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玉栋 2018-06-06
请您关注人民文学醒客官方公众号
档案刘玉栋Liuyudong

刘玉栋,山东省庆云县人。一九七一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职于山东省文学院。一九九三年开始发表小说,曾在《人民文学》《十月》《天涯》等刊发表中短篇小说二百多万字;著有长篇小说《年日如草》、中短篇小说集《我们分到了土地》《公鸡的寓言》《家庭成员》《芝麻开门》《火色马》《浮萍时代》等十多部,以及儿童小说《泥孩子》《我的名字叫丫头》。作品曾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长篇小说选刊》等转载,并多次入选多种文学选本。短篇小说《给马兰姑姑押车》和《幸福的一天》两次入选中国小说学会评选的“中国小说排行榜”。二〇〇二年,中篇小说《我们分到了土地》获首届齐鲁文学奖;二〇〇五年,短篇小说《给马兰姑姑押车》获第二届齐鲁文学奖;二〇一一年,长篇小说《年日如草》获第二届泰山文艺奖;二〇一五年,儿童小说《泥孩子》获首届青铜葵花儿童小说奖。

主要作品目录

长篇小说:

《天黑前回家》·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5

《年日如草》·十月·2010.3

中篇小说:

《我们分到了土地》·人民文学·1999.7

《跟你说说话》·人民文学·2001.5

《芝麻开门》·十月·2001.6

《大路朝天》·时代文学·2002.1

《丫头》·中国作家·2003.3

《消逝》·时代文学·2006.3

《大鱼、火焰和探油仪》·十月·2008.1

《苹果落地》·上海文学·2008.9

《暗夜行路》·作品·2012.8

《风中芦苇》·鸭绿江·2014.3

《蓝色隧道》·山东文学·2015.5

短篇小说:

《浮萍时代》·山东文学·1993.10

《傻女苏锦》·青年文学·1997.6

《淹没》·时代文学·1997.5

《平原的梦魇》·文学世界·1999.6

《八九点钟的太阳》·钟山·2000.1

《锋刃与刀疤》·东海·2000.2

《黢黑锃亮》·莽原·2000.5

《平原三章》·江南·2000.5

《蛇》·创作·2001.5

《平原三章》·长江文艺·2001.3

《葬马头》·长城·2001.2

《干燥的季节》·长城·2001.2

《火化》·天涯·2001.2

《给马兰姑姑押车》·天涯·2002.3

《火色马》·春风·2002.5

《受委屈的孩子》·芙蓉·2002.6

《乡村夜》·阳光·2003.2

《公鸡的寓言》·长城·2003.4

《幸福的一天》·红豆·2004.6

《早春图》·天涯·2004.3

《告别》·芙蓉·2004.4

《战争底片》·山花·2007.4

《灵魂伴侣》·天涯·2007.5

《打野鸡》·满族文学·2010.4

《父亲上树》·作品·2011.8

《家庭成员》·人民文学·2013.6

《狐门宴或夜的秘密》·十月·2013.1

《回乡记》·北京文学·2015.6

《大寒》·青岛文学·2015.10

《南山一夜》·人民文学·2016.3

儿童小说:

《泥孩子》·人民文学出版社、天天出版社·2015.8

《我的名字叫丫头》·山东教育出版社·1016.3

李敬泽:刘玉栋用诗意的眼睛向着乡土。他常常将巨大的历史震荡纳入童年视角,这一策略隐含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刘玉栋确实执意于乡土社会的变迁,他的作品中有明确的历史尺度;但是另一方面,刘玉栋又本能地在历史运行与个人经验、个人心灵之间维持距离,这种距离很自然地就转化为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距离,其中饱含迷惘、伤痛,当然也有天真的诗意。

张 炜:在文字荒野里,刘玉栋能够处变不惊、小心翼翼地种植,勤勤恳恳地开拓,一丝不苟,永志不移。他的文字多么干净,意境多么深远,描述多么生动,气息多么浓烈。他笔下的鲁西北大平原上,一切都生气勃发,人喊马嘶,水汽氤氲。而今,他的健康和质朴已经生出根须,扎入泥土,茂盛为树,结出了至为感人的艺术之果。

吴义勤:刘玉栋的小说中,他在隐藏或悬置时代和时间因素的同时,又不自觉地把空间的意义放大了。在他的艺术空间内,乡村的生存、精神和人性状态以及面对世界、他人和生命本身的方式与态度,则无疑是其艺术聚焦的中心。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笔下的“乡土”又不单纯是一个符号化的乡土,甚至也不是一个“文化”的乡土,而是一个人性的乡土、感情的乡土、生命的乡土、道德的乡土。“乡土的道德化”是刘玉栋的价值支撑,也是他的叙事策略。而这无疑也决定了刘玉栋“乡土情结”所隐藏的深刻悖论,一方面,他不遗余力地唱着土地的赞歌,对乡村的纯朴人性和伦理情怀满含敬意;另一方面,他又不能不正视乡村道德日益颓败和沦落的现实,因而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唱出对土地的挽歌。可以说,他越是试图在小说中隐藏或悬置时代性的因素,他的情感和价值观的矛盾就越是暴露无遗。当然,对小说来说,这并不是坏事,正是这种矛盾和悖论构成了他小说的内在张力和思想艺术魅力。

施战军:体恤平民的疾苦和个人生存的权利,而不是喊叫着做平民的代言人,使刘玉栋的小说有一种表象之下的内劲;他意欲做这个时代的知情者,却并不企望全知全能,这使他的作品留有较大的余地。在体恤与知情之间,他挖掘被剥夺者的人格自尊,同时他也看到这种自尊的无能为力,于是,他的小说不可避免地流动着动人的伤怀情绪。

李一鸣:一种生活,一种人人都在经历着或经历过的凡俗岁月,能引燃书写的热望,必有许多繁复的理由,而其间不可规避的一个重要因素,必源于这生活里诗性的饱满与充盈。刘玉栋的小说,无疑源自这样宽阔的诗意,从而使其文本凝结成大地上一枚枚诗性的露珠,或在太阳升起的晨光里熠熠闪动,或在星辰漫天的暮夜中兀自垂落。此间的诗性,绝非直观的眼中的诗情画意,而是神观的心中的一种更为悠长的意味,深远复深重,满怀着无数未知的冒险。这冒险来自对大地本质的“切近”之难,来自对人性意味的“考量”之艰,更来自易于为人诟病的“轻浅”之评。

洪治纲:刘玉栋的小说充满了某种温暖的情感之力。作为一位出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青年作家,他似乎很少去迎合那种大众化的欲望式写作,也很少去触摸那些宏大的历史命题,甚至很少去探究那些极度尖锐的人性冲突。他的小说叙事,常常专注于各种日常性的生活状态,从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现实秩序中发掘着种种人性的光泽,在那些柔弱者的生存境域中凸现人格尊严的力量,在那些苦难生活的背后寻找内心温暖的亮光。因此,在刘玉栋的小说中,我们很难体会到那种强悍、尖啸的叙事风格,也感受不到乖戾、突兀的审美倾向。他总是选择一种温情式的话语基调,朴实而又平和地叙述着一个个饱含鲜活生命情态的故事——无论是乡村社会还是现代都市,无论是人生的剧痛还是生存的无奈,在刘玉栋的笔下总是流淌着款款的温情和隐隐的愁绪,映射着浓郁的体恤之情和悲悯之态,既有生存的艰辛和凝重,又有生命的怀想和暖意,从而使他的小说显示出一种别样的审美情趣。

黄发有:我对玉栋的感性认识,大多来自在小饭店角落的闲谈。对社会、文学和人生的看法,我和他有很多共同的话题,观点也有很多一致的地方。他厚重、淳朴、平静的外表之下,蕴藏着内在的孤独与忧伤,这个重情重义、充满责任感的山东汉子,内心里还活跃着许多力图摆脱束缚、打破成规的幻想。一颗自由的灵魂,挣扎于尘世的罗网之中,这种冲突与纠结,在某种意义上正是玉栋的小说的情意结。或许正是痛感于名利场的无聊和势利,玉栋在早期的作品中会退回到童年世界,像回到母亲的怀抱一样回到他魂牵梦萦的故乡。《给马兰姑姑押车》《葬马头》《我们分到了土地》等篇章如同滴满露珠的麦苗一样,生机勃勃,不落俗套。

马 兵:在我看来,《年日如草》的写作对于刘玉栋而言,有种总括和清算的意味,他把自己关于乡土之“常与变”的思考,对于乡土现代化进程中由乡而城的农民命运的关注贯注其间,为自己诗性盎然的乡土写作唱响了一曲骊歌,也是挽歌。《年日如草》之后的四年,刘玉栋的写作有了明显的变化,虽然题材上还是以乡土为主,但在叙事和题旨上已截然不同于前期。而更大的变化则表现在整体的审美风貌上,如果说他前期的作品可以用上述的道德化的乡土来概述,那么近年来,他在多个向度上展开的审美实践和更深层面的精神思考,越来越难以让人做出清晰的风格界定。这些作品虽然并没有像《给马兰姑姑押车》那样获得全国性的影响,但体现出的破壁的意图和“对人的内在困境和幽暗世界的真实开掘”的写作信念,还是让人对他的创作前景充满期待。


写作:缘于孤独归于孤独刘玉栋


我曾经写过这么一段话:“多年前,我从外地来到济南,住在东郊一个地质队的野外基地里,等待命运的重新安排。基地的院子很大,人却很少。院子里有两座楼、几排平房、一座水塔,还有一个水泥浇筑的篮球场,其余就是长满杂草的荒地。我记得在那座楼里,常住的只有我一个人。因此,在这里住了两个多月,我连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找到。因为无所事事,我感到很孤独。但是有一种东西却逐渐向我靠近。是什么呢?文学。人生中有许多缘分,既然我现在是以一个写作者的姿态来回顾自己的创作之路,那么这最初的缘分是无法回避的。我记得那年秋天,一个身背黄色地质包的青年人来到基地,并且就住在我的楼上。后来我们成为好朋友。那时候,他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对文学相当痴迷。而那时候,我只有十七八岁,可以说,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文学。也许同样出于孤独,他开始跟我谈文学……

二〇一三年的最后一天,我这位文学的启蒙老师,这位善良的老大哥走了。是胃癌夺走了他仅仅五十岁的生命。二〇一三年的最后一个月,我多次去医院看望他,目睹了疾病的残酷和生命的无奈。我目睹了他充满智慧的眼神逐渐暗淡以致最后熄灭的过程。他没有在文学写作上坚持下去,后来他开公司,做了很多事情,做得很不错。不过,他对文学的阅读却坚持了下来,每次见面,他都跟我谈他买的书和读过的小说。他说,有文学在,就没有孤独。实际上,我并不同意他的说法。文学和孤独向来都是同时存在的。

我走的道路和老大哥不同。自从他把我带进文学这片领域,我就不曾离开过。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因为从一开始,从内心深处,我就被它深深吸引,我意识到它对我的重要性。开始,它如同一片热带园林,满目苍翠,到处是奇花异果,散发着神秘的气息,芳香迷人。接着,就会出现一片沙漠,沙尘密布,热气袭人,让你口干舌燥,焦虑憔悴,但是,偶尔出现在远处的海市蜃楼又会给你注满力量,让你心驰神往,还有那猛地出现在眼前的绿洲和甘泉,让你惊喜万分,心如蜜糖。你不敢停顿,你得向前跋涉,因为你心里充满信念。你穿过这片沙漠,没想到前面横着一道高高的雪山,它反射着冷峻而傲慢的光芒,不管是翻过去还是绕过去,反正你得过去,因为山那边永远让人向往……当然,这些都是我内心的感觉和幻象。我想说的是,文学对于个人来说,不就是生命的一个过程吗?乐在其中,苦在其中,这个过程对于生命是多么重要。享受过程还是看重结果,文学会在你心里呈现出不同的景象。文学毕竟是一件个人的事情,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孤独会始终陪伴着你。但孤独与文学无关,你不搞文学,也会有孤独。文学只是会让孤独芬芳四溢。

也许一个作家,最大的梦想就是写出一部让自己满意的作品来。但这个梦想是多么难以实现。作品总是看着别人的好。有朋友说,书读得越多越不敢写了。朋友说得对,这个世界上有多少好作品呀!可见,想写好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刚开始写作的那些年,我曾经雄心万丈,想把一部作品写好,但用力过猛,其结果是写出的东西拘谨而僵化。我就想,没念头不行,念头大了更不行,放松的时候更容易写出好东西。我就想,念头和灵感是两码事,如灵感到来,放平心态显得尤其重要。我就想,心态放得过平也不行,动力不足,缺少激情,就容易把一部作品写散了……我曾经每写完一篇作品,就这么胡思乱想瞎琢磨一通,但琢磨来琢磨去,倒是把自己弄糊涂了。我有过各种各样的顾虑,受过太多的影响,对自己写作才能的怀疑始终存在着。种种迹象表明,我不是一个合格的写作者,或者说我不是一个训练有素的写作者。我的弱点是没受过高等教育,后来,有学习的机会我总要参加。不论是鲁迅文学院高研班,还是上海作家研究生班,我都受益颇多。最重要的是它让我的心踏实了下来。我不敢说这是自信,但我不再胡思乱想,我告诉自己:回到内心。所以这几年,我是贴着自己的内心来写作的。

回到内心并不是把自己封闭起来。回到内心是尊重内心,是回到一种真实状态。回到内心是为了重新出发。前几天读《世界文学》,读到葡萄牙诗人佩索阿的一首诗《我下了火车》,一不小心,我被这首诗击穿了,坐在书桌前半天没动。诗人跟火车上那个偶遇的连名字都不知道的旅伴说再见,然后下火车,诗人突然感觉到眼里满是泪水,因为,“每次道别都是一次死亡”,这是诗人瞬间的感受,却弥漫着永恒的气息。接着,诗人想到在这列“生活的火车上”,打动他的“那些人性的东西”,诗人写道:“所有这些,在我心里,都是死亡和世界的悲伤,所有这些,因为会死,才活在我的心里。而我的心,略大于整个宇宙。”诗人的心是多么浩瀚无边,他把整个宇宙都装在心里!在这个世界上,哪有与他无关的事情?

再想到佩索阿本人。他孤独吗?他为自己取了那么多名字,写了那么多东西,他应该不孤独。他不孤独吗?他把自我分解成那么多碎片,让每一个碎片都发出不同的声音,他肯定是孤独的。就跟人肯定要死亡一样,写作最终要归于孤独。只不过,是从一种迷茫的孤独变成了一种坚定的孤独。


 

专题策划

李兰玉

责任编辑

文苏皖


点击购买2016年第9期


※ 卷首

  《傩面》不是一般的民俗小说,“常”之固守和“变”之瓦解已经不能概括作品的诸层面,在这条文脉上,从沈从文、汪曾祺到王润滋、李杭育再到肖江虹,恒久的极致手感的养护,所面对的是世风的粗糙度渐次变大,实情实景几乎已经框不住心神的奔突。于是《傩面》既珍视生命又溢出现世,让世道萌动着先人往生以及命将归处的活生生的灵迹,在有无“怕惧”、傩面还是脸壳子的选择中,安顺、深远而素容、决然地承担人间情义和信义的传续。带有工匠精神的小说,一定要有相称的语调和语感,他的《蛊镇》和《悬棺》就是;这部活气弥润的《傩面》,已经超出了这种要求,是人物语调、情境语感和叙述语韵臻于完美融合的小说范本。

  二三十岁的年龄,正是活力和才情上涌之时。翻开《人民文学》历史,你会惊讶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北极村童话》出自不满二十二岁的王蒙、迟子建。跟他们相比,如今的青年作家发轫期整体上似乎延后了许多。文学向来不以年轻与否论英雄,然而,年轻出英才也是必然的常态。

  本期的“青年小说展”,显现了年轻作家表达文心、世相、成长、奇幻等多方位上的多彩多元的艺术能力。我们为他们的创造而感佩,为他们的厚实而欣慰,为他们的才华而点赞,为他们的清新而欢悦,更为他们未来无尽的可能而心怀羡慕和热望。

——编 者

2016年9期目录


青年小说展·中篇

傩面 · 肖江虹

石燕 · 强  雯

天蝎 · 南飞雁

而阅读者不知所终 · 李宏伟

青年小说展·短篇

无花果 · 焦  冲

谎言 · 走  走

沉香 · 张  忌

坠落 · 伊格言

音乐教育 · 沈诞琦

心经 · 徐  衎

青色蝉 · 叶  迟

2016:中国报告

小布的风声 · 马  娜

散文

一次“闪访”引发的舆论风暴 · 阎晶明

曲尘花 · 于  兰

诗歌

自度曲 · 李元胜

短句 · 林  莉

静日思 · 张佑峰

信息

第四届青年作家批评家主题峰会召开



购买更多往期杂志



精彩回顾

【写作观】 薛舒:关于写作者的一些困惑

【读与评】 王凯:喧嚣的沙漠

【写作观】 林森:从生命的断裂处开始

【写作观】 孙惠芬:让自由心灵穿越疆界

【写作观】 蔡骏:那一年,太阳照常升起——关于《白茅岭之狼一夜》

【写作观】 聂权:寺院,与诗歌

【写作观】 石一枫:我所怀疑和坚持的文学观念

【写作观】 严彬:我的悲伤,我的诗

【写作观】 文珍:孤独者富可敌国继而千金散尽

【写作观】 李云雷:用小说整理自己经验的碎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