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PA】绿色生态城区空间规划策略与实践 ——以河南省鹤壁新区为例

2017-08-03 曹阳 张开宇 等 规划师杂志

欢迎点击以上蓝色字体

关注规划师杂志

作者郑州大学建筑学院讲师曹阳,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讲师张开宇,鹤壁市城乡规划管理局副局长李松涛在《规划师》2017年第5期撰文,近年来,绿色生态城区建设作为城镇化进程中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塑造宜居生活空间的重要手段,受到了规划界的广泛关注。鹤壁新区空间战略规划针对该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空间环境质量下降和城市人文特色消失的现状,以人文生态发展理念为引导,利用城市自身生态资源,通过优化功能布局、强化空间形态、完善道路交通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措施,将鹤壁新区打造为带动鹤壁市新一轮发展、具有人文特色的绿色生态城区。

[ 关键词 ] 绿色城区;人文生态;鹤壁新区

[文章编号]1006-0022(2017)05-0128-07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曹阳,张开宇,李松涛.绿色生态城区空间规划策略与实践——以河南省鹤壁新区为例[J].规划师,2017(5):128-134.

一  绿色生态城区的内涵与特征

20 世纪中期欧洲一些国家、城市的发展建设中已初现了生态城市的理念,如巴黎在1952年开始的城市改建,丹麦在 20 世纪 80 年代便通过控制垃圾源头—再循环利用—焚烧发电供热—填埋的多层次垃圾管理模式实现城市的绿色、健康发展。虽然目前关于绿色生态城区的具体内涵国内外仍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是笔者认为绿色生态城区并不是单纯的指大规模地建设绿色建筑,而是指以绿色、生态、低碳理念为指导进行规划设计,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为重点进行开发建设,以及合理的空间布局、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和谐友善的天人关系、安全舒适的生活、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等。具体而言,从规划的角度看,绿色生态城区是在生活空间上布局合理,设施完善,注重生态建筑的建设,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城镇化区域或城乡复合体;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绿色生态城区是连接生态城市和生态小区的纽带,是生态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夯实的基础和坚强的支撑;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绿色生态城区大多利用太阳能、风能等绿色清洁能源,以生态文化产业为产业发展抓手,以实现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生态化”为目标,既有利于经济价值的生产,又推动了对自然生态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的保护;从哲学的角度看,绿色生态城区使“天人相分”向“天人合一”转变,即使人与自然摆脱相互对立的状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绿色生态城区具有和谐性、高效性、区域性和可持续性四个主要特征。

(1) 高效性。通过优化功能布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科学规划设计,合理利用土地,完善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构建完善的绿地系统。

(2) 和谐性。其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上,还反映在空间形态上,合理的空间形态控制,可以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促进城市和谐。

(3) 区域性。通过构建完善的交通系统,加强城区之间的联系,在区域平衡的基础上,建设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区。

(4) 可持续性。重点是保护生态环境,注重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满足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效益,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

二   

鹤壁新区的空间规划需求与存在问题

鹤壁市是豫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鹤壁新区位于鹤壁市中部,是鹤壁城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鹤壁市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发展定位为宜居型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区域位于城市南北发展主轴上的核心位置,形状相对规整,呈南北向狭长形;西依京广铁路、107国道,东靠京珠高速公路,对外交通便捷,交通设施较完善;区域内自然生态资源比较丰富,西侧为太行山,内有淇河和思德河贯穿;区域内用地布局较集中,主要呈南北向带状发展,目前区域内比例较大的用地为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图1,图2)。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鹤壁新区城市未来开发容量与空间资源的矛盾日益凸显。城市空间出现了功能布局不合理、用地紧张、生态环境被破坏、城市空间环境质量下降、物质形态的“现代化”与城市文化内涵不协调等问题,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的规划势在必行。

区域现状主要存在四个问题:①鹤壁新区是典型的带状城市,空间发展呈现多组团式。规划区域受基地形态 (东西窄小、南北狭长 )、外围交通和山水条件等要素的限制,新区空间发展和周边区域呈割裂状态,制约了城市向东和向西的发展,导致了其对外辐射作用较弱,不利于形成城市新中心。②鹤壁新区交通道路网结构不合理,城市主干道、区域性干道和区域支路比例失衡。例如,新老城区连接的道路只有大白线和快速通道,道路数量较少且级别较低,导致了新区与老城区的联系薄弱。③鹤壁新区的基础设施较好,很多市民选择在新区居住,但由于部分城市职能还留在旧城区,导致就业岗位与居住空间分异,新老城区之间出现钟摆式交通。④城市优质的自然资源条件为生态城区的开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并影响其空间发展;淇河文化作为鹤壁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文生态价值未被充分挖掘,在空间规划中可以作为重要的人文和生态要素被提取并利用;新区存在用地功能单一、用地种类不合理等问题,需要在规划中加以引导。

三  鹤壁新区空间规划目标与策略

(一) 规划目标

鹤壁新区空间规划是展现鹤壁城市新形象的重要战略。因此,规划以人文生态作为其空间发展的主要方向,以鹤壁市独特的山水生态格局为基底,针对区域空间发展不能适应城镇化需要的现实情况,通过功能布局调整、空间形态控制、交通路网设计及对淇河人文生态带的塑造,将鹤壁新区打造成为彰显鹤壁市人文内涵、提供宜居生活空间的绿色生态城区。

(二)规划策略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规划以城市发展和全局部署的战略眼光,以保持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基础,结合绿色生态城区的特征,立足于打造鹤壁的人文城市形象,提出优化功能布局、强化空间形态控制、完善道路交通和保护生态环境四大策略,并将其落实到空间发展架构概念性方案中(图3)。


1.优化功能布局,强调高效性

在新时期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使土地功能复合化以及使城市运转处于动态的平衡状态是发展生态城区的关键。规划依托淇河水系强化了其人文生态职能,重塑了居住和商业职能,实现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将布局不合理的工业用地调整为居住、商业和文化用地,采取紧凑发展的用地布局模式,有利于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居民出行效率、提升区域的职住平衡比例;根据需要设置了绿化隔离带,结合淇河水系构建了城市复合绿化生态系统,为塑造鹤壁新区生态城市特色奠定了基础。

2.强化空间形态控制,突出和谐性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的功能越来越复杂,现有的规划管理手段得不到及时更新,与城市发展相脱节,导致城市建设缺乏引导,城市的特色逐渐丧失,甚至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规划急需对城市的空间形态进行引导、控制,以提升城市的环境品质,促进区域和谐,塑造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

3.完善道路交通,增强区域性

完善道路交通的措施包括:①针对规划片区组团间通道联系不畅的问题,通过建立高效便捷的城市交通体系,使城市的各个片区和组团快速联系,以提高城市运转效率,增强区域性;②根据城区的物流特征,对过境交通承担的物流功能进行调整,将穿越城区的交通对居民生活的干扰降到最低,为城市空间品质的提升创造条件;③增加支路网密度,设置多种道路级别,针对城区目前交通被分割的情况,进一步打通交通路网,缓解城区干道的压力,同时增加多条城区支路,方便居民出行,从而形成合理的道路等级结构。

4.保护生态环境,体现可持续性

将规划片区内的自然生态条件、城市特色要素相整合,构建和谐、良性发展的特色城市空间是引导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的重要因素。规划尊重规划片区内的自然生态条件,在尽可能减少对自然资源破坏的前提下,采用适宜的人工手段加强与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的沟通和联系,实现居民和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通过延续鹤壁市历史文脉,构建体现鹤壁特色、宜居的特色空间,实现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四  

鹤壁新区建设绿色生态城区的空间规划内容

(一)优化空间和功能布局,推动区域的良性发展

1.“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空间布局

由于多中心、均质化的城市空间布局适用于解决规划片区带状空间的利用矛盾,有利于提高城市运作效率,并可以体现带状城市独有的形态特征。因此,规划利用淇河作为片区的生态和人文特色资源延续城市历史,构建城区的轴线和带状骨架,形成城市的生态廊道,构建了“一河、两轴、多中心、多组团”的复合化空间发展格局。其中,“一河”指淇河,“两轴”指华夏路城市功能轴和淇河人文生态轴,“多中心”指工业服务中心、行政服务中心、商业服务中心和生态宜居中心,“多组团”指金山工业区组团、钜桥组团、鹤淇产业集聚区组团和教育园区组团(图4)。


规划结合规划区的空间布局,通过强化“东西向空间”和“两轴”实现东西向城市功能的均质化:①强化东西向由两条主要河流形成的生态空间,使其成为分割市区组团的自然元素;消除高速路廊的消极影响,使其成为城市中具有活力的绿地景观带。②强化“两轴”,华夏路主要聚集了行政、文化和体育等服务设施,远期考虑将其继续作为城市的功能轴线;淇河将发展成城市的另一条功能轴线和城市未来开发的重心,其功能以商务商业为主,进行高密度开发,提高城市优质土地的使用价值,形成具有标志性的高层带;在两条南北向发展轴的中间布置综合居住组团。

2.合理调整功能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

规划通过四项措施建立合理的功能布局,明确紧凑发展的用地布局,构建绿色的城市空间(图5)。


(1) 淇河的两侧是优质的城市建设用地,上位规划在淇河西岸及其南侧布局的物流产业园区和工业用地占据了城市中质量较好的建设用地,不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因此,需将该区域功能转变为城市居住和商业商务用地,并使其向北转移,与金山工业区和货运站场相结合。

(2) 规划设计了多条穿越高速路廊的东西向通道,使城市跨越高速路向东发展成为可能。在东部教职园区,规划为避免因干道的隔离和功能的单一而使该区域被边缘化,在周边区域适当补充了商业、居住等功能区,形成多元化的活力园区。同时,教职园区因为占地面积大,中间不易设置城市交通通路,以及与城市的互动较少,若将其布局在高速路西会对城市交通和功能布局带来不利影响,所以规划建议将教职园区移到高速路东,或另外选址。

(3) 工业区的用地布局应根据工业类型及城市的长期产业策略进行适当调整。在北部工业区,规划以发展高科技产业为主,形成混合用地模式;在南部工业区,规划以洁净工业为主,设置隔离绿带,并将工业区集中到西侧且偏离城市的主导风向处。

(4)由于国道的分割,片区西侧铁路与国道之间的条状区域和东侧市区在功能及空间的设置上产生了冲突。因此,在该区域规划以维持现状为主,但可布置与城市交通联系较少的功能区,以降低国道穿越市区的影响,为该区域未来的规划开发预留用地;同时,保留北侧物流用地和站前商业区等现状及规划的重要基础设施。

(二)合理控制与引导城市空间形态

为了控制鹤壁新区的城市空间形态,规划增加了对视觉、建筑高度和密度、建筑色彩等要素的控制与引导,力求打造高品质城市空间和具有人文特色的城市形象。

1.从点—线—面三个层面进行视觉控制

(1) 点。规划控制从世纪广场钟塔上俯瞰城市的视线,保证展现城市生态的视廊在淇河桥上的视线能贯穿淇河直达远山,并控制视廊两侧的建筑界面不影响视线的连续性,以营造更好的景观氛围。

⑵线。规划控制高铁沿线特定区段的视觉效果以及近景的高度和形态,以塑造中景区 ( 淇河高层带 ) 的天际线;对东西向道路界面的比例进行视觉引导(湘江路、柳江路、朝歌路),使视线可直达商务中心区高层区、西侧远山山体及部分高铁线路段等重要区域。

⑶面。规划控制特定区域对商务中心区高层区天际线的视线。这些区域位于商务中心区高层区和重要观察点之间,应该严格控制:该区域的每一个建设项目都应进行视线影响评估,以减少对商务中心区高层区天际线的影响;控制淇河部分河面对商务中心区高层区的视域,保证完整可见,控制的区域包括东西向桥梁的区域 (可展现不同距离的视角变化 ) 及开阔的公共区域 ( 有大量的人流及活动聚集)(图6)。


2.合理控制建筑高度和密度,确定重点区域开发强度控制指标

(1)建筑高度和密度分区。

由于规划片区是鹤壁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和重点区域,对其建筑高度、密度进行控制与引导对于展现鹤壁市特色风貌和提高整体形象具有重要意义。结合视觉控制的原则,规划将规划片区划分为 3 个区段 ( 图 7):1 区即淇河周边区域。考虑其城市的优质土地资源,需要在整体高密度的原则下进行开发建设。2 区即淇河和高铁线之间的区域,是新建及城市更新的混合区,高度的控制应兼顾旧区环境的改善和新区土地利用强度的提高,并留出淇河高层的天际线。3 区即高铁线沿线区域,除对高铁站周边区域进行高密度开发外,其他区域建议以中低层为主 (较低的高度可利用植物、构筑物阻挡噪音 ),局部高点不应对主要景观视线造成遮挡。对于高度控制区以外的区域,如北侧旧城更新区应该在更新过程中提高建筑密度和高度,以改善城市土地利用状况和居住环境。对于南侧新建区,规划可放宽对建筑高度和密度的控制,以展现更灵活多变的城市新风貌。


(2)重点区域开发强度控制指标。

规划将区域划分为高密度区、中密度区和低密度区。其中,高密度区指淇河周边区域(图8)。在这一区域,规划以商务中心区高层区为核心,沿淇河向南进行高密度开发,以提高河道两侧优质土地的使用效率;在保证沿河立面连续统一的基础上,对南海路以南片区进行高强度开发,形成新的半岛功能区;沿河设置较低建筑和亲水景观,增强人的参与性和视线的流通与延续;在建筑的高度和密度的设计上遵循由岸边向中心逐渐提高的原则,使更多的建筑具有面向淇河的良好视线;提高淇河以西地区的建筑密度,使城市发展重心向淇河转移,但在开发过程中应采用岛式分散布局,留出大片绿地,以维护淇河西岸的生态环境,留出通向山体的视觉廊道。


中密度区指体现鹤壁市文化的功能轴线 — 华夏南路区域。目前,该区域高层建筑林立的街道形象与其自身的定位不符,可利用现有绿化保持街道形象和尺度。在新世纪广场至鹤壁市文化中心沿线区域,规划适当增加建筑密度,但建议高度控制在36m以内,以保证视线的通透和街区的人性化尺度,形成连续统一的界面形象;在鹤壁市文化中心至站前广场沿线区域可适当放宽限制,站前广场附近建筑的控制高度为50m。

低密度区指高铁沿线地区。规划对除高铁站区以外的区域进行中低层开发,如果必须开发建设高层建筑,应谨慎评估其对商务中心区高层区的视线遮挡情况(图 9);对于北部建成区,通过对植被和景观进行处理,减少建筑和道路的相互干扰;对于南部未建区域,适当增加退线距离,加强绿化,退绿部分可作为商业服务设施的附属用地。此外,高铁站周边区域可进行适度的高密度开发,使其发挥交通设施的导向作用,成为城市的中心区(图10)。


3.强化色彩分区规划控制

规划在分析片区各环境色谱的基础上,依托鹤壁市独有的山水环境,综合考虑气候、资源等生态条件对建筑色彩的影响,设定了鹤壁新区的城市色彩主色调 — 以高明度、低彩度的白、灰、黄为主。色彩规划的控制思路遵循协调鹤壁市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原则,将新区建筑色彩进行分区和控制等级定位:一级控制区域是城市南北向发展主轴、东西向轴线及淇河沿河轴线区域。该区域内部色彩应严格按照色彩规划定位执行,要求区内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建筑色谱必须从所指定的色谱中选取。二级控制区域覆盖整个规划范围内的城区。该区域内部建筑色彩可在明度指标上略有变化,其建筑色彩控制强度略低于一级控制区域(图11)。


(三)构建通达便捷、集约高效、绿色生态的交通体系

1.构筑客货分流的城市外围区域交通连接路网

为了缓解国道、省道穿越区域给城市空间发展带来的压力,实现构筑城市外围干道系统和物流运输网络、提升区域连通效率的目标,规划将货物运输的主干通道移至城市外围,使现有过境干道成为城市内部的主路,减少过境交通对城市居民的影响 ( 图 12)。具体措施如下:①将淇滨大道上可能的货物运输压力转为由渤海路承担。②305省道在鹤壁新区南部片区开发后将成为市区内部的干道,规划将此道路上原有的货物运输职能转移到南侧工业区内,并改变当前物流园区的用地性质,减少道路周边的物流设施。③107国道作为南北向的重要物流干道,连接金山工业区、高村工业区及部分物流园区,在近期无改道可能性的前提下,为保证其通畅和减少对市区正常功能的干扰,规划降低了国道西侧的建设量,将该区域的用地作为城市绿带系统和市政基础设施用地,为该区域未来的开发预留空间。


2.构建层次清晰的道路网络,提升交通通达性

规划在保持原总体规划道路方格网的整体格局下,对现有道路交通存在的道路网等级体系模糊、级配不合理等问题进行调整优化,重新梳理道路功能、组织及各等级道路;按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四个等级进行规划建设,完善次干路及支路网络,形成城市道路之间等级搭配合理、功能明确、通行能力相互匹配的交通网络,以达到道路系统运输的最佳状态。

3.引导各种交通方式的发展,加强区域和组团之间的联系

为加强鹤壁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规划构建了开放式的路网结构,并实现内外交通的紧密衔接;保持跨河流、铁路及高速公路联系通道的畅通,完善多路径、多方式的交通运输组织,以解决新城区中心交通分割、新老城区交通联系薄弱和组团间通道联系不密切等问题,合理规划并引导各种交通方式的发展。由于新城区核心区是商业中心、行政办公中心和商务金融中心的集聚地,规划主要对其进行高密度开发,以公共交通为主要交通方式,建设机动化快速走廊,以加强城市核心区与周边区域的联系;在新老城区之间建立便捷、快速的机动车和客流联系通道。此外,金山工业区组团、东杨组团和钜桥组团都需依托核心区的居住配套设施,产生大量的通勤交通,规划对这三个组团和核心区的交通进行协调设置,统一规划路网,利用城市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进行连接。

4.增加路网密度,创建生态宜居的步行空间

目前规划片区内街区的尺度为 400~500m。这种过大的尺度不利于居民步行和提升城市交通的通达度。对于城市未来发展需要应对的大量人、车流,道路数量是影响交通通畅的关键因素。因此,规划以现有地块为模数,在易操作的街区以 1/3 ~ 1/2 细分路网,保证每个地块尺度在200~300m;对中心区和开放空间应进一步细分,在100~150m的范围内保证空间的开放性,满足交通的承载量 ( 图 13)。例如,对于商务商业核心区的路网,规划在现状尺度的基础上将其划分为 500m×250m的基本街区,建议短边面向淇河方向构建紧凑的商业布局和营造宜居的步行空间,长边垂直淇河水系方向提供更大的社区承载力,营造生态宜居的社区氛围。


(四)打造复合绿化系统,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区域内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区域内的自然地形特征,发挥淇河水域的资源优势,将生态绿带与绿化斑块相结合,坚持“引绿入城、以水聚文”的理念,构建具有“山、河、城”特色的城市生态格局。同时,规划注重体现城市文化特色,通过保护、利用规划区内丰富的人文景观、深入挖掘具有代表性的鹤壁文化构成要素、提炼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与景观文化符号,创造高品位的人文空间。

1.构建区域外围生态绿带

规划沿城市外围的区域干道打造城市休闲绿地生态系统或防护绿地,使城市边缘的灰色空间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将市政基础设施场站布置在这些区域,提高市区用地的品质。

规划片区东西两侧被铁路和高速路廊包围,北部为金山工业区,南部为高村工业区,这些区域会产生大量的灰色空间。规划利用这些区域建设具有生态连接功能的绿带,作为隔离城市污染源的屏障或城市的公共休闲系统。其中,南侧以隔离绿带为主,北侧为高科技工业区和大规模住区之间的共享绿带,兼作休闲空间与视线隔离空间;东侧的绿带设计兼顾道路屏障和景观设计;西侧结合淇水公园设置生态休闲设施。

2.打造以淇河水系为核心的城市蓝绿系统

淇河水系作为城区生态空间联系的纽带,应强化其与各类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构建系统的生态网络格局,这也是鹤壁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在城区内部以淇河水系为基础形成连续的绿化休闲系统,使其与区域外围生态绿廊、规划区内的公园、公共绿地空间、滨水休闲空间连接成一个层次丰富、贯穿城市的蓝绿休闲系统。

3.塑造人文特色的绿地空间

鹤壁市拥有众多文化古迹,规划结合鹤壁市的人文特色,突出绿地空间功能的多样化利用,在维护绿地空间生态功能的前提下,使绿地与教学科研、休闲游憩、遗址保护等多种功能相结合,既能实现对绿地空间的合理开发和多样化利用,又有利于城市特色的塑造。例如,规划依托淇河各风貌区的不同景观风貌特征,通过丰富多变的绿带,将城市与山体绿景、滨水地区、历史人文地段系统地联系起来,强化各区的绿色脉络和文化内涵。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17年5期

绿色生态城区空间规划策略与实践

——以河南省鹤壁新区为例 


【 2017 年"世界城市日"主题征文活动启事】

《规划师》近期文章推荐                                      

【规划师论坛1】新型智慧城市七大发展原则探讨

【规划师论坛2】沈阳市智慧社区发展 65 48309 65 31615 0 0 4653 0 0:00:10 0:00:06 0:00:04 5960价与智慧管理策略

【规划师论坛3】成都市温江区智慧城市规划管理平台建设及作用探讨

【规划师论坛4】日本智慧城市建设案例与经验

【通知】2017年“世界城市日”主题征文活动启事

【PM】协同规划、三维聚合、渐进改革 ——“多规合一”的工作框架探索

【PM】城市非建设用地“控用结合”规划方法及广州市从化新城实践

【PM】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生态考量的不足及对策探讨

【PD】织造城市:“非历史文化名城”型的老城更新——以汤阴老城为例

【PD】填海造地产业集聚区的海陆共生规划策略——以蓬莱市西海岸海洋产业集聚区规划为例

【PD】小城市海绵城市规划实践——以四川省华蓥市为例

【PD】基于“蓝网”结构的滨水小街区重构解析

【PR】规划是公共政策还是公共愿景 ?——基于全国80个大中城市总体规划的环境议题的文本分析

【PR】基于城乡网络连接度的城乡一体化网络规划框架探讨

【PR】基于混合审视方法论的规划空间分析体系与技术应对方案

【PD】街道环境整治项目的矛盾与应对——以广州南沙新区金岭路为例

【PR】福利经济学视角下城市存量空间密度调整优化研究

【PR】城市密集区生态空间识别、选择及结构优化研究

【PR】由“单一”转向“复合”的深圳旧工业区更新模式探索

【PA】县域层面“多规合一”规划探索与实践——以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为例

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规划师》杂志

《规划师》杂志社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邮箱:planner@21cn.net

网址:www.planners.com.cn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