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褪去“身体之重”,重新定义重竞技女运动员

杨雪 体育与科学 2021-09-20


杨 雪

暨南大学

研究方向:别与体育与身体社会学





受到《体育与科学》杂志之邀,以“学术自述”的方式来介绍一下《焦虑与消解:重竞技女运动员性别角色的冲突与调适》一文的写作背景与研究思路,以便与大家分享研究体会,在研究之路上互勉共进。



选题依据

我从事女性体育研究已近10年,从刚开始单纯的“感兴趣”到逐渐深入了解之后的“着迷”,这个研究主题引领我踏入一个性别探究的世界,将一个个生动的女性故事展现在我面前,并促使我乐此不彼地走进她们,聆听她们的经历,感受她们的内心。

女性专业运动员是我的主要研究对象,以往国内社会学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并不多。但是,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典型性的女性群体,因为兼具女性和运动员双重身份的她们对传统女性特质规范提出了极大的挑战,由此经常被人们归为“异类”,并将其置于“女运动员悖论”的困境之中。

图片来源于搜狐体育

但是,作为有悖于传统性别规范的女运动员是不是真的如外界质疑那般处于自我怀疑与挣扎之中?她们会不会因为人们的非议而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抱着求真与证伪的“好奇心”,我开始了对这一群体的探究之旅。



研究的准备与展开

当着手查阅文献时,我意外地发现国内的相关研究寥寥无几,于是我将目光转向英文文献。纵观国际体育社会学界,西方有关女运动员性别角色冲突的研究由来已久,并经历了从定量研究到定性研究的过程转变。

通过阅读大量的英文文献,我发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初的相关研究成果基本是采用量表法进行测量。为了“追本溯源”,我借助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访学的机会,在图书馆查到了一本专门有关量表检索的书籍,从而找到了此项研究的第一份量表,即1979年由George H. Sage和Shery Loudermilk在文章The female athlete and role conflict中制定的“女运动员性别角色冲突量表”(gender role conflict of female athletes),该量表分别从“察觉到性别角色冲突”和“经历过性别角色冲突”两个维度的20个题目进行调查,但是研究结果并未证实预先假设,因为只有20%被试运动员承认存在非常大或较大程度的性别角色冲突,44%只存在较小的冲突,而高达56%的女运动员并不认为自己存在性别角色冲突。

随之,学者们(如Desertrain,1988)不断修订该量表,并在女运动员与非运动员之间进行比较研究,证实女运动员比非运动员面临更明显的性别角色冲突;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随着西方学界的质性研究转向,针对女运动员性别角色冲突的研究也开始采用定性研究范式,包括访谈(如Jennifer K. Wesely,2001)、民族志(如Shane Aaron Miller,2010)、参与观察等方法进行更加细微的探究,其立足于女运动员主体性在性别角色冲突与调适中的作用,从而生动呈现了女运动员如何/是否遭遇性别角色冲突、对于冲突的具体感知、冲突与场域的关系、以及冲突的具体调节方式等几方面,进而将之前简单的、生硬的数据/比例转化为可听、可感的语言与画面。


为了让研究更加“直中靶心”,我索性决定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做得更“极端”一些,将目光聚焦在女子重竞技运动员身上。2018年,恰逢张伟丽在女子综合格斗赛上展露头角,在引发世人关注与赞誉的同时她也遭遇了人们对其女性外形与女性家庭角色扮演的双重质疑。我想,到了让女子竞技运动员“发声”的时候了!无论是证实人们对女运动员群体惯性判断的准确性,亦或是推翻既有刻板印象而为她们“正名”,只有让这个群体的女性站出来亲自讲述,才能还原最具说服力的“真相”。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于是,我将获得的访谈数据进行了重新整理,并通过回访进行了必要的补充,以求达到探究维度的全面性与数据收集的饱和度。我的访谈对象主要是省级体校的女队员,她们中既有获得国家级赛事冠军的队员,也有刚刚入队四五年的小队员。随着访谈的深入,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女孩故事”娓娓道来。



研究的反思

调查的结果既在意料之中,也在预想之外。意料之中是,如之前定量研究的结论,女运动员置身男性化竞技训练环境中,虽然会遭遇男性化气质的影响,会出现性别气质与身体外形的焦虑,但这并不会引发她们面临很大的性别角色冲突;意料之外是,女孩子们更多谈及的是自己作为积极受益者的感受。

访谈中,这些女孩子言语之中流露出的自信、独立、果断、不服输、自豪感、以及为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拼搏斗志深深地感染着我,我被她们那种“为了喜欢的东西奋斗过、努力过”的投入感与满足感充盈着,为她们“美妙的奋斗过程”而无比动容。这是一副“女汉子们”青春奋斗的画面:赛场上,她们是呐喊、拼搏的优秀运动员,“英姿飒爽”的她们举手投足尽显独特的运动员气质;赛场外,她们依然是美丽灵动的小女孩儿,会在运动场外将自己梳洗打扮。

图片来源于张伟丽微博


这群“独树一帜”的当代女孩儿能很流畅地进行角色转变,她们以具身性实践完美地呈现了性别的流动性特征,既是对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lter)“性别是一种表演/展演(performativity)”这一学理性观念的验证与支撑,也是对现实中“女汉子”这一双性化性别气质优势的主体性表达,更是对传统性别结构的挑战与消解。借助性别展演来重构女性主体意识正是重竞技女运动员自我价值寻求与建立的重要途径与独特表征。

这是一个彰显女性力量的时代,也是一个尽显女性多元色彩的时代。走进女性、聆听女性,才会深刻、真切地体会与感知女性。重竞技女运动员正在褪去沉重的传统性别框架枷锁,走出传统性别定义的她们讲述了一个令人奋进的女性故事。如果用“举重若轻”来形容从外界质疑到主体自述的过程,那么,还有很多女性的故事有待我们去发现、探究、揭秘与思考。



文献引用格式:

杨雪.焦虑与消解:重竞技女运动员性别角色的冲突与调适[J].体育与科学,2020,41(05):114-120.




往期回顾 

体教融合的鸿沟怎样才能跨越?

2015-2020“学术对话录”主题论文

“十九大精神与中国特色体育”主题论文

新刊速览 |《体育与科学》2020年第5期

不用量表,忘掉理论,我们还能不能做学术研究?





体育与科学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国内体育类核心期刊

投稿网站:

http://tyyk.cbpt.cnki.net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