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篇59分作文为啥被称为“阅卷场上的珍稀”,引来众多语文教师点评?

2018-03-16 新读写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这两天,一张来自深圳一所中学高三学生的“一模”语文卷,刷爆了全国语文教师的朋友圈,引起了巨大反响!尤其是那篇题为《你孤单吗》的作文,获得了59分(满分60分)的高分,迅速引来各方语文大咖品评不断,从惊艳卷面,到内容品评,热闹非凡,被称为“最牛“作文。


它到底特别在哪里?


最早发现这份“最牛语文试卷”的,是深圳市语文教研员葛福安老师。


这到底是一篇怎样的作文呢?


先来看原题,要求是这样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某景点,一对外国夫妇和一对中国夫妇在长椅上坐着休息,他们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在一边玩耍,一不小心两个小孩都摔倒哭了起来。外国父母仍然在一旁聊天,好像没有听到看到;中国父母忙上前把两个孩子都扶起来并轻言安慰。这对外国父母对中国父母很不满地说:“就应该让孩子自己爬起来。你们把他扶起来,只会造成孩子对周围人的依赖!”中国父母也非常生气,回答说:”你们这样的父母太冷漠,孩子心里会很受伤,他会怎么看这个世界!”他们的争执引来很多人围观,大家议论纷纷。


这场育儿理念冲突的背后,却有着深层文化因素。对这种冲突,你会有怎样的理解或感悟?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结果,这篇考场作文《你孤单吗》,最终得分59分。



这篇“59分作文”被葛福安老师晒到朋友圈之后,引起巨大反响,许多人都直呼惊艳,它的“发现者”葛福安老师说:“这样的卷子,是阅卷场上的珍稀。


这篇作文的主人,是深圳中学高三的温卓越同学,她曾在2016年1月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生语文素养大赛总决赛(冬季赛)中,以广东赛区一等奖的成绩赴京参赛,荣获高中组金奖(该比赛项目涵盖了语文知识运用、中华传统经典诵读、阅读、写作、书法、小记者风采展示、才艺展示等七项内容);


随后又在十七届深圳读书月中小学生现场作文大赛总决赛中凭借《吴福讲故事》一文获作文大赛一等奖。


温卓越同学


湖南名师、语文特级教师成少华在第一时间点评了这篇作文:

这样的作文计多少分呢?俊秀的字体令老师一看就不觉“惊艳",关涉中西文化的诸多阐释也表明这个孩子的视野迥异一般,诸重对比手法的运用也呈示了走向行为背后本质的积极努力,也试图站在新时代的高度引伸、聚焦类似的行为。

不过,标题是否稍嫌飘忽,犹在材料肯綮之外?特别是中心观点没有得到切实呈现和切实论证,只是泛泛论及一下而已,在思维的缜密性和深刻性上提升空间是否较大?在拓展到“义气"和当前“精准扶贫"时,是否旁逸斜出了点?结尾“育儿理念不同,各有所长,但都为了孩子好,有此足矣。"

在文化理解方面是更胜一筹了,但总觉得在观点的深刻性、倾向性可以稍稍再远走一点。不过,考场上一挥而就这样文化内涵深厚的文字,殊为难得,驾驭文字的功力亦在同侪之上。

正在建设学术性高中的深圳中学培育出这样学子,应被喝彩,期待这位文化品位很高的学子在2018年大获青睐。我给满分!书艺、视野、文化、文字等俱是第一流,吹毛求疵是委屈了此等少年才俊!


深圳中学语文组的老师们也纷纷点评了这篇作文:


@汪健老师


这篇材料作文创设了近乎真实的写作情境,有经过、有细节。“扶,是呵护,疼爱,终有一双手在你的身后帮你;不扶,是敲打,是要坚强要自主。”鲜明的对比,亲切的比喻,对材料关键词的解读不徐不疾,切中要害,这既符合考场作文的“开门见山”的要求,又得见作者的洞察力。在此不得不叹服其概括能力与文字的表现力


深度分析是全文的亮点,考场最难把握的就是分析的深度。文章从中国历史的纵深入手,谈中国宗法制度下的人伦关系,呵护关爱这一温情面的由来,既不脱离材料的核心行为“扶”,又从中国文化上分析出历史原因。


更值得赞叹的是从历史中走出来,站在今天的时空里,对“一方有难”的解读,对“兼济天下”“一带一路”的关注,纵横捭阖,从鲜活生动的材料中引出了对历史的思考,关注正在变化的现实生活,将小小的育儿行为与国家战略联系起来,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求同存异”,表现出一个孩子的思考与胸怀。这不正是材料作文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吗?


当然,在匆忙中题目与结尾有些跳脱,缺乏与全文的联系,时间、字数的要求限制了欢脱的思维,难免会有些莫名的句子出现,但瑕不掩瑜,这是一篇可以被模仿的考场作文。


@林枫竹老师:


作者先从中外两国父母的不同做法入手,分析不同文化对个体生命的态度,引出“是否孤单”的主题;然后从家庭、朋友、社会三个维度,分析两种做法背后的深层文化原因,层层深入,层次分明,逻辑清晰,既有历史文化的推断,又有现实事件的证明,详略得当,各尽其妙;最后综合比对,指出两种文化各有所长,回归材料,紧扣题目。


全文逻辑性极强,既紧紧围绕材料中的事件,又对事件背后的文化成因深入挖掘,以小见大。虽然论证方法略显单一,论据说服力略显单薄,但不失为一篇难得的考场佳作。文中所用的排比修辞、对比论证,以及语言的简洁凝练,值得同学们学习和借鉴。


 @吴涛老师


作者紧扣“揭示育儿理念背后的文化差异”这一作文指令性任务,以“孤单”为切入口,阐述中国人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不孤单的环境,并且将营造不孤单的人际关系、不孤单的世界作为文化追求。而外国人呢,则教育孩子要面对孤单、习惯孤单、享受孤单。以“孤单”为切入口,拉近了习作与读者的心理距离,使得文章显得鲜活,别具一格。


但是孤单是一种心理反映,以孤单为切入口,似乎与“揭示育儿理念背后的文化差异”这一指令性任务有距离。


同时,作者选择写议论文,议论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以“孤单”为核心词怎样提出论断呢?且看作者结尾,“我国自古以来就强调人的社会性,而外国强调个性。”作者认为,怎样面对孤单,是社会性、个性这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价值推崇对人的心理投射。


考场作文是戴着脚镣跳舞,作者既紧扣作文指令性任务,又独辟蹊径,文笔摇曳,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情和个性。


尽管这篇文章在大开大阖的艺术处理上称不上老辣,尚存在交代不周全、过渡衔接不够自然的问题,但是作者凭借她的才华和勇气敢于在考场上做出自己可贵的尝试,老师们当然要给予喝彩和鼓励!


 @赵而庆老师


考场作文不同于文学创作,甚至不同于平时作文,当然也就不能用文学创作和平时作文的标准来评判、衡量。具体来说:


1.一切作文题都是问答题。考生就同一个题目作文,文章才有可比性,才有利于选拔。


2.时间紧任务重,考生要在60分钟内独立完成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3.考场作文有特定的读者对象——阅卷老师,阅卷老师的评价工作同样时间紧,任务重,这种情况下考场作文审题是否准确,中心是否突出,书写是否工整美观就格外重要。


以上是讨论一篇考场作文优劣的前提,也是我认为这篇考场作文难能可贵的理由。看过文章就知道,得高分显然不是只因为字好。文章描述国外个人主义部分有人认为“属于作者不了解情况的一种偏见,一种臆造”,即便如此,同样基于上述前提,我认为不可苛责,不能求全责备。


但作为理科班的语文老师,实在惊叹于文科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的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极有张力的语言文字功底。


再来看看网友们对这篇作文的评价:


@通过热议,渴望语文人在评卷中统一认识:更新理念,发现才俊,敢打高分,激活写作教学!今后大家要解放思想!明明60分作文,惯例打分时,总是不敢突破50大关,不知不觉,形成习惯:自然而然将赋分60定格在50分了。


这对考生不公,对语文教师不公,对语文学科也不公。难怪别的学科老师都嘲笑说“你们语文没含金量,花了时间也拉不开档次”!


@高手从来不会剑拔弩张的偏向一面,而是会更为从容冷静的论述自己的观点。文章的观点指向其实非常清晰。


@对我们初中语文也是很好引领与示范。我也转发并学习了。


@如果不是这般书法般的卷面,54分是可以的,但无论如何也不会低于50分。在广东阅卷场应该是这样。


温卓越的“一模”阅读理解卷


也有不少人坦言,“卓越版”作文走红,除了的确写得好以外,另一个原因是其卷面字迹不同凡响。


这种“字帖版”卷面在阅卷场上极其稀缺,深圳一模30000多考生,影响到阅卷老师心情的卷面可能会不多,但能让老师们惊喜得不知所措的,像温卓越同学的这张“字帖版”答卷,可能也只此一家了吧。

 

阅卷场上,当你在疲惫与压力中突然打开这张“卓越版”试卷,你会不心旌摇荡吗?你会不把分数上扬吗?你会不急着向改卷子的其他老师分享吗——虽然这是“别人家的孩子”。


葛福安老师在微信上晒出了“卓越版”试卷之后,迅速引来了网友们的一片赞叹。


套用深圳一模作文试题中的一句话,“这场‘字帖版’作文答卷引发众人热议的背后,有着深层文化因素”,这“文化因素”便是公众(不仅仅是语文教师)对于一手漂亮字体的渴慕之心,是在当今时代下,对中国汉字文化的一种强烈的追慕之情。


这样看来,老师们对这张试卷青睐有加,予以高分,实在是有情有理。

编辑:艾彼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