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107:二乘人以味着三昧,饮寂灭酒,睡无为床,所以乃至劫尽也醒不过来
楞伽经(四)15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慧律法师讲座
楞伽经(四)15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义贯】“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自觉圣智之行相者,乃“前圣所”自证“知”、“转相传授”深密之法,其要旨为:“妄想无性”。意思就是,万法空无自性,一切法无我,你就抓到了整部三藏十二部经典的大纲,如果有人问你,三藏十二部经典的大纲是什么?你就告诉他,万法空无自性,一切法无我,然后如果再问下去,你就跟他讲,其他留给我师父讲,那就不要再问下去了。
所以说:妄想空无自性,简单讲:其实我们的妄想,没有任何的意义,因此一切众生着于不净,而活在妄想当中,而不能觉悟到妄想,所以我们现在,你看,追星族,每天追着歌星、影星这样跑,对不对?你看,这个坎城,哇!这些大影星,李奥纳多等,那么美国这些好莱坞,到哪里,哇!都是一堆的人,诸位!您要追星,不如追释迦牟尼佛这一颗巨星,为什么呢?你追其他的大明星,不能解脱的,听说有的男主角一结婚,听说好几个女孩子都去跳楼,因为没希望了,这个入戏入到这么深,就很严重了,这个叫“妄想自性”,所以如果你要作一个追星族,记得,要追求释迦牟尼佛这一颗万世巨星,只有他的真理没有妄想,你要追星,就是追正法,就是追这一颗万世巨星,就是追正法,佛陀的正法。要追求释迦牟尼佛这一颗万世巨星,因为他是没有妄想的。“菩萨摩诃萨”秉此教,“独”自于“一”寂“静处”,不坏事修,以“自觉”智“观察”此妄想无性之理,“不由于”其“他”法门而修证,唯以此一门直进独超,“离”于能“见”所见等一切“妄想”;如是,离之又离,以至于无可离,无可离亦(也)不可得,方于菩萨诸地当中“上上升进”,而“入”于“如来”自觉“地”,“是名”为内证“自觉圣智”之行“相”。
【大慧,云何一乘相?谓得一乘道觉,我说一乘。云何得一乘道觉?谓摄所摄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一乘觉。大慧,一乘觉者,非余外道、声闻、缘觉、梵天王等之所能得,唯除如来,以是故,说名一乘。】
说:大慧,什么是“一佛乘的行相”?“行相”就是修行之相,什么是“一佛乘的修行之相”呢?一佛乘,什么是佛的修行之真实相呢?谓得一乘道之究竟觉,佛陀讲这个“一乘”,就是“绝对”的意思,不是一二三四的“一”,这里,佛法里面没有一乘,也无所谓的三乘,这“一”跟“三”,是对立的,是数量的,所以佛讲的,什么叫做绝对的真如一乘道之究竟觉?是这个意思。所以“一”在佛教里面讲,它是“绝对”,不是从一二三里面去比较而来的,所以我说这个绝对的真如,一佛乘,云何得一乘道觉?谓~,“摄”就是能摄心,“所摄”就是所摄境,妄想,都是自心所起的妄想,摄所摄妄想,能摄的这一颗心,所摄的这个境,都是自心所起的妄想,怎么样?如实处不生妄想,真如实际之处当下安住,无所住,所以不生妄想,那么,简单讲:无所住,就不生妄想,要有所住,那么就生妄想,所以这个“无所住”就是妙性天然,本来对于一切法,本来就无所执着,无所执着。执着,有什么坏处?就会卡死在某一个时空,某一个观念、某一种相、某一种法,你要牢牢记住这一句话,只要你去执着,就会卡住,生命里面就停顿、停滞,所以六祖讲:“道须流通,何以却滞”。
我们人不能成就无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问题出在哪里?就是卡在某一种时空、某一种妄想、某一种习气,在某一种相上里面转不过来。还有一种情形,习气太重。明明知道要放下,却是苦恼,那个苦瓜脸,他就是放不下,这远看像一朵花,近看像苦瓜。就是这样子,什么都放不下,人的苦就是这样子啊,你看,你看啊!这苦,(师父以脸部五官描绘“苦”字之形状)有像苦吗?像吧?人的脸就是“苦”。出生就是苦,苦瓜脸,是不是,所以有一个人说,哇!师父!我听你的那一句话,我很感动,我说:你听了哪一句话很感动啊?他说:师父说你一辈子讲话从不伤人,他说:我这一句话真的非常感动。我是从以前都很冲,每讲一句话就伤害一个人,自己觉得很行,结果,众叛亲离,到最后,Only~you~剩下一个,自己一个人,他自己觉得自己很行,我说:很行的人就是表示:还有比你更行的,你这犯了一个逻辑的错误的观念,你自己觉得很行,就是表示还有比你更行的人。那我自己觉得:我很平凡,就是法平等,没有高下,没有任何的比较啊!他说:哎呀!师父!我就是看到您这一句话,我很感动,所以让我改了三十年~这个嘴巴,现在守得住了。我说:那你现在讲话?哎呀!师父讲,常常讲:要柔软心,要柔软语,咦!不错。这有时候一句话可以救一个人啊!真的不错。这个孩子还挺有善根的,挺有善根的。所以有的人很好教,有的人真的不好教,外现善相,坏乱菩萨法,看起来那个人很善良,可是,那个根深柢固,那个我执、我见,你就拿他没办法,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修行尽分,度众随缘。如实处不生妄想,就是真如实际之处,绝对不生妄想。简单讲:不生妄想的人就是佛,妙性天然,是名一乘觉。说:大慧,一乘觉者,非余外道、声闻、缘觉、梵天王等之所能得,唯除如来,以是故,说名一乘。
【注释】“一乘相:一佛乘之行相”:一佛乘为如来所乘大乘之法。此法以唯佛得之,故名为一乘。“一乘道觉”:一乘道之究竟觉。“摄所摄妄想”:觉知能摄取之心与所摄取之境,皆为自心妄想所现。“如实处不生妄想”:“如实”,真如实际。谓于真如实际之处安住,而不生妄想。
【义贯】“大慧,云何”为“一”佛“乘”之行“相?谓”证“得一乘道”之究竟“觉,我”即“说”此为“一”佛“乘。云何”为证“得一乘道”之究竟“觉?谓”觉知能“摄”取之心以及“所摄”取之境,注意,那个能摄取的心,就是妄心,所摄取的境,就是妄境。“妄心”缘“妄境”,为什么加一个“妄”,不可得故,空相故,所以一切众生活得痛苦,就是不知道万法本空的道理,以为有真如实境,所以说:你看看啊!看那个~就是不小心看到电视的时候,后宫甄嬛传(连续剧),这个后宫里面,那一些三千佳丽里面勾心斗角,她有怀孕的时候,用这个麝香,还有夹竹桃,一下子就要毒死她,喔!这个皇后不好当,所以说:你看,那么这后宫,后宫的佳丽那么多,你看,为了争宠皇上,无所不用其极,她不晓得:能摄取的心是妄心,所摄取的境,还是妄境。那么这些皇帝都死了,所以清朝皇帝最伟大的地方,我给他评估,不是历史评估,我给他评估,就是有演不完的戏剧。你看现在台湾的戏剧,统统演清朝的,是雍正怎么样子,嘉庆怎么样子啊!是末代皇帝,是溥仪怎么样子啊!皇阿玛、皇额娘,大阿哥一直演到四阿哥,统统是,从头到尾统统是,台湾的电视打开,统统是清朝的。所以能摄取之心、所摄取之境,皆为自心“妄想”所现,于真“如实”际之“处”安住,而“不生妄想”,亦(也)无住念,“是名”为“一乘”道“觉。大慧”,此“一乘”道之究竟“觉者,非”是其“余外道”或诸“声闻、缘觉、梵天王等之所能”证“得,惟除”佛“如来”外,余皆不能得,不能乘,“以是”之“故,说名”为“一”佛“乘”。
【大慧白佛言:世尊,何故说三乘,而不说一乘?佛告大慧:不自般涅槃法故,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以一切声闻缘觉,如来调伏,授寂静方便,而得解脱,非自己力,是故不说一乘。复次大慧,烦恼障业习气不断故,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不觉法无我,不离分段死,故说三乘。】
这一段问得太好了,佛真是大圣人,我看到佛的回答,没话说。真的是圣中圣,唯有佛陀。你看他的回答,真的一针见血啊!这一段讲得太好了,大慧白佛言,大慧就对佛这么说,说:世尊,何故说三乘?你为什么要讲次第的三乘呢?为什么不单刀真入地就讲一佛乘呢?为什么不要这样子?你看,佛的回答,佛的回答就是说:我之所以不讲单刀直入的一佛乘,而说次第方便的三乘,有四种原因,佛告大慧,一、因为三乘人他没有能力,不自般涅槃法故,意思就是,不能自证自觉圣智的大般涅槃,什么叫做“自觉圣智的大般涅槃”?意思就是,生死就是涅槃,五蕴身就是法身,五蕴当下就是法身,这个叫做“大般涅槃”,诸位!二乘人认为有生死可断,有涅槃可取,可是究竟的一乘,生死就是涅槃,生死当体即空就是涅槃,五蕴身等同法身。所以,因为三乘人没有能力,不能自觉证得自觉圣智的大般涅槃,“大般涅槃”就是,生死就是涅槃,五蕴身就是法身。所以佛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不为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佛乘法,这是第一个原因跟理由。
二、以一切声闻缘觉,是如来自觉圣智悟道以后所调伏,“如来调伏”就是如来所调伏出来的,意思就是,借重于如来的自觉圣智所调伏的,不是二乘人有能力自己悟出来的,这一点是重点,这如来所调伏的,非二乘人有能力去自觉圣智的,这因为靠如来来调伏,那么,授寂静方便,什么叫做“方便”?就是不究竟。我用一个例子,譬如说:一般的学生,一个学生考试都不及格,例如凡夫,还没有超越三界、六道轮回,考试都不及格,那么佛陀就告诉大家说:有寂静法,有方便法,而得解脱,你只要考六十分,就算及格,那么这个二乘人就用功读书,这当然是比喻,考了六十分,这个叫做“授寂静方便法”,方便,当然就不究竟了,而得解脱。虽然不究竟,可是已经超三界了,而得解脱了。非自己力,不是以自己的能力,能够有证到如佛一般的自觉圣智的能力,没办法。是故佛不为二乘人而说一乘道。单刀直入而说一乘道法。
第三个理由,复次大慧,因为我们的无明、烦恼,自无始劫以来,习气太重了,太难断了,以一切声闻、缘觉,但断见、思惑二惑,而没有断这个根本无明,所以这个惑跟烦恼、习气都存在,所以这一段的意思是,第三、为什么不单刀直入地说一佛乘呢?因为根器完全不够成熟,就像我今天举的例子,怎么样煮这个汤圆?冰冻起来那个汤圆硬硬的,放下去煮的时候,表皮熟了,里面还是硬的,是什么?因为众生无始劫来,那种我、法二执,太刚强,太难化了,这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难调难伏,就是我、法(二)执很难去破除,没有证得到二空、人法二无我,所以也没办法讲到一佛乘。那么复次大慧,无明,怎么样?无始烦恼的习气没办法断,所以根器、因缘都不够,不为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
说:哎呀!师父,那您今天您为什么要讲这个《楞伽经》啊?我再不讲《楞伽经》,我已六十岁了,六十二岁1953年的,今年2013年,我已经六十一岁了,再不讲的话,这个视力越来越不行了,眼睛啊!是不是啊?这个耳朵啊!怕将来聋掉了,是不是?如果年岁越来越大,眼睛看了就模糊,我现在只要看到十个page(页)啊,哎呀!这个眼睛就酸、涩,因为缺少运动,那么被责任框住了,没有人给我,只是我自己设定的,也许有能力的人很多,可是他没有讲这个楞严、楞伽的因缘,那么师父必须要这样子自己发心,也没有任何一个叫我这样做,佛也没有叫我这样做,但是我心甘情愿这样做,就变成框住一个责任,这个责任就变成这样子,那么我现在看这个经典啊!看到了十页,哇!这个眼睛,这个字就不行了,这跟年轻不一样,所以师父的岁数越来越大,越来越大了。以前,人家一个老和尚,戴了一千度的眼镜,他还讲经喔!一千度的(眼镜)讲经喔!他那个字,一个page里面那个字是很大的,像碗公那么大的,然后看书是这样看的,(师父将课本靠近面部示范)人家这样也在讲经呢,那我还没有那么严重,是不是?所以趁我现在还年轻的时候,所以我认为,七月份应该就可以告一个段落,那么接下来的《华严经》等等的经典,再慢慢的说。
接下来,就是不觉法无我,这二乘,第四个理由,这二乘人没有办法觉诸法空无自性,“法无我”就是一切法无我,没有内外,简单讲:从颗粒微尘一直到山河大地,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一切法,万法都空无自性,就是“无我”。这个身啊,二乘人身,由于还居住在分段生死,“分段生死”就是六道轮回的色身,叫做“不离分段生死”,所以佛才方便说,有三乘的次第,但是三乘的次第,其实是为让你入于一佛乘。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整段贯串一下,说:大慧白佛言,说:世尊!何故说三乘,而不说一乘?有四种原因,佛告大慧,因为三乘人没有这个能力,一、不能自觉证得大般涅槃法,“大般涅槃法”生死就是涅槃,二乘人没有这个能力,佛不为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法,第二个原因是,以一切声闻、缘觉,是如来所调伏的,授给他暂时的方便寂静,出三界而得解脱,不是以自己的能力,有办法证得佛的自觉圣智的能力,是故不说一佛乘。第三个原因是,复次大慧,我无量劫来无始的无明烦恼障业习气不断,由于这种障业习气不断,一切声闻、缘觉只断见、思二惑,一直留这个根本无明故,所以不为说。因缘不具足,不为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佛乘。第四个理由是,第四个原因是说:二乘人不了解一切万法空无自性,而这个色身,犹居住在分段生死,所以因为他不离分段生死,所以佛才方便说有三乘。
【注释】“何故说三乘,而不说一乘”:大慧之意为:一佛乘是以等视一切法、一切众生为最高之(的)极则,那么如来何故以往只说三乘,而不为声闻缘觉说一乘法?“不自般涅槃法故”:“自”,就是自证、自觉。所谓的“般涅槃法”者,为觉了“生死即涅槃”之无上大涅槃法,并非为有能取所取之二乘取相涅槃法。“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不说”,是不为之说。此谓:因此不为说,而令一切声闻缘觉得闻一乘法。此句为倒装句,其次第实为:“不为一切声闻缘觉说一乘”之法。那么在印欧语文当中,“说”字可以有两个受词,直接受词(就是一乘),与间接受词(就是一切声闻缘觉)那么这种动词称为授与动词(Dative verb)。又,佛之所以不说一乘而说三乘者,以一乘道乃顿教门,而二乘乃钝根人,须依方便渐次而修,故不能一时即为之说,须待机熟方说。故知不说者,非究竟不说,待时而已,以二乘皆当作佛;又,如来不舍一切众生,更何况二乘之人。“如来调伏,授寂静方便,而得解脱”:谓二乘人皆为如来之所调伏,而后方授以令身心寂静之方便法门,依之修行,而得偏解脱。是故二乘之解脱,为制伏身心,令寂止不起,谓之解脱。
“非自己力”:非以其自己自证之自觉圣智之力,而证一切解脱。“烦恼障业习气不断故”:“烦恼障业习气”,即(也就是)无明习气。以一切声闻缘觉但断见思二惑,而无明惑(无明烦恼业障之习气)全在,仍不(无法)断除。因为太微细,其之所以不断除者,以二乘之人,得少为足,能得偏证之涅槃,已为满足,就像一个人,小学生考了六十分,他自己很满足,不知道后面还有一百分,不愿更上上趋进,而以所证之少分,便欲沉空滞寂,耽于无为,止于化城。是故二乘之不断除无明习气者,不是不能,而是尚未发心;唯有发大愿,趣求究竟觉的菩萨摩诃萨,方能心无厌足,所以告诉大家,要发菩提心,要修福、修慧,就是这个意思。而断除一切无明习气,心无所住,一往直趋无上道觉。“不觉法无我,不离分段死,故说三乘”:这是总说“但说三乘,不说一乘”之最主要的原因。因为二乘但除我执,而不能觉了法无我,达于法空,去法执,因而虽断见思烦恼,而犹身居分段生死,未名变异,故其未离分段生死。是故如来为此小机之人,先说三乘,待机而说一乘。
【义贯】“大慧白佛言:世尊”,以往“何故”只“说三乘,而不”单刀直入“说究竟一佛乘”之宗旨?为什么?“佛告大慧:”所以不为说一乘者(的原因),有四种原因:一者,以声闻缘觉根机不足,“不”能“自”觉了知生死即涅槃之无上大“般涅槃法故”,因此如来暂“不”为众宣“说”,而令“一切声闻缘觉”得闻究竟“一乘”之道;不是不说,是因为根器不够,二者,“以一切声闻缘觉”,皆须由“如来调伏”后,方“授”以令身心“寂静”之种种“方便”法门,“方便”就是不究竟,依之修行,令身心暂时寂止,“而得”偏“解脱”,因为证得空性,叫“偏空”,叫做“解脱”,故其所得之解脱并“非”以其“自己”自觉圣智之究竟三昧之“力”,证得无缚无脱之一切解脱,“是故不”为之径“说一乘。“径”就是直接,因为二乘人还没有到这个因缘,因为没有自觉圣智的功夫,复次大慧”,三者,以诸二乘人但断见思二惑,而无明“烦恼障”之“业习气”(无明惑)全在,仍“不断”除“故”,是故暂“不”为“说”而令“一切声闻缘觉”一时皆闻究竟“一乘”之旨。四者,以二乘人但除我执,尚“不”能“觉”了“法无我”,达于法空,因而彼虽断见思烦恼,然身犹居分段,未名变异,故“不离分段”生“死”;如来为化此小机之人,“故”先为之“说三乘”,待机熟后然后为说一乘,令臻究竟。“臻”就是达到。
【大慧,彼诸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及觉法无我,彼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三昧乐味著非性,无漏界觉;觉已,复入、出世间,上上无漏界,满足众具,当得如来不思议自在法身。】
说:大慧,彼,“彼”就是指二乘人,彼二乘人,怎么样?诸一切起,就是起现行,起现行烦恼这种罪过还有这个恶见,起罪过,还有恶习气,皆悉断除。因为这一段是教你,回小向大的声闻当得作佛,要修福、慧,要具足,这彼二乘人,诸一切现行的习气过恶皆悉断除,以及,除了觉人无我以外,还又觉悟了万法空无自性的法无我,又觉法无我,不只是觉人无我,还觉悟到法无我。彼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这个就不得了了,起过恶、还有连同习气统统断除,也了悟了灭受想定的三昧乐。这个味着,知道怎么样?空无自性,“非性”就是现在是回小向大的声闻,那个三昧,睡无为床,沉空滞寂,睡无为床,就是这个。但是现在,二乘人也了悟了这个空无自性非有性,“非性”就是非有实自性,意思就是,能舍三昧那个味着,对三昧的味很执着,也就是二乘人的灭受想那个三昧乐味着,“味着”就是执着那种禅定,哎呀!太好了,不想起作用,不想度众生,非性,那么回小向大,二乘人发现,这个仍然是空无自性,非有实自性,就能舍小向大,回小向大,能舍三昧的味着,怎么样?无漏界觉,对于暂时佛的过渡时期,说考六十分就可以了,那个就是,佛对二乘人暂时所设定的,你考六十分就及格,你证得人无我就可以,但是这是过渡时期,不是究竟,这个无漏之觉,什么无漏之觉呢?意思就是说:那么对于佛陀所暂时设定的无漏界,出三界的二乘人之觉,意思就是,贪爱寂灭的境界,就是“有漏”。
还不究竟,就叫“有漏”,对二乘人,二乘人对凡夫来讲,二乘人是“无漏”,可是二乘人对佛陀的自觉圣智来讲,他还是“有漏”,不究竟故。这个时候,知道无漏界之执着,觉悟了,不可以再执着,这个过渡时期的、权巧方便的,涅槃的境界的无漏界是暂时的,觉已,悟到了法性,进出入了真如,入实报庄严土,复入,“复入”就是说:来到人间度众生,出世间,“出世间”就是能利他,觉已,复入,这个是能自利,出于世间,能利他,可以随类现形,示现生,示现灭,度诸有情,上上的真无漏界,上上品的真无漏界,一地、一地的往上,上上的真无漏界当中。修诸功德,所以在这里有一个重大的启示,修福德、还有智慧,你看看,哪一个修学佛道的人,可以只有理悟,而坏了事修?这个不是一个真实的。所以任何一件善事因缘具足,你统统要去做,所以推广正法,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时间的出时间,有空间的出空间,如果你想利益众生,就把你听经闻法,你的经典句子,我就把它做一下笔记PO上网,就可以救很多的众生。有时候人的一辈子,一句话就可以改变他,这个就是推广正法。
说“上上的真无漏界当中,修诸功德,满足众福德、还有智慧具足,当得如来福、慧,还有福德、智慧两种庄严具足,当得如来不思议自在法身,为什么讲自在法身呢?无障无碍嘛!习气也断嘛!我、法二执也断嘛!能所心皆不可得,而且又肯事修,无善不修,无恶不断,无善不修。就是一点点的小小善,他都修,何况推广正法。
整句把它贯串一下,说:大慧,彼二乘人诸一切~,然后起现行的烦恼、过恶习气都断了,也可回小向大,修断了,人无我、还有法无我,及觉法无我,不但觉悟了人无我,还觉悟了法无我,彼一切起烦恼过恶的习气断了,同时也不会执着灭受想定那种三昧的涅槃境界,不会味着于这种灭受想定的境界,因为他二乘开始了悟了回小向大,当得作佛,了这些灭受想定的三昧,味着是不对的,因为它非有自性,所以能舍离三昧的执着,对于佛暂时设定的无漏界,也觉悟了这些仍然是一种执着,不晓得那是过渡时期,现在知道了,无漏只是的暂时的权巧的过渡时期,这个贪爱寂灭的境界又变成有漏,觉悟了自利,然后复入也能自利,觉悟,觉已,就是已经证得法身了,复入,就是怎么样?能入实报庄严土的法性身,同时也能够入于~,怎么样?出于世间,超三界,出于世间,随类现形,示生示灭,度诸有情,能利他,这样透过理证,再接着事修,记住,万法一定要事修,才能够上上真无漏界中修诸功德,满足众~,“众”就是众福德与智慧具足,所以你没有事修,你不可能满足众具的,福德、智慧具足,当得如来不思议自在法身。
【注释】“彼诸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彼”,是指二乘人。“起烦恼”,就是现行烦恼。谓若彼二乘人能将一切起现行之烦恼过恶习气皆悉断除。“三昧乐味著非性”:觉知对三昧乐之味著,实非有自性,乃是惟心妄现;如是了知,故(所以)能立即舍离如是贪著。也就是不贪着小乘的涅槃境界的意思,“三昧”,指灭受想定。“无漏界觉”:而对无漏界之执著,便得觉悟。以灭受想定为无漏定;故其境界为无漏界。漏者,烦恼,指见思之粗烦恼,而灭受想定能制伏见思令不起,诸位!能不能契入有漏,现在就看这里,你自性功夫,你现在境界现前,家里种种的变故,你一样能如如不动,你契入无漏的思想,你今天随便一点点境界,病苦、家人发生不幸,财产被骗……乃至怎么样?哇!你人快去死掉了,动念了,那表示你尚存在有漏,有漏。诸位,你想要契入无漏吗?不要把生活搞得太复杂,才能契入无漏,没有一个证入无漏的圣人,会变成把自己搞得很复杂,不会的。所以二乘人的无漏,不是佛的无漏,故名无漏,非实无漏:以贪爱寂灭境界,是暂时无漏,非究竟无漏,即(就)是漏也。对佛来讲,这是漏。“上上无漏界,满足众具”:而于上上之真无漏界中,修诸功德,满足诸大愿行;“众具”,是指福德智慧二种庄严具足。
【义贯】“大慧”,若“彼”二乘人将“诸一切”能“起”现行“烦恼过”恶之“习气”皆悉“断”除,“及”除了人无我之外,又能“觉”了“法无我”之旨;“彼”于尔时便能令“一切起”现行之“烦恼过”恶“习气”,悉皆究竟“断”除;断除已,即能觉知其灭受想“三昧乐”之“味著,非”有实自“性”,乃是惟心妄现;如是了知,便能立即离于三昧乐著,以了知无性故,对权设之“无漏界”之执著便得“觉”悟;“觉”悟“已”,入实报土,得法性身,“复入、出”于“世间”,随类现形,示生示灭,度诸有请,而于“上上”之真“无漏界”中,修诸功德,至于一切“满足,众”福德智慧二严“具”足,至上品寂光,“当”证“得如来不思议”之“自在法身”。
【诠论】这一段是说自小入大(回小向大),声闻当作佛,即是显说究竟一乘之旨。盖一乘者,谓唯有此一乘为实,余皆非实,故(所以)终究三乘皆将入于一乘:如众川入海,等同一味,此为究竟一乘之义。因此,此节经文为在表明即权即实,权者,只是过渡时期。盖以未断无明习气,未达法无我的道理,所以沉空滞寂,味涅槃乐,故名声闻。今能断彼习气,觉法无我,了知空寂无性,便当下顿离,所以修行就在当下,现在你自己衡量看看,放得下?放不下?究竟义没有东西,也不叫做“放下、放不下”,当下顿离,诸位!这个“离”,还是对凡夫讲的,佛哪有东西可以离?有东西可以离,就站在相的角度,佛,还有东西可以离吗?而发无漏智,也就是妙性天然,觉无漏界,觉已,证法性身,“法性身”就是平等心所显的,叫做“法性身”。为什么呢?“法性身”就是空性,究竟平等,叫做“法性身”。随类现形,示生示灭,度脱有情,待证上品无漏寂光,备具妙严,圆成果德,即证得如来之无上涅槃,得不思议自在法身。因此大小乘人,皆当作佛,终无差别,是故名为“一佛乘”。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诸天及梵乘、声闻缘觉乘、诸佛如来乘,我说此诸乘。乃至有心转,诸乘非究竟。若彼心灭尽,无乘及乘者,无有乘建立,我说为一乘。】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说:“诸天”就是天乘、以及梵乘,修梵行的这些天人,就是“梵乘”,声闻乘、缘觉乘,这讲起来有好多乘,诸佛如来的“一乘”,我说此诸乘,乘就像车子,从止岸可以坐车子达到彼岸,叫做“乘”这些都是佛方便说。如果我们乃至有心转,如果有一念心动,诸乘非究竟,如果有一念心动,就算是佛乘,也不是究竟,佛乘是究竟的,何况还有什么一乘、二乘、三乘、四乘,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所有的乘,统统叫你入于究竟的佛道,究竟的佛道。乃至有心转,“转”就是转动,意思就是说:如果你动一个念头,着一个佛乘,那么这个就是不究竟,诸乘非究竟,“乃至有心”,就是有这个念头,令心动一个念头,着一个任何一乘,就是着佛乘,统统不究竟。若彼一切分别,“心”就是心量,“灭”就是灭却、灭除,如果你把一切的分别心,无所谓一乘、二乘、三乘……五乘,不存在这些数量,若彼一切分别的心量都灭尽无遗,达到凡圣情忘的境界,“无乘”就是无所乘,不分别一乘、二乘、三乘……五乘,佛乘、三乘,统统没有,无所乘之法以及能乘之人,因为万法空无自性,就是究竟平等,哪里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的乘呢?无有诸乘的差别之建立,意思就是:无有诸乘差别或者是一乘法门的建立。“一”是对“三”讲的,“一乘”对“三”乘讲的,“三乘”对“一乘”讲的,也没有这种“一”跟“三”的差别,一乘跟三乘的差别的建立,连这个一乘的乘性亦泯。一念不生,连着一个我修一佛乘,都不可以,一念不生,我说这个就是真正的一乘,“一乘”就是真正的真如。
把它贯串一下,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诸天乘以及梵乘,声闻乘、以及缘觉乘,还有诸佛如来的一乘,我说这些乘就是方便说。如果动一个念头,乃至一个念头一个转动,就算着有佛乘,也不是究竟,诸乘只是方便说,并不究竟,着一个佛乘有,就是不究竟。如果能够彼一切修行人分别的心量,这一乘、三乘,统统放下,灭尽无余,达到凡圣情忘的境界,“无乘”无所乘之法,以及能乘之人,无有诸乘差别之建立。说:无有诸乘差别,或者一乘法门的建立。统统没有,连乘性亦不可得,一念不生,我说这个就是究竟的一乘,这个就是究竟的一佛乘。
【注释】“我说此诸乘”:我为一切众生演说此诸乘。“乃至有心转,诸乘非究竟”:“转”,就是起、就是动。谓若有一念心动,虽佛乘亦非究竟,而况余乘乎?复次,诸乘之所以未究竟者,以其未离凡圣情量之故。何以故?若有见凡可转,有圣可成,纵得菩提,亦非究竟。所以说:“乃至有心转,诸乘非究竟”。“若彼心灭尽”:若彼一切分别之心量都灭尽,达凡圣情忘之境界。“无乘及乘者”:“乘”,就是所乘之法。“乘者”,能乘之人。无所乘之法以及能乘之人,能所俱寂。“无有乘建立,我说为一乘”:乃至无有诸乘差别,或一乘法门之建立,乘性亦泯,一念不生,我说此无乘之乘,名为一乘。其实佛都是要你,相对能、所,契入绝对,任何动到的念头,它就是有能、所,有能、所,就是戏论,干干净净、清清明明的那一面心的境子,就显现出来了。所以我们六祖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本无树,明境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就是完全没有能、所的,所以五祖把衣钵传给六祖。
【义贯】“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诸天”乘“及梵乘、声闻缘觉乘”、及“诸佛如来”之一“乘”,凡此皆为“我”运大悲而为一切众生“说此诸乘”。然而若“乃至有”一念“心”动“转”,则一切“诸乘”,连一佛乘在内,亦皆“非究竟”。“若彼”一切诸乘之分别“心”量都“灭尽”无余,凡圣情忘,觉了“无”所“乘”之法以“及”能“乘者”,能所俱寂,乃至“无有乘”名、乘相之“建立”,离名绝相,乘性亦泯,一念不生,“我说”此无乘之乘,名“为一乘”。
【引导众生故,分别说诸乘,解脱有三种、及与法无我、烦恼智慧等,解脱则远离。譬如海浮木,常随波浪转;声闻愚亦然,相风所漂荡。彼起烦恼灭,余习烦恼愚。】
引导众生故,意思就是,诸乘虽然不究竟,不是究竟,但是如来以这个大悲心,不失方便,为了摄受众生净除烦恼,所以只好引导众生故,师父也是这样学佛罗,所以师父呢?从年轻的时候慢慢……慢慢讲,慢慢…引导、引导,引导到现在,已经整个佛教有二、三十年的基础性了,就讲到最究竟了,所以这个《楞伽经》,是最究竟的第一义谛大空,成佛的临门一脚,就是《楞伽经》。如果有人这辈子,能够把《楞严经》跟《楞伽经》,好好的研读,好好地体悟,这个人一辈子的修行,保证不会走错路。你也不需要说:旁边一定要说,什么人在你旁边,有的人住得很偏远,你找不到道场可以亲近的,找不到道场。那现在网站非常方便,有时候太忙碌了,太忙碌了。
那么有一个大陆的居士,来跟我讲,他说:哎呀!我们现在信佛需要钱,我说:不会吧?他的意思是说,某一此道场,可能法会多、还是怎么样子,需要一些经费,我说:我们不会这样子的,在台湾哪有这样?我们这文殊讲堂,也没收什么门票,当然时空不一样,大陆有大陆的立场,我们不能说人家不对,他们开销大,一建设就上百亿的,我们没有啊!我们这建的这个小道场,我说你来我们文殊讲堂,一毛钱都没有啊!那你要助印《楞严经》啊!点灯啊、拔度,那个都是你自己发心的,师父一辈子不会开口向人家要什么钱、什么钱的,不会的。为了摄受、以及引导众生故,才分别说诸三乘,解脱有三种,一个是“空”,一个是无“相”,一个是“无愿”三门清净绝非虞,“三门”就是一二三的“三”,就是空门,“无愿”就是无所求无相门、无愿门,“无愿”就是无所求,也就是一个人,你要心中证得契入这三种佛的真理,万法空相,万法无相,万法无所求,那么就能够,及与法无我,这样子能够有空、无相、无愿,还有证到法无我,那么就能够净除烦恼障,“智慧障”就是所知障,意思就是,所知会障碍我们的智慧,所以烦恼障,烦恼、停一下,烦恼障,“智慧”就是所知障,可以净除烦恼障还有智慧障,“智慧障”就是所知障,若究竟无上的解脱,就会远离三乘,连一乘都不存在,哪里有三乘呢?因为二乘人还没有断根本无明,就像大海中的浮木,这个浮木是什么?证得空性,暂时浮一下,没有沉沦三界,“浮木”是什么?说:暂时救你一下,给你依靠一下。
常随波浪转,因为他沉空滞寂,睡无为床,所以常随波浪转,因为“转”就是还没办法大用现前,声闻愚亦然,这声闻、缘觉,这二乘“愚”,在佛的角度来讲,这仍然是一种愚痴行,只有佛才能达到究竟。这声闻愚者也是这样子,就像大海漂了一颗浮木,暂时抓住,那么二乘人暂时抓到一个方便的涅槃。为什么呢?这讲二乘人沉空滞寂,“相”上面补一个字“空”相,“风”就是大风,空相的大风所漂荡,为什么?因为他一直执着这个死执不放,你叫他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他就不干,所以空相的大风漂流,抓到那根浮木,能活下来就好。“彼”是指二乘人,彼这个二乘人起烦恼灭,也就是现行烦恼灭,意思就是,彼二乘人有办法灭现行烦恼,断见、思惑,但是没办法断什么?余习烦恼愚,余习还剩下一些无明,这个根本的余习,习气跟种子,无明的习气跟种子,这根本无明还在,粗惑能断,现行的见、思二惑能断,可是根本无明还在,微细的没办法,所以叫做:余习的微细习气,愚,为余习无明烦恼所愚弄,“愚”就是所愚弄,意思就是,仍然断不了。
那整段贯串一下,意思就是,诸乘虽然不是究竟之宗旨,但是如来以大悲心,为了摄受这一些还没有发大菩提心的众生,为了引导众生故,才分别说有三乘,这三乘解脱的思想,不外乎空、无相、无愿这三种思想,同时呢?进一步地,然后证得法无我,那因为有了一点点空相,法无我的思想,所以能够净除烦恼障,还有所知障,如果究竟证得无上的大般涅槃,解脱则远离,无所谓的一乘、三乘,没有,“远离”就是远离一跟三,远离一乘跟三乘,则远离,没有那个“乘”的对立。接下来,是指二乘人,这个二乘人因为没有断无明,就像大海浮出了一根浮木,就抓住不放了,这二乘人也是一样,抓住了一根浮木,就随着波浪一直转动、一直转动,意思就是,死执偏空涅槃,抓着这个境界不放,常随空相的波浪一直转动,停不下来,声闻愚也是这样子,被空相的大风所漂荡,二乘人沉空滞寂,睡无为床,然后彼二乘人起烦恼,起现行烦恼是能断的,这是粗糙的,但是对于微细的无明、烦恼根本,还是没办法,被余习烦恼所愚,“愚”就是愚弄,还是拿它没办法。
【注释】“解脱有三种”:如来为众生说解脱有空、无相、无愿三种,称三解脱门。“及与法无我”:“法无我”,为人法二种无我之节文。“烦恼智慧等”:即(也就是)烦恼障与(跟)所知障。“智慧”,即(就是)智慧障,亦即(也就是)所知障。“解脱则远离”:若得究竟无上解脱,则皆远离如是一切诸法。以上言诸乘虽非究竟,而佛亦(也)说的原因,是为引导众生,所以广说三乘、三种解脱、二种无我、及净二障,以显真智。凡此皆是佛之随他意语,本非实法,但以钝根之人执为实有,为法所缚,不得究竟自在。若是上上机,顿见一切皆是自心现量,当下脱体无依,回视前说,如梦中物;一从梦觉,凡有皆离,所以佛说:“解脱则远离”。“相风所漂荡”:“相风”,为空相之大风。即(也就是)所谓二乘人沉空滞寂,不能自已,没有这个能力,“不能自己”就是不能控制。故说是为空相大风之所漂荡。因为没有自觉圣智,佛的大用现前都没有。“彼起烦恼灭”:“起烦恼”,即(就是)现行烦恼。“彼”,二乘。谓二乘人断见思惑,现行之烦恼虽已灭。“余习烦恼愚”:“余”,就是有余。“习”,就是习气。“余习”,亦即(就是)剩下的这些无明,或者根本无明。谓二乘人仍为根本无明习气之烦恼所愚。以其仍有余习未断,故其所居名为方便有余土。方便有余土,叫做“不究竟”。
【义贯】诸乘虽非究竟之旨,然如来以慈悲,为摄受“引导”诸“众生故”,而“分别”为之广“说诸乘”之法,以及说“解脱有”空、无相、无愿“三种,及与”为之说人、“法”二种“无我”,以及说净“烦恼”障与(以及)“智慧”障(所知障)“等”种种方便法门。若得究竟无上之“解脱,则”皆“远离”如是一切诸法。二乘未断无明流,即(也就是)“譬如海”中之“浮木,常随”着“波浪转;声闻”人之“愚”痴不悟“亦然,”贪著寂灭,常为空“相”之大“风所漂荡”,不能自已。“彼”于能“起”现行之“烦恼”虽已“灭”,然而仍为“余习”也就是根本无明的习气,无明“烦恼”之所“愚”。
【味著三昧乐,安住无漏界,无有究竟趣,亦复不退还;得诸三昧身,乃至劫不觉。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后觉;彼觉法亦然,得佛无上身。】
这个二乘人因为味着,就像一个人吃了东西,哎呀!那个味道好,嗯!这个味道太好,吃了这个素菜,哇!这个素菜煮得真好,这变成一种执着,这二乘人以味着三昧的乐,因为执着他现在的方便的涅槃,味着三昧的乐,断了见、思惑,因此就安住在那种无漏界里面,那个是佛暂时的一个权设的,不知道。断了见、思惑,暂时佛所设置的,安住在权巧方便的无漏界,事实上是有漏,因为只有灭受想、见思惑,寂灭的一种无漏定,无有究竟趣,因为没有最上乘的究竟自觉圣趣,圣趣就是自觉圣趣之心,也就是不趣向,没有往上,上上推进的究竟自觉圣趣之心,也就是不发大心的意思,不发大心的意思。亦复不退还,也不会退堕为凡夫,也不堕入三界、六道轮回,然以其已得的诸三昧身,乃至劫不觉,乃至经过尘点劫,太久、太久也不能觉悟,意思就是,唉哎!这种享乐太好了,就是安于现况,叫我得到无上正等正觉,我现在没有六道轮回就行了,考六十分就够用了,考那么高干什么呢?乃至劫尽了,怎么样?也不能觉悟这个涅槃的法,法无我的究竟真理。“不觉”就是不觉法无我的究竟真理,没办法能从二乘人的涅槃当中,觉悟了法无我的究竟真理,然后做自利、利他,得法性身,蒸蒸日上,出实报庄严土,然后示现度众生,他不干。譬如昏醉人,二乘人饮寂灭酒,寂灭,饮这个二乘人的涅槃的酒,睡无为床,“证得无为”就是涅槃法。
譬如昏醉人,譬如二乘人饮寂灭酒,睡无为床,一觉不醒,譬如昏醉人。经过了积劫沉迷了,怎么样?不起来,醒不过来,这个涅槃境界太好了,待酒力消的时候,经过了佛或者大菩萨给他鼓励,你要发大菩提心喔!你要取无上涅槃喔,所以每一个台湾或大陆的这些法师居士来,我都给他们勉励。要发大菩提心,要发广度众生的心,要修无量的福得的心,为什么呢?这样他才能够从昏醉里面醒过来,酒消然后觉,“觉”就是渐渐觉。彼觉法亦然,彼二乘人,然后觉悟到、知觉到,这个法、一切法无我的智慧,慢慢就醒过来了,“亦然”就是也是这样子,“亦然”就是说:绝对不会再执着人无我,现在进趣到法无我了,法无我了。彼觉法亦然,彼二乘人觉悟了,了知了一切法无我,也是这样,不再执着法为实在的,了悟法空无自性,当下就证得佛的无上法身。这一段在告诉你,就是说:只要有心人,天下无难事。
整句把它贯串一下,说:二乘人以味着三昧,执着他们方便的一个涅槃,只断见思惑,安住在权巧方便的无漏界,只灭受想、见思惑寂灭,那种方便的无漏境界,而无有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自觉圣趣趋向之心,但是又不会退堕到凡夫的六道轮回,然以其已得诸三昧身,但是呢?因为饮寂灭酒,睡无为床,所以乃至劫尽也醒不过来,不能从涅槃里面觉到法无我的究竟真理,譬如昏醉人,喝洒醉的人,怎么样?有一天经过了一点时间,经过了佛菩萨再三地劝导之下,二乘人要回小向大,然后这个酒力慢慢的消,慢慢地除,渐渐地醒了过来,就发大菩提心,成就无上佛道,广度无量众生。彼觉知法亦然,这二乘人开始觉悟到法无我,一切法空无自性,法无我,也是这样子的,给他一点时间,在这里有一个附带说明的,从这个佛度众生,你就有一个概念,也就是说:因缘不具足的时候,他还不能入道,最起码,你不要做得让他诽谤,如果你很积极地度他,他因缘、根器都不够成熟,那么你太激烈的时候,他会反感,所以度众生要看时间、空间,用善巧方便、用智慧,最起码,我要做到让他不要诽谤三宝,诽谤三宝会断众生的慧命,所以因此这个度众生,就得看你的时空,面对的是哪一类众生,当证得佛无上的法身。
【注释】“安住无漏界”:安住于灭受想、见思惑寂之权无漏境界。“无有究竟趣,亦复不退还”:是故无有上求达于究竟的自觉圣趣之心,而亦不会退堕为六道三界的凡夫。“乃至劫不觉”:乃至劫尽亦不能觉。还是醒不过来。“彼觉法亦然”:“觉法”,觉知法无我究竟之智。为什么能成佛?因为他是觉悟空无自性,万法一切法无我,就是万法空无自性,万法无性,就是万法无我的意思,诸位!那你觉得万法无我,你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执着?我们每天睡觉,跟这个执着的人,这个色身每天都睡在一起,每天都眼睛睁开就是贪、嗔、痴,那你现在开始觉得,这个五蕴身带不走,剩下一堆白骨,再火化,就剩下一堆骨灰,对不对?所以觉知法无我的究竟之智,众生执着很严重的。
譬如说:我有一次在讲法的时候,刚好碰到台风,台风的时候,我就想说,菲律宾它是一个天主教国家,那我想在讲经说法当中,我想说,我们现在台湾人很有善根,大乘佛法,大家好好念佛,做水陆、讲经说法,修善根、福德,这个灾难会化解的,那么我们祈求,这个台风,那就飘向菲律宾去吧,结果我有一次,我跑到菲律宾去的时候,被人家认出来,结果师父啊!我都有听您的Cassette,Cassette就是录音带,这是很久以前的事啊,一、二十年前的事,被认出来了,糟糕了,你知道吗?一个晚上认出来,第二天叫多少?叫两百多人来旅社啊!两百多人,糟糕了,他们就是租那个旅社的一个会议厅,师父!您今天从台湾难得来,您无论如何要给我们菲律宾的这些华人说说法的,喔!奇怪了,连这个菲律宾天主教国家,也这么多人在看师父的法,这个始料未及,这个实在我没有想到的,然后其中有一个人说,你们Have any question?你们有没有什么问题?那有一个举手,说:报告师父,您以后讲经说法,千万不要讲台风飘到我们菲律宾来,哎呀!糟糕,我这一句话实在是讲,是无心的,不是故意的,台风飘到哪里,我怎么知道?我只是随便讲,你们那个是天主教国家,我就发现:这个法不能乱讲,两百多个人,哇!在菲律宾,就直接就有一点问问题啦!所以你就知道说,嗯!这个众生,还是很执着那个相的。就没有想到,我讲了这个接近差不多十五年的时间,十五年了,以前的事情。
“得佛无上身”:声闻缘觉之人虽沉空滞寂,然亦(也)有成佛之时。盖二乘与佛,性本无差,但彼执法实有,为空所缚,故(所以)饮寂灭酒,睡无为床,昏昏如醉,积劫沉迷。若一旦酒醒梦回,未有不成佛者,所以说终将“得佛无上身”。
【义贯】二乘人以“味著”灭受想“三昧”之“乐”,及“安住”于见思寂止之权“无漏界”,是故“无有”上求达于“究竟”的自觉圣“趣”之心,而“亦复不退还”于三界,成为凡夫;然以其已“得诸三昧身”,故“乃至劫”尽,亦(也)“不”能从涅槃乐中“觉”了。虽然不觉,然而“譬如”饮酒“昏醉”之“人”,待“酒”力“消”退之时;“然后”即得悠悠“觉”醒;“彼”二乘人“觉”知“法”无我究竟之智,不复执法为实“亦然”,待其觉后,亦当证“得佛”之“无上”法“身”。
那么我们今天设定的,就是第四套到这里。《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卷二终,“终”就是一个段落,所以耽搁大家一点时间,我们预计七朋度就可以讲完,下个礼拜25日、26日,我们就准备结夏安居了,结夏安居我们继续上课,每一天进度是三十个page,以此为原则。《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卷二终
请合掌!愿以此功德,消灾在座诸位法师、消灾在座诸位护法居士大德,回向本讲堂消灾点灯及亡灵牌位拔度者,回向南投养德禅寺纳骨塔一切亡灵,回向花莲佛兴寺纳骨塔一切亡灵,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好!下课!(未完)
注:楞伽经(四)讲座学习到此圆满,明天开始进入楞伽经(五)学习。
楞伽经 77:你若动到“我很有修行”的念头便落入我见,就变成凡夫
楞伽经 78:如果你通达无我的道理就不会有什么动怒,反而很同情他
楞伽经 79:佛道就是忍辱的功夫,忍不下来就落入生灭,忍得下就见到清净自性
楞伽经80:因跟缘跟果没有死板的界限,有角度互换的时候,我们不是永远的主人
楞伽经81:别人演哪一出戏你管不着,重点在我们自己有没有妄想心
楞伽经82:同性恋会障道,其角度跟男女是一样的,佛的律学里是不允许的
楞伽经83:禁语就是叫你体悟法界性本来没有任何的言语。而散心杂话、信施难消
楞伽经84:大梦谁先觉,众生不能脱离生死就是忆念不舍爱恋假相
楞伽经85:看得破还是看不破,其关键只在你自心取著与不取著而已
楞伽经89:无明跟业力把我们雕刻出来生生世世不同的面貌和业力
楞伽经90:心性没有任何增减,吃亏就不会觉得吃亏,占便宜是在造业而已
楞伽经92:众生的思想是直线型的,没有三位一体的角度来看待一件事情
楞伽经 93:佛的戒律比丘尼是不可以剃度比丘男众的,这规矩在末法时期乱了套
楞伽经 94:想要走一条平坦的路,先摆平自我,摆平内心里面的妄想
楞伽经 95:一个人要控制妄想的难度就如同在牛角的角尖要安放一粒豆子般
楞伽经 96: 重点在自心自了,所有三藏十二部及所有善知识的说法统统是方便
楞伽经 97:跑到世界各地,所有的东西都没有办法离开《楞伽经》的思想
楞伽经 98:布施了金钱只能用一辈子,布施功德法财是用无量世
楞伽经 99:世间人有疑理、疑法、疑师三种疑心,这个永远没办法修行
楞伽经100:你在任何的修行状态统统不要去否定别人,重点是心没有那个量
楞伽经101:好辩论的人,就是心中有那个量存在,赢输就是心中的量
楞伽经102:当一个人没有任何妄想的时候,他就没有这个数量的观念
楞伽经103:没有第八意识就没有前面七识,如第六意识不起,那第七意识就停止
楞伽经104:众生一陷入这个情执困境,就没有办法自拔,绝对跳脱不出来
楞伽经105:世间法:一般女人拼不过漂亮女人,漂亮女人拼不过命中注定女人
楞伽经106:一个人放不下影像都会得到两亿:一个失意,一个回忆,就是割舍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