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高楼大厦,女性主义建筑是否更深入人心?
张 震
华东师范大学
研究方向:体育文化与具身认知
受《体育与科学》杂志之邀,以“学术自述”的方式介绍拙文《基于女性主义建筑学的体育场地生活空间分析与构建策略》的选题缘起、写作背景与研究反思,希冀能够与学界同仁分享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期在未来研究的林间路上与诸位共勉。
选题缘起
研究准备
伯吉瑟尔跳台 图片来源于网络
研究反思
不得不感叹女性主义建筑理论这一方法论的敏锐性,她富有洞见地引导我反思,一座纯粹为了比赛而建造的体育场,在其间工作的清洁工人即使对空间内的每一个要清扫的细节都十分熟悉,它也成为不了这位工人真正投入情感和精神的生活空间;但是一位家庭主妇对自家庭院的洒扫却能够创造出场所精神,因为在这个庭院中充满了女主人丰富的身体情感、记忆和自我叙事。
因此,一座发展成熟的体育城市,其足球场、棒球场、篮球场等场地就像是居民自家的后院,参与体育运动本身也是日常生活中非常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从事一项体育运动就属于一种日常生活,那么这个运动场地自然就是生活空间。这个空间是有机的活体,充满了丰富熟识的体验和本体动力。
北京大兴区庞各庄社区运动公园(左)和儿童活动区(右)
图片来源于搜狐网
生活空间并非是由油盐酱醋构成的物化空间,而是包含仪式性的场所。与宏伟、高大、边界明晰这种远离日常尺度的宗教场所不同,中国古人的宗教仪式空间是以日常生活为尺度的,像“灶王爷”这样的神祇甚至只占据大堂的一角,此类接地气的“大地工程”充满了主体化和本地知识形态,让生活中充满了仪式,也让仪式与生活空间浑然一体。在利物浦、曼彻斯特这样的体育城市,球队和球队的训练基地就是该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世界当中的重要仪式空间,它既是市民精神的“圣地”,同时也是他们茶余饭后休闲活动的“后院”。足球场地就像是他们的“灶王爷”,充盈着熟识的神圣性。
因而,体育场地本应是生活世界的仪式空间,在设计与规划时应尊重城市历史形成的街廓和整体涵构,以促进街道生活为目标导向,注重与城市文脉的契合。建筑师应有意识地降低主体建筑体量和尺度,在空间设计规划过程中注重从多视点的具身感知出发。重视空间功能多元的体育综合体和与市民中心结合的场地建设。
文献引用格式:
张震.基于女性主义建筑学的体育场地生活空间分析与构建策略[J].体育与科学,2020,41(05):71-79.
体育与科学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国内体育类核心期刊
投稿网站:
http://tyyk.cbpt.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