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
2016-10-20
周维思 黄亚平 等
规划师杂志
城市设计作为关联宏观规划空间与微观建设空间的重要纽带,是规划管理转向建设实施的重要桥梁,而可实施性城市设计作为深入指导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的重要工具,将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作者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周维思,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黄亚平,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科研助理谢来荣在《规划师》2016年第9期撰文,文章以武汉市五里界城镇核心区城市设计为例,基于“耦合网络化”的思想,从设计理论与方法、规划管理与技术、项目实施与开发三个层面阐述可实施性城市设计的重要环节,并总结相关经验,以期为类似地区的城市设计提供思路。
1项目背景
五里界位于武汉市江夏区东部,处在“两江两湖”的城乡结合地区,北依汤逊湖,南临梁子湖,东与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江夏藏龙岛经济开发区相邻,西与江夏纸坊城区和庙山经济开发区相连。五里界城镇核心区处于武汉市都市发展区“两区两江”的衔接地段,是具有典型特色的城乡耦合地区,北临锦绣大道、南临界兴路、西临五伊路、东临梁子湖大道,设计用地总面积为 3.68 km²。五里界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武汉市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未来其将面临空间快速拓展与生态严格保护的双重压力。
2理论方法及技术路线
(1)“耦合网络化”“耦合网络化”是以关联耦合法即链接理论为基础,突破原有图面化的设计理论,融入规划设计管控、项目开发实施等内容的一种复合型网络化的城市设计方法框架体系。一般来说,关联耦合法多运用于设计城市物质空间,注重城市物质空间要素之间的作用法则,强调空间整体的系统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然而,对于城市系统中与城市空间同级的其他要素,如政策、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和技术等却较少运用该方法。五里界城镇核心区城市设计在传统关联耦合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结合反图底理论,链接“天—地—人”方案设计要素、“宏—中—微”规划设计管控和“政—企—民”项目开发实施等多重关系,将城市设计由单纯的图案化的设计方案转变为“耦合网络化”的设计管理实施体系。(2) 技术路线五里界城镇核心区城市设计以“耦合网络化”为指导思想,注重设计理念与方法、规划管理与技术、项目实施与开发三个层面的关联耦合。其中,在设计理念与方法层面,注重耦合图底理论、场所精神及碳库理念;在规划管理与技术层面,制定控规导则与图则;在项目实施与开发层面,兼顾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最终,三个层面共同发挥作用,指导五里界的城市建设 ( 图 1)。(3) 设计要求五里界城镇核心区特殊的区位条件及发展要求使其城市设计面临着“城乡风貌共存”“三生空间并重”“多重规划合一”三大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① 城乡耦合地域要求“城乡风貌共存”。从区位特征看,五里界处于城乡耦合地域,城市特征与乡村特征并存,且乡村自然风貌特征突出,山水资源丰富。从设计手法看,乡村特征作为塑造五里界城镇特色最重要的元素,必须加以保留和保护。这既符合“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规划要求,又是尊重场地原生历史与文化的一种表现。因此,保留原有乡村文化及空间特征,统筹城乡空间协同发展,实现城乡风貌的共存,建造现代宜居城镇成为五里界城镇核心区城市设计的核心任务。② 功能耦合区域要求“三生空间并重”。五里界位于武汉市放射性生态绿楔及生态保护圈内,且濒临梁子湖畔,在区域层面以生态涵养功能为主。根据总体规划的要求,五里界以发展智慧型高新技术研发产业为主导产业,包括光电子研发和节能环保与新能源研发两大门类,区域对接武汉东湖高新区,对生态、生产和生活功能进行耦合。③政策耦合领域要求“多重规划合一”。提倡“多规合一”,走“一张图”管理模式是新时期规划编制与管理的重要工作途径。以此为指导思想,五里界组织编制了以全域规划为龙头,涵盖“镇域—镇区—新农村中心社区”三个规划层次的规划体系,包含 11 项系列规划,以保障规划的可实施性。五里界城镇核心区城市设计作为系列规划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既要能衔接上位规划的指导性内容,又要能落实实施性内容。
1注重“天—地—人”要素关联耦合,在设计理论与方法层面落实生态优先发展理念
生态优先发展理念是五里界城镇核心区城市设计所遵循的一个重要理念,在设计中重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图 2)。(1)关系自然化关注地形特征,分析生态要素,提取自然肌理,搭建生态骨架,形成以生态廊道为图、自然地形为底的图底关系是五里界城镇核心区城市设计的基本思路。与以道路、建筑等划分空间或是构建人工轴线来确定城市形态的传统方式不同,此次设计以基地河流、湿地和自然山体为骨架,以生态空间确定城市形态,采用的是以自然构图为核心的设计法则。具体来看,设计基于“两湖、一港、四山、多丘”的生态环境空间格局特征,通过 GIS 对基地高程、坡度、坡向及断面进行分析,得出基地地势特征,并综合生态林地、河流水系及气候环境的分析结果,进行五里界城镇核心区的用地适应性评价 ( 图 3),明确生态用地与城镇建设用地范围。(2)软硬兼备:注重空间肌理,发展脉络融合化在硬质的三维空间中融入软质的非物质文化,通过软硬空间的相互交融,形成特有的城市空间风貌是此次设计的又一特色。基于对场地特征的解读和城镇建设要求,设计提出“绿脉天成”和“文脉传承”的理念,力求塑造“两脉相‘乘’、三生有‘新’”的城市形象。设计在山水格局上注重生态廊道的构建;在建筑风貌上注重提取并延续传统风貌肌理,继承具有当地风格和文脉的建筑布局及组合;在公共空间的塑造上以生态为核心,注重公共空间的公平性布局和人的体验。(3) 碳库构建:梳理多级廊道,设计概念实体化碳库是指在碳循环过程中,地球各个系统存储碳的部分。湿地生态系统作为地球重要的碳库之一,约占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 10%,是目前已知陆地生态系统中仅次于森林的重要碳库,对全球范围的碳循环有着显著影响,同时也对解决气候问题以及 PM2.5 加剧等环境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设计试图构建以湿地为核心的“蓝色碳库”,作为链接“天—地—人”三者关系的媒介,将“碳汇”设计理念落实到城市空间建设中,形成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使其既能发挥生态固碳的功能,又能兼具休闲娱乐功能。从现状看,五里界城镇核心区多水的资源禀赋为构建“蓝色碳库”提供了基础和条件,纵横交错的水系将区域分割成若干组团 ( 图 4)。在此基础上,设计布局生态湿地 33.08 hm²,面积约占核心区总面积的 9%,形成“两点多廊”的空间布局 ( 图 5)。未来,核心区将重点建设两大湿地公园和“一横三纵”的生态廊道。根据郑姚敏等学者研究出的我国湿地土壤碳密度分布值进行估算得出,建成后的湿地和廊道一年可固化碳排放量 1.32×10-3 tg,未来将对维护五里界乃至更大区域的生态平衡起到重要作用。
2强化“宏—中—微”规划衔接耦合,在规划管理与技术层面完善城市设计成果体系
有效的城市设计管理手段是保证城市设计方案从概念蓝图走向具体实施的重要工具。一直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主要依据控规进行管理,但控规传统单纯指标化的管理方式和二维化的功能布局,在管理内容和形式上缺乏依据,灵活性较差,且缺少对城市空间环境的总体控制与引导,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城市管理和建设的需要。结合《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成果编制规定》,设计以地块导控文件强化“宏—中—微”( 即“总体规划—控规—城市设计”) 三个层面对地块的设计要求,将控制内容和指标逐层细化,并具体落实到空间中,对城市建设进行引导,具体可采用以下两项措施。
(1) 图文并茂:创建“设计导则 + 地块管控”的管理形式,规划编制科学化一般来看,传统控规的控制方式主要包括实线控制、虚线控制、点位控制和指标控制四种形式。而地块导控文件能够基于控规的控制内容,发掘更多可以引导城市发展的指导性因子,如形态、色彩、材质和立面等。同时,地块导控文件可以使街坊、单元的发展目标更加清晰化,更具规划特色。设计根据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内容、控制要素和成果表达等,对成都、深圳、天津和武汉的模式进行综合比较,总结出不同模式的特点 ( 表 1):成都模式在内容上表现为“整体重协调,分区重引导”,管控分类有序,对强制性内容和建议性内容均作出了说明;深圳模式在内容上表现为整体开发、条目化管理、定性与定量结合、刚性与弹性结合等,在形式上实现了图文并茂和灵活表达;天津模式强调衔接上位规划,要求逐层落实并深化;武汉模式则对建筑单体及街墙特别关注,提出建筑导则和街墙控制要求等。借鉴国内各地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框架和成果形式,五里界城镇核心区城市设计导控文件为了落实分级指引、条目管理、分类引导、图文并茂、加强量化和规划表达六大目标,提出“设计导则 +地块管控”图文结合的管理形式。其中,设计导则在落实总体规划和控规内容的基础上,提出设计理念和定位目标,深化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公共服务设施、绿地景观、公共开敞空间及支撑体系等相关内容,并对城市形态、建筑控制及地下空间开发提出整体的管理要求,重点提出低碳生态策略。地块管控则根据功能规模、公共空间、慢行系统、建筑形态、地下空间、地下停车和综合交通七个单元,按照用地性质,对五里界城镇核心区的地块进行规划管理 ( 图 6)。(2)对接控规:深化“规划指标 + 设计空间”的建设控制,空间引导直观化关联耦合控规内容与地块管控内容,将控规确定的指标空间具象化,以“规划指标 + 设计空间”进行建设控制是五里界实施规划管理的一个重要技术手段。设计依托“上位控规—地块管控—地块空间通用设计原则”逐层实施建设控制,并从“技术指标—二维图则—三维空间”多个层次和维度指导建设控制。首先,根据《武汉市新城组群 F0114 编制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导则》,确定各个管理单元的主导功能、五线控制、规模控制及控制类型,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指标和要求;其次,根据功能规模、公共空间和慢行系统等八个单元,对地块导控文件进行深化,并落实到二维图则上;最后,根据不同的用地功能及建筑高度,分别提出地块通用设计内容,对建筑体量、车行人行出入口、地块中步行道、开放空间、停车和建筑形式等提出设计原则,并落实到三维空间中 ( 图 7,图 8)。3创新“政—企—民”合作方式耦合,在项目实施与开发层面探索高效建设模式
确保项目能够开发实施是五里界城镇核心区城市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在长期的建设过程中保证城市风貌的完整统一,使规划管理能够得到落实,除了依靠法律法规的管控,还需要符合市场规律及要求,做到市场开发和管理相结合。五里界城镇核心区城市设计对城市开发运作策略进行研究,结合前沿理论及成功经验,创新“政府—企业—民众”三者合作方式,以探索高效、健康、科学的建设模式,具体可采用以下两项措施。① 模式多元:建立城市设计项目库,开发建设模式多元化根据不同的项目类型,明确投资来源和开发主体,是项目能够实施的重要保障。首先,设计采取因子分析法,根据地块划分,对不同功能土地的价值进行评估。通过比较不同性质用地的得分,确定各类用地的最佳开发区域,进而确定各类用地的开发类型。其次,建立工业园区行动计划、公共服务行动计划、交通畅达行动计划、市政配套行动计划和生态建设行动计划等行动计划,并以项目库的形式落实各个项目的建设区域,明确其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最后,以生态导向开发理念为基础,结合 PPP 开发模式和六大行动计划,根据不同的项目类型,提出以市场主导型、政府投资型和混合投资型为主的三种开发模式。市场主导型经营类项目包括商业、工业项目;政府投资型公益类项目包括公共服务设施、公园绿地的建设项目;混合投资型开发模式主要是针对那些地价较高,且具有一定商业价值的公益类项目 ( 图 9)。② 时序明确:确定开发建设时序,城市设计项目空间化一般认为,核心区按照公建设施—办公项目—商业项目—居住项目建设的开发时序,大概需要数十年的开发周期,整个过程分为启动建设期、稳定扩展期和成熟平稳期三个阶段 ( 表 2)。设计突破传统的开发建设模式,结合实际情及用地布局,采取定量的方法对土地进行评估,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来确定区域开发建设时序。设计按照土地集约化利用、提升城市形象活力、考虑产业园的联动效应和市场经济指导项目开发四项原则,选取确定开发时序的影响因子并赋予权重,评估各个地块的分值,比较开发顺序的价值高低。根据开发时序评估得分,以及综合市场机制和政府预测,将城镇建设阶段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阶段,并确定“两核驱动,多点开花,产业点缀,逐步外拓”的开发策略,最后对核心区各个功能分区的开发模式做出了规定和说明 ( 图 10)。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16年9期《基于“耦合网络化”的可实施性城市设计——以武汉市五里界城镇核心区城市设计为例》购买《规划师》或图书请拨打电话:0771-2438012 转载须知由规划师杂志原创文章请遵循以下转载要求:微信公众号请于文章发布两天后转载,转载时后台回复“转载”二字,无授权图片的童鞋会被举报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