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7118·旅游人类学】刘朝晖:文化旅游开发中的“人类学参与”

2017-06-18 刘朝晖 人类学乾坤

         漓 江 晚 霞         

摄影:漓江风光     来源丨ZOL论坛


※ ※  编 者 按

本专题的缘起来自2011 年9 月以“人类学与社会学视野中的旅游”为主题的阳朔会议,作者也是以参会代表为主体。他们围绕旅游人类学、旅游社会学及旅游地理学中各自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议题不一定集中,但思想性和启发性够强。也期望以此引发多学科对旅游研究的全面关注和深入对话。【来源】旅游学刊,2012,10:8-9.



作者简介】浙江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执行所长、副教授。


 

文化旅游对于文化的利用需要经历“文化资源化”和“文化再生产”的过程。旅游产业化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深刻地影响,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休闲方式。在中国学术界,从事旅游研究和开发的学者,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学科都采取不同的方式,直接或间接介入旅游开发领域,而以研究文化和地方社会见长的人类学,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该和怎样扮演自己的角色,把人类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性的行动研究,以解决与旅游相伴而生的各种社会和文化问题呢?

2009年3~7月,笔者参与了浙江富阳市受降镇东坞山村的文化调查。从调查一开始,我们的调查团队就清醒地意识到,这个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旅游开发,但站在文化复兴、文化保护的角度来看,东坞山的旅游开发应该走出“想象模式”,采取复原和回归方式,我们当时提出的开发思路应该分三步走:首先要调查“有什么”,然后思考“做什么”,最后商议“怎么做”。具体来说,东坞山村的旅游开发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做地方文化的挖掘工作,尽可能少的带着旅游预设,否则,一些文化资源就会在旅游预设中被掩盖、被忽视;第二阶段在文化挖掘的基础上,遵循文化的本来面目,规划旅游开发,包括山水文化、村俗文化、遗址文化、休闲文化等的可行性;第三个阶段就是实际开发阶段,采取具体的措施,来保护和复兴这些文化元素,并进行开发利用。

作为文化调查和研究者,我们在撰写完调查报告后,就逐渐地“退出”了东坞山村文化旅游开发的后期工作,譬如旅游开发、土地规划、宗教场所的复建,作为文化研究角色的我们只是作为“旁观者”参与这些工作,为的是保障旅游开发时不出现与本村文化不相符合的文化要素,而团队中从事旅游开发、休闲研究的学者走向“前台”,参与项目的后期运作。东坞山文化调查的案例给大家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关于文化旅游开发的工作模式:一是如何从文化的视角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譬如新农村建设、旅游开发、文化遗产保护等现实问题;二是建立一个怎样的由学者、政府和村民之间的合作机制;三是探索一条如何把学者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的实践活动的工作模式;四是组建一个由人类学者、文史学者、旅游学者等多学科背景的研究团队,而不是由同一学科背景的学术团队“包打天下”。

从这个项目的运作来看,人类学的知识是如何介入旅游开发工作的呢?显然,我们提供了专业性的文化挖掘和调查工作,而不介入具体的旅游开发工作,不过,如果没有我们的文化调查,旅游开发就不可避免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类学家的工作只是发现和描述文化,让大家知道地方社会具体的文化表现形式有哪些,告诉人们这里有什么,原来是什么,现在还没有被人们关注到的文化对于将来的意义在哪里等等。换言之,我们的价值在于“发现文化”,挖掘文化资源,为“文化再生产”提供原动力。

在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作为文化研究角色“在场”的人类学者的参与,可以起到文化挖掘的前置作用,而且还能够确保文化旅游内涵的本真性。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要遵循的工作模式为:组建包含人类学、旅游规划、市场开发等在内的多学科的文化研究团队,由文化研究团队进行文化调查,然后由文化研究者和旅游规划者合作完成“文化资源化”的策划,最后由旅游规划者、市场开发者和政府职能部门合作完成“文化再生产”,形成旅游产品(旅游服务)市场。这种由各相关利益群体“梯级参与”的工作模式具有可操作性和应用性的实践价值,一方面,贯穿学者、社区、政府、市场等利益相关群体的“梯级参与”原则;另一方面,也明确了它们各自的角色定位:学者进行文化挖掘,政府进行旅游规划,村民通过社区参与,市场经由资本运作等,有了这个协调机制,就可以有序地推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旅游学刊,2012,10:8-9.

说明】本文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如需转载,请向“旅游学刊”公众号后台申请并获得授权。本公众号已获授权。

  ※  延伸阅读 ※  

 击 文章题目  即可  浏览全文

[1]【201731】人类学乾坤丨2017年推文·第一季目录

[2]【201761】人类学乾坤丨2017年推文·第二季目录

[3]【201791】人类学乾坤丨2017年推文·第三季目录

[4]【201792·人类学】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丨生态宣言:走向生态文明

[5]【201793·人类学】徐新建教授新著《多民族国家的文学与文化》导言

[6]【201794·人类学】青年学者专辑丨马健:论文化权

[7]【201795·教育人类学】欧阳护华:《教学法改革中的组织文化与教师身份重构:人类学视野下中国教师发展的本土路径探索》

[8]【201796·民族音乐学】赵书峰:瑶族婚俗仪式音乐的历史与变迁

[9]【201797·学术资讯】“音乐与认同——民族音乐学与人类学的跨学科对话”学术研讨会·会议通知

[10]【201798·人类学】[法]郭德烈著,陈晋编译丨人类学:一门拥有未来的社会科学

[11]【201799·人类学】赵旭东:中国民族研究的困境及其范式转换——基于文化转型语境

[12]【2017100·人类学】李亦园:《知识分子、通识教育与人类前途》

[13]【2017101·教育人类学】桑国元,王文娟:《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教师研究:以一项师生互动研究为例》

[14]【2017102·历史人类学】刘志伟:天地所以隔外内——王朝体系下的南岭文化

[15]【2017103·书海悦读】郭志超:《畲族乡村研究出新作:迈向人民的人类学》

[16]【2017104·书海悦读】郭志超:历史人类学视野的畲族村落经济变迁研究——评王逍的《走向市场:一个浙南畲族村落的经济变迁图像》

[17]【2017105·人类学】[挪威]弗里德里克·巴斯著,高崇译:族群与边界(上)

[18]【2017106·人类学】[挪威]弗里德里克·巴斯著,高崇译:族群与边界(下)

[19]【2017107·人类学访谈】徐杰舜/问,黄淑娉/答丨走向深处:中国人类学中国研究的态势

[20]【2017108·人类学】南鸿雁:《草原牧者:边缘地带上的天主教会》

[21]【2017109·教育人类学】宋萑,周深几:教育实习中师范生身份认同困境的人类学考察——一位新疆师范生的个案研究

[22]【2017110·人类学】黄剑波,刘琪:私人生活、公共空间与信仰实践——以云南福贡基督教会为中心的考察

[23]【2017111·学术资讯】中国教育人类学学会第三届年会·邀请函

[24]【2017112·学术资讯】包容发展的人类学·2017年中国人类学学会学术年会·邀请函

[25]【2017113·旅游人类学】彭兆荣:《旅游人类学:“临时共同体”的民族志关照》

[26]【2017114·旅游人类学】徐新建:旅游已是一种朝圣

[27]【2017115·旅游人类学】邓启耀:之于“学术”(旅游人类学)的感性体验

[28]【2017116·教育人类学】吴莹、张艳宁:“玩耍”中的阶层区隔——城市不同阶层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

[29]【2017117·旅游人类学】周大鸣:《人类学与民族旅游:中国的实践》


※  温馨提示  ※  

欢迎您访问“人类学乾坤网:www.ca101.cn”,微信公众号:ca101cn ,微信公众号投稿信箱:ca101@qq.com。

您可向公众号:ca101cn,分别回复关键词:费孝通,岑家梧,李亦园,乔健,王明珂,徐杰舜、周大鸣,彭兆荣,徐新建,范可,张小军,王铭铭,景军,陈志明,滕星,麻国庆,赵旭东,关凯,孙九霞,刘珩,段颖,等,将收到这些学者的相关学术文章。

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