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讲解320:证得三昧力的人有这个定,所有的委屈、痛苦、烦恼都不存在

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09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n05504wtuvs&width=500&height=375&auto=0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视频讲座: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9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这个人修行到这个阶段,刚好在这里碰面,这个叫做觉际入交,觉际入交。如果这个还听不懂,再举一个例子,譬如说,这是一艘船,船(一直行驶,)船到达了港口,去运载很多的货物,很多的货物,装满了货物,怎么样?这艘船要怎么样?要开出来,知道吗?开出来,开出来到港口,而这艘船空空的,也要进入港口去载货,那个货就是满满的功德智慧。佛成佛了,载满了功德智慧,倒驾慈航要来度众生,刚好到港口,这个修行到怎么样?也要进入港口。知道吗?就在港口会合,听得懂意思吗?妙觉跟等觉就在这个地方契合,这个叫做觉际入交,觉际入交。若是不会,你画两只手重叠就是了。

 [此正明本位。起信等诸经论,十地后不开此位:]一般,十地后不开这个等觉。[在法云地,即谓方便满足,始觉还源,本始合一,]本觉跟始觉合而为一。[得智净相,乃合入十地耳。此位,]这个等觉位,[将明菩萨始觉,等于如来妙觉,齐佛际而破生相。]破生相,就是生相无明最初一念,无明就是生相无明。[如来逆流者:谓如来因圆果满,得证涅槃果海,因不舍众生,倒驾慈航,逆涅槃流而出,入生死海,修因尅果,此就断果言之。若就智果言之,则如来出菩提觉际,而菩萨入菩提觉际,]一个出,一个入,刚好就在这里碰面,[彼此正当相交,故云觉际入交。正脉云:觉际入交者,菩萨始觉,与佛妙觉,分剂正齐,但有顺逆之不同耳。譬如入海采宝,前商已得诸宝,逆流而出,到于海门;后商方以进取,顺流而入,亦到海门;是二船恰齐,但前商船头向外;]因为拿到了,[后商船头向内,]准备要拿,准备要取,[为不同耳。温陵曰:如来逆流,出同万物,菩萨顺流,入趋妙觉。]如来逆流,出同万物的意思是如来闻涅槃流,出来,是跟一切的众生合而为一体,那么菩萨,十地菩萨进去,等觉菩萨是顺着修行,一直流向妙觉,入趋妙觉,所以一个是满的出来,一个是刚好要进去,所以在这个地方交接,[已至觉际,故名入交,与佛相齐,故名等觉也。]

最后[子二  出所得慧]【阿难!从乾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乾慧地。】阿难!从乾慧地,乾慧心就是前面讲的,最初的乾欲流,有流出分段生死,就是把那个欲望乾掉,把那个三界的生死业乾掉,所以第一个乾慧地,是乾三界的分段生死,而后面这个乾慧地是成佛的,不一样,是乾掉无明流,永断无明,乾掉生死的最后一个生相无明,两个乾慧地,可是境界天壤之别,二个的境界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是刚开始修行的乾慧地,一个是最后一个,准备成佛的乾慧,是完全不同的。说,阿难!从乾慧心、乾欲流、有流出分段生死,这个地方的心,这个修行心,到等觉已,到这个等觉。是觉始获金刚心,这个金刚后心,就是生相无明才乾掉,金刚心就是金刚,譬喻这颗心像金刚,叫做金刚心中。金刚后心生相无明才断、才乾,乾就是断。所以,初乾慧地,如果你把他解释说,把他用一个断字来解释,就会比较容易了解,前面最初乾慧心是断欲流、断有流、断分段生死,这边的乾慧地是断无明、断生相无明、永断生死,包括变易生死,那么这二个就更清楚来分辨了。虽然名相是一样,但是,功夫则迥然不同。好,看那个注解!

[阿难!从乾慧初心,中间所历,信、住、行、向、四加、十地,而至等觉后心已。是觉,即指等觉;金刚心者,解脱道前,无间道一分,]什么叫无间道?没有被任何生死、烦恼间断,叫做无间道。我们平常是有间道,我们修行、修行,烦恼一来了,我们的道就被烦恼间隔掉,就连续不下去,不持续叫做有间道,智慧持续下去叫做无间道,不会被烦恼所间断,不会被生死所间断,不会被无明所间断,叫做无间道。无间道一分。[至坚利之慧,能破最初生相无明之惑体;是等觉位中,方始获得金刚心中,初乾慧地。宝镜疏云:此经]就是《楞严经》[始终,有二乾慧名,古来诸疏,议论纷纭,全无定准,致令后学,亦无可据;良由未悉本经之的旨耳!]就是没有看清楚,本经的宗旨是什么,的旨就是宗旨。

[盖九界众生,咸因三种业流,致有五住烦恼,以感二种生死。五住者:所谓欲受住、色爱住、无色爱住、见一切住、无明住也。]这个我们已经讲过多次。[三种流者:即欲流、有流、无明流也。]叫做三流,三流,不是那个三教九流,不是的。欲流、有流,所以这个有就是有色界,无明流,欲流、有流、无明流其实就是三界,还有三界外的无明流。[以前四住为欲流,有流,感分段生死,此在初信已断;后一无明住地,即无明流,感变易生死,至佛果乃断。]这个变易生死,其实没有生死,就是境界,那个烦恼渐渐渐渐的,把那个生灭放掉,剩下最微细的生灭。简单讲,微细的生灭,感得变易生死,粗糙的生灭,感得分段生死,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这个变易生死,其实就是微细的生灭,除了大菩萨很难去觉察。

 [以此论之,则前乾慧,乃是金刚初心,]金刚初心,[先断欲有二流,出分段生死者也。以故经云:欲爱乾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如澄浊水,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自初信之后,即志断无明,]志断无明,[但其积习深厚,故历五十四位,至等觉,金刚后心,生相无明才乾,]所以,简单讲,这个乾慧地是断生相无明的。[以此定慧坚强,方始永断,故云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乾慧也。温陵曰:前名乾慧,]跟后面的乾慧地是不一样的,前面的乾慧地,是没有办法跟如来法流水接,[以未与如来法流水接;]所以,前面的乾慧地是指没有跟如来法流水接。这里的乾慧地不一样,([此名乾慧,])是还没有跟如来的无量的妙庄严海,妙庄严海就是很大,无量无边,([以未与如来法流水接。])海就是无量无边、无量的庄严,这个就是《华严经》境界。所以二个乾慧绝对不一样。前面是没有跟如来法流水接,现在是没有办法跟如来的最无量妙庄严海而接,二种境界迥然不同。[吴兴云:以障妙觉,无明初乾,]无明初乾,[未与究竟如来法流水接故也。]

[癸十  妙觉一位]翻过来,1192,【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师父在前二堂课的时候,就有翻到这里,这已经解释过了,那我们现在轻松的把它再讲一遍! [如是,指始从乾慧,终至妙觉,重重单复十二,方能穷尽,妙觉果位。单七者谓:一名一位为单。]譬如说乾慧地,四加行的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等觉位、妙觉,这个都是单,[如乾、暖、顶、忍、世、等、妙之七者是也。]那么复的呢?([复五者,])复就是多数了,[谓一名十位为复,]如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五个统统是十,([如信、住、行、向、地之五者是也。])[以其单有七重,复有五重,故言重重单复十二也。方尽妙觉,成无上道:尽者,穷极之义:众生迷真起妄,从此法界流,菩萨返妄归真,还归此法界,穷源极证,始本合一,能所双亡,方为尽妙,名究竟果觉,得成无上正真(菩提涅槃)之道。等觉,只但称齐,始尚未合一,今于最后一刹那间,证入斯位;但惟本觉,无别始觉,寂照一如,]所以,最后统统是如,因此你就可以看到,《法华经》里面的,一切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统统是如,所以万法一如,性相一如就是这个道理,理如事也是如,因此,修行就是要证入真如,寂照一如。

[理事相即,]理事相即就是说,一个修行人,要懂得圆融,要懂得尊重,要懂得理,还要懂得事。理就是空,事就是繁多,理就是一,事就是多,所以理跟事是不二的,理跟事是不二的,所以即理即事,即事即是理。因此修学佛道的人,不能说执理废事,或者是执事废理,这个就偏一个角度,这个不是真正圆融的人。一个圆融的人,应当懂得事相。譬如说,我们修学佛道,面对没有学佛的众生,我们要懂得即事即理,我们理知道了,可是在事相上,因为他没学佛,我们的态度,就要用他所熟悉的态度,你不能用冷漠的态度,但是也不能太热情,太热情,失格,对不对?太热情不行,显然有诈,是不是?要恰到好处,待人处事,理事要圆融,恰到好处。 [三如来藏性之体全彰,四无碍法界之用显现,穷玄极妙,不可思议。成无上道:成就三菩提,三涅槃,]这个都讲过了。[至极无上之道也。]在座诸位!我们就知道说,我们要成就佛道有多难!经过了长程这个阶位,这个多难!但是还是要看夙世的善根,夙世的善根。

底下[壬二结显清净修法]【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解释一下!是种种地,皆以金刚,就是金刚藏心,观察就是妙观察慧,妙观察慧,都用这个金刚藏心就是体,用真如的体,然后显现的用观察妙慧,就是依体起用。如幻十种深喻,如幻,后面会讲到。奢摩他就是自性本自圆定,这个一般翻译为“止”,还不是很恰当,奢摩他是定中有慧,毗婆舍那是慧中有定,所以又说,定慧是均等。奢摩他翻译成中文叫止,毗婆舍那翻译成中文叫观,那么这个奢摩他(止)就是本性具足的圆定,叫做奢摩他。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毗婆舍那是分别因缘生灭相,即定之慧,前面奢摩他是即慧之定,那么这里是即定之慧,说,亡尘照性的意思,毗婆舍那,所以一般来讲,毗婆舍那叫做观。我们演讲止观、止观,所以奢摩他是止,止住种种的烦恼,应该讲,翻译成比较接近的叫做定,那么观就比较接近叫做慧,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所以修行必须记住,戒定慧,那么清净修证,渐次深入,渐次深入。所以修行,是点滴的功夫,不能逾越次第,但是有一类根熟的众生,一悟即入如来地。诸位!我们要了解,什么是顿悟?什么是渐悟?顿悟其实是由渐悟而来。我现在举一个例子,譬如说六祖或者是达摩大师,那么,我们讲这一辈子,一悟即入如来地,确实是有,有这种可能,如果善根、因缘、福德、福报具足,又碰到大善知识,见性的大善知识,确实有这样的事,可是这个人,已经是无量亿劫来所修行的渐。

诸位!讲顿,他是有渐的基础,如果今生今世,这个人上根利智,这个人根器这么利,这个属于顿根的人,顿悟的顿,但是你晓得吗?他已经修了多少久远劫来,已经出家出了多久,已经侍奉无量诸佛,修到善根、福德、因缘统统具足,这一辈子一碰到了法,见性大法,一下子就契入。虽然这辈子看起来是顿教,但是事实上,是由渐渐渐渐累积的这个夙世善根,才有办法,在这一辈子,这么的利根。那么有的人是钝根,钝就是左边一个金,右边一个屯,那一种钝,就是很差的意思,很差的意思,很差的意思,就是很糟糕,就是完全没有善根。要不然你看讲堂对面那一栋,住多少人,你看有几个人来听楞严?你看!门跟门当户对,就在我们对面,你看有多近?到底有几个人来听《楞严经》呢?可是这个法不一样,有的住得很远的人,再远他都会来,这个是非常有善根。所以有善根跟没有善根的人,是差很多的。

在座诸位,今天你来坐在台下,那是真的非常有善根,福德、因缘都具足的人,他才肯愿意说坐在这里,听听上人的开示,一般没有善根的人没办法。那有善根的,再远他都会来,再远他都会来,所以善根深厚跟善根不深厚是差很多。再举一个例子,顿跟渐差很多,譬如说,顿根的人就像坐电梯,譬如说,进去,我们到101,台北101,电梯坐上去,“呜……”,我们到新加坡去,哇!那个电梯好快!顿悟的人就是,“呜……”,一下就到顶端。请问诸位,他虽然是很快就到达顶端,诸位!电梯是不是跳一楼、二楼、三、四、五、六、七、八,是不是这样跳?能不能说一楼一下子到101?不可能,那意思就是说,虽然是顿,是坐电梯,但是他是一层楼一层楼上去的,也是一样,经过每一个阶位,对不对?也不是说坐电梯,就不用经过一楼、二楼、三楼、四楼、五楼,是不是?那么渐根的人,就在爬楼梯,爬楼梯,渐根的就是呆呆的那种人,反应又很慢,爬楼梯,人家坐电梯,“嗖……”,一下子到101楼,他不是,他是慢慢一楼一楼爬,所以顿根的人就像坐电梯,渐根的人就像爬楼梯。这样听得懂吗?但是爬楼梯,是不是也要一楼一楼爬上去?那坐电梯也是不是一楼一楼到达?到达顶端是一样,时间有差别,但是,是不是大家全程都是一样?每一层楼都要经过、透过,所以顿根的人,利根的人就像坐电梯一样,那么渐根的人,就像爬楼梯,但是他也会到达终点,但是要多修很久,要修很久。这样听得来吗?好!

[是上来,耳根圆通,称性起修,]称性起修,[所经之种种诸地,皆以金刚藏心,观察妙慧所建立也。盖金刚观察者,体用双举也。金刚,即藏性之体;观察,即藏性之用;]这个藏性,[此正藏性全体大用也,亦即首楞严定之体用也。如前所谓,金刚王宝觉自分证位中,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证一分三德。[由是位位,转入转深,而至等觉,金刚后心,完全皆是用此,金刚观察之力,内照之功所成也。如幻十种深喻:如观音自陈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亦即文殊所谓: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这前面讲过了。[故如来结云:是种种地,皆用金刚观察,如幻三昧也。]金刚观察,其实就是证得真如的心,用真如心修行,才能成佛,简单讲,没有开悟,在《楞严经》来讲,不算真的修行人。因为没有舍识用根,用根性修行,不生不灭的圆觉自性修行,才是真正的有机会成佛。要不然,永远永远用识心分别在修行。

[十喻者:如大品云:观一切业如幻,]业有三个,业因、业缘、业果,业因是幻,业缘也是幻,业果还是幻。但是诸位,我们这个果报身,就是造业来的,可是他是如幻的,如幻意思是指空无自性,是指空无自性。但是话讲回来,我们就一个肚子痛就好,今天你一个肚子痛就好,大家都有肚子痛过嘛!对不对?或者女人生产过,你就知道,有的人腰酸背痛,虽然说一切业如幻,如幻是指空无自性,没有实体可得,但是对众生那个痛来讲,那就是好像真的一样,你逃不掉的,所以不能坏因果。如幻是叫你看,看透,没有实体可得,但不是没有因果的业,除非你的三昧力能够超越因果。三昧就是说,今天佛也受果报,可是佛那个果报,对佛来讲是完全没有作用。譬如说我前世骂人,那么这辈子被人家骂回来,如果没有学佛的人,可能会发生不幸,拿刀干掉他,杀掉他,可是如果我成佛,千百万人来侮辱诽谤我,佛已经证得如如不动了,这个果报等于没有果报,没有作用,他有这个能力。所以证三昧力的人,证得究竟三昧佛果能力的人,有这个定,所有的委屈不存在,所有的痛苦不存在,所有的烦恼也不存在,虽然有还债,还这个业债,但是等同不用还,他就是工夫够。

[一切法如焰,]火焰在烧。[一切身如水月,]就是水中月,水中月就是不实在的了,那么如焰就是火在烧,刹那变化,刹那变化。[妙色如空华,]一切的妙色,外在的妙色,就像空中的花。[妙音如响。]谷响也是不实在的。 [诸佛国土如乾闼婆城,]乾闼婆就是海市蜃楼,诸佛国土就像海市蜃楼。[佛事如梦,佛身如影,报身如像,法身如化,不可取,不可舍,一切空故。]这个都在强调什么?都在强调诸法空无自性,无一法,万法唯心现量,一切众生都是妄想、习气,唯心所现的量,唯心所现的妄想的量的果报,这个就是众生。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如来也是万法,真如的证量所现的庄严国土,凡夫是由业而来的,他也是万法唯心,心造出一个正报跟依报的世界。这个不能怪别人,说我为什么投胎给你做儿女呢?这不能怪你,不是父母要生你的,是不是?所以有个不孝子常常……爸爸、妈妈!他说,你这个没有经过我的同意,不可以这样子。骂他爸爸妈妈说,你也没有经过我的同意,为什么把我生下来?所以这个就变成说,一个争论。这个因缘和合,由不得你,由不得你,也由不得爸爸妈妈,你还是由不得,因为你不是愿力来的菩萨。

[此中喻虽有十,所喻之法,不出度生、说法、严土、供佛而已。然既曰不可取,则无生可度,无法可说,无土可严,无佛可供。既曰不可舍,则任运度生,任运说法,任运严土,任运供佛,既曰一切空故,则取舍双忘,忘心亦寂,故云深也。古德云:修习空华万行,宴坐水月道场,降伏镜里魔军,大作梦中佛事者此也。]所以在座诸位!所有的佛事,如果没有会归到真如,那么意义就不大,所有的佛事,如果没有会归到因果的事相,就没有任何的意义,只是说跟着嘴巴念一念,念一念,念一念,只是结缘。所以念经、诵经、作佛事,应当依法起观,依文起观,依照经文起观照,这个就是佛事的真正意义。

 [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毘婆舍那:奢摩他,是自性本具圆定,即根中不生灭,不动摇之性,是天然本具之定体,而能照见于此,是为微密观照,圆解大开,于是称性起修,于中用诸如来,毘婆舍那。前文问答,皆无是名。][如庄严论云:安心于正定,即名为止,所谓奢摩他。正住法分别,是名为观,所谓毗婆舍那。《起信论》云:所言止者,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义故;所言观者,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毗婆舍那义故。今详此经语气,似不全同彼意,毗婆舍那,全归修意,盖是不离自性本定之中,双用即定之慧,]所以《楞严经》讲的是圆定,是圆慧,是会归真如的修行。所以叫做《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与即慧之定,亡尘照性,定慧双流。无修而修,拣彼凡外事相之染修;无证而证,拣彼权小新成之实证。故曰:‘清净修证。’从三渐次中,悟圆理,而起圆修,渐次深入,究竟宝所矣!]成佛。[二结显清净修法竟。]

[壬三 推重初心劝进]【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三增进,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禅那。三增进故,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禅那。1195,[此通结一经,大定之始终。自阿难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之定,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而如来首告之曰: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此初示佛定总名,令知诸佛,修因尅果,然后逐答阿难所问三名。]再来,[二说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开圆解。三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我们也讲过了。[四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我们讲义也讲到了一个段落。[文至此处,是禅那证位,故云如是种种位次,皆以三增进故。正助熏修,从始逮终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是三增进,乃为证楞严之最初方便矣!]

 [善能成就者:先从大开圆解,悟明根中不生不灭之性,即是首楞严天然本具之定体。]所以在座诸位!下手处,就是我们的如来藏心。那要怎么样,怎么样下手?下手处就是不生不灭的本性。本性是怎么样呢?就是我对生灭无常的世间彻底没有意见,没有意见他就没有能所,这个有意见烦恼很多,所谓意见的意思是说,我夹带着我私人的看法、观念,那么彻底没有意见,就摆平,彻底的没有意识心,这样子你才有办法入道。所以今天在团体里面,你意见特多,那就要看你背后是不是有智慧了。如果是般若智慧,那个意见,那不叫做意见,那个就是善言。那么很多人碰到一些事情,他的意见特别多,搞不定他,这个就是识心分别太严重,根中的不生不灭性,完全没有办法开采出来。所以一个人用本性修行,在一刹那之间,跟佛的体性就相应,所以下手处,就一定要对。因此,从今天起,保持如如不动,不取于相,离一切相,就跟佛的心一样,这样子,看到好的不着,看到坏的,我们知道就好,也不要去攻击、去批评,看你站在什么时间跟空间。如果要检讨,也要用理性、用智慧、用圆满的角度来检讨这件事情,也不是说用情绪来检讨,这个就是佛的心。

底下说,[然后蹑解起行,依此不生灭性,为本修因。从耳根下手,一门深入,中间经历,信、住、行、向、地,四加等觉,五十五位;无修而修,不妨幻修,无证而证,不妨幻证,于本无渐次,深入之中,不妨幻立渐次,而深入之。]在《楞伽经》就讲得更清楚,《楞伽经》完全没有任何次第,一切佛语心品,一切统统是佛的心语心品。就是《般若心经》的心精要的意思。所以《楞伽经》四品统统一样,一切佛语,四品统统一样。一般的经典,每一品都不一样,什么品、什么品,只有《楞伽经》,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品都是一样,一切佛语心品,就是这样子。

 [真菩提路者:即上诸位,真实归菩提家之道路也。干慧非真,妙觉非路,]干慧非真就是,要扣除掉前面干慧一地,扣除掉妙觉一位,妙觉已经到家了,扣除前面干慧地,扣除后面妙觉一位,所以“干慧非真,妙觉非路”,还没有进入叫做非真,那么妙觉已经到家了,不是在路上了。[以干慧相似觉,未发真信,犹未起程,故非是路,是以除之;]除之就是扣掉。[以妙觉、究竟觉已经到家,亦非是路,]在路上就不是到家,到家就不是在路上。[故亦除之;]扣掉干慧地,扣掉妙觉,[则知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者,即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也。三推重初心劝进竟。]

 [壬四 判决邪正令辨]【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作这样的观照,就如同佛讲的,这是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凡是执着六识心为真因,以事行为真修,名为他观。简单讲,就是不了解圆觉自性,定慧均等的,统统叫做他观。正观者,圆定、圆慧叫做正观,他观者,是意识心修行,不能成就究竟佛道叫做他观,名为邪观。所以在究竟的经典来讲,包括二乘人也是判为邪观的。 [上云,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是知楞严正定,全体大用,不出金刚观察。始从因地,终于果地,先顿悟根性为因心,然后依悟修证。作是观者,名为正观:欲人舍邪,而归正也。此邪、不定指邪外,凡执六识为真因,]包括二乘人,[以事行为真修者,皆名为他观。非自性之正定,即名为邪观也。]自性之正定就是圆定。[如第一卷、二种根本云:‘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二种根本,错乱修习。’亦此意也。]在这一段是[四判决邪正令辨竟。]

好,底下,[并上二详示净缘起历成诸位竟。再并上三大科初正说妙定始终竟。]奢摩他、三摩、禅那,讲到一个段落了,该是为这一部经下一个经题的名字了。底下,就是《大佛顶首楞严经》经题的名字的来源。 [戊二通示全经名目分二 己初文殊请问经名 二如来备说五名 今初]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当何名是经?我及众生,云何奉持?】[此文殊请问经名。夫名者实之宾也,义者,名之实也。斯经自正宗以来,所诠经义略备,而能诠之名未彰;]还没有彰显出来,[故以文殊,请问经名。此菩萨是根本大智,有欲如来,依义立名,]依照它的义理来立名,[即得总持之要。]所以在座诸位!一经的经题,等于一个人的脸,一个人的脸,所以师父在外面的每一次的演讲,要命这个演讲的题目,是非常非常慎重的,是非常慎重的。所以,人家看了师父演讲过的这些资料,一打开来,喔!什么、什么......,这个讲题是什么,一看就非常震撼。因为这个经题的名字,就像一个人的脸,一个演讲的讲题,就像一个人的脸一样。

[温陵曰:正宗未终,而遽结经名,]突然结这个经名,正宗分还没有讲完,叫做正宗未终。正宗分还没讲完,而遽然,突然就要结这个名字。[由初示密因,次开修证,而卒乎极果,则经之正范毕矣!结经后文,尚属正宗,旧名助道者,]以前旧名助道。[特助道而已。] 只助道而已。[尔时者:当总示逐答诸文,已竟之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已经前面有解释过了([解见在前。])[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当何名是经?正求佛因义立名,使现未众生,因名思义耳。]顾名思义。[云何奉持者:奉以自修,持以化世也。]

底下,[己二 如来备说五名 分六 庚初境智 二机益 三性修 四要妙 五因果 六总答 今初]【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啰。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这个海就是心海,眼就是智眼,心海智眼。但是,你看!这个名字这么长。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啰,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以前讲堂刚刚成立的时候,有的人来到101,要请经典,楼下问他说,你要请哪一部经典?他说,我要请一部叫做《楞伽阿跋多罗宝经》。101室说:“没有这本经,哪有这种经?没听过!”说没有这本经啦。后来就说,帮你问师父看看有没有!打电话来,我说:“有,有这本经。”“师父!这本经是什么?”“这本经就是《楞伽经》。”“《楞伽经》就说《楞伽经》,说得那么长,怎么听得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你就说《楞伽经》我就听得懂。”没办法,因为讲得太长了,讲得太长了,像如果我们讲《楞严经》,《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你看!那么长,所以题目讲得太长了,人家还听不太懂。

翻过来!1198,[文殊请名,如来具答,告文殊师利曰:是经二字,总贯下五名。此第一题,境智为名。上十三字为境,属密题;下八字为智,属显题。详玩五名,皆显密双彰。此密题境字,乃是理境,为显题智之所照也。]显,我们显教跟密教,是不是?显题智之所照。[大佛顶:大者,即众生之心,当体得名,横无边涯,竖无底蕴;佛顶,即佛之肉髻顶相,以表无上最尊,无见最妙,正以表一真法界也。] [悉等六字,此云白伞盖,七卷中。元有摩诃二字,翻为大,]在这里不列摩诃两个字,([此不列者,])[因上大佛顶,]已经有那个大字了。[连用之意,即体大也。悉怛多,般怛啰:此云白伞盖,白为众色之本,纯净绝染,即相大也。伞盖为展覆之具,普被一切,即用大也。正表一心三大之义也。]

[无上宝印者:总摄上一真法界,一心三大,圆融绝待,更无何法,能超过其上,故云无上宝印,即海印心印。《华严经》云:海印三昧威神力。《法句经》云: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一法就是一实相印。[一法,即一心之法;所印,则法法皆心,诸佛诸祖,递代相传之心印也。此上是密题,为理境。末八字是显题,为智照。十方如来:指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清净者:离分别、绝能所;海眼者,海即心海,眼即智也,谓照心海之智眼也。如珠有光、还照珠体,故以境智为名。]这个文字都简单。

 1199, [庚二 机益] 【亦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此第二题,机益为名。]这个利益众生,以根器来利益一切众生而命名。[上十六字属机,下八字属益。前云五题,皆显密双彰,独此题惟显无密。细察其意,救护亲因,亦仗楞严秘密神咒之力。阿难性尼皆此经当机,凡务多闻,而未全定力者,]你只想听经闻法,不落实到心地的定,就会像阿难一样。[皆准阿难;]就会像阿难一样。[凡欲惑炽然,不思出要者,皆准性尼。救度阿难,脱离淫难,及护持会中性比丘尼,欲爱干枯,顿证三果。此二人皆大权示现,亦可谓之密,以上属机。下属益。得菩提心者:顿悟因心;根性,即是因心,依此而修,疾趣无上菩提之果觉。入遍知海:即得入正遍知海。正知,心生万法;遍知,万法唯心。得此圆智,是之谓益。]文字都简单,看了就懂。

[庚三 性修]【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此第三题,性修为名。十方如来,必须先悟自己根性,本不生灭,是菩提因;然后依之起修,方能得菩提果。而谓密因者,乃秘密之因地心也。而凡、外、权、小,皆所不知。此四字属性具,]本性具足叫做性具。[为密题;下四字属修成,为显题。言性虽本有,修即不无,所谓无修而修,非同事相之染修,无证而证,非同新成之实证,故曰:‘了义修证’。]

 [庚四 要妙]【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此第四题,要妙为名。]要跟妙为题,上七字为妙,[上七字为最妙,]这是[属显题。大方广,以次为体、相、用三大之义。大者、直目性体,横竖无际故;方者,]大方广的“方”[具足德相,恒沙称性故;广者,]大方广的“广”[称体妙用,出生无尽故。《华严》具此三大,]体大、相大、用大,[斯经亦具,]体大、相大、用大,[益见与《华严》同旨矣!]跟《华严经》是一样的宗旨。[妙,名不可思议,莲华,喻如来藏心,因果交彻,]因中有果,果中有因,[染净一如,略取方华即果,]花,才一开放就有果的存在。[处常、净二义。王者,自在之意,亦见斯经与《法华》同条共贯矣!]同一个宗旨。 [下八字为最要,属密题。佛母,表其出生义;陀罗尼,此云总持,明其含摄义,十方一切诸佛,皆从此经之所出生故。前云:是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啰,秘密伽陀,微妙章句。出生十方,一切诸佛,故称佛母。陀罗尼:此云,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即指佛顶神咒,能总持一切诸法,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遍知觉,故冠以十方佛母,陀罗尼咒。]

接下来,讲[庚五 因果]的题目。【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此第五题,因果为名。上四字,及首楞严为果,属密题,诸菩萨万行为因,属显题。按此经原系中印度,那烂陀寺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故名《灌顶章句》。此依总彰别,]这个是用总来显示这个别。[意显此经,所有章句,皆属《灌顶部》出故。《灌顶疏》云:印度密部有五:东方阿閦佛,名金刚部;南方宝生佛,名灌顶部;西方弥陀佛,名莲华部;北方成就佛,名羯磨部;中央毗卢佛,名如来部。]如来部就是佛部。[此经是《灌顶部》,诵此章句,仗其秘密之功能,而悟理起修,亡尘照性,遂得疾趣,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无修而修,无证而证,则为诸菩萨万行,是无作妙行,蒙如来智水灌顶,亦犹刹利之受职也,]刹利就是刹利王,就是大王的意思。[证入楞严究竟坚固之果。]

[庚六 总答]【汝当奉持。】翻过来,1202,[以上五名,汝当因名思义,]就是顾名思义,名字代表义理。[敬奉受持。《正脉》云:盖必以智照境,随机受益,从性起修,尽其要妙,满其因果,方为能奉持也。夫既说全经,而又备陈经目,则如来所以应求而说者。可谓委悉尽矣!二如来备说五名竟。并上大科,二如来答定竟。]

底下,[丁三当机获益]  [分三 戊初叙述所闻 二 顿悟禅那 三渐证二果 今初]【说是语已。即时阿难,及诸大众,得蒙如来,开示密印,般怛啰义,兼闻此经,了义名目。】所以《楞严经》是了义经。看注解! [此出名总答。说是语已竟之时,阿难及诸有学大众,得蒙如来,开示密印,即指秘密心印,圆通妙体,得此为因地心,可以成佛曰印,众生不知曰密。又即摩诃悉怛多,般怛啰之义,此云大白伞盖,虽无前五字,文之略也。前文重宣神咒,述功劝持,并恳示进修,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及闻此经,]文殊师利菩萨问,([文殊问名,]当何名此经?[如来备说,]完全把这五种题目,讲清楚说明白。[五种了义名目,此五名,皆诠尽理,直指之了义。《正脉》云:名标总相,义演别相,得其别相,可以开悟,得其总相,可以奉持。盖开悟宜详,而奉持宜简,]开悟要详细的说,奉持就简单了。[然总别互收,利益齐等,故双述显益也。]

好,诸位!翻开最前面的我们经的题目,看看这个题目是怎么念的。诸位!翻开第十页的左边,又是第一页的开始,来,念一下、看一下!最前面的第十页,翻开没有?啊?你们没有是吧?我这经题再讲一下!整个题目是:《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好,我们现在先翻到这个经题,好,再翻开1197,来,看看!1197,大佛顶,再翻开来,1199,1199最后一行,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有没有?他就是节录了这八个字,然后,再来,1201,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有没有?他就是一段一段一段节录起来,然后贯串起来,就是这个经的题目。好,1203,五个题目里面,就把它节录,就变成这本经的经题。

[戊二 顿悟禅那] 【顿悟禅那,修进圣位,增上妙理,心虑虚凝。】虚就是虚融,凝就是凝定,虚融就是通达,心也定,顿悟禅那,修进圣位,增上妙理,心虑虚融同时凝定。[前叙闻并及大众。此悟,乃大众同悟也。顿悟禅那者:自如来逐答,三定别名,并未言禅那,独至此处,始一称之,下连修进圣位,足显谈圣位处,即是说禅那耳。]有禅那才有证位。[文从信、住、行、向、四加、地等,顿悟渐修,经历五十五位,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增上妙理:增上,殊胜也;妙理,即玄妙理体,迥超权渐,乃圆顿之极则焉。心虑虚凝者:《正脉》云:全经朗彻,万象一心,海印森罗,言思不及之境也。]

底下, [戊三 渐证二果]【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这是指阿难,那么微细烦恼就是指思惑,就是证二果。阿难断除三界,三界有见惑跟思惑,修心,修心就是修所产生的惑,就是思惑,修心六品,微细烦恼。为什么微细呢?因为这个思惑比见惑更微细。[前虽悟同大众,而证有分别,此阿难进位于二果,非大众同证也。断除三界修心:此断思惑,于修道位中断之,故曰修心。]所以见道位所断,叫做见惑,修道位所断,叫做思惑。[然全分八十一品。通三界九地,每地各九品,断欲界前六品,而证二果,断后三品,而证三果,断上二界八地七十二品,而证无学。今云六品,即欲界前六品也。阿难原是初果之人,自闻经至三卷终,大开圆解,顿获法身,然理虽顿悟,乘悟并消,]乘悟并消就是仰仗悟性、大悟、圆悟才有办法消除。[事非顿除,]在事相,事就是指习气,事相就是指习气,习气没办法一下子顿断。[因次第尽,故至此方证二果。微细烦恼者:即思惑,拣非见惑之粗耳。足见阿难烦恼障重,所知障轻故,虽证二果,决定自知,成佛不谬也。请位至此,名圆位因果周。]

[三当机获益竟。正宗大科,丙初正修具示成佛妙定竟。] [楞严经讲义第十九卷终]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四册终]  那么你们那一张,大张的科判没有带来,有吗?没有。都在第一册里面,那一张大张的,要是我们讲到大张的科判,就是奢摩他、三摩、禅那,讲的分量也满多的。我们现在讲到1204页,因为后面这个都很简单,只是重复前面所讲过的,八地七十二品,那个统统讲过了,这里就不再啰嗦,不再啰嗦。

那么今天上课上到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是第十四套,第十四套的讲义,到这里一个段落。那么第十四套的《义贯》明天开始上,所以明天上一天的课,一堂课,那么再来,四月七日跟八日,等《梁皇》过后那二天,就要带这一本,后面的三节,统统带《楞严经义贯》就可以,知道吗?那么,我们《讲义》的第十四套,到这个地方一个段落,那么下一堂课,还有下下个礼拜,四月七日、八日,星期六、星期日,要上这个《楞严经义贯》,这一本下册的《义贯》。所以,明天起,连续三次的上课,都带这一本就好,因为要减轻大家的负担。

诸位!请合掌:愿以此功德,消灾在座诸位法师,消灾在座诸位护法居士大德,回向本讲堂消灾点灯及亡灵牌位拔度者,回向南投养德禅寺纳骨塔一切亡灵,回向花莲佛兴寺纳骨塔一切亡灵。一起念: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明天带《楞严经义贯》,下课!(未完)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200~300链接(未完)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01~200链接(未完)

楞严经讲解300:为了这个很长远的菩提之路,在家饮食营养一定要自己均衡

楞严经讲解301:在如来像前承佛威神力,舍少部分之身以偿宿债之微因求取忏悔灭罪

楞严经讲解302:八识田的种子在梦中会幻化出来,梦中遇到恶境界会念佛念咒就是真的功夫

楞严经讲解303:出家众每天忙于法会说是在度众生,其实跟了生死,跟道都没有关系

楞严经讲解304:选择同参道友,要选择那个心在道业上的

楞严经讲解305:楞严神咒详释:第一会有如调兵遣将布置部队,第二会一声号令下开始突袭

楞严经讲解306:会招感鬼神大部份是身口意不净,所以要全力的护净,一心持净戒

楞严经讲解307:生病的时候拿那个药和一杯水念楞严咒七遍后,水跟药给病人喝

楞严经讲解308:在阴间里面最胜、最尊重的是佛教,很尊敬学佛的人

楞严经讲解309:十方如来所有的功德都给这个持楞严咒的人、佩带楞严咒轮的人

楞严经讲解310:持咒并不能令你于犯戒有豁免权,持咒灭罪是指灭发心持咒之前的旧业

楞严经讲解311:我们今生今世有因缘来听闻到这个佛法,希望大家不要缺席

楞严经讲解312:修习一除恶因要断五辛,二要断婬杀盗妄,三破坏六根不去攀缘六尘

楞严经讲解313:修行人不了解真如自性最痛苦,用功也不对,不用功更不对

楞严经讲解314:要很小心,有这反覆无常的个性、情绪的人很容易堕落化生

楞严经讲解315:凡夫有凡夫的生活方式,圣人有圣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样的

楞严经讲解316:犯了重戒的人一般来讲是没有救,但是看到楞严经就会充满希望

楞严经讲解317:当你于一件小事情耿耿于怀,这时的你就已经失去正念了

楞严经讲解318:所有的相都是你的心,对相不满就是对你的心性不满意

楞严经讲解319:觉得修行很行,但为了某件事情又起烦恼,就是你的修行还是不行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一(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净空法师《法华经大意》目录01-66(全)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 01-287目录

宣化上人法华经浅释 01--102 (全)链接

宣化上人六祖法宝坛经浅释01-23目录(全)

宣化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浅释目录(全)

宣化上人华严经浅释目录01-60链接(未完)

净慧法师僧伽吒经浅释01-18目录(全)

元音老人楞严要解目录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01~300链接(未完)

师大德悟道因缘 集 链

阿弥陀佛的故事十集链接

《寿康宝鉴》原名《不可录》白话版 全

上感应篇目录01--40(未完)

自然疗法:不一法师棍棒推拿、按摩疗法教学视频

修福者必看:文昌帝君阴骘文大意(净空法师讲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