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印倩文:从事作曲并非“女承父业” | 人物

Music Weekly 音乐周报 2019-08-31



文 | 陈茴茴



火箭军政治工作部文工团青年作曲家印倩文,面容秀丽、身材颀长,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一位立于台前的演奏家,但这位年轻姑娘更乐于挑战“理性与感性兼备”的幕后作曲工作。她说,音乐有无穷魅力,比起单纯的欣赏,她更享受创造音乐的过程。



圆一个作曲梦



作为知名作曲家印青的女儿,很多人知晓印倩文从事作曲工作后都觉得她是自然而然地“女承父业”。但在最初听说女儿要学作曲时,印青的第一反应是吃惊:“你怎么突然要学作曲?”确定女儿不是开玩笑后,他并没有立即表示同意或是反对,只是说:“你不要因为爸爸写了很多作品、获得很多成就,就决定去学作曲,你先观察一周我的工作,了解了作曲家真正的工作状态,再决定要不要学。”


印青调到南京军区工作后,印倩文和家人仍生活在杭州,等她到了南京上中学,父亲不久又调到了北京。童年时代,她和父亲一直处于聚少离多的状态。即便两个人同在南京生活的那段日子,也因为印倩文白天上学、父亲夜晚创作而存在“时间差”,对于父亲的作曲工作到底是怎样一个状态,她实际上从没仔细观察过。那一周,她每天跟随父亲的工作节奏而动,熬过好几个“后半夜”之后,才真真切切感受到“作品真的是用心血熬成的”。一周过后,当父亲问她:“怎么样,还要学作曲吗?”她还是点了头,“音乐很有魅力,我不仅仅想要享受这种魅力,更希望自己可以去创造音乐的魅力。”自从那天印青确认了女儿的想法后,就把她当成一个真正要进入这个专业的学生来严格要求,还第一次和她分享了很多自己在作曲路上的心路历程和难处。印青感慨:“作曲的过程有时会让你感到孤独,而音乐却让你永远不孤独。”印倩文当时并不是很理解,在日后的学习与创作中,她愈发体会到了父亲这句话里蕴含的深意。


在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读大三时,印倩文以2008年奥运会为题材创作的作品《梦》获得奥运会主题歌曲征集优秀奖,这对于仍是在校生的她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鼓励。她说,当时是希望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去参与奥运会,取名《梦》,既是圆中国一个梦,也是圆自己一个梦,用自己创作的音乐,为北京奥运会呐喊助威。



感人音乐由心而发



大学毕业后,印倩文面临着出国留学还是进部队文工团的选择。这时候父亲和她说了一句话:“你以后还有很多机会出国,可是到部队锻炼,却是在青年时期体会更深。”虽然出身于军旅世家,但当印倩文穿上军装,成为家中第三代军人下到基层部队时,她还是真切感受到了基层战士的不易。看到年轻可爱的战士们在和平年代依然守住寂寞、默默付出,她深受感动。最初下部队的那段时间,每次听到感人的事迹都会让这个感性的姑娘哭上一场。那几年,印倩文创作了一系列的军旅作品,如《假如战争今天爆发》《永远十八岁》《阵地月光》等,这些歌曲深受基层部队官兵的喜爱。每次下部队时听到喇叭里在放自己的作品,她的自豪感都会油然而生。听到战士们和她说“印老师,我听过你的《永远十八岁》,觉得特别好听”,她的幸福感和使命感远远大于作品获奖时的成就感。她也终于体会到父亲让自己到部队锻炼的深意,这个平台带给她的成长是巨大的,也让她有了一份对国家的使命感。



接到国家大剧院儿童原创歌剧《阿凡提》的创作邀约,印倩文特别高兴。一直很有孩子缘的她,早就对儿童音乐创作感兴趣了。之后她做了大量工作:对儿童音乐作品的现状做了详细了解;问身边朋友的孩子“什么音乐好听,喜欢哪一种”,看看孩子们的需求,抑或对什么样的音乐接受度更高;她把13集动画片《阿凡提》反复看了几遍,结合剧本梳理各种人物线条。编剧创作出来的剧本只是故事,很多音乐形象需要作曲家自己去揣摩、想象。印倩文特别庆幸的是《阿凡提》这个团队的相互沟通和协作,作品写到一半时举行团队试听会,作曲、编剧、导演、舞美、灯光等工作人员一起“头脑风暴”,她非常享受这个过程。在她看来,写儿童歌剧是一件快乐且有使命感的事情,可以从孩子的视角去想去做,去摸索孩子到底喜欢什么样的音乐,同时又能让孩子们感知音乐的高雅之美,这是她创作儿童歌剧的初心。


对于作曲家而言,灵感犹如“神来之笔”。印倩文觉得,灵感是平时很多东西的积累,采风、生活感知、看过的书、听过的音乐等,这些都是“灵感储备”。“好的词也会激发作曲家的灵感。”之前她写《月光下的诉说》《假如战争今天爆发》这几首作品时,看到歌词就有了灵感,画面感和想象力泉涌而出。因此,她对词的要求很高,经常和词作家一起交流探讨改动的可能。即便与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合作,她也会鼓起勇气“斗胆”问对方是否可以结合音乐有所修改。与印倩文合作了《绿色守望》《人民的选择》等曲目的80后青年词作家尹相涛,在《人民的选择》歌词大改小改三十多次的情况下,幽默地“吐槽”:“每一次与印倩文的合作都是一次被虐的过程。”



小印和老印



在印倩文眼里,父亲除了是全国闻名的作曲家,更是她心目中敬爱的“老爹”。父亲对她的影响更多是无时无刻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我爹工作很忙,鲜有时间教我作曲的技法,但是我很幸运,很多时候他会把他对作品的想法和理解跟我交流,从中我学到很多东西,这些都是精华。”


在她很小的时候,父亲一个作品通常会写三四稿,弹给她听,问她哪一个好听。随着年龄增长,父女俩还会交流哪一稿更好、好在哪里,即便在饭桌上,一家人交流的话题也经常是对作品的看法。印倩文觉得,父亲这么多年给予自己更多的是对艺术审美的熏陶和对创作理念的把关。在创作儿童歌剧《阿凡提》时,她希望这个儿童歌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像大歌剧一样的咏叹调、宣叙调等完整的形式和内容,可又担心孩子们会不会因为对歌剧缺乏理解“坐不住”。父亲提醒她:“做儿童歌剧的意义就在于歌剧的普及,先不要顾虑孩子们能不能接受,首先要想到你想给孩子们什么。”这让她一下子放下了心中的疑虑。后来给《阿凡提》里的小演员试听里面的咏叹调、宣叙调,她发现孩子们其实是懂的,会被音乐所感染,只要他们明白这个时候需要安安静静地去聆听音乐,就足够了。这就如同带孩子们去看画展,可能他们还看不懂,但这个过程在孩子的成长中是必要的。印倩文觉得,父亲对她的影响也是如此,无形却深入。


不过,父亲的盛名,也给印倩文带来不小的压力和烦恼。当她取得成绩时,难免会有这样的声音:“她是印青的女儿,想做什么事情当然容易。”每当有质疑的声音时,她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把压力转换为动力。父亲对她一贯要求严格,尽管看她工作经常熬夜也心疼,但对于音乐创作还是嘱咐她按质按量、用心完成。父亲坚持的“被世人更多知道的应该是作品”的信念一直印在她的脑海里,这让她始终对自己的创作要求严苛。“还是要用作品说话。”她坚定地说。


当问到父亲喜欢她的哪首作品时,印倩文爽朗地笑了:“我爹对我比较严格,一般不说好,如果说还不错,在他的评价里已经算比较高的。”她说,自己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二届运动会开幕式晚会创作的《陶韵》、为二炮组建四十周年创作的混声合唱《一路走来》以及儿童歌剧《阿凡提》,可能是父亲觉得她创作得“还不错”的作品。对于老印的作品,小印说因为数不胜数,自己喜欢的太多,除了大家都熟悉的《天路》等作品,还有父亲为她创作、演唱并亲自制作成MV的《祝福你我的宝贝》。MV里有母亲挑选的印倩文从小到大的照片,有饱含对女儿深爱的父亲的歌声……


印倩文说,由于父亲一直工作繁忙,原本是舞蹈家的母亲为更好地照顾她和父亲,为家庭辛勤付出了许多。然而,父母间“互相成就彼此”的深厚感情深深影响着印倩文,让她成长为一个情感细腻、家庭观念很重的人。这不仅为她的创作之路浇灌了丰厚的情感基础,也为她的人生路积攒了一份乐观、积极向前的后备力量。





- THE END -



推荐阅读



孙鹏杰:总在关注手指技巧,另一个钢琴训练的重点却被长期忽略


一批国宝刚刚从东瀛回国!其实日本还存有世上惟一一把唐代五弦琵琶


帕格尼尼:178年后,他仍在“嘲笑”那些试图效仿他的后人


歌词里的“的”:是de还是di ?


谁在把音乐“废柴”送进音乐学院?


乐感是个什么东西?


姚峰:任何语言都有它的音韵美


众高校试水音乐表演艺术博士


我们都误解了“合唱”这件事


学琴是否一定要“坦途”?——逆境教育的必要性


怎样才能 “打开喉咙”?






Q:想订阅《音乐周报》?

A:请直接发送“订阅报纸”到后台。


Q:想投稿?

A:发这里 yyzb1979@163.com


Q:想合作?

A:请进入“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点击下拉菜单“广告合作”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