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严经淺释138 : 大菩薩所修的難得行門,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愿

宣化上人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宣化上人主讲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第八、難得行

佛子,何等为菩薩摩訶薩難得行。

功德林菩薩又称一声佛的弟子!什么是菩薩中的大菩薩所修的難得行門卽是愿度。愿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愿。

此菩薩成就難得善根。難伏善根。最胜善根。不可壞善根。无能过善根。不思議善根。无尽善根。自在力善根。大威德善根。與一切佛同一性善根。

修難得行这位菩薩,他能成就很難得到的善根。換言之,一般人不能修的善根,他能修行成功。一切众生,都有无明煩惱。无明煩惱不易調伏,可是这位菩薩他能調伏,而能增長善根,所以得到最殊胜的善根。这位菩薩,又得到金剛一般不可壞的善根,又得到无人能胜过的善根,又得到不可思議的善根,又得到无穷无尽的善根,又得到任運自在的善根,又得到具足大威德的善根,又得到和一切佛同一性的善根。總而言之,这位菩薩得到一切所有的善根。

此菩薩修諸行時,於佛法中,得最胜解。於佛菩提,得广大解。於菩薩愿,未曾休息。尽一切劫,心无疲倦。於一切苦,不生厭離。一切众魔,所不能动。一切諸佛之所護念。具行一切菩薩苦行。修菩薩行,精勤匪懈。於大乘愿,恆不退轉。

这位菩薩在修行一切行門的時候,在一切佛法中,得到最殊胜的解释。在佛的觉道中,得到广大的瞭解。在菩薩所发的愿中,沒有休息的時候。经过不可說那样多的劫,对於行菩薩道的工作,不生疲厭。对於一切苦,也不生厭倦的心,而想離開的思想。为什么?因为菩薩有慈悲的心腸,愿意代众生受一切苦,所以乘愿再來娑婆世界,在六道中广度众生,令众生離苦得乐。菩薩有定力,对於一切天魔的威脅或引誘,无动於衷。換言之,就是黃金當前,而心不动,美色當前,也不搖动。因为承蒙一切諸佛之護念,所以具足圓滿一切菩薩所修的苦行。所修菩薩行,勇猛精进,而不懈怠。对於修大乘的愿力,常不退轉。

是菩薩安住此難得行已。於念念中,能轉阿僧祇劫生死,而不捨菩薩大愿。若有众生,承事供养,乃至見聞,皆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这位菩薩,安隱住在这种難得行門之后,在念念之中,能轉无量数那样多的生死。但是不捨棄菩薩所发的大愿。假設有一众生,來承事供养这位菩薩,乃至見到这位菩薩,或者聞到这位菩薩的名号,都能在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上,得到不退轉的果位。

此菩薩雖了众生非有,而不捨一切众生界。譬如船師,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而能運度此岸众生,至於彼岸。以往返无休息故。

菩薩教化一切众生,而无一众生得教化者。为什么?因为一切众生都是有为法。在金剛经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卽見如來。」众生都是有相,而有相皆是虛妄的。旣然众生是虛妄,为什么菩薩还要度众生?雖然是沒有,但是还要借著「沒有」來立功,來行菩薩道。菩薩雖然明瞭众生是不眞实而非有,可是还不捨棄一切众生界。譬如船上的駕駛員,他不住海的这岸,也不住海的那岸,更不住海的中間。他的目的,是將众生從生死的此岸,经过煩惱的中流,載運到湼槃的彼岸。这艘船從此岸到彼岸,從彼岸到此岸,往返永不休息。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亦復不住生死中流,而能運度此岸众生,置於彼岸。安隱无畏无憂惱处。亦不於众生数而有所著。不捨一众生,著多众生,不捨多众生,著一众生。不增众生界。不減众生界。不生众生界。不滅众生界。不尽众生界。不長众生界。不分別众生界。不二众生界。

菩薩中的大菩薩,也是这样的情形。也不住在生死的此岸,也不住在湼槃的彼岸。也不住在煩惱的中流。菩薩用法筏把此岸的众生,運渡到湼槃的彼岸。彼岸的地方,非常安隱,沒有一切的危險、沒有一切的憂慮、沒有一切的煩惱。菩薩不会執著所度众生的数量。菩薩不会捨棄一個众生,而著住在多数众生;也不会捨棄多数众生,而著住在一個众生。他沒有这种的思想。菩薩对众生界,也沒有增多的心,也沒有減少的心,也沒有生的念頭,也沒有滅的念頭,也不会教众生界穷尽,也不会教众生界增長,不存这种的執著。对众生界,根本不生分別心。不会說众生界有兩個,或者有三個,甚至无数個,众生界是和合相,只是一個。

何以故?菩薩深入众生界如法界。众生界法界无有二。无二法中,无增无減。无生无滅。无有无无。无取无依。无著无二。

菩薩对於众生界,不分別是一是二。为什么緣故?因为菩薩也在众生界中,與众生是沒有分開。众生界和法界沒有分別,众生界卽是法界,法界卽是众生界,沒有兩样。在沒有兩种分別法中,也沒有增,也沒有減,也沒有生,也沒有滅,也沒有一個有,也沒有一個无,也沒有什么可取著,也沒有什么可依靠,也沒有所著住,也沒有兩個。不但沒有兩個,連一個也沒有,就是空也沒有了。

何以故?菩薩了一切法。法界无二故。

为什么緣故?菩薩看一切都是空的?因为菩薩明瞭所有一切法。法就是法界,法界就是法,沒有兩個的緣故。法和法界雖然是兩個名称,可是連一個也不立。

菩薩如是以善方便,入深法界。住於无相,以清淨相庄严其身。了法无性,而能分別一切法相。不取众生,而能了知众生之数。不著世界而現身佛刹。不分別法,而善入佛法。深达義理,而广演言教。了一切法離欲眞際。而不断菩薩道,不退菩薩行。常勤修習无尽之行,自在入於清淨法界。

菩薩旣然知道一切皆空,为什么还要教化众生?因为菩薩以最大最好的方便,深入一切法界,不著住一切相。但常現清淨相,庄严其身。明瞭一切沒有体性,都是空寂的。雖然沒有体性,可是有些法相。菩薩能認識、明白、瞭解、分別一切諸法实相的理体。菩薩雖然不取著众生,可是在一念之中,悉知众生之数量有多少。不著住一切世界,而能現身於无量佛刹中。因为不著,所以能現。若著住在世界中,就不能現。我們能放下一切,就能明白一切。若放不下一切,就不能明白一切。无论做那件事情,都是这样的道理。

不分別一切法,就能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深入法藏中,便能深达一切法的義理。而能在一言教,广演无量教。在无量教归納囘來,还不離一言教。所謂「一本散为万殊,万殊仍归一本。」也就是「一卽是多,多卽是一」,一多无礙的道理。又可說:「事卽是理,理卽是事」,事理无礙的道理。一切法的究竟处是什么?淺而言之,就是離欲。離欲就是实相,就是眞際,就是常寂光淨土。明瞭離開欲念的道理,才是眞的、才是实在的。否則画餅充飢、望梅止渴,不成事实。能離開欲念,而不断菩薩所修的道,而不退菩薩所修的行。常常勤加修習无尽的行門,而能任運自在的入清淨法界,广說法要,广演言教,而无著住,來教化一切众生。

譬如鑽木,以出於火,火事无量,而火不滅。菩薩如是化众生事,无有穷尽,而在世間,常住不滅。非究竟,非不究竟。非取,非不取。非依,非无依。非世法,非佛法。非凡夫,非得果。

現在举一個譬喩,好像鑽木取火,不停止的鑽,才会生出火來。火事是无量,越燒越多,而火不会熄滅的。菩薩也是这样的情形,在教化众生的事,沒有穷尽終了的時候,常住在世間,來教化众生,而不入湼槃。說菩薩成佛了沒有?或說菩薩沒有成佛嗎?也不是。說他不取著嗎?也不是。說他取著嗎?也不是。說他沒有依賴?不是。說他有依賴?也不是。他所修行的也不是世間法,也不著住在佛法上。他也不是凡夫,也不是证果聖人。为什么要这样的說?这就是破人的執著。华严经所讲的道理,是圓融无礙的境界。

菩薩成就如是難得心,修菩薩行時。不說二乘法,不說佛法。不說世間,不說世間法。不說众生,不說无众生。不說垢,不說淨。

菩薩成就这样難得的心。在修行菩薩行的時候,不說二乘人所修的佛法。声聞所修的是四諦法,緣觉所修的是十二因緣法。也不說怎样成佛的法。不說世間,也不說世間的一切法。不說有众生,也不說沒有众生。也不說什么是尘垢?也不說什么是清淨?菩薩是在染汚中尋找清淨。所謂「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菩薩就說大乘的妙法。

何以故?菩薩知一切法,无染无取,不轉不退故。菩薩於如是寂滅微妙甚深最胜法中修行時。亦不生念。我現修此行。已修此行,當修此行。不著蘊界处,內世間,外世間,內外世間。所起大愿,諸波罗蜜,及一切法,皆无所著。

菩薩修行難得行時,不執著於垢,也不執著於淨。这是什么緣故?因为菩薩知道一切法是空寂的,所以沒有染汚的法,也沒有取著的法,也不会被一切境界所轉,而退菩提心。菩薩在这样的寂滅法中、无上甚深妙法中、最殊胜法中,修行菩薩道的時候,也不会生出这种妄念:我現在修菩薩道。我已经修菩薩道,我应當修菩薩道。菩薩不会有这种驕傲自滿的心,更不会有这种執著的心。为什么?因为菩薩不著住在五蘊(色受想行識)上,也不著住在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識)上,也不著住在十二处(六根、六尘)上。沒有法的執著,对於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以及世出世間法,皆无執著,所起的大愿,都是到彼岸的法,及一切所有的法,都沒有執著。为什么?因为菩薩悟得一切法皆空的眞諦。

何以故?法界中,无有法名向声聞乘,向獨觉乘。无有法名向菩薩乘,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法名向凡夫界。无有法名向染,向淨,向生死,向涅槃。

为什么緣故菩薩无所著?因为在法界中,沒有一种法是向声聞乘这個名称。阿罗漢已经離開欲念,断絕欲念,一念也不生。但是他不会說:「我是離欲的阿罗漢。」为什么?如果他有这种的想法,那就著相了。又把「我」搬出來,那就不是離欲阿罗漢。在金剛经上說:「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罗漢。」又說:「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乐阿蘭那行者。」須菩提尊者如果这样的想,那么,佛就不会說他是離欲阿罗漢,因为「我相」还沒有空,还有個「我」的存在。这样,怎会離欲呢?離欲就是沒有自己,連想自己的念頭也沒有,所以在前边說,菩薩不生这种念:我現在修菩薩的行門,我已经修菩薩的行門,我將來还要修菩薩的行門。这都是我見、我相、我執沒有空。

在法上沒有一种執著法名,所以說沒有向獨觉法。在佛沒有出世的時候,修道人自悟十二因緣法,称为獨觉。不但沒有二乘法,就是菩薩乘法也沒有。如果說有菩薩乘,我向菩薩乘修行,那又是執著,法名是了不可得,是虛妄的。也沒有一种法的名字,叫向无上正等正觉,也沒有一种法是向凡夫界的法,也沒有一种法是向染汚的法,也沒有一种法是向清淨的法,也沒有法名向生死,也沒有法名向湼槃。

何以故?諸法无二,无不二故。譬如虛空,於十方中,若去來今,求不可得。然非无虛空。

这是什么緣故?因为諸法都是不二法門。也沒有不二这种名称。法好像虛空一样,在十方中都有虛空。无论是过去、未來、現在,想把虛空拿來,那是了不可得。雖然拿不到虛空,但是虛空仍然存在。因为是虛空,所以无所得。法也是这样的情形,求不可得。

菩薩如是观一切法,皆不可得。然非无一切法。如实无異。不失所作。普示修行菩薩諸行。不捨大愿。調伏众生。轉正法輪。不壞因果。亦不违於平等妙法。

菩薩对於一切法,都是这样來观察來研究,所謂「卽一切法,離一切相;離一切相,卽一切法。」皆不可得。雖然一切法不可得,可是並不是沒有一切法。这個道理和虛空一样。法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嗅之无味,觸之无觉,乃是空寂。法是眞如实相,它是不變的,不会失去法的作用。普徧指示众生來修行菩薩所修的一切諸行。不捨所发的大愿,來調伏一切众生。大轉正法輪,不破壞因果,也不违背平等妙法。

普與三世諸如來等。不断佛种。不壞实相。深入於法。辯才无尽。聞法不著。至法淵底。善能開演,心无所畏。不捨佛住。不违世法。普現世間,而不著世間。

菩薩普徧和三世諸佛等,永遠不断絕諸佛的种子。也不违背实相的理体。深入諸法藏中,得到无礙辯才,而无穷尽。聞一切法,而不著住一切法。能到法的最深处。善於開演諸法实相的妙理。心无恐懼,亦无所畏。不捨棄佛住,不违背世間法。普徧現於世間,可是不著住於世間。

菩薩如是成就難得智慧心,修習諸行。於三惡趣,拔出众生。教化調伏。安置三世諸佛道中,令不动搖。

菩薩这样成就不容易得到的智慧心。修行学習一切行門。常在三惡趣中,將受苦的众生救拔出來,教化調伏,把他們都度到三世諸佛的道場中,令菩提心不动搖,也就是不退失菩提心。

復作是念。世間众生,不知恩报。更相讎对。邪見執著。迷惑顚倒。愚痴无智。无有信心。隨逐惡友。起諸惡慧。貪愛无明,种种煩惱,皆悉充滿。是我所修菩薩行处。

菩薩又作这种的思念:世間的众生,不知报父母恩、不知报天地恩、不知报師長恩、不知报國家元首恩。不但不做知恩报德的事,反而恩將仇报,为什么?因为众生有邪見、有執著,所以有迷惑顚倒。因为众生愚痴,沒有智慧的緣故,所以对事理認識不清楚,分辨不明白,也沒有信心,跟著惡知識跑。生起惡的智慧(世智辯聰),生出貪愛和无明的思想,所以有种种的煩惱,都充滿了。因为充滿惡法,所以菩薩想:我应該在这地方修菩薩行。

設有知恩。聰明慧解,及善知識,充滿世間,我不於中,修菩薩行。

假設众生知恩报德,那么,就能聰明,有智慧、有正當的見解,和善知識充滿这世間。我就不在这世間修行菩薩行。为什么?因为众生有智慧,不会做顚倒事,不需要菩薩來教化。菩薩專門到有邪知邪見的众生处,去修菩薩行,教化他們出離苦海。所謂「苦海无边,囘頭是岸。」我們愚痴的众生,不知囘頭,为五欲的快乐,背道而馳,做些背觉合尘的顚倒事,離開家鄉越走越遠。

何以故?我於众生无所適莫。无所冀望。乃至不求一縷一毫,及以一字讚美之言。尽未來劫,修菩薩行。未曾一念自为於己。但欲度脫一切众生,令其清淨,永得出離。

为什么緣故要这样呢?因为菩薩对一切众生不做主人、不左右众生、不指揮众生。对待众生,一視同仁、一律平等,沒有親疏的分別、沒有遠近的思想,也沒有好惡和美醜,这就是无所適莫。菩薩教化众生,无有所求,无有所得,沒有企圖,沒有希望。乃至不求一針一線的报酬,也不求一毫毛那样大的好处。也不企求一字的讚美和一句的歌頌。菩薩的愿,是尽未來際的時間,修菩薩所修的行門。菩薩未曾生一念为自己的利益著想。菩薩的心,就是欲度脫一切众生,令其返本还原,反迷归觉,恢復本有清淨,本源妙觉,眞如自性,永離三界的苦海。

此時,有人在打妄想:菩薩教化众生,一律平等,不分彼此,为什么要教化惡的众生?捨棄善的众生?这是什么道理?菩薩这种重惡輕善的思想,豈不是不平等嗎?

菩薩对众生沒有主宰,也沒有親疏、遠近、善惡、是非、憎愛、美醜这种的观念。好像慈心的母親(菩薩),对有病的兒子(惡众生)要細心的照顧,令他早日恢復健康。对沒有病的兒子(善众生)暫時不理他(不教化)。这是母愛偉大的表現。菩薩的平等思想,先教化惡的众生,令他們棄惡從善。如果不先教化惡的众生,那么,就給魔王造机会,被魔业所攝。魔业就是惡心布施,瞋心持戒,捨惡性人,常懈怠者,輕慢乱意,識讥惡慧。或者已经得到解脫的人,或者已经得到安隱的人,你常去親近、常去供养,这也是魔业。沒有得到解脫的人,沒有得到安隱的人,你不肯教化、不肯度脫,这也是魔业。總而言之,凡是棄惡從善,就是魔业。

何以故?於众生中为明导者,法应如是,不取不求。但为众生修菩薩道,令其得至安隱彼岸,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为什么緣故?因为行菩薩道的菩薩,在十方世界所有众生中,作为眞正明白的导師。專教化難調難伏的众生,把容易度脫的众生,留給他人去教化。法也是这样子,不取著一切相,也不求一切利。專心教化众生,令众生離苦得乐,捨邪归正,而修菩薩所修的行門。令所有的众生,都得到快乐,遂心滿愿,安隱到达湼槃的彼岸,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八難得行。

功德林菩薩說:这就是菩薩中的大菩薩所修第八种難得行的法門。(未完)

宣化上人华严经浅释目录01-120链接(未完)

华严经淺释121 : 菩薩修无有定法,沒有一定的界限

华严经淺释122 : 无论怎样來譬喩,都不及菩薩初发心功德的一分

华严经淺释123 : 我們修道人,不要有自我宣傳的思想

华严经淺释124 : 淫欲的这個念頭一动就有漏了,漏到三界中去受生死

华严经淺释125: 任何的譬喩都沒有初发菩提心的功德那样大

华严经淺释126 : 身口意三业清淨就是修波罗蜜法,这是初发心菩薩的根本行門

华严经淺释127 : 有十种法能使令一切菩薩所修的行門都得到清淨

华严经淺释128 : 我們要发这十种清淨愿,才能成为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聖人

华严经淺释129 : 佛是從众生田中出生,所以能令佛种不断。

华严经淺释130 : 佛不離菩提树下,而升到夜摩天宮宝庄严殿为天众說十行法

华严经淺释131 : 娑婆世界夜摩天上,諸菩薩咸來集会;十方世界夜摩天上也是这样

华严经淺释131 : 娑婆世界夜摩天上,諸菩薩咸來集会;十方世界夜摩天上也是这样

华严经淺释132 : 切記:絕对不談說人之是非,不評论人之善惡

华严经淺释133 : 一切业以心为根本;业是從众生心而生出

华严经淺释134 : 修行欢喜行的菩薩要將自己所有財物統統布施給需要的众生

华严经淺释135 : 被境界所轉受不了罵更受不了打,这就是沒有正定的功夫

华严经淺释136 : 因为不輕慢一切法的緣故,所以沒有一切法的障礙

华严经淺释137 : 菩薩中的大菩薩所修第七种无著行門


历史文章阅选读二(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