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法明门论表解11:每一件事情处理都必需与空相应,所到之处都是用空观就解脱

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短视频目录(2019.06.01)

近期的目录链接(2019.06.15)

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全)

慧律法师《唯识简介》全

慧律法师楞伽经(全)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1-70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全 )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全)


百法明门论表解11

百法明门论表解11

慧律法师主讲

1991525

高雄文殊讲堂

好了!后来,就学净土的:念佛,净土念佛就亲近过几个高僧大德,煮云法师他就教人家:大声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到后来无力,无力,跟着忏公,忏公念佛要绵绵密密的,绵绵密密的,要慢,南无阿弥陀佛……念到第五个字睡着了,太慢了,这样太慢,去李炳南老居士那边也学了一些佛法,这个似乎也有得力,但是,就是一直找不到什么是本来的东西,我那个时候内心里面就想,在这个世界上,这个佛法里面,一定有一种东西可以让我单刀直入,于一觉观还得本心,本来的东西这个……好像都找不到本来的东西。

后来,在三十三岁的那一年,阅读《六祖坛经》,因为,我在经教上已经下了十几年的时间了,一直认为这个天台、华严、净土、律宗都有它的优点,但是,我最大得力的地方,那就是禅,就是阅读《六祖坛经》,那种单刀直入,那种没有繁琐的一句话:若欲成佛,即需离相,就一句话,如果,你要成佛,就一句话:离相,禅宗用最少、最少的字,然后,你就很容易就解决,菩提即烦恼,烦恼就是即菩提。然后,在《大珠和尚》里面讲:二性空即是如来本——即是本来面目,二性空;善性、恶性,空,对立的,对、错这二性:两个性,就看这个禅的思想,才这个定,才发现说,噢!人家原来这个祖师大德,他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就没有的东西,然后,就知道原来什么是不生,什么是不灭,什么是二性空,然后啊,什么叫做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噢!就开始对这个《金刚经》禅的思想,发生了最大的力量。

所以,后来我发现一句话,说:禅就是佛的心,佛的心就是禅,到三十三岁的时候,真正地体悟到,才知道,噢!原来明心见性这么简单,并不困难。十多年一直在碰撞、一直在找,到山上啊找善知识啊,寻求,就是怎么样也找不到东西,好像能够得到东西,好像也不能,比如说,我念佛,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一念,就被牵走了,念一念、念一念,这个阿弥陀佛就被牵走了。所以,这是我个人的根器,还是禅的力量大,最大的,因为它空一切法,空一切法。

所以,当我在呕吐的时候,我的本心并没有改变,以前在呕吐的时候,我感受不出那个清净的本性叫做什么,现在知道了,噢!原来不生不灭的本性,这跟呕吐扯不上关系,你吐,吐你的,然后,咦!也很清楚的,就是这种东西,本来的面目就是这么样子,无所住、无所执著,你怎么呕吐,它还是清清净净的东西,才发现业报,烦恼当下就是菩提的东西,所以,如果你要修定,我们会讲的,所以,我们这个《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完了就讲《普贤行愿品》,这是修养的圣经啊,不研究《普贤行愿品》的人,今生今世的修养不会很好的啦,不会很好的啦,动不动就跟人家吵架,动不动就讲人家坏话,人家劝告他,他就:多话!就会这样子,你看看《普贤行愿品》,那种修养,你惭愧死了,你惭愧,真的,你一天到晚都是在造业,人家纠正你,你还有问题的,所以说,你看《普贤行愿品》就知道,那种人类的修养跟菩萨是不能比的。

再来,我们就要开始讲《金刚经》的思想,再来,要讲《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再来,就是要讲《六祖坛经》,再来,就尽可能来讲,《永嘉禅宗证道歌(永嘉真觉大师证道歌)》那个注解,这个禅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东西,一句话里面让你得到真正本来的面目。我以前修过天台,怎么样下手就……能观、所观,那谁来观这个能观呢,我能观境,所观的心,那谁来观这个能呢,境界是被心所观,那么这个心还不是一样,还是有能、所啊,那么一直推论下去,那一是数目的开始,我的心是能观,那么这个境界所空,那个心呢?那个心怎么办呢?令心空,令心怎么空呢?我这个心观照这个境,这个境可以叫它空,这个能观的心怎么办?也叫它空,那么你没有理由叫它空啊.

所以,要先找到那个什么叫做不来,本来不来,也什么叫做不去的东西,你根本就不必设立一个能观心,一个所观境,当体即空的东西,诸法不相到,当体即空,当下就是解脱的东西,噢!你就会发现这个本来的东西,根本就不隔一丝一毫,但是,我们拼命在寻找,追寻这个修行,追寻到最后,你原来发现没有什么可以追寻的。所以,不脱对治法是生死业呀,不脱对治法是生死业,你不摆脱怎么样去对治它,那个对治的东西就是生死的东西,你才会发现说这个禅,这个本性的东西,是重要到什么……它可以让你一刹那之间,进入这个法身的境界,这个悟,不懂也不行,谈到这个定,师父就告诉你啊。

定有七名表

佛法所谓解脱,即为静止散乱心品,以达到断惑证真之谓。故定为修道不可或缺之方法,为三学六度之枢要。有种种名相,吾人当顾名恩义,依义修持也。

【佛法所谓的解脱,即为静止散乱心品,】这个静止,静止,使我们的心散乱,心停止,【以达到断惑证真之谓。】断这个惑就是无明,惑就是烦恼的别名,证真就是本来的面目,【故定为修道不可或缺之方法,为三学】就是戒、定、慧,【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之枢要。有种种的名相,吾人当顾名思义,依义修持也。】我们应当顾名思义,按照这个道理来修行。

左边这个有七个:【⑴三摩四多】三摩四多:【等引】,等引,什么叫等引?【引者引发,等者指身心平等安静状态言。】使你的身、心平等安静的状态来说的,这个要有一点功夫,那么就是必需在悟里面下手才有办法,悟,比如说,我以前,我以前听到人家讲我好,我也许会很高兴,那么听到人家诽谤我,无中生有的伤害我,或者是讲一句话,说这种人也会讲这种话,我会很生气地去问候他,问候他:兴师问罪。我现在就不一样,我现在,现在就不一样了,诸法不相到,当处解脱,你怎么讲都没有关系,问题是我个人,我常常告诉我自己,如果,我现在没有一点定力,那我临命终怎么办呢?所以,现在再大的侮辱,你怎么样子的在后面……你讲什么那是你个人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好像一刹那之间,就得到了很大、很大的安详,很大的安详。

所以,讲来讲去还是自己的问题,自己的问题,平常的凡夫是受不了别人无中生有的诽谤,无中生有的攻击,他是绝对受不了的,不过,一个修行人能够在这个地方好好地下手,好好地观照无生,观照无生去觉悟那种不执著的清净的本来面目,告诉诸位同学!这才是真的下手的地方,否则的话,你会用情绪化累积的修行,如是之人,累劫不能见性,也没有办法超越。所以,我现在发现一个秘密,那就是无生就是修行的根本,无生是修行的根本,碰到一切法,本来就无生,碰到一切法,本来就无生,该处理的处理,但是,每一件事情处理都必需与空相应,观空当处就解脱,当处就解脱,你所到之处,你都是用空观,因为为什么?因为它是缘起,它本来就没有的东西,你硬要安上名词,那你就会烦恼,你就是对立、你就是落入两边的东西,你并不需要费吹灰之力,有一天,你就会跟师父讲的一样,噢!噢!原来明心见性这么简单,本来就是很简单的东西,你就会把它变得很复杂。

所以,如果你内心里面,内心里面还无法解脱。师父告诉你,你把复杂的东西单纯化,你把单纯的东西无生化,就两个步骤而已。你说:唉呀!这么多事情,不要管它,单纯化,往好的一方面去想,把一切复杂的事情单纯化,把单纯的东西无生化,就解决了。就这么简单,就会回归到你本来的东西。但是,要有环境,要有环境,要有环境的意思就是说你要有善知识,然后,一个道场,道场,你去外面,那我就不晓得了。所以,需要一个道场,慢慢地引发你那种身、心平等。那么,因此,你内心里面观照自己,当你这颗心,安详的心态失去的时候,你就内心里面告诉自己,这不是我们本来的面目,本来的面目是欢喜无量,是慈悲无量,破除一切的执著,那个就是自性,就是本来的东西,这个本来的东西就是见性成佛最大的动力,否则的话,没有办法。

【⑵三摩地——】叫做【等持——亦云三昧。平等持心,使心转为一境。】为什么叫做心转为一境呢?就是身、心、境界统统一如,一境就是如,如就是空的意思,不动的意思,不动的意思,所以,修禅的人要具足慈悲心,他看到无知的众生,他一样怜愍他,怜愍他,当你发现这个本来的面目,你那种喜悦,你是无法形容的,不管你看什么电影,跳什么舞,吃什么东西,都不可能得到你那个本心,本来的面目,那种乐、那种欢喜,是无法形容的,无法形容的。

再来,【⑶三摩钵底——等至——依诸定力,能(至)身心安定境界“等”。】按照种种的定力,定力就是由能舍,由能够悟、由无生,尤其是无生的力量,本来无生,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就无生,本来不生当然就不灭,既然不生不灭就没有所谓的得失,就空一切法,一切法了不可得,如水中月,如风中尘,渺茫不可知,所以,知道知幻即离,离即是菩提,知幻即离,这个《圆觉经》讲的,知幻即离,你知道这个世间是虚幻的,你就要离开,离开它,知幻即离,离就是菩提,能离就是菩提,既然你知道这个虚幻的世间你还不离,那你说你要等到什么时候你才要修行,知幻即离,离这个就是菩提,我们就是不肯,不肯,所以说,结婚的人不好修行就是这样,为什么?他知幻,知幻,知道这个虚幻的东西,可是,老婆睡在旁边,那老婆很漂亮啊,对不对?睡到半夜就会毛手毛脚的呀,他知道幻,他知道这个是虚妄的,老婆太漂亮了,没有办法控制不住,或者是先生长得太好看了,老公!念佛!他说:你有没有念大悲咒?有啊!可是大悲咒的力量还不比这个力量大,没办法,克服不了,是不是?这个就是在家结婚不好修行的原因。他这个境一直起来、境一直起来,重复一直起来,对不对?

所以,你不修到这个境一如的话,那能舍,不是菩萨有跟没有,对他没有关系,《维摩诘经》里面讲的,不二法门,不二法门,菩提烦恼,这个圣者也没有菩提,也没有烦恼,佛道尚不可得,何况什么烦恼,成佛尚不可得,何况什么烦恼,菩提涅槃等同空性,所以,他有老婆跟没有老婆都一样的,没有作用的,没有作用的,是不是?他一样结婚生儿育女,可是,他是佛嘛!因此,不二法门,不二法门就是无生。

再来,叫做【⑷驮那演那——】驮那演那就是【静虑——亦云禅那、禅。寂静(止)审虑(观)故名。】能够寂静、审虑,止:停止一切烦恼,观照就是慧。

再来,就【⑸质多翡伽阿羯罗多——心一境性】心统一,这个境也是一如,【——使心止于一境之状态,定之自性也。】定的意思就是使身心,使这个心定在一个境界,定在一个境界。

【⑹奢摩多——止——令心寂止一处故。】这个令心寂止一处故,当你悟到这个自性清净心的时候,你再念《般若心经》,你那个感触又不一样,完全不一样,像我现在在念佛的时候,我念南无阿弥陀佛,当我用功的时候没有妄想,那么我不晓得妄想是什么,我在念佛的时候,因为,我也知道五蕴彻底的空,色、受、想、行、识,因为你动念就不对的东西,动念就不对的东西,所以,你要用什么心来念佛,你一直舍、一直舍,舍到后来,咦!……这个佛号就自然的显现出来,而你就无所执著于五蕴法,五蕴法里面当体即空,空性里面去发挥,那种佛号出来,哇!那真是不可思议的安详,我现在念佛,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跟十年前念佛,那是截然不同,十年前是拼命地一直念佛,一直想要压制那个妄想,那么我现在念佛,不要压制那个妄想,想要让它妄想都很难,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为什么?

因为你知道悟到五蕴真的彻底空性的时候,那你想要动一个念头,去把它打妄想都很难,都会很难,为什么?因为,本来就没有的东西,你所有的思想,都是对立的东西,你所有的思想,都是落入知见,你所有的思想,都是我执的产物,你所有的思想,都是你记忆的影像,你没有一件事情,没有一种东西,是你真正本来的东西,那么当你得到你的本来的东西,你就可以舍掉这五蕴法,那当然你所拥有的,那就是你清净心,清净心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以清净心念佛,你想要动一个妄想去克制这个妄念也不必,因为,本来就没有,也不必克制,也没有能,也没有所,等到空一切法的时候,那个安详显现出南无阿弥陀佛,那一句佛号,就是你的法身全体,通达法界无碍的东西:本来面目,讲了这么多,禅的思想就是告诉你,这个是世界上最重要,整个佛法的重心点。

所以说,在这个《六祖坛经》里面讲,是不是?法华千句,曹溪一句亡——《法华经》讲了千万句,实相、无相、无不相,《法华经》讲了二十八品,多少?诵法华千部,曹溪一句亡,曹溪是什么?曹溪就是六祖的道场,一句就解决了《法华经》一切。诵法华千部,曹溪一句亡,六祖大师一句就解决了,就解决了。听师父讲,好像很好,也很快,很快,你不悟,我也没有办法。所以,有人问说:师父!什么叫明心见性?我的东西怎么拿给你,你叫我怎么讲,从何讲起,动念即乖啊,开口便叛呀:开口就离了,是不是?动念即乖啊,你叫我怎么讲呢?讲也是方便讲啊。所以,唯证相应,除了你证到自己本来的面目,要不然,你怎么讲也不对,怎么讲也不对,所以,悟到本性的人,怎么讲怎么对,不悟到本性的人都是用猜测的,嗯!大概这样子,嗯!明心见性大概这样子,有一个大概,那就完了,明心见性是决定境的东西,一点都不会含糊的。

Dristabharmasukhavihara——现法乐住——四禅根本定,】四禅根本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根本定,【住于现前之法乐,】现前的法乐,初禅、二禅、三禅……它有这个根本定,根本定就是修十善业,不去造业,然后,修你的心叫本定,四禅就是伏惑,暂时使你的第六意识不起现行,安住于现前的法乐,但是,不是断,定只能伏,没有办法,慧才能断,慧才能断惑,所以,只有打坐的人,不修佛教正规的正当的智慧:正确的慧,就是知见不正,那么也是一个外道定;邪定,所以,定是伏贼,那么,慧是杀贼,只有大智慧的人,其实啊,我认为这个定、慧,就像六祖,他哪里有什么修戒、持戒,才能修定、才能修慧,这是指这个钝根的人,持戒、生定、开智慧,你定,一定开智慧,这没有错,这是一个过程,那么要先持戒,如果是上根利智的,像六祖那一种的,闻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么无所住,而生其心,空一切法,那就是本来的戒、定、慧,其实戒、定、慧,怎么可以分开,本来就不可以分开的,本来就不可以分开的嘛。【为定果之名。】

五、慧

36页。五、“慧”心所,慧心所。于所观境、拣择为性。拣择——于所观境简别选择得失、邪正等。【于所观境、拣择为性。】拣择就是有选择的能力,什么是正的,什么是邪的,什么是得,什么是失。所以,【拣择——】就是【于所观境简别选择】,这个叫做拣择,这个拣择也就是选择,简别选择【得失、邪正等。】

用智慧去判断,比如说,你是恶慧的话,或者是善慧就不一样了。【慧:①】你用【恶】的智慧,【推求之用猛利,颠倒而拣择。即烦恼心所中之恶见。】这个恶见啊,比如说,你这个错误的见地,错误的见地。比如说,有一个外道的,有一个外道的,佛教叫人家要修学五戒嘛,要修学五戒嘛,这个外道的,自己称为是什么诸佛之佛啦,这个是最伟大的,佛中之佛,人家持五戒真的不喝酒,不喝酒,然后,他就皈依他的人,要喝酒,为什么要喝酒?破相,要破相,叫你破相叫做喝酒,拼命叫你喝酒:要破相,是不是?所以,这个就恶见,恶见,烦恼心所中的恶见,推求之用猛利就是强烈,非常地强烈颠倒,而拣则颠倒,明明这是坏的、不正确的,他就说这是究竟的法,还没有到功夫,功夫还没有到家,然后,他就会说:嗯!这个没差别,没差别!境界现前到歌厅、舞厅,随随便便地乱来,他就说这个叫做破除执著,恶见。

【②善——推求之用轻稳,】轻稳就是温和的态度,用这个温和的态度,善是最温和的啦,是不是?恶是猛利,所以,轻稳就是很温和,【正当而拣择。即正见、正慧。】正见:知见正确,正确的智慧,

【正慧:闻慧、思慧、修慧。】三慧。

【㈠闻慧——聆听经教而发之慧。】比如说,大家虽然比较辛苦一点,重复的来听经,听经教以后,你们学习慢慢地能够放下,对金钱、对感情、对这个世间也就无所执著,慢慢也就能够放得下。

【㈡】思就【思慧——思惟义理】,师父教完了,回去好好地想,想一想,是不是很正确、很有道理,发现他是对的,那么你就坚持下去,因为思惟而得到利益,【而发之慧。】

再来,【㈢修慧】,修,因为【——修定而发之慧(般若)。】其实,这是方便讲,其实般若哪里可以修?般若怎么能修?般若是无作法,般若是用悟的,怎么用修的呢?你用修的,是有造作的,方便讲闻、思、修,方便讲闻、思、修,般若不能用修的,你般若愈修,你就愈离了,若有人得般若,即是非般若,是不是?般若德,般若不说缘修,如果,真正得到般若的思想他怎么能讲修,是不是?悟到平等的东西,悟到超越的思想,不能讲修的,本来就没有的东西,你用修,修什么东西,你愈修,就愈离了。所以,这个闻、思、修,是方便讲,真正本来的东西不是用修的,那是用悟的,悟的。

好!这个【慧:体同——用;智:】跟慧,【体】是【同——用。】用是不一样的,是不是?

【⑴拣择——】这个慧的拣择,【初——】比较【宽。】你要选择是善是恶、是邪是正、是得是失,这就比较宽。

【⑵印可——后——狭。】为什么印可后狭?因为觉悟才有啊,你要悟道才有慧,能者方有,有能力的人才有大智慧,没有能力的人,你是不开大智慧的,不开大智慧的。那么,开大智慧的人恢复本来的面目,那你就知道什么叫做大慈,什么叫做大悲,什么叫做大悲?所以,我以前刚刚出家的时候啊,我就发一个愿:以后跟我剃度出家的徒弟,不可以让他太舒服,后来,慢慢、慢慢看到这个《大智度论》,看到这个《华严经》、《楞严经》,看到这个菩萨的修行,噢!原来不是说你师父严格,徒弟就会听你的,你要让他心服口服,你必需要用德去感化他,用耐性去感化他,徒弟大声,师父就要小声,师父就要小声,慢慢地,然后,用德去感化这个徒弟,要给他时间,因为,他们发一个心来出家很不容易,他要转凡成圣,完全需要看师父的,要转凡成圣,那是需要耐性,也需要慈悲。

所以,我尽量不责备我的徒弟,我尽量责备我自己,徒弟不好,可能我表现得不好,徒弟不好,干脆我自己去跪香好了,我干脆自己去跪香,跪到他改过为止,是不是?徒弟要走,那干脆我去跪好了,求你不要走好了,去跪,以后走一个,自己跑到佛前去跪好了,我的表现不好,所以,徒弟要走,惩罚自己,跪到他回来为止,不过,我也会跑去吃饭的,你放心,咦!我发现这个空性里面,充满着安详,充满着慈悲、耐性,所以说,一个伟大的师父,他不会斤斤计较,跟徒弟斤斤计较他的缺点的,他会很同情徒弟的,因为,他们刚初学、刚出家,很多地方都不能发挥起来,他犯错,师父一定会宽恕他的,但是,不能因为宽恕,长远的宽恕他,而让他一直继续犯错下去,不可以的,宽恕是引导,不是纵容,要记住!所以,徒弟自己要有惭有愧,徒弟不要:反正我犯错了,师父一定会原谅我。无惭无愧,原谅你,你还自己不觉悟,那就无惭无愧,是不是?

所以说,你有智慧的人,处理事情那就不一样了,所以,在几年前,十年前跟我今天的思想,完全不一样,完全不一样,是不是?所以,我以前的个性,看到这个不合我的意思,就是对立的东西,以前,我在雷音寺当住持的时候,我生气起来,不是你走,就是我走,真的喔,我讲了那句话。因为,有一次,有一个法师,他说:我们这里没有打坐的椅子,要做这个禅坐的椅子。我说:好!那你来负责。结果,这个法师他不负责任,他认为要找到这个木工很难,我们两个人就吵起来了,我说:没有打坐的椅子,也是你讲的、你建议的。那么我现在说:好!那你去找,你找看看你适合什么,我做住持,我来出钱,对不对?没有打坐椅子就做嘛,我这个人最尊重人家的。后来,他懒惰,自己又说要做,后来,他不做了:慧律法师!你找别人。我说:你可恶!你真的是可恶!你把这个僧团搞得这个样子,你一下子又嫌这个道场没有禅坐的椅子,那你现在又说你……好!你要负责任来做,那我现在委托你,你怕麻烦又不做,你像什么东西啊你!

后来,我就跟他讲:好!广化法师坐在那边,我就跟他讲:不是你走就是我走,老子这个住持不干了,(师父把抚尺在桌上一拍:啪!)你试试看!真的,我那时候的个性就是这样子,现在发现很幼稚,很幼稚,最好你不要走,我也不要走,为佛教……现在就会通融,就会耐性,就会慈悲,就完全不一样了,是不是?以后,徒弟要走,我跟他跪,拜托!你不要走,拜托!你不要走,拜托!你不要走,跟他跪,跟他跪,我不是怕你走,是可怜你出去,你要流浪街头,no more(毛的谐音)dog 没有毛的狗,你是没有毛的狗,走到这个地方流浪,跑来跑去的,那个人家要做香肉,还不够资格,是不是?初出家跑到外面,是很可怜的,也很悲哀的,很悲哀!因为你不是别的师父剃度的,人家看不上眼,也不会疼爱的,讲实在话的,你也不晓得哪一个道场适合你,没有出去流浪过的人,一个憧憬,一个妄想,就不晓得,现在,所以,修行到一个程度,你那个悲心,你那个慈悲,那种耐性,是不是?你就有了,现在徒弟给我吵架,我会告诉他:没关系!慢慢讲、慢慢讲,只要你不走,不走,明天我买棒棒糖给你吃。(师父笑)没办法了,是不是?现在要有耐性,耐性,很不简单的。

【所乐】,所乐【境:或为一境、二境、三境、四境。】有的是同时存在的,有的是一、二、三、四,所乐境:所喜欢的境界。【决定】境,你自己认同的,【曾习】境,过去的习惯性,【所观】境,就是现在所观照的境界。所以,境界分成四个,你所喜欢的境界,你由知见所产生的决定,你过去的习气的这个境界叫曾习境,再来,就是所观境,你所观照的这个境界,这个统统是空,必需透过智慧的,但是,都有正跟邪。

好!你们翻开34页,欲,欲心所,34页的第3行,有善欲跟恶欲,有没有?善跟恶,好!第二个,胜解的心所,看第2行,胜解的第2行,决定境:正说,正法和邪说,正法和邪说,你看,第一个欲,善跟恶,第二个胜解,正跟邪,你看,第三个念,念,念的话,怎么样?善跟恶,第四个定,第四个定,那就是一定要善,一定要善,你没有善的话,没有办法定,你就是四禅八定那也是善的啦,但是,不是究竟的就是了,这个定,你非得善不行。

别境五心所

一、欲

于所乐境,希望为性。

善欲——起正勤、精进。

恶欲——起倒勤、懈怠。

二、胜解

于决定境,印持为性。

决定境—对正法或邪说,生起决定之理论,此理即决定境。

  解—殊胜了解。

  持—印证执持。

三、念

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定依为业(善念为定所依、能生定故)。

四、定

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

所观境——即四念处、四谛、十二因缘、唯识观所观事理、天台三观所观三谛、念佛声、本来面目等。

  注——令心于欲住之境,专精注照,不使散乱。若不如是,定力不生。

再来,36页,慧心所,慧心所,你看第3行,慧。

五、慧

于所观境、拣择为性。

拣择——于所观境简别选择得失、邪正等。

你看!有恶慧、有善慧。为什么说别境?因为,它这个有时候是在善的时候生起,有时候是在恶的时候生起,可是,你作意的话,你善也要作意嘛,恶也要作意嘛,比如说,遍行,遍行,所以,遍行的意思就是说……比如说,作意,你恶也要作意啊,你善也要作意,要不然,你怎么认识它,所以,这个胜解就不一样了,有时候是对正法的胜解,有时候是对恶法的胜解,就不一样了,这个叫做别境,你们会分吧!就是这个意思。

35善十一心所表解

一、信

就是我们的心,善的一方面只有十一个,所以,我们修行难,就是因为善心所少,恶的心所太多,恶的心所,占的比例多,善只有十一个,哪十一种心是善的?

【一、信】心,这个当然非常重要,你什么都是要信心,你今天为什么要来研究佛法?因为,有信心嘛,你怎么能相信有极乐世界,有信心;你想成佛,有信心,是不是?你为什么进入讲堂?有信心,这个信是……就像我们建筑的什么?基础,建这个大楼的基础,那就是信,没有信,那就什么都不要谈,什么都不要谈,对自己没有信心,那你所作也不成。

【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这个信是一个很好的善的这个心所,看到任何事情,有信心,所以,这个歌唱里面常常唱:我不能没有信心。所以这个信心是很重要的,生命的主导,于实、德、能,这“实”后面会谈到,“德”跟“能”分三个角度,深忍乐欲,深忍乐欲,心净为性,这个等一下再来解释好了。【实、德、能为信之依处,忍、乐、欲为信之因果,由此显示信心之行相也。】

我们先看37页。

【于——㈠实——】这个【实——】就是就【①事】相来讲,意思就是【(有为法)】他相信这个有为法是缘起生灭法,是缘生缘灭法,他相信的。【——于中深忍】,佛教讲的这个【(信忍)。】不是忍耐的忍,这个忍就是印可、印证,深深地印证、深深地相信,这个忍不是忍耐,而是深信不移,忍可以说是不动的意思,深信而不会动摇,所以,有为法,知道有为法都是缘生缘灭法的,因缘生因缘灭的事相。那么【理(无为法)】,就是我们无所造作的本体,无所造作的本体,不离有为法,有为法当体即空,那么就是无为法,所以,这个实就是你对于有为的事相,无为的理体,实实在在的去透视它而你产生的巨大的信心,那么你就想要去了解它。

【㈡德——】是【有德——】德性的意思,是我们所谓的慈、悲、喜、舍,在三宝里面都可以找到,这个德,什么是德?【佛】的德,佛的德,我们今天没有秉承佛的这个德,今天世界都是黑暗的,因为有佛的慈悲、德性才有办法,来延续这个大智慧的东西,否则的话,我们一样生活在无明当中。【法】的德呢?因为,佛所宣扬的大、小乘这个法,就是智慧的依归,所以,这个法就是一种德,所谓德就是能够利益众生,普润众生这个叫做德,所以说,这个人很有德性,就是这个人很慈悲,能够利益一切众生,这个叫做德。所以,以德服人者非常地长远,以暴制人;你用残暴的手段压制别人者乱,以德服人者远,以暴制人者乱,就是用德来感化别人,那么他是会很深、很远的,那么如果用暴来制这个别人,那就会乱掉,有一天,他会控制不住的。

所以,做法师的人,做师父的人,这个字是非常重要的。德从哪里修起?从忍辱下手,要有德高望众,那么他的忍辱,一定要比别人深,要从忍辱,从这个修养、宽恕下手,包容这个就是德,那么法呢?是一种智慧的德,与世间的德不一样,有般若的德、法身德,是吧!法身、般若、实相等等,是不是?再来,就是【僧】,僧是代表佛跟法,佛已经入涅槃了,法放在经架上,你也看不懂,那么需要靠僧,这僧就是出家众的慈悲。佛、法、僧这个【——三宝清净之德于中深乐(信乐)。】“乐”也可以念yào,深乐,乐就是信,深信不移。要信奉三宝的人,要皈依三宝的人,还不是容易的。所以,我们630日下午三点又要办这个皈依,这个皈依好像怎么办也办不完,一办完皈依,第二天就有人问了,师父!我要皈依,您什么时候办皈依。咦!昨天才办,怎么今天又再问了,好像有办不完的皈依,好多、好多,现在的佛教徒好像很多,有办不完的皈依。

【㈢能——有能——】就是有能力,对于【世、出世——善法——于中深欲(信能成就,而起希望)】。意思就是相信这个行善,可以得到善报,还有行这个净善就是不执著的,这个出世间的善,可以成佛。于实、德、能,起忍、乐、欲之信心,其自性清净,又能澄清相应心品,故曰心净为性。

◎信为道源功德母,善能长养诸善根。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

【于实、德、能,起忍、】忍就是这个实,有为、无为法的事理来讲的,德,那么就是对佛、法、僧来讲的,能就是对这个世、出世法来讲的,忍就是对实来讲的,【乐、】就是对德来讲的,【欲、】就是对能来讲的,所以,这个要搭配得很好,于实、德、能,起忍、乐、欲,就是上面三个配合底下这三个字,【之信心,其自性清净,又能澄清相应心品,】这意思就是说你只要深具信心,那一切就具足,你说对佛、法、僧三宝有信心,好!人家诽谤师父!或者是准备伤害佛教,你会受到动摇吗?我深信不移,你能怎么样?所以,这个坚持到底的信心所是成佛之根本。

所以,这个《大智度论》里面讲,怎么样能够产生莫大的信心,不观善知识之过失,能起大信心。因为,善知识能说法,他能说法,在这个经典里面有比喻,譬如说,恶的这个囊,比如说,这个布很烂,可是,里面装的都是金银财宝,比如说,这个善知识他本身的行为不太好,可是,他里面拥有很大的大智慧的佛法,虽然,他的行为不太好,但是,我们要的是他的法,里面那个锦囊当中,也可以取得这个金银财宝,意思就是说真正修行人,不能观善知识的过恶,善知识的一点点小过失,我们不应该观,我们观他的什么?实、德、能,他的大智慧,我们是亲近善知识的法,而不是要每天看善知识的恶,那你看善知识的恶,你的信心就起不来了。

所以,要对善知识的恶,就是小小的不好的地方,我们应当放下,不要去计较他,专看善知识的这个法,宝贵的法。所以,在《大智度论》有这样,譬如坏的香囊,就是坏的布袋,虽然,外表不好,里面装的是金银财宝,你不能因为说我那个布袋外面很坏,就不取里面的财宝,譬如说,黑暗中的火炬,比如说,黑暗中的火炬,拿着火把,后面跟着很多人,比如说,善知识就像一个火把,不能因为那个拿火把的人品行很坏,你就不要跟他走,比如说,大家都去这个什么,去跋山涉水,你今天你去露营,露营的时候又没有月亮的晚上,大家就迷失路了,有一个人拿一个火把,拿一个火把:跟着我走。你不能说:唉呀!你的品行那么坏,拿着火把,我才不跟着你走。不跟着走,你走哪里,你掉进火坑里面,他品行不好没有错,他能拿火把,你就要跟着他走,以法为主,所以说,要怎么样才能够产生大的信心,于善知识前不观过恶,但观其善,于善知识的地方,只观他的好的一方面,法的尊贵,永远不看善知识的过失,这样可以生清净信心,所以,能够澄清其他的相应心品,其他的相应心品,【故曰心净为性。】刚刚我讲的比喻,是出自《大智度论》,出自《大智度论》。

【信为道源功德母,善能长养诸善根。】信,你对这个三宝有信,那是一切道的功德母,能够长养诸善根,这个长养诸善根,有两大力量:第一个是善知识,第二个要环境。因为,既然你想要长养诸善根,你自己就有信心了,你有信心,怎么样能够让你有信心,有好的环境、有好的师父,那这个信心就会坚固不坏。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佛法就像大海一样,那大海就表示里面有很多的宝,(未完)

净界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全)

慧律法师百法明门论表解

百法明门论表解01 :一切法都在百法里面,不管哪一个人统统要学的

百法明门论表解02 : 我们没有办法变化所有的物质现象,至少可以变化这个精神状态

百法明门论表解03 : 不要在那些没有信心的人面前说三宝的过失,这个罪很重

百法明门论表解04 :学佛的人要包容, 要是看什么事情都很顺眼那是学佛成功了

百法明门论表解05:没有悟到清净的本性的人,都会透过意识状态扭曲别人的东西

百法明门论表解06 :种子熏习是生灭法,佛法有熏习,但空就不能熏习,佛果不能熏习

百法明门论表解07 : 你不要说别人侮辱我们,要说我们修养还不够炉火纯青

百法明门论表解08 : 若能观心必能入道,只要会让你烦恼的、嫉妒的、恨的统统不对

百法明门论表解09 : 用善心解脱的心理你所到之处都是善的,用恶的念头所感的都是痛苦的

百法明门论表解10 :保持欢喜心是一件很重要的情绪,什么时间、境界都保持随喜功德

史文章阅选读一

史文章阅选读二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