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神经契约No.13032|Eric专栏:从A4纸到关于“格”的思考

Eric 阅录评 2020-09-11


前情

空白合同1号《神经契约》17人签署神经契约

契约No.13016  契约No.13017  契约No.13018

契约No.13019  契约No.13020  契约No.13021

契约No.13022  契约No.13023  契约No.13024

神经交易公告牌第一期 No.13028&Eric专栏1

No.13030&Eric专栏2&3  契约No.13031


神经契约

序号

13032


今日发布神经契约

No.13032:Y&阅录屏


&


Eric专栏4:从A4纸到关于“格”的思考



鹿小姐按:Eric授权阅录评公号转载他撰写的完整版《神经契约与赛博空间大冒险》。今日,我们发出专栏4









Eric专栏







专栏A缘起掠影

文章a.缘起:开源城市2016(点击可阅读)

文章b.思考:让思想介入变革(点击可阅读)

文章c.新人格定义:wild studio(点击可阅读)

 

专栏B赛博出格行动

文章a.从A4纸到关于“格”的思考

文章b.关于“出格行动”(点击可阅读)

文章c.关于“支付”

 

专栏C开源协作

文章a.“空间的再生产”与“随机的可能性”

文章b.后续行动:展览呈现、Augmented Reality“神经之城”与“门徒计划”







专栏B-文章a










从A4纸到

关于“格”的思考



用一张A4纸的媒介来凝练表达我的“执行构想”,简直是对书法和修辞的刁难。


不过,说简单也简单。我的“作业”可以是一张草图;但在此处的媒介文案中,还是要展开来略作引申说明。

 

当摆放一张A4纸在桌面上,或悬垂在空间中,给人的本能反应是载体;但我也会直接联想到“边界”、“边框”和与周遭负空间的区别——某种意向上的限制感。

这一二维平面构成了我们的“认知领地”或者说,局限性。



人因为局限而感到存在,也因此产生安全感;并非所有人都会持续拥有探索边界、挑战边界、跨界边界的勇气和快感。大约从幼年开始,直至青春期之间,我们通过被动接受后天的外界调教,已经形成了相当清晰的“边界(局限性)自觉”:用A4纸打一个比方,四个边假设分别代表四种“界”,比如:


⑴生理局限性:我没有姚明高、不如影星漂亮;男人不能生孩子,女人体力没有优势...

⑵出身阶层局限性:我是平民阶层;父母是工薪族;家乡是三四线城市或乡村...

⑶可支配资本局限性:家庭资产、现金货币的现实能力...

⑷文化局限性:比如传统观念、政治诉求、生活方式等等“自然而然”带来的限制...

 

无论是少年时代无意识的“触底”、“越界”,还是青春期叛逆时代的有意挑衅和违规,来自外部的规训与惩戒,往往会最终打灭每个个体的“越界冲动”,并最终形成和解——即形成安全领域的认识并乐于自我约束。从此,“越界”、“出格”往往止步于臆想,而不再产生实质性的行为,也许这是每个正常生物的本能所致。

 

从这层意义上说,主动越界的人物除非存在某种“不得已”和被迫,否则总会令人感到不解。更进一步的,我个人不大能认同“安全地越界、出格”这一说法,并对此存疑。


 

格内是已知世界,

格外是未知世界。

格内是自我意识,

格外是集体性的无意识。

格内是熟悉和安全,

格外是陌生和危险。

——已经站在“格外”的人,或者说“他们的格比我们的格更大、更立体”,也因此显得更“诱人”;但无论如何,站在格内的人仅仅靠揣测、臆想、羡慕、觊觎“格外的世界”是无意义的,如果没有摧毁自身熟知的安全感边界的勇气,我们便永远无法成为“出格”的存在。

 

***

 

在另一个角度上看,群体性和社会性,会倾向于形成特定的“标准规格”——便于管理且降低管理成本——但这一要求直接否定了“先天(生物)多样性”的客观规律,以至于,生活中到处可见“让鱼学会爬树”的讽刺和残酷逻辑。


每个人从出生时自然属性中的“千万种规格”,到后天接受规训管教、不得不适应特定标准,成为“合规品”,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成长、成年的历程。残次品得到淘汰,超小概率下基因突变出现的“异类”或被奉为神明而隔离,或被集体性扼杀,几乎没有例外。

 

将天赋异禀的多样性“人格”,尽可能保护性的培养、引导与鼓励,并衔接适当的发展空间与资源,使其免于被“标准化教育流水线”摧残、丧失特性...这也是我在wild studio的教育实践中每天面对的挑战。无疑,新科技伦理的发展趋势,赛博格思想是一种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和想象空间的宝贵资粮,让我们获得更大的鼓舞。

 


从某种意向上展开观察(想象),整个社会仿佛是由“二维的A4型(局限性)人格”碎片,汇聚堆叠起来的立体空间(三维)和超维空间;而某些“获得了完整性突破机会”的A4型人格得到了更多维度的发展,变得立体(例如成为具有社会公共意义的人物,某些集体权力的代言人,尼采定义的超人或英雄);更同时存在“化身千万”的“A4型”超体,譬如思想者和宗教领袖,虚拟人格体等等。这种由智慧度(个体信息承载量与输出量)差异构成的“赛博时空”图景,让我们更加方便去理解“普通个体的演化(进阶升维)可能性”——某种意义上,也属于“高阶出格”的解决方案吧。

 

为了避免让思考或议题无当的蔓延,这里先暂停引申,回到相对简单的“格”的思考。


好在,王子一老师给“神经契约”游戏的实施划定了更加现实性的范围(——“我们希望这个“精神分裂游戏”被框定在当下的伦理道德法律底线之上,所以我们为这个A4空格时空进行了定义。”),那我们继续。

 

我在这里,把“格”定义为“思维与行为的惯性模式”,与现行伦理、道德、法律,并没有冲突;或者说,并不在一个“评判维度”(所以没有冲突)。

 

惯性(包括心理惯性与行为惯性),来自于安全区的熟知经验,并由此达成集体共识,提高集体协作的效率。但也从此,成为喂养惰性、迟钝与傲慢的温床。

 

回到“互联网思想者大会”的案例模型。我们可以分析其“突破性”、“创新性”,主要集中在“对明星讲者台上发声、观众在台下被动接收”这一规则的颠覆。但在此,我将进一步指出,构成这张“A4纸”的四个边界,四种障碍与局限——

 

⑴时间边界:很好理解,活动只有1天。严格意义上说,只有几个小时。


⑵空间边界:北京,798,UCCA;尽管,这里无疑是最适合的“公共艺术行为发生地”(这是已知的、确定性的经验),但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效应仍在这里发挥作用——究竟是“征服思想的空间”,还是“征服空间的思想”?选择进入UCCA,在我(和观众)看来,必定有“借势于地利”的考量,但同时也会受到局限。


⑶分享者演说家的边界:很简单,分享者人数少、交流时间短,话题的产生是受限的。


⑷公众参与程度的边界:“145750+”的线上直播平台参与率,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实在是算不得什么“壮举”,也许,一次公众娱乐话题的“路过围观者”数量(甚至是意外性点开直播链接的误入者)都会比这多一个数量级。尽管,“思想者的智慧”并非以公众为对谈对象,但无论如何,“公共行为艺术”的设计者,还有巨大的发挥空间可供升级。

 

*思考焦点:从“互联网思想者大会”案例延伸出的对“格”的思考

 

点击:人物园


四种边界的“格”限制了该事件的真实影响力。同时,外部世界还有一个更加“高维”的格——集体的“惯性”:公众对某一事件或某一组特定信息的理解习惯、评价习惯、定义习惯、遗忘习惯...“2017年初,在UCCA举办了一场成为互联网思想者大会的活动”,这一被外界概括的信息标签,相信会很快淹没在“每年798 无数场活动”的信息洪流里,只留下参与者有限的记忆吧。集体无意识,构成的“负空间”,仿若空间中“A4纸”之外的空间,才更加强大与恐怖。也许,突破限制的“破格”策略,从一开始就要瞄向负空间的“重构”才行。

 

那好了,我定义的“A4纸”——格,已经具体了。接下来就是简明直接的“出格行动”,看看我们能否通过“神经契约”的合同,让乙方岳路平老师,完成从“出格”到“破格”的神操作。

 

*居然能耐心看到这儿的你,佩服。继续下一篇吧。


如果你也想签订一份“神经契约”,请给我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