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严经淺释143: 大菩薩所应該修行的有十种无尽法藏

宣化上人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宣化上人主讲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卷二十一  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

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

华严经每一种法門,都讲十种。因为十是代表无尽数。所謂「重重无尽,无尽重重。」这种道理,尽未來劫,也說不完的。因为这种原因,所以这一品叫十无尽藏品,把沒有穷尽的法,都包括在这一品裡。菩薩滿足如是愿時,卽得十种无尽藏:①普見諸佛无尽藏。②總持不忘无尽藏。③決了諸法。④大悲救護。⑤种种三昧。⑥滿众生心,广大福德。⑦演一切法,甚深智慧。⑧报得神通。⑨住无量劫。⑩人无边世界无尽藏。菩薩的愿,就是①众生无边誓愿度。②煩惱无尽誓愿断。③法門无量誓愿学。④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菩薩的四宏誓愿。凡是菩薩,都先发这四种誓愿,修行圓滿時,再发特別的大愿,好像普賢菩薩的十大愿等等。

爾時,功德林菩薩,復告諸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种藏。过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當說今說。

在開始讲十无尽藏品的時候,这位功德林大菩薩,他悲心切切,乃对华严法会中的所有菩薩說道:「各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所应該修行的有十种无尽法藏。这十种法藏,是过去諸佛已经說过的法,是未來諸佛应當說的法,是現在諸佛正在說这种法,來教化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反迷归觉,早成佛道。」

何等为十?所謂信藏,戒藏,慚藏,愧藏,聞藏,施藏,慧藏,念藏,持藏,辯藏。是为十。

什么叫做十藏?藏就是无尽的意思。又是出生蘊藏的意思。所說的有①信藏:信的法藏。②戒藏:戒的法藏。③慚藏:慚的法藏。④愧藏:愧的法藏。⑤聞藏:聞的法藏。⑥施藏:施的法藏。⑦慧藏:慧的法藏。⑧念藏:念的法藏。⑨持藏:持的法藏。⑩辯藏:辯的法藏。現在举出这十种藏的名詞,在后边有所解释。这十法藏的法門,是三世諸佛的母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從十无尽藏法門中產生。所以这一品非常重要,希望各位要注意來聽讲,少打點妄想,多得點智慧。信以能除不信濁为业。戒以遮防破戒蔽为业。慚以对治无慚,止息惡行为业;愧以对治无愧,止息惡行为业;聞以能破无知为业;施以止慳为业;慧以破痴为业;念以治忘專注为业;持以治失守護为业;辯以治?謇乐說为业。这是疏鈔对十种藏的解释。

第一、信藏

佛子。何等为菩薩摩訶薩信藏?

功德林大菩薩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什么叫做菩薩中的大菩薩所应修的信法藏?現在功德林菩薩說出信藏的道理,各位应聚精会神的聽,不可錯过机会。

此菩薩信一切法空。信一切法无相。信一切法无愿。信一切法无作。信一切法无分別。信一切法无所依。信一切法不可量。信一切法无有上。信一切法難超越。信一切法无生。

修信藏这位菩薩,他相信这十种法:①相信一切法,都是空的,都是寂滅的。所謂「掃一切法,離一切相。」②相信一切法,都是无形无相。所謂「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因为是寂滅的,所以沒有形相。法的本体,是言語道断,心行处滅。③相信一切法无愿,沒有愿求和希望。修法不要有企圖和貪心,想得到什么好处,那是妄想。要空无相愿,也无相也无愿,那才是修法的眞精神。④相信一切法,沒有一個作者,也沒有一個受者。⑤相信一切法,沒有分別。法的本身是平等的,不会說我的法高,你的法低。或者我的法是善,你的法是惡,它自己沒有这种的分別。所謂「是法平等,无有高下。」⑥相信一切法,沒有一個所依而生出來。⑦相信一切法,是不可量的。雖然空无相愿,无作无分別,又无所依,可是还有无量无数那样多。⑧相信一切法,是无上甚深微妙法。法雖然不可量,但是沒有比这個法再高上了。⑨相信一切法,沒有能超越过它的。⑩相信一切法,是无所生。

若菩薩能如是隨順一切法,生淨信已。聞諸佛法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一切佛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众生界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法界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虛空界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涅槃界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过去世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未來世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現在世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入一切劫不可思議,心不怯弱。

菩薩相信前边所說的十法,隨順一切法,生出清淨信心之后,而不著相。聽到下边十种不可思議的境界,而心不怯弱。因为菩薩有定力,能如如不动,了了常明,所以不生恐怖心。①菩薩聽到諸佛法是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心不恐懼,不生退轉心。②菩薩聽到一切佛是妙不可言,心不恐懼,不生退轉心。③菩薩聽到众生界是不可思議,心不恐懼,不生退轉心。④菩薩聽到法界是不可思議,心不恐懼,不生退轉心。⑤菩薩聽到虛空界是不可思議,心不恐懼,不生退轉心。⑥菩薩聽到湼槃界是不可思議,心不恐懼,不生退轉心。⑦菩薩聽到过去世是不可思議,心不恐懼,不生退轉心。⑧菩薩聽到未來世是不可思議,心不恐懼,不生退轉心。⑨菩薩聽到現在世是不可思議,心不恐懼,不生退轉心。⑩菩薩聽到入一切劫是不可思議,心不恐懼,不生退轉心。

何以故?此菩薩於諸佛所,一向堅信。知佛智慧无边无尽。

菩薩聽到这十种不可思議境界之后,而心不怯弱,使菩提心更加增長,更为勇猛,这是什么原因?以下是功德林菩薩自問自答。因为修信藏这位菩薩,他往昔在諸佛道場中,一向堅信菩提道,对佛法深信不疑。他知道諸佛的智慧,是无边際无穷尽。尽未來劫,說不能穷尽的。

十方无量諸世界中,一一各有无量諸佛,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今得,當得。已出世,今出世,當出世。已入涅槃,今入涅槃,當入涅槃。

不但在娑婆世界中,有无量諸佛出興於世。乃至於十方世界所有的世界,在每個世界中,都有无量諸佛出興於世。換言之,十方世界有多少众生,就有多少佛。为什么这样說?因为每個众生皆是當來的佛。过去的佛,是已成的佛。現在的佛,是今成的佛。未來的佛,是一切众生當來所成的佛。

无量諸佛对於无上正等正觉,都圓滿成就。所以說已得、今得、當得。得是证得,已经证得佛果,現今证得佛果,當來证得佛果。已经諸佛出世,現今諸佛出世,當來諸佛出世。过去諸佛已经入湼槃,現在諸佛今也入湼槃,未來諸佛當入湼槃。

湼槃就是不生不滅。到了湼槃境界,就可得到常、乐、我、淨四种德。淺言之,煩惱滅了,就是湼槃。所謂「煩惱无尽誓愿断」。我們不要断煩惱,而是要變煩惱。为什么?因为在佛经上說:「煩惱卽菩提」。若是把煩惱断了,那么,菩提也沒有了。那怎么辦呢?要變!把煩惱變成菩提。可是不容易改變呀!不容易改變也要改變,修道的關鍵就在这個地方。煩惱是什么?就是瞋恨,就是脾氣,就是无明火,所謂「无明火能燒尽功德林」。若沒有脾氣,就沒有煩惱。沒有煩惱,就能到彼岸。

我曾作一首偈頌:「我於往昔時,瞋火比天高,燒尽功德林,故今受苦报。」这是我自己給自己下的註解。我雖然住在富裕的美國,但是我一天吃一餐,为什么?因为我的瞋火比天还高,所以燒掉福报,要接受苦报。由此可证,煩惱不但对人家不好,就是对自己也沒有好处。所以說煩惱无尽誓愿断。

彼諸佛智慧。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进不退。不近不遠。无知无捨。

菩薩修行,抱定「堅誠恒」三個字为宗旨。有堅固的信心,有虔誠的信心,有恒常的信心,深信不疑。对於諸佛的智慧,也不增、也为減,也不生、也不滅,也不进、也不退,也不近、也不遠,也无知、也无捨。菩薩是修而无修,证而无证,行所无事。修六度万行,只是他应行的責任,应尽的義務,別无企圖。菩薩雖然明白一切法,照了一切法,可是沒有知的執著,把一切都放下了。

此菩薩入佛智慧,成就无边无尽信。得此信已,心不退轉。心不雜乱。不可破壞。无所染著。常有根本。隨順聖人。住如來家。

修信藏这位菩薩,他为什么能这样?因为入諸佛的智慧之中,所以对一切皆无執著。成就无边際无穷尽的信心。菩薩得到堅固信心之后,心不退轉,也不雜乱。不可破壞,也无染著。常有根本智慧,隨順聖入,常住佛家(佛家就是道場)。菩薩常在佛法里薰習。

護持一切諸佛种性,增長一切菩薩信解。隨順一切如來善根。出生一切諸佛方便。

住在佛家,要護持一切諸佛的种性,令佛种不断,所謂「续佛慧命」。讲经說教,弘揚佛法,令人人早成觉道。增長一切菩薩的信解,隨順諸佛的善根去修行,自然就会成佛。成佛之后,便生出一切諸佛的方便法門,來教化众生。

是名菩薩摩訶薩信藏。

前边所說种种的道理,就是菩薩中的大菩薩所应該修的第一种信藏的法門。

菩薩住此信藏,則能聞持一切佛法,为众生說,皆令開悟。

菩薩常修行堅固的信藏。为什么?因为「信为道源功德母,長养一切諸善法。」有信心才能修行,修行才能開悟,開悟才有大智慧。菩薩住在这信藏中,就能聞一切佛法,而持一切佛法,所謂「依法修持」。聞持一切佛法之后,应为一切众生演說这种妙法,使令一切众生聞法開悟,依法修行,便证佛果。

第二、戒藏

佛子。何等为菩薩摩訶薩戒藏?

功德林大菩薩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什么叫做菩薩中的大菩薩所应該修的戒藏?

此菩薩成就普饒益戒,不受戒,不住戒,无悔恨戒,无违諍戒,不損惱戒,无雜穢戒,无貪求戒,无过失戒,无毁犯戒。

修戒藏这位菩薩,他能成就这十种戒。是那十种戒?①普饒益戒、②不受戒、③不住戒、④无悔恨戒、⑤无遠諍戒、⑥不損惱戒、⑦无雜穢戒、⑧无貪求戒、⑨无过失戒、⑩无毁犯戒。这在下边有詳細的解释,在此不贅言。

云何为普饒益戒?此菩薩。受持淨戒。本为利益一切众生。

戒有三聚戒:①律儀戒:一切威儀的戒。②善法戒:修行一切善法的戒。③饒益众生戒:饒益一切众生的戒。什么是普徧饒益众生的戒?修戒藏这位菩薩,受持清淨戒,为利益一切众生的緣故。什么是清淨戒?就是严守五戒:一不殺生、二不偸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这是根本大戒。因为殺盜淫妄酒这五种事,能直接或間接損害众生的安全和利益。因为这种關係,佛子要受持普饒益众生的戒。

云何为不受戒?此菩薩不受行外道諸所有戒。但性自精进。奉持三世諸佛如來平等淨戒。

什么是不受戒?修戒藏这位菩薩,他不接受外道所修行的一切邪戒。因为外道的戒,皆不是究竟的戒,故不受持此戒。但性自勇猛精进,奉持三世諸佛的金剛光明平等清淨宝戒。印度有很多外道,修持不清淨的戒,有的持牛戒,有的持狗戒,有的持鹿戒,有的持鳥戒等等,学这些畜生的生活,認为可以生天,但不知因果。这都是邪戒,故不可以受持。

云何为不住戒?此菩薩受持戒時,心不住欲界,不住色界,不住无色界。何以故?不求生彼,而持戒故。

什么是不住戒?修戒藏的菩薩,在受持戒的時候,心中沒有欲念、沒有色相、沒有无色相这种的執著。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在欲界的众生,有情欲、身形、心識。在色界的众生,雖然沒有情欲(一律是男人),可是有身形、有心識。在无色界的众生,只有心識而已。換言之,欲界有淫欲的思想,色界有美色的念頭,无色界有分別的執著。所以还在生死的輪廻裡,而不能出離三界。

菩薩不愿意生天,不愿意受福报。因为天福享尽時,仍然要降在人間,來享受剩餘的福报。凡是榮华富貴的人,多数是天人降生的。凡是貧賤寒苦的人,多数是從地獄來的。雖然不能一概而论,但是差不多逃不出因果的範围。菩薩因为不求生天的緣故,所以受持不住戒。

云何为无悔恨戒?此菩薩恆得安住无悔恨心,何以故?不作重罪,不行諂詐,不破淨戒故。

什么是无悔恨戒?修戒藏这位菩薩,常常得到安住,沒有悔恨的心。为什么?因为他不犯二过,不做二罪。不行諂媚,不会欺詐。但受持清淨的戒律,絕对不破淨戒。

云何为无违諍戒?此菩薩不非先制,不更造立。心常隨順,向涅槃戒。具足受持,无所毁犯。不以持戒,惱他众生,令其生苦。但愿一切心常欢喜,而持於戒。

什么是无违諍戒?修戒藏这位菩薩,他不违背不諍论三世諸佛所立的戒律。他自己不会另外再去建立一套制度。心中常常隨順向湼槃道路履行的戒來受持。具足的受持,而不毁犯。他不会因为自己持戒,而來惱害其他众生。不会干涉众生、不会擾乱众生、不会令众生有苦惱,但愿一切众生心生欢喜。因为这种緣故,所以受持无违无諍的淨戒。

云何为不惱害戒?此菩薩不因於戒,学諸咒術,造作方藥,惱害众生。但为救護一切众生,而持於戒。

什么是不惱害戒?修戒藏的菩薩,不会因为持戒,而学外道的邪法,天魔的咒術,或者製造迷魂藥等,來煩惱众生、來傷害众生。菩薩为救護一切众生離苦得乐,所以受持不惱害众生的淨戒。

云何为不雜戒?此菩薩不著边見,不持雜戒。但观緣起,持出離戒。

什么是不雜戒?修戒藏这位菩薩,他不著边見,就是不執常,不執断的二边之邪見。不持雜戒,就是不持旁門左道的邪戒。但观十二因緣生滅的道理,而受持出離三界的淨戒。

云何为无貪求戒?此菩薩不現異相,彰己有德。但为滿足出離法故,而持於戒。

什么是无貪求戒?修戒藏这位菩薩,他不現特別的样子,來彰明自己有道德,或貪圖供养。修道人不要用五邪命的方法,來維持生活:①詐現異相②請人供养③占相吉凶④高声現威⑤自說功德。这五种行为,都是破戒的表現。菩薩沒有这些不正當的貪求,但为滿足出離世間法的緣故,而受持无有貪求的淨戒。

云何为无过失戒?此菩薩不自貢高,言我持戒。見破戒人,亦不輕毁,令他愧恥。但一其心,而持於戒。

什么是无过失戒?修戒藏这位菩薩,他沒有驕傲的心,不貢高、不我慢。不揚已德,說我是持淨戒的人。若見到破戒的人,不誹謗、不諷刺、不說其过、不言其罪。但以身作則,令对方生愧恥之心。唯獨一心來受持这個戒律。

云何为无毁犯戒?此菩薩永断殺,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及无義語,貪,瞋,邪見。具足受持十种善业。菩薩持此无犯戒時,作是念言。一切众生,毁犯淨戒,皆由顚倒。唯佛世尊,能知众生。以何因緣,而生顚倒。毁犯淨戒。我當成就无上菩提,广为众生說眞实法,令離顚倒。

什么是无毁犯戒?修戒藏这位菩薩,他永遠断尽十惡的行为。奉行十善的法,也就是三业清淨。身业有三善法:①不殺生,反而放生。②不偸盜,反而布施。③不邪淫,因为菩薩还是在家人。如果是出家人,則絕对禁淫。口业有四善法:①不妄語,說眞实話。②不兩舌,对張三不說李四的是非,对李四不說張三的是非。③不惡口,絕对不罵人、不批評人。④无義語就是綺語,不談男女之私情,不寫男女之情愛。意业有三善法:①不貪,知足而乐。②不瞋,和睦相处。③邪見就是愚痴,若不痴,智慧現前。菩薩具足受持这十种善业。

菩薩受持无毁犯戒的時候,他作这样的观想:「一切众生为什么要毁犯清淨戒?因为众生有邪知邪見的緣故,所以儘做顚倒事。唯有佛才知众生以何因緣而生顚倒,而毀犯清淨的戒律。我应當成就无上菩提,广为一切众生演說眞实的法,令一切众生離開顚倒。」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戒藏。

在前边所說的道理,就是菩薩中的大菩薩所应修第二种戒藏的法門。

第三、慚藏

佛子。何等为菩薩摩訶薩慚藏?

功德林大菩薩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什么叫做菩薩中的大菩薩所应該修的慚藏?

此菩薩憶念过去所作諸惡,而生於慚。

修慚藏这位菩薩,他囘憶思念在过去生生世世之中,所做种种的惡事,而生出慚愧的心。慚就是慚其前愆。对於以前所作的罪惡,生出慚愧,改过自新。在湼槃经上說:「慚者羞天,愧者羞人。慚者自不作惡,愧者不教他作。」又有一种說法:「慚者內自羞恥,愧者发露向人。」这是慚愧的註解。

謂彼菩薩,心自念言。我无始世來,與諸众生,皆悉互作,父母,兄弟,姊妹,男女。具貪瞋痴,憍慢諂誑,及餘一切諸煩惱故。更相惱害,遞相陵奪。姦淫傷殺,无惡不造。

修慚藏的菩薩,他在心中作这样的观想:「我在往昔无始世以來,和一切众生,互做六親眷屬。今生我做父母,來生又做兒女,互相交換。今生为兄弟,前生为姊妹,乃至男女(夫妻),輪流遞轉,好像演戲一般。在这一生中,扮演这個角色;等一会兒,又扮演另外一個角色。具足貪心、瞋心、痴心。又有驕傲自慢心,又有諂媚誑語心。以及有一切煩惱的緣故,互相惱害。你給我苦惱,我給你苦惱。你傷害我,我傷害你。你障礙我,我障礙你。你找我麻煩,我找你麻煩。遞相淩辱,互相报復。做姦淫的事,做傷殺的事,无所不为,无惡不造。因而生生世世成为罪大惡極的罪人。」

一切众生,悉亦如是。以諸煩惱,備造众惡。是故各各不相恭敬,不相尊重,不相承順,不相謙下,不相啟导,不相護惜,更相殺害,互为怨讎。

菩薩又想:不但我是这样的情形,所有一切众生,都是这样的情形。因为无明而顚倒,所以造出种种惡业。因为这种緣故,而人人互不恭敬、不相尊重、不相承順、不相謙下、不相啟导、不相護惜。沒有慈悲心,沒有怜愍心,只有自私自利心,只有貪名貪利心,互相勾心鬪角,你爭我奪,造成互相殘殺,互相怨讎的慘局。这情形实在令人不寒而慄,有談虎色變之勢。这時人面獸心,麻木不仁,沒有絲毫良知和感情存在,可不痛哉!

自惟我身。及諸众生。去來現在。行无慚法。三世諸佛。无不知見。今若不断此无慚行。三世諸佛。亦當見我。我當云何猶行不止。甚为不可。

菩薩說:我想一想我自己的身体,及一切众生。在过去、未來、現在三世之中,常行无慚的法。也就是不知慚愧,專造罪过的惡业。我和众生无慚无愧的行为,三世諸佛,皆知道而看得非常清楚。如果現在把无慚无愧的行为断了,三世諸佛,也会知道和看見了。我应當怎样辦呢?还是行无慚无愧法而不停止嗎?这是絕不可能的!我必須断除无慚的行为修有慚法。

是故我应專心断除,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广为众生說眞实法。

因为这個緣故,所以我应該專一其心,來断除无慚的行为。我要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广为众生演說眞实的佛法,令众生聞法開悟,依法奉行。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三慚藏。

在前边所說的道理,是菩薩中学菩薩行的大菩薩所应修第三种慚藏的法門。

第四、愧藏

佛子,何等为菩薩摩訶薩愧藏?

功德林大菩薩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什么叫做菩薩中的大菩薩所应該修行的愧藏?

此菩薩自愧昔來於五欲中,种种貪求,无有厭足。因此增長貪恚痴等一切煩惱。我今不应復行是事。

修愧藏这位菩薩,自己生愧悔之心。就是觉得自己所行所作,对不起人,內心有愧,誓愿今后不再犯之,在瑜伽论上說:「內生羞恥为慚,外生羞恥为愧。」正人君子,一生所做之事,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光明磊落。这位菩薩,自愧在往昔无量世以來,在五欲之中,有种种的貪求。貪著好的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觸尘。这五尘的境界,能令人顚倒而迷惑。或者貪戀財、色、名、食、睡。这五欲乃地獄的五條根,修道人,要謹之愼之,不可被五欲境界所轉,而要用金剛意志,堅固定力來轉境界。也就是如如不动,了了常明,若能无动於衷,就能轉境界。

这位菩薩自愧对五欲有种种貪求,沒有厭煩或知足的時候。因为貪而无厭,所以增長貪瞋痴慢疑一切的煩惱。这位菩薩說:「我現在不应該再貪五欲之乐,应趕快修清淨法門。」所謂「亡羊補牢」,猶未为晚。

又作是念。众生无智,起諸煩惱,具行惡法。不相恭敬,不相尊重。乃至展轉,互为怨讎。如是等惡,无不備造。造已欢喜,追求称歎。盲无慧眼,无所知見。

菩薩又作这样的观想:所有一切众生,因为沒有智慧,而生起一切煩惱,竟做一切惡法,所以各各不相恭敬、不相尊重。乃至輾轉互为怨讎。像这样的惡事,完全造做,做完之后,而生欢喜,追求惡事,而自称歎,認为滿意了。好像盲人,沒有智慧眼,无知无見。自己做錯事,还認为是对的。

於母人腹中,入胎受生,成垢穢身。毕竟至於发白面皺。有智慧者观此,但是從淫欲生不淨之法。三世諸佛,皆悉知見。若我於今,猶行是事。則为欺誑三世諸佛。是故我當修行於愧,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广为众生說眞实法。

人在母親的腹中,入胎受生,由父精母血構成汚垢的穢身。出生之后,由小而少,由少而壯,由壯而老,頭发也白了,面上也有皺紋了,老態龙鍾,行动不灵活。有智慧的人,观察这种變化,身体是從淫欲所生,是不清淨的法。三世諸佛,悉知悉見。假設我現在不改,还像以前那样貪著五欲,增長三毒,那就是欺誑三世諸佛。因为这個緣故,应當修行愧藏的法,連成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广为一切众生演說眞实的佛法。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四愧藏。

在前边所說的道理,是菩薩中的大菩薩所修行第四种愧藏的法門。

第五、聞藏

佛子,何等为菩薩摩訶薩聞藏?

功德林大菩薩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什么叫做菩薩中的大菩薩所应該修的聞藏?

此菩薩知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无故是事无。是事起故是事起。是事滅故是事滅。是世間法。是出世間法,是有为法。是无为法。是有記法。是无記法。

修聞藏这位菩薩,他知道这十种法,是從多聞得來的。所謂「博学多聞」,才有智慧,若是「孤陋寡聞」,就是愚痴。是那十种法呢?所說①因为事情是有,所以这事是有。②因为事情是无,所以这事是无。③因为这事是緣起,所以这事是起。④因为这事是寂滅,所以这事是滅。⑤这种法是世間法。⑥那种法是出世間法。⑦或是有为法。⑧或是无为法。⑨或是有記数的法。⑩或是无記数的法。在下边有詳細的解释。

何等为是事有故是事有?謂无明有故行有。何等为是事无故是事无。謂識无故名色无。何等为是事起故是事起。謂愛起故苦起。何等为是事滅故是事滅。謂有滅故生滅。

什么为是事有故是事有?因为人人都有无明。有无明,就有行。这一段经文,是讲十二因緣的道理。什么是无明?就是无所明瞭,淺言之,就是不明白。不明白就顚倒。所謂「起惑,造业,受报」,都是從无明而起。因为不明白,而有顚倒的行为。有了顚倒的行为,一切的一切,都現出來了。

什么为是事无故是事无?这是沒有識,就沒有名色。因为一念无明起,就有性行为。有了性行为之后,就有識(胎兒)。有識就有名色,名是胎兒的神经系統,色是胎兒的肉体。若是沒有識,那就沒有名色。什么为是事起故是事起?就是說愛的因緣生起之后,就有了苦。有愛觉得很快乐,其实快乐是苦的根本。所謂「断欲去愛」,这才是修道的基本法。什么为是事滅故是事滅?就是說把有滅了,就沒有生。把生滅了,就沒有老死,这样就根本解決了生死的問題,不再受輪廻之苦,而得到湼槃之乐。

十二因緣分为兩門:一为流轉門、二为还滅門。流轉門是无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这是三世因果,惑苦业的因緣,周而復始,輪廻无間。还滅門是无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由此可知,无明滅,就沒有生死。所以只要断无明,就沒有一切的麻煩。

何等为世間法?所謂色受想行識。

什么是世間法?就是有漏法,一般所說的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五种色心法。色是變礙義:眼睛所見,耳朵所聞,鼻子所嗅,舌頭所嚐,身体所觸,都是色法。受是領納義:心中所接受的境界,便生起感受作用。想是取像義:五根接受五尘之后,便生出思想。行是遷流義:有了思想之后,便有行为的表現。識是了別義:有了行为之后,便有分別好惡之心。總而言之,色蘊由因緣而有,为色法。受想行識四蘊由妄念所生出來的,为心法。这都是世間法。

何等为出世間法?所謂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什么是出世間法?就是无漏法,是一般所說的五分法身。也就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以这五种功德而成就佛身。由戒能生定,由定能生慧,由慧能断惑,惑尽便得解脫。解脫能破一切障,返照观心,就是解脫知見。

淺释之,戒:能断諸惡,能修众善。定:深信大乘法,心永不退轉。慧:心无障礙,照明自性;观察身心,而不執著。解脫:解惑业之結縛,脫三界之苦果。解脫知見:就是后得智。由解脫等到解脫知見。这是出世間法。

何等为有为法?所謂欲界、色界、无色界、众生界。

什么是有为法?就是有所作为的法,是依因緣所作为之法。这是差別的事相。所說的欲界,有男女的形相,由淫欲而受身。色界,雖无男女之形,但有一切色相。无色界,雖然无色相,但是还有執著心。众生界,由众緣聚集而有生。这都是有为法。

何等为无为法?所謂虛空,涅槃,数緣滅,非数緣滅,緣起,法性住。

什么是无为法?就是无所作为的法。也就是離因緣作为之法。是平等的理性。所說的虛空:就是離開一切障礙,沒有物可顯現出來。涅槃:性寂滅故,为性淨涅槃。性淨之果,为圓淨涅槃。数緣滅:数就是慧数,由慧为緣,揀擇諸惑,能顯滅理。非数緣滅:不是由慧数滅惑所得。但以性淨,和緣缺所顯。緣起:就是十二因緣。十二因緣卽是佛性,所以为无为法。法性住:就是眞如。諸法之体性,離虛妄而眞实为眞,常住不變为如。眞如为法之性,故为法性。又为如來藏性、圓成实性、佛性、法界等等,这都是无为法。

何等为有記法?謂四聖諦、四沙門果、四辯、四无所畏、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聖道分。

什么是有紀法?就是有善有惡,能招感愛非愛果,可以記錄的。所說四聖諦:就是苦、集、滅、道。四沙門果:就是須陀洹果,譯为入流。斯陀含果,譯为一來。阿那含果,譯为不來。阿罗漢果,譯为无生。四辯,就是四无礙辯:法无礙、義无礙、辭无礙、乐說无礙。四无所畏:就是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說障道无所畏、說尽苦道无所畏。四念处:就是观身不淨、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正勤:就是已生惡令断,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四神足,就是四如意足:欲如意足、心如意足、勤如意足、慧如意足。五根:就是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力:就是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七觉分:就是擇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輕安觉分、念觉分、定觉分、捨觉分。八聖道分:就是正見、正語、正思惟、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受。这是三十七道品。在华严经疏淺释第二門有詳細的解释,可以參考。

何等为无記法?謂世間有边。世間无边。世間亦有边亦无边。世間非有边非无边。世間有常。世間无常。世間亦有常亦无常。世間非有常非无常。如來滅后有。如來滅后无。如來滅后亦有亦无。如來滅后非有非无。我及众生有。我及众生无。我及众生亦有亦无。我及众生非有非无。

什么是无記法?就是非善非惡,不能招感愛非愛果,不可記錄。所說世間是有边際?世間是无边際?世間也有边際也无边際?世間不是有边際也不是无边際?世間是有常?世間是无常?世間也有常也无常?世間不是有常也不是无常?如來滅后是有?如來滅后是无?如來滅后也有也无?如來滅后不是有不是无?我和众生是有?我和众生是无?我和众生也有也无?我和众生不是有不是无?这四個問句,无法可記錄,故云无記。

过去有几如來般涅槃,几声聞辟支佛般涅槃。未來有几如來、几声聞辟支佛、几众生。現在有几佛住、几声聞辟支佛住,几众生住。

在过去有多少如來入般涅槃?有多少声聞入般涅槃?有多少辟支佛入般涅槃?未來有多少如來?有多少声聞?有多少辟支佛?有多少众生?現在有多少佛住?有多少声聞住?有多少辟支佛住?有多少众生住?三乘凡聖数有多少?这也是无边无数,不可記錄。

何等如來最先出。何等声聞辟支佛最先出。何等众生最先出。何等如來最后出。何等声聞辟支佛最后出。何等众生最后出。何法最在初。何法最在后。

那位如來在最先出世?那位声聞在最先出世?那位辟支佛在最先出世?那位如來在最后出世?那位声聞在最后出世?那位辟支佛在最后出世?什么法在最初?什么法在最后?这也是不可記錄的。

世間從何处來。去至何所。有几世界成。有几世界壞。世界從何处來。去至何所。

世間是從什么地方來的?世間是到什么地方去呢?有多少世界成?又有多少世界壞?世界從何处而來?往何处而去?这也是不可記錄的。

何者为生死最初際。何者为生死最后際。

什么为生死的最初際?什么为生死的最后際?这些問題也是不可記錄的。

是名无記法。

在前边所說的道理,都是无記法。

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念。一切众生,於生死中,无有多聞,不能了知此一切法。我當发意,持多聞藏,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諸众生,說眞实法。

菩薩中的大菩薩,他作这样的观想:「所有众生,都在生死六道輪廻中來來去去,沒有多聞的智慧,不能了知在前边所說的一切法:就是世間法、出世間法。有为法、无为法。有記法、无記法。我应當受持多聞藏,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广为一切众生演說眞实法,令他們明白这些法。」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五多聞藏。

在前边所說的道理,是菩薩中的大菩薩所修行的第五种多聞藏的法門。(未完)

宣化上人华严经浅释目录01-120链接(未完)

华严经淺释121 : 菩薩修无有定法,沒有一定的界限

华严经淺释122 : 无论怎样來譬喩,都不及菩薩初发心功德的一分

华严经淺释123 : 我們修道人,不要有自我宣傳的思想

华严经淺释124 : 淫欲的这個念頭一动就有漏了,漏到三界中去受生死

华严经淺释125: 任何的譬喩都沒有初发菩提心的功德那样大

华严经淺释126 : 身口意三业清淨就是修波罗蜜法,这是初发心菩薩的根本行門

华严经淺释127 : 有十种法能使令一切菩薩所修的行門都得到清淨

华严经淺释128 : 我們要发这十种清淨愿,才能成为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聖人

华严经淺释129 : 佛是從众生田中出生,所以能令佛种不断。

华严经淺释130 : 佛不離菩提树下,而升到夜摩天宮宝庄严殿为天众說十行法

华严经淺释131 : 娑婆世界夜摩天上,諸菩薩咸來集会;十方世界夜摩天上也是这样

华严经淺释131 : 娑婆世界夜摩天上,諸菩薩咸來集会;十方世界夜摩天上也是这样

华严经淺释132 : 切記:絕对不談說人之是非,不評论人之善惡

华严经淺释133 : 一切业以心为根本;业是從众生心而生出

华严经淺释134 : 修行欢喜行的菩薩要將自己所有財物統統布施給需要的众生

华严经淺释135 : 被境界所轉受不了罵更受不了打,这就是沒有正定的功夫

华严经淺释136 : 因为不輕慢一切法的緣故,所以沒有一切法的障礙

华严经淺释137 : 菩薩中的大菩薩所修第七种无著行門

华严经淺释138 : 大菩薩所修的難得行門,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愿

华严经淺释139  : 修行人若会修的是修善中之善;不会修的是修善中之惡

华严经淺释140 : 依法修行的各位菩薩所修行的各种行門

华严经淺释141 : 依法修行的大菩薩所修行的各种行門

华严经淺释142: 依法修行的菩薩所修行的各种法門


历史文章阅选读二(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