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伽经 97:跑到世界各地,所有的东西都没有办法离开《楞伽经》的思想

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短视频目录(20180905)点击进入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全)

历史文章阅选读二(点击标题观看)


楞伽经(四)05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慧律法师讲座

楞伽经(四)05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所以,说实在话的,这个万法还是唯心现量的境界,要看这个人的根器,如果你很烦恼,何不自心自了呢?别人给我们增上缘,参考一下可以,安慰几句可以,问题在你内心的深处,所有的问题都是我们自己心性的问题,那你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以如果说:我要跑到泰国去修什么内观,或者我跑到缅甸去,跑到韩国去修禅,你跑来跑去,没有办法离开《楞伽经》的思想,你万法~,跑到世界各地,所有的东西都没有办法离开《楞伽经》的思想,所以,人一辈子把《楞严经》,师父讲过的《楞严经》跟《楞伽经》,好好地看,一遍一遍地看,作笔记,好好地学,你就抓到修行的根本,还不是方便喔!根本究竟之处,究竟之处。

那么关于《华严经》的思想,那就是实报庄严土,讲的那一些,说实在话,依我们今天来讲的话,变成一个模范,金刚藏菩萨是怎么样子,佛要是怎么说,信、住、行、向、地……,那个一般凡夫哪有办法呢?一个不净观都观不来,烦恼都断不了了,那华严?华严那个就是结结善缘,但是《华严经》有一个好处,你只要每天念,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师父诵念)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这个就不堕三恶道,这一历耳根即成实报庄严土的种,所以《华严经》种善根,种未来的实报庄严土的因缘比较大,而说今生今世,当然也有人受用啦!但是一般凡夫,哇!那个境界实在是太高了,对不对?实在是太高了。太难懂了,太难懂,我们也还是要讲的,所以说我们先把楞严跟楞伽,一个人一辈子把楞严、楞伽全部全力以赴,这个人不必到哪里参,因为所以的道场、所有的经典,没有办法离开这个楞严、楞伽的究竟义,没有办法离开。师父这一辈子把它完成,因为咖啡跟茶叶跟人家喝了很多,总要做一点回馈,惭愧,惭愧啊!

分齐即(就是)差别。是故闻者不应以生灭心,随声分别,否则佛之无生之名句形法,亦成生灭。诸位!诤论就是生灭心,学佛的人、八大宗派互相攻击,这个就是生灭心,悟道的人哪跟你攻击这个东西?对不对?你有什么说法,我们尊重你,八大宗派、道场与道场,出家、在家、给个尊重,就没什么事,但是恶知见、邪见的千万不能跟,跟了,那比不修行更惨。我现在举个例子,凡夫在这个地方,(师父以右手握拳示意)成佛就在一刹建好之间,(师父以左手握拳示意)隔壁就成佛,(师父以两拳相合)可是、不是,这外道很可怕的,一拉就……今天拉一个就离开一点点,(师父以两拳拉开距离示之)离佛道就越远,有的人讲得太离谱了,所以搞神通、搞附身,就越来就越远,越来就越远,搞奇迹、搞神通、搞生意,是不是?算生辰八字、看地理风水,本来这佛教是这么近的,一刹那之间悟道回归当下,就这么近的,可是、不是,所以没有修行还比较好度咧,除非上根据利智的,一下子,啊!我走错路了,他一下子这个要很利的根,才知道自己走错路了,要不然就越拉越远了,佛道本来在隔壁啊!

今天拉一点,搞什么地理风水,明天搞算命、搞附身,搞赚钱,是不是?我怎么样做……摆什么……越来越远,越来越远,哇!哪一个人有大神通怎么样子,离佛道越来越远,越来越远,所以说:有一个一贯道的就说,请师父来我家度我那个一贯道的老公,喔!我度不了他,那个有办法吗?他们入于那个道,你怎么拉得他出来啊?他不来度我们,算是很慈悲了,他就一定对,自己是对的罗,对不对?那你要讲给一个一贯道的老公这样听,那到不如讲给几万的人听,是不是?台北林口体育馆,那个几万人,台北中华体育馆几万人,我们到马来西亚那个一天三万,那个不是比较快吗?你跑到他家去,等一下被人拿扫帚赶出来,没那么简单啦!要度一个有缘的众生,所以为什么说,师父来这里,无论哪一个男众、女众来到这里,我都是这样合掌令欢喜,赞叹得不得了,进来文殊讲堂这个门槛,很难、很难、非常难,人生有三难,一、入佛正见难,二、入佛三昧难,三、自觉圣智难。人从凡夫到圣人,有三种非常困难的,入佛正见难,入佛三昧难,自觉圣智难。单单一个入佛正见就非常难,不要讲说他成什么佛啊!太难了,赞叹大家喔!

【义贯】“大慧,名身者,谓若依事”物之性而安“立”其“名,是”则“名”为“名身;”所谓“句身者,谓句”为含“有”诠表众“义身”种种差别之“自性”,其义“决定究竟”,不相混滥,“是名”为“句身;”所谓“形身者,谓”能以其色、声之形来“显示名”身与“句”身二者之性质与作用,“是名”为“形身”之义。“又,形身者”,乃“谓”以形来显示声调、音韵、以及笔划字形的“长短、高下”,故(所以)称为形;“又句身者,谓”有如路“径”上之足“迹,如象、马、人、兽等所行”经于“径”中而留下之足“迹”,以寻迹可得象马人兽等,同样的,循句之迹,亦可得义趣,“义趣”就是法的义理、还有趣向,叫做“义趣”故“得句身”之“名。譬如说:你阅读三藏十二部经典里的文字,因而领悟了第一义谛,领悟了佛义,就是这个大慧,”若以“名”身以“及形”身二“者”对照来看,则其差别“谓”如五蕴中,“以”抽象之“名”来诠“说无色”之受想行识“四阴”,以其无形但有名,“故说”为“名”,而五阴中之色阴,则为有形体之“自相”显“现,故说”色阴为“形。是名”为佛以声之“名、句、形身”,来解“说”无生之“名、句、形身相”的“分齐”差别之义。(是故闻者不应以生灭心,随声分别,否则佛无生之名句形法,亦成生灭矣。)是故汝等于此“应当修学”。

【诠论】如前所说,名句形身共有两种,一种是声的名句形身,一种是色的名句形身。如佛正说法之(的)时候,则是以声之名句形身为教。说法后,三藏结集,书之于贝叶纸卷,便成为色之名句形身之教。以前很辛苦的,你看那个贝叶啊!一页没写几个字的,那个贝叶晒干以后,那里面记载、记录的,现在的人福报大,发明了活字版以后,现在的电脑排版,那就更快,一天一夜可以印多少万本的书,以前的人抄得快没命了,对不对?以前抄经抄得快没命了,现在的人也有在抄经,抄经以后,抄了,有的人学佛不太有良心,自己抄经抄了乱七八糟,也不是王羲之,也不是柳公权的,整箱都寄来给你文殊讲堂,哎呀!这个太没良心了,我写完了,这个怎么处理?看哪一个人教你的啊,哪个人教你的,你就寄回去,他教你这样抄经的,我没有这样教你啊!这抄经是非常不好处理的,你写那个字会比排版的字好看吗?没有,是不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名身与句身,及形身差别,凡夫愚计著,如象溺深泥。】

“名身”就是名相,与句身,就是句子,以及语言、音声、文字的形声种种的差别,本来就空无自性,凡夫愚计着,如象溺深泥。所以在座诸位!这里还给你讲个重点,如果有人用文字攻击你、赞叹你,你的心要如如不动,如果有人用音声来赞叹你、诽谤你,为什么?平等如梦幻,语言文字是梦幻,音声也是梦幻,记得,任何一个人你受到什么么大的攻击,都一样,平等如梦幻,为什么?这个就是很会修行的人。不会修行的人,这一封信给人家骂完了,再写第二封信,像神精病一样,一直给人家骂,十封、二十封……停不下来,这本书写了在骂哪一个,这本书写了在骂哪一个,岂有一个圣人会这样子的事,有这种行为?所以你千万不要执着音声或者是文字。

【义贯】名身与句身,以及形身”之“差别”,本无有生,而“凡夫愚”痴“计著”无说之说,结果“如”大“象”陷“溺”于“深泥”之中,不能自拔。【诠论】永嘉禅师云(这么说):“执著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入海算沙”就是说:把佛法当作学术来研究,混一口饭吃,像学者啊,我不是说学者就不对,而是说:学者没办法断烦恼,学者可以厘清一些观念,但是悟道它是真枪实弹的东西,所以执着名相不知休,为什么叫做执着名相?为什么?因为没有证入到真如,无言,无言说,无有音声,平等如梦幻,没有这样子证到,所以,在座诸位!一个悟道跟不悟道就不一样,悟道的人无论顺境逆境,他无比的大悲心、忍辱、平等,为什么?因为凡有能所,但有能所,都是戏论,他真正的契入空性的时候,他不会在这个语言文字里面打转,所以执着名相不知休,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用的网络,这个攻击那个,那个攻击这个,除非那个是恶知见的,但是问题是,你判他为恶知见,那我们本身有没有正见呢?这问题出在这个地方,我们自己觉得我们有资格做别人的老师,但是问题是说:你这个观念建立的是我执还是真正的智慧呢?这个问题就出来了,所以有些争论不休的,其实可以尽量减少,除非那个人实在是恶知见、邪见,搞灵体、搞附身、搞神通的,搞名、搞利、敛财骗色的,这个就要让大家知道,这个不正见的,所以不能执着名相不知休,这个诤与道相违,入海算沙徒自困,入海算沙,因为无量无边的名相,佛学大词典统统是名相,你要怎么搞啊?佛最主要是叫你解脱、放下,不是在那个名相里面打转的,即(就)是此义。

594页【复次大慧,未来世智者,当以离一、异、俱、不俱见相,我所通义,问无智者,彼即答言:“此非正问,谓色等常、无常?为异、不异?如是,涅槃、诸行,相、所相,求那、所求那,造、所造,见、所见,尘及微尘,修与修者,如是比展转相,如是等问,而言佛说无记止论!”非彼痴人之所能知,谓闻慧不具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令彼离恐怖句故,说言无记,不为记说;又止外道见论故,而不为说。】

说:复次大慧,未来世,如果有智慧的人,听佛的语言契入第一义谛,能离一相、异相,“俱”就是亦一亦异,也“不俱”就是非一非异,就是四句偈,未来世有大智慧,如佛所教导的第一义谛,离于一、异、亦一、亦异、非一、非异等四句恶见之相,就是我所通义,也就是乃是我佛陀所通达的第一义谛,也就是有智慧的人通达佛的第一义谛,但是呢,这个人哪,可是只要一问起外道,这外道不是堕有见就是堕邪见、堕无见的人,问于无智之人,无智之人就是外道了,这些证悟到第一义谛的人,怎么样?问于无智之人,那么,彼无智之人就答言,说:你不能这样问喔!此非正问,你不能这样问喔!这个外道所提出来的问题,佛都不回答我,外道提出什么么问题呢?外道说:我请问你,色等法为常、是无常?为一、为异?色等法到底是常、还是无常?为异、“不异”就是一,为异、为一呢?“不异”就是一,如是,接着,无为法的涅槃,有为法的诸行造作,是为一、为异?为常、为无常呢?能见的相、所见的相为一、为异?为常为无常呢?能造作的求那功德,能依的作者,“能依的作者”就是功德,所依的作法,就是能依的作者,还有所依的作法,为一、为异?为常、为无常呢?能造的四大、以及所照的四尘,“所造”就是所造的四尘,为一、为异?为常、为无常?

能见的六根、所见的六尘,“见”跟“所见”就是能见的六根、和所见的六尘,为一、为异?为常、为无常呢?那么“尘”就是尘土的意思,就是大的泥团,大的泥团这个尘土,还有那个小的颗粒微尘,到底是一、还是异?是常、还是无常呢?所修的法与能修的人,第一个“修”就是所修的法,与“修者”就是能修之人,请问你,我提出,外道提出来,所修的法与能修的人,为一、为异?为常、为无常呢?如是“比”就是比对,成双入对,比对辗转之相,如是成对的问题的意思,“比”就是比对,一对一对的出现,辗转相,一对一对的出现叫做“辗转相”,意思就是,为常、无常一对,亦常、亦无常一对,非常、非无常一对,于一、异一对,非一、非异一对,亦一、亦异一对,如是比对辗转成对,一直衍生的问题,如是等问题,我外道提出这么艰难,艰深的、困难的问题,这么有益的等,来问你们佛弟子,而言~,而你们的佛弟子,而言佛说,而你却告诉我:佛对这些问题,而言佛说,而佛说:这些问题不予回答,为了以止妄论,不予置答,我不相信,我不相信这样子。

接下来这一段很重要,非彼痴人之所能知,底下这句就是重点,谓闻慧不具故,意思就是,听经闻法的闻慧,闻思修这个闻慧不具足,在座诸位!这个有一点很重点的,当你十年前,觉得《六祖坛经》很深的时候,经过了五年文殊讲堂这样熏习,咦!你觉得《六祖坛经》又看得懂了,到了今天熏习了十年,你翻开《六祖坛经》因为你闻慧具足,得心应手,看来法喜充满,所以这个闻慧就是需要一点时间,叫做“成熟的因缘”,叫做“闻慧具足”,这一点就是告诉你,就是说:修行是点滴的功夫,它没办法逾越这个次第,慢慢来,你需要一点时间,急也没有用,你现在:我急着要开悟,没有用啊!闻慧不具足啊!福德、因缘都不具足,时空也不具足啊!是不是?所以这个不是说你急有用的,急不来的。

如来应供等正觉,令彼离恐怖句故,我们以前在佛学院有一个比丘这一句看不懂,为什么令彼离恐怖呢?为什么外道会恐怖呢?外道?诸位!佛讲的是教他离四句,他着于有见、无见,我现在请问你,你现在身上有一千万,统统给我你会不会恐惧啊?那个是你依靠的喔!我当然恐惧啊!对不对?那是你依靠而活的,外道是依有见、无见而存在的,好!你现在那个房地产很多,对不对?你那个最大的土地登记给我,欸?恐惧啊!他依靠的东西要舍出来,他会恐惧的,你知道吗?他这个依靠有见跟无见,平常都是依靠这个的,佛呀!慢慢地一步一步来,什么叫做恐怖呢?因为他邪执太深,佛如果一下子叫他当下离四句,彼外道惶恐,那我离开四句,我无所依啊!我不是依有、就是依无啊,不是依一、就是依异,不是依常、就是依无常,有见、无见、断见、常见,这是我外道所依的,你一下子叫我放,那我依靠什么?当然生恐惧啊!这样体会得出来吧?依靠平常所存在的,那叫他放掉,他会恐慌的,所以出家人说法,要看根器的,看根器的,不能说一下叫他你要怎么样子做,要看情形的,他会恐惧的,所以真正出家人不让一切众生恐惧的。

所以这些啊!佛觉得不回答比回答好,因此令彼离恐怖句故,说言无记,这个“记”就是答,所以“无记”就是不要回答,以止其恶见、还有一些妄论,不为记说,“记”就是答,不为回答。不为记说,就是不为回答的意思,“记”就是答的意思,又止外道恶见之论故,而不为说,又为了停止恶见的外道,诸位!你一讲他就又诽谤,你一讲,他就越来越诽谤,你一讲,他就越诽谤就越大,知道吗?所以佛菩萨,释迦,我们的世尊,真的是一个大智慧的人,什么时候该回答,什以时候不应当回答,他拿捏得恰到好处,你相不相信,众生,两个朋友吵架,你一讲他们就火冒更大,就批评你更厉害,对不对?所以有一个居士就说,我妈妈跟我的家人,怎么样?闹翻了,网路互相攻击,求师父:怎么办?我说:那个网站立刻拿下来,一句话都不谈,以妄止妄,更增加妄见的,你知道吗?在座诸位!斗争,解决斗争的,就是一定要自己先退让,否则没办法解决问题的,你要用大慈悲心来包容这些愚痴的众生,是不是?要像师父这样子的,写信来骂的到现在五十几张了啊!就让他写到死啊!所以这个就是说,因为他没有办法讲道理,讲了以后又增加他的恶知见、邪见,好!

我现在再把整句贯串一下,复次大慧,未来世,如果有智慧的人,入第一义谛的圣人,圣智慧,有佛的圣智慧,他已经离一、异、亦一、亦异、俱,非一、非异,这不俱,这四句的恶见,他已经离了这四句的恶见,已经通达,我佛陀所通达的第一义谛,跟佛所体悟的是一样,可是呢,他只要问,这是外道无知的人啊,堕有无见、邪见的人这么问啊!彼无智之人就是这么回答,彼无智之人提出了这些问题,就会回答说,此非正问,不应有此一问,此非正问,不应有此一问,那么外道所主张的,谓色等法是常、是无常呢?为异、或者是为一呢?底下就是一直连贯下去都存在,如是无为的涅槃,还有有为的诸行,为常、为无常?为一、为异呢?能见之相、所见之相,为常、为无常?为一、为异呢?能依之作者求那,所依之作法所求那,为常、为无常?为一、为异呢?能造的四大、以及所造的四尘,为常、为无常?为一、为异呢?能见的六根、所见的六尘,为常、为无常?为一、为异呢?泥团的尘土、还有颗粒微尘,最小的微尘,颗粒微尘为常、为无常?为一、为异呢?所修之法、与能修之人,为常、为无常?为一、为异呢?如是比对,无量的成双入对,展转种种的名相,如是等问。

我们提出这么有意义的问题来问佛陀,这么艰涩、艰深困难的问题来问佛陀,“等问”就是外道问佛陀,而言佛,而佛说,这些问都没有任何的意义,无记,“无记”就是不回答,止论,就是以止妄论,不予置答,我所不相信,而佛说这些都是妄论,这些都是不可记答,不予回答,不予置答,“止论”以止妄论,止外道的妄论,佛不予回答,我不相信,我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义啊!而佛说这些问题没有意义,而且是空无自性,这么艰深困难的问题,佛弟子答不出来,却说无记,却不回答,佛陀就说了:万法离四句,这些恶见,不是愚痴的人所能知的,因为他的闻慧,听经闻法的慧根并不具足,如来应供等正觉,为了令彼离恐怖句,因为他的邪执太深了,佛叫他一下子放掉他所依靠的四句,那外道就会惶恐,平常所依靠的东西,因而生恐怖句,所以佛不回答其所问的问题,说言无记,说言佛不回答这些问题,不为记说,绝对不为回答,又为了止外道的恶见之论,而不为说,佛的大慈悲心可见一般,怕这个外道继续造口业,佛弟子也应当这样子。

【注释】“未来世智者”:于未来世之有智者。“以离一、异、俱、不俱见相”:以离于一、异、俱、不俱等四句恶见之相。“我所通义”:此乃我所通达之(的)第一义。“问无智者”:以如上之义问于执有因为他们没办法离四句,执有,怎么样?有、无恶见,执有有无,有“、”无“、”的恶见,执有、有、或者是无的恶见之无智者,以破其执,令悟入离句绝百非之境。“彼即答言”:“彼”,就是指无智者的人。“此非正问”:谓不应有此一问。“谓色等常、无常”:汝谓色等法为常、或无常?下面省略了双亦句及双非句:“为亦常亦无常?为非常非无常?”

“为异、不异”:为异?为不异?与上面相同省略了两句:“为亦一亦异?为非一非异?”亦一亦异,就是俱,非一非异,就是不俱,这个我们前面都讲过了。“如是涅槃、诸行”:如是乃至无为之涅槃,与有为之诸行,为一?为异?为亦一亦异?为非一非异?以下诸对,皆各配四句以问,为省文,故(所以)将从略。“相、所相”:能见之相,以及所见之相,为一?为异呢?“求那、所求那”:“求那”为依之义。此谓能依之作者,以及所依所作之诸法,为一?为异?“造、所造”:能造之四大,以及所造之四尘,为一?为异?等四句之问。“见、所见”:能见之六根,以及所见之六尘,为一?为异?等四句之问。“尘及微尘”:“尘”,为泥团。泥团与微尘,为一?为异?等四句之问。“修与修者”:所修之法与能修之人,为一?为异?等四句之问。“如是比展转相”:“比”,即(就)是对,比对,比对,成双成对的,谓如是成对的问题,展转无量之相。

“如是等问,而言佛说无记止论”:于如是艰深困难之问题,而你却说佛说这些都是无记止论,外道问的问题都没有意义,不予置答?!我不相信。“记”,即(就是)答。无记,即(就)是不记,亦即(也就是)置答,为佛四种答之一。佛的四种回答,不回答也就是佛的回答,四答又称四记:四种回答,一、一向记(定答)、也就是一定答,你问我说答,二、分别记(分别答)、就是分别义理以后,佛再回答,厘清你所问的问题,佛再回答,这个叫做“分别记”。三、反诘记(反问答)、反诘记就是反问对方,叫做“反问答四、舍置记(就是置答)。置答如有人作如是问:“兔角是直的,还是卷曲的?”你看过兔的角吗?以无是物,故不答。又如:“龟毛的颜色是白的,还是黑的?”你看过乌龟有长毛吗?没有,这些问题没有任何的意义,也不是所问的问题,都一定要回答,“榨沙可出多少油?”等皆是。关于佛的四种答法,详后会再继续论述。

“令彼离恐怖句故,说言无记”:令彼无智人离于恐怖之句,而不予记答。因为那个是外道有无、断常是外道所执着的,邪见太深,诸位,这个就是邪见太深。度不了他,拿他没办法,因为其心邪执深巨,这一句就是我出家三、四十年感触最大的,所以我现在学得很聪明,不浪费我的时间、生命,能谈得来,这个于正法有缘,要谈不来,没办法,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吃饭,各人饱,对不对啊?各人咖啡,各人喝,各人茶叶,各人泡,我才不管你是芋头还是蕃薯,那个也不叫做自私,没办法啊!你很有大悲心,可是你碰到对方,就是无奈,没办法,并不是我们不慈悲,就是救不了他,就是没办法。

佛若为言离四句之义,彼则惶惑无依,因此而生恐怖之感,所以佛不答之,令其自反省,而自止恶见之论。如昔有外道问佛:“不问有言,不问无言”。意思就是说:不问的时候,但是我心有想,我心有想,但是我没有问出来。不问有言,能说我有说吗?意思就是:不问的时候,但是心想。这样能算有言说吗?叫做‘不问有言’就是不问的时候,不发问的时候,但是,但只有心想,那么这样算有说话吗?有言说吗?不问无言,或者我不问的时候,但是只有心想,这样算是无言说吗?就是这个意思。不问有言,不问无言,我不问的时候,但是心想,这样算有言说吗?或者是我不问的时候但是心想;或是这样叫做无言说吗?世尊默然良久,这种问题没有任何的意义,外道即礼佛云:“世尊大慈,开我迷云!”所以这个不回答,就是最好的回答,这就是用无记答之法,以止其恶论,令自离恶见。令自离恶见,所以,有一个学佛不是很深,也大概有十年,他说:我找一天要去问一下慧律法师,去跟他辩论一下,辩论一下,然后旁边那个信徒,他说:你去跟慧律法师辩论,你一定赢。他说:为什么一定赢?他又不理你,你就稳赢的。师父一定不理你的,他早就契入到无诤,哪有能辩所辩的东西?他说:你去,你一定赢师父的。

【义贯】“复次大慧”,于“未来世”中,有“智者”,若“以离”于“一二、异、俱”(亦一亦异)、“不俱”(非一非异)等四句恶“见”之“相,我所通”达之第一“义”趣,而“问”于“无智”而堕于有无之邪见“者”,欲破其执,令其悟入离句绝非之境;而“彼”无智者“即答言:‘此非’为‘正问!’汝‘谓色等’法为‘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为异?不异?’亦一亦异?非一非异?‘如是’乃至无为之‘涅槃’与有为之‘诸行’,为常?无常?为一?为异?能见‘相’与‘所’见‘相’,为常?无常?为一?为异?能依之作者‘求那’,与所依所作之‘所求那’,为常?为无常?为一?为异?能‘造’之四大,与‘所造’之四尘,为常?为无常?为一?为异?能‘见’之六根,以及‘所见’之六尘;为常?为无常?为一?为异?‘尘’土‘及微尘’,为常?为无常?为一?为异?所‘修’之法‘与’能‘修者’,为常?为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为一?为异?亦一亦异?非一非异?‘如是’等‘比’对成双,‘展转’无量之‘相’,于‘如是等’艰深困难之‘问’题,‘而’你却‘言佛说’此等问题,皆应为以‘无记’无记就是不回答,法处置之,以‘止’其妄‘论’?!”

汝之所说,我不相信。(以彼无智,唯执常无常、有无等名言,故(所以)不能了达实义,所以不信。)故此离四句之言,“非彼”愚“痴人之所能知,谓”以其“闻慧不具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为“令彼”无智人“离”于令其“恐怖”之四句顿遣之究竟法“句故”,于此等四句邪见之问题,乃“说言:无记”,而“不为”之“记说”,来答复之。(以离四句之境界,非彼无慧痴人之所能知,若为之分别离四句之法,彼即惊怖、忧畏,故(所以)佛怜恤之,简单讲要放弃原有的东西是很难的,因此一个人在还没有听到佛陀的正法的时候,已经受到某一种毒了,恶见、邪见的毒,那救不回来,很难。令不生怖畏惶恐、所以只说:“这是无记。”更不为记说。)“又,”为“止”息“外道”恶“见”之“论故,而不为”之记“说”。

【诠论】佛之四种答,《俱舍论》与《佛地论》皆作“四记”。《俱舍论》十九曰(这么说):一、一向记(就是一定答)你问佛就答,——若作是问:“一切有情皆当死否?”应一向记;佛就一定答“一切有情皆定当死。”一定会死的,哪一个不会死啊?二、分别记(分别义答,亦即(也就是)分类答)——若作是问:“一切死者皆当生否?”应分别那么应当分别,看情形了,记:“有烦恼者有烦恼的人会继续去投胎转世,当生,就是继续转世,没有其他的办法,有烦恼者会继续六道轮回,当生一定会转世非余。”没有什么好说的,那么也可以当做另外一个“非余”也可以当作是圣人,圣人,圣人那就没有烦恼,那就不会生,不是其他,是圣人。非其余的圣人,声闻、缘觉、菩萨、佛,也可以当作这么讲,有烦恼者当生,非余圣人。

第三种、叫做反诘记(反问答)——若作是问:投胎成人是殊胜还是下劣呢?“人为胜劣?”投胎成是是殊胜生还是下劣生呢?应当反过来问他:应反诘记:“为何所方?”就是我们现在用的名词叫做“那要看对象来说了”,看哪一方所,就是看对象来说啰!“方”就是对象。为何所方那就要看对象来说了,若言方天,如果他的对象是天来讲的话,应当说人比天更下劣,因为天人修十善,人持五戒,应记人劣;天人比人更殊胜,所以为何所方?看对象来说,若言方天,如果他讲的对象,(是)人跟对象是天来比的话,应记人劣,人比天界更差,若言方下,那对三涂来讲,对三涂众生来讲,人,当然就胜过三涂,人可以修学佛道,成就无上的菩提,人比三恶道更殊胜应记人胜。

第四、叫做舍置记(置答)——若作是问:如果有人问,“五蕴与有情为一为异?”应舍置记(答):因为有五蕴,色、受、想、行、识空无自性,有情,空无自性,讲一讲异都不对,所以应舍置答。何以故?有情,空无自性(“有情无实故,)无实就是空无自性,有情无实,因为有情空无自性,是不实在的,所以一跟异性不成,如石女之儿“石女”不会生育的女人,没有生殖系统的,看起来女人,可是不会生育,如石女之儿子,到底是为白、还是黑的?她就不会生啊,她就不会生,怎么儿子是白的、是黑的咧?对不对?那正常人就有可能对不对?混到美国人,就白的;混到非洲的,就黑的。这就很简单啊!对不对?等性。佛如何舍置而立记句:佛如何搁置争议。“舍置”就是搁置争议不答,而立其名,而来回答,来回答,以记彼所问,以记以回答彼所问言,在这里,此不应记故。”此不应当回答。整句的意思是说:佛是如何搁置争议而来回答,“记名”就是来回答,因为回答以记彼所问,来回答他所问的问题,如果他所问的问题没有任何的意义,空无自性。说,说似一法即不对了,此不应记,那这不应当回答。

【大慧,外道作如是说,谓命即是身,如是等无记论。大慧,彼诸外道愚痴,于因作无记论,非我所说。大慧,我所说者,离摄所摄,妄想不生。云何止彼?大慧,若摄所摄计著者,不知自心现量,故止彼。】

解释一下,说:大慧,外道因为妄计,虚妄地计着万法是大梵天、大自在天所作者,外道就作如是说,而作如是说,因为外道妄计作者而作如是说。万法有造作者,谓生命就是我们的五阴身,因为外道计着五阴就是我,有一种外道计于离五阴是有一个我,那就是我们在《楞严经》即阴是我,离阴是我,这个我们在《楞严经》已经讲过了,所以《楞严经》讲过了有助于讲《楞伽经》,所以外道认为:命就是身,身异的话,命就没有了,但是用佛的智慧来讲,这个五阴身跟命都空无自性,说一不对,说异还是不对,都不可得,所以,谓命就是生,其实在佛的角度空无自性,你问的这些问题呢?即阴是我,离阴是我,都没有任何的意义。如是等无记论,佛以此等,这些问,统统列为无记论,不回答。大慧,彼诸处道愚痴,于因、于佛陀所讲的正因、正缘、正果,于佛所讲的正因果法,搞不清楚,佛认为外道因为妄计有一个造作者,所以怎么样?外道刚开始妄计无因,为什么呢?所有的因来自于大梵天、大自在天,妄计一切法有造作,或者是无因论,等外道作无记论,意思就是,佛的因果正论、正法,外道却妄计着无因,万法都是无因生,有的着有,有的着无,这里就着无因,令佛认为这些无因论就是无可记答。

因为他刚开始就错,因为外道迷于佛陀所讲的正因缘果法,所以佛不回答,佛不回答,非我所说。说:大慧,我所说的,离于能摄之心、所摄之境,妄想就是离念不生,妄想就是离于。这个“离”要用两次,离能摄心,离所摄境,离于妄想,离于妄想就是离念,万地不生,不生就是不灭。简单讲,就是没有能所的意思。云何止彼?意思就是:为何不直接说?不直接回答呢?为什么要以无记来回答呢?为了要止彼,怎么样?的恶见,大慧,如果有人执着能摄之心以及所离摄之境为真实计着,不晓得万法能执心妄想空无自性,也不晓得所执之境是空无自性,而把它计着,“计着”就是计着为实有性,那么计着为实有性,就没有办法了知诸法唯是自心的现量的深入的道理,如果没有办法了解这个万法唯心自心现量的深理,深理,就没有办法相信佛,因而就会诽谤佛,坠入恶知见,所以佛以大悲心,为了遮止,故止彼,佛以大悲心,为了遮止彼诽谤的恶见,以无记论,所以不回答,是佛的大悲心,怕他继续造口业,而不作答,令彼自己反省。所以我们佛弟子在这里就看到佛陀的修养,是很了不起的,他怕众生继续造恶口,继续造恶业,所以佛不回答,我们佛弟子要学佛一样,你看对方一直在起造口业了,一直在诽谤佛、法、僧了那要赶快,退下来,因为这个再讲下去,就更多的不愉快。

接下来,先讲外道计着有,大慧,外道妄计有作者而作如是说,谓生命跟五阴身,其实是空无自性,而不了解,他们认为五阴即我,离阴即我,那么这个就不了解万法空无自性,如是等佛对此等问题都置而不答。大慧,又有一种外道是专门着无的,彼诸外道愚痴,认为万法无因而生,却对于佛陀所讲的因果、正理不清楚,所以佛对于外道妄计无因的人作无记论,所以前面一个着“有”,生命就是五阴,五阴就是身;后面就是着“无”,非我所说。“着有、无”不是佛所讲的,佛所讲的有正因缘、正果的。大慧,我所说的第一义谛是离能摄心、所摄之境,同时也离于妄想,一念不生,就是不灭的涅槃,为什么我要以不回答来作为回答呢?为了止彼,止彼的恶见,怎样样?为何不单刀直接就回答呢?大慧,如果有人执能执之心,还有所执之境,为实实在在的计着为实有性,那么这个人一辈子永远不能了知诸法唯是自心现量的深理,如果没有办法了知万法唯心现量的深理,他就不信佛语。就会诽谤,坠入恶见,那么佛用大悲心为了遮止诽谤的恶见。所以用无记论来止彼,止住他的恶见,同时希望外道不要继续造口业,所以佛不回答,就是一种回答,让他好好地自我反省。

【注释】“命即是身”:以外道计即阴是我,那么离五阴就有一个我,(离阴是我,)或者是命就是身,(故说命即是身,)身异命异。然以佛智言之,五阴身与(跟)命皆无有自性,故(所以)说其为一、异,皆不可得,故佛于此等问皆置答。“如是等无记论”:如是等言说皆为无可记答之论,亦即(也就是)属于置答之论。“于因作无记论”:“因”,为因果之正法。谓外道于因果法,妄计无因、邪因,而作种种无可记答之谬论。“妄想不生”:妄想分别之心不生,即(也就是)离念(境界),“离念”后面补上一句“等如虚空”,离念,你的心就等如虚空,诸位,所有的痛苦都是卡住一个念,一个妄念,妄念有、设立以后,那么,就没完没了,所以,离念境界。所以要体悟万法本空,当下就是涅槃的道理,如果不懂得这一层,忙忙碌碌一辈子要找道,天天寻寻觅觅要找那个道,一直找不到,(道)放下即是。“云何止彼”:然而为何要以无记论而止彼,为何不直接作如是说,以晓之。

“若摄所摄计著者,不知自心现量,故止彼”:若彼于能摄取之心,以及所摄取之境等诸法,计著为有实自性者,则不能了知一切诸法唯是自心所现量之深理,若(如果)不能了知,则不信,因而诽谤堕恶;而(为)遮彼诽谤之恶见,故以无记论止彼,而不作答。在这里附带一下,所有的佛弟子:出家、在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责任,就是要防止人家诽谤三宝,诽谤三宝会断众生的慧命,因此,如果说有人卡在一个恶知见,一直在攻击三宝,这个不能谈,笑一笑就好,也不要回答,所以一切的网路、书籍,看到这个,你认为这一本书实在是很糟糕,在诽谤佛、诽谤法、诽谤僧,这一本书到你那个地方,你就收起来,不要再传出去,你有正知正见,你有佛的理念,说:哎呀,这一本书真的会坏到我们的三宝,到那边,你就不要流通出来,那么你功德无量。

【义贯】“大慧,”诸“外道”众计有作者,而“作如是说,谓”以其计即阴是我,离阴是我,而说:“命即是身”,命异身异,“如是等”愚痴“无”可“记”答之“论”(亦即应予置答之论)。“大慧,彼诸外道愚痴,”迷“于因”果法,妄计无因、邪因而“作”种种“无”可“记”说之“论”。此“非我所说”之法。“大慧,我所说”之法“者”,为“离”于能“摄”取之心,以及“所摄”取之境,是故一切“妄想”分别之心“不生”,而得离念诸位,离念等如虚空,这一个人胸量大不大,看看他能不能离执着念,离分别的念、离颠倒念,离无明的念,看看能不能离念,就算你很有修行,布施了很多钱,都得要离境界。然而如来“云何”要以无记论而“止彼”外道?为何不直接作如是说,以晓之?“大慧,若”彼于能“摄”取之心以及“所摄”取之境等诸法,“计著”为实有自性“者”,则“不”能了“知”一切诸法唯是“自心”所“现量”之深理,若不信解,则起诽谤而堕恶道,为遮彼诽谤恶见,“故”以无记论“止彼”,而不作答,令彼自省。【诠论】如来之置答,其实也是一种答!因为为了止息外道恶见诽谤,令不堕恶,所以不现言说之说,令其自省自得之。这也就是所谓“默时亦说”,意思是说佛陀保持沉默,也是正在说法,那是一种说法的一种,另外一种形式,因此也是一种说法。这是如来大慈大智的度生妙法。

600页【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以四种记论,为众生说法。大慧,止记论者,我时时说,为根未熟,不为熟者。】

说: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以四种记论,就刚刚讲的,这法而为一切众生说法,大慧,止记论者,这个不予置答的止记论,是我,就是指如来,如来也时时说,不但止外道的恶知见。怎么样?同时也为了止根未熟的,也就是佛弟子根基还没有成熟的愚痴论,因为止根器未熟的,暂时止其争论,不回答,待时节因缘到的时候具足再说。所以有一些来参访的,有人问:师父,开悟见性是什么境界呢?我说:那这个怎么告诉你啊!对不对?开悟见性的人不会提出这个问题来,唯心,唯证相应的东西,这个没办法回答的。所以师父一定回答:慢慢来,也只有这个答案,要不然怎么办呢?是不是?并不为根熟者而设的,并不是为根器成熟的人而设的。

【注释】“我时时说”:我亦(也)时时说。“为根未熟”:不但为止外道,亦为佛弟子中之根未熟者。以根未熟者,闻其甚深法辄生疑惑,乃至不信、诽谤,如来为遮此故,故不与记答。【义贯】“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以四种记论”之法,而“为”一切“众生说法。大慧,止记论者,我”亦(也)“时时说”之,不但为止外道恶见,亦(也)“为”止佛弟子中之“根未熟”者之愚痴论,因为根未熟,根本没办法去理解跟体悟,于彼,暂且止而不答,待时方说,然此法并“不为”根“熟者”而设。

【复次大慧,一切法离所作,因缘不生,无作者故,一切法不生。】

这一句是破有见、有所作的这些外道,复次大慧,一切法离所作,离所作,当然也离于能作了,对不对?离于所作之境,也离于能造作之心,不但要离于外道的邪因缘,连佛所说的正因缘都要离,叫做“邪、正因缘不生”这一句很重要不是说我离外道所讲的,大梵天创造出来的,这个能造、所造的这个因缘,不但要离外道的邪因缘,同时也要离佛道的正因缘。为什么?一切法究竟不生,才是佛的究竟说,所以说法应依佛的究竟之处而来说法,契入不二法门,所以邪因缘不生,佛所说的正因缘一样究竟不生,若有所生就不能、没办法证入涅槃,无作者故,因为根本就不存在,这个人生、宇宙当中,根本就不存在一个什么大梵天创造,或者大自在天来创造,我们现在讲的“上帝创造”,根本就没有一个创作者,因为万法空无自性,若有所创造者,那是自心的妄想,一切法本自不生,当然一切法本自不灭,本自不生灭就是涅槃。意思就是:一切法本自涅槃的意思,一切法不生,就是一切法本来就是涅槃。诸位,离于当下,你找不到涅槃的,记得师父的话,你不要寻,不要觅,寻寻觅觅啊,百千万劫你找不到的,回归当下,直下,下定决心,直取无上菩提就是,就在当下。

【注释】“离所作”:“所作”在此亦摄有作。此谓,一切法离能作、所作;无能作、无所作。以离所作,故能作亦离。“因缘不生”:谓邪、正因缘俱不生,不自生,也不生出别的,亦不生他一切法。【义贯】“复次大慧,一切法”实“离”能作、“所作”,一切邪正“因缘”俱(都)“不生”,不自生,亦(也)不生他,以“无作者故”,什么叫无作者?这句话在强调什么呢?强调空无自性,没有独立存在,没有绝对独立存在的一种所谓的上帝,那这是一种人类的妄想,所以与其说上帝创造天地万物,不如说“人类创造上帝”,与其说“上帝创造人类”不如说“人类创造上帝”。上帝是人类妄想的产物,是由人类妄想所创造出来的,以无作者故,是故我说“一切法不生。”而众生心,众生心妄动便见一切法有生,有所造作,这里就是重点,一切法本自不生,本来就涅槃,因为众生的心妄动,就会妄见有种种的法,就有所造作。

【大慧,何故一切性,离自性?以自觉观时,自共性相不可得故,说一切法不生。】

说:大慧,何故一切性,为什么叫做“一切法”?“离自性”就是空无自性,“离”就是空的意思,“离”就是无的意思,为什么一切法无自性?为什么一切法空无自性呢?若以佛的内证的自觉观照的时候,发现:自相空无自性不可得,共相空无自性不可得,说一切法不生,所以在座诸位,如果有人问《楞伽经》讲什么?你就讲:回答两句就很棒:一、万法空无自性,万法本不生本不灭,就在当下,好,不要再问下去了,就这样,这个就是《楞伽经》抓到大纲了,不会漏气了,对不对?强将之下无弱兵,是不是啊?至少也得讲二、三句嘛!是不是?接下来就叫人家不要再问了,因为接下来,我们也不懂,所以到此为止啊!不错。接下来

【注释】“一切性,离自性”:“一切性”,即(就是)一切法。“离”,即(就)是无。谓(也就是)一切法皆无有自性。“以自觉观时”:“自觉”,自觉圣智。“观”,就是观察。谓以内证之自觉圣智观察时。【义贯】“大慧,何故一切”法之“性”皆“离自性?”谓若“以”内证之“自觉”圣智“观”察的“时”候,则了了见一切诸法之“自”相以及“共”相,其“性相”皆了“不可得故”,是故我“说一切法不生。”

【何故一切法不可持来,不可持去?以自共相,欲持来,无所来;欲持去,无所去,是故一切法离持来去。】

这一句话跟《小品般若经》一模一样,佛对须菩提也是这样讲,佛对大慧也是这样讲,可见经经相通,所以不分什么小乘、中乘、大乘,都有相通之处,研究佛法它就是会越来越有浓厚的兴趣,是因为这一本经跟这一本经不是完全隔阂,这一本经有讲一点名相,那一本经也有相通的,越来就越喜悦,越来就越贯通,突然有一天,经过十年、二十年,哇!以前看不懂的经典,现在完全看得懂,这个就是你闻慧的根器够,因缘具足,说:大慧,何故一切法不可持来呢?不可持去呢?大慧,一切自相不可得,空无自性,共相不可得,也空无自性,毕竟一切法无生,是故,见万法空无自性,欲持来,也无所来,因为相相不可得,相相本空,就是实相,欲持去,也无所持去,虚空怎么持去啊?对不对?色即是空,空当然不可持去,也不可持来,所以万法体性本空,空无自性,万法欲持去,也无所去,是故一切法实离持来去之相,无所持来,也无所持去。

【注释】“不可持来,不可持去”:不可为他法所持来,不可为他法所持去,亦即(也就是)不可取之义。不可取——一切法离能取、所取,以不可取故,故不可持来、亦(也)不可持去。又,“持”,即(就是)执、取义。又,此亦(也是)指:不可为生因(比如说神我为生因、作者不生因等)之所持来,亦(也)不可为灭因前面是讲“生因”这两个字,之所持去。这里是讲‘灭’,意思就是生无所来,绝不从神我来,灭无所去,也不从万法灭去,所持去,何以故?生因本空,灭因本空。诸位,你什么时候看到虚空来去、生灭、增减啊?没有!所以涅槃有两个角度,站在相相本空的角度,“相”就是涅槃相,就是实相;站在法身的角度,法身不增不减,就是法界性的意思!“法界性”就是法身的意思,诸法都是毕竟空寂。所以佛性、法界性、众生性平等不二,诸法无所从来,亦无所持去,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法离来去,实无来去之相。那么这个就好用了,那么这个时候,你就是不会为情人节叫你的情人来,怎么样?聚餐,是不是啊?情人如果没有来的时候,你的另外一半,哇!你坐在这个餐厅里面枯枯地等,一直等,没有来,是不是啊?你的心会烦躁,对不对?甚至摔桌子、椅子,为什么等了两个小时到现在还没有来,对不对?诸法无所持来,亦无所持去。所以你就会知道,人生的聚散离合,你会放下,没有东西,农历年的时候,哎呀,你所有的人来聚一聚,其实是空性,大年初五大家要上班,各自回岗位,其实也没有持去。这个时候你的心完全处于解脱的状态,你也不会因为大家聚一聚喜悦得不得了;也不会说离开而悲伤,哭泣得不得了。说:月有圆缺,然后人有聚散离合,对不对?可是呢,在空性的角度里面讲,没有这个东西。以法离于来去,实无有来去之相,也没有增减,没有聚,没有散。那么这样子,日子就很好过了,对不对?

“以自共相,欲持来,无所来”;以诸法之自相以及共相,欲言其为生因之所持来,则见其无所从来。“欲持去,无所去”:欲言诸法之自共相,为灭因之所持去,亦见其无所从去。“无所去”,亦即(也就)是无有去处。何以故?当体就是空寂。【义贯】“何故一切法不可”为他法所“持来”,亦“不可”为他法所“持去?以”诸法之“自”相及“共相,欲”说其为生因之所“持来”,则见其实“无所”从“来;欲”说诸法之自共相为灭因之所“持去”,则见其“无所去”处,“是故”知“一切法”实“离”能为他法所“持”而“来去”之相,离于能所取持,亦离来去。

【大慧,何故一切诸法不灭?谓性自性相无故,一切法不可得,故一切法不灭。】这一句站在相上讲涅槃的角度,说,大慧,为什么一切法实在是没有灭去呢?就见到万法诸法空相,这个时候你就很熟练,把《心经》拿起来背,谓性自性相无故,“性”就是一切法,自性相“本”加一个“本”本来就空无自性,说:谓性第一个“性”就是一切法,所以一切法性,其自性相,本来就不可得。“无”就是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究竟无有少法增减,是故一切法本空,本来就没有所谓来去,也没有所谓的灭。

【注释】“一切诸法不灭”:这是要破邪见断灭,以显真不灭也。【义贯】“大慧,何故一切诸法”实“不灭?谓”一切法之“性”,其“自性相”实“无故”,因此“一切法不可得”,以无自性故;以既无自性相,是故无有灭者,“故一切法不灭”。所以在座诸位,不必为你增加任何的东西而喜悦,也不必为你失去任何的东西而伤心,因为得跟失在圣人的角度是不存在的。

【大慧,何故一切法无常?谓相起无常性,是故说一切法无常。】

这一句注意听喔!在这一句,什么时候、在什么状况佛说一切法无常?你要很小心,是站在“相”的角度说,这句话就是一下子佛讲无常,一下佛讲常,就是搞不懂状况,这一句话重点在什么?在什么情况之下佛说一切法无常?在哪一种情况?说:大慧,何故一切法无常呢?因为相,因缘的相起无常性。是故说一切法无常,意思就是叫你不要着,这个因缘所生的假相,重点:你不要误认为这个世间是不会死的,成、住、坏、空会变化的,人的生、老、病、死的,成、住、坏、空,生、住、异、灭,都会变化的,站在这个角度说一切法无常。【注释】“相起无常性”:佛为了让你了解诸法之相因缘起的时候,(为无常之性,)这个就是无常,刹那生,刹那灭,不曾久住,刹那生灭。【义贯】“大慧,何故一切法”皆是“无常?意思就是,佛站在什么情况说一切法无常?就是站在这个角度,谓”一切诸法之“相”生“起”之当时,即为“无常”生灭之“性”,不曾久住,即生即灭,其逝如电,“是故说一切法无常”。此为破外道及凡夫执一切法常之妄见,以显示真正的无常。(未完)

慧律法师《楞伽经一二目录》01-76(未完)

楞伽经 77:你若动到“我很有修行”的念头便落入我见,就变成凡夫

楞伽经 78:如果你通达无我的道理就不会有什么动怒,反而很同情他

楞伽经 79:佛道就是忍辱的功夫,忍不下来就落入生灭,忍得下就见到清净自性

楞伽经80:因跟缘跟果没有死板的界限,有角度互换的时候,我们不是永远的主人

楞伽经81:别人演哪一出戏你管不着,重点在我们自己有没有妄想心

楞伽经82:同性恋会障道,其角度跟男女是一样的,佛的律学里是不允许的

楞伽经83:禁语就是叫你体悟法界性本来没有任何的言语。而散心杂话、信施难消

楞伽经84:大梦谁先觉,众生不能脱离生死就是忆念不舍爱恋假相

楞伽经85:看得破还是看不破,其关键只在你自心取著与不取著而已

楞伽经86:不是叫你去改变外在的增减,而是要注意你的内心,

楞伽经87:一个真的对法上契入的人对相的东西会没有兴趣

楞伽经88:能初发心不退者,成佛足足有余;

楞伽经89:无明跟业力把我们雕刻出来生生世世不同的面貌和业力

楞伽经90:心性没有任何增减,吃亏就不会觉得吃亏,占便宜是在造业而已

楞伽经91:初地乃至十地菩萨都得依佛的神力加持方得成就

楞伽经92:众生的思想是直线型的,没有三位一体的角度来看待一件事情

楞伽经 93:佛的戒律比丘尼是不可以剃度比丘男众的,这规矩在末法时期乱了套

楞伽经 94:想要走一条平坦的路,先摆平自我,摆平内心里面的妄想

楞伽经 95:一个人要控制妄想的难度就如同在牛角的角尖要安放一粒豆子般

楞伽经 96: 重点在自心自了,所有三藏十二部及所有善知识的说法统统是方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