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6 障碍在自己的心,障碍不在境界不在别人,要牢牢记住了

净空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摘自净空法严经讲义下206

会通四科之三 十二处即如来藏性 舌味处

第四段,舌味处。【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这个经文里面没有提到舌味处,没有这个字样。虽没有这个字样,可是意思到了。这个意思啊,就是在“遇”这个字。怎么遇到呢?舌遇到味了,舌尝味,舌遇到味了。这个二时,就是日中的时候,不能说像我们现在讲的二时煮饭。因为当时佛陀在世的时候,出家人是日中一食,晚上没有吃东西的习惯,那个这个二时,就是第二时。昼三时,夜三时,早晨这第二个时候,就是昼中时。

佛法里面日中一食啊,是当时的制度。这个制度并不是佛建立的,这一点诸位要晓得。而是当年印度有许多的外道,我们今天讲宗教啊,印度真是宗教之国啊,有许许多多这些外道的教徒们。他们也有不少出家的,像这个婆罗门教啊、数论、瑜伽这些派别,他们都讲求的是苦行,日中一食。如果佛弟子一天要吃上三餐啊,这个一般人心目当中的感觉,就是佛的弟子还不如外道,因此佛才制定了这个日中一食。这个意思呢,就是要大众对于佛弟子,与尊重一般外道出家人同样的尊重。因为学法,成败的关键就是在恭敬心,所谓是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佛法再好,如果你对它没有恭敬心,那么佛法的利益你是得不到的。所以,佛门里面有许许多多的设施,是为了培养众生的恭敬心而建立的。那么像这些道理啊,我们都要晓得。

那么日中一食啊,今天人要讲啦,对于我们这个身体的营养够不够呢?这一点呢,我们过去在讲席当中也跟诸位讨论了很多。我们平常一个人,体力的消耗,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妄念,消耗在妄念上。这个身体就好像一部机器一样,你消耗量多了,当然你补充这个燃料就要多嘛。你看现在这个汽车,美国这个汽车,大气缸的,用油很多啊。现在为了节约能源,采取这个小气缸的,道理是一样的啊。我们妄想多了,那么换句话说,消耗的能量就多,那就必须要有充分的能量来补充,这样才行啊。如果补充的能量不够了,我们这个身体就要受到伤害。因此,日中一食啊,不是随便可以学的,绝不是做来好看的,这个东西可不能要面子啊。如果要图好看,要面子,那就大大的错误了。

那么佛陀在世,我们晓得他的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几乎都是证了阿罗汉的。纵然没有证到阿罗汉,像阿难尊者所示现的,也是初果以上。说是没有证初果的,那我们在这个经里真是一个也没见到,十之八九啊,都是证阿罗汉的,都是阿罗汉果。那么就是初果见道位,心也定了,我执虽然没破,我见破了啊,这个身见破了啊。也就是跟大家讲的,三界之内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了,这才能证须陀洹果。你们想想,他这个心多清净。在我们念佛法门里面来说,这个地位,是功夫成片的地位。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上,烦恼虽然没有断,他的功夫可以能够降服妄念,叫妄念不起现行。这样的功夫,一天吃一餐,足够啦。为什么呢?他妄念少了嘛。

我们不晓得这个道理,以为这个持午是好看,是面子,那就错了。李老师在台中教学,他有两桩事情绝对不劝人。第一个,不劝人受戒;第二个,不劝人持午。这两桩事情,是要你自己发心,而且什么呢?你自己有这个能力了,这样才能做得好啊。所以这个日中一食,对于身体是没有妨害的。但是,你要是妄念很多的话,那么这个日中一食你就受不了。等于说是你所添的燃料不够你消耗的,那么你这个身体一天一天会衰弱。到最后啊,你这个色身坏了,你也没法子修行了。所以这个道理我们要懂。但是,节食是应当的。你譬如说我们古人也常说,我们中国吃三餐,早晨吃得好,也不必多,早点要清爽,干净卫生,有足够的营养。早晨要吃得好,中午要吃得饱,晚上要吃得少,确确实实它是很有道理的。那么这是简单给诸位介绍我们饮食生活上的问题。

那么还有一种诸位必须要了解的,你看此地讲啦,【酥酪醍醐】。这些东西啊,是味里面的上味啊,味美,营养价值极高。那么这些东西啊,都是从奶里面提炼出来的。佛法不杀生,这个不杀生的意思,浅而言之,是不与一切众生结怨。这个杀生呢,冤冤相报呢,没完没了,一次比一次惨烈。我们本省这些年来,实在讲,杀业太重。我昨天晚上看电视新闻,有一个报道,台湾现在吃、杀这个鸽子啊,听说一天要杀几千只。这只是一种啊,再牛羊猪鸡鸭这些东西,实实在在不得了,杀业太重了啊。佛法虽然叫我们吃三净肉,佛法,自古以来没有叫我们素食,这个是要注意到的,所以,全世界学佛的佛教徒、法师,都不是吃素的,只有中国佛教界是素食。我们这个素食呢,是当年梁武帝提倡的,也就是说是他发起,提倡一个素食运动,从我们学佛的人呢,我们先开始来做,他本人就吃长素。这个是培养慈悲心,所以第一个意义,是不与一切众生做怨怼。那么虽然是三净肉,三净肉是不得已的设施啊。同时呢,因为当年这个出家人自己都不烧饭的,那个时候的制度是实行托钵的制度。这个托钵的时候,要人家一定要给你做素菜来供养,这个就太麻烦了。所以,大乘佛法第一个条件就是不麻烦人,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随缘而不攀缘。那么你去托钵呢,人家有什么就供养你什么,没有选择的,这样对于在家信徒那就方便得太多了。所以今天南洋的佛教,他们还是用托钵的制度,这个鸡鸭鱼肉都有,不是素食。我们中国这个大乘是素食,到那边去之后啊,他们就感觉到非常痛苦。为什么呢?不晓得怎么供养好。你说叫他做素菜呢,他又不会做,又怕做得不好,不恭敬,给人家带来许许多多的麻烦。那么这一点我们要晓得,当然素食是好,素食更不会与众生结怨。那么这个杀生为什么杀得这么多?还不是这一些众生嘴馋。如果要不嘴馋,大家都不吃,他杀的那个他也卖不掉啊。他是直接造罪业,那么吃肉的是间接造罪业,不能说是一点责任没有。所以素食运动实实在在是好。

那么第二个意思呢,就是长养慈悲心。我们中国古圣先贤呢,所谓君子远庖厨,闻其声而不忍食其肉。因此,佛法在这个戒条里面讲这个饮食三净肉啊,第一个是没有见到杀,不见杀;不闻杀,没有听到杀的声音;第三种是不为己杀,不是为我杀的。那么这个叫三净肉。如果是住在山里面苦修的,那么佛就有五净肉。五净肉再加一种什么啊?这个野兽自己死的,自死的。还有一种叫鸟残,鸟残是什么?互相残杀。互相残杀的时候,这个野兽吃剩下来的、残余的,你也可以吃。那么这叫五净肉。所以像这些都是我们普通的常识。我们要到国外去,哦,看到人家那个佛教徒都是吃荤不吃肉的,我们就讥笑人家,这是错误的,人家并没有错。那么我们素食呢,我们也没有错,彼此都没有错。千万不可以讥笑别人,要晓得这个制度的起源。

可是在大乘佛法里,这个饮食是功课,所以在中国佛法呢,这个饮食列为五堂功课之一啊。为什么说它是功课呢?舌根尝味尘啊,他就开悟了。凡是能叫我们开悟的,这就是妙法啦。所以这个能够叫我们开悟的,不一定是听经、读诵、拜佛、念佛,任何因缘,都能够帮助我们开悟。所以佛法里面一切的设施啊,全都是功课,真是二六时中,绝没有一时一刻空过的,绝无空过,这才叫精进不懈啊。但是,我们吃东西呢,不悟。为什么不悟呢?我们染着在味尘,讲求色香美味啊,讲求这些。吃东西啊,那个心啊,总是“哎呀这个好吃,那个味道不错,这个菜做得很好。“我们的心啊,都被那几盘菜勾引去了,在那里面起分别、起执著,那这怎么能开悟呢?!这叫不会吃饭啦。会吃饭的怎么样呢?这个舌根尝这个味啊,是如如不动。他用的是什么?用的是舌根的根性,所尝的五味的味性,那不明心见性是什么呢?!这叫会吃。就在饮食之间呢,常生智慧啊。

我们的饮食啊,是常生烦恼。为什么呢?我们在饮食之间,用的是第六意识、五俱起意识、与这些意识相应的那些烦恼心所,搞的这个。这样饮食,不能叫功课啊,这是迷在里面。纵然有这个寺院丛林里面这个过场的形式,可是内容没有了,样子还有,观照的功夫失掉了。最要紧的就是观照功夫啊,舌根在味尘上起观照啊。那么这是佛教给我们的。

这个经文,与前面几段格式是相似的,所以像这样的经文呢,属于流水文章。前面一段细讲了,后头念念就可以了。除了它有特别的意思在,如果没有特别的意思在,一看就懂了。那么请看底下经文:【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这是先列了大前提。【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只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前面讲了,你正在吃这个酥酪醍醐,这个是奶品里面的上味,你吃这个东西。这个黑石蜜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糖,石蜜应当是冰糖。那么糖是甜的啊,酥不是甜的啊,你这个舌根只有一个啊,你现在已经尝到这个酥的味道了,现在再叫你吃糖,你应该不晓得甜才对啊,因为你只有一个舌根。古注子里面讲,这个黑石蜜啊,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红色的砂糖,台湾买的,红色的砂糖。比喻里面的义趣,诸位应当要体会得到。

假如说真的【若不变移,不名知味】,如果他真的吃酥的时候,只有酥的味道,再尝尝这个糖啊,没有尝出糖的味道出来,那么这个舌就不能叫知味啦。舌的功能、功德,就是知味性,那么它就失掉了知味的意义了。【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但是这个确实是事实,舌确实是一个,我们尝一切味都能够辨别。实在讲啊,我们的能力,还差得远呢。像龙树菩萨,他是真了不起啊,人家用这个药丸,一百多种草药配制的药丸,龙树菩萨一尝,就晓得这个药丸里面有哪些哪些哪些药,他都能说得出来,这真厉害啊。我们今天用什么?用仪器去化验,有的时候还化验不出来。他一尝啊,就晓得你这一丸药里面有哪些东西。这是什么呢?舌根利啊,他一尝,就能够辨别啊。你这个里头有多少成分、哪些种东西、多少份量,他都知道。

那么在此地呢,世尊这一番话是说明,也就是从前面这个大前提上说,如果一舌要是知多味,那么不就是变成了多舌了吗?应当一舌知一味,你怎么一舌知多味了呢?这个意思很明显地衬托出来,这个味,不是从舌出的啊。如果从舌出的话,舌只能知一味啊。那么不是舌,是不是从食品里面产生的味呢?在我们一般人感观里头,一定是这样想的。舌,确实不会生这些味道。这味从哪里来的?酸甜苦辣咸,菜肴里头的啊,食品里面才有这些味啊。

那么底下就从食里面去看。【若生于食】,这个食就是指的饮食,这是物质。【食非有识】,它这个里头没有了别啊,没有分别啊,它是属于色法,不是心法。【云何自知】,它怎么会晓得它是什么味道呢?它要晓得那是什么味道,那它就变成活人啦。【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前面讲如果它不知,它是色法,同于无情的色相,它怎么晓得它是酸甜苦辣咸呢?如果你要说食它自己知道,它自己如果知道了,就如果别人尝它那个味道一样。可是,别人尝它的味道,与你自己又有什么关系呢?!所以说,【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呢,你怎么能够称之为知味呢?!那么这个是说明,味也不生于食品。那么是不是从空中来的呢?【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你要说虚空当中能生味,你把舌头舔舔虚空,你看看是什么味道?【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咸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这个意思很浅显。【既常受咸,了不知淡。】如果整个虚空都是咸的,你已经生活在咸的世界里,已经习惯了,那你就不应该再知道有淡味啊。【若不识淡,亦不觉咸。】这个味也是相对建立的,如果你要不知淡的话,当然你也不会感觉到有咸,没有比较了嘛。

那么这就是说明,像中观里面所讲的,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这个四句偈,把这个宇宙间一切万象,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你要说佛法繁琐,佛法真的不繁琐,简简单单几句话,就把它说尽了。所谓繁琐啊,是因为你听了之后没有法子体会,只有再加以解释。解释还不懂,解释里头再做注解,才有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啊。但是诸位要晓得,佛法没有浅深,为什么呢?佛说经的义趣,是处处指归,换句话说,句句里面都有悟处,这才叫善巧方便。所以,这一句里头没悟,不要紧,哎,也许在别的地方就开悟了。甲在这个地方悟,乙没有悟到,那么佛另外一种说法,也许乙就悟到了,还有丙没有悟到,这才开无量无边的方便门。但是总而言之一句话,其目的,都是叫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悟入自心啦,如此而已啊。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我们这个听经啊,研究经啊,就是不开悟。今天上午,我们在研究法华经的时候,我为这个问题给大家讲得很多啊。你为什么不开悟呢?因为你有障碍。障碍在自己啊,障碍不在境界啊,障碍不在别人,这是我们一定要牢牢地记住了。如果说我们的障碍是别人障碍我们了,环境障碍我们了,这是你自己愚痴,你自己必然更造罪业。什么罪业呢?怨天尤人。哪里晓得这个境界对我们一点障碍都没有。

 蕅益大师说得好啊,境缘无好丑,好丑生于心。可见得障碍在哪里?障碍在心啊,自己的心啊。什么心呢?妄心。就是在境界里头起虚妄的分别、执著、妄想,障碍在此地啊。去掉了障碍,你就开悟;障碍不去,你开不了悟啊。所以我们学佛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到关键的所在。去掉自己的障碍,则自己就成佛啦。你今天能去掉,今天就成佛,明天去掉,明天就成佛,这是一点都不假的啊。那么这个障碍,通常讲的,一个是烦恼障,一个是所知障。烦恼障,从我执、人我执来的;所知障,从法我执来的。我们要是执著五蕴的身心为我,那么换句话说,无量无边的烦恼,就从这生了。除了这个身之外,这是大家都晓得的,都是我们的依报环境。佛法里面讲人生宇宙,人生,就是自己一个人,就是个人。个人之外,就是宇宙。宇宙是什么呢?万法。这个万法里面,有有情的,有无情的。拿现代这个学术的分法,有动物、有植物、有矿物。佛法里面呢,把这个矿物跟植物,合并为无情,动物称之为有情。有情众生呢,在佛法里通常用一个缘,来代表。无情众生呢,用一个境,境界的境,用这个来代表。所以讲境缘无好丑,就是一切的人事环境、物质环境,这个里头没有好坏啊,完全是平等的。

那么也许诸位要问了,我看这个境界就是不平等!那人里头明明有好人、有坏人嘛,有好事、有坏事嘛。这个物质环境里头,也有美的、也有丑的嘛。凡夫在这个里面起这一些分别,这叫做为境所转。你的心被境界所转了,这叫凡夫啊。为境界所转,焉得不造业呢?!既然造业,哪有不受报的道理呢?!生死轮回,冤冤相报啊,就是这么来的。这是你迷啊,不晓得这个境界啊。如果你在境界里一旦觉悟过来了,觉悟什么呢?境缘是平等的,确实是平等的。看到好人、好事、美的境界、顺境,晓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自己在这个境界里练什么呢?不动心。金刚经里面所讲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哦,这是诸佛菩萨所示现的境界,给我什么呢?给我练心的,练不动心。看到恶人、恶事、丑的境界里面,啊,这是佛菩萨示现,逆缘,叫我在这个里头,也是练习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你要能够这么一想呢,这就叫回光返照,这是什么呢?这是自己转境界,不是被境界所转了。这就叫转境,在一切境界里面,通通把它转成一真法界。法界确实是一真,是一真啦!这就叫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我们本经前面念过的啊。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解mp3音源下载网址: http://pan.baidu.com/s/1eSrMFSI  (注:复制网址打开后选择下载,并需要用到百度网盘)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摘录01-200目录(未完)

201 凡是因缘所生法,它就没有自体,就是虚妄的

202 佛陀的教学是三世的教育;孔子的教学是一世的教育

203 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你不疑就不悟

204 因为我们动念心不清净,开口便错,动念皆乖

205 我们燃香里头没有观照不能见性,真正的功德就是能入观

历史文章阅选读一(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祖师大德悟道因缘 集 链接

元音老人楞严要解目录链接

宣化上人法华经浅释 01--102 (全)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解视频目录01~154 (未完)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摘录01-200目录(未完)

阿弥陀佛的故事十集链接

历史文章选读目录二(新关注的师兄入)

大悲咒的妙用 (宣化上人)

大悲咒的妙用及修法(仁清法师)

盂兰盆节的故事——目连救母

宣化上人教念楞严咒,万佛城教读慢诵楞严咒

慧律法师教念楞严咒,文殊讲堂唱诵楞严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