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超越轮回在业上(修善)是不行的,一定要破惑才行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净空法师主讲楞严经讲义
【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普是普遍,也就是我们常讲十方世界,十方的诸佛世界,普遍都震动了。震动有六种,这是佛在大小乘经里面,常常讲这个六种震动。六种震动,三种属于形,形状,三种属于音声。所谓有动,像我们这个地啊地震的时候,这是地动,动荡,这是属于形状上。第二种是起,起是起伏,有的地方高起来了,有的地方下去了。第三种是涌,涌是涌出来很高,地壳的变化。这三种是从形上说的。另外有震、有吼、有击,这三种是从音声上说的,这个我们不必细说。
诸佛菩萨讲经说法是六种震动,这是说我们心里的震动,不是大地震动,那大地震动了,我们要求佛不要说法了。为什么呢?说法我们吃不消啊,那给我们带来大灾难呢。这个震动是讲我们心理上的震动,能够动人心呢。为什么说心里震动呢?我们无始劫来,都是属于邪知邪见,现在佛一说法,把我们邪知见破除了,我们心里当然是惊怖。刚刚听到这个话,一定是惊怖不安,有这种情形,所以这是震动的意思。这个两句在此地的意思,是形容诸佛说法的威力自在,能够震动十方世界。
【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
那么这个地方所讲的意思,就是底下讲的了,佛的威神,将十方世界合成一界了。这个一界是什么呢?一界讲的是一真法界。这个事,给诸位说,是真实的,不是假的。如果我们现前能够舍识用根,根性所见的十方世界是一不是二,这才见到一真呢。 所以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呢,所有的障碍都没有了。那么由此可知,这个十方世界的障碍从哪里生的?从我们分别心里面生出来的。有分别,就有障碍;有执著,就有障碍。执著是属于烦恼障啊,分别是属于所知障啊,障碍了一真法界。
佛在此地这个面门放光,就是显示舍识用根。诸位要晓得,识是暗的,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三细六粗是从无明里面生出来的,所以识是暗的,八识五十一心所都没有光明。只有性才有光明,六根的根性才有光明,六识没有光明,是属于无明的。那么佛在面门放光,诸位就可想而知了,这是六根根性的光明。根性光明遍一切处,所以能够令十方国土一时开现,所以能够合诸世界为一界,这就是如来与大菩萨的境界。也是华严经里面所讲的不思议解脱境界,就叫作一真法界,华严里面叫一真法界。一才是真,二就是妄。
但是我们讲一呢,一还是妄。为什么说一还是妄呢?我们的一是从分别心里头的出来的,所以这个一是妄,不是真正的一。真正的一是什么?连那个一也没有了才是真正叫一。绝对不是用识,这才叫一。我们用识里面讲出来的一,是黑暗的,不是光明的。
那么诸位想想,佛在此地啊,这个一放光一动地啊,一把这个微尘国土合成一界,楞严经也就讲完了,还有什么讲头呢!阿难要求的真心,真心是什么,这不就告诉他了吗?!你问真心在哪里,不也说得很明白了吗?!这一放光啊,都答复了。很可惜的呀,释迦牟尼佛,虽然示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中下根性的人看到这个现象,还是茫然不觉啊。由于不觉,这下面才有言说。那么底下还有四句:
【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
这当中还有这么一句,这一段在此地是什么意思呢?显示一真法界的德用。如果没有这一句,虽然讲到见到一真法界了,那一真法界有什么好处呢?我们现在这个世界也不错嘛,我们何必要求一真呢?这几句话说出一真法界的德用啊,跟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世界,环境大大的不相同。
怎么不相同呢?譬如说我们在这个图书馆讲经,诸位从家里来,辛辛苦苦转几道车,到这里来才听一个半钟点呢。你要能够舍识用根,六根门头放光动地,你就在家里坐着不动,我们在图书馆里讲经,你在家里也看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不要这么辛苦啦。根性的作用,法尔如是啊,不必要借助机器呀,电视呀,用不着。这是真正不可思议呀,所以这个一真法界叫作不可思议境界呀,是实在的呀。所以说「其世界中」,这个其世界是指十方世界,十方世界里面所有的那些菩萨,这些菩萨都是舍识用根的菩萨。释迦牟尼佛在这里说法,他们各人在他所在那个地方,「皆住本国」,如如不动,来「合掌承听」释迦牟尼佛说法。他人不必来,他也看得到佛,也听得到说法的声音,如对面前。
这是一真法界的妙用啊,真实相是如此。所以这个几句经文放在此地,是非常有意义的,是启发我们羡慕之心,激发我们求道之心。道就是一真法界,是要我们求这个境界呀。表面上看起来,这对阿难尊者以及在会大众的一种启发啊,实在讲是对我们的启发。但是我们读经,往往也把这几句带过了,而不晓得它里头含的什么意思。诸位总要记住,佛说话,没有一句是没有意义的话,没有一个虚字。字字句句都踏实,都与我们自己有密切的关系。大家要能在这个地方留意,才能够体会到佛法的味道、法味呀。
那么向下呢,这是用言说了。这个几句话,我们要把它熟记,下面这一段,我念下来。这就是楞严经,经文长啊,我们不能够背诵,但是这一段呢,很重要,一定要背诵: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就到这个地方这一段,希望大家把这一段经文要把它背熟,这是很重要的一段话。佛菩萨之所以为佛菩萨,我们众生之所以为众生,关键就在此地。有修行人成佛成菩萨了,有修行人变成外道,变成魔王、魔子魔孙,关键也在此地。所以这几句话,是大乘佛法里面修行最重要的指导原则。我们现在呢,来一段一段的研究研究这一章的文字。
【佛告阿难】,这是因为阿难尊者的祈请,佛指导他奢摩他路,以及真心的所在。前面放光动地,阿难还没有能领略到,这个再以言词来说明。【一切众生】,这是指一切凡夫,不知道修行的原理原则,那么就是此地所指的这一切众生。说:【从无始来】,这个无始是指的,自从根本不觉,一直到今天。
【种种颠倒】,本经后面有说,富楼那尊者,在第四卷,请问释迦牟尼佛,无明是从哪里来的?无明是什么原因生的?成佛,无明破了之后,几时再起无明?这都是我们很关心的问题啊。而释迦牟尼佛的答复是,知见立知,是无明本。这一句话,把无明的根源,无明为什么生起来的,通通都交待明白了。知见一立知就很麻烦,所以这个叫作根本无明;由根本无明里面就生无量无边的邪见,这就叫种种颠倒啊。知见立知是最初第一个迷呀,以后怎么样呢?迷上加迷,迷上又加迷,迷得一蹋糊涂。
六祖坛经里面讲的,从一个般若出生八万四千智慧啊,般若是觉啊。所以一觉了,一切都觉了,无所不觉啊,那是佛菩萨。凡夫这一迷呀,一切都迷了,是愈迷愈深。诸佛菩萨,千辛万苦,种种方便,都唤不醒,可见得迷得深呢。像《地藏经》里面讲,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啦。他为什么刚强难化呢?就是迷得太深。
【业种自然】,这是讲什么,就是六道轮回的道理。六道轮回是怎么形成的呢?由于迷惑,颠倒就是迷惑,迷惑才造业啊,造了业就受报,所以惑业苦这是循环的。受报怎么呢?又起迷惑,迷惑再造业,造业再受报。所以是愈迷愈深,那个业是愈造愈重,果报就愈来愈苦。我们不要讲六道轮回了,六道轮回,诸位没看到啊,你还不太相信呢。今天李秀章来说是哪个地方要印这个《御批历代通鉴籍览》,这本书要卖一千二百块,大概也得要这个价钱。我记得总在十五年以前,我买过这套书,那个时候要六七百块钱,十来年了,涨一倍啊,大概差不多了。
你就看看历史,你看看我们从古到今,这个历史就像个螺旋一样啊,前一代的人迷执啊,就比我们今一代人要来得轻。我们从历史上来看的话真是这样子,后后不如前前呢。从这个迷惑、造业、受报,不要拿别的,就拿战争来说吧,千万不以为,嗬,现代人聪明,发明的东西、武器进步啊。过去那个刀,一刀还未必把一个人砍死,现在一颗原子弹下来,几百万人都死得干干净净的呀。愈迷愈深呢,造的业愈来愈重啊,苦报愈来愈苦啊。
这是从一部历史上看,惑、业、苦,这个循环的这个状况。要从这个地方能够体会,你就想到六道轮回的可怕。所以说业种自然呢。能不能免不了呢?免不了的。解脱之道,给诸位说,不能在果报上解脱。要在哪上解脱呢?要在惑、业上解脱。在业上,就是身、口、意三业上来修持的,给诸位说,那叫治标啊。破惑证真,那才是治本!
诸位要懂得这个道理,你就晓得释迦牟尼佛为什么示现四十九年不断地在说法?说法目的何在?就是摧邪显正,破惑证真。那个真就是正知正见,这个叫究竟解脱。小乘人着重在身、口、意的善行,但是不能够破惑。就是他没有办法破迷呀,他不能开悟啊,所以那叫小乘啊。大乘菩萨着重在开悟。换句话说,小乘的教法,着重在约束身心,循规蹈矩;大乘的教学注重在思想上的转变。
所以在行持上来说,往往大乘不如小乘。这个我们在《大智度论》里面刚刚给诸位讲过,上一次讲过。经里面排论这个次序,小乘排在前面,大乘排在后头,那是什么?那是从迹象上看。从迹象上看,小乘的生活严谨,一举一动可以作人的榜样,可以作人的模范。大乘菩萨有时很随便,为什么呢?他不着重这个威仪,所以比较跟大众能接近,混在一起。这就是常说的,大乘菩萨戒里头,它论心不论事;小乘比丘戒,它是论事不论心。这个不一样啊。
你比如杀生,小乘戒里头说杀了生,杀死了,才结罪。心里恨透了想杀他,但是并没有杀他,没有罪。跟我们法律判罪一样,你要有行为才有罪。没有行为,心里动个念头,那不要紧,那不犯罪,不构成这个罪相。可是大乘戒就不行了,动念就犯罪了。杀人犯不犯罪呀?不犯罪。这就怪了,把他杀掉了,我没有心杀他嘛,所以不构成这个罪。如果心里面动心,我要杀他,并没有杀他,结罪。大乘结罪在心。误杀的,没有心杀的,只有过失,没有罪。
所以这个大乘戒比小乘戒难啊,大乘是讲心地戒啊,很不容易守!小乘,你看比丘戒多,比丘戒容易守。为什么呢?论事的。大乘戒难的地方,是动心的,起心动念,结罪是在起心动念上。那么换句话说,大乘的教学着重在思想上,小乘的教学注重在行为上,这是大小乘不相同的所在。当然啦,心行都有,有所偏重。大乘偏重在思想教育,小乘也有思想教育,但是偏重在行为的教育。
我们世间教学也是如此。我们中国古代的教学,小学教育着重在行为上,小孩六七岁上学了,老师教什么?除了背书以外,就教洒扫应对,待人接物这些礼数,礼貌,教这个。教你怎么扫地,怎么抹桌子,怎么端茶,见了人怎么称呼,怎样行礼,教这个,小学教育。到十几二十岁了,去念大学了,那个时候叫太学,太学就是现在说的大学,不教这些了。这个从小就学会了嘛,到太学里头不教这个。太学教什么呢?讲一些经论,讲一些文史,着重在思想上教育了,也是如此。因此,小乘教育叫作根本的教育,没有小乘哪有大乘呢?大乘人好像这个,他是随便一点了,不像做学生那么规规矩矩的了。那个做学生那一番的规矩,他已经学过的呀,他没并不是没有学过啊。他是学过的呀,他是过来人啊。
所以诸位要懂得,不要以为,哦,我们现在学大乘佛法了,那个小乘我们不要管了,那错了,要知道大乘是从小乘学过来的,大学生是从小学生做起的呀。这些道理,我们都要懂得,然后才能够真正入佛法,才能够真正地入大乘。
这个「恶叉聚」,恶叉是印度话,是印度一种果实,植物。这个植物它结子,他一结就是三个,印度人叫恶叉,一结就是三个,不会有单独一个的。那么佛常常就用这个树的果实来作比喻,惑业苦是连带关系的,有一个必有三个。所以常常就用恶叉这个三个果实聚在一起,比喻惑、业、苦啊,就像恶叉一样聚集在一起。这是把轮回的道理给我们说出来了。
我们晓得这个道理,如果你有愿,要超过轮回,你就有办法了。我们要想得好的果报,在业上下功夫就行了。身口意三业嘛,善业得善果报,恶业得恶果报。如果我们要想超越轮回,在业上是不行,一定要破惑。你看小乘阿罗汉超越轮回了,断见思惑,才能够超越。所以超越轮回,修善是不行,修善会生天,三善道的果报,不能够超越轮回,不能够了断生死。这些道理,这个意思,在这几句里头啊,含藏在其中,佛是教我们明了。那么这是修行人基本的认识。
所以底下一段呢,这才谈修行人。修行两个路子,两种根本呢。会的人,成就了;不会的人呢,不能成就。所以这一段是大乘修学最重要的指导原则。
法华经浅释40:佛历尽千辛万苦,久经劫数,才得栽培出大乘的种子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