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郑小瑛:永远不能忘记为人民服务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Music Weekly 音乐周报 2022-04-23

2002年11月,郑小瑛在美国威斯里安大学指挥《土楼回响》后谢幕。


文 | 孟绮 秦诗雨



见到指挥家郑小瑛时,她正在中央音乐学院附近的酒店里备课。她说这次是她主动要求来给指挥系的学生们留下自己60年指挥法教学的视频资料,作为传承。面前这位90岁的老人,声音洪亮,谈吐清晰。她亲身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交响乐的全部发展历程,“我更愿意以一个基层音乐人的视角来回望中国交响乐70年,谈谈我的一些经历和想法。



一路走一路歌


1951年,郑小瑛在大瑶山


郑小瑛说,自己这辈子基本上干了三件事,一个是表演,做歌剧、交响乐的指挥;二是教书,从事指挥教学工作;三是做社会工作,推广普及。“我真正的指挥生涯应该是从‘文革’以后开始的。之前的20年是接受党和组织的培养学习——公派到苏联进行指挥课程的专业学习和深入生活到民间体验式的学习。深入生活怎么深入呢?比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参加中央访问团到少数民族地区去访问。去少数民族地区访问的这个经历,让我特别有感触。


1951年,国家民委派了一个访问团到西南地区慰问,郑小瑛当时是武汉一个文工团的团员。访问团经过武汉时充实了一些人,后来又加入了广西的一个歌舞团,大家背着背包走过大瑶山、大苗山,到苗瑶侗壮最原始的村庄去慰问。那时新中国刚成立,剿匪才结束,当地的少数民族有史以来第一次感受到来自中央政府的关怀。他们对党、对新中国那种感恩的心情,给郑小瑛留下非常深的印象。代表团代表党中央给当地少数民族带去了很多生活必需品,每到一个地方就自发地演出。在演出的同时,郑小瑛也去采风,并把采集来的素材经过整理后,拉手风琴唱给大家听,村民高兴得不得了。这样的生活大概持续了三个月,郑小瑛坦言这次经历对她人生观的形成有很深远的影响。“我真正地看到了音乐是怎么被人民创造的。少数民族保留了音乐最原始的状态,我不会忘记他们在劳作、交往、谈情说爱时眉飞色舞动情歌唱的场景,他们的音乐就像语言一样,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70年后的惊喜


2014年,郑小瑛指挥排演歌剧《卡门》 ©东方IC


后来,当郑小瑛读到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说“真正创造音乐的是人民,作曲家只不过是把它们编成曲子而已”时,就有了更深切的理解。“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尽管我已经在这个专业的高层,获得了诸如‘中国第一个女指挥家’等殊荣,但我仍有一份要跟大家共享音乐的信念。这与我19岁参加革命和党的培养分不开。因为共产党我才有了一个明确的人生观。不论你个人做到一个行业的什么位置,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永远不能忘。


今年6月,郑小瑛应浙江音乐学院吴滌老师邀请,参加一场得到国家艺术基金支持的畲族音乐项目汇报音乐会。因为年轻时少数民族地区采风经历,接到邀请她马上就答应了。“我是1958年畲族音乐的第一个采风者。在福建宁德山区,我惊喜地发现了被当地畲族称为‘双音’或‘双条落’的原始二声部轮唱。那时我们没有任何录音设备,只好请两位歌手到县里的电台来,我们用一个老旧的钟声牌录音机在电压不稳的条件下留下那些可贵的声音,后来我把这个发现发表在《人民音乐》。”郑小瑛没想到,60多年后会在舞台上再次看到畲族姑娘们以“双条落”对起歌来,还唱起音乐家们为他们改编的合唱。“我感动极了,我问:你们听说过60年前有人来录过‘双音’吗?一位领头的说:有啊,听奶奶说起过,现在我已是省级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了。我心中油然升起了对基层文化同行们的敬意。



把新作演成了经典


2000年11月,郑小瑛与厦门爱乐乐团首次在土楼里奏响交响诗篇《土楼回响》。


厦门,对于郑小瑛而言,可谓表演生涯里最重要的一个城市。1998年,年近七旬的她开始带领厦门爱乐乐团从国外经典到本民族原创交响乐,一部部地进行排练演出。这里不得不提到作曲家刘湲的交响音诗《土楼回响》。郑小瑛带着这部作品走访了12个国家、演出71场,上演率在国内交响乐作品中首屈一指。后来刘湲的太太见到郑小瑛后不禁感慨:“郑老师您真是了不起,生生把一部新作品演成了经典。


郑小瑛在为听众导赏后指挥《土楼回响》第三部分“土楼夜雨”


“一部作品再好,你不演它没人知道,必须要带着它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我带着初出茅庐的厦门爱乐在柏林爱乐大厅演出时,我就鼓励心情忐忑的乐手们:我们演贝多芬是向柏林爱乐致敬学习,但我们的自信在于带来了他们没有的中国作品。把《土楼回响》奏得淋漓尽致,是我们的一份心。告诉他们,西方的音乐品种到了我们那里,我们就是这样消化之后交给中国人民的。”那场音乐会非常成功,受到了十多分钟的欢呼和返场,年轻的乐手们高呼:“老师,我们攻克了柏林!


郑小瑛说,1997年她应邀参与建立厦门爱乐乐团,就是为了提升这个城市人民的音乐文化素养。作为乐团的领导人,必须真心诚意地为城市的大众服务。“我刚去厦门的时候,人家都说,‘郑老师你们乐器那么贵,人才也那么贵,奏的音乐我们又听不懂,为什么要支持你们?’可是当我们埋头苦干了一阵子以后,他们觉得厦门不能没有‘爱乐’了。乐团2006年被大众评选为厦门十大城市名片之一,‘乐团服务社会,社会支持乐团’的概念也逐渐被人接受。我觉得这是一个健康的发展过程。当这个城市的人民没有看到你的作为的时候,你要让他们来支持?没门儿。你就要坚持干,耐心地高质量诠释演奏作品,消除人们对经典音乐的敬畏疏远,用亲切的态度和方式改变音乐家高高在上的形象,大家就会走近你,支持你。我非常看好目前正在我国悄悄兴起的,由一些酷爱音乐的企业家或志同道合者联手举办的一些民办乐团。虽然有的规模还不大,但通过长期培养听众的良好审美观,就会获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这是我国兴办管弦乐团的一支活力四射的生力军。



- THE END -


欢迎关注《音乐周报》

快手、抖音账号


从《白毛女》开始,中国歌剧蹚出了一条新路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解密 | 国庆70年联欢活动中国交响乐首次“千人绽放”


史上最大力度!中央音乐学院奖励“柴赛”头奖师生100万元


19岁假声男高音的舞台梦 | 人物


考级证书真的有用吗?


张国勇:口味越来越重的交响乐


《梁祝》诞生60周年,见证者终于还原作品创作历史真相


歌唱的高音技术可以速成吗?


音乐教师有哪些隐性负担?| 争鸣


足不出户,跟世界排名前30音乐院校导师直接上课


民族管弦乐队座位究竟怎么排?


唱合唱,你的声音“炸”吗?


Q:想订阅《音乐周报》?

A:请进入“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点击下拉菜单“订阅报纸”。


Q:想投稿?

A:发这里 yyzb1979@163.com


Q:想合作?

A:请点击下拉菜单“广告合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