


所以,《悟真篇》告诉我们:“休施巧伪为功力,认取他家不死方;壶内旋添延命酒,鼎中收取返魂浆。”才是张三丰祖师所要讲的太极修真的“妙自无生现太极”的修炼正途。


故而,《阴符经》告诉我们:“性有巧拙,可以伏藏。”。要用《道德经》的“我其闷闷”的法则去“求药”,则“不神之神”,将不请自来。


弘扬道家道教文化所独有的集养生、健身、修真于一身,汇科学与宗教于一体的道学,一定会伴随着这个中华文明之魂而普及于世界,绽放出灿烂的花朵。

因此,天地合德,神明自来,是实现修真者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基础。而世界玄同的前提,依赖于人类本性的回归,道生无极,才是中华道学求得世界玄同的大道之魂。(编辑:忆慈)


温馨提示

“道化天下 世界玄同”有奖征文活动投票环节开始啦!欢迎投下您尊贵的一票。投票以后,移步评论区留言,就有机会在投票结束后获得精装版《白玉蟾真人全集》一套哦,快来吧!



往期参赛作品回顾:

1、一字足矣 打开老子思想智慧的金钥匙

2、细思恐极 我们竟与老子的思维方式截然相反

3、玉蟾祖师一篇美文 文辞不下《滕王阁序》风情不减《琵琶行》

4、用诗歌来吟咏“道” 你想象不到的意境美

5、一个被人忽视的《道德经》注本 读后让你醍醐灌顶

6、读懂这张图 你就能明白人类社会演进的秘密

7、曹雪芹家风仰道“梦红楼”:书中天机,遗下琅函第几签?

8、人性本善还是恶呢?“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庄子给了令人称绝的答案

9、老子说:道法自然并非顺其自然,你还准备拿“自然”当借口吗?

10、你一定想不到 这位老外竟然如此懂老庄

11、老子的完美哲学:通过心灵实践 探讨世界本质

12、一位玄门后裔关于“我道日兴隆”的肺腑之言

13、观想还是逻辑 哪个才是理解老子哲学的不二法门?

14、不辨不明:辨析《道德经》传抄中的一个错误

15、大爱莫如慈悲 你懂什么是真正的慈、悲吗?

16、历久弥新:老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耀眼光芒

17、他是洞察天机的圣人 却也是逆反思维的缔造者

18、作为《逍遥游》的配角 它的存在难道真的别有深意吗?

19、如果跨越时空 他一定能够成为老子的至交好友

20、国家非遗 海南斋戏:位于海之南的独特地方道教形式

21、世界玄同藏天机:为什么说道教兴盛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最慈悲的陪护

22、让爱因斯坦穷尽半生的物理难题 真的能被老子解开吗?

23、作为修行之人 你知道最应重视的真道场是哪里吗?

24、通过道教的深邃要义 你能否悟透人生?

25、听老庄讲道家最核心的智慧 让你真正游心于万物

26、这个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却蕴含着道家的千年智慧

27、对《道德经》的理解能这么通达 我拜读了三遍!

28、论道教“玄同”理念对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

28、为何人生充满苦累 那是因为不懂得老子的绝弃之道

29、道家思想的精髓究竟是什么 能让我们痴迷两千年?

30、感觉全世界充满了恶意?看看老庄的超越之道吧!

31、关于道与逻各斯,我只想看这一篇文章

32、先懂道家的“承负”,再讲我们的“活法”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更多精彩道学参赛文章等你哦。


作者简介

袭明居士,本名高帅,湖北省安陆市人。传统道家文化探赜者。道家道教金丹太极修真文化体系倡导者。


(本文为“道化天下 世界玄同”道学全球有奖征文比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袭明居士,原标题为《道家的神明之德是大道玄同的文化基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