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 126:相是假体;真如本心是真体,假的体不能成佛,因为它没有觉性
楞伽经【五】19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慧律法师讲座
楞伽经(五)19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910页【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言涅槃者,说何等法,名为涅槃?而诸外道各起妄想?】起妄想的意思就是说,每一个人都说自己已经证得涅槃,自己成佛了,涅槃就是成佛,也就是一切智者。【注释】“而诸外道各起妄想”:而诸外道却各起妄想,皆谓自己已经证入了涅槃。都说自己成佛了。【义贯】本节从略。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如诸外道妄想涅槃,非彼妄想随顺涅槃。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解释一下: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如诸外道妄想涅槃,妄想涅槃意思是说,从妄想心而起,从分别心而起的那种涅槃,不是真正的涅槃,如诸外道妄想分别的涅槃,此非真正的涅槃,非彼妄想随顺涅槃。并不是彼外道的妄想,便能得到随顺涅槃的真相,没有办法,因为他们用的是妄想心。换句话说,真正的涅槃必须离心意意识,离五法、离三自性等种种妄想分别,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涅槃,所以这涅槃就是真如,就是般若妙智所显的法身。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注释】“如诸外道妄想涅槃”:如诸外道所妄想分别之涅槃,非真正之涅槃,这不是真正之涅槃,为什么呢?真正涅槃必须用真如心,本心本性第一义大空的心,那外道完全没有如来的境界,当然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涅槃,只是其妄计耳。这都是一种妄想。“非彼妄想随顺涅槃”:非以彼如是之妄想分别,而得随顺涅槃之真相;涅槃的真相是什么呢?以离生灭的心意意识、五法、三自性等种种妄想分别,方得名为真涅槃故。【义贯】本节从略。
911页【佛告大慧:或有外道,阴界入灭,境界离欲,见法无常,心心法品不生,不念去来现在境界,诸受阴尽,如灯火灭,如种子坏,妄想不生,斯等于此,作涅槃想。大慧,非以见坏,名为涅槃。】
佛告大慧:或有外道,这种外道呢?类似二乘人的修法,就是我们在《楞严经》有讲过,以无想定压伏六识,令不起现行,暂时心境压伏,妄想少了,他在阴界入灭,这个灭不是真正的灭,是暂伏的意思,这阴界入灭,灭,然后呢?一定要把这个阴界入除掉,境界离贪,暂时可以离贪,见法无常,见诸法无常,生生灭灭,灭灭生生的无常,这个时候,心心法品不生,心就是心王,心法就是心所法,这八识心王,然后五十一心所法,然后八识各有相应的心所,这个我们在《百法明门论》就讲得很清楚,这个八识心王、五十一心所品,暂得不生,暂时不生,不是真正的不生,暂时,因为没有佛陀的大般若智慧,他用的仍然是意识心的修行法,类似二乘人,不念去来现在境界,什么都不想,也不想念过去,不想念未来,统统不想,也不想念现在,简单讲就是无想了,不念去来现在,也就是不去想过去现在未来,那个“想”一定要把它打死,就变成枯木死灰,活人跟死人没什么两样,失去大作用。
诸受阴尽,就一定要把五蕴灭尽,不知道说五蕴就是法身,因为五蕴身跟法身是非异,所以他认为这个五蕴,是一种生灭的东西,见诸法无常,诸五受阴,受阴就是五受阴色、受、想、行、识,也就是五取蕴,令灭尽,一定要把它灭掉,他不知道说,即五蕴身就是法身,不知道这个道理。如灯火灭,一定要把它灭掉。那么就是灯火熄灭了,不复燃烧,就像种子败坏了,不再发芽了。所以有时候大乘讲得比较重的话就是说:小乘人焦芽败种,就是这样子。你一定要把五蕴身灭尽,如灯火灭,不复燃烧,就像种子的败坏,就不再发芽。妄想不生,这个是指六识尽伏,暂伏不是断,让它妄想不生。斯等于此,这样子用这种偏激的方法,一定要把五蕴身除灭,用这种偏空断灭的境界,把它当作是一种涅槃的境界,这是错误的方法,也错误的知见。
佛陀又说了,说:大慧,佛陀所说的正法,并非以见坏,见坏就是见诸法坏灭之相,也就是一定要把五蕴身坏灭,意思就是说,佛陀的正法,佛陀所讲的正法,是当下回归体性不生不灭、本空的道理,并不是说一定要把你见到的诸法一定要灭掉,非把它灭掉不行,并不是以见诸法坏灭之相,名叫做涅槃。刚好相反,而是以见诸法本不生本不灭,了诸法无性,叫做真正的涅槃,这才叫做真正的涅槃。所以我们下手处一定要对,我们今天为什么能摆脱一切的痛苦烦恼,是因为如如不动、不取于相。我们今天修学佛道,怎么样从凡夫可以转凡成圣,也就是如如不动,不取于相。那么我们今天如何能转识成智呢?也是一样,如如不动,也不取于相,这样子,每天都这样子地坚持,不坏事相,当体即空,也就是不生不灭的这种涅槃妙性——如如不动,不取于相;离一切法,即一切法,用这种心修行。
整句把它贯串一下:佛告大慧:或有外道,他的修行法类似二乘人,用偏空断灭的一种境界法,以无想定来压伏六识,暂时让它们不起现行,令阴界入灭,境界离欲,“欲”就是贪欲,暂离贪欲。这一种外道看到诸法都是无常、生生灭灭的,因此心王心所法,暂时让它不生,也不想念过去、现在、未来这境界,像一个人没有思想一样的,无念,如枯木死灰,诸五受阴,一定要把它令它灭尽,因为认为五蕴身是苦的、是生灭的,一定要灭掉它,如灯火熄灭,不得燃烧,就像种子的败坏,不复发芽。这个六识暂伏,非断妄想不生,把这种境界,斯等于此,偏空断灭的境界,把它误认为是一种涅槃。大慧!佛陀的正法,并不是以见到诸法坏灭之相,名叫做涅槃,这刚好相反,是见到诸法不生不灭,了诸法无性,叫做真正的涅槃,外道是看到了坏灭相,叫做涅槃。真正的,佛陀是见到不生不灭,才是真正的涅槃。
【注释】“或有外道,阴界入灭”:“有种外道,已达无粗想,而以无想定压伏六识,令不现行;盖彼见诸法无常,不可顾恋,故灭阴界入等一切境界。此种外道所修之涅槃,极似小乘人之所行。可知邪小所行,皆非得其正。“境界离欲”:即不贪境界。“心心法品不生”:即心(法)、心所法不生。那么,心就是八识心王,心所类似大臣,那么心王类似国王。国王一出去,旁边一定有大臣,所以心王,八识心王各有相应的不同的心所,这些叫做心王心所法,那么心王心所法不生,并不是真正的不生,是暂伏。“诸受阴尽”:即五受阴皆令灭尽。五受阴,即五蕴,又称五取蕴;“受”,取也。“如灯火灭,如种子坏”:谓外道之取灭尽者,有如灯火之息灭,不复燃烧;如种子之败坏,不复发芽、抽枝、开花、结果。所以在座诸位,这个也讲一句,出家人勉励的话,这出家人蒙佛的恩德,让我们披上袈裟,然后受众生的供养,如果你不好好的修行,就会变成这样如种子坏,你就是焦芽败种,这个一定要好好地勉励一下,出家众。“妄想不生”:因此依于六识之妄想分别不复生起现行。虽六识不生现行,然只是受无想定禁伏而不起,其实不断,而且其八识之习气全在,仍未明未净,故离真实涅槃尚远。故离真实的涅槃还很遥远。“非以见坏,名为涅槃”:并非以见诸法现坏灭之相,名为涅槃,以外道及二乘人,见五阴灭尽,名之为涅槃。而相反的,如来之涅槃者,为见诸法不生不灭,是故称邪小皆是倒见。
好,见诸法不生不灭,再强调一下,诸位!如果我们把它回归到每一个人的还没有出生前,还没有出生前,父母没有出生前,你在哪里?你连一个颗粒微尘都没有,就表示本来无一物。好,再来,先看到死亡。我们先见到八十岁,一百岁以后死亡,死亡以后只剩下一堆骨灰,这骨灰也是空无自性,然后风一吹,散播在虚空当中,还没有出生前,父母未生前,你看没有五蕴;死后,也没有这个五蕴。好!现在从出生的每一个动点,一岁、两岁、三岁、四岁……好!虽然是缘起,但是它就是空性,两岁是缘起,还是空性;三岁还是缘起,还是空性,到最后败坏了,败坏了。诸位!败坏是指相败坏,但是其实也从来没有一种东西,什么叫做败坏?在座诸位,本来就没有这个人,讲什么生老病死,本来就没有这个人,讲什么败坏呢?败坏,其实仍然是妄想的一种,见法有生住异灭,这个是一种妄想,所以见不生不灭,是要回归当下,也就是了悟到父母出生(自己)前(自己)本来的面目,这个是站在相的空性的角度讲的。好!诸位,你们每天都在念的:南无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
来!把笔放下来,看看这里。你认不认识清净法身?这个卫生纸有没有法身?如果没有法身,为什么叫做尽虚空界遍法界?来,说说看,不会。有没有法身?有?好!如果这个卫生纸有法身,我现在把所有的旁边,统统放很多卫生纸,让众生来看,那众生就看到法身了。也不是,有人摇头,也不是。那到底是有法身还是没法身?不是法法本不生本不灭吗?每次都讲尽虚空界遍法界,我只是随便问你一个问题,你就答不出来,这样听经闻法说不过去的。卫生纸有没有法身?有?那么看到很多卫生纸,能见到法身吗?没有。好!这表示你内心充满着矛盾。那就注意听。卫生纸它有什么?它是不生不灭的理,当体即空的道理,理而已,理,理必须由智慧来证得,来证明这个不生不灭的道理,能证的智慧大般若,才能显法身。这样听得懂吗?只有理不行的。所以卫生纸能不能成佛?当然不行。卫生纸能成佛,你还修什么行呢?山上那一颗树能成佛吗?当然不能。那一棵树成佛,你还修什么行呢?诸位!不懂佛法千万不要乱讲。
好,那我们再来讲到“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该怎么讲呢?说有情跟无情,都可以证得,同圆一切种智,这又怎么讲?诸位!这个都必须站在大悟见性后,以后的功夫,见到没有能缘心,也没有所缘境,这样子这个境界才能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无情,它的体性本空,它有无生的理,但无情物没有智啊,它没有感情啊,它没有真心啊,真心啊,它没有真如的心,怎么证得法身啊。好!再接下来,我们为什么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是什么意思呢?山色无非清净身,山色本身,山种种的境界,其实是无相的东西,这无相就是无生,它只有理,所以不生不灭。诸位!要单单一个不生不灭是没有办法包括所有的;如果站在相上的角度不生不灭,它没有摄真如的体,它只有理,简单讲,万法有真体跟假体。诸位!这个毛巾有没有体?有,这个毛巾用丝线编织的,或者是毛线编织的,有没有体?以毛线编织的,有体,这个体是假体,知道吗?假的体。我们现在回归到我们现在这个色身,有没有体?有,我们有心、有智慧,这个叫做真正的体。知道吗?真正的体性才能够悟入究竟的法身。
所以,单单讲不生不灭,是没有办法含摄一切真如自性;它有时候只有强调相的东西。所以简单讲,我们要有妙智,般若智慧,才能证得法身。而般若智慧妙智,必须来自一颗不生不灭的真如自性,所以只有讲不生不灭,是没办法包括这个真如自性的,所以一定要回归到智慧的层面,才能证得法身。我们常常讲“山色无非清净身,溪声尽是广长舌”,为什么“溪声尽是广长舌”呢?它是在宣扬无生的理,问题是理有没有悟,所以回归到最后,就是有没有开悟见性。若得开悟大悟见性,像佛一样的,那么“山色无非清净身,溪声尽是广长舌”,这样讲对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是对的,这样讲完全正确,这是有悟的人。好,那没有悟的人,他就以为我们这个法身是包括一切,所以他就说:树木也可以成佛,怎么样……这个就是不懂法的东西了。太平洋也可以成佛,这个卫生纸也可以成佛,乱讲一通。因为他觉得:这个也不生不灭,那个也不生不灭。那个是不生不灭的理,它有没有智?没有!没有怎么证得法身呢?这样听得懂吗?喔!所以就佛法,万法不可以离开真如自性、真正的智慧;不能随便乱讲的。(这个例子是说境对开悟人自己来说是“清净身”、“广长舌”,而非是境本身的万物是“清净身”、“广长舌”。——整理者自解)
好了!我们刚刚讲的就是说,从父母亲未生(自己)前(自己)五蕴本空,到最后还是本空,那么现在每一个角度,从无常的角度,相的角度来讲,它还是不生不灭。好,从无始劫以来,所存在的真如自性来讲不生不灭,所以一个从相讲不生不灭,一个从体讲不生不灭。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相是假体;真的真如本心,这是真正的体。假的体没有办法成佛的,因为它没有觉性的。好!
【义贯】“佛告大慧:或有”类近二乘之“外道”,言令“阴界入”究竟“灭”尽,名为涅槃:乃谓于诸“境界”舍“离”贪“欲”,以其“见”诸“法”实为“无常”故;由离境故,“心、心”所“法”诸“品不生”起现行,“不念”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一切“境界”,如槁木死灰,沉空滞寂,令“诸受阴”(五受阴)皆归灭“尽”,有“如灯火”之息“灭”,不复燃烧;亦“如种子”之败“坏”,不复生芽开花结果,因此依于六识之“妄想”分别,“不”复“生”起现行。而“斯等”外道,“于此”偏空断灭之境界,却“作涅槃”之“想。大慧”,佛正法者,并“非以见”法现“坏”灭之相,“名为涅槃”,而是以见不生不灭,方名涅槃故。
【大慧,或以从方至方,名为解脱,境界想灭,犹如风止。】
大慧!有一种外道呢,或者是以从方所,方所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地理方位,我们从某一个方位出生,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某一个方位出生。死了以后,然后再找一个好的时辰方位,再埋葬下去。大慧!或者有的人从方所而生,死后又埋葬,又找一个好的地理方位。复归于方所,这种名为大涅槃解脱,因为他计著于外境是实的,一切境界想灭,也就是众生的心想灭,一切外境内心的想统统灭。犹如风起风止,因为风从方所来,风也从方所灭,犹如风起风又止。我们从方所生,死后又变成方所。再解释一下,说:大慧!或者是有从方所到方所,死后呢?又复归于方所,这种情形叫做大涅槃解脱,一切外的境界,内心的想,他一定要把它灭掉,犹如风起风止,因为风从方所生,然后风又从方所灭。
【注释】“或以从方至方,名为解脱”:此指计方之外道。“方”,即方所。此种外道,计方所为能生一切法,计一切法皆从方所生。众生之罪福等等,皆复如是,从方所生,非众生自造。此土之风水,可谓计方外道之亚流。是故,依计方外道之所言,众生生时从方所来,死后若能复归于方所,即是归源,归源故称涅槃。“解脱”,即涅槃义。“境界想灭,犹如风止”:“境界”,外境。“想”,心想,即内心。故“境界”及“想”,即内心、外境,依报正报一切法。依报正报(一切法),计方外道计一切内心外境之灭,有如风之止息;因风从方所生,风息时,亦复归于方所,一切依正之法,其生灭亦复如是,故说有如风起、风止一般。把这种境界误认为是涅槃解脱。【义贯】“大慧,或”有计方之外道,“以”众生“从方”所生,死而回“至”于“方,名为”大涅槃之“解脱”,以其计外“境界”及众生心“想”之息“灭,犹如风”之“止”息,皆复归于方所。
914页【或复以觉所觉见坏,名为解脱。或见常无常,作解脱想。】
这又是另外一种外道。或复以,觉就是能觉心,所觉就是所觉的境界,这能觉所觉境界都不存在,这个“坏”就是归于坏灭,也就是变成无知无觉了,没有能觉没有所觉,因为把能觉打坏了,所觉也打坏了,简单讲就是无知无觉,这咱类似老子的思想“弃圣绝智”、“浑沌”、“浑沌无知”,就是这种情形。佛当然有能觉所觉,能觉如,所觉还是如,所以不妨能觉所觉,也不妨能所不可得。现在不一样,或复以能觉心、所觉境,都一定要坏灭,坏灭就变成不存在一个能觉跟所觉,变成无知无觉了,名为涅槃解脱。真正的涅槃,其实是圆明寂照的。
接下来,又另外一种外道:计常,还有与无常同时存在,这个叫做涅槃,这个叫做解脱。说或见常无常作解脱想。或有一种外道,见诸法是常,无常就是断,就是断灭,这个两个同时存在,统统叫做涅槃,讲常见也是涅槃,讲断见还是涅槃,作解脱想,计断常二见统统叫做涅槃。所以你就知道,佛陀在世有多复杂,多少种外道,有九十六种外道,各各都认为是自得涅槃,自己成佛。何况佛灭度以后,两千五百年我们今天这个末法,这个邪魔外道难道不自称为是佛,自称为得涅槃吗?
【注释】“觉所觉见坏”:“觉所觉”,能觉之心,所觉之境。“见坏”,即不见。此以不见能觉所觉为涅槃。这个跟佛大不相同的,佛当然有能觉所觉,能觉智、所觉的法,可是呢?能觉智是如,所觉的境是法还是如,方便说有能所,但是其实究竟还是一如,所以,它一定要能觉所觉灭掉,这个与佛体会的完全不一样。而涅槃者,其实是圆明寂照也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之义,故知彼之所计,实非涅槃,此外道见,乃有类老氏老子之(的)弃圣绝智,浑沌无知以为道源。“或见常无常,作解脱想”:此为双计断常二见之外道,计断见常见二者皆为涅槃。【义贯】“或复”有计著无知无觉之外道,“以”能“觉所觉”之“见”悉归“坏”灭,“名为”涅槃“解脱。或”有双计断常见之外道,“见”法为“常”或者是“无常”,而“作”涅槃“解脱”之“想”。作涅槃解脱之想,而事实上还没解脱,他没有佛的境界,怎么解脱呢?
【或见种种相想,招致苦生因,思惟是已,不善觉知自心现量,怖畏于相,而见无相,深生爱乐,作涅槃想。】接下来,又另外一种外道。
或见种种的相,相就是外在的境界,想则内心之想,意思就是外在这个相,会引起内心的贪婪,他认为相是很可怕的,会招致未来苦生起之因,他这种想法也不是坏,可是方式错误。思惟是已,喔!想想看,这个外境会招来内心的贪婪,会招致未来苦的生起的因。思惟是已,但是呢?方法用错了,不了,不了解外境是唯心现量的境界,也不觉,不善觉知自心现量,不善于觉知那一些外境,其实是唯心现量的境界,因此怖畏于有相,也就是有境界,有境界他就怕,而妄见实有另外一种在比较之下有相,另外一种推论出来,应当是无相比较殊胜,不晓得相本身空就是无相,他不知道这一层道理,回归当下不知道,而妄见实在是有另外一种无相,也就是从外在的相,推论到一种无相,认为这个叫做涅槃。所以啊,喔!有一种外道就说:唉呀!这个在相上里面打转不是办法,因此我找一个没有人的地方,比较不复杂的,就是森林很静,山洞啊,然后没有人吵杂,就在岩洞里面独自过活,因为他很畏惧这个相,因此就变成了非常喜欢(静境),不愿意吵杂的这个外相,喜欢一种没有人到达的一种无相,这个不是真的无相,是比较少人,就找到一个森林,或者是岩洞啊,自己躲在里面,就绝对不跟外面接触,深生爱乐,作涅槃想。
在座诸位!我们佛学院的同学,就有这样子的。有的人他就是非常不喜欢这个跟信徒来打交道,他就自己一个人,很喜欢一个人,就有类似这样子的。在这个非洲有一种基督教徒,还有一种天主教徒,他也是有这种想法,他认为这个种种外境的相,会招致未来的苦,因此他比较容易做错事情。我看那个影片,那个非洲他的信仰怎么样?用一条绳子,那个石头是很高很高很高,那个绳子吊上去的,吊上去岩石的里面有一个洞窟,那里面有老修行的,非洲黑人,那老修行在里面类似打坐,吃东西从底下(搬),徒弟搬上去,他又没有办法离开这个有相,一直认为那个洞窟里面叫做无相,修行,就在里面修行,这样子是不是空忙一场?他的徒弟从底下买了一些东西,背着,然后爬绳子上去,然后给那个无相的师父,无相的师父他自己是无相,徒弟是忙坏了两条腿。这样,他也说他是修那种就是类似外道的深生爱乐,他什么都不接触,不过他们还不是佛弟子,他们是天主教徒,还有一种是基督徒。
【注释】“或见种种相想,招致苦生因”:“相”,外之境相。“想”,内心之心想。谓或有一种外道,见种种外境之相,以及内心之想,皆是招致未来苦生起之因。“不善觉知自心现量,怖畏于相”:不能善于觉知这一切内外之相,皆是自心所现之量,本无一法可得;因而于彼内外虚妄之相妄生怖畏。这就是:自己画鬼,还自己吓出病来!所以,在座诸位,世间没有一种恐惧的事情,最恐惧的是不了解自己恐惧的来源,这个最可怕。一个人跑到森林里面,独自一个人叫做无相吗?事实上他不知道森林也是他心中所现的相,不知道,只是忙坏了他的学生、徒弟拼命地找吃的,拉到山洞里面给他吃而已。“而见无相”:而见实有无相之境界可欣可得。而不知一切相皆是虚妄。又,既无相,何有可得?
【义贯】“或”有外道,“见种种”外境之“相”以及内心之“想”,乃为“招致”未来“苦”果之“生因”,彼“思惟”如“是”事“已”,想到这件事,心就很恐怖了,不知道那是心自己现出来的境界,以“不”能“善觉知”此内外一切相、境界,皆是“自心”所“现”之“量”,为什么?都是八识变现出来的嘛。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以不能善觉知此内外一切境界,皆是自心所现之量。简单讲,以不能善觉知此正依二报内外一切相,都是自心所现之量,不知道随着投胎转世,正依二报而不一样,因而妄生“怖畏于”彼种种内外虚妄之“相,而”妄“见”实有“无相”之境界可欣可得,也就是在有相的另外一个又跑出来一个无相,不是不二、不是当下,且于此无相之境界“深生爱乐”,而“作涅槃”之“想”。所以,如果这个世间,没有佛来指引我们自心的真如自性,当体就是无上的大般涅槃,这个整个宇宙的人,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深深体会到这一层道理,太难了!
915页【或有觉知内外诸法自相共相,去来现在,有性不坏,作涅槃想。】
这个是计著诸法的自共相,常住不坏,就是一种涅槃。就是这个相,自相、共相永远存在。或有觉知内外,内外当然就是六根跟六尘,或有觉知内外六根跟六尘,一切诸法的自相还有共相,而且在过去未来现在,有性不坏,注意那个“性”,不是常住之性,不是我们所讲的真如本性,他是指这个这一段要跟前面那一段自相、共相来相连接,是自相、共相之性永远不坏,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个“性”不解释作常住不坏的真如自性。由见自相、共相这个法常住不坏,在这个角度,作涅槃想。整句的意思是说:或有觉知内外根尘一切诸法的自相、共相,而且一直存在于过去,一直存在未来,也一直存在于现在,见有自、共相的法性,这个法性不是我们讲的真如自性,一直常住而不坏,站在这个角度,自、共相永远不坏,当作涅槃想,是这个意思。与佛讲的又完全不一样。
【注释】“有性不坏”:“性”,即法。谓有法这个法是表示前面所讲的自、共相的意思,认为有自、共相的法,常住不坏。【义贯】“或有”外道虚妄“觉知内外”根尘一切“诸法”,皆有“自相”与“共相”,且于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之中,见“有”法“性”常住“不坏”,而以此不坏之自共相性,“作涅槃”之“想”。【诠论】此为计法之自共相常住不坏,以为涅槃。
【或谓我、人、众生、寿命一切法坏,作涅槃想。】另外一种外道。这个文字简单。
【义贯】“或”有外道“谓我、人、众生、寿命”四相等“一切法”皆“坏”尽,以此“作涅槃”之“想”。这个也是妄想。佛举出外道的种种妄想,误认为是一种涅槃,误认为是自己成佛。【诠论】此为计四相断坏之处为涅槃。断坏就是坏灭。
【或以外道恶烧智慧,见自性及士夫,彼二有间,士夫所出名为自性。如冥初比,求那转变,求那是作者,作涅槃想。】
这一段是外道的心物。二元论的外道,也就是神我,有情,产生的有情世间;微尘产生的器世间。这个有情世间跟器世间,就像两条平行线,永远没有交集。或者是以外道恶烧,恶(烧)就是恶见所燃烧,因为那个邪见会燃烧一切善根,令尽无余,叫做恶烧。或者以外道恶见所烧,会烧一切善根,令尽无余,那么智慧,诸位,前面一定要加两个字:邪智邪慧,这个不是真正的佛的智慧。外道那一种是邪智邪慧,并不是佛的真正智慧,怎么样,见自性及士夫,这前面还要加一个“妄”,妄见——虚妄的见到,见自性及士夫,这自性就是冥性,士夫就是神我。彼二有间,有间就是差别,不同一物,有的外道计神我、冥性是同一类的,那么现在这种外道是妄见自性与士夫,彼两种有间,就是有间别,就是有差别的,有一种外道认为自性,那么就是士夫,士夫就是自性,冥性就是神我,神我就是冥性,那么这一种外道计两种,这种冥性,这个自性就是冥性,神我就是士夫,这是有差别的,不是同一物的意思。因为这是针对外道各说各话,有一类的外道,说自性就是士夫,士夫就是自性,那么现在,我们现在解读的这一类的外道,认为两种是有差别的,他认为怎么样?士夫所出名为自性,并谓从士夫,士夫就是神我,从神我所生出来的,称为冥初的自性,冥初的自性就是冥性,这是有情世间生起的,有情世间生起的。
好!那么用比类的来推出无情世间,无情世间怎么来的?也是用比类来这样推论,如就是正如,正如冥初比,比类就是生出来,正如冥初是由神我士夫生出来的,用这样比类推论的意思。正如冥初,由士夫神我所出,生出来的,一样的推论,推论出怎么样?求那就是微尘,可以造作一切功德,能有所造作,能生一切法,求那就是微尘,这转变一样,从微尘就转变出来,怎么样?一切法,这一切物质世间,由求那(微尘)转变一切器世间,这个求那就是微尘,是能生一切法的造作者。彼外道,这时候外道就把士夫(神我)能生冥初,把这个士夫还有求那,能生这个物质的现象,也就是器世间,当作是涅槃。作涅槃想什么意思?也就是彼外道,前面讲的士夫(就是神我)能生冥性,把它当作涅槃,同时求那(微尘)可以转变成器世间,这个求那也叫做涅槃。简单讲就是士夫跟求那两种,统统叫做涅槃,因为它能生一切法,因为士夫生有情世间,求那生出无情的器世间,能生就叫做涅槃。
整段贯串一下,说:或者有一种外道,持着邪知邪见、恶见所燃烧,而邪见能烧一切善根,令尽无余,以邪智邪慧,他妄见、虚妄地见到自性(就是冥性)以及士夫。彼二有间,这就是推论,跟另外一种外道不一样,有间就是有所差别,也就是冥性不是神我,神我不是冥性。士夫所出名为自性,也就是神我的士夫所生,出就是生出来,神我士夫所生出来的名为冥初自性,而有情世间因而生起之法,然后又继续推论下去,那么正如冥初,由士夫生出来,用这种类比我们也可以得到,依此类推得到,微尘,求那(微尘)转变生出器世间,所以求那(这个微尘)是造作者,换句话说,士夫能生出有情世间,求那(微尘)会生出器世间,两个都是能生,站在这个角度作涅槃想。
【注释】“或以外道恶烧智慧”:“恶烧”:为恶见所燃烧,以邪见能焚烧一切善根,令尽无余,故称“恶烧”。此谓或有愚夫,持外道为恶见所燃烧之邪智邪慧。“见自性及士夫,彼二有间”:“自性”,即冥性。“士夫”,即神我。“有间”,有别,此派外道见冥性及神我,二种有别,不是一物。因为有一种外道计冥性与神我为同一。
诸位!外道不是道道相同,不是佛佛道同。诸位,如果用真如自性讲出来的话,叫做佛佛道同;如果从外道讲出来的话,那有千百万种涅槃。为什么?外道讲的这个,外道讲的跟这个外道讲的不一样,因为它不是真如自性讲出来的东西,知道吗?所以众生由于持着妄想,因为众生会有各个不同的角度,因为每一个人所执著的妄想不一样,所以真正悟到如如不动,不取于相的,他有绝对的包容。那么以下哲学家讲了一句很有道理的话,他说:在同一种天空下生活的众生,不可能只有一种声音。哎呀!这一句讲得真是好!在同一个天空生活下的人类,不可能只有一种音声。确实啰!确实不可能只有一种音声,因为每一个众生都有妄想,大家都想抒展自己的意见跟看法了,那么意见看法不同的话,有修养的人就会包容一下:我尊重你的看法了。可是没有包容性的人就干起来了。因此我们一定要了解,在同一种天空之下不可能只有一种音声。因此,这个宇宙也不是只有为我一个人而转动,换句话说,你生活在这个现实世间里面,你必须要包容不同的音声。为什么?同一个天空之下,绝对不可能只有一种音声而已,换句话说别人的意见仍然是一种意见,你必须尊重,知道吗?
“士夫所出名为自性”:即此派计冥性为从神我而出,神我为能生,冥性为其所生,言这是有情世间的生起之法。“如冥初比,求那转变”:“比”,类。谓正如从冥初之自性生出“觉”来,因此而造成有情世间一样,器世间之生起,则是从微尘依缘转变而生。“求那”,即微尘。“求那是作者”:此派外道因此计求那(微尘)是器世间之作者,以其谓求那为能变,故能生。
【义贯】“或”有愚夫,妄“以外道恶”见所燃“烧”之邪“智”邪“慧”为宗师,妄“见”有冥初“自性及士夫”(神我),且谓“彼二”者“有”所“间”异,有所差异,非同一物,并谓从“士夫”(神我)“所”生“出”者,“名为”冥初“自性”(冥性),神我为能生,冥性为所生。(此为有情世间生成之法)。正“如”从“冥初”自性生觉之“比”(类),“求那”(微尘)依缘“转变”,而生器世间一切法,亦如是,因此计能变之“求那是”器世间法之“作者”,彼外道即如是于士夫与求那“作涅槃”之“想”。因为士夫能生,求那还是能生,站在这个角度,士夫能生有情世间,求那能生器世间,站在这个角度,两种:一个能生有情世间,一个能生器世间,站在这个角度说那个是涅槃。
【诠论】此为心物二元论之外道,也就是计众生世间与器世间,来源不同,二者并行,就像平行线一样,而形成一切世间法。故此派即是双计神我及微尘者。神我指一切精神之来源,微尘指一切物质最小之单位,也就是物质之基础,外道计一切物质(器世间法)从此而生。且其计著:若能证见此一切精神与物质的本源——神我及求那——便是证得涅槃。
【或谓福、非福尽;或谓诸烦恼尽;或谓智慧。】
接下来,解释一下:或谓福、非福,非福就是罪,这一种外道是什么?认为把它灭尽,尽就是空,认为福不存在,根本就没有所谓的福,还有没有所谓的非福,这都是空不可得,是根本就没有因果。佛教讲有福的人,是因为种善因,然后无福的罪是因为种恶因,这一派外道不这么想,这一派外道叫做拨无因果的外道,福跟非福都不存在,没有因果,或者是烦恼尽,注意啊,这个“尽”要加一个字,才更看得清楚,“尽”就是再加一个“自”,意思就是烦恼终归有一天,经过八万四千劫,不假修治自然就得涅槃。我在出家以后,有碰到一个外道,就是完完全全讲的跟这个一样,这个外道对师父也很好,说:慧律法师啊,我告诉你,这个烦恼经过八万四千劫,自己就会怎么样,不存在了,就会尽,就会成佛。我就跟他讲:成佛以后呢?他说:成佛以后,还是会继续变众生,还是继续变众生,就是成佛以后就变众生;众生以后又怎么样?烦恼自尽,又成佛;成佛以后又变众生……因为他学的是外道,所以,当我看到这一段也很惊讶,竟然跟这个完全一模一样的角度。或有外道是怎么样?烦恼有一天自己就尽了,不用修行就得涅槃,有的人认为智慧灭尽了,就叫做涅槃。智慧灭尽当然就是弃绝这个圣智,绝圣弃智。
【注释】“或谓福、非福尽”:“非福”,即罪。“尽”,空。此为拨无因果者之言,谓罪与福皆空,造善无福,造恶也无罪,以因果空故。所以这一派的人,你杀人放火都没罪了,行再大的善也没什么报应,那这个完全麻烦了。“或谓诸烦恼尽”:另外一种外道说,或有计烦恼自尽,有计著烦恼有一天自自然然就尽了,你根本就不用修行,修什么行呢?是不是?时间到烦恼就没有了,这个就是涅槃。不假修治,以此为涅槃。那佛陀告诉我们精进,培养善根福德因缘,那我们在这里忙什么呢?对不对?那就大家到游乐园去玩耍了,比较快乐,是不是?还在这里精进,听经闻法,还熏习善根福德因缘作什么?所以说外道那讲不通的。“或谓智慧”:或者是有谓智慧灭尽而为涅槃。如(老子)老氏之言“智慧出,有大伪”,而以“绝圣弃智”为教,便是与印度之此派外道相近。近代所谓之“原始主义者”皆属于此。
【义贯】“或”有拨无因果之外道“谓福”与“非福”(罪)皆“尽”空,无所有,以达此境界为涅槃。“或”有外道“谓诸烦恼”自“尽”,不假修治,即得涅槃。“或”有外道“谓智慧”灭尽,而为涅槃。
919页【或见自在是真实作生死者,作涅槃想。或谓展转相生,生死更无余因;如是即是计著因,而彼愚痴,不能觉知,以不知故,作涅槃想。】
或见自在,自在天当然就是大梵天,认为这个天地万物就是大梵天、大自在天,自在就是大梵天,是真实的,他是真正地去造作,作就是造作,生死就是众生的生死。意思就是众生的生死,是来自于大自在天的造作、大梵天的造作。或见大梵天大自在天是真实的造作众生的生死,而以自在天作涅槃想。为什么?因为那是生死的开端。他认为那个是不生不灭的大梵天,从那个地方这个角度。喔!大梵天、大自在天,那个是不生不灭,那个地方是真正的涅槃。不生不灭造作出来的,却变成众生的生死,所以佛在后面有讲。就像今天我们上帝创造天地万物,而上帝永恒地存在,那我就问基督徒了:上帝存在吗?他说:存在。永恒存在吗?永恒存在。那请问你,上帝永恒存在,为什么会创造一个无常的世间?永恒的东西创造出来应当是永恒嘛。嗯,回答不出来。好,他说:也许上帝也是像你们讲的无常。那无常创造的无常世间,无常的无常,负负得正,也是叫做真常,也是真、永远的世间,你没念过吗?负负得正,无常的无常,是不是常?所以那个上帝讲常,也不对。常的世间怎么会创造一个无常的世间呢?讲不通,对不对?常的世间,上帝是常,应当创造一个常的世间才对嘛!讲不通。那上帝如果是无常,无常创造出来的世间是无常,无常的无常是什么?那创造出来应该是常,那样也是讲不通啊。到最后就说:全部都你们赢啦。
反正讲不过佛,这个就是佛法的伟大。他不管站在逻辑的思维里面,能够达到炉火纯青,没有人能够讲话讲得过佛。那么或见大梵天、大自在天是真实造作众生生死,而于自在天作涅槃想。或谓展转相生,展转相生就是说,像劫初一男一女,他们两个和合,喔!就展转相生,一切人类怎么来的?就是一男一女一直生,一直生……就雷同,就是亚当跟夏娃差不多意思,伊甸园,是不是?亚当跟夏娃,差不多这个意思啦。或谓展转相生,就是劫初也只有一男一女啊,彼二和合展转相生。那我请问你,那一男一女又从哪里来的?从哪里来的?到最后讲不通,当然也是上帝创造出来的。说生死更无余因,也没有什么业因,他们不讲业力因果的,更无余因就是生死更无,根本就没有其他所谓的业力的因在转变,没有!一切发生的都那么巧合,那么自然,都是一男一女生的,哪里有业力呢?如是就是计著邪因,而彼愚痴不能觉悟,不能觉知以不知道就把这个境界当作涅槃想。所以你看到外道的这个计著自己是涅槃,有时候觉得很好笑,连那个道理讲不通,也说自己很行。
【注释】“或见自在是真实作生死者”:“自在”,即大梵天。有外道以大梵天是真实造作众生之生死者。彼因大梵天为能生万物,无有滞碍,故称其为自在。魏译作:“见自在天造作众生”。此为计大梵天为能生。“展转相生,生死更无余因”:彼外道谓众生之生死,乃展转相生,并非由于业果,或其他原因。如劫初一男一女,彼二和合,展转相生,而至于今,亦复如是相生。而众生之生死,除如是展转相生之因外,更无其他因。“如是即是计著因”:如是即是计著邪因。【义贯】“或”有外道妄“见”大“自在”天“是真实”造“作”众生之“生死者”,而于自在天“作涅槃”之“想。或”有外道“谓”众生乃“展转相生;”一切“生死”乃以此为因,“更无”其“余”之“因;如是即是计著”邪“因,而彼愚痴,不能觉知”众生之生死因,为“为”就是“是”。是其各有善恶业缘,非是众生自相转生。“以不”能觉“知故”,故于彼邪因,“作涅槃”之“想”。
920页【或有外道言得真谛道,作涅槃想。或见功德、功德所起,和合一异俱不俱,作涅槃想。或见自性所起,孔雀文彩,种种杂宝,及利刺等性,见已,作涅槃想。】
或有外道,又是另外一种外道,外道何其多。或有另外一种外道,言已经证得冥初那个真谛之道,冥初就是最初由神我、士夫所生出来的。为冥初真谛之道,在这个角度作涅槃想。或见功德,从微尘生万物,这个微尘是一种生万物具足一切功德,所以这个功德就是能造作的意思,意思就是一切万法都是由四大微尘所构成的、所造作的,所以这里的功德不是我们所讲的功德,这个功德就是一切的造作,回归于微尘,意思就是说这个微尘能生万物,具足一切功德。所以功德所起,微尘加微尘,微尘再加微尘怎么样?和合就是微尘与微尘继续怎么样?变成一相异相、俱相不俱相等这些性,或者一性异性,俱性不俱性等等,作涅槃想。
或见自性,就是自然之性,这种外道崇尚自然,世界上都很自然地起,没什么道理可谈的,无所谓的因,无所谓的缘,无所谓的果,一切都是那么地自然,只是概率的问题而已。或见自然之性所生起的,孔雀文彩,文彩什么意思?比如说孔雀一生下来,就是五彩缤纷,你看那个尾巴一展开来,喔,不得了!那个孔雀五彩缤纷,这代表有情的众生这个正报,他一出生他就是这样子,没有什么生因,没什么原因,孔雀一出生下来,它就是有文彩的,就像有情的正报,人一出生下来也没什么原因,就是自然而有的。那么像我们的话,就是不能埋怨啊,不能怨恨啊,你出生你就是这样子,高度啊,貌相啊,你将来再想长怎么样高,还是这样的高,欸!再努力也没有用,再努力也是没有用。孔雀文彩,种种杂宝,你看看这个器世间的这种矿物,这些金银铜铁等等或者是玉,像新疆的和阗玉,这些珍宝没有什么生因,没有一种生,也没有一种因,自然而有的,这就代表器世间一种矿物,怎么样?种种杂宝珍宝,金银铜铁玉等等。接下来,利刺,利刺就是荆棘。荆棘,当然就代表植物,你看这些植物也是自然而有,一出生它就有刺。所以利刺等等,就是荆棘,这代表器世间的植物,孔雀文彩是代表有情的正报,然后呢?种种杂宝是器世间的矿物,代表器世间,还有这个利刺代表植物,代表器世间的植物。见已,见到这个统统是自然存在的,这个时候作涅槃想。这样就叫做涅槃。简单讲自然就是涅槃的意思,直截了当讲,没什么好谈的。
【注释】“得真谛道”:谓觉冥初真谛之道。“功德、功德所起”:“功德”,即微尘;以计微尘具足一切功德,而能生万物,故名。“功德所起”,微尘所生之法。“和合一异俱不俱”:微尘与微尘所起之法,能生所生二者互相和合,成一、异、俱、不俱等性。“自性所起”:“自性”,自然之性。谓一切法皆是自然之性所生起。在座诸位,这个外道缺少什么?缺少一股干劲,这样修行有什么意义?就像他讲的,一切都是那么地自然,那怎么得了,你今天再怎么精进,冥冥当中都有自然的定数,那还有什么好精进的、好发大菩提心的,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时间到你就自然会成佛,自然成佛也没什么,你现在变众生,你也很自然啊,是不是?这样子生命一点意义都没有了。那我们不一样,我们佛教是很积极的生命观的,我们要积极弘法,要积极地利生,要精进,对得起自己的灵性,上苍给我们一个平等的生命的开始,从呱呱落地,我们就来到这个世间,来到这个世间的舞台,可是临命终就完全大不相同,经过你这一辈子的努力,提升你的心境灵性,累积无尽的善根福德因缘,你百年后,你走的路就跟世间完全不一样。
所以,给你一个平等的起点,但是到临命终,终点就完全不一样,有的人已经证得圣果,有的开悟见性,有的人准备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是?像第六感生死恋,他布施那个四百万的美金,他那个临命终的时候,人家是基督徒,他布施给修女,布施四百万给修女,当然这是电影,(未完)
楞伽经107:二乘人以味着三昧,饮寂灭酒,睡无为床,所以乃至劫尽也醒不过来
楞伽经 108:每一句话都代表业力的因果,你绝对守口如瓶,学佛道首重要结善缘
楞伽经 109:无明为父,贪爱为母,贪爱一次就滋润这个业又一次
楞伽经 110:音声它是一个重要的果报,我们讲话的当中要用柔软语、安慰语
楞伽经 111:一个人如果不能记取以前的错误,他就会被因果重复地惩罚
楞伽经 112:学佛要有保任的功夫,契入无漏界的人不受语言、文字的影响
楞伽经 113:如果你不执着外境,心中就没有妄想,什么事都没发生
楞伽经 114:能离一切名相的妄想,就达到每一个人修行的终极目标
楞伽经 115:一个人在一个善知识、一个道场的座下能够安住,那个是最猛的
楞伽经 116:你跟着外面的相变那是识,如如不动就是智,修行就抓到这一点
楞伽经 117:我们现在所有的善巧方便法都是一种生灭的东西,统统没有抓到重点
楞伽经 118:你的敌人是从你的妄想创造出来,你的敌人在你的内心深处
楞伽经 119:凡有所知、有所见就是妄想,这妄想在于人在于心不在境
楞伽经 120:太过骄傲的人和太过懦弱的人不能证得真如,修行是走中道路线
楞伽经 121:修行以契入无相的人最会修行,修行者以无相为胜
楞伽经 122:必须放下有量才能拥有无量,放下有限的生命才能得到无限的法身
楞伽经 123:要是能进入平等、究竟、无诤,你修什么行念什么都没关系
楞伽经 124:今天就是善巧方便太多,多到失去整个佛教的核心,众生摸不到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