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讲解351:从今天起绝对不发脾气,绝对不恨任何一个人,你的相似三昧就现前

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十习因、六交报、七趣轮回22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6284m12fc&width=500&height=375&auto=0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视频讲座:

十习因、六交报、七趣轮回 22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首先我们先修正一下,上个礼拜宣布的,说我们今天跟明天,都要带《楞严经》义贯:现在修正一下,今天可以把义贯的第十五套,最后一堂课,大概七十页可以结束,换句话说,明天要带这个《楞严经》讲义来,明天要带《楞严经》讲义来,那么明天带这个《楞严经》讲义,我们从第十六套,也就是最后一套来开始来上课,那么我们今天就上这个,《楞严经》义贯的第十五套的最后一堂课,我们每天都有一定的进度。

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B.色界天——四禅天(A)初禅三天。

1.三天名义:①梵众天。因为我们在《楞严经》讲义已经讲过了,那么在这个义贯就用留览的方式,碰到需要解释的,师父会再强调它的重点。经文:【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

 [注释]:「所修心人」:即]也就是[修心之人。]因为佛法是心法。「不假禅那,无有智慧」:「假」,]就是[藉,(同借)利用。「禅那」,]就是[禅定,或]者[亦]也是[指首楞严]大[定。「智慧」,]是[指佛]的智[慧,真实之]的[智慧。谓]是说[:若修行人,不修无漏的禅定,亦未得佛智。]那么这个无漏是什么意思呢?无漏的禅定是什么?无漏就是究竟涅槃,究竟涅槃叫做无漏,无漏就是究竟涅槃。「但能执身,不行淫欲」:]是[以无智慧,故]所以[不能行慧观,]许多人对这个男女的淫欲这一关一直突不破,尤其是在家居士,其实好好的冷静看一下,没有那么可爱的,譬如观欲是不净的,我们这个色身,每天都流口水、大小便,再来死了以后会发臭,再来会长虫、会烂、会流出不净,最后就一定会剩下白骨,这个白骨经久了以后,风化了就变成骨灰。

这个世间如果你稍微冷静一下,这个淫欲没有那么难断的!稍微观慧,观照一下,[观欲不净、]了解是[无常、]我们所执着的这个色身,或者男女,有一天他就一定会败坏的,万法都是败坏之相,天是棺材盖,地是棺材底,无论闯哪里,总在棺材里,观一下无常,这个世间没有想像的那么多的可爱事,修行还是列为最重要的重点。那么接下来就是有这个色身就有[苦、]到最后都一定会化成[空等,]其实现在当体就是空啦![而令其心究竟离欲;]所以为什么皈依佛是两足尊?皈依法是离欲尊?为什么?皈依法为什么是离欲尊?因为所有的世间人都没有办法离欲,所以皈依了法就是依照佛陀所讲的这个正法,你就可以离开欲望的束缚的痛苦,欲望后面接着就是苦,没有第二个,欲望所有的反应,最后就是苦。底下,[因此他们只能以信解力、意志力、及持戒力制欲,执身不淫。]

「想念俱无」:「想」,]就是[忆想。「念」,]就是[思念。已作而思之曰]叫做[想;未作、欲作而思之曰]叫做[念。]「无留欲界」:「留」,]就是[居留。谓来世不再居留于欲界。(但这只是暂时如是;因为尚未证圣道,未]没有[究竟出离欲界;故]所以跟[与阿那含之永离欲界]是大[][][。)] 「是人应念身为梵侣」:这是译者省文,应]当说[言「是人命终后,应念……」。]也就是持不淫欲的人,这个人临命终,就到清净的天界去。[「梵侣」,]就是[梵天之俦侣。]也就是伴侣。[亦即]也就是[化生于色界初禅天中,为禅天中人。] 简单讲,你要进入初禅,就必须男女断淫,淫欲就要少之又少,不行淫欲了。简单讲,不行淫欲的人,那么临命终就会来到梵众天,那为什么持八关斋戒呢?在家居士要常常持八关斋戒,所以,在家居士常持八关斋戒,八关斋戒那一天就是过出家人的生活一天。所以因此,在家居士常常持八关斋戒,他临命终往生梵众天的机会就会很大,因为不淫欲。「梵众天」:为梵天王之子民,天寿二十小劫,身长半由旬。

[义贯]:「阿难,世间一切所」有「修心」之「人」,若「不假」无漏「禅那」修习佛定,且「无有」真实「智慧」,而他们「但能」以信解力]以[及持戒力「执身不行淫欲」,]就是这个色身不行淫欲,就是远离男女,[甚至「若行若坐」四威仪中,欲「想」与欲「念俱无」,]也不会去想念男女的淫欲,[欲「爱」之「染不生」于心,]男女的欲爱之染污心,自然也不会生于他的心,[故]所以[其]这个[人来世「无」复「留」居于「欲界」;]也就是对男女越没兴趣的,越淡薄的,他跳出去的力道就越大,弹出去的力道就越大![「是人」命终之后,即「应念」化生于色界天上,「身为梵」天之俦「侣。如是一类」众生,「名梵众天」。]所以在座诸位,你会数学的话算一算,在座诸位,你现在做一个人,就算你有结婚,你把这个男女的欲望看淡薄了,经过三十年、四十年,死亡了,一下子就可以跳到色界的初禅天,这假设说,你想想看,这个果报吓死人了,这个是用数学来算是很合算的,才三、四十年的持清净戒,一下子就跳到初禅天,经过多少劫了,清净的这个初禅天,天寿二十小劫,所以怎么算都划得来!在座诸位,简单讲,就是用三十年持戒清净不行淫欲,天寿二十小劫!那个快乐怎么能比咧?所以因为我们愚痴不懂得佛法,每天都生活在这个男女的欲望束缚之下,怎么样都摆脱不了。

 [诠论]: [从色界初禅天以上的十八天,虽然都已离欲染,但]是[尚有色质,貌如童子,身白银色,衣黄金色,但]都[无]没有[男女之别,纯是化生,以其色身殊胜,故称为色界。][色界又称]为[梵世,或]者[梵天。梵者,净也,以离欲染而得清净。色界天不但离淫欲,连食欲及睡欲都已离]了[,稍有饥饿或]者是[困倦,便以禅悦为食,]什么叫做禅悦?注意听!禅定能生喜悦,禅定令心喜悦,所以一切众生心没有喜悦,就是因为他没禅定,注意这个禅悦是很重要的功夫,一切功德必须从喜悦心来完成,那么一切真正的修行人,必须以禅悦为食,不贪着这个饮食,以禅定为饮食,禅悦为食,[入于禅定,出定]的[时]候[,即]就[精神饱满,如]就像[欲界人吃饱]饭[、睡饱]了[一般。因此,欲生禅天,须先离欲,不但离淫欲,]而[且离五欲,才能超离欲界,生于色界。故]所以[经]典说[云:「离欲得初禅」。]

②梵辅天。经文:【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那么这一天又更高了,要行梵德。

[注释]:「欲习既除」:]就是[淫欲之习已经伏除]了[。]在这里,因为他不是证阿罗汉果,没办法断除。在经典里面讲,三果,在家居士的三果阿罗汉,还有微薄的男女的淫欲的习气,在律学里面这样讲,所以在家居士最多,最多,有夫妻关系的,最多能证三果阿罗汉,所以在所有的经典里面,释迦牟尼佛都赞叹出家,出家才能真正的离欲,所以出家众才能证四果阿罗汉。在家居士因为有男女,有夫妻,所以最高的果位就只有三果阿罗汉。「离欲心现」:离欲之净心显现。「爱乐随顺」:爱乐随顺不违诸律仪,不再是强制执行。这是因为这]一[类人,已]经[有定力,已产生定共戒,]什么叫做定共戒?由定所引起的自然持戒,叫做定共戒。[故]所以[由其定力所持故,自然能持戒清净,因此不再有强行之苦,而有顺于定力而行,得顺行之乐。「梵辅天」:「辅」]就是[辅臣,为梵天王之辅臣。天寿四十小劫,身长一由旬。

 [义贯]: [此类众生淫「欲」之「习既」已伏「除,离欲」之净「心」即得显「现,于诸律仪」已能由定力所持故,「爱乐随顺」不违。「是人」于]临[命终]的时候[后,「应时」生于色界初禅天,而自然「能行梵」臣之「德」,]在这里称臣,因为后面还一个大梵天,大梵天称为王,叫做大梵天王,那么这里梵辅天就称为臣,所以这能行梵臣之德。那么[辅佐梵王弘扬德化,「如是一类」众生「名梵辅天」。

③大梵天。经文:【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注释]:「加以明悟」:「明悟」,]就是[即有智慧。]在这一天,[谓不但]要持戒[具戒,且]同时[]足有[智慧,有戒定][慧。当然,其]它的[定力必然]一定[比前更胜。] [「大梵天」:初禅天之王,天寿六十小劫,身长一由旬半。] [义贯] [此类众生「身心妙圆」,四「威仪」俱皆「不缺」,]四威仪就是行住坐卧啰!简单讲,一个出家众的修行人,我们的行住坐卧还不能让众生有批评,或者是毁谤。[不但具「清净禁戒」,且「加以明悟」之智慧。「是人」于][命终]的时候[后,「应时」生于色界初禅天,自然「能统」御诸「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众生「名大梵天」。]

 2.结语:伏漏、离欲界苦。经文:【阿难,此三胜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注释]:「三胜流」:即]也就是[初禅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胜」,]就是[殊胜,此为与下界比而有二种殊胜:]下界就是欲界,跟欲界来比的话,这个色界又更殊胜了,[身]体也殊[胜]因为都是这个童男身,以[及乐胜。]那么[「流」,]就是[辈,流趣。] 「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正修」,依真本而修,]依真本[即]就是[依性(如来藏性)起修。]也就是不生不灭的涅槃妙性起修,[「真三摩地」,指如来正觉之三摩地。盖四禅八定乃]是[属「凡夫定」,]凡夫就是永远不能出三界,叫做凡夫,不是圣人的定,[而如来正觉之三摩地是为佛定、无漏定。]无漏定就是不再生烦恼,不是暂得如是,什么叫无漏定?是一证永证,一证入他就是永远断烦恼,不是说我暂时没有烦恼,明天、后天他再起烦恼,这个叫做有漏,有漏就是会再重覆起烦恼。无漏定,就是一证永证,没有讨论的空间,他绝对不会再一下有烦恼,一下子没有烦恼,所以叫做无漏。这个无漏一句最重要的关键,就是一证永证,不会再来有任何的烦恼。「诸漏不动」:「漏」,]就是[烦恼。此]这个是[指欲界的烦恼所不能动。]「初禅」:初禅于三界九地中,又称]为[「离生喜乐地」,以初离欲界生死烦恼,得禅定之喜乐故。于三灾中,初禅天仍能为劫火所烧,即]也就是[所谓「火烧初禅」。]

 [义贯]:「阿难,此三」种殊「胜流」趣之天人,已臻「一切」欲界之八「苦恼所不能逼,虽」仍「非」依真本而起「正修」得如来正觉之「真三摩地」,仍]是[属凡夫定者(而非佛定),]凡夫定是什么意思?就是暂得如是,非一证永证,叫做凡夫定。[然于其持戒且修定之「清净心中」,为欲界「诸漏」所「不」能「动,名为初禅」天(离生喜乐地)。]

[诠论]: [四禅八定]是[属]于[凡夫定,但]是在[于正定中,亦]也[有「四禅八定」之名。然而凡夫定中的四禅八定,与]跟佛的,跟[正定中的四禅八定,名同而义不同。有]什么[何不同]呢[?] 

 [一、方法不同,即]它[所依]的[不同。凡夫定]是[为依有漏心识]注意,注意那个心识,佛用的是如来藏性,是本性修行。记得!生灭法用的都是心识,简单讲,就是有执着的,有起伏的,有分别的,有生灭的,统统叫做有漏心识。所以师父一直强调,我们要用圆觉自性修行,就是下手处就要不生不灭,没有任何的讨论空间,下手处就是不可得,悟诸法不可得。所以依有漏心识,[或其他世法起修,]比[如]说[依地、]依[水、]或者依[火、]依[风]等[等;而正定须]要[依]用[本性、]本性就像法界性,就是不生不灭的法界性,法界性不生不灭,佛性不生不灭,众生性本来也是不生不灭,因为妄动,所以有三细六粗。所以我们正定必须[净圆觉性]清净的圆觉自性[而修,故]所以[二者]大[不]相[同。]

[二]者[、目标]也[不]一样[同:同样是达到初禅,乃至四禅,但求凡夫定者系以此为最终目标,以此为满足,亦即]就是[以现生能达]到[初禅定,乃至四禅定,来世得生色界天,暂离欲界苦,以此为足,不知禅天仍在轮回之中。而正定者,系依本性而修;虽]然[亦]也[达初禅,乃至四禅之境界,但]是[禅定对他们]来讲[而言,只是手段,因他们要依此定力而进修首楞严三昧,得于佛定。] [故]所以[两者目标迥然不同。是故应知,修正定者,虽亦得四禅四定,但只得其名,只达其境界,而不住于其中,不味著其境界,故]所以[能入乎其中,出乎其外,进修无漏。]

(B)二禅三天: 1.三天名义。

 ①少光天。经文:【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圆满梵行,澄心不动,寂湛生光;如是一类名少光天。】这一天有光了,少光天,这一天有光了。 [注释][「其次梵天」:亦即]就是[高于初禅之梵天。] [「圆满梵行」:「梵」,]就是[清净义,]我们持戒清净的人,称为梵行。所以佛在这个《阿含经》里面讲,生、死已了,梵行已立,不受后有。这个就是梵行,梵就是清净行,所以[因二禅天人具足戒定慧,故]所以[][圆满。然而须知,其定慧并非如来无上的佛定、佛慧。又,与初禅三天相比,梵众天具戒,梵辅天具戒定,大梵天具戒][慧;今]现在[二禅天]就必须[具戒定慧,故]所以[][圆满梵行。]  [「少光天」:以其心光][及身光尚劣,故]所以[称「少光」。天寿二大劫,身长二由旬。]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的,就是说:你想想看,连这个少光天都要修持戒定慧,虽然不是无漏的戒定慧,你想想看,单单一个生灭法的升天,都必须修戒定慧,何况说我们出世间法而不修具足戒定慧。

2108页: [义贯]: [「阿难,其次」高于初禅之「梵天」,乃]是[「统摄梵人」,具戒定慧,「圆满梵行,澄」凝「心」水「不动」,因而「寂」静「湛」然而起用,全身「生光,如是一类」众生,「名少光天」。 ]喔!这个有好处,晚上就不用点灯了,你就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了,也不必借用着太阳,也不必借用着月亮啦,也不会用核能发电厂,在这一天绝对没有核能发电厂,自己身上都有光。

②无量光天。经文:【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注释]:「光光相然」:「光光」,身光与心光。「相然」,辗转相燃相映照。以其定力转胜,故]所以[其光亦胜于前。「无量光天」:天寿四大劫,身长四由旬。四由旬多少?一百六十公里,四四十六,一百六十公里的身长,就这里差不快到台中了。[义贯] [此类众生由于定力转胜,其光亦胜,]那么[身「光」与心「光」辗转「相然」相映,「照耀无尽,映」照「十方」小千世「界」皆「遍成琉璃;如是一类」众生,「名无量光天」。]

③光音天。这三天都有光,用光变成音,变成一个教体来度化众生。经文:【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注释]:「吸持圆光」:吸取执持圆满之][光明。「成就教体」:成就以光代音之梵行教体。像我们世间人碰到了好人,世间人碰到了好人,就用语言的教育,要知书达礼,对不对?那么世间的恶人,那么就不能用这个教体了,用什么?用监狱、牢狱来教化他们,因为实在是太恶劣了,杀人、放火、强奸,无所不干,那么这个教育他们就不一样了,但是这个也有福报的问题,诸位,你在这个国度,犯了这个罪,跟另个一个国度犯这个罪,是两码事情。

我举一个例子来讲,最近沙乌地阿拉伯刊登一个骇人听闻的这个报导,它说有一个印尼的外劳,印尼的外劳是全世界输出最多的国家,这个外劳四十几岁,将近五十岁,女众,她来到这个阿拉伯,沙乌地阿拉伯当这个女佣,赚了一点钱,赚一些钱回去养家,家里也有女儿,还有儿子,那到沙乌地阿拉伯来的时候,就当女佣,这个时候到沙乌地阿拉伯来,他们对她非常的刻薄,时常鞭打她,再来,也不给她饭吃,再来,有时候又对她骚扰,常常用皮鞭抽打她,那么精神虐待她,有时候晚上不让她睡觉,让她一直清扫,一直清扫,她又为了赚那么一点点钱,而又忍受一切。那么后来,有一次沙乌地阿拉伯这个,要对她非礼,两个在极端的愤怒之下,一个是要强奸她,一个是要维持她的尊严,也不让她侵犯,后来两个人就起争执,这个印尼佣拿了一支尖的东西,不小心,两个在争吵当中刺到了胸部,就是倒地了,流血过多就死了。

死了这个就很麻烦,就抓起来了,杀掉雇主,这个在沙乌地阿拉伯非常严重的问题,好,经过了两次开庭审判,这个她的女儿就奔走,包括印尼的政府,很多都介入这件事情,结果开庭第二次花了五个月,那么沙乌地阿拉伯都没有动任何的声色,那么她的女儿,喔!台湾人讲,到处奔走,为了这个法律的问题到处奔走,结果咧?她回到印尼的时候,还准备要去沙乌地阿拉伯救她妈妈的时候,才五个月,第二审而已,第二天砍头,沙乌地阿拉伯,像回教这个地方,你看到的只有三种死法,一、用沙乌地阿拉伯的弯刀砍头,砍头喔!不是枪毙喔!咻~,没有任何讨论的空间;二、吊死,用绳子吊死;三、用石头砸死。巴基斯坦一个小女,才十六岁,爱到一个另外的种族,那么宗教信仰不一样,十六岁,法院判她:石头砸死,十六岁,这个在美国,恋爱自由的世界里面是很正常的,这个国度用石头砸死,这真的是石头砸死了!现在话讲回来,讲到这个印尼佣这个,没有任何的迹象说要马上要宣判死刑,第二天就拖出去砍头了,这个印尼佣要是今天发生在台湾的话,这个法官一定不会判她死刑,因为他后来一定会写一个:处境堪怜,也就是说你遭遇的这个事情,实在让人家同情跟怜悯,你只是防卫,不小心刺死你的雇主,所以你看看!我们没办法理解传统的回教的律法,我们真的没办法去理解,那么西方的这个律法,法律跟这个伊斯兰的戒律,法律也不是一样。

「发化清净」:「发」,]就是[宣发。「化」,]就是[梵行之教化。「清净」,以无著无染故]所发叫做[清净。]「光音天」:天寿八大劫,身长八由旬。

 [义贯]: [此类众生「吸」取执「持圆」满之「光」明,「成就」其以光代音之梵行「教体」,宣「发」梵行之教「化清净」无著无染,「应用无」有穷「尽;如是一类」众生「名光音天」。]

 2.结语:离忧、伏粗漏。经文:【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悬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

[注释]:「一切忧悬所不能逼」:因为于初禅天中,刚离于欲界苦,恐怕还会坠落,故]所以[忧愁悬挂,其心隐隐不安,须时时以修「有觉有观」来对治。今既已至于二禅天,离欲界已远,因此害怕坠落的恐惧感已息,忧悬所不能逼,因而安心于定中入「无觉无观」之观行。]「虽非正修真三摩地」:虽]然[是无觉无观,但也仍非如来之正觉三摩地,仍属有漏定。]「粗漏已伏」:「粗」,]就是粗,[大也。初禅时只得漏心(烦恼心)不动,但尚未能制伏。今二禅天中,能以定力压伏前五识烦恼心,令不起现行,故]所以[称「粗漏已伏」。] 「二禅」:于三界九地]当[中,又称定生喜乐地,以其能以定力功德,发生喜乐。此天于三灾中,火灾不到,但有水灾,即]也就是[所谓「水漫二禅」,以其心中具有喜水故。]

 [义贯]: [「阿难,此三」种殊「胜流」趣之天人,「一切」初禅天人怖坠之「忧」虑「悬」罣(挂)「所不能逼,虽非」依寂常之真心「正修真」实「三摩地」,然其「清净」梵行「心中」,前五识现行之「粗漏已」以定力压「伏」不起,]这一段什么意思?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简单讲,就是不再着于五欲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简单讲,这个人我用一句现在的来讲,就是说,对于山珍海味看得开,也不会重于享受自己的床铺,要怎么搞?搞一个房间几十万、几百万,那么这个人也不会喜欢去跳舞,他所有的都是正当的、一个健康的,比如说健行,爬爬山,顶多就是这样子,用现在化的语言,叫做粗漏已伏,以定力压伏,这个当然离外境,不着外境以外,内心里面是有下定决心的,所以修行人,那个下定决心,很重要!诸位,如果你为了你的理想,你就必须坚持你的理念,才能看到你的理想,所以坚持就是我们理想的阳光;你没有坚持,(你就)没有办法见到你的理想,也看不到阳光,所以如果你修行佛道,你就必须坚持正信、正定、正见、正智慧,八正道,一切都要正。那么所以说,现在就是还没有证到阿罗汉果,所以以定力压伏不起,这个就很了不起了!

压伏不起,在座诸位,这个就是我们净土法门讲的,临命终的时候能一心不乱,虽然没有断,暂时伏惑,所有的法门都要断惑,只有净土法门在临命终的时候,注意听喔,临命终,因为他这个五欲六尘已经不执着,习惯了,他也不会执着于这些,世间的这些男男女女,唱歌、跳舞,这些统统没有兴趣!统统能够伏住,临命终的时候,只要碰到有人助念,所以在修净土法门,有一个如石压草,在座诸位注意看师父这里的比喻,这个很重要的!诸位!这个呢,这个就叫草,(师父以左手手指表示)如果是证阿罗汉果,这个就是断,(师父用右手表示)把这个草剪断,现在如果这个叫断惑,断惑就是剪断…那么如果我们临命终的时候,这个是杂草没有错,可是呢?我们平常咧,注意看,这个很重要的比喻,阿弥陀佛,去掉五欲六尘,在念阿弥陀佛…咦!这个五欲六尘萎缩了一点,再念阿弥陀佛…咦!又萎缩了一点点,阿弥陀佛…如果我们下定坚定的往生的力道,拿了一块大的石头,我就是要往生极乐世界了,拿一个大的石头把这个草,怎么样?压下去,虽然没有断,没有断喔,根在底下,虽然没有断,压下去,念佛、念咒,阿弥陀佛……持大悲咒、拜大悲忏,对不对?普佛、助念,统统压住了!

诸位,这个临命终,所有的种子出来的,现在就因为已经压住了,虽然没有断根,可是这个功夫不得了,压住了,如大石头压草,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就接引往生,就接引往生。就是要压下去,拿那个阿弥陀佛大石头压下去,压下去,压久了,如石压草,虽不断惑,亦得往生。所以净土法门是超三界的特殊法门,就是不必断惑,只要伏惑。那么这个当然就对一个修行来讲,这个就没有这么好的事情啦!所以师父还是认为净土法门还是最殊胜的。所以讲到这个伏惑,跟我们了生死的,有很大很重要的关系。所以因此在座诸位,我们要做一种工作,就是要:包容的心、喜悦的心、宽恕的心、不计较的心,这样你的惑慢慢慢慢慢慢~咦!千万不要说:哎呀!对方很愚痴,很无知,他的名字又叫做白目。你就跟着生气,跟着一直晃动,一直晃动,那么诸位,那么你就草一直生起来,一直生起来~所以在座诸位,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所以有时候要学佛,要学大慈大悲,有时候要学大慈大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有时候要学自私一点,知道吗?要学自私一点,就是说,你发生什么事情,跟我都没关系!一下就把它压下去了!拿一块石头就压下去了。这样习惯,让它习惯,让五欲六尘没有任何的发芽的机会,让念佛发大愿、行善,一直把它压下去,一直压下去…

所以在座诸位,有的人一直问师父这个问题:我的烦恼很多,到底怎么办?很简单,就是功夫不够成熟,功夫要够成熟了,你不会有这个问题。像我们,我们不晓得要烦恼什么咧?他看到什么都很烦恼,我们看到什么都很快活。我就不知道——怎么会心境差这么多咧?你看到什么都不顺,可是我看到什么都很顺,如果看到造恶业的众生来,我们也感谢他说,哇!他造这个下地狱的恶业,造这个地狱的因来成就我,现在要找到这么样成就我的,已经不多了!还很感谢他咧!你会转念,注意,转念就是菩提!所以你这个痛苦的念头,一直想:他这个人真可恶!你再想到说,我这个念头比他更可恶,因为你在抗拒他,你把他的,这个人很可恶,换过来说,是我这个念头比较可恶,知道吗?把他搞成敌对,就是不原谅你自己的清净自性。人有时候真的要学自私一点,我所谓的自私,就是守住自己的清净心,其它统统不要管,这样就OK,这个就是修行的关键!这一般人他不懂,师父,我的妄念很多,不晓得为什么断不了?妄念就是很简单,着境以为实嘛!执着这个外境是实在的,再来是什么?再来问题出在习气。你放纵这个习气,一直放纵这个习气,当然你的烦恼断不了了,烦恼断不了了!

所以我看到这些可怜的人,我不会说我去恨这个人,这个人造了很多的恶业,或者是口业,我知道这个是非的人,我只有两种方式来对待这样的人,一、我很同情这个人,我很同情他,他造自己的恶业,不知道自己在造恶业,我很同情他;二、就是远离,远离,所以宁可跟大智慧的人一起死;也不愿意跟一个大愚痴、是非的人一起活着。所以,宁与智者同哭,不与愚者同笑。这个就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在文殊讲堂就有发一个愿,要死也要死在文殊讲堂!喔!你这个愿力发对了,怎么死也要死在文殊讲堂,因为有助念团嘛,是不是?还有点灯、拔度,对不对?所以你对这个教界有所贡献那我们就是倾全力以赴地来支持你,所以说,这个解脱都在一念之间,在一个观念之间,所以在讲到伏惑跟断惑。诸位看下去,以定力压「伏」不起,[「名为二禅」天(定生喜乐地)。]

接下来2113页:(C)三禅三天。1.三天名义

①少净天。经文:【阿难,如是天人,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注释]:「圆光成音」:其圆满之光明成就音声。「披音露妙」:披发音声,显露妙理。「发成精行」:复依妙理发成精玄之行。「通寂灭乐」:「通」,]就是[达到。谓:以定力初伏第六识,而达于禅定中轻安之心所发][寂静之乐。]诸位,那个轻安,很不容易达到的,轻安,在经典里面讲,轻安要相似三昧,也不是正三昧,轻安要相似三昧才能达到,就是虽然不是正修行的三昧,可是要相似三昧。在座诸位,如果我告诉你一句话,那么你就是有轻安的心,三昧,相似三昧。如果你三百六十五天,记住师父的话,三百六十五天,从今天起,绝对不用发脾气来解决事情,绝对不恨普天下任何一个人。诸位你的相似三昧就现前。记得,从今天算起,一年三百六十五,你在那个月历,自己做笔记,我这三百六十五天有没有发嗔恨心?有没有发怨恨的心?没有!相似三昧就现前!因为佛弟子一般不会着于五欲六尘的,对这个吃喝玩乐没有兴趣的,是不是?但是功夫不到的时候,那么这个嗔恨心还是没有办法除掉,如果你一年里面,一年,那么你就有相似的功夫,相似的功夫有什么好处?你临命终,往生你就有把握。

因为不生气要让它变成习惯,我告诉你,你常常生气,你临命终怎么办?你有把握临命终,全世界的人都不会对不起你吗?冤亲债主不会报复你吗?这个很难讲的,对不对?说不定你在临命终的时候,你最讨厌的那个人刚好现身,哇!那你怎么办?你在活的时候你可以说,我临命终的时候,那一个人不要来看我,那一个人千万不要来看我,如果注死不死,就是好死不死、凑巧,那个人刚好走到你身旁边,那你怎么办?你这辈子最不喜欢看到他,临命终看到,噗~又讲不出话来,那怎么办?所以一定要把那个心中的恨,对某一个人的不满,彻底摆掉。这样你临命终的时候,你就有十足的把握,如果你那个恨,你所讨厌的那个人,临命终刚好来为你助念,他也不知道你在恨他,讨厌他,你就把他改成观念,观念转换一下,我那个善知识又来了!稍微改变一下,我那个善知识又来了,又来成就我了!稍微改变一下这个观念,我那个善知识,意识就是你很讨厌的那个人,现在把他转换一个念头,说:我那个善知识要来成就我了,我不能生气,这样,久了就是习惯了,不能让愤怒引导你的生命。哲学家讲:不可以让愤怒引导你的生命。[然此寂灭乃相似寂灭,非可滥于本性之寂体全显之真寂灭,两者系同名而异体。][「少净天」:天寿十六大劫,身长十六由旬。

 [义贯]:「阿难,如是天人」,以其「圆」满之「光」明「成」就「音」声,而「披」发「音」声显「露妙」理,复依妙理而「发成精」玄之「行」,更以定力伏第六意识而「通」达相似「寂灭」之禅定「乐」,非真寂灭,「如是一类」众生「名少净天」。]

 ②无量净天。经文:【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注释]:「净空现前」:「净空」,]就是清[净]之[境]界[亦]也[空。]如果你着一个清净的境界,那么也是执着,包括净境亦空,[谓此类天人,以定力转深,故得令其于少净天所证之净境,亦达于空。以净境亦空故,达无量净。「引发无际」:「无际」,]就是[无边际。谓引发虚空与净境皆无边际。「无量净天」:天寿三十二大劫,身长三十二由旬。]

[义贯]: [此类天人,以定力转深,故「净」境亦「空」之境界得以「现前」,]亦空就是无所得,[因而「引发」空与净皆「无」边「际」,斯觉「身心轻安」,无累无碍,]所以为什么要修空行?为什么要修无所住?为什么要修无求?诸位,三门清净绝非虞。你看,唱这个偈颂的时候,有唱过三门清净绝非虞吗?三门就是无相、无愿、无求。无愿就是无求,所以,我们为什么要无相?就是要无累无碍。我们为什么要了悟诸法皆空?就是无累无碍。为什么了一切法无所求?就是要无累无碍。诸位,你只要心有一种东西,你那个东西就是你的业。简单讲,你内心里面还挂碍财、色、名、食、睡,或者是你的名誉受损,或者是挂碍你的家族,任何有一种挂碍,这个挂碍,就叫做你心中的业,挂碍久了就成业。那么无累无碍,就一定要修无相法、修空法、修无所住法、修无所求,才能达到无累无碍。在座诸位,世间人没有办法理解,圣人那种大智慧的解脱自在的心境。世间人认为有才是享乐;而诸佛菩萨是真正的空,才是真正的幸福,生命观是完全不一样的。[「成」就相似「寂灭」之「乐;如是一类」众生「名无量净天」。]

③遍净天。经文:【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 [注释]「胜托现前」:「胜」,]就是[殊胜。「讬」,]就是[讬付、寄托之处,即]就是[安身立命之处所。谓此天之天人,自以为已达到究竟安身立命之处。「遍净天」:以其所触之处皆成净妙,故]所以[称「遍净天」。天寿六十四大劫,身长六十四由旬。]

[义贯]:[此类天人定力又复转深,其依报之「世界」及正报之「身心,一切圆」满清「净,净德成就」,妙乐无穷(有漏世间之乐莫过于三禅乐),故彼天人乃自以为殊「胜」究竟「托」付身命之处已然「现前」,]就是误认为这里是最究竟了。[而「归」于此地之相似「寂灭」之「乐。]诸位,什么叫相似寂灭?就是没有断惑,相似寂灭叫做短暂的寂灭,对无量劫法身慧命来讲,这个是很短暂的。所以相似寂灭,还是回归一句话,非一证永证之寂灭之乐。一证永证,只有证圣果的,他这个叫做相似寂灭,相似寂灭叫做暂得如是,不做圣解,只是暂时的功夫,不是一证永证的功夫,[如是一类」众生,「名遍净天」。]

2.结语:身心安稳、与喜乐俱。经文:【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注释]:「具大随顺」:指此类天人对于其所修世间禅之相似寂灭,具大随顺;非是][顺于真如涅槃法性。]「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身心安隐」,因为六识之现行已伏,不再有现行烦恼,故]所以[][安隐。]诸位,修行伏惑都不得了,以此修行伏惑的功夫,生活就得到安稳,所以有得一定有失,那么我们有失就一定有得。好,世间人得什么?得五欲六尘。失去什么?失去真如自性,真如涅槃的法性。修行人有所失,失去什么?失去五欲六尘,得什么?得真如涅槃法性。所以看看你要失去什么?要得到什么?就看你个人了!隐,安隐,故得安隐,就不再有现行烦恼,故得安隐,这个时候念安隐。[「隐」,《玉篇》:安也。《辞海》:「《晋书顾恺之传》]这么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这个布帆就是布制的帆船,用布做的一个帆船,在这个晋书顾恺之传里面说:这个殷仲康,就像我们棒球投手那个陈伟殷,现在在大联盟发光发热了。这个陈伟殷现在不得了了,也是台湾之光啦!那个殷仲堪,这个殷仲堪在荆州的时候,这个顾恺之怎么样?常因为放假要回到家里,那么这个殷仲堪就把这个布帆借给他,来到了破冢,这个冢,类似一个家,墓冢那个冢,来到破冢,破冢是一个地名,来到这个地方,变成大风把它吹吹吹,变成翻船了,大家都很紧张,说:到底人船平安吗?后来就收到顾恺之写的信,跟仲堪讲,说:地名破冢,直破冢而出。行人安稳,布帆无恙。就是人跟船没有什么,没有什么破坏,都很安康,都很健在,那帆船也好。就是这个意思。行人安稳,布帆无恙。这个布帆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船,人船无恙的意思。[(安稳)亦作安隐。」「得无量乐」,以三禅已离于二禅之喜支,唯有乐支(喜受较粗,乐受较细),其乐周遍,故曰「得无量乐」。]

「三禅」:三禅天于三界九地中称为「离喜妙乐地」。此天于劫末,水火二灾皆不能至,然仍有风灾,故语曰:「风吹三禅」,以三禅犹未离风相之出入息故,风灾得至。]注意,你有出入息就感得,有内四大就一定会感得外四大,那一定的道理。你有妄想就一定感得三界,就算四空天,你没有这个色身,但是你这个妄想只是伏没有断,你的妄想就是轮回的根本。

[义贯][「阿难,此」三禅天中之「三」种殊「胜流」趣之天人,于世间禅之相似寂灭「具大随顺」,由于其六识之现行烦恼已伏,故]所以[「身心安隐」,且以离于二禅之喜支,故]所以[证「得」周遍「无量」之禅定「乐,虽非」真「正」依寂常真心而证「得真」实之「三摩地」,然于其「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天,离喜妙乐地。]

 [诠论]:[一般而言,学佛的目的在于「离苦得乐」;若得三禅之果报,则于世间有漏之乐即]就[已]经[达到极致,因为世间一切快乐中,无过于三禅者;]所以三禅天就是娑婆世界当中生灭法的极乐世界[这也是因为四禅系入于舍受,不苦不乐,因此,以世间人的眼光来看,便不得谓快乐或不快乐。至于四禅以上的四空处天,由于是无色界,因此更加与苦乐无]关[涉。]

[纵观三界六]道,六[趣]就是六道[之苦乐,欲界之地狱趣及饿鬼趣纯是受苦;人趣与畜生趣,苦乐参半;仙趣与六欲天,乐多苦少,然其乐之本质仍是五欲之乐。至于色界,初禅天已离于欲界苦,得「离苦」之喜乐;二禅天得「定」之喜乐;三禅天离于二禅较粗之喜受,而纯受乐受;四禅天则连乐受亦觉其相太粗、太扰动,故于乐受亦以定力而离之,入于舍受,证得不苦不乐受,住甚深禅定;虽然如是,但此四禅天之定依然属于世间禅,系有漏定,犹不能断生死烦恼,这点不可不知。]在这里我要强调一下,只要你没有忘掉苦受、乐受、忧受、喜受、舍受,诸位,色受想行识的第二个,二十个,五十种阴魔,只要你没有放下苦受,身的苦受、乐受,没有放下心的忧受、喜受,还有,全部所谓的舍,不苦不乐的舍,只要你没有放下这个,统统没办法出三界,要一切法不受,名为正受。知道吗?

所以,在座诸位,你今天所有的苦,不牢骚、不抱怨;你今天所有的乐,都知道万法都是无常的,我们总有一天会坏,会死的,没有什么好乐的;内心里面所有的忧,现在很多人都得重度忧郁症,是因为他把得失看得太严重了,不知道诸法本空,你拥有他也是空,失去他还是空!所以真正的修行人没有得失的观念,真正一个大修行人,庙不在大小,大庙他睡得很安稳,就是这个庙很简陋,心境够的人,一个大修行人,也不以为苦。为什么?因为没有这个东西,没有忧受,也没有喜受,所谓喜受:入于这个禅定里面,哇!我很欢喜,以前都没有这种感受。诸位,着于喜受,这个觉受一着,就不能出三界。所以简单讲,超三界的人是什么心境?完全没有任何的情绪,达到真正的寂灭。没有任何的情绪。极端的情绪,就是五十种阴魔里面第二个最难突破的,念经的时候,哇!一直哭泣,一直掉眼泪,碰到感动的事一直掉眼泪,着了悲魔!然后再来,这个就是后面五十种阴魔,就是这样子讲的。

如果说,这个第二关就突不破了,如果自己觉得很有修行,很受用,到街道去,街上去的时候,就手足舞蹈啦,我得到究竟法啦,你们怎么不像我这样,我法喜充满啦,就手足舞蹈,得到了喜魔。后来,咦!我可以看到了这个什么,这个毗卢遮那佛,赫赫天光,我看到毗卢遮那佛,内心里面生大我慢,轻视一切十方诸佛,何况下界的众生,连诸佛都看不起了,我比佛更伟大,生大我慢魔,你看,这个都是感受,悲魔、喜魔、狂妄魔、傲魔,傲魔就是,不是那个烂咸菜那个奥,是骄傲那个傲,台湾一首歌,我这样的痴情,你当做我是烂掉的咸菜,就是那个奥(烂)那个奥,不是那个奥,是骄傲的傲,所以你看这五十种阴魔,这五十种阴魔是什么?是整部《楞严经》的卖点。我们去观光区,观光区有一个观光的卖点?对不对?到韩国,韩国的卖点;到台湾,台湾的卖点;《楞严经》的最大卖点是什么?五十种阴魔。为什么?其他的经典都没讲到这个,我刚刚讲的就是这个。所以你看了一个人,看到一只蚂蚁被踩死,也在那边哭了老半天,鸣鸣鸣…,为什么?他认为证得了同体大悲,这个就是着悲魔;也没有什么,没有挂碍,得到一些法的喜悦,突破这个色阴,十魔,再来接着得到,得少为足,他看到人就说:我现在就是佛,即心就是佛。看到人发出那种内心的喜悦,欢喜的满足感,以为自己是佛。这个着喜魔!所以受就是一种极端的情绪作用,这个如果不除的话,很快就会着魔!(未完)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300~340链接(未完)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200~300链接(未完)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01~200链接(未完)

首楞严神咒注解整理(慧律法师版)

楞严经讲解340:你没有忘掉这个色身,就一定会感得三灾,没有办法出三界

楞严经讲解341:今天听经闻法没看出什么结果,可是在你证阿罗汉果时就分利钝

楞严经讲解342:不管你在哪个时空扮演什么角色,记住要做最有利益众生的事

楞严经讲解343:在生灭无常的世间背叛与被背叛是很正常的事情,大智慧才是一生最可靠的

楞严经讲解344:淫欲是坠入三途的重大力道,你淫欲不断就是一直往下掉升不起来

楞严经讲解345:不管孝子贤孙有多好、夫妻感情多深,时间到时业力一转你走你的我走我的

楞严经讲解346:谁都不想看到对方傲慢的态度跟心态,傲慢只是自己麻醉自己而已

楞严经讲解347:要是掉进了地狱,除了佛和圣人能救你,世间人为你做功德诵经都没用

楞严经讲解348:在中阴身的人他不想去投胎,但中阴身最长的生命就是四十九天

楞严经讲解349:世间没有冤枉的事情, 业力是最公平的上帝,所以不用怨叹

楞严经讲解350:本经修楞严大定以淫欲为生死冤家,想要好的果报就一定要断淫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一(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净空法师《法华经大意》目录01-66(全)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 01-287目录

宣化上人法华经浅释 01--102 (全)链接

宣化上人六祖法宝坛经浅释01-23目录(全)

宣化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浅释目录(全)

宣化上人华严经浅释目录01-90链接(未完)

净慧法师僧伽吒经浅释01-18目录(全)

元音老人楞严要解目录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01~340链接(未完)

梦参老和尚地藏经浅释(全)

师大德悟道因缘 集 链

阿弥陀佛的故事十集链接

首楞严神咒注解整理(慧律法师版)

宣化上人教念楞严咒,万佛城教读慢诵楞严咒

慧律法师教念楞严咒,文殊讲堂唱诵楞严咒

《寿康宝鉴》原名《不可录》白话版 全

太上感应篇目录01--52(完)

修福者必看:文昌帝君阴骘文大意(净空法师讲述)

自然疗法:不一法师棍棒推拿、按摩疗法教学视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