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伽经106:一个人放不下影像都会得到两亿:一个失意,一个回忆,就是割舍不下

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短视频目录(20180915)点击进入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化上人法华经浅释 (全)链

历史文章阅选读二(点击标题观看)


楞伽经(四)14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慧律法师讲座

楞伽经(四)14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那么整句把它贯串一下:就是:妄想如果空无自性,而我们现在却硬要说缘起有实自性;这个是不合道理的,而外道二十五冥谛里面,执着、妄执着冥初无性,空无自性的那个“无性”,就是“无”的意思,不是“空无自性”,就是无的意思,而生出了诸法变有实自性,这个是讲不通的,冥初的无性而生出有诸法,有实自性,这个道理是讲不通的,又计着万法为从有种而生,或者是从无种而生,能生一切法,同样都不合道理,不合逻辑的。

【注释】“妄想若无性,而有缘起性”:妄想若无实自性,而言有缘起之实自性可得,即(这全是)不合道理的:以缘起为依妄想而生。“无性而有性”:然诸外道妄想计著依于冥初无性,而有诸法之实自性生起。“有性无性生”:“有性”,即(就是)有。“无性”,即(就是)无。谓,又计有性以及无性二种,为能生一切诸法。【义贯】“妄想若无”实自“性,而”言“有缘起”之实自“性”可得,即(是)违反道理的。然外道妄想计著,谓依于冥初之“无性,而有”诸法之自“性”生,及计“有性”及“无性”二种,为能“生”一切诸法。

【依因于妄想,而得彼缘起,相名常相随,而生诸妄想。究竟不成就,则度诸妄想,然后智清净,是名第一义。】

这个底下这一段,是接着于上面那一段,说:外道虽然依于有、无二性,能生一切诸法,但是事实不然,所以叫做“依因”,就是外道其实所依的因,还是来自于自心的妄想自性,都是猜测的,所以师父上次已经讲过了,不是上帝创造人类,而是人类的妄想创造出上帝,上一堂课已经讲了,说:外道虽然依于有、无二性能生一切万法,但是事实不然,外道其实所依的依因,所依的因,是来自那一颗自心深处的妄想自性,而不觉知,因而得,因而,“得”就是有,因而有彼缘起,怎么样?外道不了解相、名不可得,因此执着于名、相,假名、假相就常相随,如影随形,皆是虚妄,所以一个人最无聊的,就是用自己的角度去跟别人辩论。

所以你看,今天就很多的大学在举办辩论,但从佛的究竟义角度来讲的话,这些辩论都毫无意义,因为真正悟道的人,是享受这一份真空、真如,没有任何的语言,他已经离一切相,立一个语言,就错,立一个相,就错,那你看,要怎么说?怎么去辩呢?所以外道或者是学佛不够深的,这些名、这些假相常相随,如影随形,不知道这些所执着的东西,都是虚妄的东西,因此学佛不够深的人,就自以为是,就认为,你走错路了,他想改变你,我们了解至圆至顿最究竟真理的人,烦恼少了,也没有,那么也不会去执着这个东西,无所住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悟道的人,他生命真正的享受在哪里?开悟见性真正的享受是,每一分、每一秒都生活在,知足、安详、快乐当中,如果我们内心不知足、没有安详,幸福是无从建立的,不管你拥有多少的钱,那个钱会引起你的烦恼的,因此生命越平淡、生活越平淡的人,他就越接近真理,真理从平淡当中去体悟。

所以我们学佛的人一定要了解,不是说,我今天能够拥有什么东西,而是一定要理解,你要付出什么东西?一个人懂得牺牲,他才拥有享受,一个人占有,你就一定会苦恼,这个是永恒的真理,再讲一遍啊,这个世间你想要去占有,你就会苦不堪言,这个世间只有一种可以享受生命,就是牺牲,牺牲自我,你就可以享受那一份宁静,你什么都不贪着,快乐,从懂得分享开始,所以再好吃的东西,记得,要跟同学、好朋友分享,师父也是本着这个心,这佛法这么好,我跟我的有缘的徒弟,出家、在家分享,发大菩提心,分享佛陀的正法,我没有私心,我肯牺牲,那么我肯奉献,那我就享受这份牺牲跟奉献,福报就越来就越累积,虽然是这样子牺牲跟奉献,我们也不会着一个牺牲奉献之相,真心的付出是不会想要有所回馈的,要不然一切动念,它就会变成妄想,外道不懂得这个,着这个相、名常随,看这个经文,以不了此,而妄自生起种种的妄想。

所以师父重复地讲说,不是上帝创造人类,是人类的妄想创造了上帝,缘起跟妄想究竟两者不能成立,因为它空无自性,“不成就”就是不能成立,并不存在,并不存在妄想自性和缘起自性,并不存在,事实就是这样子,所以万法都要叫你体悟本心,真如本心,还有真如自性,而度诸妄想,“度”就是灭度,而度诸妄想,“度”就是灭度,而灭度种种的妄想,灭种种的妄想,“度诸妄想”当然就灭妄想了,然后智慧就清净,是名第一义。

整段把它贯串一下:说:外道虽然言,依于“有”、或者是“无”,二性能生一切诸法,但事实不然,这些外道所依的其实是,依于自心所现的一种妄想自性,而外道不知道那是一种妄想,而着于“有”跟“无”,因而就变成有彼缘起,而众生跟外道不了解,所有的缘起空无自性,因此就把名相、还有名言,常相随,如影随形,其实都是着一种虚妄,以不了此,以不了解相、名,都是如影随形的一种虚妄相,因为不了解这个,而妄自内心的深处,妄自生出种种的妄想,缘起跟妄想究竟两者是不能成立的,因为空无自性,妄想,空无自性,妄想跟缘起都是空无自性,“不成就”就是不能成立的,但是众生不了解,内心的妄想看到一些假相,就没有办法转妄为涅槃,则度诸妄想,那么如果了缘起、还有妄想都空无自性,就可以灭度这些妄想,然后,智慧就会清净,是名第一义心,这就是第一义心,第一义心就是灭掉缘起、还有妄想自性。

【注释】“依因于妄想,而得彼缘起”:外道虽言依于“有”“无”二性能生一切诸法;而其实则是依于妄想自性之因,而得彼缘起自性。亦即(也就是),一切皆依心妄有:依妄想,有缘起。“相名常相随,而生诸妄想”:而相与(跟)名二者常相随逐,如影随形,皆是虚妄;以不了此,而妄自生起诸妄想。“究竟不成就,则度诸妄想”:然穷究其妄源,则缘起与妄想两者实皆不得成就:就是并不存在,“不得成就”就是并不存在,以缘起依妄想,而妄想本身亦(也)空无自性,所依既然空无自性,则能依自然亦无自性。不成立就是“不成就”,即(就是)不成立。知是了知,则灭度一切妄想。“度”,就是灭也。“然后智清净,是名第一义”:然后便得回复圣智清净,是名为达第一义。

【义贯】诸法之生起,非依有无二性,而实为“依因于”无始之“妄想”自性,“而得”成就“彼缘起”诸法之性;而妄“相”与假“名”二者“常相”伴“随”,如影随形,皆是虚妄;众生以不了此,“而生”起“诸妄想”,然穷其底源,则妄想及缘起两皆“究竟不”得“成就”(成立),以缘起依妄想,而妄想本身亦(也)无自性,如是则能依所依皆无自性,故(所以)不成就。若能如是觉了,“则”可灭“度诸妄想,然后”便复得本具之圣“智清净,是名”为达圣谛“第一义”。

【妄想有十二,缘起有六种,自觉知尔焰,彼无有差别。五法为真实,自性有三种,修行分别此,不越于如如。】

这一段是说明妄想跟缘起本一如,五法、以及三自性,本来就是如如,所以由这一段你就知道,万法统统叫你回归自性,回归自性就是正法,就是真的懂得修行的核心价值,如果不懂得清净自性内如、外如,不了解如如不动的这一颗本心、本性,那么这个修行就很辛苦,看起来好像在修行,可是却重复的情绪,情绪化里面演不同的角度,在某一个时空,演另外一种情绪的角度,在某一个时空,又演另外一种情绪的角度,他只是演戏里面各种角度而已,他没有见到真正修学佛道生命的舞台,没有,他只是个演员,所以见到生命真正修行的舞台,必须要见真如自性,否则你在个别的时空里面,只是演一种平凡的一种脸,平凡的一种相。为什么?因为你有情绪,没有办法把情绪搞定,如何把这句佛号念得很稳?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修行需要一点时间,许多人放弃听经闻法,这是大错特错,这是自误、还误人的。但是因为也不是说,每一个众生都跟我们相应,有时候你想度众生为他好,他还排斥我们、诽谤我们。所以就要看着办了,要看情形了,当他没有体悟圣道的时候,不管你怎么讲,他就没有办法去理解的。

690页,妄想有十二,“十二”就是十二类别,前面讲过了,缘起有六种类别,前面已经讲过了,就是“六因”,“六因”前面也讲过了。那么“自觉”就是自觉圣智来观察,“知”就是知道妄想自性还有缘起的自性,怎么样?尔焰,“尔焰”就是所知障,统统被所知障障住了真理,障住了真如一相。

再讲一遍,“自觉”就是自觉圣智来观察、观照,“知”就是了悟,了悟了、知道了妄想自性于缘起自性都被尔焰,就是所知障,诸位,这个“所知障”的意思就是说,你后天学习了越多这些名相、种子,种种的学历,搞了越多,越难入道,因为你都是后天所学习的,不是本有的,把后天所知道的,所了解的这些知识,当做生命的依归,把本有的大般若智慧、妙性,完全发挥不出来,这个叫做“所知障”。“所知障”就是所知道的能知、还有所知,变成障住了真如究竟的圆满,因此不是书读得多的人就比较会修行,不是这样的,这跟学历无关的,因此必须要有宿世的善根,因此自觉圣智来看看,来了知妄想跟缘起自性都被所知障障住了,那么用一句现在的语言来讲的话,看什么就知道什么,知道什么就变成一种障碍,现在就是这样子了。看钱,钱障碍他的心,看名,名障碍他的心,看利,利障碍他的心,痴的话,也障碍他的心。财、色、名、食、睡,统统障碍他的心,为什么呢?能知、所知就绝对从来没有断除过,停不下来,所以众生命很辛苦的,忙啊,我们每天都活在重复而不知道,食、衣、住、行重复,早上起来上个厕所,刷牙、吃早餐、上班,中午也是一样,下午把该做的工作做完,对不对?下班照顾儿女,接下来看看电视、连续剧、偶像剧……,再来准备睡觉,都是这样,每天都这样子一直重复,凡夫每天都有事,而且是重复的事,什么是真正的凡夫?真的十足的凡夫?每天过重复的生活,而从来不觉悟。那么什么是圣人?在重复的生活里面,杀出一条超越的路,就是佛法。

其无有分别,彼无有分别。就是彼一切法其实本来就一如。本来就没有任何的分别,“五法”就是相、名、妄想、正智、如如,这个“五法”本来都是一真实之相,五法本皆为一真实,叫做“五法为真实”,这个“五法”就是相、名、妄想、正智、如如,本来都是一个真如实相的东西,“自性”就是三自性,遍计所执、依他起性、还有圆成实自性,三自性虽然有三种,所谓的缘起自性、妄想自性、圆成实自性,修真实之行,怎么样?以真智来分别,真智来照见、分别此,就是了知这个万法三自性的法,其实则知道一切不越于如如,第一个“如”是内如,这是从法身的角度来讲的话,第二个“如”是从相的角度来讲的话,我们涅槃从两个角度来说,从相的角度来讲,见到万法诸法空相,即见真如,就见到涅槃。那么法身本自不增不减,这是法身本自本心本如,所以涅槃从两个角度,这两个角度合而为一,其实就是涅槃,内如、外如,所以则知一切法不越于~,“内如”就是内心妄想空,外如则见万法空无自性,所以“内如”是指妄想空无自性,“外如”是指一切相空无自性,一切法空无自性,所以叫做“真如实相”,叫做“如如”。内如、还有外如,这个“内如”,从自性清净涅槃的法身的角度来谈,叫做“内如”,自心性的涅槃清净法身的角度。那么“外如”是从空相,空无自性的空相角度,来讲这个“涅槃”。那么如果见一切法不如有生有灭,那么是凡夫跟二乘,如果见一切法,怎么样?性、相一如,能、所一如,境、智一如,即入佛的第一义心。

再讲一遍,若见一切法性相一如,能、所一如,境智一如,即入佛的第一义心。妄想跟缘起本来就是一如,五法、三自性本来就是如如。整句贯串一下,说妄想有十二类生,缘起有六种类别,就是六因,前面讲的六因,那么自觉圣智,了知了妄想跟缘起都是被所知障所障住了,那么所知障所障住,就没有办法显露圆成实自性。彼一切皆本一如,本来就没有任何的差别,所以五法,相、名、妄想、正智、如如,本来都是一真实之相。三自性虽然有三种,所谓的缘起自性、妄想自性、圆成自性,修真实之行的人,以圆成实自性,以真如自性来观照,以真智来分别,了知一切法,怎么样?不越于如如,则知一切法不会超过内如、还有外如,其实都是涅槃。因此,我们用一句话,你要过快乐的日子,就在现前当下这一念妄想放下。你要过痛苦的日子,也在你这一份妄想,拼了老命要去执着。

所以在座诸位,如果超过五十岁的人,那么对这个世间的假相再继续执着,是就说不过去了,听经闻法超过二十年,十年、二十年的人,割舍不下、放舍不下,那么不应当这样子,你的身心都已经够成熟成长了,那么如果说五十岁以下的,那么还有一些狂妄,或者是无知,或者是因为无心,而造了杀、盗、淫,不知道的一个不小心的罪恶,可以好好地求忏悔,给自己一次转捩点的机会,为什么呢?法由心生,相还是由心生,法由心转,相还是由心所转,所以给自己一个机会,如果你还年轻,师父恭喜你,但是如果你超过五十岁了,再执着这些世间的假相,就说不过去,因为你没有时间了嘛,已经没有时间了,所以有时候,以前啊,我跟我妈妈在谈话的时候,就是说,有时候想到我爸爸那件事情,她就很难过,我就不晓得从哪里安慰起,虽然是说我是个法师,专门说法给人家听,妈妈也很认真念佛,每天念三万声佛,可是她那个相的东西,还是很难,很难,所以有时候很有无力感,众生当她执着,很执着某一种相的时候,所以我跟她讲两句话,谈不下去,我就不想跟她谈,浪费我的时间,我叫她放下,她会籍着理由来执着,我叫她放下,她一定会籍着理由来执着,这个没办法,没有交集,我的生命,师父只有一个,师父只有一个啊!要面对千千万万的网络,全世界的几亿的佛弟子,我们没有办法的,是没有办法的,你要放下,你不要执着,到最后说,换我放下,换你执着,没有办法,所以你看,那个执着有多困难的,是不是?

我妈妈七十几岁的时候,讲到这个相的东西,因为她没开悟,没见性,所以一讲,她就是在某一种角度、时空,所以每一个人都在输,输掉两个意,就是回忆、还有失意。一个人在痛苦的时候,就会失意,就会失意感。那么一个人影像,放不下影像,他就会有回忆,每一个人都会得到“两亿”,一个失意,一个回忆,就是割舍不下,割舍不下苦了谁?苦了自己,辛苦到自己。佛法你想想看,这么好的佛法,所以我把《楞严经》跟《楞伽经》讲完到一个段落,我就跟101室的人讲,会悟的,就会开悟。不会悟的,就放弃、放下。会悟的悟,会修行的就是修行,不会修行的,放弃、放下。因为我无能为力了。讲了这么多法,你一样,不放下,这个求师父也没有用的,所以我在批网络(回信)的时候,很多的网路(者),得到忧郁症、跳楼、自杀……,还有请师父救救他,有时候讲,无力感!这个世间太多人要救了,师父只有一个,那只有用光盘了,用书了,那我尽力而为。

【注释】“妄想有十二”:妄想虽有十二种之殊。“缘起有六种”:缘起亦有六种之别。此六种缘起有两种讲法:(一)为六尘,因为缘起诸法系由六尘境风所动而起。(二)为六因,即(也就是)前所说之当有因、相续因、相因、作因、显示因、待因六者。这个前都讲过了,因为一切缘生之法,不出此六因故。《楞伽经》当依此六因,不要依第一个,不要依第一个,就是六尘境界风所动,我认为在本经《楞伽经》来讲,是依六因,第二个才是正确的。“自觉知尔焰、彼无有差别”:然而若以自觉圣智观之,则知诸妄想相及缘起相,皆是被尔焰之所障碍,故(所以)有如是之诸多差别妄想现起,而其实彼等诸法皆无有差别,以皆如故。“尔焰”,即所知,或(就是)所知障。“五法为真实”:相、名、妄想、正智、如如等五法,本皆为一真实之相。“自性有三种”:自性虽有缘起、妄想、圆成三种之多。“修行分别此,不越于如如”:而修真实行者,以真智分别了知于此,则知一切皆不越于如如,皆在如如之中,亦即皆为真如实相。

【诠论】此二偈为颂妄想与缘起本一,五法及三性本如如也。【义贯】“妄想”虽“有十二”种之殊,而“缘起”亦“有六种”之别;然则若以“自觉”圣智观之,则“知”诸妄想相以及缘起相,皆是由于“尔焰”障遮隔了真如之一相,所现起之虚妄相(虚妄差别相),而其实“彼”等诸法皆本一如,“无有差别”。相、名、妄想、正智、如如等“五法”,亦本皆“为”一“真实”所现之相;而“自性”虽“有”缘起、妄想、圆成“三种”之多,然“修”真实“行”者,以真智“分别”了知“此”等诸法,则知一切皆“不越于如如”,如如就是内如、还有外如皆在如如之中,皆为真如实相。

【众相及缘起,彼名起妄想,彼诸妄想相,从彼缘起生。觉慧善观察,无缘无妄想,成已无有性,云何妄想觉?】

这众相如果你分别众相,以及分别缘起的种种的法,只要有分别心、执着的心,彼即名为起妄想,这个就叫做妄想,是故彼诸妄想之相,从彼缘起诸法而生,都是从彼诸法缘起而生,因为不了解缘起性、妄想性都是空无自性,接下来,觉慧善观察,如果以佛的自觉圣智慧,“觉”就是自觉,“慧”就是圣人的智慧,来善观察,怎么样?则了知本来一切万法,根本就无所谓的缘起,缘起空无自性,为什么?亦无妄想,那个妄想还是空无自性,那么现在就是你善不善用心呢?对不对?善于观察万法,于第一义谛而不动,善观察诸法相,于第一义谛而不动,所以成已无有性,就是圆成实自性,本身也是空无自性,无有自性。这句话重点在哪里?圆成实自性都是空无自性,那么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那就更不用讲了,哪里有什么自性可得?云何妄想觉?哪里有所谓的断除妄想后,妄想之后的觉悟呢?如果你说我断除了妄想,我觉悟了,那么就会产生能觉悟、还有所觉悟。因此五法、三自性,能觉悟、所觉悟,统统离,佛教就是这个,两个字,下的最深的,就是“无”,就是“离”。无一切相,离一切相,这两个字彻底地做,就是“真如知觉”。

贯串一下,如果分别众相以及缘起诸法,这个时候就叫做“起妄想”。种种的妄想,是故彼种种的妄想之相,都因为彼缘起诸法而生,依于彼缘起诸法而生,如果我们用自觉圣智,圣智慧来善于观察一切万法,了知一切法本来无所谓的缘起,也无所谓的妄想,都是如如,内如、外如,这个圆成实自性,本身就空无自性,何况依他、遍计所执?怎么会有所谓的断除妄想之后的觉悟呢?因为本来的自性清净心,就是本觉理体就会显露出来。断除妄想之后的“觉”,就会变成产生了有能觉、还有所觉之道,这不是本来的觉悟,本来的觉悟没有所谓的能觉、所觉,所以五法、三自性、能觉、所觉,统统空无自性,要离得彻底,真知之见,所以在修学佛法当中,你只要有一点点的妄想、执着、一点分别,那么就是对真如自性没有体会的人,所以当你起烦恼的时候,你就告诉自己,又染污了,现在这一念又起嗔恨心了,又来了一点灰尘,用扫地来比喻的话,当你动到执着,对某一件事很贪婪,或者是很愤怒的时候,你的内心又有灰尘了,那个本心,本净的心又迷失了,所以时时刻刻可以调服自我,离一切相,离一切法,无有少法可得。

【注释】“众相及缘起,彼名起妄想”:若分别众相及缘起诸法,彼即名为起妄想。“彼诸妄想相,从彼缘起生”:是故彼诸妄想相,皆从彼缘起诸法而生。“觉慧善观察,无缘无妄想”:若以自觉之圣智慧善观察,则了知本无缘起,亦无妄想。“缘”,就是缘起。“成已无有性,云何妄想觉?”:“成”,就是圆成实性。谓圆成本身已无有自性,更何况由圆成而起的依他、遍计会有自性可得?甚而更言有断除妄想后之觉悟?此即五法、三性、能觉所觉,悉皆离。【义贯】若分别“众相及缘起”诸法,“彼”即“名”为“起妄想”;动念即乖的意思,“动念”就是起妄想是故“彼诸妄想相”,皆为“从彼缘起”诸法而“生”。若以自“觉”之圣智“慧善观察”,则了知本“无缘”起,亦“无妄想”,了无一法可得。即使圆“成”实本身亦(也)“已无有”自“性”可得,更何况依他起性,以及遍计之性,会有自性可得?若如是一切皆无自性可得,“云何”而言实有断除“妄想”而得之“觉”哉?意思就是妄想本空,本觉就显现,不必断。

㊣【彼妄想自性,建立二自性,妄想种种现,清净圣境界。】

彼妄想自性,就会建立了二种自性,就是建立了依他起性还有遍计所执性,凡夫在迷的妄想,就有种种的妄想现所产生。“妄想种种现”是什么意思?就是凡夫在迷的时候,他就有种种的妄想,那么种种的妄想,就会妄现种种的相,这个就是依他起自性。清净圣境界,清净圣观察一切,怎么样?本为清净的圆成,这是圣智所自证的境界,清净,这是圣人观察一切,本来就是清净的圆成实自性。所以“圣境界”就是圣智所自证的境界。

【注释】“彼妄想自性,建立二自性”:以依彼妄想自性,而得建立依他起,及遍计所执二种自性。“妄想种种现”:若依凡夫在迷之妄想,则有种种妄相现起。此(这个)即(就)是依他起性。“清净圣境界”:若(如果)以圣智观察,则一切本为清净圆成之相,此即(这个是)圣智所自证之境界。

【义贯】以依“彼妄想自性”,故得“建立”依他起、及遍计所执“二”种“自性”。是故若依凡夫在迷之“妄想”,则有“种种”虚妄之相“现”起;若以圣智观察,则法法本自“清净”圆成,此(这个)即(就是)“圣”智所证之“境界”。所以在天台宗有一句话,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证悟到清净圆成实自性的人,这个世间就是圆满,在座诸位,在相上里面来讲,这个世间无论你怎么做,都不可能圆满,圆满要从清净自性来论断,也就是说,这个人对得起良心,对得起因果,证悟了毕竟空寂,他真正的开悟见性,这个人就拥有圆满的人生。诸位,在相里面来讲,是没有圆满的,不管你怎么做,统统不能,没有办法让人家满意。我们说台湾最近干枯了,没有下雨,你看,糟糕了,这个天公不作美,是不是?没有下雨是不是啊?没有水,干枯了,哎呀!缺水缺得很严重,听说高雄要从几月份开始限水,所以这几天,哇!下了二、三百公里,不晓得有没有下在水库里面,水太少的时候,我们怪天公,天空之神不公平。没有下雨的时候,怪!下太多水的时候,也怪!说好了啦,不要再下了,这个水太多了,淹死人了。

台湾那几句话讲的太棒了,做天公都无法公平了,何况说做人?嗯,讲得好!意思就是当上苍的这个天,虚空神怎么作都不公平了,何况人?做天公都无法公平了,何况做人!诶,这是小时候,我妈妈就这样跟我开示了,她也是可能有一点悟道,欸!这是从小的时候,我妈妈就跟我这样讲,连当虚空都不会公平,人怎么会有办法呢?是不是?以前的人认为下雨有雨神,所以这个世间怎么做,都没有办法达到圆满,那么因此如果你要求别人,来认同你的价值观,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你只能说活在这个世界上,百分之五十、六十、七十的人,来Support支持你,那算是很不错的人啊,真的很不错的人,真的。所以人应该懂得半部哲学,这个世间你只能拥有一半,白天、晚上一半,男人、女人一半,天跟地还是一半,初一十五各一半,初一没有月亮,十五圆满的月亮,也是一半,有天就有地,黑白各一半,来去各一半,增减各一半,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子,所以半部哲学,你这个世间拥有一半的相,那不错了,个法师来讲经说法,有一半的人支持你,这个法师说法已经算成功了,不要说百分之八成、九成的人,那不可能的事情。这个世间不被批评的人是蠢人,就是没有智慧的人,所以这个世间,要有被批评的人,就是有能力的人,有能力的人,因为他真的在做事,他一定会被批评,所以有能力的人,他一定会受批评,只有那个白痴,没有人要诽谤他,你曾经诽谤一个白痴吗?对不对?他的头脑已经有问题,你为什么要诽谤他?你更白痴喔?所以不被诽谤的人,是不会成就的,因此你必须把这个看成一种常态,所以佛教的生命观是不一样的,他有智慧能转动,它有弹性,什么事都碍不了他。

【妄想如画色,缘起计妄想,若异妄想者,则依外道论。】

这一段是指,依妄想而有缘起,后来则依缘起,而生种种的计著的妄想,说妄想就像画师那个画色,我们有青、黄、赤、白的颜色嘛,对不对?要上这个色彩嘛,大家都上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知道,上过水彩画,这水彩有好几种颜色泽,妄想就像画师里面的画色,他会运种种的观想,去分布种种的画色,令成一个画像,所以妄想就像画师所拥有的画的色泽材料,以这种材料就可以分布画色,令成一幅画。如果有名的画,像“蒙娜丽莎的微笑”,“蒙娜丽莎的微笑”说价值几亿喔,那个是意大利人,那么后来,那个丽莎是个富有的一位夫人,富有的人,那个叫做“丽莎”,那么这个富有的人画像,结果画的太美了,那个画师不忍心,不忍心拿给她,就自己留下来,那么后来在法国那幅画被偷了,那幅画是最小的,被偷了,结果是意大利人偷了,那意大利人说:我们意大利人画的啊,怎么会在你们法国的那个什么罗浮宫展现呢?就偷回去了,偷回去,然后法国就设计说:如果有人知道这幅画的人,我们给他几亿,然后这个偷画画的人,以为机会来了,全世界最笨的就是这个贼,全世界最笨的就是偷那个蒙娜丽莎的微笑的那个贼,有多少?那个钱?那个法国祭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嘛,能够找到这一幅画,我们给他多少钱,然后那个人就写了,我是意大利人,蒙娜丽莎的微笑这一幅是我们意大利人画的,所以我把它偷了,说我是爱国。那你要给几亿给我换,法国说:好。结果就出来了,就出现了,法国的警察立刻就逮捕。全世界最笨的就是这个贼,结果就逮到了,他们就逮到了,所以丽莎,那是一个夫人,就是一个富豪的夫人。

缘起计妄想,众生又依照这个缘起自性,生种种的计著这个妄想,那么若异妄想者,如果异于妄想只因,而有诸法生起,那么当然就是依于外道的邪因论,外道的邪因论,这一段是说,妄想就像画师的画色的材料,运想分布这个画色,能令成为画像,而众生又依缘起自性,而生种种的计著一种妄想。如果依于妄想,而能够得到清净自性的,而有缘起诸法生起,那么就是外道的无因论,就是邪因论了。

【注释】“妄想如画色,缘起计妄想”:此二句言依他起及遍计所执二性互起。谓妄想有如画师,运想分布画色,而成就画像。此(这个)即(就是)依妄想而成缘起诸相。第二句言:缘起之相成就后,复依彼缘起之相,而生种种计著之妄想,此即(这个是)依缘起复起妄想。申言之,譬如画师运想分布彩色,便是由妄想生缘起;画成之后,世人观之,或者爱或者是怖,种种分别,即(这个)是由缘起再生妄想。“若异妄想者,则依外道论”:若言异于妄想之因而有诸法生者,则是依止外道之邪因论。再以前面之譬喻而言:然而彩色乃是因画师运想而起,反过来,画师之运想却因彩色而彰显,若离此彩色与运想之外,而能有端严之画像可得者,未之有也。凡十法界诸缘起之相,皆依想心而有,若言异于此因而有诸法得成就者,即是外道之冥谛、胜性、时、方、微尘等能生万物之邪论。

【义贯】“妄想”有“如”画师,能运想分布“画色”,令成画像(由妄想生缘起),画成之后,众生复于此“缘起”之相,生种种“计”著之“妄想”(由缘起生妄想);“若”言“异”于“妄想”之因而有诸法生“者,则”为“依”止“外道”所计邪因能生之“论”。所以万法的生起,就是妄想,“若人欲了之,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所有的问题,都是我们内心妄想的问题,当你找到了,当你发现万法,天地万物所有的问题,都是你的妄想,那么你便找到了症结所在,万法所有的问题出在哪里?出在于疑惑的内心,疑惑的一种妄想,彷徨无助,所以佛陀的正法,会擦亮我们傍徨无助的眼神,我们的眼神彷徨无助,佛陀的正法会擦亮我们彷徨无助的眼神,不会有再彷徨,不会再犹豫,所以当师父听到这个佛陀的正法,就知道,这一辈子,当我当依佛陀的正法,过完我这一辈子。

接下来,695页。因为有能妄想的遍计所执性,怎么样?【妄想说所想,因见和合生,离二妄想者,如是则为成。】

能妄想,才说有所妄想的依他起性,所以重点还是能妄想,第一个“妄想”就是能妄想,“说”就是才说,“所想”就是所妄想,就是指依他起,有能妄想才说有所妄想的依他起性,简单讲,依他起性本来没有妄想,而是建立在能妄想的这一颗心,重点还是在自己那一颗妄想(心)。因见和合生,因为有能见、还有所见,二和合而生。由圣智慧所观察,离依他起性、还有遍计所执性,二妄想者,离依他起、遍计二妄想者。“如是”补两个字,“当下”则为成。“成”就是圆成实,也就是离妄既真,内如、外如。底下这一句是勉励大家,师父来告诉大家内心的话,一个真正入道、入心的佛弟子,是很能节制自己的三业的。身净、语净、还有意净,一个真正入道的佛弟子,真的法听得进去的佛弟子,是很能节制自己的三业,令得清净的,也就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到底,讲话绝对不会伤人,所以修学佛道,是把自己融入整个团体,而不是整个团体凸显你自己,这个就是真正体悟圣道的人。

我们看一下,这一段。【注释】“妄想说所想”:“妄想”,即(就是)能妄想,亦即(也就是)妄想自性(遍计自性);“所想”,就是所妄想,亦即(也就是)依他起性。谓以依能妄想之(的)遍计性,而说有所妄想之(的)依他起性。若了能妄想实无,犹如虚空华,则知亦无所妄想者;如是,能依既无,所依自然无寄。“因见和合生”:“见”,即(就是)能见与所见二者合言。谓因能见与所见二者和合一处而有依他、遍计及能想、所想等诸相生起。“能见”,即(就是)妄想自性;“所见”,即(就是)依他起性。“离二妄想者,如是则为成”:若离于依他起、以及遍计执二种妄想者,如是则当一体即是圆成实性,离妄即真。“二妄想”,即(就是)能妄想(遍计),以及所妄想(依他起)。

【义贯】以依能“妄想”之遍计所执性,而“说”有“所”妄“想”之依他起性,(若离妄想,则无依他之性——能想既亡,所想自寂),所以所有的问题来自于你那一颗无明妄想心,问题不在外面,所以师父在第一义谛里面讲,你的敌人在你内心的深处,那一颗执着、放不下的心,不在外面,你的敌人不在外面,在你内心执着的那一颗心灵的深处那一份执着,执着放不下,就是你真正的敌人,你的真正的敌人是自己,而不是外在,“因”能“见”与所见二者“和合”一处,而有遍计以及依他二性“生”起。若“离”依他与遍计(能、所)“二”种“妄想者,如是则”当体即“为”圆“成”实自性。

【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自觉圣智相,及一乘;若自觉圣智相及一乘,我及余菩萨,善自觉圣智相及一乘,不由于他,通达佛法。】

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说:世尊,惟愿为说自觉圣智究竟相,究竟的智慧,也就是毫无保留地,学佛要学到究竟,所以师父呢!把这个楞严、楞伽讲完,就是至圆至顿、最究竟的义理,统统发挥了,以及一乘,就是一佛乘的究竟的理,前面“自觉圣智”是“智”,那么“一乘”,一佛乘,这是“理”,以“智”通达其“理”,“理”不离于“智”,若自觉圣智的智慧,以及一乘法的道理,我及余菩萨,善自觉圣智相以及一乘,不由于他,不由于他法之所修证,就是完全一门独超,就是一佛乘,通达佛法,通达一切佛法。

【注释】“不由於他”:不由其他法门而修证,即因此一门而独超之义。【义贯】“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世尊“为”我等解“说自觉圣智”之行“相,以及”究竟“一乘”之行相;“若”世尊为我等说“自觉圣智”之行“相,以及”究竟“一乘”之行相,而令“我及”其“余”诸“菩萨,善”了知“自觉圣智”之行“相,以及”究竟“一乘”之行相,则能“不由于”其“他”法门之修证,以此一门独超,而“通达”一切“佛法”。这一句,就是禅宗所讲的,即心就是佛,为什么达摩大师来到汉地中土,带了这一本经典?要救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就是告诉你,自觉圣智,即心就是佛,佛不离心,心就是我们的佛,佛在哪里?佛又不在虚空,佛在哪里?佛在我们的心中,而这个心是涅槃妙性所显露出来的,佛从具体的角度来讲,事相的佛有种种的感应啊!十方三世一切佛,从事相来讲,这外在佛,从理上来讲的话,自性就是佛,开悟见性,本不生、本不灭的清净自性就是佛。佛不外的,但是在没有成就佛道以前,求佛加被我们,因此要自力、还要他力两种力道。

【诠论】此地,大慧是举究竟理与究竟智为问。自觉圣智即究竟智,而一佛乘即究竟理。因为前面佛在偈中作结论说:妄想清净,即(就)是圣智境界;大慧欲大众皆(都)能够升进于此境界,故有此问,然而此究竟理与(跟)究竟智,本是清净一心;心、佛、众生,于此各皆圆具。所以为什么说:心、佛、众生,法法平等?为什么?《华严经》也是这样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就是这个意思。若善此旨,则了一一法即(就)是心、即(就)是理、即(就)是智,为什么一一法就是心呢?因为心生则种种法生嘛!所以你不开悟的时候,用意识心,万法就生,说:心生则种咱法生嘛,心灭则种种法灭,真心不灭的,心灭则种种法灭,当然是指识心、意识心,所以了一一法皆是心,就是理、就是智,因而成就法身,不由他证。本自具足故。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菩萨摩诃萨独一静处,自觉观察,不由于他,离见妄想,上上升进,入如来地,是名自觉圣智相。】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就是好好地听,用真心来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说:唯然受教,佛告大慧,前圣“前圣”就是以前的佛,以前的佛。先佛所知,转相传授,为什么说“佛佛道同”呢?为什么说“道在屎尿中”呢?为什么佛佛道同?因为一切法空无自性,所以佛佛道同,完全相同。先佛后佛所讲的法,要是不同,那就问题很大,就不能成佛,所以只有众生,他才会争论的,入圣道的人,真正入究竟佛义的人,先佛所说、后佛所说的,完全都是一样的。有什么东西可以争论呢?所以“前圣”就是先佛,所知转相传授,妄想其实是空无自性,“妄想无性”的意思,这一句重点在哪里?重点意思就是说:本来就没有妄想,之所以有妄想,就是因为不知道它是妄想,就像无知的人,什么叫做“无知的人”?自己不知道自己有多无知,那个人就叫做“无知的人”,什么叫做妄想?就不知道起心,不知道动念,那个就叫做“妄想”,不知道它本身就是一种妄想,那个就叫做“妄想”。而妄想空无自性,“空无自性”意思就是,可以转动的,因为它不是实际上自性,妄想如果有实自性的话,你转不动的,所以妄想空无自性,你可以转过来,转识成智的,转妄想为真智的。

万法空无自性,就是能转动,叫做“无自性”,妄想要是有实自性的话,就没有一个人可以成佛了,所以说:诸法无性而说第一义谛,这个《华严经》也是这么说,说:诸法无性,即名诸法皆是第一义谛,相相本空,而说明一切法究竟平等。菩萨摩诃萨独一静处,为什么要独一静处?要重视事修,不能只有空谈理论,你还没有、功夫不到的时候,就说:哎呀!万法都是平等,就跑到歌厅、影厅,包括妓女户,包括这些风花雪月的一个场所,那不行,一个悟道的圣人,不但是事修,还得理证啊!要远离这些会受讥谤的,不能说在像夜上海那种生活,那种生活就是变成,到凌晨、晚上二点、三点才睡觉,睡白天的,在台湾也有一些这样,玩网路玩疯了,台湾有一个年轻人,上个月报导的,玩什么?玩这个网路,才几岁喔!玩这个网路,突然之间,死在网路里面,死在这个网路的店里面,死在里面。所以这个年轻人,现在不太爱惜自己,有一个十三岁的小男生,每天吃什么?吃炸鸡,每天吃炸鸡,汉堡、炸鸡,快餐的,一根菜、蔬菜都不吃,十三岁,得什么?得高血压,这样子,好笑吧?十三岁就得高血压,所以现在的孩子啊!也少有善根,也不太好教,不太好教。这菩萨摩诃萨独一静处,为什么要这样?要做模范啊!要重视事修,方便照心,方便降伏自我,自觉观察,不由于他,“不由于他”意思就是:菩萨摩诃萨都能够离于能见、还有所见的妄想。

诸位!有能见存在,就是有妄想,有所见的东西,就是有妄想。所以我们就知道,这些万象所存在的,其实都是我们的妄想去认同它,去肯定它,有的人讲说:那你的意思就是:不要活了,不要过日子了,佛陀讲的,万法非有相、非无相,万法你讲它有相,是不对,非无相,非无缘起之相,你讲无有缘起之相,那就变成断灭相,你一样要过日子所以佛法就是既现实又超越,既超越又现实,佛法非有相,非无相,非有相,因为万法都空无自性,所以它不是有真实相,非无相,非无缘起之相,你一样要过日子,礼貌不可免,对不对?你说一个佛弟子可以邋邋遢遢吗?佛弟子可以披头散发吗?佛弟子可以让自己身体,觉得变成有味道、臭臭的,不洗澡啊!然后披头散发、不修边幅,而说自己是洒脱吗?不可以把习气当成洒脱啊!也不可以把自己的缺点当作是自在,都不在意别人的看法,那是不行的,佛法不离于世间,该怎么做、该有的礼貌,统统要,而内心的确是超越,而内心超越,你一定要过在现实的生活里面,也一定要在某一种场所,一定要真正的有礼貌。

你看,有时候你看,我们到这个国际机场,International Airport看看,那个美国人,有一次我看那个美国人到机场,还穿什么?穿短裤,穿着简简单单的T恤,然后穿什么?拖鞋,这是我们第一次看过的,美国人真的够洒脱的,这是国际机场,应当有一个门面,一个礼数,可是美国人不在意这个,连在飞机上讲了话,叽哩咕噜、叽哩咕噜,哎呀!很吵,很吵。有的确实是不太有礼貌,真的,有时候,有一次,有一个人身体不太洗澡,然后嘴巴也很臭,然后跟我讲话,也不晓得到底是欣赏还是什么,靠得很近,就是说:很近啊!几乎没距离,那个男众啊!请问师父!您有什么开示的吗?靠得很近,几乎快接吻到了,他说:师父!您有什么要开示的吗?我就跟他讲,你的嘴巴好臭喔!师父!您有没有什么要开示的?嗯!回去洗个澡、听听法,我是要请示佛法,洗澡就是佛法啊!嗯!后来他想说,嗯!看到师父说:世法、出世法,本来无二法,哇!第二次来,哇!就洗过澡了,穿得非常整洁,我说:对嘛!就是这样子嘛!佛法不可以离开相的东西嘛!要不然,佛为什么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对不对?佛一辈子就是我们的模范嘛!佛为什么要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哪一个人放得邋邋遢遢的?应该用一点漱口水嘛!Day abd night那一种漱口水,是不是?你知道吗?诸位啊!漱口水有什么好用的?知道吗?你如果在郊外被蛇咬到的时候,那个蛇咬到,它不放,它会不放喔!你要用什么东西,那个蛇一定放掉?打它没有用喔!那个蛇咬住,我告诉你,就是用漱口水,漱口水立刻喷下去,那个蛇立刻嘴巴就张开,它没有办法适应这种味道,没办法。这个就是一种求生的(方法),不过用你的口水没有用的。

接下来,离能见、所见的妄想,上上升进,入如来地,就大悟见性的人,入第一义谛大空,也就是入万人之中,如入无人之地,何以故?菩萨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有的万人当中,他就是无相嘛!所以大悟见性啊!入万人之中,如入无人之境。入如来地,是名自觉圣智相。

【注释】“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以“妄想无性”而答自觉圣智相的原因是:因为妄心无处即(就是)是菩提,所以,“无处”就是无性,妄心,其实是空无自性,这个叫做“觅心了不可得”,二祖去见初祖的时候,达摩大师,就说:我心不安,请为我安心,达摩大师来:将心来,安汝心,把你的心拿出来,我把你的心安,然后二祖就说:觅心不可得,找来找去,实在是找不到,觅心了不可得,意思就是说:妄想心怎么找都找不到,达摩大师就跟他讲:与汝安心竟,我把你的心安好了。诸位!所以没有妄心,就一切都好,你的心,就是真心,就是什么统统好,你的心就安住了,但是你着一个“真”,这个就是妄,生死涅槃,本来平等——先圣所传授者,只是这个究竟之理。此理为佛佛相传,祖祖相承,所以说“转相传授”。所以师父一直重复讲,“禅”是整个佛教的灵魂,你一定要记住这一句话,“禅”就是佛的心,佛的心就是整部佛教的灵魂。禅的心不了解,念佛妄想一样很多,“前圣”,即(就是)先佛。

“独一静处,自觉观察”:独一静处,自觉观察,这一点在问题出在哪里?这在强调什么?强调“事修”,一个人不能空谈理论,要实际地去做,所以“独一静处,自觉观察”,不能说:我已经悟道了,我可以让你随随便便,行为举止怪异,行为举止放荡不羁,把习气当作解脱,把错误当作是高超,一切无知当作自觉圣智,那糟糕了,修行最怕的就是这种,把鸡毛当令箭,独一静处,自觉观察,然而妄想原无而须断,非徒口说妄想无性,便可证真;你看看,所以要重视事修,所以修行是点滴功夫,所以须独一静处,修行就是事修,就是真正地下功夫,所以一个人,在这里就知道,他不能空谈理论的,佛法很好,可是你不去做,用不出来,那等于没有佛法一样,等于没有听。以自觉智,观察妄无自性。贵乎自一心默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佛法说不得,言不得、也道不得,非从先圣得来。《法华经》云(这么说):“知法常无性,是故说一乘”。

“一乘”就是一佛乘,诸位!这一句话在强调什么?知法常无性,“常无性”是什么意思?“常无性”就是本不生、本不灭,“常无自性”就是本来就空,“无性”就是空性,知道万法常常与空性相应的人,能入一佛乘,也简单讲:证得空性的人,就能够入佛的境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你彻底放下对假相上的执着,不贪婪,不起嗔恨心,那个就能入一佛乘,而且是当下。《华严经》云(这么说):“诸法无性,即第一义”。所以这一句话意思就是:要了悟第一义谛的真心,真空的真心,你一定要了悟诸法空无自性的道理,本经言妄想无性即(就是)自觉圣智,妄想无性,就是妄想本来空的意思。故知道无性之旨,乃是圆顿教中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显说。其他如六祖说:“不断百思想”,以及二祖说:“觅心了不可得”,皆(都)是证得无性之(的)宗旨。“离见妄想”:“见”,即(就是)能见所见。离于能见所见之妄想,亦即(也就是)离于能所之妄想。

【义贯】“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自觉圣智之行相者,乃“前圣所”自证“知”、“转相传授”深密之法,其要旨为:“妄想无性”。意思就是,万法空无自性,一切法无我,你就抓到了整部三藏十二部经典的大纲,(未完)

慧律法师《楞伽经一二目录》01-76(未完)

楞伽经 77:你若动到“我很有修行”的念头便落入我见,就变成凡夫

楞伽经 78:如果你通达无我的道理就不会有什么动怒,反而很同情他

楞伽经 79:佛道就是忍辱的功夫,忍不下来就落入生灭,忍得下就见到清净自性

楞伽经80:因跟缘跟果没有死板的界限,有角度互换的时候,我们不是永远的主人

楞伽经81:别人演哪一出戏你管不着,重点在我们自己有没有妄想心

楞伽经82:同性恋会障道,其角度跟男女是一样的,佛的律学里是不允许的

楞伽经83:禁语就是叫你体悟法界性本来没有任何的言语。而散心杂话、信施难消

楞伽经84:大梦谁先觉,众生不能脱离生死就是忆念不舍爱恋假相

楞伽经85:看得破还是看不破,其关键只在你自心取著与不取著而已

楞伽经86:不是叫你去改变外在的增减,而是要注意你的内心,

楞伽经87:一个真的对法上契入的人对相的东西会没有兴趣

楞伽经88:能初发心不退者,成佛足足有余;

楞伽经89:无明跟业力把我们雕刻出来生生世世不同的面貌和业力

楞伽经90:心性没有任何增减,吃亏就不会觉得吃亏,占便宜是在造业而已

楞伽经91:初地乃至十地菩萨都得依佛的神力加持方得成就

楞伽经92:众生的思想是直线型的,没有三位一体的角度来看待一件事情

楞伽经 93:佛的戒律比丘尼是不可以剃度比丘男众的,这规矩在末法时期乱了套

楞伽经 94:想要走一条平坦的路,先摆平自我,摆平内心里面的妄想

楞伽经 95:一个人要控制妄想的难度就如同在牛角的角尖要安放一粒豆子般

楞伽经 96: 重点在自心自了,所有三藏十二部及所有善知识的说法统统是方便

楞伽经 97:跑到世界各地,所有的东西都没有办法离开《楞伽经》的思想

楞伽经 98:布施了金钱只能用一辈子,布施功德法财是用无量世

楞伽经 99:世间人有疑理、疑法、疑师三种疑心,这个永远没办法修行

楞伽经100:你在任何的修行状态统统不要去否定别人,重点是心没有那个量

楞伽经101:好辩论的人,就是心中有那个量存在,赢输就是心中的量

楞伽经102:当一个人没有任何妄想的时候,他就没有这个数量的观念

楞伽经103:没有第八意识就没有前面七识,如第六意识不起,那第七意识就停止

楞伽经104:众生一陷入这个情执困境,就没有办法自拔,绝对跳脱不出来

楞伽经105:世间法:一般女人拼不过漂亮女人,漂亮女人拼不过命中注定女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