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严经淺释134 : 修行欢喜行的菩薩要將自己所有財物統統布施給需要的众生

宣化上人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华严经淺释134:

宣化上人主讲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卷十九   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一

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一

修道人,要能依佛智來修行,这是能依。十行是所依——所依照的十种行門來修行。十行就是十度。菩薩应該修行十度(波罗蜜法門),到功德圓滿時,才证入三賢位(十住、十行、十廻向),然后证入十聖位(十地)。何謂十行?①欢喜行(布施)②饒益行(持戒)③无违逆行(忍辱)④无屈撓行(精进)⑤離痴乱行(禪定)⑥善現行(般若)⑦无著行(方便)⑧難得行(愿)⑨善法行(力)⑩眞实行(智)。这十行品,是教修道人如何修行,如何用功。这一品,在华严经八十品之中,屬於第二十一品。

爾時,功德林菩薩,承佛神力,入菩薩善思惟三昧。

在前边夜摩宮中偈讚品說完之后,这個時候,华严经第四会的說法主——功德林大菩薩——他仰承著释迦牟尼佛大威神力的加持,而入菩薩思惟(禪那)三昧。功就是所立的功。修行要利益一切人,这叫立功。德就是陰隲,卽是利益於人,而不教人知道,所謂「陰隲德行」。淺言之,所行善事,不希人知;所做惡事,而希人知。为什么?因为有改过的机会。先要立功,功行圓滿,才有德行。因为其功德猶如树林那样之多,所以称为功德林大菩薩。功德林大菩薩非常謙虛,沒有貢高我慢的心理。他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所有的功德,一律廻向於佛。或者廻向給法界众生。在說法之前,先說承諸佛的威力,才能說法,这表示沒有驕傲心。他不会这样的說:「你們看!我功德林会修行、会說法、会入定。」他絕对沒有这种的思想。我們修道人,要向功德林菩薩学習,要向他看齊,不要有我慢的行为。善思惟三昧,就是入最好的禪定。在华严经所讲的境界,都是不可思議的境界,都是一切定的母親。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不起於座,在定中而去六处(普光明殿、忉利天宮、夜摩天宮、兜率天宮、他化天宮、逝多林)演說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妙法。

入是三昧已。十方各过万佛刹微尘数世界外,有万佛刹微尘数諸佛,皆号功德林,而現其前。告功德林菩薩言:善哉佛子!乃能入此善思惟三昧。

功德林菩薩入菩薩善思惟三昧之后。在十方的每一方,经过万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佛刹之外,又有万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諸佛。他們的名号,皆为功德林佛。他們同時都現在功德林大菩薩的面前,異口同声的說:「善哉!善哉!佛的弟子!你久已修此六度万行,才能入菩薩善思惟的定。」

善男子,此是十方各万佛刹微尘数同名諸佛,共加於汝。亦是毗盧遮那如來往昔愿力、威神之力,及諸菩薩众善根力。令汝入是三昧,而演說法。

万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諸佛又說:「最好的男子!这是承蒙十方各万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功德林佛,他們共同來加被於你,令你能入这种三昧之定。也是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在往昔所发的愿力,和大威神力,以及諸菩薩所修的善根力业的緣故,令你入菩薩善思惟三昧,而为众生演說十行的妙法。」

为增長佛智故。深入法界故。了知众生界故。所入无礙故。得无量方便故。攝取一切智性故。觉悟一切諸法故。知一切諸根故。能持說一切法故。所謂发起諸菩薩十种行。

功德林大菩薩,演說一切諸法的原因,是为令一切众生增長佛智的緣故。为令一切众生深入法界,明瞭法界性的緣故。为令一切众生徹底明瞭一切众生境界的緣故,为令一切众生所入无障礙界的緣故,为令一切众生修行而无障礙的緣故,为令一切众生得到无量方便法門的緣故,为令一切众生攝取一切智性的緣故,为令一切众生能觉悟一切諸法实相的緣故,为令一切众生知道一切众生根性的緣故,为令一切众生能受持演說一切諸法实相道理的緣故,因为这十种緣故,所以演說菩薩应該行这十种行的法門。

善男子,汝當承佛威神之力,而演此法。是時諸佛,卽與功德林菩薩无礙智、无著智、无断智、无師智、无痴智、无異智、无失智、无量智、无胜智、无懈智、无奪智。何以故?此三昧力,法如是故。

无数量功德林佛又称一声:「善男子!現在你应該仰承十方一切諸佛和毗盧遮那佛(本師释迦牟尼佛之法身)大威神力來加被,而演說十行这种不可思議的妙法。」在这個時候,万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功德林佛,都來給这位功德林大菩薩灌頂,來加持他,卽與他圓融无礙的智慧。又與他无所執著的智慧,又與他无有間断的智慧,又與他无師自通的智慧,又與他无有愚痴的智慧,又與他无所變異的智慧,又與他无所遺失的智慧,又與他无所限量的智慧,又與他无有懈怠的智慧,又與他无能奪取的智慧。为什么諸佛要給功德林大菩薩这十种智慧呢?因为这是菩薩善思惟三昧的力量,所以諸佛应該这样來加持功德林大菩薩,給他这些大智慧。

爾時,諸佛各申右手,摩功德林菩薩頂。時功德林菩薩,卽從定起。告諸菩薩言。佛子,菩薩行不可思議。與法界虛空界等。何以故?菩薩摩訶薩,学三世諸佛而修行故。

在这個時候,万佛刹微尘数的諸佛(功德林佛),每位佛都伸出右手,來摩功德林菩薩的頭頂,这是諸佛來加持功德林菩薩令他得智慧的儀式。功德林菩薩,承蒙諸佛摩頂之后,乃從菩薩善思惟三昧出定,对在华严法会中一切菩薩說:「各位佛的弟子!菩薩所修行的行門,的的確確是不可思議,妙不可言。他能和十法界虛空界是相等的。什么原因呢?因为菩薩中的大菩薩,发菩提心,行菩薩道,应該学習三世一切諸佛所修行的法門。」

佛子,何等是菩薩摩訶薩行?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种行。三世諸佛之所宣說。

功德林菩薩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什么是菩薩中大菩薩所修行的行門呢?你們大家知道嗎?又称一声「佛弟子!」(深恐大众不注意,所以又称一声,令他們聚精会神來聽)菩薩中的大菩薩,应該修行这十种行門。这十种行門,是过去世諸佛、現在世諸佛、未來世諸佛,他們共同宣說的行門。这是千載難逢的机会,所以希望大家注意來聽。如果錯过机会,不用心來聽,當作耳边風,定会后悔莫及的。

何等为十。一者欢喜行。二者饒益行。三者无违逆行。四者无屈撓行。五者无痴乱行。六者善現行。七者无著行。八者難得行。九者善法行。十者眞实行。是为十。

是那十种行門?就是所說:①欢喜行(布施):菩薩所修布施的法門,不但自己欢喜,而且也令众生欢喜。②饒益行(持戒):菩薩所修持戒的法門,都是利益众生,令众生得到飽暖和滿足。③无违逆行:菩薩所修忍辱的法門,旣不违逆自己,又不违逆众生。④无屈撓行:菩薩所修精进的法門,也不令自己屈撓,也不令众生屈撓。⑤離痴乱行:菩薩所修禪定法門,身心不顚倒,因为有定力,故不乱行。⑥善現行:菩薩所修般若法門,而能明瞭世間法是无常、苦、空、无我;又能明瞭出世法是常、乐、我、淨。⑦无著行:菩薩所修方便的法門,有不帶事理的境界,以善巧方便來度众生。⑧難得行:菩薩所修愿的法門,大愿大行、大慈大悲,普度众生。⑨善法行:菩薩所修力的法門,有智慧力才能行一切善法,有愚痴力就要行一切惡法。⑩眞实行:菩薩所修智的法門,言行皆不虛,一切能眞实。这是菩薩中大菩薩,他們所修的十种行門。也是修道人的十种標準法,人人行之,人人为菩薩。

第一、欢喜行

佛子。何等为菩薩摩訶薩欢喜行?

功德林大菩薩,自問自答。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又來答覆。所以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你們知道什么是菩薩中大菩薩所修的欢喜行?我現在要对你們說一說,請注意聽讲。

佛子。此菩薩为大施主。凡所有物。悉能惠施。

凡是修行欢喜行的菩薩,要作一位大施主,將自己所有財物,統統布施給需要的众生。无论是外財(國城妻子)或內財(頭目腦髓),他都不慳吝的布施出來,所謂「三輪体空」:沒有施者,沒有受者,也沒有所施之物,这种思想才是眞布施。布施有財施(修福)、法施(修慧)、无畏施三种,凡是信仰佛教的人,都要做到布施的事,其功德无可限量。

其心平等。无有悔吝。不望果报。不求名称。不貪利养。但为救護一切众生,攝受一切众生,饒益一切众生。

修行欢喜行这位菩薩,他的心是平等,沒有人我的分別。所謂「无緣大慈,同体大悲」。將所有的財物,不分彼此,不分親疏,一律平等布施給所求的人。布施之后,絕对不生后悔和吝嗇的心,也沒有「捨一得万报」的思想,也不希望有個好的果报。也不企求有個好的名称。更不貪圖人讚歎,或求人利养。沒有这种捨少望多不正當的思想。完全捨己救人,令众生離開苦海,得到湼槃常乐我淨的快乐。

菩薩为什么要布施?因为要救護一切众生、要攝受一切众生,所以布施。但无所貪,亦无所求。为学習諸佛本所修行。憶念諸佛本所修行。愛乐諸佛本所修行。清淨諸佛本所修行。增長諸佛本所修行。住持諸佛本所修行。顯現諸佛本所修行。演說諸佛本所修行。令諸众生離苦得乐。

菩薩布施,为要学習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本來所修行的行門,为囘憶思念过去諸佛本來所修行的行門,为愛乐一切諸佛本來所修行的行門,为清淨諸佛本來所修行的行門,为增長諸佛本來所修行的行門,为住持諸佛本來所修行的行門,为顯現諸佛本來所修行的行門,为演說諸佛本來所修行的行門,为令一切众生都能離苦得乐,为利益一切众生,菩薩才修布施的法門。菩薩有犧牲自己的利益,而为众生謀幸福,这种大慈大悲的精神,多么感人!多么偉大!所謂「見賢思齊」。我們受了菩薩戒,一定要向菩薩学習、向菩薩看齊,才不愧为佛弟子。

佛子。菩薩摩訶薩修此行時,令一切众生欢喜愛乐。隨諸方土,有貧乏处。以愿力故,往生於彼。豪貴大富,財宝无尽。

功德林大菩薩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菩薩中大菩薩,修習欢喜行的時候,为令一切众生都生出欢喜心、愛乐心。隨著十方諸佛國土,如有貧乏的地方,菩薩本著往昔愿力的緣故,心甘情愿到貧乏地區去,作豪貴的大富翁,將无穷无尽的財物,統統布施給貧困的人,絕对无慳吝的思想。

假使於念念中,有无量无数众生,詣菩薩所。白言仁者,我等貧乏,靡所資贍,飢羸困苦,命將不全。惟愿慈哀,施我身肉。令我得食,以活其命。

假設在念念之中,都有无量无边的众生,來到菩薩所住的地方。乃对菩薩說:「大慈悲的仁者,我們非常的貧穷而困乏,沒有資財可以贍养自己。因为生活困難,所以我們瘦骨如柴,弱不禁風。我們快要餓死了,生命不会長久!唯愿仁者慈悲哀愍,請你把你身上的肉割下來,布施我們,得到食物,來維持生命。不知仁者能否布施?菩薩的心腸,一切为人不为己。請你布施吧!」

爾時,菩薩卽便施之。令其欢喜,心得滿足。

在这個時候,修行欢喜行的菩薩,聽到众生这样的要求,卽刻將自己身上的肉,布施給众生,令众生滿足所求之愿,而生欢喜心。释迦牟尼佛在往昔修行菩薩道的時候,会经捨身餵虎,割肉飼鷹。这就是行欢喜行,令众生心生欢喜而意滿足。

如是无量百千众生,而來乞求。菩薩於彼,会无退怯,但更增長慈悲之心。以是众生咸來乞求。菩薩見之,倍復欢喜。作如是念,我得善利。此等众生,是我福田,是我善友。不求不請,而來教我入佛法中。我今应當如是修学,不违一切众生之心。

像这样无量无边的众生,有百千之多,都來菩薩之所,向菩薩乞求其肉。而修欢喜行的菩薩絕不慳吝,一一布施其肉,滿足众生的欲望。菩薩不但不生退轉心和畏怯心,反而增加慈悲心,因为这种緣故,众生都來乞求菩薩身上的肉。菩薩見到这种情形,更为高興,而作这样的想法:「我得到善根的利益,这些众生來作我的福田,增長我的福报。他們是我的善師、是我的善友、是我的善知識。也不需要我求他們,也不需要我請他們,而是他們自动來到我的处所,教我行欢喜行的法門,令我深入佛法中。我現在应當这样來修行学習,不违背一切众生所要求的心,一定令众生有所滿足。」

又作是念。愿我已作、現作、當作所有善根。令我未來於一切世界,一切众生中,受广大身。以是身肉,充足一切飢苦众生。乃至若有一小众生,未得飽足,愿不捨命。所割身肉,亦无有尽。

这位菩薩又作这样的想念:愿我在过去世已经作的善根,現在世正在作的善根,未來世应當作的善根,以这些所作的善根,令我在未來一切世界中、一切众生中,變化为广大身,用我身上的肉,布施給一切饥苦的众生,令他們才能得到充足又滿意。乃至若有一個小众生(螞蟻或蚊蟲)未能飽足,我愿捨我的肉給牠們吃,而不捨命。我身上的肉,割而復生,永无穷尽。以我无穷无尽的肉,來維持无穷无尽众生的生命。

以此善根。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大涅槃。愿諸众生。食我肉者。亦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獲平等智,具諸佛法,广作佛事,乃至入於无餘涅槃。若一众生,心不滿足,我終不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修欢喜行这位菩薩,以这种善根,愿得无上正等正觉,证得不生不滅的佛位。他又发愿,一切众生,如食我肉者,也能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都能獲得平等的智慧,具足諸佛所证得的法,广大來做佛事,乃至將來入於无餘湼槃(湼槃有三种:①有餘湼槃:是二乘人所证得的境界。②无餘湼槃:是菩薩所证得的境界。③究竟湼槃:是諸佛所证得的境界。)假若有一众生心不滿足,我始終不愿证得正等正觉的佛位。

菩薩如是利益众生,而无我想、众生想、有想、命想、种种想、補伽罗想、人想、摩納婆想、作者想、受者想。

菩薩为教化众生,而能忍受一切痛苦。雖然割自身的肉來布施众生,但是沒有这十种的想法:①我想:菩薩不会这样的想,这個众生是我教化的,是我度脫的。他沒有这种執着的思想。②众生想:菩薩不但沒有我想,也沒有众生想。不会說我度了这样多的众生,功德有多大。他乃是行无所事,認为是分內之事,是自己的責任和事业。③有想:菩薩不計有我人之想。有,能起諸趣的生死。④命想:菩薩也不会这样的想,我对众生特別的慈悲,甚至我救了众生的生命。⑤种种想:菩薩也沒有一切一切的功德想。⑥補伽罗想:補伽罗是梵語,譯成华語为「数取趣」。也就是数数往取諸趣(六道輪廻),沒有厭倦的時候。菩薩也不会这样的想:我做了这种事情,將來会生在那趣中,会有什么好处?菩薩不計較这些。他是观察那道众生应度,便到那道中去度之。⑦人想:人是万物之灵,能作一切大般若的緣故。菩薩沒有人的想。⑧摩納婆想:摩納婆是梵語,譯成华語为儒童。卽少年有学問的人。菩薩沒有儒童的想。⑨作者想:菩薩沒有手足能有所作的想。⑩受者想:菩薩沒有計較后世受罪福果报的想,也沒有誰受我教化的想。

但观法界,众生界,无边際法,空法,无所有法,无相法、无体法,无处法,无依法,无作法。

菩薩但观察一切法界、一切众生界。所作都是沒有边際,作完了就沒有了——这是空法。圓滿菩提,归无所得,这是无有法。也沒有一個相,也沒有一個体,也沒有一個处所,也沒有一個依靠,也沒有誰作功德法。

作是观時,不見自身。不見施物。不見受者。不見福田。不見业。不見报。不見果。不見大果。不見小果。

菩薩作这样观想的時候,他也不見自己的身,把身上的肉布施給众生,而不見所施的物,也沒有見到誰吃我的肉,也不作福田的观想,也不作事业,也不見善报。也不存好的結果,也不存得大乐果的見,卽是得到大的好处,也不存小果的見,得到小的好处。

爾時,菩薩观去來今一切众生所受之身,尋卽壞滅。便作是念,奇哉众生,愚痴无智。於生死內,受无数身。危脆不停,速归壞滅。若已壞滅。若今壞滅,若當壞滅,而不能以不堅固身,求堅固身。

在这個時候,菩薩观想过去、現在、未來一切众生,他們所受之身,沒有多久的時間,这個分段生死就沒有了。菩薩又作这样的念頭:奇怪得很呀!这些众生,太愚痴啦!沒有智慧。在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的六道輪廻中,受无数身,旣危險又脆弱,沒有停息,在很快的時間就敗壞而消滅。或者已经壞滅,或者現在壞滅,或者未來壞滅。这些愚痴的众生,不明白用四大(地水火風)不堅固的身,來修金剛不壞身的道理。我們修道的目的,就是借假修眞,借凡成聖,也就是轉識成智,將八識轉为四智,就证得佛果。轉前五識(眼耳鼻舌身)成为成所作智,轉意識成为妙观察智,轉末那耶識成为平等性智,轉阿賴耶識成为大圓鏡智,也就是如來藏性,也就是大光明藏。此大光明藏人人具有,但不現出。为什么?因为无明妄想執著,所以把眞心遮蓋,妄心現出。有了妄心之后,就起惑造业受报。我們的妄心,好像一缸混濁的水,什么也現不出來。如何使其澄清呢?用白礬散在其中。一会兒,其尘土沉落缸底,而水清淨如明鏡(大光明藏),这就是眞心。什么是白礬?就是戒定慧。所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修行圓滿,便得解脫,所謂「所作已辦,不受后有。」

我當尽学諸佛所学,证一切智,知一切法。为諸众生說三世平等,隨順寂靜,不壞法性。令其永得安隱安乐。

修欢喜行的菩薩,他說:「我应當尽量学習十方諸佛所学的法,才能证得一切的智慧,才能明白一切的佛法,为一切众生說三世平等的法門,就是隨順寂靜的法,不壞法性的法。令一切众生永遠得到安穩和快乐。」

佛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一欢喜行。

各位佛的弟子!这就是菩薩中大菩薩所应該修行的第一种的欢喜行。

第二、饒益行

佛子。何等为菩薩摩訶薩饒益行?

功德林菩薩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什么是菩薩中大菩薩所修行的饒益行呢?功德林菩薩自己提出这個問題,而自己又答覆这個問題。饒益行就是持戒的法門。戒有三聚淨戒:①攝律儀戒:出家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有規則和法度,「三千威儀,八万細行」。也就是行住坐臥要严敬威儀,絲毫不犯。②攝善法戒:善法就是众善奉行,諸惡莫作。出家人所行所作,都要合乎戒律,就是攝善法。对众生要宣說一切善法(正知正見),不可胡乱說一切惡法(邪知邪見)。③攝一切众生戒:又为饒益有情戒,就是攝受一切众生、利乐一切众生。攝律儀戒是屬於身业清淨,攝善法戒是屬於口业清淨,攝一切众生戒是屬於意业清淨。三业清淨,就生戒定慧三无漏学。有了戒定慧的金剛劍,便能斬除貪瞋痴三毒的賊首。攝律儀戒又可以說是戒,攝善法戒又可以說是定,攝一切众生戒又可以說是慧。能持一切淨戒,就能消滅貪毒。能修一切善,就能消滅瞋毒。能度一切众生,就能消滅痴毒。

此菩薩護持淨戒。於色声香味觸,心无所著。亦为众生如是宣說。不求威勢。不求种族。不求富饒。不求色相。不求王位。如是一切,皆无所著。

修行饒益行的菩薩,他護持三聚淨戒。对於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觸尘这五欲的境界,心中无有所染著。这位不染五欲的菩薩,自己不被色声香味觸五欲境界所轉。他又对众生宣說此法,令一切众生也不染著这五欲之法,令他們能轉这五欲的境界。这位菩薩修饒益行,不是为求有大勢力、有大威德。也不是为求生到貴族家中,也不是为求得富饒的果报,也不是为求色相的圓滿,更不是为求作皇帝。像这些的境界,菩薩心沒執著,更不会被这些境界所轉。

但堅持淨戒,作如是念。我持淨戒,必當捨離一切纒縛,貪求熱惱,諸難逼迫、毁謗乱濁,得佛所讚平等正法。

修饒益行的菩薩,他堅固護持淨戒的行为,而作这样的观想:我受持清淨光明宝戒,必須应當捨除離開一切的纒縛,才能等到解脫。纒有八种或十种。略述於下:八纒就是①无慚②无愧③掉举④惡作⑤昏沉⑥睡眠⑦慳⑧嫉。再加上忿和覆二纒,成为十纒。无慚和无愧这兩种纒,能障礙三聚淨戒。受戒之后,若是犯戒,不生慚愧心,就是障礙戒律。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做錯了,应該生大慚愧心,不要学愚痴人的行为,明明是做錯了,自己还不承認是錯誤,反而認为是对的,一點也沒有內疚的表現。修行人要有慚有愧才合乎戒律。

掉举和惡作这兩种纒,能障礙观慧。有了观察的智慧,才能成就定学。可是有掉举和惡作的行为,不应作而作,应作而不作,顚顚倒倒不合規則。这兩种纒就是障礙观慧。昏沉和睡眠这兩种纒,能障礙止定。修定的時候,要止妄想,也就是去妄成眞。坐禪的時候,应睡而睡,不应睡而不睡。如果坐下來就睡著了,那就是昏沉和睡眠。總而言之,掉举、惡作、昏沉、睡眠这四种纒,能障礙止观。

慳和嫉这兩种纒,能障礙布施。慳就是慳吝,捨不得。把一枚銅錢,緊握手中,變成銅水,也不肯布施。嫉就是嫉妬,所謂「嫉賢妬能」,又怕人比我好,又怕人比我強。这是八纒。忿和覆这兩种纒,能障礙善根。忿就是忿恨,心中懷恨不平。覆就是覆藏,把自己的过失遮蓋起來,不讓人知道,这就沒有善根了。此一共合为十纒。这十种纒,把我們纒縛得不得自由,不能解脫。有首偈頌云:「纒八无慚愧,嫉慳並悔睡,掉举並昏沉,或十加忿覆。」悔就是惡作,悔其所做的善事。这十种纒,把自己的慧命法身纒縛得不自在。

我們要廻光返照,檢討一番,問問自己,是不是被这十纒縛著?是不是无慚无愧?是不是掉举惡作?是不是昏沉睡眠?是不是慳吝嫉妬?是不是忿恨覆藏?要反躬自省:若有趕快改,若无更努力向前修行。所謂「百尺竿頭,更进一步。」这样再接再厲,勇猛精进,才能有所成就。修道的功夫,修一尺便有一尺的好处,修一丈便有一丈的功德。功德圓滿,卽成佛位。

纒又有四种:①貪欲②瞋恚③戒取④我見。貪欲:就是貪戀五欲之乐。把自己的慧命法身綑縛著。瞋恚:就是由貪欲而生,所貪求而得不到,就生瞋恚。戒取:就是由愚痴而生。不瞭解諸法实相之理,而說誹謗正法之言,也就是邪見。我見:就是以我为主。認为自己所有的見解都是正確的。

因为有貪欲、瞋恚、戒取、我見这四种纒的緣故,所以有個我的存在。一切以我为目標,这是我的,那是我所有的。如果把我消除了,那么,就離開一切纒縛,得到一切解脫。貪是貪而无厭,越多越好,沒有知足的時候,所以就有了煩惱,而生出无明。不但要捨離纒縛,又要捨離貪求熱惱,又要捨離毁謗乱濁。如能这样的修行,就得到諸佛的讚欢,证得正法眼藏。

第一行是欢喜行,菩薩生在有財富的家中,作种种的布施。第二行是饒益行,菩薩在此行中,不求富饒、不求色相、不求王位。这時,有人生疑問:「为什么菩薩在修欢喜行的時候,要生在有財富的家庭?为什么菩薩在修饒益行的時候,又不要生在有財富的家庭?这是什么道理?」这個道理很簡单,容易令人明白。菩薩生在大財富家,是为了布施一切,而不慳貪,甚至把自己的生命也肯布施出來。若不生在大財富家,一样能饒益众生。雖然不能財施,但能法施。自己还修持戒、忍辱、精进、禪定、智慧这五种的波罗蜜(到彼岸)。修到圓滿有成就時,可以为众生讲经說法。这种法施比財施更重要,所謂「布施之中,法布施最。」

佛子。菩薩如是持淨戒時,於一日中,假使无数百千億那由他諸大惡魔,詣菩薩所。一一各將无量无数百千億那由他天女,皆於五欲善行方便。端正姝麗,傾惑人心。執持种种珍玩之具,欲來惑乱菩薩道意。

佛的弟子!菩薩能这样的堅持淨戒時,也就是堅固不變,受持清淨光明的宝戒。有一天,假如有无量数百千億那由他(億的数目)那样多的大惡魔,一齊來到修饒益行菩薩所住的处所,每一個大惡魔又率領无量数百千億那由他那样多的天女(魔女),她們善歌善舞,对於色声香味觸五欲,各有所長,表演精彩。这些魔女的容貌,端正清秀,美艶姣好,令人見之,意乱情迷,神魂顚倒。每個魔女手中拿著各式各样珍玩之具,五光十色燦爛奪目,令人眼花撩乱。她們來到菩薩处所的目的,乃專用美色來引誘,用珍玩來迷惑,令修持淨戒的菩薩沒有定力,其心动搖,因而失去道业。(未完)

宣化上人华严经浅释目录01-120链接(未完)

华严经淺释121 : 菩薩修无有定法,沒有一定的界限

华严经淺释122 : 无论怎样來譬喩,都不及菩薩初发心功德的一分

华严经淺释123 : 我們修道人,不要有自我宣傳的思想

华严经淺释124 : 淫欲的这個念頭一动就有漏了,漏到三界中去受生死

华严经淺释125: 任何的譬喩都沒有初发菩提心的功德那样大

华严经淺释126 : 身口意三业清淨就是修波罗蜜法,这是初发心菩薩的根本行門

华严经淺释127 : 有十种法能使令一切菩薩所修的行門都得到清淨

华严经淺释128 : 我們要发这十种清淨愿,才能成为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聖人

华严经淺释129 : 佛是從众生田中出生,所以能令佛种不断。

华严经淺释130 : 佛不離菩提树下,而升到夜摩天宮宝庄严殿为天众說十行法

华严经淺释131 : 娑婆世界夜摩天上,諸菩薩咸來集会;十方世界夜摩天上也是这样

华严经淺释131 : 娑婆世界夜摩天上,諸菩薩咸來集会;十方世界夜摩天上也是这样

华严经淺释132 : 切記:絕对不談說人之是非,不評论人之善惡

华严经淺释133 : 一切业以心为根本;业是從众生心而生出

历史文章阅选读二(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