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伽经100:你在任何的修行状态统统不要去否定别人,重点是心没有那个量

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视频目录(20180915)点击进入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全)

历史文章阅选读二(点击标题观看)


楞伽经(四)08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慧律法师讲座

楞伽经(四)08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于佛所制定的戒律不通,经典也没有任何的依据,因为事关重大,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这里,不厌其烦地再一次的提醒大家。彼则不生,意思就是,证初果阿罗汉的,他们就不会生贪着爱乐女人,所以者何?得三昧正受乐故,因为这个初果阿罗汉是有三昧的乐,不必借重世间的五欲的乐、还是造业,是故彼断,断着贪着女人,然非趣涅槃贪断,然初果阿罗汉不是,没有办法对这个趣向于涅槃的乐贪着,也把它顺便把它断除,意思就是说:这个初果阿罗汉还贪着于趣向涅槃的乐的意思。非趣涅槃贪断,然而非能对于趣向涅槃的乐的贪也把它断除,换句话说:初果阿罗汉除了断着贪着女人以外,但是他没有办法断除对涅槃乐的这个趣向。

整句的意思是说: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众多贪欲,彼须陀洹何者,哪一种贪已断除呢?佛告大慧,初果阿罗汉,爱乐女人已经断除,他不会缠绵贪着,种种的方便,身口的恶业,受现在乐,种未来的苦,初果阿罗汉不会这样子,彼初果阿罗汉,绝对不生爱乐女人缠绵贪着,是为什么呢?初果阿罗汉已经有相当的定力,得三昧正受乐故,不以男女之乐为乐,以佛陀所教导的三昧之乐为乐,是故彼断,所以彼初果阿罗汉已经断爱乐女人,然非能对趣向涅槃之乐贪着也断除,也就是说:他还贪着,断除,他还贪着这个涅槃的乐。所以这个就是功夫的问题,在世间人,贪着于这个男女,证圣果的人,他连看都不会看一眼,因为那个都是一堆白骨,一堆不净的,一定会化作灰尘,所以在家居士也能作如是观,这一辈子因缘凑合了家庭、或者夫妻,那就这样子,稍微平谈一点,将来就是什么都带不走,什么都带不走。没有真实的男女性,空无自性的东西。

【注释】“彼何者贪断”:彼须陀洹所证者,为断了那一种贪?“爱乐女人,缠绵贪著”:须陀洹人所断者,为断除了对女人之(的)贪爱。以三界众生,皆以淫欲而正其性命;当知生死,爱欲为本。初果人因见人无我,故不见有女人相之可爱乐;且知现在淫欲之乐,为未来苦恼之因,故(所以)断淫心,志求出世。“种种方便,身口恶业”:以种种方便,而造身口贪欲之恶业。“彼则不生”:彼须陀洹人则不生此种贪欲之心。“三昧正受”:“三昧”,即(就是)定,谓正心行处。“正受”,谓一切受不受,名为正受,以一切受皆苦故。离于一切受之苦,故名受乐。“是故彼断”:以其得三昧乐,故(所以)断世间男女贪爱之乐。用现在的语言讲:如果你还有过性生活,就是不够资格证初果阿罗汉,用现在的语言,你听得懂的名词就是这样子。“非趣涅槃贪断”:而并非对趣向涅槃之贪爱已断除。贪有二种:欲贪及涅槃贪。初果人所断者,只是欲贪,并不能断除涅槃贪。故(所以)佛常呵斥说是:“醉寂灭酒,卧无为床”。

【义贯】“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曾“说”过“众多”种之“贪欲”,不知“彼”须陀洹人所证者,为“何者贪”爱已“断”除?“佛告大慧:”须陀洹所断者,为断“爱乐女人”之“缠绵贪著,”由爱乐女人故,以“种种方便”,而造“身口”贪欲之“恶业”,凡此皆是“受现在乐”,而却“种未来”之“苦;彼”须陀洹人“则不生”如是贪心,“所以者何?”谓彼已“得三昧正受”殊胜净“乐故,是故彼”初果人“断”世间男女之贪,然“非”能对“趣”向“涅槃”乐之“贪”爱亦已“断”除。在这里附带说明一下,现在的许多年轻的男众,女众比较少,男众一直问,就是:那我们这个冲动来,那我们应该怎么样?这个本能来,我们应该怎么样舒缓?那么师父就说:就像以前高僧大德,就说:我们发心,把这个体力用在拜佛念佛、修行、发心做义工,那我们尽量把这个体力用在有意义的慈善啊!当然我们尽量用在修行的角度,护持三宝,那这样慢慢、慢慢地,就淡泊了,就淡泊了。一下子要断,很困难啦!很困难,但是呢,需要一点时间,因为无量劫来的习气啊!真的那是变成一种本能,所以这个是困扰很多的修行人,也很多人写信来问,需要一点时间。

629页【大慧,云何斯陀含相?谓顿照色相妄想,生相见相不生,善见禅趣相故,顿来此世,尽苦际,得涅槃,是故名斯陀含。】

说:大慧,这一段是指利根的凡夫顿证二果,大慧,云何叫做二果斯陀含相呢?谓顿照,“顿照”就是刹那之间,指上根利智的人顿证、顿照,照见什么?“色”就是五蕴身,“色”就是色等,色、受、想、行、识,这个“色”就是代表五蕴,色、受、想、行、识等,这个五蕴身相,怎么样?纯为妄想,中间补两个字,纯是“纯为”妄想所生,本来就空无自性,就更看得清楚,这顿照色相纯为妄想,这样就看得很清楚了。这上根利智的,这是二果的圣人,顿照五蕴身等纯是妄想所生,本无自体性,生相,这“生相”就是俱生的生相,“见相”就是分别的生相,这两种身见绝对不会生,绝对不会生。“善见”就是善能,怎么样?种种,善能明见诸禅定所趣之相,叫做“善见禅趣相故”,善能明见诸禅定所趣之相,顿来此世,这个意思就是:再一次来就解决了。顿来此世,表示是极短的意思。“顿来”就是很短,顿来此世,“此世”当然是指欲界啦!只有三果阿罗汉在五净居天,直接就出三界了,顿来此世,“此世”当然是指欲界了,“顿来此世”就是他的根器太利了,一下子就证到二果,再一度来,就很短的时间,来一下欲界就断尽苦际,就是:三界的苦统统断尽了,这个根器太利了,得证涅槃。

“得”就是得证了涅槃,这个是利根的行人,不历初果以及三果,便直接契入涅槃。意思就是:初果跟三果速度很快一刹那之间,虽然是说跳到二果,可是有初果的功夫,就像你坐的特快车,我一下子,从高雄一下子到台中,中间都没有停。中间没有停,有没有经过台南、嘉义有啊!这当然有啊!是不是?这个是这个意思。所以,顿悟的人就像坐电梯,渐悟的人就像爬楼梯,爬楼梯,每一层楼都要到,电梯也是每一层楼都经过啊!不过速度很快,所以师父就重复地告诉大家,以前就跟大家勉励过了,修行佛道可以会归到很简单的,看你放得下放不下,就两句话而已。放得下,上根利智立刻出三界,什么都不贪,放不下?放不下你就再来啊!师父!我放不下怎么办?没有怎么办啊!你继续来轮回,怎么办呢?还能怎么办呢?啊!师父啊!那我该怎么办呢?没有办法啊!生死,别人不能取代啊!是故名斯陀含。

把它贯串一下:说:大慧,什么叫做二果阿罗汉的斯陀含的行相呢?这个人上根利智,顿照了色等五蕴的色身相,统统纯为妄想所生的,本来就空无自性,那么这个时候呢?照见五蕴皆空的时候,顿证五蕴皆空的时候,这个时候,生相的身见还有分别的身见,两种身见都不生,同时也善能明见诸禅定所趣之相,因为上根利智呢,所以顿来一世这个欲界,在极短的时间便断尽三界的苦际,得证涅槃。这个是上根利智的行人,不历初果以及三果,便直接取得涅槃,是故名斯陀含。

【注释】“顿照色相妄想”:“顿照”,因为这是指利根的凡夫,故(所以)能顿照诸法相,而得二果。“色相”,是指色等五阴之相。此谓顿照了色相等五阴,为妄想所生,本无自体。“生相见相不生”:“生相”为俱生身见。“见相”,为分别身见。谓以照见五阴本空,故俱生及分别二种身见俱不生起。“善见禅趣相故”:又善能知见诸禅定所趣之相。“顿来此世”:“顿来”,指再一度来。“此世”,指欲界。以一世极短,故(所以)称为“顿”。“尽苦际,得涅槃”:断尽苦之边际,而证得涅槃。此为利根行人,不历初果及三果,便直入涅槃。

【义贯】“大慧,云何”为“斯陀含”果之行“相?谓”利根之人“顿照”了“色相”等五阴,纯为“妄想”分别而有,本无实体,如是照了,则俱“生”之“相”及分别之“见相”,俱“不生”起,及“善”能明“见”种种“禅”定所“趣”之“相故”,及再一度“顿来此”欲界“世”间,便得断“尽苦”恼之边“际”,而证“得涅槃,是故名”为“斯陀含”。

630页【大慧,云何阿那含?谓过去、未来、现在色相,性非性,生、见过患,使、妄想不生故,及结断故,名阿那含。】根器越来越利了,说:大慧,什么是三果阿那含呢?谓这个人,最利的人一时遍观,过去五蕴空,未来五蕴空,现在、过去、未来,当然就是三世的五蕴当中,色、受、想、行、识等,统统空无自性,叫做“性非性”,“性”的前面加一个“其”,“其”性,其性实非有自性,叫做“性非性”。其性非有自性,就是这个意思。其性实在是非有自性,生、见过患,“生”跟“见”同时看,“生”就是俱生生相,“见”就是分别见相,就是俱生生相,然后分别的生相等,这个过患、过咎恼患,以及结使,结使,为什么叫做“使”呢?会驱使人造业的,驱动人造业的,“使”就是烦恼的别名,妄想分别不再生起,三果阿罗汉就是不得了的圣人,及令诸结永断故,名阿那含果。

【注释】“过去、未来、现在色相,性非性”:此(这个)(也是)为利根人,故能一时遍观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之色阴之相,照了其性皆非有自性。“生、见过患,使、妄想不生”:“生”,为俱生,即上面之(的)“生相”。“见”,为分别,即上之“见相”。“使”,亦(也)为烦恼之别名,因为烦恼有驱使人去造作诸业的功能,故(所以)称为使。使与结的分别为:结为令人中心郁结,应该是:结为令人心中,这个打结了,受其束缚,不得解脱;而使这个“使”则(就)更进一步驱役人去造业,因此可以说结的行相就比较细,而使的行相就比较粗。所以我们一般人是有烦恼,无俚头地去追逐、追求,这个就是用“妄想”,即(就是)分别。此谓,以照见三世之的五阴无有自性,其性空寂,故(所以)俱生以及分别二种身见之过患,以及结使与妄想分别皆不生起。“及结断故”:且令诸结永断。

【义贯】“大慧,云何”为“阿那含”果之行相?“谓”有最利根人,能一时遍观“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之“色”等五阴之“相”。了其“性”皆“非”有自“性”;如是照了。则俱“生”及分别“见”二种身见之“过”咎恼“患”,以及结“使”与“妄想”分别皆“不”复“生”起“故,及”令诸“结”永“断故,名”为“阿那含”果。

【诠论】此(这个)(也)是从凡夫直入当果(所当证之果),便证涅槃。与二果不同的是:二果只观现在之(的)五蕴,所以只空现在的五蕴,故(所以)须再一度来生欲界,方证涅槃。而此阿那含人,则因其根猛利,故(所以)能一时遍观三世之(的)五蕴,是故三际皆断,过去、现在、未来皆断,故(所以)不须再来受生,那么这个受生,最强大的力量就是男女的淫欲,贪着男女的淫欲,男人就绝对离不开子宫,你一直想搬进去住啊!一直想搬进去住,那就一定会投胎。所以这个财、色、名、食、睡,一定要看得很淡泊,同时也不沾染,所以不须要再来受生,就是三际皆断的三果圣人,即(就)当生取证涅槃。因为此经是顿教之门,故只论顿修顿证者,而不论列愚钝者之循阶渐修。

【大慧,阿罗汉者,谓诸禅、三昧、解脱、力、明;烦恼、苦,妄想非性故,名阿罗汉。】

这个阿罗汉都不得了了,大慧,阿罗汉的圣人的果的行相是什么呢?谓把世间所有的有漏,包括四禅八定,四禅八定。以及世出世间的种种三昧,这个解脱叫做“八背舍”,叫做“八解脱”。“八解脱”又名“八背舍”,我们也上次,以前也发过讲义,因为能够背离三界的烦恼,叫做“八背舍”。“力”就是六种神通力,“明”就是三明,六种神通里面,其中有三个称为“三明六通”,三明:一、天眼明,二、宿命明,第三、叫做“漏尽明”。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这是六通里面的三种,烦恼,烦恼当然是指惑跟业,我们为什么会有烦恼?因为无始劫来的习气的迷惑无明,我们为什么会有烦恼?造了那个业,造了那个业不得不去承担,有一个女众,她想去出家,出家呢?结果呢?后来爸爸妈妈很愤怒,非常地愤怒,说:你再跑去给我出家,我告诉你,我先死给你看,这个女孩子没办法,很勉为其难,就找一个人结婚,结婚以后,她又很想学佛,这下麻烦了,孩子生了两了,就变成时间都被小朋友占据了,我们不是说:结婚一定怎么样不好,看个人的立场、因缘不一样,结果这个女孩子苦不堪言,碰到了师父,一讲起来,都掉眼汨,我本来就是想走修行路线,怕爸爸妈妈去自杀,那就没办法了。是不是?总不能把孩子带来给我养,是不是?我也没有那个能力,所以说:一下子,没办法,业就是这样子,固定住了,你这个生活就是这样,被固定住了。

所以这个要走什么路,自己要很坚定,要非常的坚定,不要被动摇。如果说:一个男孩子、女孩子,你要出家,对不对?你千万不要把我顺便搬上你那个生活的萤(银)幕上,那慧律法师讲,结婚是业障啊!苦不堪言啊!慧律法师讲的,喔!这一句千万不要讲,这样的话,人家会写信来骂喔!真的喔!那佛也是这样子告诉大家的,这些惑、业。接下来,就是苦罗,三界的苦果,妄想,怎么样?俱为所生,“非性”,空无自性,所以说:三界的苦果就生,这些统统是一种妄想所生的产物。这妄想所生的,但是他却是证得了空性,“非性”就是空性,“空性”就是空无自性。这个时候都皆悉断尽无遗,这大慧说:阿罗汉果的行相是什么?叫做世间的有漏,四禅八定,出世间的种种三昧,八解脱、八背舍,能离三界的烦恼,六种神通力,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三明,还有惑跟业的烦恼,以及苦果,受尽了苦果,这个统统是怎么样?妄想所生,但是证得空性,空无自性,这个时候皆悉断尽,所有的三界烦恼、见思二惑,名阿罗汉。

【注释】“诸禅、三昧、解脱、力、明”:“诸禅”,指世间之四禅八定,此为有漏禅。有漏者,指不能断烦恼,得出世果。“三昧”,统摄一切禅定,此是指出世间之无漏定。“解脱”,为八解脱。(八解脱又名八背舍,以能背离三界之(的)烦恼故名。前二解脱为不净观,这个我们以前也讲过了,都讲过了。我们念一下,依初禅、二禅而起观、成就;第三解脱为净观,依第四禅而起观、成就。第四、第五、第六、第七解脱,依次而为四空定之解脱;第八解脱为灭受想定解脱。换言之,八解脱即(就是)依九次第定而修种种出世之(的)慧观,因观行成就、得出世慧,而得解脱,故亦即(也就)是转世间禅为出世间禅之用也。)“力”,是指神通。“明”,为三明: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阿罗汉于此等诸功德,皆悉具足。

“烦恼、苦,妄想非性故”:“烦恼”是指惑、业。“苦”,是指三界苦果。凡此皆是妄想分别所生,非有实自性,其体本空。所以这个时候,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所以的痛苦来自于妄想分别,而要修行,不要离开妄想分别,体悟当下无心便是道,当处就没有妄想,没有分别,了诸法空无自性,就是空相,非有实自性,其体本空,这个,讲到这个问题,就必须要看那个人的根器,有的人一讲到,妄想分别当体即空,无有自性,一下子就契入无生,喔!原来当下就是涅槃,有的人没办法,他讲一讲,妄想分别非有自性其体本空,那后面他就会补一句,不过我怎么样……怎么样,理由就出来了,那个痛苦的理由就出来了,不过师父,我怎么样……怎么样,我儿子怎么样,我的媳妇怎么样……怎么样,我的儿子怎么样……怎么样,意思就是,他现在拚不过了,藉一种理由来安慰自己,那个就叫做“无效”,他只能得安慰奖,不能得解脱奖,解脱是大奖,他只能安慰奖,他来碰到师父的时候,讲一讲,讲一讲,师父我的立场怎么样……怎么样,嗯!安慰你、安慰你啊!一切的圣贤都会安慰众生,他得到的是安慰奖,圣人当下契入无生,妄想无所分别,万法空无自性,其体本空,这样,他得到解脱奖,那当然要得大奖啦!得到那个安慰奖有什么用?安慰奖就是百货公司的赠品,两支铅笔?所以要得,修学佛道要得的是大奖,当下契入涅槃,要有志气。以证惑、业、苦皆空,故(所以)一切烦恼断,而成阿罗汉。

【义贯】“大慧,阿罗汉”果之行相“者,谓”于“诸”世间之有漏“禅”定、及种种世出世间“三昧”、八“解脱”、六神通“力”,及三“明”,皆悉成就,而以此照见诸“烦恼”惑、业,及三界“苦”果,俱为“妄想”所生,诸位!要断妄想,最快的办法,就是观一切法如幻,这个是最快的办法,幻化的东西,有什么东西可以让你着迷?没有啊!当你在贪心的时候,缘起如幻的东西,这没有东西啊!当你做了很大、很大的功德的时候,这个缘起如幻的东西,有什么大功德不大功德啊!所以很多人来看到师父,就:喔!我看了您的法,很受用,很感恩,您了不起,什么伟大、什么好的名词,佛啊!什么…统统赞叹尽了,我跟他讲,我没有这种念头,做我该做的工作,披上袈裟,那么,这个就是责任,对不对?Responsility,这个就是种种责任。Myduty,这是一种我的责任啊!也没有什么赞叹、不赞叹,赞叹我也是这样做,不赞叹我也是这样做,平常心就是道。

所以记得,做大功德也没有妄想,不着故,做大善事也不着,因为你动念就是妄想啊!如果你做了很多的善事,希望别人更加地认同你,特别的招呼你,那么你的心中突不破这个我相,所以真正的修行人,不管做什么,在任何的时空,都是那么地尽心尽力,不求任何的回馈、回报,没有的,因为想要回馈、回报,那个就是妄想,说:我成就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个就是妄想,都无众生可度了,虽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可度,也无所谓成就无上的佛道,心本是一如的东西,无众生也无有佛啊!十方三世佛在哪里?从事相来讲:以前证悟的是十方三世一切佛,从理上来讲:自性就是佛,要不然你去哪里找佛?所以把禅跟净土宗切成两半,其实是不懂佛法的,不懂佛法的。八大宗派会归到一个心性,岂有八大?一都没有了,连一佛乘都没有,岂有八大宗派呢?所以不懂法的人,就争得头破血流,懂得法的人,就回归到一个心性的东西,究竟平等,所以俱为妄想所生,本“非”有自“性故”,皆悉灭尽无余,“名”为“阿罗汉”。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三种阿罗汉,此说何等阿罗汉?世尊,为得寂静一乘道?为菩萨摩诃萨方便示现阿罗汉?为佛化化?佛告大慧:得寂静一乘道声闻,非余。余者行菩萨行,及佛化化,巧方便本愿故,于大众中示现受生,为庄严佛眷属故。】

这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说的,前面所讲的三种阿罗汉,此说何等,到底是讲哪一种阿罗汉呢?“何等”就是到底你所说的阿罗汉是哪一种呢?世尊,到底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小乘所讲的四果阿罗汉,得寂静一乘道,在这里特别要强调一下,这个“一乘道”,非佛之“一乘道”佛乘,非佛乘,这“一乘道”什么意思?这里有特别意义就是:以趣向涅槃为其唯一的志向,叫做“唯一之乘”,趣向涅槃是我唯一之乘,这个叫做“寂静一乘道”这个千万不能把它搞成是佛乘,这个跟佛乘不一样的。说:大慧白佛言,世尊,你所说的三种阿罗汉,这里说是,到底是哪一种阿罗汉?世尊!这个是实在,实实在在的,不是权巧,不是佛菩萨示现的,实行的阿罗汉。所以叫做“寂静一乘道”,就是:为以趣向涅成是佛乘,为其唯一的目标跟理想,非佛的一乘。

为或者是菩萨摩诃萨方便示现,“示现”就是权巧方便示现的啦!阿罗汉呢!是第一种叫做“实行阿罗汉”,真正的阿罗汉?或者是菩萨摩诃萨示现在生死,而证阿罗汉果的?第三种为佛化化,佛所变化出来的,所化现的。也就是佛的神通所变化、所化现出来的一种阿罗汉呢?佛告大慧,得寂静一乘道声闻,非余,“非余”后面补两个字,非余“二种”,不是其它他两种,有三种阿罗汉吗嘛!第一个就是“实行阿罗汉”,实实在在地,从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罗汉,第二种是菩萨示现的,第三种是佛变化,所化现出来的阿罗汉,那不一样,所以佛告大慧,得寂静一乘道声闻的阿罗汉,并不是指其它的菩萨摩诃萨方便示现的阿罗汉,也不是佛变化出来的、所化现的阿罗汉,叫做“非余二种阿罗汉”,余者行菩萨行,以及佛化化,“余”就是其他两种是什么呢?  是行菩萨行,以及佛之变化、所化现出来的阿罗汉,这个也不算在内,他们是善巧方便本愿故,于大众中示现受生,为壮严佛眷属故。

【注释】“三种阿罗汉”:第一种为实行阿罗汉,后二种为权行阿罗汉,乃为菩萨与佛之所现、所化。第一种称实行阿罗汉,以其见实有烦恼可断,实有涅槃可证,因而修道证灭,故(所以)称实行阿罗汉。“得寂静一乘道”:此(这个是)指实行阿罗汉。“得”,就是证得。“寂静”,即(就是)涅槃。“一乘道”,此为以趣涅槃为其唯一之乘,故(所以)称得寂静一乘道,并非佛乘之一乘道。“为佛化化”:抑为佛之变化所化者。“非余”:非其余二者。“巧方便本愿故”:此二皆为佛与菩萨,依于本愿力,而所作之善巧方便。“为庄严佛眷属故”:其目的乃为庄严佛之眷属,辅佐佛化度有情。

【义贯】“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曾“说”有“三种阿罗汉,此”处所“说”者为“何等”之“阿罗汉?世尊,”此处所指是否“为”以“得”住涅槃“寂静”为其“一乘道”之实行阿罗汉,抑“为菩萨摩诃萨”以“方便”力所“示现”之“阿罗汉”?或“为佛”之神通变“化”所“化”现(阿罗汉)者?“佛告大慧”:此为以“得”住涅槃“寂静”为其“一乘道”之实行“声闻,”而“非”其“余”之权行声闻。其“余”二“者”,实是“行菩萨行”者,以“及佛”之神通变“化”所“化”现者,乃为善“巧方便”,以依菩萨之“本愿”力“故”,而“于大众中,示现受生”,其目的则“为庄严佛”之“眷属”,辅佐佛化度有情“故”。

【大慧,于妄想处,种种说法,谓得果、得禅、禅者入禅,悉远离故,示现得自心现量得果相,说名得果。】这是讲前面两种,一种是菩萨摩诃萨示现的,一种是佛化所化现的,佛的神通变化所现的,说:大慧,前面两种,一种是菩萨摩诃萨所示现的,权巧示现的,一种是佛所化现的,以大悲愿力不舍二乘人,所以应以二乘得度者,那么就示现二乘,在于妄想,妄想当然就是还没有达到究竟,于二乘的妄想分别众生之处呢?说种种的出离三界苦恼之法,谓如何得果,如何得禅定,“禅者”就是能入之人,“入禅”就是所入之法,然后呢?就了解禅者、还有入禅,能入之人、所入之法,都空无自性,而证得解脱,也就是这示现的两种权巧的一种阿罗汉,但是他的心皆悉远离,远离什么?远离万法有实法,都皆悉远离有实法故,可得可入,万法不可得,也不可入、也不可出,悉远离有实法可得可入,示现得自心现量得果相,万法都是唯心现量,说名得果。

整句贯串起来的意思是说:大慧,前面所讲的菩萨摩诃萨,以及佛所化现的两种示现的阿罗汉,因为以大悲愿力,于二乘的妄想分别众生之处,说种种的出离三界之法,教他们如何得果,如何得禅定、禅,教他们能入禅的禅者所入的禅的方法,这些都空无自性,而证得解脱,这些示现的两种阿罗汉,最重要的都已经其心皆悉远离有实法可得可入,都是证悟,同时示现自心现量得果相,说名得果。这一句重点,在慢慢地、谆谆地教诲,引导这些阿罗汉,引入佛的境界,就是这个。

【注释】“于妄想处,种种说法”:此(这个是)指二种权行声闻所示现之相。“妄想”指妄想分别之众生。谓权行声闻,为度化应以二乘道而得度者,则于起二乘妄想之众生处,说种种出离三界苦恼之法。“谓得果、得禅、禅者入禅”:谓如何能得果、得诸禅定、以及禅者如何能入诸禅定,而证解脱。权行声闻为小乘根机人说此等法。“权行”当然就是方便示现的啦,当然就是指佛跟菩萨摩诃萨,“禅者”为能入之人,“入禅”为所入之法。“悉远离故”:权此声闻虽以大悲愿力,为诸小根机人说小法,然其心实皆远离于有实法可得之相,知无能得所得、能入所入。“示现得自心现量得果相”:其心虽不著,然亦以大悲愿力故,随顺众生之心性根欲,而示现证得果位之相,然此果位,实是自心所现之量,无有自性,离于有无。“说名得”:此名为权行罗汉得果之相,非得而得,得而不住。

【义贯】“大慧,”二种权行阿罗汉者,为以大悲愿力,“于”有二乘“妄想”之众生“处”,权现阿罗汉相,而以“种种”方便为“说”声闻出要之“法”,令其度脱。其所说所行之法“谓:”如何“得果”、如何“得”诸“禅”定、以及“禅者”如何能“入”于诸“禅”而证得解脱。虽说示此等法以利益众生,然其心实皆“悉远离”于有实法可证、可得、可入之相,知实无能得所得、能入所入“故”,然亦(也是)以大悲愿力,随顺众生之心性根机,而“示现”证“得自心现量”境界之“得果相”,而实离有无,此(这个)即(就是)“说名”为权行阿罗汉“得果”之相。

【复次大慧,欲超禅、无量、无色界者,当离自心现量相。大慧,受想正受,超自心现量者,不然;何以故?有心量故。】

这一段因为文字太简单了,一般人看不太懂,这一段是令二乘人行如来禅,重点在令一切的二乘人要舍小向大,是最重要的,就是你现在证的果不究竟的,你一定要趣向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复次大慧,欲超色界的四禅,还有四无量心,这是禅定的名,四无量心,还有无色界的四空定,无色界的四空定。你想要超越色界四禅、四无量心,超越无色界的四空定,登如来禅,怎么样?你要怎么样能够登如来禅呢?当离自心现量相,“当离自心现量相”就是,你在见、闻、觉、知所起的知、见、法,统统要放下,不立一相,不立一知,不立一见、不立一法,统统空无自性,叫做“当离自心现量相”,简单讲:当彻底地远离见、闻、觉、知,当离一切相,离一切法,离一切知、离一切见,无有少法可得,进入空性的绝对真如,这样子才有办法。

简单讲:用现在语言你听得懂的,看到什么心如如不动,耳闻什么心如如不动,见闻觉悟什么,如如不动,知见什么,如如不动,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没有任何的法有增、有减、有来、有去,有一、有异、有常、无常唯是一心,唯是真如,当下就是无上大般涅槃,没有任何的语言,没有任何的文字,唯证相应的。所以当离自心现量,我们为什么会有现量?因为见、闻、觉、知不断地,能缘的六根攀缘所缘的外境,当然这个量一下子出来,“量”什么意思?落入善恶,这个就是量,执着心,这个就是量,分别心,这个就是量,见闻觉知的量,你有皇帝跟乞丐的分别这个就是量,你有富有的人、有乞丐,这个就是量,着于凡夫、着一个圣人,这个就是量,行善,希望大家都知道,哇!报纸搞得很大,这个就是量,着一个量,是不是?然后修行的时候,就是吹嘘:我一天拜多少的佛,我一天执着多少用功,我是怎么样子的用功,我是如何……如何的……也是希望人家来赞叹,这个就是量。

你知道吧?现在讲的,动念就是量,拟议皆非,动念即乖,“拟议”就是量,想要去思惟的意思,拟议皆非,动念即乖,为什么?“拟议”就是量,“动念”就是量,所以当离自心现量相,这个就是告诉你,要登如来禅,就是万法回归当下,绝对的真如,无有少法可得,就是这个意思。说:大慧,不要以为二乘人所修的受想正受,“正受”就是三昧,它这个翻译有一点看不太清楚,“受想正受”就是灭受想定的三昧,所以这个“正受”划一线,写“三昧”,才看得懂。就是:灭受想定的一种三昧,叫做“正受”。你大慧千万不要以为二乘人所修的灭受想定的三昧正受,便如佛的超越自心现量境界,事实不然,“不然”就是其实不然。何以故?因为他们仍存有能灭之智、所灭之法这个心量,能所不断就是量。

见闻觉知不断就是量,执着不断就是量,所以,在座诸位,哪一个在这个宇宙与地球七十亿人口,哪一个人心中没有量?不着一个见闻觉知的量,哪一个啊?没有!所以六祖讲,不思善、不思恶,是明上座本来的面目。这一句是什么?就叫你离自心现量境界,善、恶,着善、着恶,就是量。你知道吧?所以就是,万法着不得,你就随缘,悟道的人怎么样?随缘过日子,现在我最想像喜欢的日子就是怎么样?啊!到阿拉斯加去,哎呀!前面有一条溪、河,后面好大好大的森林,都没有人认识我,都没有人认识师父,空气又好啊!等到没有下雪的时候再去,那个鲑鱼死的时候不能去,鲑鱼死的时候,那个很臭、很臭的,鲑鱼回流,差不多四十五天,鲑鱼会腐烂、很臭,整条河都很臭,因为鲑鱼是体外受精的,然后那个卵是吃父母自己的养分,简单讲:鲑鱼的卵成长以后,是吃自己父母的尸体,就是那个养分,喔!

我现在最想去的是哪里?师父!您六十岁退休以后,已经六十一了,做什么?我在想:前机有一个湖,后面有大森林,空气很好,不过我告诉你,我看了那个影片,只要是大森林的地方,都有灰熊出没,美国有一个地方也是森林,结果那个森林,本来是私人的,这个私人的,他们要包给那个砍伐木材的,整座山都是很棒的,那么大的树木,结果你知道吗?这个事情闹得很大,很多的年轻人很有环保的观念,就跑上树上去,我宁死就不~这个是我们这一洲重要的森林啊!空气多好啊!森林是地球的肺呗,你怎么可以砍呢?那个说:这个是我私人的土地,私人的土地也不行啊!那这怎么办呢?那包给那个确伐木材的,机器都开上去了,那个大的机器要开上去了所有的年轻人、大学生,美国的大学生不怕死,统统爬上树,都半路就拦截,来呀!压过去啊!不敢动,后来这个政府没办法,就把那个拿钱买起来,那个很多人啊,那个美国人地晨跑,看,one more, two more就跑、跑、跑……结果有一个人,他太自信了,美国人都骑那个自行车,那个身体弯到不能再弯了,我自己想骑一台去看看,去骑、骑,结果你知道吗?骑、骑到一半,那个灰熊跑出来,抓住他了,半路就抓住他了,咬下去,那整个(师父以手指肩膀)烂掉了,所以这个很好的风景啊!都是野生动物的地方,所以真的好的风景的地方,很多其实都是野生动物的地方,没有办法。能够找一个平静的地方,没有人认识的地方,已经不错了,所以我现在最想去的地方,就是这样子。

【注释】“欲超禅、无量、无色界者”:“超”,就是超越。“禅”,就早色界之四禅。“无量”,即(就是)四无量心,为禅定之名。“无色界”,指无色界之四空定。此谓,若欲超越世间之种种禅定者。“受想正受,超自心现量者,不然”:“受想正受”,即(就是)灭受想定。“正受”为定,以离诸受,故不为诸受所扰,故定。此句义为:若谓阿罗汉之灭受想定,为已超自心现量者,是则不然。之所以会这样认为,是因为见阿罗汉既灭受想,一切心行寂灭,应该算是超越了自心现量;佛说其实不然。“有心量故”:“有心量故”这是什么意思?就是没有办法达到绝对的真如,叫做“有心量”,以其仍存有能灭之禅定力,他不是妙性天然,以及所灭之受想,硬要把他灭掉,他不晓得:万法、烦恼本空,妄想本空,(能灭之智、所灭之法)你看,这个就是量,等心量故。以此能灭之定,以及所灭之受想,皆为自心所现,这个就是“作意修行”,用一种硬的,来硬的把他伏下去,若执其为实有,这个就是来硬的,不是妙性天然,了一切法如幻,根本就没有所谓能灭之定与所灭的受想,受想本来就空,为什么要灭它呢?若执其为实有,且执实有灭者,则仍未超自心现量。简单讲:就是不能体证妙性天然,我们中国的禅宗的祖师更厉害,语默动静体安然,啊!中国的祖师还是厉害,语默动静体安然,从来就没有什么增减,哪有什么灭受想的定的方法?统统没有,语默动静体安然,“语”讲话,“默”沉默,动、静、体并没有增减,语默动静体安然。

【义贯】“复次大慧,”若“欲超”越色界之四“禅”、四“无量”心,及“无色界”之四空定而登如来禅“者,”应“当离”于“自心现量”之“相。大慧,”若谓灭“受想”之三昧“正受”为已“超”越“自心现量者,”是则“不然;何以故?”以其仍存“有”能灭、所灭之“心量故”。

【诠论】此章从详细阐释声闻乘四种果位修断之相,以至于论及权行、实行二种阿罗汉,而终于开示超禅以及超自心现量,以入如来禅,旨在令诸行人,皆舍小就大,趣于无上。诸位!“无上”就是没有量,在座诸位!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关卡,就是你在任何的修行状态,你统统不要去否定别人,你只要给彼此间一个尊重就好,不要说:别人修行不像我……别人怎么样……怎么样不好,这样子就是心中有量,又产生能所的量,所以这个很重要的,修行人要契入绝对,但是如果私下在研讨,说哪一个是正见、哪个是邪见,这个是可以,要不然让众生走错路了,这个私下,真正的恶知见、邪见,是私下是绝对可以商讨的,这个不是量,因为他知道,心胸本自没有能所,他是为了要救众生,不得不经过了剖析,让大家走对路,这个不算的,佛教不是什么事情都不能讲,不能拿出、浮出台面来商讨,不是这个意思,重点还是:心没有那个量,因此就是说:不管你行大善,心中无量,不管你证什么果,心中也没有这个,不管你怎么用功,持几万声的佛,心中也没有这个量,也不去看别人的缺点,也不会一直称扬自己,赞叹自己多有修行,也不会说:在搞不清楚状况,哎呀!某某、某某,哪一个人怎么样、怎么……替人家宣传,你怎么知道他很有修行,名气大,叫做大成就者吗?名气大,叫做大修行的吗?

637页【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诸禅四无量,无色三摩提,一切受想灭,心量彼无有。须陀槃那果、往来及不还,及与阿罗汉,斯等心惑乱。禅者禅及缘,断知见真谛,此则妄想量,若觉得解脱。】

说: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在色界当中,诸禅还有四无量心的禅定名,无色界的四空定,“三摩提”就是定的意思,无色界的三摩提、四空定,以及一切受想灭,就是灭尽定,“心量”也就是一切禅定的境界,而于彼中实在是没有,因为一切法都是唯心现量,一切法都是唯心现量,万法本不可得。接下来,“须陀槃那果”就是初果,“往来”就是二果,一往来嘛!以及“不还”就是三果,不来人间了嘛!在五净居天就证四果了,出三界了,以及阿罗汉,四果阿罗汉,斯等心惑乱,为什么把这个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罗汉,列为心惑乱呢?因为把不究竟的误为究竟,入人空观,取涅槃相,这个就是有心的量,所以,入人空观,然后,取涅槃量,这个就是把不究竟误认为究竟,叫做“斯等心惑乱”,在佛的角度,究竟来讲,这个仍然是惑乱,禅者禅及缘“禅”就是人,能修禅的人入于禅定,以及在因修禅定当中所缘的相,缘就是因,行禅中所缘的相叫做“缘”,“禅者”就是修禅的人,“禅”就是入禅定的,修禅的人、能入禅的人,契入这个禅中的禅定,还有禅定当中所修的所缘相。

接下来,“断”就是断了集,苦集灭道的“集”,“知”就是知道万法生灭都是苦的,断集、知道苦,“集”就是贪的意思,起贪嗔痴叫做“集”啦!集集的“集”,中部的一个小镇的名字,断集知苦而见到真谛,“真谛”什么意思?是二乘所行的四谛观行,叫做“真谛”。这些其实都是自心妄想分别所见到的量,所现的量,其实是空无自性的,他误认为实有智慧,实有那个断的烦恼,若觉得解脱,若能如是觉了觉悟万法空无自性,唯是自心的现量,那么就能够得到解脱。

【注释】“无色三摩提”:“三摩提”,即(就是)三摩地,亦即(也就)是定;这里是指无色界之的四空定。“一切受想灭”:指灭尽定。“心量彼无有”:这一切禅定境界,皆是取著自心现量,而于彼中实无有一法可得。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有心有量,那就是凡夫,着于生灭的意思,那为什么讲:“离一切相,即名诸佛”,有相,它就有量,相从哪里来?从见、闻、觉、知来。“须陀槃那果”:即(就是)须陀洹果。“往来及不还”:“往来”,就是一往来,即(就是)二果斯陀含。“不还”,就是不还果,即(就是)三果阿那含。“斯等心惑乱”:斯等辈人皆是心迷惑痴乱,因其皆以入人空观、取涅槃相,未离计著,不知生死涅槃皆是自心所现,而取以为实。这一句话还有一个涵义,你想想看,连证四果阿罗汉的,佛都说斯等心惑乱,他还是心还在惑乱当中啊!何况凡夫?那你就知道,这个凡夫连证初果都不可能了,更何况证这个佛果?从这个解度来讲:哎呀!佛果实在是遥远,太遥远了,太难了。

“禅者禅及缘”:行禅者以及其所入之禅定,以及其于行禅中之所缘相。“断知见真谛”:“断”,就是断集。这个“集”就是集合贪嗔痴的意思,“知”,就是知道苦。身苦,还有心苦,妄想其实就是一种苦,生生灭灭,微细的生灭其实就是一种苦,诸位!我们从小到大所期盼的,都由生灭里面去完成,同时也由生灭里去摧毁,去摧毁。了一切法生灭,那苦就慢慢地停止,知苦、断集、见真谛,此(这是)指二乘所修之四谛观行。“此则妄想量”:此则是自心妄想分别所现之(的)量,了无自性。换句话说:万法其实都是心的影像,万法都是由心起妄动、妄想,找到了妄想的根本空无自性,便得到解脱。很容易就得到解脱。“若觉得解脱”:若能如是觉了,即得究竟解脱。此为不得而得。

【义贯】“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色界“诸禅”及“四无量”心、“无色”界之四种“三摩提”(就是定)以及灭尽定之“一切受想”寂“灭”等禅定境界,皆是自“心”现“量”,而于“彼”中实“无有”一法可得。初果“须陀槃那果”、二果一“往来,及”三果“不还”果,以“及与四果的阿罗汉,斯等”辈人,其“心”皆是迷“惑”错“乱”,哇!连证阿罗汉果,佛陀说他们是迷惑错乱了,计着人空观以及涅槃相为实有,而妄取著,不知唯心。彼习“禅者”所入之“禅及”其于行禅中所“缘”之相,以及“断”集、“知”苦、“见真谛,此则”皆为自心“妄想”所见之“量”,了无自性,“若”能如是“觉”了,即“得”究竟“解脱”。

【复次大慧,有二种觉:谓观察觉、及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觉。大慧,观察觉者,谓若觉性自性相,选择离四句、不可得,是名观察觉。】

其实这一句就是,二谛融通三昧印,如是无量功德海。这一句其实就是菩萨融通了二谛,因为它翻译的文字,哎呀!看起来很吃力,但是其实很简单,复次大慧,有二种觉悟,一种是证得空性的观察觉,“观察觉”就是达真的智慧,真谛之觉叫做“观察觉”。另外一种呢?以及妄想相摄受计着建立觉,这个还得一个字、一个字,几个字来分析一下,妄想,因为凡夫他才有妄想,菩萨一定要跟凡夫的立场相同,所以他一定要通达凡夫的妄想来建立俗谛的觉悟嘛,妄想会产生什么?众生的妄想会产生种种的摄受,种种的摄受。因为菩萨想要度众生,一定要了俗,了众生怎么个妄想,他所摄受的到底是什么东西,所以,而且众生,也了解众生迷惑的所在,他才有办法去除掉它,所以摄受计着的种种法相建立俗谛之觉,“建立觉”是建立俗谛之觉。

那么整句贯串起来,这一句整句的意思是说:菩萨不但有观察觉,“观察觉”就是达真的智慧,就是照见空性的智慧,同时必须建立俗谛的觉,为什么呢?菩萨如果不通达凡夫,他怎么救众生呢?所以以及,他通达凡夫的种种妄想相,到底所摄受的计着的法相是什么,他必须站在这个角度,因为众生迷惑颠倒,必须要了俗,了其惑的所在,这样他才有办法建立俗谛之觉,俗谛之觉。所以师父呢,为什么一定要看种种现在的知识性,科学、生物、整个地理啊,全世界的,包括气象,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子?用那么多的时间?因为如果不这样的话,讲经的话,那就变成:啊!只有佛法,世出世间法,本来无二法,所以师父在讲经的时候,会引用医学上、生物、科技、心理、哲学……然后来会归究竟义,就是佛法(的)究竟。

接下来,大慧,观察觉者,什么是观察觉呢?谓如实,若觉知一切法性之自性与自相,“自性相”就是自性与自相,怎么样?都是空无自性,也都是唯是自心所现,选择,“选择”当然是用智慧,用真实的智慧,见诸法之性空无自性,所以用智慧选择,离外道的四句偈,外道的四句偈,不是常、就是无常,要不然就是,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要不然就是,常见、或者是断见,要不然就是,一或者是异,万法是一相、是异相,亦一相、亦异相,或者非一非异相,就是这样,四句偈就是一切恶见的根本,那么离有见、无见,喔!万法是有呢?外道着于有见,要不然就着于无见,要不然就是,亦有亦无见、非有非无见,所以离这四句偈,不要说讲经,都快讲完《楞伽经》了,我们七月底以前就可以讲完了,如果每天三十个page(页)的话,七月底就讲完了,接下来,师父就要准备要去彰化斋僧,还有台中斋僧了,你都还不晓得那“离四句”是什么,是不是?“离四句”到底什么?还不知道,如果人家问你“离四句绝百非”?那“离四句”是什么?哇!讲不出来,不知道欸!是啊!就整天坐在那里,眼睛张得大大,嘴吧这样(张着)~等着看看有没有法乳甘露可喝,师父!这个搞不清楚啦!您给我们灌顶会比较快啦!真的搞不清楚,真的很难,所以这个离有、无见,离断见、常见等等,这个叫做“离四句”,不可得,是名观察觉。此为菩萨达真之智。

整句贯串一下,说:复次大慧,有二种觉是菩萨所行的,二谛融通三昧印,真谛、还有俗谛,谓观察觉,达真之智,这个是真谛之觉,以及通达凡夫的妄想,所摄受计着种种法相建立的一种俗谛之觉,大慧,什么是观察觉呢?谓如实的了知一切法的自性还有自相,都空无自性,唯是自心现量的境界,用般若真实的智慧选择离外道的四句恶见,了一切法有、无、断、常都不可得,是名观察觉。这个时候,了一切妄都不可得,唯一真智独露,无不朗照,全部都是清清楚楚。

【注释】“有二种觉”:因上面偈中说“若觉得解脱”,所以如来特再开示如何能证得觉知之道。此二种觉,据后面结论当中所说的,皆是菩萨摩诃萨之所成就,因此皆是大士所观,其所观者。分真俗二种,故其所成就之觉,亦有两种:一、观察觉,即(也就是)真谛之觉;二、建立觉,即(也就是)俗谛之觉。因为菩萨皆观真不舍俗,照俗不违真,这两句要画红线,你这两句把它搞得来,你是标准的佛弟子,什么叫做“观真不舍俗”呢?了解一切空性,却不舍现实的当下,这些你的生活,“俗”就是你的生活嘛!所以“俗”就是现实的生活,观空的时候,也不舍离现实的生活,照俗的现实生活,也不违背超越的真空的思想,这两句就是既超越又现实,既现实又超越。叫做“观真不舍俗”,“照俗不违真”,这里要画双红线,叫做标准的佛弟子。所以须二者齐观,方称圆智。“观察觉”:谓观察真理之觉。此(这个)即(就是)达真之觉。

“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觉”:通达凡夫妄想相所摄受计著之诸法相,而建立之觉。此即了俗之觉。菩萨为欲度众,必须了俗,且了其惑之所在,方能为之破惑,令其入真。“若觉性自性相”:若如实觉知一切法性之自性与自相,皆唯心所现。其实根本没有外境,外境都是缘起缘灭的假相,就知道万法都是唯心现量境界。(未完)

慧律法师《楞伽经一二目录》01-76(未完)

楞伽经 77:你若动到“我很有修行”的念头便落入我见,就变成凡夫

楞伽经 78:如果你通达无我的道理就不会有什么动怒,反而很同情他

楞伽经 79:佛道就是忍辱的功夫,忍不下来就落入生灭,忍得下就见到清净自性

楞伽经80:因跟缘跟果没有死板的界限,有角度互换的时候,我们不是永远的主人

楞伽经81:别人演哪一出戏你管不着,重点在我们自己有没有妄想心

楞伽经82:同性恋会障道,其角度跟男女是一样的,佛的律学里是不允许的

楞伽经83:禁语就是叫你体悟法界性本来没有任何的言语。而散心杂话、信施难消

楞伽经84:大梦谁先觉,众生不能脱离生死就是忆念不舍爱恋假相

楞伽经85:看得破还是看不破,其关键只在你自心取著与不取著而已

楞伽经86:不是叫你去改变外在的增减,而是要注意你的内心,

楞伽经87:一个真的对法上契入的人对相的东西会没有兴趣

楞伽经88:能初发心不退者,成佛足足有余;

楞伽经89:无明跟业力把我们雕刻出来生生世世不同的面貌和业力

楞伽经90:心性没有任何增减,吃亏就不会觉得吃亏,占便宜是在造业而已

楞伽经91:初地乃至十地菩萨都得依佛的神力加持方得成就

楞伽经92:众生的思想是直线型的,没有三位一体的角度来看待一件事情

楞伽经 93:佛的戒律比丘尼是不可以剃度比丘男众的,这规矩在末法时期乱了套

楞伽经 94:想要走一条平坦的路,先摆平自我,摆平内心里面的妄想

楞伽经 95:一个人要控制妄想的难度就如同在牛角的角尖要安放一粒豆子般

楞伽经 96: 重点在自心自了,所有三藏十二部及所有善知识的说法统统是方便

楞伽经 97:跑到世界各地,所有的东西都没有办法离开《楞伽经》的思想

楞伽经 98:布施了金钱只能用一辈子,布施功德法财是用无量世

楞伽经 99:世间人有疑理、疑法、疑师三种疑心,这个永远没办法修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