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严经淺释151 : 現在是末法時代-鬪爭堅固的時期,魔最喜欢的就是鬪爭

宣化上人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宣化上人主讲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若諸众生。起平等心。卽为化現平等业报。隨其心乐。隨其业果。为現佛身种种神變。而为說法。令其悟解。得法智慧。心大欢喜。諸根踊躍。見无量佛。起深重信。生諸善根。永不退轉。

假設一切众生,生起平等的心,沒有分別心、沒有憎愛心、沒有親疏心、沒有高下心,皆是平等心,卽为化現平等的业报。隨順众生所乐之事、隨順众生所造之业、隨順众生所受之报,而示現佛身。用种种神變,而为众生說法,令他們開悟,得到佛法、智慧、解脫。瞭解一切之后,心生大欢喜,四肢踴躍,所謂「情不自禁,手舞足蹈。」又見到十方三世一切无量諸佛,生起深重的信心,生長一切的善根,永不退轉,勇猛向前精进。

一切众生。隨业所繫。長眠生死。如來出世。能觉悟之。安慰其心。使无憂怖。若得見者。悉令证入无依義智。智慧善巧。了达境界。庄严妙好。无能映奪。智山法芽。悉已清淨。或現菩薩。或現佛身。令諸众生。至无患地。无数功德之所庄严。业行所成。現於世間。一切諸佛庄严清淨。莫不皆以一切智业之所成就。

所有一切众生,都是起惑、造业、受报,起惑就是一念无明。因为不明白,所以就迷惑。因为迷惑,所以造出顚倒的业,有了顚倒的业,就要在生死的輪廻中受果报。所謂「种善因結善果,种惡因結惡果。「如种不善不惡的因,當然会結不善不惡的果。这是万古不變的定律。所以一切众生,隨业所繫,被业所牽。业是自己所造,还要自己去受果报。而待在輪廻中旋轉,等於在輪廻中睡觉,始終是迷夢不醒,不能了生死。所謂「名利小事人人好,生死大事无人防。」人对生死大事不瞭解,究竟是怎样生來?怎样死去?不去研究!究竟從何处來?往何处去?不知道!人皆是糊涂生來,糊涂死去,所謂「醉生夢死」,或者「行屍走肉」。生的時候,好像喝醉酒似的;死的時候,好像做春夢似的。整天迷迷糊糊,顚顚倒倒,好像活死人一样的无用。

佛观察一切因緣,才出現於世。佛是应众生的机,而出興於世。令众生觉悟,能发菩提心,反迷归觉,了生脫死。用良言安慰众生,使他們沒有憂慮恐怖的威脅,遠離顚倒夢想。假設有众生見到佛,都能证入无依義的智慧——也就是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有了智慧之后,便能使用善巧方便的法門,來教化一切众生,所謂「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有了如海的智慧,才能教化众生,令得解脫,令瞭解境界。認識境界之后,不会被境界所轉,不会被境界所迷。所謂「人能轉境界,境界不能轉人。」一切境界現前,若能如如不动,了了常明,就能轉境界。

佛身是清淨庄严,妙好光明,沒有任何庄严妙好可比擬,所以无能映奪。智慧的山,妙法的芽,都已清淨圓滿。或現菩薩身,为众生說法。或現佛身,为众生說法。令一切众生,都到沒有憂患之地。(或到声聞之果位,或到緣觉之果位,或到菩薩之果位,或到佛的果位)也就是破无明、顯法性。这就是无患地。總而言之,了生脫死,就是无患地:沒有憂慮的地方卽是極乐世界。佛以所修无量的功德,共同來庄严。此世界因为所修的业行有所成就,才出現於世間上。以一切諸佛的庄严,而自庄严;以一切諸佛的清淨,而自清淨。这种庄严清淨,都是由往昔所修的一切智业來成就的。

常守本愿。不捨世間。作諸众生堅固善友。清淨第一。離垢光明。令一切众生。皆得現見。

菩薩常守本愿,不捨棄世間一切众生,愿作一切众生的堅固善友,用懇切至誠的愿力,來教化堅固的朋友(众生)。令所有的众生,都得到圓滿菩提的妙果,能把最后一分生相无明破了,这就是清淨第一。清淨第一,就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之佛位。那就離開見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这就是離垢,離開尘垢,智慧光明,自然現前。光明普照,令众生有感应道交的境界,皆能得到現見。

六趣众生。无量无边。佛以神力。常隨不捨。若有往昔同种善根。皆令清淨。而於六趣一切众生。不捨本愿。无所欺誑。悉以善法。方便攝取。令其修習清淨之业。摧破一切諸魔鬥諍。

在六道中的众生,有无量无边那样多。众生如同微尘,忽然而天、忽然而地、忽然而畜生、忽然而餓鬼、忽然而阿修罗、忽然而做人。在六道輪廻中,互相變化,沒有停止的時候。佛用神通的力量,常常隨著六道的众生,而不捨離,示現其身,來教化众生。假設在往昔,有共同发菩提心,共同所种的善根,皆令善根增加、成熟、解脫,然后清淨。而对於六趣中一切众生,不捨本愿(在因地所发度脫众生的愿),絕对不欺騙众生。用眞語、实語、如語來教化,用种种善巧方便法門來攝取。令所有众生修習清淨之业——勤修戒定慧,自滅貪瞋痴。令身口意之业清淨:身沒有殺、盜、淫三惡业,口沒有妄言、綺語、惡口、兩舌四惡业,意沒有貪、瞋、痴三惡业。如果能把十惡断尽,便是十善。

戒定慧三无漏学,修行圓滿時,則能摧伏一切諸魔的鬪爭,能破壞一切諸魔的鬪爭。何謂魔?凡是对境界不認識,都叫魔。魔有多种,一般所說有天魔、地魔、人魔、鬼魔、神魔、煩惱魔、众生魔、病魔、心魔等等。最不容易破的魔,就是煩惱魔及心魔。若沒有眞正的智慧,那就破不了这些魔。魔最喜欢的事,就是鬪爭,所謂「唯恐天下不乱」。世界越壞越乱,魔就越高興。为什么?因为妬嫉障礙心理在作怪。所謂「幸災乐禍」。凡有这种思想的人,就是魔,魔是沒有慈悲心,无论对任何人,都要鬪爭,以鬪爭为職业。現在是末法時代,鬪爭堅固的時期,人人喜欢鬪爭,諸魔喜欢鬪爭。天上的阿修罗、人間的阿修罗、畜生中的阿修罗、餓鬼中的阿修罗,他們一天到晚在搞鬪爭。所以阿修罗屬於諸魔之类。一言以蔽之,凡是愛好鬪爭者,便是阿修罗。

天上的阿修罗,因有天福而无天德,所以常和帝释天作戰,爭奪天主的職位。人間的阿修罗,爭名奪利,勾心鬪角。畜生中的阿修罗,欺侮弱者,所謂「害羣之馬」,代表典型的阿修罗作風。餓鬼中的阿修罗,喜欢奪食,自私自利,沒有道義。總而言之,妨礙他人自由,干涉他人自由,都是阿修罗。

阿修罗的脾氣最大,煩惱最多。因为这种緣故,所以阿修罗的相貌奇醜无比(男人醜陋不堪,女人却美麗妖艶)。醜陋代表煩惱、脾氣。阿修罗王,也沒有三十二相,也沒有八十种隨形好。各位!欲有端庄的面貌,就要有同情心,沒有鬪爭心。若修福修慧,福慧圓滿,定得妙色身。

從无礙際。出广大力。最胜日藏。无有障礙。於淨心界。而現影像。一切世間。无不覩見。以种种法。广施众生。佛是无边光明之藏。諸力智慧。皆悉圓滿。恆以大光。普照众生。隨其所愿。皆令滿足。離諸怨敵。

從圓融无礙的地方,生出广大智慧的力量,摧伏一切天魔外道。这种智慧最殊胜,猶如日光,能破除一切黑暗,沒有一切的障礙。在清淨心界之中,而現出一切影像。所謂「佛如清涼月,常遊毕竟空,众生心垢淨,菩提影現中。」所有一切世間的众生,都能看見佛。佛用种种方便法門,广泛布施於众生。所謂「諸布施中,法布施最。」以法布施,功德最大。众生依法修行,將來就成就佛果。法就是諸佛的母体。一切諸佛,皆從法中所生。

有人在打妄想:「法是佛說的,佛依佛法來修行。那么,最初先有佛?还是先有法?若說先有佛,沒人說法,佛怎会依法修行?怎能成佛?如果說先有法,那么,法是從什么地方來的?法是佛說的,若沒有佛說,怎会有法?」这样的研究,問題就多啦!可以問一問:「先有鷄?还是先有蛋?如果說沒有鷄,鷄是從蛋中生的,沒有蛋怎会有鷄?若說先有蛋后有鷄,蛋是鷄生的,沒有鷄怎会有蛋?」这种道理是說不尽的,还是不要研究它为妙!

佛是无量光明之藏,有十力的智慧,皆修得清淨圓滿,常用智慧的大光明,普徧照耀众生。隨順众生的所愿,皆令得到滿足,称心如意,離開一切的怨敵。

修道人,要以德报怨,化敵为友,不要有怨恨的仇人。有人对我越不好,我对他越好,用道來勸化他,用德來感化他,不可用勢力來壓迫人,不可用武力來威脅人。孟子說:「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这就是離諸怨敵。对任何人也不要树敵,用道德來感化,不用勢力來壓迫。若用力來征服人,那是口服心不服。好像大國用軍力來征服小國,小國雖然投降,可是心不投降,乃是在不得已的情形下,才投降称臣的。等到反攻的机会來臨,一定雪恥復仇。可是若用德來服人,能使对方口服心服,懇切崇拜於你,眞誠佩服於你。

为上福田。一切众生。共所依怙。凡有所施。悉令清淨。修少善行。受无量福。悉令得入无尽智地。为一切众生种植善根淨心之主。为一切众生发生福德最上良田。智慧甚深。方便善巧。能救一切三惡道苦。

菩薩为众生最上的福田,令一切众生有大智慧,生大善根,发菩提心,成无上道。所有的众生,仰望菩薩作为依怙,也就是保護者。一切众生,凡有所布施,悉令清淨。就是一毫毛的布施也会种无量的善根。布施的時候,不但是財施和法施,还要有无畏施的精神。人在驚慌无路的時候,要用言語來安慰、來開导,令他不驚不怖,不恐不懼,甚至用行动來解決他的困難,換言之,为救他人離苦得乐,愿意犧牲自己,就是赴湯蹈火,也義不容辭,这才是行菩薩道的行为。

佛住世的時候,有位八十八歲的老人,感觉人生无常,想出家修行。於是來到祇树給孤獨園中,乞求佛給他落发,收为弟子。當時,佛不在園中,外出弘法。舍利弗(智慧第一)尊者为上座,接待这位老人。問明白來意,乃在定中观察老人的因緣。在八万大劫之內,找不到老人有一絲一毫出家的善根,他也沒有布施的功德,所以沒有資格作为比丘。舍利弗乃对老人說:「你不能出家!因为你在往昔時,未种善根,未行布施,請你囘去吧!」老人一聽舍利弗尊者,不准他出家,便很失望地走出園中。

古德曾经說过:「莫道出家容易得,皆因累世种菩提。」出家不是一件容易事,皆因在往昔种过善根,才有机会出家修道。否則,縱有心出家,也找不到廟門。所謂「不見佛,不聞法,不覩僧。」今天你們能学佛法,乃是在往昔种下了大善根,才有这种環境,得聞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大法。沒有善根的人,就是这部经的名字也沒有聽过,更談不到研究。希望各位!聚精会神來聽经,專一其心來研究,这是很難得的机会。不可入宝山而空手归,最后一无所得,那太可惜啦!

这位老人垂頭喪氣走出祇树給孤獨園,一边走一边想:「我是穷苦的老人,无兒无女,獨身一人,住在破船中,一天三餐,无有著落。現在年老体衰,生活艱苦,今后生活如何安排?眞觉得前途茫茫,沒有归宿。」他已到走投无路的地步,便萌起自殺之念,无精打彩地向前走。不知不觉走到河边,便決心投河自尽。正要投河之際,觉得有人抓住他的肩膀,囘頭一看,是位老比丘,便問:「你为什么把我抓住,妨礙我往生?」老比丘問:「你为什么要投河,莫非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嗎?」老人嘆道:「我想出家修道,剛才到佛所,請佛慈悲,收我作弟子。不幸佛不在園中,有位大比丘,不收容我,說我在八万大劫內未种善根,所以我觉得活著沒有意思,不如死了清淨。」

老比丘說:「你想出家,可以跟我去出家。」老人問:「你是誰?」老比丘說:「我是释迦牟尼佛。」老人一聽,欢喜若狂,向佛頂禮。隨佛之后,囘到園中。佛卽時举行落发的儀式,口中念道:「善來比丘,鬚发自落,袈裟著衣。」說完之后,老人便現出比丘相。佛为他說法,開示一番,老人聞法開悟,卽证初果。在場的諸大比丘,皆生起懷疑,在心中想:「这個老人,根本沒有善根,为何世尊准他出家?还为他說法,而证初果,这是什么因緣?」

舍利弗尊者乃向世尊請示:「世尊!这個老人,有什么善根可以出家?又证初果?我对这种因果,实在不明白,請世尊慈悲,開示於我。」佛很慈祥地說:「舍利弗!你所观察的因緣,只能在八万大劫之內,不能在八万大劫以外,所以你不知道这個老人出家的因緣。」佛很和藹含笑說出老人的出家因緣:「他在九万大劫的時候,是個樵夫,天天到山上打柴,揹到市場換米,維持一家生活。有一天,正在砍柴的時候,來了一隻猛虎,張牙舞爪地向他撲來,要吃他的肉。这個樵夫在千鈞一发之際,急中生智,很迅速地爬到树上,但老虎不肯罷休,用爪扒树根,用口咬树幹。該树搖搖欲倒,樵夫在树上,嚇得全身发抖,正在生死關頭,情不自禁地喊一声:『南无佛!』老虎聞之,如同雷声,望影而逃,樵夫有驚无險,度过難關,生命得到安全,往昔只念一声佛,今生便有出家的善根。」舍利弗等諸大比丘,聞佛開示,无言而退。

我今天(一九七六年五月一日)为什么讲这個公案?因为再过几天,就是陰曆四月八日(释迦牟尼佛聖誕)。住在金山寺譯经院(在三藩市面上华盛頓街),有位老居士(八十六歲),她是三藩市金山時报編輯吳宗嶽居士的母親。她要出家,特選此日落发。这位老居士,在八万大劫以內,已经种下善根,今生因緣成熟,故达成愿望。(記錄者按:吳老居士出家法号恒壽,是年高的沙彌尼,严守戒律,絕不放逸。在俗家時,就有慈悲心腸,最喜欢帮助人解決困難,有求必应,解囊相助。对公婆尽孝,待子女尽慈,是賢妻良母,相夫教子的典型女性。篤信佛教,每日念万声「阿彌陀佛」聖号。早晚功課,誦妙法蓮华经一部,以及华严经,四十年如一日,出家后,勇猛精进,和年輕法師們一样的精进修持。这种精神,令人讚仰不已。現在(一九八二年三月十五日)雖然已屆九十二高齡,可是身体健康,精神抖擻,上下樓梯,行动自如,修行認眞,信心越加堅固,大家称之为老菩薩。)

只要念一句「南无佛」,就有无量功德,植下出家因緣。出家就清淨,所以說清淨福田僧。出家之后,就是修極少的善行,便有无量的福报,能得到无量的智地。

佛菩薩为一切众生,广种善根,成为淨心之主,也就是成佛。佛菩薩是众生最上的良福田,所以令沒有福德的众生,发生福德、种植福德、增長福德、獲得良福田。佛菩薩皆得甚深的智慧,能使用方便法門,善巧來教化众生,能救三惡道中一切众生,出離苦海,得到解脫。

在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中的众生,因为貪瞋痴心太重,所以墮落三惡道受苦。用什么方法救他們離苦,令他們得到快乐呢?唯一方法,就是令他們信仰佛法,勤修戒定慧的法門。有貪心的众生,也不貪了。有瞋心的众生,也不瞋了。有痴心的众生,也不痴了。不貪不瞋不痴,就是出離三惡道最好的辦法。

在三惡道中,每一惡道有无量无边的众生。每個众生,都有无数无尽的罪业。佛菩薩慈悲,为一切受苦的众生說法,一方面能救一切众生出苦海,一方面能消一切众生的业障,业障消了,苦也了了,三惡道的苦消尽,就是離苦得乐。修道要勤修戒定慧,修到圓滿時,自然息滅貪瞋痴,貪瞋痴不起作用,自然解脫。解脫就是我們修道前进的目標。

如是信解。如是观察。如是入於智慧之淵。如是游於功德之海。如是普至虛空智慧。如是而知众生福田。如是正念現前观察。如是观佛諸业相好。如是观佛普現世間。如是观佛神通自在。

在前面所說的道理,应該如是信,应該如是解。在前面所說的境界,应該这样的观察,应該这样的信受。假如能依法修行,便能证入於智慧深淵之中。如能依照十信、十住、十行、十廻向之法,來修度万行,便能遨遊於功德大海之中。能这样的修行,就沒有一切的執著,破除一切的執著,如能了悟自性,猶如虛空,那么,就证得虛空的智慧,而沒有貪瞋痴的煩惱。

像这样來观察,便能知道怎样令众生种植福田,怎样令众生增加福田。像这样的观察,要有正知正見,不存邪知邪見,这時正念就現前,而能观察一切道理。所謂「正人修邪法,邪法亦正;邪人修正法,正法亦邪。」正法現前,邪法消滅;邪法現前,正法隱沒。所以正邪不兩立。怎样为之正?就是沒有貪。怎样为之邪?就是有貪。總而言之,凡是有所求,就是不正,沒有攀緣心,就是正。正邪的關鍵,就以不貪和貪來決定。

用正念來观察一切因果、一切业报,皆有循環报应。所謂「如是因,如是果」,絲毫不爽,千古不變,学佛的人,首先要深信因果,不可撥无因果,更不可半信半疑。这种思想,最要不得,等於修道的絆脚石。不愼被絆倒,不容易爬起來(退修道心),就算能站起來,也浪費掉很多時間。如有这种想法,趕快发大心,迎頭趕上。否則,離佛道还有十万八千里。

像这样來观察諸佛的一切业,都是清淨,相好光明(三十二相、八十种隨形好)。像这样來观察諸佛的法身,是尽虛空徧法界,也就是徧滿一切处。像这样來观察諸佛的神通,自在妙用,有不可思議的境界。明白这种道理之后,便勤修六度万行,勤行菩薩道,將來功德圓滿,定会成佛。

時彼大众。見如來身一一毛孔。出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光明。一一光明。有阿僧祇色,阿僧祇清淨。阿僧祇照明。令阿僧祇众观察,阿僧祇众欢喜,阿僧祇众快乐,阿僧祇众深信增長,阿僧祇众志乐清淨,阿僧祇众諸根清涼,阿僧祇众恭敬尊重。

这個時候,在兜率天宮寶庄严殿的华严法会,所有的大众(菩薩、天王、天子、天女、天众),都見到在释迦牟尼佛的身上,從每根毛孔中,放出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无量数)那样多种的光明。在每一种光明中,又有无量数的顏色,无量数的清淨,无量数的照明,充滿法界。令无量数的众生,來观察这种光明。令无量数的众生,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令无量数的众生,皆得快乐,依法修行。令无量数的众生,信心增長,由不信而信,由信而深信。令无量数的众生,志愿修行清淨行,成就清淨果,得到清淨的智慧。令无量数的众生,六根清淨,得到清涼的自在。令无量数的众生,生起恭敬於佛,尊重於法的心。三业清淨,就是恭敬尊重。

爾時大众咸見佛身。放百千億那由他不思議大光明。一一光明。皆有不思議色。不思議光。照不思議无边法界。

在这個時候,法会中的大众,都見到從佛相好庄严的身上,放出百千億那由他那样多的不可思議大光明。在每一道光明之中,皆有不可思議的顏色,又有不可思議的光明。此光普照不可思議无边的法界,也就是尽虛空徧法界,徧照一切处。

以佛神力。出大妙音。其音演暢百千億那由他不思議讚頌。超諸世間所有言詞。出世善根之所成就。

以佛的神通變化之力,在光中有化佛,有菩薩,又放出大妙音,此妙音傳播於十方,所有的众生,悉皆聞到,在此妙音中,演暢百千億那由他不可思議那样多的讚頌,都是称揚讚歎佛功德的偈頌。这些偈頌,超过世間所有一切的言辭。这是佛在因地的時候,所修行的出世法,超出三界的法,是这种善根,所成就的大妙音。

復現百千億那由他不思議微妙庄严。於百千億那由他不思議劫。歎不可尽。皆是如來无尽自在之所出生。

在光中又現百千億那由他不可思議那样多的微妙庄严。在百千億那由他不可思議那样多的劫,來讚歎佛的功德,也不能穷尽。所謂:「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飲尽,虛空可量風可繫,无能尽說佛功德。」这是佛在往昔所修重重无尽的行門,才有这样不可思議的微妙庄严,这是從无尽自在所生出來的境界。

又現不可說諸佛如來出興於世。令諸众生入智慧門。解甚深義。

在光中又現出不可說那样多的諸佛,出興於世。使令一切众生,深入智慧之門,瞭解甚深之義,也就是明白諸佛所說般若法門的眞实義。

又現不可說諸佛如來所有變化。尽法界虛空界。令一切世間平等清淨。如是皆從如來所住无障礙一切智生。亦從如來所修行不思議胜德所生。

在光中又現出不可說那样多的諸佛所有的神通變化,尽虛空徧法界,都有諸佛的變化。令一切世間,皆平等而清淨。这种境界,皆從佛所住无障礙一切智慧中所生出來的,亦從如來所修行的不思議殊胜德行所生出來的。

復現百千億那由他不思議妙宝光燄。從昔大愿善根所起。以曾供养无量如來修清淨行。无放逸故。薩婆若心。无有障礙。生善根故。

在光中又現百千億那由他不可思議那样多的妙寶光燄。这种光燄,是從往昔所发的大愿,所种的善根,而生起的。我們修道人,要发金剛般的堅固大愿。海可乾、石可爛,但这种大愿不可壞。不但发愿,而且还要天天念愿,像念经一样的鄭重其事,天天依照所发的愿去实行。否則,等於開荒花,毫无用处。

这些菩薩曾经供养十方一切佛,時時修行戒定慧的清淨法門,令身口意三业,統統清淨,不存微尘般的雜念。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在出发點時,就要謹愼,小心行事。如有大意,便離家(如來家)越來越遠,所以修行時,不能放逸。因为这緣故,所以要認眞修行。我們修行为什么沒有成功?因为沒有修清淨行。

什么是清淨行?就是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語(万佛聖城六大宗旨)。也可以說不貪、不瞋、不痴。清淨行,並非是特別微妙的法門,乃是教人除去貪瞋痴三毒心。如能去掉三毒心,便是修清淨行。換言之,清淨就是沒有染汚的思想和行为。你有貪欲、瞋恚、愚痴,就不清淨。你若沒有脾氣、煩惱、无明,就是清淨。修清淨行的人,絕对不放逸。

什么是放逸?簡言之,就是不守規矩。好像佛教徒,已经受了五戒,就不应該殺生,可是他偸偸把螞蟻或者蚊蟲打死。不应該偸盜,可是去拿未经別人許可的东西。不应該邪淫,可是偸偸去找異性,发生肉体的關係。不应該妄語,可是專說不实在的話,或者挑撥事非。不应該飲酒,可是偸偸到酒店買酒喝,或者吸烟,或者吸毒。明知是不良的習慣,有害於身心,可是故意去做,这就是放逸。

普賢菩薩在警众偈中說:「是日已过,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乐?大众!當勤精进,如救頭然。但念无常,愼勿放逸。」大意是这样:这一天已经过去了,性命亦隨著時光消逝,而減少一點。好像少水中的魚,其水一天比一天減少,还有什么快乐?各位要知道!应當勤加修行,向前勇猛精进。精进的程度,如同救自己頭上被火燒那样的急迫,一時一刻不能等待,要時時在想:无常不久就來了,時間不多,要謹愼修行,不可放逸。要時時守規矩,行住坐臥不犯戒律,这才是修道人的本份。

因为不放逸的緣故,所以薩婆若(一切智)心現前,就沒有一切的障礙,就生出善根。有了善根,一切得解脫。所謂「无罣礙故,无有恐怖,遠離顚倒夢想,究竟湼槃。」这是修道人最后的归宿处。

为顯如來力广徧故。为断一切众生疑故。为令咸得見如來故。令无量众生住善根故。顯示如來神通之力。无映奪故。欲令众生普得入於究竟海故。为令一切諸佛國土菩薩大众。皆來集故。为欲開示不可思議佛法門故。

为顯出佛的十力量,而能广泛普徧一切的緣故。为断除一切众生疑惑的緣故。为令无量众生得見佛的緣故。为令无量众生修行善法,堅固住在善根的緣故。为顯示佛的神通之力,天魔外道无能映奪的緣故。欲令一切众生普徧得入究竟智慧海的緣故。为令一切諸佛國土中一切諸大菩薩,來兜率天宮集会的緣故。为開示一切众生,修不可思議佛的法門,成就不可思議觉果的緣故。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說法之前,要放出种种的光,現出种种的色,照耀无量的世界,为什么?就因为以上种种緣故而放光。又有一种原因,用此光色,做为請帖,好像拍電报一样,請諸大菩薩來參加法会,或做當机众、或做影響众。(未完)

宣化上人华严经浅释目录01-120链接(未完)

华严经淺释121 : 菩薩修无有定法,沒有一定的界限

华严经淺释122 : 无论怎样來譬喩,都不及菩薩初发心功德的一分

华严经淺释123 : 我們修道人,不要有自我宣傳的思想

华严经淺释124 : 淫欲的这個念頭一动就有漏了,漏到三界中去受生死

华严经淺释125: 任何的譬喩都沒有初发菩提心的功德那样大

华严经淺释126 : 身口意三业清淨就是修波罗蜜法,这是初发心菩薩的根本行門

华严经淺释127 : 有十种法能使令一切菩薩所修的行門都得到清淨

华严经淺释128 : 我們要发这十种清淨愿,才能成为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聖人

华严经淺释129 : 佛是從众生田中出生,所以能令佛种不断。

华严经淺释130 : 佛不離菩提树下,而升到夜摩天宮宝庄严殿为天众說十行法

华严经淺释131 : 娑婆世界夜摩天上,諸菩薩咸來集会;十方世界夜摩天上也是这样

华严经淺释131 : 娑婆世界夜摩天上,諸菩薩咸來集会;十方世界夜摩天上也是这样

华严经淺释132 : 切記:絕对不談說人之是非,不評论人之善惡

华严经淺释133 : 一切业以心为根本;业是從众生心而生出

华严经淺释134 : 修行欢喜行的菩薩要將自己所有財物統統布施給需要的众生

华严经淺释135 : 被境界所轉受不了罵更受不了打,这就是沒有正定的功夫

华严经淺释136 : 因为不輕慢一切法的緣故,所以沒有一切法的障礙

华严经淺释137 : 菩薩中的大菩薩所修第七种无著行門

华严经淺释138 : 大菩薩所修的難得行門,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愿

华严经淺释139  : 修行人若会修的是修善中之善;不会修的是修善中之惡

华严经淺释140 : 依法修行的各位菩薩所修行的各种行門

华严经淺释141 : 依法修行的大菩薩所修行的各种行門

华严经淺释142: 依法修行的菩薩所修行的各种法門

华严经淺释143: 大菩薩所应該修行的有十种无尽法藏

华严经淺释144 : 大菩薩所修行十种布施的法門

华严经淺释145: 大菩薩所应該修行的慧藏法门

华严经淺释146: 大菩薩所应該修行的念藏、辯藏法门

华严经淺释147: 誰能知足誰就能升到兜率天;佛法是平等沒有階級的观念的

华严经淺释148: 对境无心就是忍;將忍辱的功夫修到圓滿時便证得天耳通

华严经淺释149: 这些諸菩萨、天子等发广修供养的大愿,尽其所能來供养佛

华严经淺释150 : 不被世間法所动搖,不被境界所轉變,是出世間法的要素

历史文章阅选读二(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