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基于可持续性的宁波慈城私营工业城更新规划方法
欢迎点击以上蓝色字体
关注规划师杂志
导语
作者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谢晖,宁波市城乡规划研究中心区域与战略规划研究室副主任赵伟,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张亚朋,宁波市城乡规划研究中心马威,山东建筑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赵虎在《规划师》2017年第6期撰文,当前,我国城市空间发展正由以增量扩张为主转向增量扩张与存量更新并重。产业空间更新作为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新对象正由孤立个案推进转向整体空间统筹,更新目标由单一绩效导向转向多元可持续发展,更新重点由理想蓝图规划转向实施路径设计,更新主体由政府强势主导转向多元主体参与。基于我国产业空间更新的趋势,文章提出要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实现产业空间更新的可持续发展,并以宁波慈城私营工业城为例,探索基于可持续性的“三统筹三分解”的产业空间更新规划方法。
[关键词]产业空间更新;存量规划;可持续性
[文章编号] 1006-0022(2017)06-0079-07
[中图分类号] TU984.13
[文献标识码] B
[引文格式]谢晖,赵伟,张亚朋,等.基于可持续性的宁波慈城私营工业城更新规划方法[J].规划师,2017(6):79-85.
一
我国产业空间更新趋势
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型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由重速度转向重质量,空间拓展由增量转向存量,资源配置主体由政府转向市场。随着城市发展进入新型城镇化阶段,产业空间更新已经成为资源紧约束背景下,实现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及推动城市内涵品质提升的重要城市开发策略。在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空间更新规划主要存在以下趋势。
(一)更新对象:由孤立个案推进转向区域整体统筹
国土资源部近年来连续出台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法规政策。各项法规中反复强调,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在此背景下,城市规划也正由以增量扩张为主转向增量扩张与存量更新并重。以往以孤立个案为对象,通过特定政策强势推动的更新模式已不适应日趋普遍化的产业空间更新,必须从时序和空间上对城市存量产业空间进行系统梳理,建立常态化、普适化的更新机制。而另一方面,产业空间更新具有外部关联性,其更新实施受到区域环境的限制,应当在城市整体发展的框架下进行;同时,产业用地更新是实现城市空间优化的重要途径,其更新结果也将对城市空间格局产生反馈影响,是城市社会关系的重塑过程,其发展方向、空间结构和发展时序都应当与城市发展统筹协调。
(二)更新目标:由单一绩效导向转向多元可持续发展
早期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产业空间更新,受到土地财政的强力推动,政府基于城市经营的理念,通过“运动式”更新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大规模的空间改造,但在转型方向上,往往被市场“绑架”,通过“退二进三”“退工改居”,以高容积率开发换取资金平衡,一次耗尽城市再开发潜力,不具备可持续性。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城市未来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并进的局面,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而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要求更新规划方案具有可持续性,能够应对城市未来多元化发展的要求。城市更新将成为一种常态,由一次性更新转向可持续发展,实现空间资源的高效和永续利用。产业空间的有机更新也将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没有所谓的终极状态,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城市统筹发展的角度对待更新地块并进行主动预控,为城市发展预留更多的可能性。
(三)更新重点:由理想蓝图规划转向实施路径设计
城市规划是空间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规划师往往以追求空间资源增值提效、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为目标,在产业空间更新中以增量规划的技术方法进行存量规划,而忽视了路径设计在规划实施中的关键作用。增量用地和存量用地的区分本质上是由土地产权性质决定的。存量用地更新即是对现有产权的优化重组,涉及多个主体的利益博弈。而更新过程中复杂的产权关系和产权转换将带来高昂的交易成本,往往成为制约产业空间更新可实施性的关键因素。产业用地更新必须满足两个要求:一是更新后的空间价值大于更新前,即空间资源配置从低效向高效流动,实现空间资源配置效益的最大化;二是更新路径可操作,经济可平衡。因此,产业空间更新必须通过细致的路径设计和制度建设降低交易成本,保障更新项目的顺利实施。
(四)更新主体:由政府强势主导转向多元主体参与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增量时代的城市规划往往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强势推动规划实施。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产业空间更新,往往是由市场驱动,诱发城市功能空间的转型升级,市场将在更新实施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产业空间更新涉及多个主体的利益博弈,在更新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各利益相关方的诉求,兼顾社会公平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往以政府为主导的更新模式已不适应存量规划时代的产业空间更新,必须处理好政府、市场和业主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政府职能边界。
综上所述,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空间更新将呈现四大趋势:更新对象转向区域统筹,更新目标趋向多元可持续发展,更新重点强调实施路径设计,更新主体寻求多元参与。
二
基于可持续性的产业空间更新规划方法
面对我国产业空间更新的趋势,笔者认为基于可持续性的产业空间更新规划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跳出更新地块的空间范围,强调更新对象的区域统筹,实现空间维度的可持续发展,即将产业空间更新置于城市有机更新的背景下,从区域统筹的角度思考产业空间更新的方向和路径。二是突破规划期限,实现时间维度的可持续发展,即不局限于规划年限的限制,基于多元化、可持续的更新目标,通过细致的路径设计和制度设计,对产业空间的更新过程进行分解,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明确各发展阶段政府的职能边界,既保障更新项目的可操作性,又在分解过程中为城市各阶段发展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预留接口,力求实现空间资源的高效和永续利用。
基于这一思路,本文提出“三统筹三分解”的产业空间更新规划方法(图1)。其中,“三统筹”是从区域统筹发展的角度对更新区域的发展定位、空间结构和发展时序进行统筹协调,在空间维度上实现区域整体的可持续发展。“三分解”是从程序、空间和政府职能三个方面对产业空间更新过程进行分解,将复杂的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对简单的小问题进行逐一破解,在统筹发展的思路下,将更新所产生的外部负效应尽量分解掉,推动更新项目的实施。在时间维度上实现更新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产业空间更新过程中功能可统筹、发展可持续、过程可实施和主体多元化。
(一)定位统筹与程序分解:由理想蓝图规划转向渐进式规划
存量规划的过程就是引导空间资源从低效率的所有人转移到高效率的所有人,实现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在产权完整定义、交易成本为零、市场完全竞争的假设下,可以通过市场交易的供求关系和价格的灵活变动,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就产业空间更新而言,只要更新后的地块价值优于更新前,实现地块的增值,规划方案就是可行的。然而,现实中复杂的产权关系和产权转换将带来高昂的交易成本,阻碍了更新规划的实施。
根据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经济学,市场运行及资源配置有效与否,关键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交易的自由度大小,可以用交易频率和交易不确定性来衡量;二是交易成本的高低。交易具有不确定性,交易不确定性的增加会伴随着监督成本、议价成本的提高,使交易成本增加。当交易成本过高时,甚至会阻碍交易的实现。但交易成本可以通过制度设计和技术创新来降低。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实际选择的规划方案往往是在操作上“可实施的”,而非仅仅是在经济上“最优的”。在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将会对产业空间更新规划方案的实施产生影响,也会影响更新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城市规划要对城市未来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行统筹安排,既要通过制度设计降低交易成本,又要把握城市发展方向,应对未来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产业空间更新规划的定位统筹与程序分解,就是由传统的理想蓝图规划转向渐进式规划(图2):对更新区块的发展定位进行重新审视,从区域发展的整体环境考虑产业空间的更新节奏和路径;在尊重区域发展定位的前提下,遵循城市客观发展规律,设立阶段性的发展目标,即提倡渐进式小规模的更新方式,将一次规划转向多次规划,更好地应对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此外,将交易成本和收益进行阶段式分解,降低单次更新的交易成本,推动更新项目的实施。
(二)结构统筹与空间分解:框定空间发展骨架,明确更新方向和时序
城市是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产业空间在更新过程中要顺应原有的城市肌理,与区域整体空间结构相适应,保持区域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产业空间更新规划的结构统筹就是要在区域统筹的视角下,充分考虑空间发展的外部关联性,明确空间发展的基本骨架和总体发展策略,主要包括上位规划重要框架性结构的统筹、区域空间特征要素的识别和区域交通要素的衔接等。
同时,产业空间更新涉及多个主体的利益博弈,往往由于复杂的产权关系难以推动实施,必须对现状空间的使用情况进行系统摸排,将原先难以“撬动”的整体空间“化整为零”,逐一活化。本文提出空间分解的思路,就是建立存量空间的基本信息数据库,对现状用地进行效益评价,在结构统筹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用地的使用情况明确其更新的方向和时序。存量产业空间的效益评价是一个多要素的复合系统。本文主要从产权关系、用地效益、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四个方面选取九项指标,构建存量产业空间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存量产业空间进行综合效益评价,并根据综合效益评价的结果,提出存量空间更新的基本思路(图3,表1)。
在空间发展上,一方面强调用地的弹性管理,以适应空间发展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进行适度“规划留白”,为未来发展预留可能性。按照空间更新的控制力度和更新时序,可分为强制调整空间、弹性控制空间(灰空间)和规划预留空间(留白空间)三类空间。其中,强制调整空间主要是指因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强制调整,或发展方向相对明确的空间;弹性控制空间指的是权属关系较为复杂,近期启动难度较大,未来发展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空间;规划预留空间指的是未利用地较为集中、产权关系相对明晰或对未来区域空间格局塑造起到引导作用的战略空间。
(三)发展时序统筹与政府职能分解:建立产业用地全周期管理机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产业用地更新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要充分调动市场的积极性,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要让政府在空间和发展时序上对城市更新进行主动预控,充分考虑各利益相关方的诉求,兼顾社会公平和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因市场逐利行为导致空间的无序发展。同时,产业空间的有机更新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每个阶段的更新方向与重点均有所偏重,必须通过细致的路径设计和制度建设推动更新实施。
发展时序统筹与政府职能分解就是建立产业用地的全周期管理机制,明确各发展阶段政府的职能边界,即建立政府优先目录、引导目录和限制目录,在城市更新中将更多的选择权还给市场,进行自我解套。其中,优先目录是以政府为主体、近期重点推进的项目;引导目录是以市场为主导,突出政府对市场的引导作用;限制目录是强化政府对市场的监督和管理职能,建立负面和限制清单,对市场行为进行约束。
三
宁波慈城私营工业城更新案例
(一)区域概况与规划方向
1.区域概况
慈城位于宁波绕城高速公路西北角,是宁波八个卫星城改革试点镇之一。在2015年的宁波城市总体规划修改中,慈城被列入中心城四个外围组团之一,其城镇职能将由中心镇向小城市转变。私营工业城位于慈城新城西侧,是新城核心区向西延伸的重要板块,园区占地面积约为 1.5km²,现状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116.19hm²,其中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77.60%。
私营工业城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由乡镇工业集聚区起步,近年来,其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园区现有企业181家,半数以上企业已超过生命周期,私下转租出让、用地闲置现象较为严重。2013年,规模以上企业亏损面达到48%,亩均税收约为6万元,仅为江北区亩均税收的一半。同时,园区建设品质较差,公共服务设施缺失,基础设施年久失修,与新城核心区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慈城战略地位的提升,私营工业城的更新转型已成为慈城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
根据《慈城镇总体规划 (2010—2030)》和《慈城新区中横河以西区块控制性详细规划》,私营工业城将成为慈城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居住和商业商务功能为主,与新城核心区实现配套设施共享和空间结构的整体统一,即现状用地将被更新为以居住、商业商务为主的用地,实现整体性的“退二进三”。然而,由于发展区位尴尬、产权关系复杂及经济动力不足等原因,私营工业城的发展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通过经济测算,如果实施整体性的“退二进三”,园区将亏损 9 亿~ 14 亿元,无法达到收支平衡。按照法定规划进行产业空间更新,使私营工业城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因此必须在区域统筹视角下,对发展定位、空间发展、实施路径和时序进行系统设计,切实推动园区的更新转型(图4 )。
2.规划方向
私营工业城的产业空间更新规划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是预判型规划而非限定性规划。私营工业城处于中心城外围组团的边缘地区,更新转型方向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因此,规划应抓住更新转型这一主线,为未来发展的各种可能性预留接口,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是有限规划而非建构性规划。私营工业城的法定规划均已基本编制完成,规划不应脱离现有的法定规划,重新陷入空间排列组合的选择之中,而是应在现有产权的基础上,根据规划的引导,寻求发展的可能性。
(3)是存量规划而非增量规划。在存量规划时代,政府的职能已发生转变,在城市更新中应明确政府职能边界,将选择权还给市场,实现自我解套。
(二)定位统筹与程序分解
根据现有的法定规划,私营工业城将转型为以居住、商业商务用地为主的城市综合新区,实现整体性的“退二进三”,其未来转型方向已基本明确。然而,从外部驱动力看,私营工业城位于宁波城郊地区,其“退二进三”式更新的主要动力源自宁波中心城功能的外溢和截留。而当前宁波仍处在中心城聚核发展的阶段,未达到跨越式发展的能级,其集聚效益仍高于外溢效益,因此私营工业城进行整体性“退二进三”的时机还不成熟,应谨慎选择转型发展的模式和路径。
综合考虑区位条件、市场需求和上位规划定位等因素,规划对私营工业城的发展路径进行程序分解。规划提出在尊重法定规划的前提下建立弹性用地制度,保留部分产业用地作为“灰色用地”,进行弹性控制,以应对未来土地需求的动态变化。在发展定位上,规划将私营工业城定位为创新型小微企业的成长园区,重点吸纳具有发展潜力,暂时未达到江北高新区、江北投创园区入驻门槛的成长型小微企业;通过与周边园区签订合作框架,建立产业互动机制,争取部分产业优惠政策实现共享;对于成长较好的小微企业,若其规模扩大,可优先引导进入江北高新区、江北投创园区等产业园区,远期可根据区域发展的需求进行用地性质的调整和再开发(图5)。
(三)结构统筹与空间分解
1.结构统筹,框定空间发展骨架
在结构统筹上,规划重点抓住区域空间轴线的延续、区域交通结构的衔接和水系肌理的挖掘三大要素,框定空间发展骨架(图6)。
(1)要素一:区域空间轴线的延续。
《慈城镇总体规划 (2010—2030)》提出,慈城新区未来将形成“十字金轴”的空间结构。地块控规对总体规划的空间结构进行了深化,将东西向的发展轴线向西延伸至慈水西街。此次规划对总体规划和控规中提出的这一空间轴线进行了继承和延续,将以公共轴线为突破,完善功能、聚合人气。
(2)要素二:区域交通结构的衔接。
规划提出贯通性道路应尽量尊重法定规划;园区内部道路近期可先延续现状,保持周边地块产权的完整性,远期可根据园区建设进度启动开发建设;规划路径与现状吻合的道路建议可先期启动建设,并以主干路网整治为抓手,触动地块改造。
将规划路网和现状路网相叠合,可以看到锦绣西街 ( 现新横五路 )、慈水西街 ( 现普济路 ) 和新诚路三条道路的规划路径与现状新横五路、普济路和新诚路的路径基本吻合。同时,余北快速路作为区域的贯通性道路是相对明确的。因此,建议先期启动锦绣西街、慈水西街两条东西向道路的建设,对新诚路实施路面整治提升,对余北快速路进行规划预留。
(3)要素三:水系肌理的挖掘。
私营工业城三面环水,东起中横河,北至慈江,西南至张陆河,三条江河形成天然的分界线,将规划区域基本框定。规划建议优化滨水空间,提升私营工业城的环境品质。
2.空间分解,挖掘用地潜力
从增量空间分布看,目前私营工业城的未利用地和闲置用地主要集中在新横四路与普济路(规划慈水西街)之间,总面积为 27.18hm²,约占城乡用地总面积的 17.65%。由于产权关系相对明晰,建议作为规划预留空间。
从存量空间效益评价看,一类地块约占现状存量工业用地的24.6%,可予以适当保留;二类地块约占现状存量工业用地的45.9%,建议进行整改;三类地块约占现状存量工业用地的29.5%,建议进行清退(图7)。
综合增量空间挖潜和存量空间效益评价,规划对私营工业城现状用地进行梳理整合。从空间分布看,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板块:①锦绣西街以南—慈水西街以北区块的用地相对完整,增量用地相对集中,产权边界清晰,建议可以作为规划预留空间。②锦绣西街以北区块的企业效益较差,用地相对破碎,存在转型升级的必要性,但由于权属关系复杂,且规划将对现行权属关系进行较大调整,近期改造实施难度较大,建议进行弹性控制,近期仍保持产业用地性质,逐步引导低效用地退出,并根据控规对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预留空间,远期择机进行用地更新改造。③慈水西街以南区块的企业效益较好,规划路网清晰,用地相对完整,建议近期对工业用地予以保留,提升产业层次,提高产出效益,加强环境监测和能耗管理,远期根据区域发展需求进行用地性质的调整。在用地上,严控增量、提升存量,鼓励对原工业用地及工业建筑进行再利用,建议可将原有厂房改造为标准厂房,由政府或委托相关机构进行管理和统一租赁。
3.空间优化 — “两轴四片区”
根据区域空间整合和内部空间挖潜,规划形成“两轴四片区”的空间结构(图8)。
“两轴”指慈水西街公共服务发展轴和新诚路空间拓展轴。慈水西街公共服务发展轴作为慈城新城核心区东西向主轴线的补充和延续,发挥提升私营工业城公共服务水平的作用;新诚路空间拓展轴即沿新诚路形成南北向空间拓展轴线,以景观整治为抓手,提升私营工业城的空间品质。
“四片区”指滨水休闲区、综合服务区和两个产城融合区。四个片区的划分边界,即为上文提到的建议先期启动的三条东西向道路,以使每个片区的产权关系相对明晰,便于整体运作。滨水休闲区作为强制调整区块,应根据余北快速路的建设要求强制引导企业搬迁,对沿河区域进行环境整治提升,并与慈江北岸形成互动,打造一河两岸的滨水休闲空间。综合服务区的存量用地相对集中,作为未来新城空间轴线的延续,建议近期作为规划预留用地,严格限制增量空间的开发;远期作为转型升级的品质引导区,引入商业商务、配套居住及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打造片区公共服务中心。两个产城融合区作为“灰色用地”进行弹性控制,以应对未来土地需求的动态变化,建议近期仍保持产业用地的性质,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其中,北区重点引进小微企业、外向型企业、总部研发型企业和产业孵化器等占地规模较小、成长性较大的企业类型,为周边园区提供服务配套;南区作为私营工业城产业提升区,鼓励效益较好的企业扩大规模,与周边企业形成产业互动,提升产业能级和层次);远期根据区域发展需求调整用地性质和实施再开发。
(四)发展时序统筹与政府职能分解
根据私营工业城的发展现状、规划定位及区域发展环境分析,规划明确园区转型升级的发展阶段和发展重点,如表2所示。根据发展时序,对政府职能进行分解,建立政府优先目录、引导目录和限制目录,如表3所示。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17年6期
《基于可持续性的宁波慈城私营工业城更新规划方法》
原创不易,请尊重作者的版权
转载到其他平台请后台回复“转载”字样获取转载事宜,感谢!
《规划师》近期文章推荐
(点击蓝字可查看原文链接)
【规划师论坛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沈阳旧城存量土地规划实践
【规划师论坛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城市用地功能布局优化策略
【规划师论坛6】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思路与对策
【PM】直辖市基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技术地方标准与国家标准的比较与启示
【PM】我国乡村规划用地分类标准研究与展望——来自《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的实践反馈与思考
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规划师》杂志
《规划师》杂志社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邮箱:planner@21cn.net
网址:www.planners.com.cn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更
多
精
彩
请猛戳右边二维码
公众号ID
guihuashizaz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