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类沟通学》第四章 || 于鹏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分享《人类沟通语用学》第四章内容。
这一章比较短,可感觉很多概念解释起来相当困难,也花了比预计更久的时间。我自己对这一章的理解同样存在疑惑,如果有机会希望与大家讨论。
这一章主要讲了系统的概念,系统的特征,以及系统可能会产生怎样的调节变化。
在本书的叙述中,人际互动可以被视作系统。本章主要是理论性的,让读者可以从系统角度解析沟通,在接下来的第五章,会对各种现象进行具体说明,因此,这一章和下一章的关系在本质上和第二章与第三章相同,前一章讲述理论,下一章进行具体说明。
4.2
成系统的互动
4.2的小节名为“成系统的互动”
书中的第一句话,就是“互动可以被认为是一个系统,因而认识关于系统的一般理论有助于深入了解互动系统的性质。”
这与MRI短程治疗体系里的“界定问题”是相互对应的。因为问题就是“持续的互动行为”,而不是单一的某个行为。
同样,这本书也一再强调:沟通是一个互动的行为序列,沟通双方也在不断相互影响对方的行为,并且还要考虑沟通的大背景。可以说,系统视角一直是这本书的底色之一。
4.2的前言部分,是考虑到人们对以系统的角度看待沟通有些陌生,因为系统视角往往会更多地出现在自然科学中,很少涉及到人际互动。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顾虑,书中在后面的细体字中写到:某种特定的理论体系,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都是适用的,就像苹果落地、行星系统和潮汐现象都可以用力学描述,同样,系统也可以应用在生物体和社会之中,这一次,本书把系统理论植入到了沟通互动里。
4.21中强调,时间与顺序是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一小节的描述中,沟通序列并不是“按频率分布的单元,而是持续过程中不可分割的材料,其顺序和相互关联会在一段时间内显现。”
我不能很好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可是这句话让我想到了后面的限定概念:意思是我们的每一步沟通行为都会限定对方接下来给我们的反馈,而对方的反馈也会限定我们的下一步沟通行为。
因此,任何一个单独提炼出的沟通单元都受限于上一个单元,同时也会限定下一步沟通单元的互动形式。
最简单的例子是,两个陌生人第一次见面,他们或许会有无数种沟通方式,这时沟通方式的可能性是无限的,但是当他们沟通之后,渐渐确立的彼此关系,那时关系和气氛就会决定他们沟通的规则,我想这就是限制。
在这里解释限制的概念有些提前,我是以这个概念,来帮助自己和大家理解时间跟顺序对沟通的重要性。
4.22名为系统的定义
书中引用了这样一段很明确的话:“系统是一组对象及其彼此之间的关系,其中对象是系统组成的元件部分,而关系则将整个系统连为一体。”
这句话很好地定义了系统。后面的内容我有些难以理解,所以在这里就先跳过,我觉得另外很重要的一句话是:互动系统其实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沟通者正在定义彼此关系的本质,或在这一层面上进行沟通。
4.23名为环境和子系统。
个人感觉书中的概念有些拗口,因此在这里我用自己的话来描述:环境若发生改变,可以影响整个体统,环境有时也可以被视作系统的一部分,并且环境跟系统没有绝对的区分。
系统连同环境组成了某种小宇宙,把这个小宇宙分为系统和环境两个部分,可以有很多主观的区分方式。
根据系统和环境的定义,某些系统可以被看做由很多子系统构成,子系统中的某个对象,或许也可以视作那个子系统中的环境。
另外,系统可以被分为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开放系统会与环境交换物质、能量或信息,我想我们的有机体,比如呼吸系统,就是最典型的开放系统。
如果没有任何形式的能量、物质或信息输入或输出,就是一个封闭系统,就像在密封的容器中发生化学反应一样。经典物理化学模型正是完全封闭的系统模型,可生命系统与环境关联至关重要,因此不适用于封闭系统的理论。
后面的分层架构描述比较好理解,我想不出怎样更简练地解释,我也不想照抄原文,因此我直接跳到了4.3的部分。
4.3
开放系统的特性
4.3开始讨论开放系统的特性,可以说,沟通在本书里已经被归类为开放系统。
4.31名为整体性
意思是的每一部分与其他部分都是关联的,每一部分改变都会引起相关部分以及整个系统的变化。为了便于理解,书中举了与整体性截然相反的加总性概念:如果某部分的变化不影响其他部分以及整体,那么可以说这些部分是彼此独立的,它们构成在一起的复杂程度不会超过各自复杂性的组合。
简单来说就是,系统的组合往往是1+1>2的,因为系统的组成除了元件以外还有元件之间的关系,而加总性往往是一加一等于2个1,因为两个元件几乎没有任何关系。
4.311的内容很多,
我个人的理解是,这里强调不可将系统中的某部分单独割裂研究,因为系统是整体性的,非加总性的。沟通也适用于这条法则。
而在4.312中似乎是强调了互动序列被单独分割出来研究的后果:容易将双方的沟通看做线性的因果关系,而忽视了双方的互相影响。
比如在第二章的丈夫沉默妻子唠叨的例子里,分割出一个单独的沟通单元,很容易看做是妻子的唠叨导致丈夫沉默,或者丈夫的沉默导致妻子唠叨,其实双方的行为是在互动中循环,互为因果的。尤其在互补型关系里,比如强势者和服从者,单独提出某个沟通单元,更容易做出这种单线性的因果结论。
4.32的名称是反馈
在这里提到了决定论跟目的论的概念,我在网上查阅了一点资料。
简单来说,决定论会认为人有眼睛所以人有视力,即所谓“形式决定功能”;相反,目的论者认为人有眼睛因为人需要视觉,即是所谓的“功能决定形式”。
在心理学中,决定论与目的论也是同时存在,而且互为补充的。比如早期弗洛伊德的驱力理论有点近似于决定论,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以及当代心理学中强调的“成为自己”就有一些目的论的味道。
反馈本身是很好理解的,在第一章中,提到了正反馈和负反馈,正反馈会增大系统的变量与扰动,比如进食的愉悦感强化了进食,于是互相增强。
负反馈会抑制变量保持系统稳定,比如饱腹感抑制进食活动,使摄取食物的行为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4.33的名称是等效性
我自己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是:系统本身比输入的内容更具有支配力,更能决定最终的输出结果。
书中举了精神病患者家庭的例子,意思是比起重大的单一创伤,家庭环境以及母亲对待孩子的方式更能导致孩子患上精神分裂症。
心理咨询也是个更好的例子:如果把具体说的内容看做输入,把咨询师人格的味道以及双方关系看做系统,那么在那个互动系统中,咨询师说什么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相互匹配以及双方的关系,这些比具体说什么更能决定疗愈效果。
4.4
持续性互动系统
4.4名为持续性互动系统
在前面介绍了系统的各种特性后,开始将焦点放在持续互动沟通上。
4.41的部分请原谅我跳过去,我大概跟4.41的关系不好,内容要么是看不懂,要么即使看懂了,也不明白这跟前后的内容有什么关系。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查书,如果有收获,可以告诉我。
4.42的部分名为限定
因为在沟通序列中,信息的每一次交换都会缩减下一步可行动的选择。
因此在所有的人际游戏中,每一步行动都会在当下改变游戏的布局,影响之后的可能性,从而改变游戏进程,这个我们在前面的时间与顺序的重要性中有所介绍。
4.43名为关系规则
我想关系规则,是建立在限定的基础上的,每次沟通中,参与者都在向彼此提供对于他们关系的界定,都在试图确定关系的本质。
沟通中的人按照自己对关系的界定做出回应,对对方的关系界定进行确认、否决或修改。
最后全部沟通行为的集合被纳入到一个特定维度的冗余结构中,这就是关系规则的形成。
这让我想起在某一个微信群里看到的互动:一个年轻的咨询师在微信群里跟另一位业内前辈说话,说上次去了前辈的家感觉很好一类。但那位前辈有些不给面子的说“你什么时候去过我家,我怎么不记得”。
年轻的咨询师又说在前辈家里看到的两只猫一类,为自己做证明,但前辈的回应仍然冷淡。
显然,年轻的咨询师此举是在确认跟前辈之间的关系,但那位前辈的回应在不断修正与否决年轻咨询师对双方关系的界定。
在这里我还想从内容和关系层面上进行解读,年轻咨询师跟前辈看似是内容层面上有分歧,可实际上他们的分歧是出现在对彼此关系的定义上,因此内容层面的确认与否认其实是在修正彼此之间的关系界定。
4.44名为“作为系统的家庭”
开始把家庭当做一个系统看待分析。
首先书中提出,精神病患者的家人在患者好转后,出现剧烈地反应,因此有人推测家人的反应与患者的病情存在某种“稳态机制”,以便使被扰动的家庭系统恢复原先的稳态平衡。接着书中分别以之前介绍的系统特性进行举例。
4.441是在整体性层面分析家庭
书中强调:家庭中每个个体的行为与所有其他人的行为相关,也取决于其他人的行为,因为每个人会影响他人,也会被他人影响。
接下来的案例里,一对夫妇在妻子坚持下进行婚姻治疗,因为丈夫是个文盲,社会适应力差,需要妻子照顾,妻子也承担了家庭重担。后来丈夫在治疗中读了夜校,自身能力大幅提升,一切似乎发展的很好。可这时妻子突然告知不再进行婚姻治疗,同时决定离婚。显然,丈夫的改观改变了他们原来的互补关系,虽然这正是妻子一开始期望的。
4.442从非加总性的角度分析了家庭成员的症状。
书中说道:对家庭的分析并非个别成员分析的加总,系统的特质,即互动模式,高于个别成员的特质。某个成员的症状行为,可能是系统所特有的。这段描述感觉同样适用于整体性,后面所描述的家庭模式,感觉也可以说是在强调整体性。
研究中发现,患者的配偶往往与患者有相似的症状,而且通常都不愿意透露。患者的症状可以被看作是对配偶的保护,让配偶无需面对自身的症状,这些夫妻中都存在着微妙的行为互锁。
这种互动模式被称作“双重控制”。
简单说,患者的症状将自身放置于患病家庭成员的位置,以此控制伴侣听自己指挥。
同时,患者也被伴侣所监督。患者的症状可以成为配偶回避不适情景的借口,比如以照顾患者为由,可以限制工作,可以免于自我剖析,可以回避独处情景。患者和配偶都受到了症状的保护,虽然夫妻关系冷漠,彼此心怀不满,但症状让他们保持和睦。我想这也是一种典型的合谋。
4.443从反馈与稳态的视角分析家庭
案例中母亲对女儿的成熟表现采取明显的否定与打压态度,将女儿的独立行为视作病态。甚至整个家庭后来都参与到对女儿的限定中。很明显,母亲想要完全控制女儿,女儿成了家庭问题的替罪羊。父母对女儿成长行为的抑制就像是负反馈机制,抑制女儿的成熟给家庭系统带来的变化。
4.444名为校定与阶跃。
系统在界定范围内保持稳定性,这一限定范围就是校定,也就是系统的设定。
书中以恒温炉来举例,当恒温炉设定为特定温度时,就会使房间维持特定温度,如果温度开始低于设定水平,电路就会启动,修正偏差,以类似系统反馈的机制让房间温度回到校定范围。
只是,如果恒温炉的设定温度被改变,调高或者调低,整体就会发生一些变化。在系统中,这种重新校定的过程,诸如改变温度设定或汽车换挡,就是一次阶跃。
阶跃往往具有稳定的作用,它重新校定了系统,甚至使其更具有适应性,在家庭中,不可避免的内部变化可能会改变系统设置,比如父母双方的年龄,成熟程度的变化。
在上文的例子里,如果女孩的成熟行为能被家庭接受,其他的家庭成员有了相应改变,达到新的家庭系统平衡,那么这个家庭系统可以说完成了一次阶跃,这比以打压以及污名化女孩的成熟行为,保持固有的校定,更加健康以及具有适应性。
这部分让我联想到,一个家庭系统中,可能会经历孩子出生,分床分房,青春期、孩子离家、夫妻两人逐渐老去,这些重大变化都会扰动系统,必须通过阶跃来达到新的平衡,如果一直维持在原先的校定,恐怕是一种病态。
4.5
总结
4.5的部分是总结,我想用我自己的话总结一下:
本章中提出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互动可以被视为一个系统,接着本章讲了系统的各个特性,以及将家庭当做一个系统时,一些行为分别对应着什么样的系统特性。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大家下期再见~
作
者
于鹏
渔歌轻飏第六期养成计划学员,渔歌轻飏签约咨询师,咨询收费300元/50分钟,预约请扫描文末二维码。
渔歌轻飏心理工作室
豆瓣小站:https://site.douban.com/176565/
新浪微博:weibo.com/u/2735233553
预约请扫码
八月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