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响乐团里的外国乐手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李可思
文 | 纪晨
在世界交响乐的舞台上,常常看到乐团中的乐手肤色各异,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的交响乐团开始进入职业化阶段,也和国外一流的交响乐团有了更多的合作。执棒北京交响乐团多年的指挥家谭利华回忆,北交2002年首次面向全球招聘管乐和低音鼓乐手,最终来自美国、瑞士、意大利、法国、德国的8位乐手加入了北交大家庭。
近十年来,中国的交响乐团飞速成长,很多乐团已经具备国际一流乐团的水准。在深圳交响乐团、苏州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中都有非常多的外籍乐手,美国小伙Keith Adam Lipson就是其中之一。
Keith Adam Lipson16岁考入柯蒂斯音乐学院。除了音乐,他一直对地理充满兴趣,《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是他的最爱。通过这本杂志,也让他对外面的世界有了更多的憧憬。尤其是神秘的东方大国,让Lipson充满好奇。中文被认为是最难学习的语言之一,更让他产生了想要挑战自己的想法。
2003年,Lipson身边很多乐手朋友纷纷前往中国寻找工作机会。Lipson也动了心,26岁的他抱着到中国看一看的心思来到北京,进入一支现代乐团工作。工作之余,他喜欢走街串巷、到处游荡,“以前,晚上路边儿有卖饺子的,胡同里也有很多小吃,我很喜欢吃这些东西。”
回忆起初来北京时的自己,虽然不懂中文,但Lipson并不觉得这里陌生:“中国人很包容,只要听到外国人能用中文说几个简单的词,就很开心,还主动要教我更多实用的句子怎么讲。”国内交响乐团里供职的外国乐手,大都使用英语和指挥、其他乐手们沟通,但Lipson一来到中国,就下决心要学好中文。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他每周买《南方周末》《环球时报》逐字阅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用拼音标注在报纸上。不知不觉中,他越来越喜欢待在北京,爱上了北京。他还根据自己的姓Lipson和名字Keith,取了与之谐音的中文名“李可思”。
李可思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在攻克了语言障碍后,最大的业余爱好是读中文书,尤其关于儒家、佛家、道家思想的书籍。直到现在他仍然坚持阅读,感悟其中的道理。
几度辗转,2011年,李可思进入北京交响乐团。“我觉得北交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每年都会演出大量的中国作品,是一支注重传统的交响乐团。”在李可思看来,北交虽然不是世界舞台上最顶尖的交响乐团之一,但却是中国独一无二、最具中国特色的一支交响乐团。“乐团为了普及交响乐,每年都会举行很多公益音乐会。从我进入乐团至今,都深切地感受到在北京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喜欢交响乐,愿意花钱走进剧院听一场音乐会。这让我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因为合作,李可思结识了古琴演奏家赵家珍。通过赵家珍,李可思认识了琵琶演奏家李光华的女儿李叶丹。一个是热爱中国文化的美国人,一个是中国传统乐器琵琶演奏家,共同的兴趣爱好让两人格外投缘,最终结为夫妻。今年9月,夫妻俩迎来了宝宝的诞生。
李可思与李叶丹
说起北交的变化,李可思觉得近年来优秀青年乐手的加入给乐团带来了活力。北交也在常任指挥李飚的带领下,变得更加国际化。从2003年到今天,李可思觉得中国的变化太大了,北京从只有几条地铁到现在交通四通八达,互联网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整个中国就像高铁一样,在飞速前进。
北京,早已是李可思的家了。在北交排练结束后,李可思一般选择乘坐公交车回家:“我还是喜欢坐公交车,可以看看窗外,看看北京又有哪些新变化。”
- THE END -
欢迎关注《音乐周报》
快手、抖音账号
经历百余年本土化,中国交响乐已长成参天大树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吴玉霞:既然开始做音乐普及,就要坚持下去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从民间艺人到唢呐演奏家,他把《百鸟朝凤》吹向全世界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从《江姐》到《尘埃落定》,大西南有一座“歌剧山之城”|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歌剧《原野》首演后,曹禺一把拉住她的手说:你把金子演活了!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部“小二黑”引发歌剧大繁荣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马可曾对女儿感慨:《白毛女》是修改得最多的歌剧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从《白毛女》开始,中国歌剧蹚出了一条新路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Q:想订阅《音乐周报》?
A:请进入“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点击下拉菜单“订阅报纸”。
Q:想投稿?
A:发这里 yyzb1979@163.com
Q:想合作?
A:请点击下拉菜单“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