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51人回顾 | 什么样的历史,谁的历史值得保护?

范文兵 定海桥 2020-11-17

九星市场里的范文兵老师(右一),2017年1月24日51人活动

今天,跟一群朋友一道回访,在各种政治权衡、经济利益博弈下,就要彻底消失的,曾经是中国最大的建材市场——上海闵行九星市场。

大概5、6年以前,第一次进入九星。那是一个初夏的中午,从放着空调的出租车里出来,仿佛一脚踏进一个沸腾着的独立王国,热闹嘈杂,人声鼎沸,一眼望不到边,空气里充斥着勃勃生机与欲望。这里有自己的交警安保人员,道路系统,标识系统,不同建材区域里的人们,操持着不同的外省口音,五金市场江浙人多,钢材市场入口东北人大声地拉着客………而走出九星,仅一路之隔,就会立刻进入上海近郊中高档商品房社区,安静、日常生活气息浓厚,本地口音明显多起来,转瞬之间,密度、画风天壤之别。

这块地原属上海近郊乡村,在某个特定时段里,在乡村能人的领导下,靠乡镇企业起家,慢慢具备了强势话语权,一点点吞并邻村,扩大地盘。但并没有简单卖出土地做一次性买卖,而是利用地域优势,在各种天时地利之下,因势利导,于1998年,创办了中国最大的村办市场-九星市场。先是吸引来了全国建材客户及其他们的关系圈入驻(福建人作钢材、木材,浙江人作五金、涂料……),然后一步步发展出建材、五金、茶叶、艺术品等28大类、不同档次、批发零售兼做的专业市场。用“万商云集”形容鼎盛时期的九星,丝毫没有夸大。此地入住商户超过一万家,年交易额近200亿。本地原住村民也因此获得了旧屋出租、门面房出租、工作机会等各种利益,村民平均年收入达到35000元,部分农户年收入超过了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占地1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0多万平方米的九星市场内部,逐渐形成了不同势力范围,层级关系、人群脉络错综复杂。

九星市场鸟瞰

在这里,白天熙熙攘攘,人来人往,车来车往,钱来钱往。夜晚,街道空出来了,租住在其中原住村民旧居的外地商户的孩子们,就开始在街道四处游玩,或追逐嬉闹,或拉起折叠在墙上的篮球框,发泄着青春的活力。男商户的女人或女商户们则支好音箱,跳起各种流行的广场舞,男人们多是喝酒聊天,继续交易……这样黑白交替的生活场景,在这里持续了十余年。很多小孩在这里出生、成长、读书,各种发大财衣锦还乡,或赌博败家、吸毒致死的故事,一个不少地在这个独立王国里发生着。


 夜晚,安静下来的街道里休闲的商户们

在产业(升级)转型、人口(升级)换代、土地利润飞涨、各级政府博弈等多重政、经因素夹击下,村级(即使是全国十大明星村)能人显然也扛不住了。很早就有传言说要拆除这个市场,卖地实现利润最大化,僵持几年之后,在席卷全市的拆违东风下,终于,一声令下,房子全拆,商户走人,按照面积、租期有少量补偿。但经我们调查,这点补偿,显然弥补不了大多数商户(这次转型改造,涉及共10098户商户)的真正损失,但外来商户们很清楚,虽然在此地工作、生活十多年,但无论从哪个层面讲,自己都不是主人(恐怕连客人也称不上),完全没有力量和那个庞大的对手谈判,只有认命一条路。举个例子,不同类别商户仅搬家就差别甚大,一个作钢材生意的商户,光搬家,各种大型设备就要花费7、80万。

拆迁中的市场

两周内夷为平地的市场二期

某个商户,原来月入几万,在拆迁令下的几个月中,市场荒芜,月入减为几千,座驾从豪华轿车,变成电动车。之所以不离开上海拼命寻找机会,是因为他的孩子出生成长在这个土地上,是不可能回到他们山沟里的老家了。

本地一位50多岁的村民告诉我,他会获得几套房子的补偿。他的计划,是卖掉一套房子拿现金,小日子就很舒服了,再把其余几套房子分给孩子们。他完全无视我一而再、再而三问的问题:你原来在市场里有工作、有收入,还有私房出租拿租金,这里拆掉后,你没地了,没工作了,你的孩子们也不太可能靠自身积累进入城市系统谋职,那以后该怎么办呢?他似乎一点儿也不担心,信心满满地说,我有好几套房子呢。

这里的未来,会很快变成由各级政府、资本、九星村集体参股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的综合性高档商务区和高档住宅区,借力大虹桥商圈,提升档次。看着两周之内拆得精光、四通三平的市场二期,看着如风卷残云般消失的商户及散落一地的废弃商品,我绝对相信,这里很快就会有崭新的高档街区出现。

九星村委展厅里航母型状老模型展示拆迁前市场的理想模样

九星规划玉未来建设场景

做为一个关注此地几年的研究者,我会思考这样两个问题:

1、【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以及谁的利益需要保护】:普通原住村民(中高级原住村民由于有资本及行政地位,可以入股开发公司)及其农业户口的后代,未来怎么办?除了分得几套房子,可持续的生活如何维持?在这里呆了十几年筋骨血肉与此地已长在一起的外来商户,他们的事业如何重启?家庭生活如何平稳过渡?那个未来的公司是如何运行的?利润分配可否考虑过前述普通村民和外来商户的真正损失?……

2、【什么样的历史值得保护?如何保护】历史保护应该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城市发展中,尤其在中国当下资本与权利结合之下的巨大威力下,拓展出新的定义与潜力。像九星这样,曾经在城市发展史中产生巨大影响力的事件性空间,难道就因为产业变化、人才升级就一笔勾销,丝毫不留物理(physical)痕迹吗?

最后一张照片,是昆山一个专业市场试图吸引此地客户的广告。在今天中国,估计谁都不会相信广告上“永不拆迁”的口号。当资本借助政治力量如此迅捷地对每个人(包括自以为跳脱在外的每个中产)的恒产、恒定生活进行“不断翻新、抹平重来”时,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进行缓冲(完全杜绝我觉得不可能)。在欧美国家,资本逐利、摧枯拉朽、以新换旧,其本质是一样的,但是将数十年生活与产业瞬间消失的事情,着实不多,很多是由于产业转移,慢慢衰败成一个个像底特律一样的鬼城。

而在中国,速度越来越快的一次次城市更新换代、资本逐利、政府政绩压力的背景下,有很多像九星市场这样的建筑与场所,在某个时段里,曾作为一种地标、象征,但会被无情抹去重建,能够幸免于难的,似乎只有那些特定的“历史保护建筑”。但我们一定要清楚,历史是层叠的、“拼贴的”,只有层叠起来的断代痕迹,才能证明历史的延续性、复杂性,生活其间的人们,才会获得作为历史中人的宽度与厚度。当然,历史层叠,并不意味着每一层都具备同等重要的价值,但只有对不同时段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与场所,在物质性层面采取(不同比例)保护的态度及相应做法,历史才能够实质性地连贯起来。

而所谓历史,也不应该只有几十年前往前推才称得上历史(现在保护观念中,最近的也只到近现代历史建筑),刚刚发生过的事情也是历史。当然,这些历史在“历史长河”中,究竟大浪淘沙后能留下多少,很难预知,但至少对已经成为“公共记忆“的建筑与场所(也称集体记忆,罗西在他的《城市建筑学》中认为,历史城市具有传承“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的任务),尤其是自下而上存在于“在地”(local)市民群体,而不仅仅是官方话语中的记忆,应该得到(不同程度的)保护。拿上海来说,曾经风光一时的一系列建筑、市场,如铜川路水产市场、岳阳路服装市场、华亭路服装市场、复兴公园、天山电影院……,这一系列物质遗存、事件性空间,已然进入到“上海人”集体记忆之中,就应该从”“公共利益、集体记忆”出发,除了在文字层面,在物质层面,也应该采取“历史保护”的态度,进行具有思考厚度的挖掘与呈现。设计方法可以千变万化,但“保护”一定比例“物质遗存”这个底线应该建立,只有这样,代与代之间才会有对话的基础,城市才会在延续中层叠加厚,“资本+权利”风卷残云般、无法遏制的趋势,才能得到一定的缓解。

** 感谢范文兵老师授权转载,点击“阅读原文”可以链接到原文微信。

相关活动

上双“51人” | 搜集拆迁市场的村民

过往回顾

51人回顾 | 只要有墙,我就要写在墙上

51人回顾 | 阿青刺青51人本周六第三回预告!

51人回顾 | 二十载学艺,十年如一日,今一回首

51人回顾 | 看康定路从色变空

51人回顾 | 昌化路上的持香人:在时空裂缝上点亮一种观看

回顾 | 城邦腕力团

51人回顾 | 曲阳路上的冬天,熊市中的中国股民

51人回顾| 通过文本获得解放

51人回顾 | 包裹甜蜜之糖标协会 

51人回顾 | 让故事静静流淌

51人回顾 | 李辉与偒傣话 

51人回顾 | 尉亮轮:亲切的记忆 

51人回顾 | 在上海之巅

51人回顾 | “横竖横”放映地点勘察记

51人回顾 | 三位老美工

51人回顾 | 我们的工人新村

51人回顾 | 和平公园围棋角记

51人回顾 | 记忆、身体、“荣誉感”

51人回顾 | 李中华师傅的自行人生

51人回顾 | 缪老板的黄鱼面之味


定海桥互助社地处历史性的工人社区之中,现在,移居人口为这里注入了新活力。互助社是一个自发组织,也是用于社员共同学习、会谈、待客、反思、组织、创作的活动现场。通过对集结与创造艺术/知识之方法的探索,互助社意在促成邻里或同志之间在互惠的原则下互动、互助、合作。互助社会举办讲座、游览、出版、地方特色的晚餐、学者驻地、放映活动和城际交换等项目和活动。欢迎关注我们的网站dinghaiqiao.org。

“51人”由Raqs媒体小组总策划,策展组成员陈韵带领定海桥互助社“51人工作组”共同执行。项目探索生活的可能性,为双年展赋予日常生活的诗意。在上海双年展的17周时间里,每周将有3个关于上海“人物”的活动在城市里以流动或固定的形式发生。敬请关注本微信账户,了解最新活动信息。

51人网站:51personae.shanghaibiennale.org

51人喜马拉雅电台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