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严经淺释154 : 修道的人必須生生世世立功、立德、立言

宣化上人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宣化上人主讲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爾時,堅固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观十方,而說頌言。

在这個時候,南方代表的堅固幢菩薩,仰承著释迦牟尼佛大威神力的加持,普徧观察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的因緣,用偈頌來讚歎於佛。

如來胜无比    甚深不可說

出过言語道    清淨如虛空

佛身最殊胜的人,沒有可以比擬的。就是所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又可以說:「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間所有我尽見,一切无有如佛者。」佛的微妙境界,身甚深无量不可說不可說的,已经超过一切言語的道路。佛的境界,清淨如虛空。

汝观人師子    自在神通力

已離於分別    而令分別見

所有的众生,你們观看於佛,他有大自在神通之力量。已经離開一切分別心和分別相。而令有分別心的众生,常常見到人師子,也就是佛。

导師为開演    甚深微妙法

以是因緣故    現此无比身

佛为众生開演一切妙法,也就是无上甚深微妙法。因为要開演妙法的因緣,才示現这种无可比的妙色身。

此是大智慧    諸佛所行处

若欲了知者    常应親近佛

华严经就是諸佛的大智慧。这种大智慧,也就是諸佛所行处。若有人想有大智慧,那么,就要讀华严经。依照华严经的道理來修行,也就是諸佛所修的行門。要想眞正瞭解徹底明白华严经的道理,必須常常親近於佛,不要離開佛法,应該勤研究华严经的道理。換言之,親近諸佛、供养諸佛、修行諸佛所修的行門。不但在聽经時,要專心來聽华严经,而且在平常時,也要專心受持华严经。諸如讀誦、書寫、翻譯、禮拜、印刷、流通等的事項。一言以蔽之,見到华严经,就是見到諸佛。若想見佛,就要修持华严经。

意业常清淨    供养諸如來

終无疲厭心    能入於佛道

在意中沒有貪瞋痴三毒,那就是意清淨。用身口意三业清淨來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发菩提心,广修供养,始終沒有疲倦厭煩的心。这样久而久之,才能入於佛道,才有机会成佛。

具无尽功德    堅住菩提心

以是疑網除    观佛无厭足

具足圓滿无量的功德,才能堅固住在菩提心,这样才能把疑惑的網消除殆尽。就能观見於佛,而无有厭足的時候。这不是貪心,而是求法心切。修道的人,必須生生世世立功、立德、立言。立功就是建立功績。立德就是树立德业。立言就是創立言论。由少而多,由小而大,由有尽變为无尽,有了这样的功德,菩提心才能堅固。否則,菩提心是不能堅固。譬如有一個人,二心不定,一双脚踏在兩隻船;又想到江北,又想到江南。这就是菩提心不堅固。也可以說「前一念想往西走,后一念想往东走。」这种思想,就是定力不夠,不能选择自己所要走的道路。这就是沒有堅住菩提心的緣故。

什么是堅固菩提心?就是发愿修道,无任遇到什么障礙,一定要修道。无论有什么困苦艰难,一定要修道。絕对不改變當初所发的愿,也不会見異思遷,改變思想。无论是順的境界或逆的境界,一定要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堅住菩提心。如能堅住菩提心,絕对不会懷疑有佛嗎?有菩薩和罗漢嗎?佛经所說的法是眞的嗎?堅決深信无疑。这不是迷信,而是正信,佛是过來的人,將他成佛的宝鑑,一字不漏流傳給一切众生。众生只要依法修行,定能得成佛位。一般人常生狐疑,修道会不会吃虧?会不会有成佛的希望?所謂「破疑網於重重,建法幢於处处」,就是說把小疑大疑統統破了,在每個地方建立大道場,不要建立小道場。我主張佛教要團結一致,要共同为佛教而努力,不要有門戶之見,分宗分派。好像一盤散沙,各行其政,违背佛制,甚至分道揚鑣,各立門戶,这是不对的。

前天有位居士來金山寺,談起佛教今后如何发展的問題。我对他說:「他們造廟,我要拆廟!」把这位居士嚇了一跳。便問:「怎样拆呢?」我說:「拆廟!——就是要拆小廟,建立大廟。小廟越多,修行人越少。」这位居士有丈二金剛摸不到頂之感,又問:「此話怎样讲法?」我說:「在美國的佛教,剛剛萌芽,凡是佛教徒,应該愛護它,令正法住世。不可個人住在小茅棚中,一住小茅棚,会令修行者墮落。一定不会認眞修行,更談不到苦行。」这位居士驚奇的問:「为什么?」我說:「因为人有惰性,若无人管,就会隨便,不守規矩。愿睡觉就睡觉,愿吃飯就吃飯,愿怎样就怎样。有了这种思想,怎能修道?佛教怎能復興?」这位居士乃无言而退。

通达一切法    是乃眞佛子

此人能了知    諸佛自在力

如能親近三宝、供养三宝、禮拜三宝,才能通达一切法。通达一切法,才是眞正的佛子。这個人,能明瞭知道一切的自在神通力,是不可思議的。

广大智所說    欲为諸法本

应起胜希望    志求无上觉

广大智慧者,就是佛。佛所說的法,欲为諸法之根本。欲就是欲望,所謂「欲望无止境」。貪財、色、名、食、睡种种的享受,这也是欲。貪求修行,貪求智慧,貪求開悟,貪求成佛,这也是欲。欲有上达和下达的區別。所謂「君子上达,小人下达。」換言之,求佛法为上达,求享受为下达。欲为諸法之本,应該生起殊胜的希望,清淨的欲望,立志求取无上的觉道。什么是无上的觉道?就是究竟湼槃,也就是成佛。发堅固的菩提心,才能獲得无上觉的果位。

若有尊敬佛    念报於佛恩

彼人終不離    一切諸佛住

假使有人尊敬於佛,应該憶念要报答諸佛的恩典。如何的报答?就要常隨佛学,始終不離佛的道場。什么是道場?所謂「直心是道場」。这個人,一直不離一切諸佛所住之处。

何有智慧人    於佛得見聞

不修清淨愿    履佛所行道

为什么有智慧的人,能常見佛身,又能常聞佛法,这是什么緣故?因为修清淨愿。如果不修行清淨愿,尽打染汚的妄想,不但見不到佛,也聞不到法。应該怎样呢?要履行諸佛所修的道——身口意三业常清淨。

爾時,勇猛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观十方,而說頌言。

在这個時候,西方代表勇猛幢菩薩,仰承著释迦牟尼佛大威神力的加持,普徧观察十方一切众生的因緣,对机說法,用偈頌來讚歎佛的功德。

譬如明淨眼    因日覩众色

淨心亦復然    佛力見如來

譬如有個人,他有光明清淨的眼睛,必須籍著太陽的光,才能見到种种的形色。光明清淨的心,也是这样的情形。雖然有明淨眼和明淨心,可是沒有佛力的加持,也不会見佛。當清淨心和佛的实相理体合而为一,才能見佛。

我們修道人的心,若是清淨无染,便得佛的加持,才能得見於佛。清淨心比如清淨水,從上边能見到下边,所謂「徹法底源」。如果心不清淨便成为混濁之水,什么也現不出。这時,佛也沒有辦法來帮助你,所謂「愛莫能助」。你修道是感,佛現神通是应,就是「感应道交」的原理。現在說心灵感应作用,其实大同小異。古德說:「心清水現月,意定天无云。」就是这样道理。

如以精进力    能尽海源底

智力亦如是    得見无量佛

如果用勇猛精进的力量,修行諸法,才能穷尽法海的源底,也就是到法的究竟处。智慧的力量,也是这样的情形。若有大智慧,就能得見无量无边諸佛。

譬如良沃田    所种必滋長

如是淨心地    出生諸佛法

好像良好的肥沃田,所种植的五穀,必定長的很茂盛。这样的清淨地,能生一切諸佛法。也就是說,你的心若是清淨,一切佛法現前。八万四千法門,沒有離開你現前一念心。一念清淨是佛,一念染汚是众生。不要到外边去找佛法,佛法就在自性中現出來。

如人獲宝藏    永離貧穷苦

菩薩得佛法    離垢心清淨

譬如有個人,在地下獲得七宝藏,那么,就永遠離開貧穷的困苦,成为大富翁。菩薩得到佛法,如同獲宝藏一样,永遠離開染汚心,得到清淨心。恢復本有的清淨,智慧現前。

譬如伽陁藥    能消一切毒

佛法亦如是    滅諸煩惱患

好像伽陁藥,伽陁譯为良藥。这种良藥,普治一切疾病,消解一切毒,與甘草的功效相同。所謂「甘草合諸藥而解百毒」。中國的草藥,分为君、臣、佐、使四种。甘草是宰相大臣,什么病都管治,什么毒都能消除。甘草的性,非常的和平,无论和那种藥,都是和平相处,不起衝突。佛所說的法,和伽陁藥一样,能把众生八万四千的煩惱病,統統消滅无餘。佛說八万四千法門,就是对治众生的貪瞋痴病,所以說佛法就是滅除諸煩惱病患最佳的藥力。

眞实善知識    如來所称讚

以彼威神故    得聞諸佛法

善知識是善於教化众生,令得到正知正見的知識。眞实善知識,只有佛才是;其餘菩薩和阿罗漢聖人等,雖然称为善知識,但猶不算眞实圓滿的善知識。現在经文中,所說的善知識,乃是眞語、实語、如語、不妄語的善知識,沒有貪瞋痴三毒的善知識,勤修戒定慧三学的善知識,这是佛所称讚的善知識,說你可以作为人天的師表,可以应人天的供养。以諸佛的大威神力之緣故,而得聞一切諸佛所說的法。

設於无数劫    財宝施於佛

不知佛实相    此亦不名施

假設有個人,能在无数大劫之中,用所有的財宝,布施於佛,若是不知佛的实相(无相,无所不相)的道理,这也不算是布施。为什么?因为著相布施,只有生天的福报。所謂「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尽,箭还墜,招得來生不如意。」若是認識佛的实相,布施的心,也沒有個施者,也沒有個受者,中間也沒有能施和所受的物——这是三輪体空,總之,離相布施,才是眞布施。執相布施的功德是有尽的,離相布施的功德是无尽的。

无量众色相    庄严於佛身

非於色相中    而能見於佛

在佛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所以說无量众色相,庄严於佛身。这些相好庄严,不过是佛身的一部分而已。佛的本体,並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眞正明白佛法者,应該在无相中求見佛。在金剛经上說:「若以色見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以无相为相,以实相为相。实相就是无相,所以不能以色來見佛,不能以音声來求佛。若是著住在色和声音上,这就不是眞正見到佛。如果在色相求佛,那么轉輪聖王也就是佛了。因为轉輪聖王也具足和佛的色相一样,所以不能在色相之中,而能見於佛。

如來等正觉    寂然恆不动

而能普現身    徧滿十方界

佛已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所以恒常寂滅而清淨。佛雖然是寂然不动,可是又能感而遂通。雖然感而遂通,可是寂然不动。这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道理。而能普現身,这是隨緣;寂然恒不动,这是不變。徧滿十方界,这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譬如虛空界    不生亦不滅

諸佛法如是    毕竟无生滅

佛的法身,徧滿虛空。在虛空中的微尘,沒有一粒微尘不是佛的法身所在处,不是佛法所存在处,不是十方賢聖僧所在处。所以在虛空中徧滿佛法僧三宝。旣然徧滿虛空,可是还是眞空。也就是在眞空里边有妙有,在妙有里边具足眞空。所謂「眞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眞空。」換言之,眞空不空而生妙有,妙有非有而生眞空,这就是中道。好像虛空界,也不生,也不滅。在什么時候生出來,无人知道。在什么時候消滅,无人曉得。若能把虛空粉碎了,那時候,執著就破了。若不能粉碎虛空,还有個「空」的存在。不生不滅就是虛空的本性。諸佛所說的法,也和虛空一样,也是不生不滅。到毕竟時,也是沒有生滅。

爾時,光明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观十方,而說頌言。

在这個時候,北方代表光明幢菩薩,仰承著释迦牟尼佛的大威神力所加持,普徧观察十方世界所有众生的因緣,用偈頌來讚歎於佛。

人間及天上    一切諸世界

普見於如來    清淨妙色身

人間和天上,以及十方一切世界中,所有的众生,普徧能見到佛的清淨妙色身,也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隨形好,相好光明的庄严身。

譬如一心力    能生种种心

如是一佛身    普現一切佛

一心是心王,种种心是心所。一佛是佛的眞身,一切佛是佛的化身。譬如一個心王,它的力量,能生出种种心所法。因为这样,佛的眞身(法身),能普現一切应化身佛。

菩提无二法    亦復无諸相

而於二法中    現相庄严身

菩提沒有兩种法,就是一法也不立。不过,只是個名詞而已。名詞本來也是空的,所以說:「一法不立,万法皆空。」因为这個原因,不要執著在菩提上。不能在有无之中,來找個菩提。菩提也是无諸相,可是在有无二法中,能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种隨形好的庄严身。

了法性空寂    如幻而生起

所行无有尽    导師如是現

若能瞭解諸法的法性,本來是空寂的。所謂「言語道断,心行处滅」,是由虛妄不实如幻而化生的。雖然由空寂現出一切法,如幻如化,可是好像空中現出云一样,重重无尽。佛的应化身,也是重重无尽,變化无穷,应現不已。

三世一切佛    法身悉清淨

隨其所应化    普現妙色身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雖然名号不同,可是本体是一個。所謂「十方三世一切佛,同共一法身。」一法身,就是清淨法身。佛與佛之關係,是「心心相印,身身同体。」也可以說光光相照,孔孔相通,沒有彼此的分別。一位佛在教化众生,也就是一切佛在教化众生。一切佛在教化众生,也就是一位佛在教化众生。佛的法身、报身、应化身,都是同体,沒有分別。也可以說一切佛就是一佛;一佛就是一切佛。分而未分,合而未合。因为佛與佛之間,沒有分別,所以沒有彼此的界限。

什么是佛?簡而言之,佛就是眞理,眞理就是佛。明白眞理,就是明白佛法;不明白眞理,就是不明白佛法。眞理是由智慧而修,由修持而入。也就是有了智慧,依法修行,便能深入佛的体性。沒有智慧,便不能修行,那就不能入佛的体性。可是你也沒有離開佛的体性,还在眞理的里边。在前边說不可以色相見佛。那么,見個什么呢?就是見一個眞理。眞理是沒有体相,也就是实相,实相就是无相。因为沒有相,所以沒有分別。雖然无相,但是在眞空中,还不礙妙有。所以在不變的本体上,又可以隨緣。隨緣就是隨其所应化,应化一切众生。所謂「应以佛身得度者,卽現佛身而为說法。应以菩薩身得度者,卽現菩薩身而为說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卽現辟支佛身而为說法。应以声聞身得度者,卽現声聞身而为說法。……」總而言之,应以何身得度者,卽現何身而为說法。所以普現妙色身,而为一切众生說法。

如來不念言    我作如是身

自然而示現    未嘗起分別

佛不会这样的想,我現佛身,我現菩薩身,我現辟支佛身,我現声聞身等等。佛不需要作念,自然而現出种种變化身,未曾生起分別心。为什么?因为在往昔所发的愿力和所修的行門,而所成就的。不需要有任何的造作,无论有什么困難的事,皆能迎刄而解。

法界无差別    亦无所依止

而於世間中    示現无量身

佛在法界中,对於十方世界,觉得沒有分別。認为一個世界,就是一切世界。一切世界,就是一個世界。尽虛空徧法界所有的世界,彼此沒有分別。法界也是沒有所依止。佛的法身,也是沒有所依止。雖然是无所依止,可是在世間中,还是示現无量无边的身。

佛身非變化    亦復非非化

於无化法中    示有變化形

佛身本來不可以色求,可是不能離開色而有佛身。佛身不是變化,可是不能離開變化去找佛。非變化就是不變,就是眞如。眞如就是佛的法身。法身是不變的。雖然不變,可是能隨緣。旣然隨緣,不能說它不是變化。在不變隨緣法中,而示現有隨緣的變化形。

譬如有人在夜間走路,在前边很遠的地方,有一個木椿子。因为看不清楚是個什么,所以生起疑問心:「喔!那是個人吧!」有個智慧人,它的眼睛很明淨,看得清楚,乃告訴他說:「那不是人。」这個愚痴人又想:「那不是人,一定是鬼。」本來是木椿子,却連想到是鬼。我們人有偏計執性,依他起性。所以生出种种猜測的妄想,若能明白这种道理,就明白佛身是不變隨緣,隨緣不變。所以这四句偈頌,才这样的說:「佛是非變化,亦復非非化,於无化法中,示有變化形。」

正觉不可量    法界虛空等

深广无涯底    言語道悉絕

正觉就是佛。佛究竟有多少?有无数量那样之多。換言之,有多少众生,就有多少佛。为什么?因为众生就是佛的分身,佛就是众生的本体。分而为无量,合而为一個。所以众生和佛沒有分別,佛是众生的佛,众生是佛的众生。那么,众生怎样能成佛?首先要除掉貪瞋痴,要勤修戒定慧。

人人都有貪心,貪而无厭。貪求得不到,則生无明。无明一切,便有煩惱。有了煩惱之后,理智控制不住情感,甚至失去理智。便做出愚痴的事。所以称貪瞋痴为三毒。这個貪,包含种种的欲望。或者貪名利,或者貪富貴。这個貪,沒有知足的時候。这個貪欲是從什么地方來的?就是從自私那里生出來的。若是沒有自私在作怪,就不会有大貪欲。沒有大的貪欲,就沒有大的煩惱。沒有煩惱,智慧就現前,那就不愚痴了。

我們修道修什么?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戒是止惡防非,也就是「諸惡莫作,众善奉行」。再常習定,就能生出智慧。所謂「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有了智慧,便把无明煩惱破了。我們为什么不成佛?就因为有貪瞋痴,未能勤修戒定慧。佛在无量劫之中,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一點一點的修行,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精进修行,才在菩提树下成佛。佛本來和我們众生一样,就因为佛能把一切毛病除掉,一切習氣沒有了,所以成佛。我們修道人,如果把毛病去了,把習氣掉了,也会很快成佛。佛究竟是什么?佛就是大觉悟的人。他明白人人皆有佛性,皆堪作佛的道理,所以極力提倡修行,將无明變光明,將煩惱變菩提。佛苦口婆心說法四十九年,教誨愚痴的众生,放下貪瞋痴,便有成佛的希望。佛不是專利、不是特權,而是平等,因为人人都可以作佛。

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第一句便說:「奇哉!奇哉!大地众生,无不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证得。」由此可知,我們也是众生之一,也有資格作佛,也有机会成佛。佛和众生是平等的;不过,佛已得到本有的大智慧,而我們众生还沒有得到,还是这样的愚痴,还是这样的執著,还是这样的顚倒,实在太可怜了。众生若能回頭,就能得救,所謂「苦海无边,囘頭是岸。」佛最初修道時,是由人去修行。他忍人所不能忍的,受人所不能受的,讓人所不能讓的,吃人所不能吃的。修种种的苦行,所以才能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返本还原,恢復本有的智慧。

佛在往昔修菩薩道的時候,捨己为人,慈悲救众生的苦難。曾经捨身餵虎,割肉飼鷹。行人難行的苦行。由人发心修行,后成为阿罗漢,然后行六度万行的菩薩道,帮助一切众生離苦得乐。首先得到自觉,也就是自己得到大智慧。然后觉他,令他人也得到大智慧。自觉觉他皆修圓滿,就是觉行圓滿。这三种觉也圓滿了,万种德行也具備了,这時便成佛。佛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所以称为大觉悟者,也就是大智慧的人。每位佛都是众生所成就的。因为众生有无量之多,所以佛亦不可量。佛就是众生轉过身來。佛是明心見性的人,知道怎样生,知道怎样死。生從什么地方來的,死往什么地方去。佛和众生不同之點,在於此处。

芸芸众生太愚痴,生不知從何处來,死不知往何处去。糊涂而來、糊涂而去。在这世界上,不是爭名,便是奪利,忙忙碌碌一生,不知为誰辛苦为誰忙。快要明白時,又死了,多么可怜!佛的法身,和虛空界是一样,也可以說虛空法界有多大,佛的法身也有多大。所謂「尽虛空徧法界」。佛的法身,往深來讲是沒有底,往广來說是沒有边。往究竟來說,佛是什么样子,也說不出來。言語的道路已经断了,无法可形容,所謂「言語道断,心行处滅」。總之,佛的法身,徧滿一切处。

如來善通达    一切处行道

法界众國土    所往皆无礙

佛善於通达一切道理。佛在一切处行道,教化一切众生。在法界中所有的諸佛國土,往返自由,不受任何限制。想到那個國土去,就往那個國土去,絕对不受一切障礙。为什么?因为佛的法身是无在无不在。沒有一個地方不是佛所住之处,也沒有一個地方是佛所住之处。尽十方世界所有的微尘,沒有一粒微尘不是过去、現在、未來諸佛捨生教化众生之处。佛为教化众生,寧捨千身而不惜。这种慈悲心,令众生感动流淚。

我們不但不能捨千身,就是捨一指來帮助人,也不愿意,甚至拔一毛而利天下,亦不为也。由此观之,我們人太自私了。若能不自私,便能開大智慧。我們为什么沒有智慧?就因爲自私。有了自私心,无明便作怪,心地黑暗,執著东、執著西,一切是我的,是我所有的;不肯布施,不愿救济。有这种心理的人,他的智慧被无明所遮蓋,絕不現前。糊涂來、糊涂去,枉作一場春夢。(未完)

宣化上人华严经浅释目录01-150链接(未完)

华严经淺释150 : 不被世間法所动搖,不被境界所轉變,是出世間法的要素

华严经淺释151 : 現在是末法時代-鬪爭堅固的時期,魔最喜欢的就是鬪爭

华严经淺释152: 欲令大乘法存在,必須讀华严、拜华严、修持华严、流通华严

华严经淺释153 : 從十方世界來的菩薩中選出的上首菩薩用偈頌來讚歎佛的功德

历史文章阅选读二(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