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严经淺释137 : 菩薩中的大菩薩所修第七种无著行門

宣化上人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宣化上人主讲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卷二十  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二

第七、无著行

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二

佛子。何等为菩薩摩訶薩无著行?

功德林菩薩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什么是菩薩中大菩薩所修行的无所著住的行門?也就是方便法門。

佛子。此菩薩以无著心,於念念中,能入阿僧祇世界,严淨阿僧祇世界。於諸世界,心无所著。

各位佛的弟子!这位修无著行的菩薩,他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沒有著住。对於众生、世界、世間法、出世間法,皆无所著住。他所行所作,无住於心,行所无事。在念念之中,度脫众生,无所著住在救度众生之相。以无著住之心,在念念之中,能入阿僧祇那样多的世界中,庄严清淨阿僧祇那样多的世界。这位菩薩他雖然能严淨十方无量世界,可是他的心不著住在世界的相上。

往詣阿僧祇諸如來所,恭敬禮拜。承事供养。以阿僧祇华、阿僧祇香、阿僧祇鬘、阿僧祇涂香、末香、衣服、珍宝。幢旛妙蓋,諸庄严具,各阿僧祇,以用供养。

菩薩到无量数諸佛道場去,恭敬諸佛、禮拜諸佛、承事諸佛、供养諸佛。用无量数的华、无量数的香、无量数的鬘、无量数的涂香。以及末香、衣服、珍宝、幢旛、妙蓋、一切庄严具,各种都是用无量数來供养諸佛。

如是供养,为究竟无作法故。为住不思議法故。

菩薩用无量数的物質來供养諸佛,为究竟无所作为法的緣故。为明瞭住在不可思議法的緣故。

於念念中,見无数佛於諸佛所,心无所著,於諸佛刹,亦无所著。於佛相好,亦无所著。見佛光明,聽佛說法,亦无所著。於十方世界,及佛菩薩所有众会。亦无所著。聽佛法已。心生欢喜。志力广大,能攝能行諸菩薩行,然於佛法,亦无所著。

菩薩在念念中,都能見到无数佛,在諸佛的道場中,心不著住。在每位佛的刹土中,或庄严清淨,或不庄严不清淨,心也不著住。对佛相好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隨形好),心也不著住。見到佛放种种光明,聽到佛說种种妙法,心也不著住。在十方世界和諸佛菩薩所有清淨海会,心也不著住。聽佛說法之后,心生大欢喜。志特別增盛,力特別广大。能攝受一切众生,能行持一切妙法,能行菩薩所行的菩薩行。然而对於佛法,心也不著住。

此菩薩於不可說劫,見不可說佛出興於世。一一佛所,承事供养,皆悉尽於不可說劫,心无厭足。見佛聞法,及見菩薩众会庄严。皆无所著。見不淨世界,亦无憎惡。

这位菩薩在过去不可說那样長的劫中,見到不可說那样多的佛出興於世間。他在每位佛的道場,承事諸佛、供养諸佛。都经过不可說那样長的劫,心也不生厭足的思想。見到諸佛和聞到諸佛所說的法,以及諸菩薩众会庄严,对於这些境界,心也不著住於相。見到五濁不清淨的世界,心也不憎惡。

何以故?此菩薩如諸佛法而观察故。諸佛法中,无垢无淨。无暗无明。无異无一。无实无妄。无安隱,无險難。无正道,无邪道。

为什么緣故,菩薩要这样?因为这位菩薩他依照諸佛所說的法去修行,而观察一切法的緣故。在諸佛法之中,也沒有尘垢、也沒有清淨、也沒有黑暗、也沒有光明、也沒有兩样,也沒有一样,也沒有眞实、也沒有虛妄。证得眞实理体,離相絕緣。也沒有安隱的地方,也沒有險難的地方。也沒有正道,也沒有邪道。本來是清淨的,本來是空寂的。

菩薩如是深入法界。教化众生,而於众生,不生執著。受持諸法,而於諸法,不生執著。发菩提心,住於佛住,而於佛住,不生執著。雖有言說,而於言說,心无所著。入众生趣,於众生趣,心无所著。了知三昧。能入能住,而於三昧,心无所著。往詣无量諸佛國土,若入若見,若於中住,而於佛土,心无所著。捨去之時,亦无顧戀。

菩薩能这样深深明瞭一切諸法的法界,本体猶如虛空。菩薩常教化一切众生,雖然教化众生,但是離開度众生的相,不生執著的心。菩薩受持諸佛所說的法,对於諸法,也不生執著的心。菩薩发大菩提心,住在諸佛所住的境界上,对於佛所住的境界,也不生執著的心。菩薩雖然有言說,可是对言說不生執著的相。菩薩入六道輪廻中,对於众生趣,也不生執著的心。菩薩了知一切定,而能入一切定,又能出一切定,也不生執著的心。菩薩往无量諸佛國土去,或入諸佛國土、或見諸佛國土、或住諸佛國土。对於諸佛國土,也不生執著的心。離開諸佛國土的時候,也不会囘頭去看,也不会留戀不捨。

菩薩摩訶薩,以能如是无所著故。於佛法中,心无障礙。了佛菩提。证法毗尼。住佛正教。修菩薩行,住菩薩心。思惟菩薩解脫之法,於菩薩住处,心无所染。於菩薩所行,亦无所著。淨菩薩道。受菩薩記。

菩薩中的大菩薩,因为他能这样沒有執著的緣故,所以对於佛法都能明瞭,心无障礙。又明瞭佛的觉道,证得法毗尼的境界。也就是证得寂靜的境界,調伏的境界,对治的境界。布施对治慳貪,慈悲对治瞋恚,因緣对治愚痴。住在佛的正教中,修行菩薩所修的行門。常懷菩薩的心腸。也就是自觉觉他、自度度他、自利利他。常思惟怎样能得到菩薩解脫的方法。对於菩薩所住的处所,心不会染著貪戀。对於菩薩所修的法門,心也不会執著。換言之,菩薩已到人空法空的境界。清淨菩薩所修行的道,得到十方諸佛來給授菩薩的記号。

得受記已。作如是念。凡夫愚痴,无知无見,无信无解。无聰敏行。頑嚚貪著。流轉生死不求見佛。不隨明导。不信調御。迷誤失錯。入於險道。

菩薩得到受菩薩記之后,作这样的的思念:凡夫都是愚痴,沒有智慧。因为被无明所遮蓋,所以沒有眞正的知識、沒有眞正的見解、沒有眞正的信念、沒有眞正的瞭解。也沒有聰明而敏捷的行为。頑囂(痴愛)而貪著(放不下),所以在生死輪廻中,流轉不息。凡夫因为愚痴的緣故,所以不懂求見佛的方法。不隨從善知識的指导,又不信仰調御師(佛)的思想。因为迷惑了正路,所以誤入險道。淺言之,在生死輪廻,不易出三界。

頑囂二字,在尚書堯典注說:「心不則德義曰頑,言不道忠信曰囂。」在尚書說:「父頑母囂」。这是說大舜的父親很愚痴,大舜的繼母很貪愛。在孟子書上有这样的記載:「父母使舜完廩,捐階,瞽瞍焚廩。使浚井,出。從而揜之。」有一天,大舜的父母,命大舜去修理儲蓄糧倉庫的頂。等大舜到倉頂之后,他的父親(瞽瞍)把梯子搬走,然后放火燒倉庫,想把大舜燒死。可是大舜有智慧,用笠帽作为降落傘,平安落地,未受傷害。又有一天,大舜的父母,令大舜去挖井里的淤泥,等大舜下井之后,他的弟弟(象)用石頭壓在井上。聰明的大舜,他在井側挖洞而走出。为什么他的父母和弟弟要害死他呢?因为他的繼母,嫁給他父親的時候,帶來一個兒子,名叫象。他的繼母很嫉妬,看大舜是眼中釘,所以唆使他父親殺死他。可是大舜是孝子,无论繼母如何不好,弟弟如何的壞,大舜以孝相敬,以誠相待,而不計較。

在孟子上有这样的記載:「象曰:謨蓋都君,咸我績,牛羊父母,倉廩父母。干戈朕,琴朕,弤朕,二嫂使治朕棲。象往入舜宮,舜在牀琴。象曰:鬱陶,思君爾。忸怩。」象認为將哥哥埋在井里,洋洋得意的囘到家中,和父母研究分哥哥的財產,象对父母說:「这是我的計策,將都君(大舜的官名)埋在井中。这是我的功勞,現在把舜的牛羊和倉廩归給父母。舜的干戈和琴弓归於我所有。兩位嫂嫂(大舜有兩位太太,是帝堯兩個女兒)來料理我床席的事。」瞽瞍答应象的要求。象欢天喜地到大舜家去接收財產。一进門,見大舜悠哉遊哉坐在床上彈琴,一點煩惱的样子也沒有。他見到弟弟來,特別表示欢迎。这時候的象,很難为情的說:「我的心很鬱悶,为想念你,所以來看你。」但是臉上現出慚愧的表情。大舜有这样忍耐力,所以成为中國最賢明的君主,成立禪讓政治,天下为公。

不敬十力王。不知菩薩恩,戀著住处。聞諸法空,心大驚怖。遠離正法,住於邪法。捨夷坦道,入險難道。棄背佛意,隨逐魔意。於諸有中,堅執不捨。

凡夫因为愚痴的緣故,所以不恭敬十力王(佛),也不知菩薩的恩德。菩薩在生生世世为众生受苦受難。但众生只知道留戀自己的顚倒处所。聞到一切法,本來是空的,心中生大恐怖。为什么?因为遠離正法,住在邪法中。捨去平坦大道,而走入崎嶇不平的險道,也就是三惡道。众生背棄佛意,佛留下三藏十二部经典,教我們如何的修行,可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可是愚痴的众生,偏偏不要修行,而隨逐魔的思想去乱跑乱竄。在三界二十五有中,堅執不肯捨棄,所謂「看不破,放不下」,所以得不到自在。

菩薩如是观諸众生。增長大悲。生諸善根,而无所著。

菩薩这样的來观察一切众生的思想和行为,越观察众生,越觉得众生可怜,所以发心要把众生教化明白。因之,而生大悲心。这种大悲心,一天比一天增長。因此之故,生一切善根,而无所執大悲心的相

菩薩爾時,復作是念。我當为一众生,於十方世界,一一國土,经不可說不可說劫,教化成熟。如为一众生,为一切众生,皆亦如是。終不以此而生疲厭,捨而餘去。

修无著行的菩薩,在这個時候,又作这样的思念:我应當專为一個众生,在十方世界所有的國土,经过不可說那样多的劫,來教化这個众生,令他善根成熟。教化一個众生是这样的情形,教化一切众生,也是这样的情形。雖然经过这样多的劫,可是菩薩不生疲厭的心,不会捨棄一個众生而去,而用善巧方便的法門來度这個難調難伏的众生,令他離苦得乐为止。

又以毛端徧量法界。於一毛端处,尽不可說不可說劫,教化調伏一切众生。如一毛端处,一一毛端处,皆亦如是。

又用一根毫毛的尖端,來普徧度量法界。在一根毫毛尖端的地方,经过不可說不可說那样多的大劫,來教化一切众生、來調伏一切众生。不但在一根毫毛尖端是这样,在每一根毫毛尖端都是这样。

乃至不於一彈指頃,執著於我,起我,我所想。

乃至於不在一彈指的時間內,而執著我在教化众生的心頭,也不生起我所想。这個廟是我造的,那個塔是我修的。好像梁武帝問菩提达摩:「我度了很多的僧人,造了很多的寺廟,寫了很多的经典,这有多大的功德?」达摩祖師說:「一點功德也沒有。」为什么要这样說。因为有心作功德是假功德,无心作功德才是眞功德。梁武帝是執著自己所作的功德,所以沒有功德。达摩祖師沒有給梁武帝戴高帽子,所以梁武帝不高興。二人不契机,於是达摩祖師便離開金陵(南京),过長江而北去,到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參禪机。

於一一毛端处,尽未來劫,修菩薩行。不著身。不著法。不著念。不著愿。不著三昧。不著观察。不著寂定。不著境界。不著教化調伏众生。亦復不著入於法界。

在每一根毫毛尖端的地方,都是尽未來劫而修菩薩道。也不著住於身(破我執),也不著住於法(破法執),也不著住於念,也不著住於愿,也不著住於三昧的定力,也不著住於观察的智慧,也不著住於寂靜的禪定,也不著住於一切的境界,也不著住於教化众生,也不著住入於法界去教化众生。

何以故?菩薩作是念。我应观一切法界如幻。諸佛如影。菩薩行如夢。佛說法如響。一切世間如化。业报所持故。差別身如幻,行力所起故。一切众生如心。种种雜染故。一切法如实際,不可變異故。

为什么緣故菩薩不著住在一切的一切?因为菩薩无为而无不为,行所无事,所以不著於一切相。也就是掃一切法,離一切相,所以才作这样的思念:我应當观察一切法界如幻如化,不是眞实的,而是虛妄的。諸佛好像影子一样,不可以執著。所修的菩薩行,所作的善事,所利益的众生,好像作夢似的,不必認眞。佛所說的法,就好像響应声似的,所有一切世間都是變化的,为什么?因为有业报所支配的緣故。有分別的身体,也是虛妄如幻化,因为行为和业力所生起的緣故。一切众生如心,儼如画師,能画出种种的色來,因为心有种种雜染的緣故。一切佛法,才是不动实際的理体,也就是实相的妙理,永遠不可變異的緣故。

又作是念。我當尽虛空徧法界,於十方國土中,行菩薩行。念念明达一切佛法。正念現前,无所取著。

菩薩又作这样的思量:我应當尽虛空徧法界在十方國土中,修行菩薩行,去利益一切众生。在念念中,都能明瞭通达一切佛法,常有正念現前,而无邪念現前,也沒有一切的取著。

菩薩如是观身无我。見佛无礙。为化众生,演說諸法。令於佛法,发生无量欢喜淨信。救護一切,心无疲厭。

菩薩这样來观察自己的身体,沒有我的存在,观心也沒有我的存在。見到佛也生圓融无礙的思想。为教化一切众生,而演說一切諸法。令一切众生对於佛法,发生无量无边欢喜和清淨的信心,不要生染汚心。要救護一切众生,出離三界,但心中終不生疲倦和厭煩。

无疲厭故,於一切世界,若有众生未成熟未調伏处,悉詣於彼,方便化度。其中众生,种种音声,种种諸业,种种取著,种种施設,种种和合,种种流轉,种种所作,种种境界,种种生,种种歿,以大誓愿,安住其中,而教化之。

菩薩因为沒有疲厭的緣故,所以在一切世界中,如有众生未能成就佛果,未能調伏身心,而菩薩都去那個地方,用善巧方便法門來教化他們。其中的众生,有种种的音声、有种种所造的諸业、有种种的取著、有种种和合的善惡、有种种流轉於生死、有种种能作和所作、有种种的境界、有种种的生法、有种种的死法。菩薩用自己的大誓愿,安住在沒有調伏众生的國土里,而教化这类的众生。

不令其心有动有退。亦不一念生染著想。何以故?得无所著,无所依故。自利利他,清淨滿足。

菩薩不令众生对三宝(佛法僧)的心,有所动搖、有所退轉。对众生就是在一念之中,也不生染著的思想。为什么?因为菩薩得到无所著的智慧和无所依的力量,所以不生一念的染著心。菩薩自己得到利益,也令众生得到利益。所謂「无緣大慈,同体大悲」,令众生得到清淨和滿足,这就是菩薩的思想和宗旨。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七无著行。

功德林菩薩說:这就是菩薩中的大菩薩所修第七种无著行門。(未完)

宣化上人华严经浅释目录01-120链接(未完)

华严经淺释121 : 菩薩修无有定法,沒有一定的界限

华严经淺释122 : 无论怎样來譬喩,都不及菩薩初发心功德的一分

华严经淺释123 : 我們修道人,不要有自我宣傳的思想

华严经淺释124 : 淫欲的这個念頭一动就有漏了,漏到三界中去受生死

华严经淺释125: 任何的譬喩都沒有初发菩提心的功德那样大

华严经淺释126 : 身口意三业清淨就是修波罗蜜法,这是初发心菩薩的根本行門

华严经淺释127 : 有十种法能使令一切菩薩所修的行門都得到清淨

华严经淺释128 : 我們要发这十种清淨愿,才能成为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聖人

华严经淺释129 : 佛是從众生田中出生,所以能令佛种不断。

华严经淺释130 : 佛不離菩提树下,而升到夜摩天宮宝庄严殿为天众說十行法

华严经淺释131 : 娑婆世界夜摩天上,諸菩薩咸來集会;十方世界夜摩天上也是这样

华严经淺释131 : 娑婆世界夜摩天上,諸菩薩咸來集会;十方世界夜摩天上也是这样

华严经淺释132 : 切記:絕对不談說人之是非,不評论人之善惡

华严经淺释133 : 一切业以心为根本;业是從众生心而生出

华严经淺释134 : 修行欢喜行的菩薩要將自己所有財物統統布施給需要的众生

华严经淺释135 : 被境界所轉受不了罵更受不了打,这就是沒有正定的功夫

华严经淺释136 : 因为不輕慢一切法的緣故,所以沒有一切法的障礙

历史文章阅选读二(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