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淺释135 : 被境界所轉受不了罵更受不了打,这就是沒有正定的功夫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宣化上人主讲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爾時,菩薩作如是念。此五欲者,是障道法。乃至障礙无上菩提。是故不生一念欲想,心淨如佛。唯除方便教化众生,而不捨於一切智心。
在这個時候,菩薩要观想色声香味觸这五欲,或者观想財色名食睡这五欲,都是障礙修道的法。人若著住在五欲之上,就能障礙无上菩提觉道。因为这個原因,所以菩薩不生一念的欲望。因之,不被魔女的色姿所动搖,心中清淨,沒有欲想,如同佛一样,如如不动,了了常明。假設用方便法門來教化一切众生,那就不同了。雖然在五欲之中教化众生,但不捨於一切智慧之心,也就是不会顚倒。
佛子。菩薩不以欲因緣故,惱一众生。寧捨身命,而終不作惱众生事。菩薩自得見佛已來,未曾心生一念欲想,何況從事。若或從事,无有是处。
各位佛的弟子!修饒益行的菩薩,不会以貪欲的因緣,而令一众生生煩惱。菩薩寧可捨去身命,也始終不会做出惱害众生的事情。菩薩自從得見佛以來,未曾生出一念欲想之心,何況去做呢?更不可能了。假若去做五欲之事,无有是处,他絕对不会去做的。
爾時,菩薩但作是念。一切众生,於長夜中,想念五欲,趣向五欲,貪著五欲,其心決定。躭染沉溺,隨其流轉,不得自在。
在这個時候,菩薩作这样的念頭:所有一切众生,在黑夜迷漫之中,所想念惦掛的事,莫非五欲之乐。所趣向的也是五欲,所貪著的也是五欲。其心堅定,耽染而沉溺在五欲之中,隨著五欲的境界而流轉,故得不到自在。
我今应當令此諸魔,及諸天女,一切諸生,住无上戒。住淨戒已。於一切智,心无退轉。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入於无餘湼槃。
功德林菩薩說:「我現在应當想辦法,令这些諸魔,和一切天女,以及一切众生,住在无上光明宝戒。住清淨戒之后,对於一切智慧,永遠不退轉。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乃至入无餘湼槃。」
何以故?此是我等所应作业。应隨諸佛如是修学。作是学已。離諸惡行,計我无知。以智入於一切佛法,为众生說,令除顚倒。
为什么緣故?又要教化众生,又要度脫众生?因为修菩薩道的菩薩,就应該做这种的事业,应該常隨諸佛修学沒有欲念的法門。作这样修学之后,就能離開一切的惡行。因为以前沒有智慧,所以不能入一切佛法中。現在用智慧而入佛法,为众生宣說一切佛法,令一切众生離開顚倒妄想。然知不離众生有顚倒,不離顚倒有众生。不於顚倒內有众生,不於众生內有顚倒。亦非顚倒是众生,亦非众生是顚倒。顚倒非內法,顚倒非外法。众生非內法,众生非外法。
要知道不是離開众生有顚倒,也不是離開顚倒有众生。这是不卽不離。因为有众生,所以有顚倒。因为有顚倒,所以有众生。本來是空的,不是在顚倒內有众生,也不是在众生內有顚倒。都是依他起性,徧計執性;所執著而示現众生就是依他起性,顚倒就是徧計執性。看來好像是有,实際都是空的。也不是顚倒就是众生,也不是众生就是顚倒——这都是虛妄的。顚倒是一种境界,也不屬於內法,也不屬於外法。因为顚倒不是眞正有的,所以外边也沒有。若是外边有的話,应該常有顚倒。众生也不是內法,众生也不是外法。
一切諸法,虛妄不实。速起速滅。无有堅固,如夢如影,如幻如化,誑惑愚夫。如是解者,卽能觉了一切諸行。通达生死,及與涅槃,证佛菩提。
为什么要这样的說?因为一切諸法,都是虛妄不实,所以不要執著。它是沒有实体,生的也快,滅的也快。它沒有堅固不變的,而是好像作夢,好像泡影,好像虛幻,好像變化等等。这样顚倒的众生,誑乱而迷惑。愚痴的众生,好像獼猴執月,到井中去取月。如果能明白一切諸法,統統是虛妄不实,那就无所執著。像这样來解释种种的道理,就能觉悟明瞭一切諸行,生死也明白了,湼槃也明白了,便证得佛觉道。
自得度,令他得度。自解脫,令他解脫。自調伏,令他調伏。自寂靜,令他寂靜。自安隱,令他安隱。自離垢,令他離垢。自清淨,令他清淨。自涅槃,令他涅槃。自快乐,令他快乐。
菩薩的思想,自己得度離苦得乐,也令其他众生得度。自己得解脫(沒有執著),也令其他众生得解脫。自己得調伏(沒有貢高我慢、嫉妬障礙),也令其他众生得調伏。自己得到寂靜的快乐,也令其他众生得到寂靜的快乐。自己得到安隱,也令其他众生得到安隱。自己離開一切染汚、一切煩惱、一切貪瞋痴;也令其他众生離開一切染汚、一切煩惱、一切貪瞋痴。自己证得清淨的境界,也令其他众生证得清淨的境界。自己入无餘湼槃,也令其他众生入无餘湼槃。自己得眞正的快乐,也令其他众生得眞正的快乐。自己離開一切无明,也令其他众生離開一切无明。自己沒有一切妄想,也令其他众生沒有一切妄想。所以說菩薩有大悲心。
佛子,此菩薩復作是念。我當隨順一切如來,離一切世間行,具一切諸佛法,住无上平等处。等观众生。明达境界。離諸过失。断諸分別,捨諸執著。善巧出離。
各位佛的弟子!这位菩薩又作这样的观念:「我应該隨順一切諸佛,離開世間一切人所行所作。具足一切諸佛所得的法。住在无上平等的地方,平等观察一切众生,明白一切境界。離開一切过失,断絕一切分別,捨棄一切執著,用善巧方便法門,出離三界的火宅。」所謂「三界无安,猶如火宅。」
心恆安住,无上、无說、无依、无动、无量、无边、无尽、无色,甚深智慧。
这位菩薩又說:「我的心常安住在无上,沒有再高的。安住在无說,沒有再可說的。安住在无依,沒有所依靠。安住在无动,沒有所搖动。安住在无量,沒有数量。安住在无边,沒有边際。安住在无尽,沒有穷尽。安住在无色,沒有色相。我的心恒住在甚深智慧上。」
佛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饒益行。
各位佛的弟子!这就是菩薩中大菩薩所应該修行的第二种饒益行。
第三、无违逆行
佛子。何等为菩薩摩訶薩无违逆行?
功德林大菩薩又称一声佛的弟子!什么是菩薩中大菩薩所修行的无违逆行?无违逆行就是忍辱波罗蜜。菩薩是不违逆众生,凡是对众生有利益的事情,就是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絕对不为自己的利益为前提。沒有所謂「有利則爭,无利則讓。」这种思想。
此菩薩常修忍法,謙下恭敬。不自害,不他害,不兩害。不自取,不他取。不兩取。不自著,不他著,不兩著。亦不貪求名聞利养。
修无违逆行这位菩薩,他時刻的念茲在茲來修忍辱的法門。这個忍,本來不能忍,也不容易忍,可是也要忍。所謂「難忍能忍,難受能受。」一切的忍法,常要修行。忍有生忍、法忍、无生法忍三种。若要修忍,先要沒有驕傲,要謙虛卑下。在道德经上說:「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爭。处众人之所惡,故几於道」。大意是这样,上等善人,好像水一样。水雖然能利益万物,但不爭功。絕对不会說:「我对万物有滋潤的功勞,所以它們才能生存。」低窪的地方,万物不愿意住,都希望住在高处。唯獨水向窪处流。所謂「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表示卑下。因为謙虛恭敬,所以才合乎於道。
菩薩不但謙虛,而且恭敬。无论对誰都有禮貌,非常客氣,絕对沒有貢高我慢的作風,也沒有目空一切,瞧不起任何人的行为。对一切众生都生恭敬心、慈愍心,所謂「菩薩不見众生过。」为什么?因为菩薩有慈悲心。菩薩不傷害自己,也不傷害众生,更不会旣害已又害人。因为菩薩修忍辱波罗蜜的法門,一切都在忍受,沒有瞋恨心,所以不兩害。菩薩心中不生取的欲念,口里不說取的言語,自己不生取的念,也不为众生生取的念。旣不为已,又不为人,在兩者之間,沒有共取的念。菩薩自己不貪著,也不教众生貪著,自己和众生,都不貪著。菩薩雖然弘法利生,但不求名聞利养。菩薩已经身口意三业清淨,不造殺盜淫妄酒的业。这是修无违逆行的開始。
但作是念。我當常为众生說法。令離一切惡。断貪瞋痴,憍慢覆藏,慳嫉諂誑。令恆安住忍辱柔和。
修无违逆行的菩薩,但作为这样的想念:我应當常常为众生說法。說什么法?說令众生反迷归觉的法,捨邪归正的法,返本还原的法,離苦得乐的法,了生脫死的法。为令一切众生遠離一切惡,就是諸惡莫作,众善奉行。又要断絕貪心、瞋心、痴心。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又要断除驕傲我慢,又要断尽覆藏惡业,又要断慳貪不捨,又要断嫉賢妬能,又要断諂媚的思想,又要断欺誑的行为。使令一切众生常安住在忍辱波罗蜜,身心變成柔軟調和,堪为法器。
佛子。菩薩成就如是忍法。假使有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众生來至其所。一一众生化作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口。一一口出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語。所謂不可喜語、非善法語、不悅意語、不可愛語、非仁賢語、非聖智語、非聖相应語、非聖親近語、深可厭惡語、不堪聽聞語。以是言辭毁辱菩薩。
各位佛的弟子!这位菩薩自己修像在前边所說忍辱法門。假設有百千億那由他那样多的阿僧祇众生,來到菩薩的处所。每一個众生,都化作百千億那由他那样多的阿僧祇口。在每一個口中又发出有百千億那由他那样多的阿僧祇言語。这些言語都說什么?所說的①不可喜語:所說的話,令人聞之生不喜悅之心。②非善法語:欢喜說一些妄言、綺語、惡口、兩舌的話。这是不善法的言語。③不悅意語:說出的話,令人不高興,甚至惹人发脾氣。④不可愛語:所說的話,不是愛語,令人討厭。⑤非仁賢語:所說的話,不慈悲而刻薄,不合乎正人君子之言語。⑥非聖智語:所說的話,都是愚痴,而无智慧。也就是邪知邪見,不合乎聖人智慧的言語。⑦非聖相应語:說出的話,和聖而有德人的言語不相应,恰好相反。⑧非聖親近語:所說的話,不合乎圣贤人所親近的言語。⑨深可厭惡語:說出的話,令人深惡痛絕,非常不愉快。⑩不堪聽聞語:所說的話,不堪入耳。这种染汚話,不但令人討厭,而且令聞者生反感。用这些言詞來毁謗侮辱菩薩,可是菩薩无动於衷,为什么?菩薩修忍辱波罗蜜的法門。
又此众生,一一各有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手。一一手各執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器仗,逼害菩薩。
这些众生,用百千億那由他那样多的阿僧祇口來誹謗侮辱菩薩之后,每一個众生,又各有百千億那由他那样多的阿僧祇手,每隻手又拿著百千億那由他那样多的阿僧祇器杖,來逼迫侵害菩薩。
如是经於阿僧祇劫,曾无休息。菩薩遭此極大楚毒,身毛皆豎,命將欲断。作是念言。我因是苦,心若动乱,則自不調伏。自不守護。自不明了。自不修習。自不正定。自不寂靜。自不愛惜。自生執著。何能令他心得清淨。
像这样多的口,來罵菩薩;像这样多的手,來打菩薩。经过阿僧祇劫那样長的時間,未曾間断,也无休息。菩薩時時挨打受罵,遭受这样極大的痛楚毒害,身上的毛都豎起來,性命就要断氣了。可是还作这样的想念:我因为这种苦,如果忍不住这种的境界,心中或者发脾氣,或者动乱。那么,我自己不能調伏其心,不能守護戒律,不能明瞭諸法实相,不能修習禪定,这就是考验。所謂「一切是考验」,如果经不起考验,被境界所轉,有人罵受不了,有人打更受不了,这就是沒有正定的功夫。若是动心,也不寂靜。自己不愛惜法身慧命,自己生出我相的執著,自己的心不清淨,怎能令他人的心清淨呢?
菩薩爾時,復作是念。我從无始劫,住於生死,受諸苦惱。如是思惟,重自勸勵。令心清淨,而得欢喜。善自調攝。自能安住於佛法中。亦令众生同得此法。
菩薩在这個時候,又作这样的观想:我從无始劫以來,安住在六道輪廻中,受一切苦惱,我又为什么一時不能忍呢?有一首偈頌:「汝已惡道经多劫,无益受苦尚能超,令行少善得菩提,大利不应生退屈。」这是勸修忍辱的人,不要因为一點苦,就忍受不了。把这一點點忍过去,就得到利益。
菩薩又作这样的思惟,自己勸勉自己,自己鼓勵自己。用种种的观慧來令心清淨。如果心清淨,就生欢喜心。我們的心,为什么不欢喜?就因为不清淨。为什么不清淨?就因为有貪瞋痴。这三毒能生煩惱,所以不欢喜。現在用种种智慧來观察、來思惟,令自己調伏自己的煩惱,而恢復本來的清淨。这样,就得到欢喜。得到欢喜之后,还要善於調攝。調攝什么?就是調伏剛強的性情,攝持欢喜的境界。这样,就能安穩住在佛法中,也令一切众生同得佛法灌溉的滋潤。
復更思惟。此身空寂,无我我所,无有眞实,性空无二。若苦若乐,皆无所有,諸法空故。我當解了,广为人說。令諸众生,滅除此見。是故我今雖遭苦毒,应當忍受。
菩薩又更进一步的思惟:本身为百千億那由他那样多的阿僧祇众生,用口來罵他,用手來打他,是很痛苦,令人難忍的。如果能这样的观想,便知道这個身体本來是假的,不是眞实的。旣然知道是空寂,又何必去執著!六祖大師說:「本來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在全身之中,找不到一個我。身体各有其名,頭有頭的名,身有身的名,手有手的名,足有足的名。乃至眼耳鼻舌,以及五臟六腑,都有它們的名称。但找不到有個我名的存在。旣然沒有我,那会有我所有?这個是我所有的,那個是我所有。可是等到死的時候,什么是你的?若說这個身是我的!那么,你应該能做得主。到老時,頭发不許它白,眼睛不許它花,耳朵不許聾,牙齒不許掉。你能有这样的權力,那才算数。否則,則是空談。假設都是你的,就应該教它長生不老,青春永駐,面似嬰兒。为什么到時候,会鷄皮鶴发,老態龙鍾?由此可证,这個身不屬於你的。如果是你的,应該不准它生病,不准它死亡,那才算是你的。
我們的身体,不是我的,也不是我所有的。我們的身体好像一棟房子,我們住在房里,等房子壞了(死亡)就要搬家(投生),另外找一所房子住。因为找房子,所以在六道輪廻中,轉來轉去,永不休息。我們会說話、会吃飯、会穿衣、会睡觉,都因为有個眞如自性在支配。自性就是佛性。因为有佛性,才能有一切举动行为,來支配这個身体。不要執著这是我所有的,所以才說无有眞实。我們的身体是由四大假和合,死時,堅固归於地大,濕性归於水大,溫暖归於火大,呼吸归於風大,各归本位,那就空啦!什么也沒有,所以才說性空无二。
无论是受苦或受乐,往深处去想,什么也沒有,一切皆空。为什么要这样說呢?因为諸法本來是空寂的緣故。我应當眞正明白瞭解这种道理,而为广大众生來說这种法,令他們都沒有我身執著的成見。沒有執著,就得解脫。我(菩薩)因为这种緣故,所以現在雖然遭受那么多的众生,用口罵我,用手打我。可是我应當接受这种苦、忍受这种苦。这就是菩薩的心腸,受众生的侮辱,反而怜愍众生。这种精神多么偉大!我們要效仿菩薩,原諒任何人,絕对不发脾氣。
为慈念众生故。饒益众生故。安乐众生故。怜愍众生故。攝受众生故。不捨众生故。自得觉悟故。令他觉悟故。心不退轉故。趣向佛道故。
我(修无违逆行的菩薩)为什么需要忍受这种苦呢?因为要成就我的道业,教化众生的緣故,所以才忍受这样的苦楚。各位!你們看一看,菩薩自己忍受这种苦,还安慰自己,一切要忍耐,不生一切煩惱。在一般人看來,菩薩这种行为是最愚痴。可是菩薩自己看來,是最聰明的辦法。一般人不能忍他能忍,一般人不能受他能受,这眞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所以称为菩薩。菩薩慈悲,处处吃虧,不佔便宜。誰想作菩薩?首先要学吃虧,有人罵你,認为善知識。有人打你,當作好朋友。如有这种思想,才有資格作菩薩。人人如是观,人人則不衡突。
菩薩有这十种緣故,所以要忍受。①为慈念一切众生的緣故。②为饒益一切众生的緣故。③为安乐一切众生的緣故。④为怜愍一切众生的緣故。⑤为攝受一切众生的緣故。⑥为不捨一切众生的緣故。⑦为自得觉悟的緣故。⑧为令他觉悟的緣故。⑨为心不退轉的緣故。⑩为趣向佛道的緣故。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三无违逆行。
各位佛的弟子!这就是菩薩中大菩薩所修行的第三种的无违逆行。
第四、无屈撓行
佛子。何等为菩薩摩訶薩无屈撓行?
功德林大菩薩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什么是菩薩中的大菩薩所修行的无屈撓行?无屈撓就是不屈服不投降。絕对不說这個法門太難,不容易修行。或者觉得佛法太深,不容易明瞭,也就不敢修行。菩薩就是勇猛精进去修行,絕不生退轉心。
此菩薩修諸精进。所謂第一精进、大精进、胜精进、殊胜精进、最胜精进、最妙精进、上精进、无上精进、无等精进、普徧精进。
修无屈撓行的菩薩,他修習十种精进的法門:所說的①第一精进:就是画精进、夜精进、時時刻刻在精进。②大精进:就是身精进、心精进、最大的精进。③胜精进:就是事理融通无可胜的精进。④殊胜精进:就是特別殊胜的精进。⑤最胜精进:就是在胜精进中最胜的精进。⑥最妙精进:就是最微妙不可思議的精进。⑦上精进:就是最上无比的精进。⑧最上精进:就是上精进中最上的精进。⑨无等精进:无上无等无可比擬的精进。⑩普徧精进:就是普徧的修精进法門。
性无三毒。性无憍慢。性不覆藏。性不慳嫉。性无諂誑,性自慚愧。終不为惱一众生故,而行精进。
在自性中沒有貪瞋痴三毒。在自性中謙恭和藹沒有驕傲我慢,在自性中不覆藏所犯的罪业。在自性中不慳貪而布施,不嫉妬而同情。在自性中沒有諂媚的思想,沒有誑語的行为。在自性中生大慚大愧的心。始終不令一個众生不高興,而生煩惱。因为这种緣故,所以菩薩修習精进的法門。
但为断一切煩惱故,而行精进。但为拔一切惑本故,而行精进。但为除一切習氣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界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死此生彼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煩惱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心乐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境界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諸根胜劣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心行故,而行精进。
菩薩但为这十种的緣故,所以修行精进的法門:①为要断除一切煩惱的緣故。②为要拔出一切迷惑根本的緣故。③为要消除一切習氣的緣故。④为要知道一切众生的緣故。⑤为要知道一切众生在此处死,在彼处生的緣故。⑥为要知道一切众生为什么有煩惱的緣故。⑦为要知道一切众生心中所欢喜是什么的緣故。⑧为要知道一切众生所有境界的緣故。⑨为要知道一切众生根性是胜还是劣的緣故。⑩为要知道一切众生心中想做什么的緣故。因为这十种緣故,所以勇猛精进的修行,而不懈怠。
但为知一切法界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佛法根本性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佛法平等性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三世平等性故,而行精进。但为得一切佛法智光明故,而行精进。但为证一切佛法智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佛法一实相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佛法无边際故,而行精进。但为得一切佛法广大決定善巧智故,而行精进。但为得分別演說一切佛法句義智故,而行精进。
菩薩又因为这十种的緣故,所以修行精进的法門:①为要知道一切法界的緣故。②为要知道一切佛法根本性的緣故。③为要知道一切佛法是平等性的緣故。④为要知道三世是平等性的緣故。⑤为要得一切佛法智慧光明的緣故。⑥为要证一切佛法智的緣故。⑦为要知道一切佛法是实相的緣故。⑧为要知道一切佛法无边際的緣故。⑨为要知道一切佛法广大決定善巧智的緣故。⑩为要得分別演說一切佛法句義智的緣故。菩薩因为这十种的緣故,所以勇猛精进的修行,而不懈怠。
佛子。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精进行已。設有人言,汝頗能为无数世界,所有众生,以一一众生故,於阿鼻地獄,经无数劫,備受众苦。令彼众生,一一得值无数諸佛,出興於世。以見佛故,具受众乐,乃至入於无餘涅槃,汝乃當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爾不耶。答言我能。
各位佛的弟子!菩薩中大菩薩成就这样精进之后,假設有人來問菩薩:「你能否为了使无数无量世界中所有的众生不受痛苦,而心甘情愿到阿鼻(无間)地獄里,经过无数量大劫的時間,替他們受种种痛苦?你能令所有的众生,個個都能遇到无数諸佛出興於世間,以見佛聞法的緣故,而具足受到种种的快乐,乃至所有众生入於无餘湼槃。在一切众生悉皆成佛之后,你才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你能有这样長時間的忍耐性,來修精进法門?」这位菩薩答:「我能这样!等地獄所有的众生,遇佛聞法,修道成佛之后,我再证佛果。」
阿鼻譯为无間,就是沒有空間的意思。一人在此地獄中,也是滿的。万人在些地獄中,也是滿的。換言之,一人也不觉得有空隙,万人也不觉得擁擠。又有一說,就是沒有間断的意思。從进此地獄開始,一直到出此地獄为止,在这時間之內,沒有一時一刻不在受罪,根本沒有間断的時候,所以叫无間地獄。
設復有人,作如是言。有无量阿僧祇大海,汝當以一毛端滴之令尽,有无量阿僧祇世界,尽抹为尘。彼滴及尘,一一数之,悉知其数。为众生故,经爾許劫。於念念中,受苦不断。菩薩不以聞此語故,而生一念悔恨之心。但更增上,欢喜踊躍。深自慶幸。得大善利。以我力故,令彼众生,永脫諸苦。
又有人这样來問菩薩:「有无量阿僧祇那样多的大海,你用一根毫毛的頂端來沾大海水,令大海水竭尽。又有无量阿僧祇那样多的世界,把世界統統磨成为微尘。这些大海水有多少滴?这些微尘有多少粒?你要清清楚楚数出來它的確实数目。为教化众生的緣故,经过海水的滴劫和磨世界尘劫这样多的時間,在每一念之中,都在受苦不断,你能夠忍受嗎?」菩薩不会因为聽到这样言語的緣故,而生出一念悔恨的心,反而更增加欢喜踊躍的情懷。深深的慶祝自己的幸運,得到最大的善利。用我的力量的緣故,能令在地獄中受苦的众生,永遠脫離一切諸苦,得到一切众乐。
菩薩以此所行方便,於一切世界中,令一切众生,乃至究竟无餘涅槃。
修无屈撓行为的菩薩,以这個所行的方便,在一切所有世界中,令一切众生將來統統得到无湼涅槃,也就是成佛。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四无屈橈行。
各位佛的弟子!这就是菩薩中大菩薩所修第四种的无屈撓行。(未完)
华严经淺释122 : 无论怎样來譬喩,都不及菩薩初发心功德的一分
华严经淺释124 : 淫欲的这個念頭一动就有漏了,漏到三界中去受生死
华严经淺释126 : 身口意三业清淨就是修波罗蜜法,这是初发心菩薩的根本行門
华严经淺释127 : 有十种法能使令一切菩薩所修的行門都得到清淨
华严经淺释128 : 我們要发这十种清淨愿,才能成为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聖人
华严经淺释129 : 佛是從众生田中出生,所以能令佛种不断。
华严经淺释130 : 佛不離菩提树下,而升到夜摩天宮宝庄严殿为天众說十行法
华严经淺释131 : 娑婆世界夜摩天上,諸菩薩咸來集会;十方世界夜摩天上也是这样
华严经淺释131 : 娑婆世界夜摩天上,諸菩薩咸來集会;十方世界夜摩天上也是这样
华严经淺释132 : 切記:絕对不談說人之是非,不評论人之善惡
华严经淺释134 : 修行欢喜行的菩薩要將自己所有財物統統布施給需要的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