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用心意识去听就不懂;你离心意识一听就懂了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摘自净空法师主讲楞严经讲义下151
剖妄出真
第四十四页第二行。【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将来,诸有漏者,获菩提果。】从这个地方读起。那么这段文,是从前面一段啊,这因为上一次时间的关系,没能够讲完,只讲了一半,今天我们接着讲。前面的经文,诸位多少需要温习一下,就是多看一看,那么今天这个意思才能够接得起来。
这是说阿难尊者请求世尊为他开示见见非见这几句经文的意思。那么在前面一段,集结经的人,已经将世尊开演的用意给我们说出来了。在世尊开导的言辞当中,首先是责备阿难尊者博闻强记,于奢摩他微密观照疏忽了,就是真正在功夫上面疏忽了。那么这几句话呢,虽然是对着阿难讲的,实际上就是对我们自己说的。因为确实啊,是有不少人学佛啊,有这些习气,那就是迷在文字名相之中,不能够依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而佛祖的教诫啊,确确实实是希望我们依文字、起观照、证实相。那么我们要执意博闻强记呢,那确确实实不是佛教诫的意思。那么这个一段的责备啊,我们应当要认真地反省。
奢摩他,这一句话是印度话,梵语音译过来的,那么在前面呢,也已经解释了许多。一般讲呢,奢摩他可以翻做自性具足的本定,而微密观照啊,实在就是般若里面讲的观照般若。这个观照般若啊,也是本具的照用。那么他为什么不讲这个定与观照呢?而用一个奢摩他,用一个微密观照,用这样的字样。这是防止我们误会,在迹象里面呢,去修定、作观,就是落在意地里面,这就错了。
那么奢摩他的定是性定,微密观照是本性的照用,换句话说,都是离开修为的。那么前面呢,也给诸位略略地提过,离了一切虚妄,这就叫微。那么哪些是虚妄的呢?般若经里面给我们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能够在一切相里面不执著,这就是微之意。即相无相,这是密之意。所以这个观照的时候,观照什么啊?就是观照微与密。心里面一切不执著,那么密是即相无相啦,心经说得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就是密之意。
我们天天读诵经论,就要把经论的道理,来观察这一切万事万物之行相,与经中所讲的理啊,是不是一个,从这个里面去体会,这叫做微密观照。所以佛在前面十番显见讲到最后,见见非见呢,这就是微密观照。乃至于后面所讲的四科七大,皆如来藏妙真如性,可见得,这正是离妄绝相。微密观照,这是真正的智慧现前,才能入这样的境界,这是总持、圆实的境界,那么也是明心见性以后,这一些大菩萨们的造修。
那么阿难今天这个路子啊,走偏差了,他的这个路线呢,是专门在强记多闻,完全是落在意地里面。所以,对于观照这桩事情,定慧这桩事情,他完全没有。因此,佛讲到见见非见呢,他不能够通达其义。那么在这个地方,古人也有所谓,迷了的时候啊,句句都成了障碍了;悟了的时候啊,字字皆是般若。那么我们在这一个阶段所读的经论,在境界里面呢,可以说都提升到相当高的程度。我们明了,佛法里面最怕的是取相。如果在一切法里面,无有取舍,你就能见到万法皆如,就能见到一真实相。那么阿难这个博闻强记,就是有取有舍,那么这是病根呢,在这个地方。下面呢,世尊要给他开示,先嘱咐他:
【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这一句,是对阿难尊者讲的。不但叫阿难得利益呢,说:【亦令将来,诸有漏者,获菩提果。】那么这一句话,就显示佛陀的大慈大悲了。那将来,都包括我们现前大众,换句话说,我们人人都有份。谛听两个字很重要,这在经典里面,我们也读过许许多多遍了,听起来也都耳熟了。可是,这闻法,悟与不悟,关键就在这两个字上,所以世尊每一次开示,总要求大众要谛听。那什么样才叫谛听呢?我们现在这个听的时候,算不算谛听呢?那么谛听,你看到古人注解,要仔细地听,用心地听,我们现在是这么说法。实际上啊,这仔细听,用心听,都不是谛听的意思。那么古人注解当中的谛实而听,这个谛实,是有意思。虽有意思啊,要是粗心大意的人啊,还看不出真正的义趣所在。同时啊,这两个字对于初学的人来讲,那要不能讲太深了,讲太深了,反而讲迷惑了。所以对于初学的人讲,哎,你要用心地听,要仔细地听,这样就可以了,劝他专心。那么换句话就是说,凡是落在意识里面,用心意识去听,就不叫谛听。真正的谛听呢,那就像观世音菩萨那一章里面所讲的,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啊,那才叫谛听。用闻性去听,这才是谛实啊,谛实而听啊,也就是我们常常给诸位讲的三慧,是三慧起用啊。
三慧,如果我们心里头有一个三慧,早就不是三慧了。心里面明明白白,可是心里面决定没有迹象,这才是三慧啊。六祖说得好啊,本来无一物啊,你那个心里头还有闻思修,那不就糟了糕了吗?!那哪里叫三慧呢?!本来无一物,就是三慧现前。这个是要悟的,不能想的,越想就越糟糕了。你想,是用的心意识,分别执著,在那用事,第六识,第七识用事;离开心意识,是真性用事。那么在此地,我们可以说,三慧就是谛听,三慧就是微密观照,三慧就是观照般若。名词啊,有许许多多,都说的是一桩事情。一桩事情,为什么说这么多名词呢?叫你不要执著,告诉你名是假名,名是指事的,事明白了,名不执著。所以名与相,都要离啊,这才是谛听。
所以说,只要能做到谛听,哪有不开悟的道理呢?!听了不能开悟,则是有听无谛啊,没有那个谛字,所以听了不开悟啊。有那个谛去听,不会不开悟的。那么这是在这个地方,把这两个字,再深入地说说它的意思。在一般讲起来,是因教观心呢,由言契理。宗门教下,无不是这一个原则。你看宗门里面常讲,言下大悟;教下常说,借教观心,这才是一个真正善于修学的人。
那么我们在此地,就世尊对阿难来说,阿难在现前这一个阶段,他已经承认了、明白了,见性是真的。前面这个十番显见呢,把他重重的疑情都破除了,知道见性是真。那么这个十番显见,我们讲得也很仔细,那么我们现前疑情有没有呢?这个疑情不能说没有,可是,我相信诸位也能够接受,见性是真心。虽然能接受,可是还是妄心用事,跟阿难一样。不能说我们不行啊,知道这是真的,可是日常用事还是妄心啊。那么阿难也不例外,阿难现在还是妄心用事。
那么这个原因在哪里呢?是我们的习气太深了,虽然晓得见性是真心,也能接受,但是,不能百分之百地接受。那是因为啊,我们现在只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究竟的道理,还是不明白,像阿难一样,重增迷闷啊。阿难重增迷闷,我们是糊里糊涂,连这个迷闷呢也没有。可是真有迷闷呢,但是自己没有感觉到,这就是我们的程度,还比不上阿难。那么换句话就是说,我们晓得真,不知其所以真;我们晓得这八识是妄,而不知其所以妄。所以说,追根究底呢,这问题出来了;不追根不究底,哎,现前都能承认了,晓得六识是妄的,六根根性是真的,我们也只到这么一个程度而已啊。因此在日常生活实际作用里面,我们还是不会用真,还是习惯于用妄。假如要是会用了,那么我们就跟诸佛菩萨非常接近了;不会用啊,那就去得太远太远了。
会用,就是会用观照般若,要是依我们本经来讲呢,就是会用微密观照。像前面佛所说的,【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这是阿难求的啊。阿难所求,又何尝不是我们所求的呢?!我们几时也能够获得妙微密性,就是真如本性?这个妙、微、密,都是形容真如本性的。净明心,清净光明的真心,得清净眼。会用,立刻就能证得啊,不是难事情啊。不会用啊,好像很难。
那么阿难尊者在此地显示的就是不会用,所以,还得要麻烦世尊来给他分别开示。假如能在奢摩他中,这奢摩他是性定,本性本来具足的大定。诸位要晓得,没有定,就没有观照。就好像那个水一样,水必须在静的时候,才有观照的作用,像一面镜子一样,他才有照的作用;水如果起了波浪了,他就失掉了观照的作用。所以微密观照从哪里起来的?从奢摩他起来的。这就是为什么佛法里这样着重定。佛法讲八万四千法门,实际上就是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通通都是修定。定了以后,才生智慧。生智慧啊,就是微密观照现前。不定,就没有智慧;不定啊,就起不了观照的作用。
那么诸位要是懂得这个道理了,我们看经、听经、读诵,你也就得到门道了,这就能找到门路了。我们看经、听经,心为色声所转,诸位想想,这叫依文字起观照吗?这个不叫依文字起观照啊,这叫什么呢?被经所转。就跟法达禅师以前念法华经一样,为法华所转啊!一面念着,那个心就随经的意思起伏,在那里起波浪,这就是为法华转。悟了以后怎么样呢?悟了以后他转法华,反过来转法华。怎么转法华呢?还是一样地念呢,心不动。从“如是我闻”念到“信受奉行”,不起一个分别心,不起一个妄念,这叫转法华。依文字就是这个依法,依文字,起观照,才证实相啊。我们听人家哎呀赞叹几句,就高兴得不得了了,心就被他所转了。人家骂我们几句的时候,气好几天,气都消不了。你看看这个大风大浪啊,这个心起伏啊,还有什么观照的作用啊?没有啦!那么佛菩萨在这个境界,他转境界。你赞叹他的时候,他如如不动;你辱骂他的时候,他还是如如不动。他就转境界,他就生智慧,就能提起微密观照的功夫。
课堂里面是这样的训练,训练什么?就是训练依文字起观照。训练好了之后啊,要运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在一切境界里面,依六尘境界,起观照般若,证实相般若,这个是佛法啊。如果不起这样的作用,那试问问,这经念了,有什么用处呢?!我们常讲佛法的殊胜功德利益,从哪个地方看?!所以,一定要善学。
一乘教义里面,最怕的是著有,就是心里面有一物,就坏了。心里有佛法,也坏了,你为佛法所转,开不了悟,心得不到奢摩他,你也失去了微密观照,那么这个就叫不善学啊。毕竟,善学的人少,不善学的人多。阿难为世尊的侍者,也示现的不善学。所以,只要善学了,在一切境界里面,能提得起观照的功夫,我们无始的病根,就能够拔除。而后是一门而入啊,直超无学,登妙觉之位。世尊不但是勉励阿难以及当时在会的大众,同样的啊,也勉励将来的这些学人,那么就包括我们现前的大众。请看下面经文,那么底下这个经文非常重要,说:【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云何二见,一者,众生别业妄见。二者,众生同分妄见。】
那么下面的经文呢,就解释这两种妄见,那么这就叫做两种颠倒。此地这个【一切众生】,包括的范围非常之广,不但是三界之内的六道凡夫完全包括在其中,就是连三界之外的二乘圣者、权教菩萨,也包括在里面,可见得这个范围啊,是相当的广大。【轮回世间】,这个世间呢,有三类。我们在净土法门里面讲,有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那么这个就是三种世间。同居世间所现的相啊,有分段生死轮回;方便世间与实报世间,虽然没有分段生死,他有变易生死,那么也算是轮回,这就轮回世间。
那么【由二颠倒,分别见妄】,这个二颠倒,就是经文下面所讲的别业、同分二种妄见。那么这两种妄见呢,都是由于最初一念不觉,无明妄动,把我们的本觉性转变成意识。那么这个问题啊,是非常难懂的一个问题。经论里面,说实在话,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但是我们看不出来。甚至于我们听法师讲经,他也讲得很清楚,也讲得很明白,我们没听出来。几时到你悟了的时候,再想想,哎呀,过去人家讲,是讲得很清楚啊,怎么这个话到现在我才懂了呢?这个经文我已经看过不少遍呢,哎,怎么现在才看出苗头出来了呢?
那么这就是说明了,若非大彻大悟,摆在面前的经文,也看不懂。不要说法师讲经,听了不悟不懂啊,当年释迦牟尼佛讲经,那个阿难尊者当面听,还没听懂啊,还是懂的人少,不懂的人多啊。那么我们得要追究这个原因在哪里?说穿了非常简单,你用心意识去听,就不懂;你离心意识,一听就懂了,就这么回事情。换句话说,你用真心去见、去闻,一接触,就明了了。佛的言教、集结跟译经这些大德们的文字,全是从无分别智、从真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所以,佛法非文字啊。它不立文字,它也非文字。而我们怎么样呢?把它当做文字来读,所以不能通其义啊。佛法非言说,我们把它当言说来听,所以就听不懂,道理就在此地。
那么诸位听了我刚才几句话,必定呢就有一个疑问,这个疑问呢,你们提起这个疑问,是应该的。我刚才说了,最初一念不觉呢,那要问了,这个最初,到底是几时啊?总有个开始嘛,那是哪年哪月哪日的事情啊?诸位想想,这样的态度来听,对不对呢?在我们讲,正确的,应该是这样的,打破沙锅问到底,这个是很好的学习的态度,符合科学精神。在佛法里面讲,错误的!为什么呢?全落到分别执著里面去了。
佛法里面讲,无始无明,这个无始无明,跟最初一念不觉,是一个意思。有没有开始呢?没有开始!这个地方很难懂,说最初,又没有开始。要果然有开始,有结尾,那这个事情是真的,不假啦。诸位要晓得,全是假的,决定没有这回事情。那个无明的起源,本经说得好啊,【知见立知,是无明本】,那个无明根本是什么?是知见立知啊。知见呢,就是微密观照,就是观照智慧、观照般若。在观照般若里面,你要是建立,有所建立的话,这就叫无明。观照般若是清净相,有所建立就是染污相。清净相是实相,是真的;染污相是妄相。金刚经上说得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是真实的。你要在妄相里面那么认真地去追究呢,那不就是妄中又生妄了吗,那什么时候才能见到真的呢?!所以我们就是喜欢追根究底,这个是虚妄分别执著的习气,因此我们不能言下大悟啊,这个道理啊,也就在此地。
这个不觉,给诸位说,不是对于一法不觉。这一法不觉啊,就一切都不觉。因此,反过来看,一法里面觉悟了,一切都觉悟了。所以是一迷一切都迷啊。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