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码脑 | 碳的来处和归途

创造持久真实价值 源码资本
2024-09-08


#码脑  生态连接,认知共鸣 



“碳排放”是温室效应气体的总称,我们通常将温室气体主要构成部分——“二氧化碳”作为量化指标。因此,“减碳”的本质是在“减二氧化碳”。当前,全球碳排放趋势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经历2020年5%的下降后,于2021年出现了反弹式增长。国际能源署《全球能源回顾:2021年二氧化碳排放》指出,2021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高达363亿吨,绝对增幅超过20亿吨,相比2020年增幅6%。

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真锅淑郎(Syukuro Manabe)提出的辐射对流平衡模型量化了二氧化碳对气温的影响,指出二氧化碳浓度翻倍会导致全球升温2.36摄氏度。全球变暖的趋势已经为人类的日常生活带来威胁,最显著的是极端高温问题导致粮食减产。据2017年《国家科学院学报》的研究显示,全球平均气温每升高1摄氏度,全球小麦、水稻、玉米和大豆平均产量将下降3-8%;相比2020年,遭遇粮食危机或粮食不安全的人数在2021年增长近4000万人。温室效应正在对全球范围的生态环境产生巨大影响,“减碳”行动刻不容缓。

2016年各国签署的《巴黎协定》让人类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开始从科学认知上升到政治共识。我国积极响应《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继提出“3060目标后”对具体路径做出了明确部署,促进产业和能源结构优化、鼓励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与普及,体现出我国对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承诺。



01 “减轻”和“抵消”路径助力碳中和

从2006年“碳中和”被牛津字典评为年度词汇,到2021年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呼吁各国立即采取行动,到2050年真正实现碳中和目标,“碳中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那么,什么是碳中和?“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节能减排以及植树造林,抵消生产生活中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实现相对零排放。从这个原理出发,实现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可以粗略地划分为“减轻”路径和“抵消”路径。

所谓“减轻”,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具体可以用4个“R”概括:减排(reduce)、回收(recycle)、替代(replace)和复用(reuse)。通过减少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消耗,改进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用风能、太阳能、核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等方式,我们可以努力减少碳排放的增量,从而实现碳中和目标。

然而,无论我们采取何种减排方式,都很难真正实现零排放。于是,“抵消”路径应运而生。“抵消”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建立碳市场,市场中的部分企业通过采用节能减排技术,让自身最终碳排放低于其获得的配额,进而可以通过碳交易市场向出现配额赤字的企业出售多余配额,从而使得总体碳排放量下降。

我国也在积极建设碳排放市场:根据生态环境部数据,从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市算起,截至当年12月31日,全国碳市场已累计运行114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按照我国约7吨的年人均碳排放量计算,全国碳市场的交易配额总额相当于上海市常驻人口一年的碳排放量。


1990~2019年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趋势图

数据来源:IEA




02 计算碳足迹的两种方式


‍碳足迹就像一个“脚印”,记录我们所有产生碳排放的行为。二氧化碳的排放,源自化石燃料的使用,比如石油、天然气等,使用越多的化石燃料,碳足迹“脚印”就越大。虽然碳足迹的计算是个较复杂的过程,我们还是可以根据一些方法粗略估算出自己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根据国家自然资源部发布的碳足迹计算方法,目前常用的有两种:


一、生命周期评估(Life Cycle Assessment)法

按国际标准ISO 14040/44定义,生命周期评估可以用来衡量产品或者服务在生产、使用和废弃处置过程中给环境带来的影响。


生命周期评估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1. 目的与范围确定(Goaland Scope Definition),将生命周期评估研究的目的及范围予以清楚地确定,使其与预期的应用相一致。


2. 存货分析(Inventory Analysis),编制一份与研究的产品系统有关的投入产出清单,包含资料搜集及运算,以便量化一个产品系统的相关投入与产出,这些投入与产出包括资源的使用及对空气、水体及土地的污染排放等。


3. 影响评估(Impact Assessment),采用生命周期存货分析的结果,来评估与这些投入产出相关的潜在环境影响。


4. 解释说明(Interpretation),将存货分析及影响评估所发现的与研究目的有关的结果相结合,形成结论与建议。


二、 通过所使用的能源矿物燃料排放量计算

由于经过严密计算的数据也许并不能帮我们直观地了解到“碳足迹”产生的影响,那么就先举个例子来描述一段碳足迹产生的过程:

你可能会认为,开车产生的碳排放,仅仅来源于发动机,其实,你还忽略了把燃料运送到加油站过程中的碳排放——从最开始化石燃料开采所需的能量,到燃料的精炼,再到最终运送到加油站,都会产生碳排放,更不用说一开始的汽车生产制造环节,其产生的碳排放远超我们想象。


那么,减小碳足迹会带来哪些积极影响呢?


减少碳足迹会带来的影响为什么很重要?
减轻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以减缓温度和海平面上升、冰融化和海洋酸化的速度。
改善公共卫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以降低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改善空气和水质,保持生物多样性,并支持健康的食品供应。
提振全球经济减少温室气体会促进经济发展,尤其是当创新解决方案有助于保护我们的星球、应对气候变化并以清洁能源为基础时它会带来经济回报。

保持生物

多样性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以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从而减轻植物和动物的适应压力。

虽然想要消灭碳足迹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这不妨碍我们去思考自身行为和选择,尽可能地减小碳足迹,为地球做出一份微小但有意义的贡献。



03 什么是碳捕捉


根据麦肯锡的报告,至少到2050年,人类的主要能源来源仍将是产生大量碳排放的化石能源,与此同时,全球人口的增长也意味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在此背景下,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科学家们提出了不同的方法:碳捕获与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技术旨在将二氧化碳从工业或相关排放源中分离出来、封存、并长期与大气隔绝,但过高的成本限制了该技术的大范围应用。相比之下,“碳捕捉”技术(carbon capture and utilization, CCU)则展现了截然不同的路径。

和将二氧化碳永久封存的CCS技术不同,“碳捕捉”技术旨在捕获二氧化碳、并将其作为用来生产含碳的产品(如燃料等),这一过程可能产生三种结果:

1. 当二氧化碳随着上述产品的消耗,比如燃料的燃烧,再次进入大气层中,这就形成了正的碳排放

2. 当二氧化碳在上述过程结束后,又被再次捕捉并存储到地下,这便形成了负的碳排放

3. 最理想的情况下,当二氧化碳被再次捕捉后,碳原子被无限循环利用,这就形成了循环经济体系,实现了碳的净零排放

不过,当前碳捕捉技术的发展仍旧任重道远、仍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比如,如何直接从空气中收集二氧化碳并将其提纯?捕获和利用二氧化碳的过程本身是否具有能源效率呢?此外,CCU技术的发展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这些都是我们需要采取行动以加以回应的问题。



04 我们可以怎么做?


我国正步入全面绿色低碳发展的新阶段,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从食品运输、能源消费,到垃圾处理等,各方面都在提倡“共同塑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气候变化是作为一个全球性议题,要有效地、经济地采取行动,我们必须考虑全球排放。普华永道中国在《【国企改革观象台】:应对气候变化,助力企业走向碳中和》报告中指出,“为落实碳中和目标,企业应考虑设立与国家政策一致的减碳目标,并结合自身发展制定可行的碳中和路线图。”


第一步:核算碳足迹

使用科学的方法如生命周期评估法(LCA),准确计算出企业自身和产品链的排放;


第二步:降低碳排放

在全面评估碳排放的基础上,识别企业主要能耗的源头,通过制定科学高效的方法降低碳排放,实现低碳运营。


例如,通过自然或人工的手段——碳汇,吸收和清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海洋和森林就是天然碳汇,它们可以通过一系列自然过程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其中,海洋被认为是主要的天然碳汇,因为它能够吸收排放到大气中的大约50%的碳,尤其是浮游生物、珊瑚、鱼类、藻类和其他生物的光合作用,可以捕获和存储大量碳。


在森林和其他林地地区,碳封存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完成的。植物可以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储存其中的一部分碳,并将氧气返回到大气中。


不过,天然碳汇也存在一定限制。当它们对碳的吸收超过最大限度时,会导致海洋酸化等负面问题。


经过长期研究,我国科研人员已开发出众多行之有效的人工碳汇技术。然而,当面临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时,现有的技术还不足以应对特发情况。碳汇功能的稳定性、有效性、经济性还待经过长期实验后,才能得以实施。虽然碳汇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但它依旧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使用可再生能源、逐步放弃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是当下全球的共识。


第三步:实现碳中和

实施广泛的碳补偿组合项目,包括碳捕获及封存项目开发、控制甲烷等可持续的再生能源开发等。



当前的能源消耗方式,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碳中和有助于改变我们的习惯,促进碳减排和可再生能源增长。近日,源码视频号将持续更新双碳系列栏目,希望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双碳”的意义,助力达成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读完文章,你还有想要了解的“双碳”知识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写下你的感想与我们互动。我们将持续聚焦“双碳”,推出更多科普知识。



参考文献

[1] Al-Mamoori, A., Krishnamurthy, A., Rownaghi, A. A., & Rezaei, F. (2017). Carbon capture and utilization update. Energy Technology, 5(6), 834–849. https://doi.org/10.1002/ente.201600747 

[2] Chuang Zhao, Bing Liu, Shilong Piao, Senthold Asseng. (2017). Temperature increase reduces global yields of major crops in four independent estimates. Agricultural Sciences, Sustainability Science, 114(35),9326-9331.Retrievedfrom: 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1701762114

[3] Grace Smoot. 4 Main Reasons Why Reducing Your Carbon Footprint Is Important-Impactful Ninja. Impactful Ninja. website. Retrieved from: https://impactful.ninja/why-reducing-your-carbon-footprint-is-important/.

[4]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April 2021) Global Energy Review: 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Economic Recoveries on Global Energy Demand and CO2 Emissions in 2021. IEA Publications. websit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iea.org/reports/global-energy-review-co2-emissions-in-2021-2

[5] Scott Nyquist (Novemebr4, 2016) Energy 2050: Insights from the ground up. McKinsey&Company. websit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mckinsey.com/industries/oil-and-gas/our-insights/energy-2050-insights-from-the-ground-up

[6]《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顺利结束》[OL] 国家生态环境部, 2021-12-31. https://www.mee.gov.cn/ywgz/ydqhbh/wsqtkz/202112/t20211231_965906.shtml

[7] 林岩銮,《从辐射对流平衡到全球气候模式——诺奖得主真锅淑郎工作解读》[OL] 现代物理知识杂志, 选自《物理》2022年第12期, 2022-02-05.

[8] 国家统计局,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三号)》[OL], 2021-05-11. http://www.gov.cn/xinwen/2021-05/11/content_5605779.htm

[9] 自然资源部,《计算碳足迹的基本公式》[OL],2010-03-29. http://www.mnr.gov.cn/zt/hd/dqr/41earthday/dtsh/gytpf/201003/t20100329_2055427.html

[10] 中国经营报, 《国务院发布碳达峰行动方案: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选取100个城市园区试点》[OL], 2021-10-2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4691927165001393&wfr=spider&for=pc

[11] 普华永道中国,《【国企改革观象台】:应对气候变化,助力企业走向碳中和》[OL].https://www.pwccn.com/zh/blog/state-owned-enterprise-soe/addressing-climate-change-and-helping-companies-to-become-carbon-neutral-jan2021.html



第 25 期  码脑 | 掌握刘畊宏的流量密码

第 24 期  股权融资的“变”与“不变”

第 23 期  出海八问:业务新机会在哪?

第 22 期  应对“震荡”中的供应链

第 21 期  清晰的绝望胜过模糊的希望,谈疫情中的ToB销售

第 20 期  疫情中,你的现金流还健康吗?

第 19 期  创业者要学会适当失控

第 18 期  创业者时间管理的“两个学会、三个原则、四个象限”

第 17 期  你的创业核心团队需要一场「深度汇谈」

第 16 期  从 3·15 看企业危机管理的三大关键词第 15 期  保险科技的新进化

更多码荟成员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源码资本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