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羽佳独奏会:正式曲目和返场曲目的撕裂性差异 | 乐评

Music Weekly 音乐周报 2023-12-28


文 | 邹翔



12月16日,古典乐坛现象级人物王羽佳在国家大剧院举办个人独奏会。整场曲目设计了现代性和精神性(spiritual)两条线索。从现代性来说,上半场的梅西安、斯克里亚宾和德彪西是20世纪现代语汇演变的代表性缩影。下半场的贝多芬无意与同时代甚至未来交汇,孤岛般晚期风格本身就是超越时间的“现代”。从精神性来说,梅西安、斯克里亚宾和贝多芬成为全场曲目的主体结构,分别指向宗教、幻象和信仰。开场的梅西安从神性描写下沉到人性阐述,终曲的贝多芬则从人性哲辩向上与神对话。


梅西安《圣婴之吻》从近乎仪式般的慢速中逐渐孕育出爱的生命迹象。王羽佳过于流动的速度和随意的起伏造成神圣感和信念感的流失。随后《欣喜之圣灵的凝视》弥漫着野蛮的舞蹈性变拍节奏和壮丽的教堂钟声般音响。她偏沉的踏板致使节拍纹理和音响动态受到妥协,尤其最后高潮的“群舞”段落。令人不解的是,她少弹了《圣婴之吻》6-1016-20小节,并跳过《欣喜之圣灵的凝视》“欢乐主题”乐段(Durand版几乎整篇69页)。她弹完后转身望了后台一眼,也许是翻谱器出现故障。即便如此,现场背奏“补救”本不该是能力问题。


斯克里亚宾的八声音阶与梅西安的有限移位调式可谓异曲同工。王羽佳对于复杂、神秘和挑衅气质的斯克里亚宾《第七奏鸣曲“白色弥撒”》充满莫名的亲近感,并自由甚至放任地穿梭于碎片化的调性和织体之间。在这样貌似“凌乱”的音乐中,她反而展示了具有说服力的情感逻辑。德彪西的泛调性启发了斯克里亚宾和梅西安的人工音阶。王羽佳在《欢乐岛》中展现了绰绰有余的欢愉和技巧。她强力的触键和凌厉的节奏感,仿佛来自李斯特或普罗科菲耶夫的炫技作品。而德彪西和声的隐晦和织体的暧昧,才是现代性的主要特征。



下半场的肖邦对于织体化和声色彩的直觉,启发了德彪西和斯克里亚宾的调性和音响概念。王羽佳在《第四叙事曲》中弹出了一些颇有意味的音色和乐句,但仍需在结构性和即兴感之间寻求更有说服力的平衡。贝多芬《c小调第三十二号钢琴奏鸣曲》(Op.111)并不属于她的领域(territory)。第一乐章引子11和13小节的一系列sf被处理得有些草率。它们是轻奏中的抒发性语气,而非强力重音。诸多的跑动性乐段势如破竹,可总觉得少了些与前进动态相抗衡的阻力(resistance)。


Op.111第二乐章的主题与开场《圣婴之吻》“神之主题”遥相呼应。王羽佳没有在主题和前三个变奏中进行反复,是不可接受的。原因一,反复是结构的组成,其相应时长也是构建精神性的前提。原因二,变奏四带有发展性和升华感的72-80小节是64-72小节的结构性“反复”,由此证实了主题和前三个变奏反复的“合法性”。王羽佳的变奏四快得让人出戏,神秘的冥想意味被完全削弱。结束时听众没有被引入“上层空间”,而仅仅停留在音乐厅的座椅上。


当王羽佳发动粉丝期待已久的花式返场时,音乐会仿佛才真正开始。她在《蓝色多瑙河》《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卡门变奏曲》《仲夏夜之梦》等炫技版改编曲的快速跑动、八度与和弦、快速的八度与和弦、快速且跳跃的八度与和弦中,制造出不设上限的震撼效果。她在这些艰难的技术片段中完全不漏音,展现了手指触键和手臂移位之间难以置信的协调性。她触键时敏锐的瞬间发力和卸力,塑造了异常剔透和细密的音色。她用力的“节约”与合理性,成为超长续航体力的支撑。王羽佳浑然天成的技术已经上升到艺术层面,堪称钢琴家中的钢琴家。


不得不说,整场音乐会的正式曲目和返场曲目出现了撕裂性差异。一,正式曲目和返场曲目的时长比例严重失衡。近五十分钟的返场消解了贝多芬Op.111的伟大,也抽离了整场曲目设计所凸显和贯穿的精神性。返场曲目数量越多,正式曲目的存在感就越低。二,正式曲目和返场曲目的演奏质量存在明显差别。颇有意味的是,正式曲目和返场曲目的撕裂性差异,既是艺术性和商业性的交锋,也是她在钢琴家和明星之间寻求平衡的写照。


2007年王羽佳代替阿格里奇演出而一举成名,似乎不完全是巧合。她的许多特质都让人想起年轻时的阿格里奇,比如天赋性的技术、直觉性(intuitive)的乐感、惊人的视奏、充沛的体力,甚至弹奏时偶尔的抿嘴,还有谢幕时九十度以上的鞠躬。与阿格里奇可能不同的是,王羽佳具有突出的两面性:她既具有职业钢琴家的自律,又投身于商业性成功;她既清醒地保持与外界的距离,又不加掩饰地享受粉丝的膜拜。


当今被国际主流乐坛认可的中国钢琴家屈指可数,而真正意义的大师可能还没出现。王羽佳具备成为大师的诸多条件和迹象。她的未来命题不是能做什么,而是想做什么。

牛小北/摄

- THE END - 




 热门文章精选 


《音乐周报》2023.12.13目录


“王姐”真快!


多所海外高校取消音乐系课程


从“一狂”到“六狂”,他的二胡创作被称为“王建民现象” | 人物


2024艺考:专业音乐学院文化课成绩录取提高至本科批次线;38所高校部分专业保留校考


《乐队的夏天3》:让音乐说话

接连让音乐家“翻车”的“拉三”到底难在哪儿?

《山歌寥哉》,属于这个时代的“山歌” | 争鸣

民族管弦乐团告别自由生长

Q:想订阅《音乐周报》?A:请进入“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点击下拉菜单“订阅报纸”。
Q:想投稿?A:发这里 yyzb1979@163.com
Q:想合作?A:请点击下拉菜单“广告合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