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严经淺释133 : 一切业以心为根本;业是從众生心而生出

宣化上人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宣化上人主讲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爾時,力林菩薩,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說頌言。

在这個時候,这位力林大菩薩,他仰承著释迦牟尼佛大威神力。普徧观察十方一切众生的因緣,用偈頌來說明佛的境界。

一切众生界         皆在三世中

三世諸众生         悉住五蘊中

九法界的众生,皆在三世的里边。不论在过去世的众生,在現在世的众生,在未來世的众生,完全都住在五蘊中,也就是五蘊所纏縛著,不得解脫。

諸蘊业为本         諸业心为本

心法猶如幻         世間亦如是

一切的蘊,以业为根本,造业就生出色受想行識五蘊。一切业,以心为根本。业是從众生心而生出。所謂「一切唯心造。」心法並不是眞实,它猶如幻化。世間一切的一切,也是虛幻的,沒有一個实体。既然知道是虛妄不实,何必執著呢?

世間非自作         亦復非他作

而其得有成         亦復得有壞

这世間不是自己所作出來的,也不是另外有他人所作出來的。它有成的時候,也有壞的時候。因为世間也有生命,所以有成必有壞。成住壞空四相,周而復始,循環不息。

世間雖有成         世間雖有壞

了达世間者         此二不应說

世間雖然有成、有壞的時候,但是要瞭解通达世間的現象,也知道这是虛妄不实。其实世界也沒有成,也沒有壞,所以不应該說有成壞的相。

云何为世間         云何非世間

世間非世間         但是名差別

怎样才为世間?怎样才为非世間?說是世間或非世間,不过有個名字的分別而已。其实本体是虛妄的、不眞实的。

三世五蘊法         說名为世間

彼滅非世間         如是但假名

三世和五蘊的法,是假借方便給它起個名字,而叫做世間(三世遷流为世,彼此間隔为間),它能滅,不是世間,是個假的名字而已。

云何說諸蘊         諸蘊有何性

蘊性不可滅         是故說无生

怎样來說五蘊法?五蘊又有什么体性?五蘊的性不可滅,既然沒有滅,怎会有生?有生就有滅,无有滅就无有生。所以說世間和五蘊的法,都是虛妄不实的,不要執著它。

分別此諸蘊         其性本空寂

空故不可滅         此是无生義

分別五蘊的法,它的体性本來是空寂,沒有形相。因为空的緣故,所以不可滅。既然不会滅,怎会有個生呢?这是不生不滅的道理。

众生既如是         諸佛亦復然

佛及諸佛法         自性无所有

众生既然是这样,都是空的,那么,諸佛的本体也是空的。所謂「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佛和諸佛法也如虛空,自性无所有。

能知此諸法         如实不顛倒

一切知見人         常見在其前

若能明白众生、世間、五蘊諸法,都是虛妄不实,那么,还執著個什么?要是執著,不过執著虛空而已。那虛空怎会有執著呢?如果能明白这种道理,就不会为一切而犯顛倒。有这种知見的人,諸佛常現在其面前。这是教人不要著相,沒有執著。所謂「著相頭頭錯,无为又落空。」凡是執著什么相,著什么都是錯的;如果說什么也沒有,那又落到空妄上了。不落於空,不落於有,才是中道。所謂「眞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眞空。」因为眞空不空,所以才有妙有。妙有非有,才是眞空。

爾時,行林菩薩,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說頌言。

在这個時候,这位行林大菩薩,他仰承著释迦牟尼佛的大威神力。普徧观察十方一切众生的因緣,用偈頌來說明佛的境界。

譬如十方界         一切諸地种

自性无所有         无处不周徧

佛法好像十方一切世界大地的諸地种。它自己的本体是无所有,可是沒有一個地方沒有地种。所有的一切世界,都周徧而有地种。

佛身亦如是         普徧諸世界

种种諸色相         无主无來处

佛的法身,好像地种一样,徧滿一切处。在十方世界中,佛身都普徧,佛現出三十二相八十种隨形好的諸色相。沒有主宰,也沒有來,也沒有去。猶如虛空,无住无來处。

但以諸业故         說名为众生

亦不離众生         而有业可得

众生是由业报所成就。业不是单一种业,而是有种种的业。有种种业,故受种种报。因为要受报的緣故,所以为众生。业就在众生中,並不是離開众生,而另外有個业。业的成就,便是五蘊。不是五蘊來造业,而是造业生出五蘊。

业性本空寂         众生所依止

普作众色相         亦復无來处

业性本來是空寂的。所謂「了即业障本來空,不了仍須还宿債。」假設明瞭觉悟,业障本來是空寂的。一念迷惑,就被业障所障住了,而不能空寂。那么,就要受果报,遞償宿世罪孽的債目。众生依止业性,才有一切一切的色相。众生也是无來无去的,因为业性本空寂,所以无來处。

如是諸色相         业力難思議

了达其根本         於中无所見

这样种种的色相,是由业力所造成的,也是難思議。明白业的根本道理,乃是空寂的。那么,在业中就找不到可見的东西。

佛身亦如是         不可得思議

种种諸色相         普現十方剎

佛的法身也是这样,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佛的种种色相,示現於十方諸佛刹土。但是,佛的本体不动,沒有離開菩提树下金剛之座。

身亦非是佛         佛亦非是身

但以法为身         通达一切法

佛雖示現种种色相,但不著於色相上。佛的色身,並不是眞佛。眞正的佛,是无來无去,尽虛空徧法界,无在而无不在。以报身認为是佛,这是錯誤的;不能執著在身体上。佛尚且不可以執著佛身。我們众生为什么还執著身体呢?放不下它。佛以法身为身,法身是徧一处。一切法都屬於佛的法身。若能通达一切,也就是見到佛身。

若能見佛身         清淨如法性

此人於佛法         一切无疑惑

假設有人能見到佛的眞身。佛的眞身是清淨的,好像法性一样。所謂「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詮。」所有的法性,是寂滅、不动的。这個人如果明白这道理,一切就不会執著。对於一切佛法,不会生出疑惑心。为什么?因为法无定法,所以法也不可執著。若是沒有執著,那么,又有什么懷疑?又有什么不明白呢?一切无著,則一切明瞭。

若見一切法         本性如涅槃

是則見如來         究竟无所住

若是見到法的本体,是寂滅相。一切法的本性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如果明白这個道理,就見到佛的法身,是佛法身,而无所住,究竟无所執著。

若修習正念         明了見正觉

无相无分別         是名法王子

若修習这种沒有執著的正念,就能通达一切諸法实相,而得到正等正觉的果位。这种果位是无相无分別。这個名字叫法王子,即是能繼承法王之位。佛为法王,菩薩为法王之子。要想成佛,先作菩薩,发菩提心,行菩薩道。

爾時,觉林菩薩,承佛威力。徧观十方,而說頌言。

在这個時候,这位觉林大菩薩,仰承著释迦牟尼佛大威神力。普徧观察十方一切众生的因緣,用偈頌來說明佛的境界。

譬如工画師         分布諸彩色

虛妄取異相         大种无差別

人的心好像画師一样。想画画的時候,在心中先思量一番,在紙上画此什么?如何來配合青黃赤白黑諸彩色?「分布諸彩色」,这是依他起性。依一張白紙和种种彩色,繪出依他起性的画。「虛妄取異相」,这是徧計執性。怎样画?画些什么?其实画什么都是虛妄不实的。「大种无差別」,这是圓成实性,根本沒有什么分別。这位画師,想画山水,或画人物,或画花卉,或画飞禽、走獸、昆蟲、魚蝦等的異相。可是这張白紙沒有什么分別,而是所用的彩色不同,所取的相不同,所以画出的画也不一样。

这种大种,譬如眞如,众生的形形色色,顛顛倒倒,沒有離開常住眞心。也就是沒有離開如來藏性,也即是大光明藏。在这里有眞空妙有。众生就是顛倒相,不应做而做,应做而不做;不应取而取,应取而不取;不应說而說,应說而不說。好像天降冰雹,粒粒是明体。愚痴人認为是珍珠,見它玲瓏可愛,乃撿起很多粒,放在箱中,不久冰雹便化成水。这是不应取而取的过失。后來,这個愚痴人遇到眞的珍珠,他又想:「这是冰雹,会溶化成水,不可取之。」这是应取而不取的道理。众生就是这样的顛倒,是非不分,黑白不明。起惑、造业、受报、輪轉不已。

大种中无色         色中无大种

亦不離大种         而有色可得

在紙的里边本來是沒有彩色。或者用多一种彩色,或者用少一种彩色,所画出來的画,就有彩色了。这就是依眞起妄的道理。在眞如自性中,本來什么也沒有,是空白的。可是依眞生出妄來。本來在眞里沒有妄,所謂「眞不起妄」,所以才說「色中无大种」。这個妄不能生眞。越画这個彩色越不同,把本來的白紙遮蓋住了。好像從眞如生出无明。无明生出煩惱,貪瞋痴都現出來了。画这画,雖然說「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可是这個色也沒有離開这個大种,也就是說離開这個大种,也就是說離開眞也沒有妄。若是離開大种,離開眞如自性,一切的一切煩惱无明都沒有了。这是我們眞心現出一种妄想,可是妄想中不会現出眞心。妄想也沒有離開眞心。这好像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一样的道理。茲举出譬如來說明眞如的道理,所以才說「亦不離大种,而有色可得」。不是離開眞如自性而有煩惱及妄想。妄想是依眞起妄。可是妄不現眞,因为有了妄,眞也不現。

心中无彩画         彩画中无心

然不離於心         有彩画可得

在心中本來沒有什么彩画,了不可得。雖然在心中找不出彩画,可是在彩画中也找不出心來。心画还不能離開,如果離開心,就画不出画;離開画,也沒有画画的心。所以不能離開心,另外有個彩画。画彩画是用心來画的,雖然用心画的;但是,在画上並沒有心。

彼心恒不住         无量難思議

示現一切色         各各不相知

画画的心,常无所住,画了无量无边那样多的画,想不起來究竟画了多少画?在大种中示現一切彩色,每張画與每張画,互不相知、互不相識。

譬如工画師         不能知自心

而由心故画         諸法性如是

好像善於画画的画師,當他在画画的時候,只知道一個輪廓。究竟画什么?也不詳知,不过隨緣应画而已。由心想画而画。一切諸法性,也像画画的心一样。

心如工画師         能画諸世間

五蘊悉從生         无法而不造

人的心,好像工画師,能画出一切世間的境界——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都能画出來。色受想行識五蘊,也都從心所生,如同画画。先生出五蘊的色法,以后种种法都生出,所以說无法而不造。所謂「心生种种法生,心滅种种法滅。」这個生滅心,不是眞心。眞心是不生不滅。这是妄心。由妄心而起惑、造业、受报。本來什么煩惱都沒有,因为一念之妄,以妄逐妄,互相追逐,離眞越逐越遠。若能囘來,就能反迷归觉,返本还原,囘到本有的家鄉。

如心佛亦爾         如佛众生然

应知佛與心         体性皆无尽

所謂「佛說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这首偈頌是說众生的心是重重无尽,佛才說重重无尽的法。好像心和佛是这样,好像佛和众生也是这样。应該知道佛和自己的生滅心,体性都是无穷无尽的。

若人知心行         普造諸世間

是人則見佛         了佛眞实性

假設有人知道心和思想是这样,能普徧造出一切世間的境界。若能在俗諦中找到眞諦,在妄上找到眞,返本还原,这個人就能見到佛,而明瞭佛的眞实体性。

心不住於身         身亦不住心

而能作佛事         自在未曾有

所謂「常住眞心,性淨明体。」也就是眞如,也就是如來藏性。这個心,不在身內,不在身外,也不在中間,所以才說「心不住於身」。身是有形相,心是无形相,徧一切处。也就是「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的道理。不離大种,而有色可得。也可以說「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一样的意思。人不離於心,有彩画可得。又可以說「冰不住于水,水不住於冰」。冰不是水,水不是冰。可是由水能變成冰,由冰能變成水。所以說「眞中有妄,妄不現眞」。在眞心中有妄心,在妄心中不会現出眞心。所以才說「身亦不住心」。可是身和心互相依持,而能做出种种佛事。这是事理无礙,圓融周徧的法,自在未曾有的境界。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假設有人想要明瞭知道十方三世一切佛,应該观察法界性,法界就是眞如实观,唯心識观。一切的一切的境界,都是唯心所造出來的。現在讲個公案,在唐朝睿宗文明元年(西元六八四年),有位出家人,名叫王明幹,是洛陽人。雖然出家修行,但无戒行,又不修善。有一天,因病而死,被无常二鬼,引导到地獄門前。他遇到一位和尚(地藏王菩薩)教他一首偈頌:「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當如是观,心造諸如來。」令他念誦,可以解除地獄之苦。於是他專心念誦,來到閻王殿時,閻王見他頭上放光,乃問他:「你在生前作些什么功德?」答:「我只念四句偈頌。」閻王又問:「是那四句?念給我聽聽!」他含著这四句偈頌的声音,所到之处,凡是受苦的人,皆得解脫。閻王因他有此功德,令他还陽,宣說此偈頌。王明幹死后三日又復活,憶記此頌,乃向空观寺僧定法師詢問,此偈出自何经?遂在华严经此品查出。諸位試想想:单念华严经的一首偈頌,就有这样大的力量;如果能念会此经裡全部的偈頌,當然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爾時,智林菩薩,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說頌言。

在这個時候,这位智林大菩薩,仰承著释迦牟尼佛大威神力。普徧观察十方一切众生的因緣,用偈頌來說明佛的境界。

所取不可取         所見不可見

所聞不可聞         一心不思議

众生因为有一种執著,執著有取見聞思这四种執著,所以不能得到法的利益。如果所取不可取,所見不可見,所聞不可聞,所思不可思。那么,还執著個什么?这四句偈頌,是教你不執著於事,也不執著於理,事理无礙,因为,一切境界,都是虛妄不实的。不要執著。所以才說「一心不思議」。

有量及无量         二俱不可取

若有人欲取         毕竟无所得

有数量和无数量这兩种法,都有生滅,所以才說「二俱不可取」。假設有個人,執著有量和无量作为規則,但到究竟時,有量也沒有,无量也沒有。都是一法不立,万念不生。如果明白諸法实相的道理,一切皆不可取。

不应說而說         是为自欺誑

己事不成就         不令众欢喜

不应說而說,这是打妄語。不应該打妄語而打妄語,这是欺騙自己。应該說而不說,也是打妄語,也是欺騙自己。自己的生死大事不了,不会有成就。因为自己沒有证果,缺乏德行,不会令众生生欢喜心。佛菩薩因为有大威德,所以令众生見之而生大欢喜心。我們修道人,一定要說眞实話。見之言見,聞之言聞,不可打妄語。如果不說眞实話,就是讲经說法,也沒有人來聽。縱使有人來聽,也不会生欢喜心。所謂「自己生死自己了,自己吃飯自己飽。」自己的事情自己來做,不可把自己的事情(生死)忘了而不去做,而去「捨本逐末」。若捨棄根本,去追逐末梢,无有是处。修行的方法,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要滅除自私心、妒嫉心、我慢心。在道場中不要存这些不正常的邪心。要把有利益的事,讓給大家;把沒有利益的事,留著給自己。这就是行菩薩道。

有欲讚如來         无边妙色身

尽於无数劫         无能尽称述

有人想讚歎佛,讚歎佛三十二相八十种隨形好的妙色身。可是佛无动於衷。讚歎他,也是如如不动;譭謗他,也是如如不动。为什么?因为佛不執著,所謂「八風吹不动」。就是尽於无量劫那样長的時間來讚佛,也不能說尽佛的相好庄严身的境界。

譬如隨意珠         能現一切色

无色而現色         諸佛亦如是

我們的心,好像如意珠,能遂心如意,又能現出一切境界。一切境界沒有離開自心。心中本來沒有什么境界可現,但是在沒有境界中而能現出境界來,这是妙不可言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也是这样。

又如淨虛空         非色不可見

雖現一切色         无能見空者

我們的眞心,又譬如清淨的虛空,沒有一切色相可見。雖然虛空沒有色,可是眞空中有妙有,能現出一切色。一切山河大地、房廊屋舍的境界,都在虛空中現出來。沒有人能見虛空的本相是什么样子,虛空是沒有相貌,沒有体性。如來藏性(眞心)也是这样子。

諸佛亦如是         普現无量色

非心所行处         一切莫能覩

十方諸佛也是无相現相,无色現色。好像虛空无色而現出色來,这是眞空現妙有的道理。佛能在十方世界示現成佛,每位佛都具足相好庄严身。这种境界不是众生心量所能知道的。一切众生不能見到佛的法身。

雖聞如來声         音声非如來

亦不離於声         能知正等觉

一切众生,雖然都能聞到佛說法的声音,但这种声音並不是佛。可是,說法的声音,並沒有離開佛。也不可著住声音就是佛,也不能離開佛所說法的声音。能明白这個道理,就能知道而認識无上正等正觉。

菩提无來去         離一切分別

云何於是中         自言能得見

这种觉道的心,也不來也不去。它是離開一切的分別識心。怎可以說在菩提中得到菩提?或者得見佛?如有这种思想的人,是永遠得不到菩提的。

諸佛无有法         佛於何有說

但隨其自心         謂說如是法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法本來是无說无傳,应作如是观。但是因为众生執著有相,所以佛在无法可說情形下,才來說法。諸佛既然无有法可說,那么,为什么又要說法?因为隨順众生的心意和自己的心意而說法。所謂「观机逗教」,因人而說法,应病而予藥,才說无可說的法。(未完)

宣化上人华严经浅释目录01-120链接(未完)

华严经淺释121 : 菩薩修无有定法,沒有一定的界限

华严经淺释122 : 无论怎样來譬喩,都不及菩薩初发心功德的一分

华严经淺释123 : 我們修道人,不要有自我宣傳的思想

华严经淺释124 : 淫欲的这個念頭一动就有漏了,漏到三界中去受生死

华严经淺释125: 任何的譬喩都沒有初发菩提心的功德那样大

华严经淺释126 : 身口意三业清淨就是修波罗蜜法,这是初发心菩薩的根本行門

华严经淺释127 : 有十种法能使令一切菩薩所修的行門都得到清淨

华严经淺释128 : 我們要发这十种清淨愿,才能成为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聖人

华严经淺释129 : 佛是從众生田中出生,所以能令佛种不断。

华严经淺释130 : 佛不離菩提树下,而升到夜摩天宮宝庄严殿为天众說十行法

华严经淺释131 : 娑婆世界夜摩天上,諸菩薩咸來集会;十方世界夜摩天上也是这样

华严经淺释131 : 娑婆世界夜摩天上,諸菩薩咸來集会;十方世界夜摩天上也是这样

华严经淺释132 : 切記:絕对不談說人之是非,不評论人之善惡

历史文章阅选读二(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