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07 : 你千万不要有太多的情绪作用,那些都是意识心

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短视频目录(2019.09.02)

近期的目录链接(2019.09.30)

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全)

慧律法师《唯识简介》全

慧律法师楞伽经(全)

慧律法师华严经一至四目录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1-70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全 )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全)


楞严经三 经前十门 07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07
慧律法师

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18页,第四。【四、示性定劝实证:】佛开示我们,要用本性修行,本性的定才是实修,示性定劝实修、实证。【凡夫、外道、小乘、权宗,】“权”就是善巧方便,没有究竟实相。【其所修行,各皆有定,】因为定才能显示不生灭的体,三昧力不够、定力不够,无法理解佛所说的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无增无减的境界,境界一晃,生灭心就起,难以理解。所以,要培养深层的定,才有办法理解佛所讲的寂灭真常法是什么。

【而悉无究竟者。何也?】为什么?【以其徒慕真修,不谙真本,】“谙”就是熟悉,不熟悉真心的本修因。【全用识心,】在修行,因为用生灭的意识心在修行,这是【错乱修习。】

【如经云:“纵灭一切见、闻、觉、知,】这六根,【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就算你六根不去攀缘六境,如果不了解真心,只是静静的在那边坐着,你所想的那一念,还是前尘所留下来的法尘,这个仍然是分别影事,也就是不实在的,认缘影为自心,就是错用心的意思。 【斯则诸凡夫天,乐修禅而未决择者,所修八定、】也就是四禅八定。【宁能出此境界?】怎么能够超越用意识心去修行这个境界?也就是说:外道没有一个人了解明心见性是什么;也不能了解真心的不生灭心修行,外道统统不能理解。不能理解用真心作为本修因,当然所修全是全用识心,错乱修习,怎么有办法超出三界的境界呢?

【又云:“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因为他悟的不究竟,认为这个境界就是不分别,分别都无,也不能讲说是色;也不能讲说是空,就是因为这个识,微细的识在作用,不觉察,连这个识都很难观测到,所以,他就叫做非色非空。那么,拘舍离,我们在《阿含经》里面讲过,这是六师外道之一,为自然论者,主张众生的苦乐不由因缘,惟为自然产生者,认为这个是自然产生的,并不是因果法所产生的。则众生的苦乐不由因缘,只是自然产生,这是自然论的外道,六师外道之一,称为拘舍离等,这是外道。昧为冥谛,冥谛就是说:很微细,认为这个就是最初的开始;但是,因为他用意识心,无法探究到真如自性,所以,就立某一个定点,认为一个开始叫做冥谛。这个外道二十五冥谛,我们以前也讲过。

 【则知一切外道,所修之定,亦同用缘影之心。】缘影就是看不到相的本空的本质。从这个相里面,再产生一个相来摄取,叫做影像相分;有本质相分、有影像相分。所以,我们看到的,其实是一个影像而已。譬如说:你看到一座山,看,远远的,确实是一座山;那么,就唯识学来讲的话,你看的其实是只有相,假相而已,那个山的本质是木、树木、石头、岩石、水、草所构成的。山的本质你不了解,你只看到那一念的影像,误认为确实有一座山,就一直讨论这一座山,执着以为实在有这么一座山,不知道那是缘起性的东西。所以说:由这个相分的本质相分,起这个影像,而误认为那个就是真实的。

因为我们用的就是缘影之心,像摄影机一样的,或者是像这个照相机一样的,拍摄,啪!这一念,我相、人相、众生相,我们脑袋里面统统是影像。本质本来已经空了,那现在摄取本质所缘起的一个假相,又误认为是真实的,因为那一座山,就是你业力所感应的一个依报,本来就是你清净心所影现的,而你误认为是在心外。所以,你看到的这一座山,变成由本质的相分摄影,变成我们脑筋里面的一个影像,一谈到那一座山,喔!很清楚;可是,你认识的只是个假相而已。就像你看到一个人,那个人其实不存在,他只是缘起、生灭无常假相,你误认为那个就是实在的,然后,就一直讨论这个人的爱恨别离、真假是非,做这种没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我们都是缘影,攀缘这个影像,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又云:“一切世间,诸修行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九次第定”就是:四禅八定——就是四禅、四空,再加上灭受想定,叫做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误认为这是真实的。所以,一切世间诸修行人,现前虽然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都是因为执着这个生死的妄想意识心,误认为真实,是平常你用的这一颗心,就是意识生灭心。【是知,诸小乘人,所用之心,亦非真实心。】【又如来咄】“咄”就是呵叱。【破识心之后,阿难云:“若此发明,】如果我现在发现的这一颗心,【不是心者,】那么,我变成无心。

说:【我乃无心,同诸土木。】因为阿难不识真心,认为:这个可以思惟、可以推测的,就是我们的心。佛陀呵叱他说:这个是妄想心、妄识!阿难就回答了:如果我现在所发现的能推测的这一颗心不是心,那么,我变成无心,同一切大地的草木一样无心。【兼此大众,无不疑惑!”】当然大家平常所用的,就是这一颗心,佛陀说:这个不是我们的心,糟糕了!那我们的心在哪里呢?无不疑惑!

【大众应摄权教菩萨,】“摄”就是包含。所谓的大众,就是包括这里面当机者,也有权教菩萨。【以始教权乘,全取第六识,】什么叫做始教?要加“大乘”二个字。大乘分二个:一个是大乘始教,一个是大乘终教。始教是讲权乘,大乘的终教是讲究竟实相。就是小、始、终、顿、圆。小教是指小乘教;大乘教分二个: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再来就是顿教;再来就是圆教。大乘的始教就是善巧方便,还在用第六意识修行,全嘛,全取第六识。如果是讲顿教,你千万不要去问人家、别人那个修禅的,禅是不立阶位的。你千万不要去问人家说:喂!你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或者是:你证十信位,是十住、十行、十回向?或者十地位!你问这个修禅的人,他会笑你根本就是外行的!因为禅那个顿是不立阶位的,不可以讨论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信、住、行、向、地,没有这个位次的,叫做不立阶位的。顿悟,即心就是佛,要弄清楚啦!不能外行的当作是内行的人来讨论,禅宗不立阶位的,即心就是佛,顿悟成佛!所以,因此我们要理解。

底下,以始教权乘,全取第六识,【作我、法二空观,】作我空、法空。我空是对生命观的迷茫、人生观的迷茫;法空是对宇宙观的迷茫,人生、宇宙不能空,那么,就是迷!【其所修之定,有入定、住定、出定,】入、住、出,那么,就是生灭,这个绝对不是首楞严大定;首楞严大定,没有入定、住定、出定,自性本来就是定。所以,这个入、住、出定,就知道【亦非究竟坚固之性定。】究竟坚固之性定,入无所入、住无所住、出亦无所出。 【如上所述,终无实果,】【凡外定销,】凡就是凡夫、外就是外道。定销,这个定力失去了,“销”就是失去了这个定力的时候,【或降德贬堕,】“降德”就是无福德了,福报享受完了,“贬堕”就下坠。【散入诸趣;】就会继续轮回。

【或从无想外道天,因谤三宝,直入地狱;】所以,这个谤佛、谤法、谤僧,是非常可怕的罪报。你宁可拿刀子割自己的身,千万不能谤佛、谤法、谤僧。要维持佛教,要了解什么是根本。说:不敬三宝,礼佛无益。连三宝都不恭敬,那这个人就不用讲修行了,心中没有三宝,怎么修行呢?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所以,有一些在家居士就说:我自性就是佛,我不须要皈依三宝!师父问他,就说:你皈依了三宝吗?他说:六祖讲自性就是三宝啊!这个人狂妄无知。我就跟他讲:那你是六祖吗?不是。那你现在是佛吗?不是。不是,就作如此狂妄之语?不皈依三宝。懂得一些皮毛的理论,他说:归无所归啊!没有错,这是理上说的,事上你没有悟啊!所以,回向就是回事向理,不能坏事相啊,只是空谈理论,不可以这样子的!所以,起傲慢、我慢,谤佛、谤法、谤僧,认为不须要三宝,这个小心,会直入地狱!

 【小虽不堕,了无进境;】小乘虽然不堕轮回,但是,没有进境,没有趣向究竟的菩提;【权虽略进,】权教虽然善巧方便,略有进步,【亦不远到。】做一下笔记,不远到就是无法达到远处,就是菩提,无法达到究竟的菩提,就是所走的不远、不够远。我们悟的要究竟,究竟就是究竟菩提,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推其病源,皆由以生灭心,为本修因,】所以,一切相都是惑汝真性,一切现象都在迷惑你,让你起这个生灭意识心,所以,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里面讲: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什么?就是见一切相,直下就是空,离一切相,即名诸佛。为什么?你着相,就是生灭的东西。所以,你看了一切相:爱、恨;是、非;善、恶;好、坏,这个都是对立的东西。什么是佛?生灭心跟不生灭心有什么不同?这个差太多了!

把笔放下来,生灭心是什么意思?生灭心是:见一切相,总认为有一种东西可以执着,来讨论它。譬如说:我们看到一个喜欢的境界,就一直贪着,这个叫做生灭心。那佛的心是什么心呢?佛不一样,佛知道内四大跟外四大,本身就没有分别的,譬如说:佛看一棵树,佛就说:我是一棵树。佛看到一座山,佛就告诉自己:我是一座山。因为一座山是地、水、火、风、空,我们这个色身也是地、水、火、风、空,对不对?众生不一样,众生是:我是我;山是另外很遥远的一座山。佛看到河流,就是我是河流。因为他就是把这个大无我的般若智慧,融入任何一个时间、空间,不产生内在的矛盾、思惟、执着。也就是:什么是佛陀?佛陀就是:般若的智慧心,可以融入任何的时间、空间,不起执着、不起分别,恢复原来如如不动的状态。佛看到大海,佛就说:我就是大海。佛看到一棵树,就说:我就是一棵树。佛看到一根草,就说:我是一根草。所以,我们要有正确的观念,意思就是说:里面跟外面都是元素所构成的,其实是平等的心性,没有任何的执着跟分别。

 我们要有正确的观念,如果说执着,譬如这一根草,就说:我是一根草,这个就众生相。如果这根草自己说:我是大草原。这个根草自己就是大草原。我们现在也是啊,如果把我们的胸量一直放大,像虚空一样,那么,就是平等啊!什么叫众生?在佛经里面,佛比喻:什么是众生?把一个烧杯装了水,拿一根针,放下去,dū......这一根针,诸位!能不能溶化呢?不行!一根针放在清水里面,它没办法溶化,就是我执、我见的人,没有办法融入整个环境,他是永远就是这样一点点的生命观,一点点而已!

 好!佛就比喻,譬如说:这一颗是盐,左边是盐巴,右边是一根针,放入水中,它不会溶化;左边是盐巴,好!这里也是一杯水,把它放下去,盐巴会不会溶化呢?会的,盐巴会溶化。虽然说:牺牲了自己的盐巴的相,但是,整个水分子里面,都含有什么?含有盐分,知道吧!所以,真正境界高的修行人,也就是说:把无我的精神,融入任何一个时间跟空间。 所以,一根草要讲:我是大草原;不能讲:我是一根草。是不是?就像讲:我是谁?我就是整个宇宙,宇宙就是我。这样子的以无所住,无量无边的一直扩展开这个般若智慧的时候,你的生命会完全不一样。 因此,我们因为不能用无我的心,融入任何的时间、空间,所以,我们一直做凡夫,而且还做得很快乐,从来不觉悟的,从来不觉悟,我们稍微有一点点才干,就狂妄得不得了。如果我今天不学佛,我看也是那一根针,沉到水里也不会溶化,我现在是这一颗盐,我们很渺小,但是,我们把它融入整个时间跟空间,用般若的智慧、用无我的精神,生灭心就立刻歇即是菩提。我们因为不知道扩张自己的胸量,老是死执不放,当然没办法解脱。皆由以生灭心,为本修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也。】

【经中阿难请定,如来首先三番破识者,即是决定,令舍生灭识心,撤去大定之障碍,】大定的障碍。所以,我执、我见、分别,都是很大的障碍;还有我慢、我贪、我爱、我见,统统一个“我”。【后乃广显见性,不生灭、】我们的真心是不生灭的;我们的真心是【不动摇,决定令悟自性本定,依真常根性,成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四卷末云:“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念销落。”】“弃”就是放下。如果你肯放下生灭的意识心、缘起的、无常的假相,你真的肯放得下。“守”就是安住于,“真常”前面加二个字:“自性”的真常,或者是真常的“自性”。如果你肯放下我执的生灭心、生灭无常的假相的外境,安住在真常的自性里面,那么,这个常光就会现前,你般若的智慧光明就会现前;问题就是你肯不肯舍?

那么,根、尘、识心,应念销落,为什么会应念销落?诸位!守住真心有什么好处?诸位!常光为什么能现前?了悟到什么?根妄、尘妄、识妄,三种皆是妄,放下即真!所以,六祖讲:万法无有真,离假一切真。万法无有真是什么?六根是缘起;六识是缘起所影现的意识心;六尘也是缘起的、生灭无常的假相。那么,根是妄、尘是妄、识还是妄,既然根、尘、识皆是妄,就不应着,就统统放下!应念销落。所以,懂得过生命的人,就是懂得放下的人。

【乃至“云何不成无上知觉?”】如果你肯这样守住真常自性清净心,怎么会不成佛呢?云何不成无上知觉呢?【五卷偈云:“如幻三摩提,】什么叫做如幻呢?如果你体悟到缘起如幻,自性本来的三摩提,就是定,【弹指超无学。”】“弹指”就是刹那间。六祖讲:悟则刹那间,迷则尘点劫。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要听经闻法?在等待那一念刹那之间,于刹那间即见永恒。为什么要这样子,在那边吃苦,坐在台下,一片一片的DVD、一卷一卷的VCD,这样一直看过去呢?吃苦有什么目的?就是等待明心见性的因缘。如果你前面都没有这样子下功夫,后面当然没有任何的因缘。所以,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此皆指示凡、外、权、小,令修真常性定,得证真实圆通也。】

【六卷文殊承命选择,偈答如来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说: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真正的教体是什么呢?清净在音闻。就是在你日常当中的音闻啊,你只要:动、静,统统知道那是如梦幻的,你要记得!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这个“闻”,底下加一个:性,从闻性下去解开来。闻根就是耳根,你只要于一切动、静如如不动,好好的听一切音声,赞叹声如如不动;毁谤声如如不动;善如如不动、恶如如不动。说:闻谤不忧,闻赞不喜,八风不动,是名修行。这个闻性。所以,你的耳朵,不要去闻一切是、一切非,统统如如不动,诸位!你就是一个接近真的在修行的人。

所以,再讲一遍:这个娑婆世界的真教体,统统在音声里面体悟,你想要取这个三摩地的定,实在很简单!你只要在闻性当中体悟,体悟什么?于一切动、静的音声,统统如如不动,你就能体会六根也是这样修,眼见一切色、空,也是如如不动;耳闻一切动、静,心还是如如不动;鼻嗅这个香、臭,还是如如不动;舌尝任何的味道,心还是如如不动,就是同样一颗真心。但是,娑婆世界耳根比较利,所以,由耳根来体悟那个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真心最快!

【又云:“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微尘佛是无量诸佛,都是选一根,进入不生不灭,这个不生不灭扩大到最后,全修即性,推广到七大、整个宇宙,无不是清净自性所影现的,从这里入,从这里解脱。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没有第二条路,就是要明心见性;没有见性,不可能成佛!【乃至结云:】最后,【“但以此根(耳根)修,圆通超余者,】超过其他的修学方式。【真实心如是。”】你想要体悟真心吗?这个就是道理,我现在告诉你的:就是圆通的耳根。告诉你:真实心就是在这个地方体悟。

【以上诸文,皆是曲开巧修之门,指示性定,第八卷如来详列历证之位,皆欲导其深入,】“抵”就是达到,【抵于实果而后已。】达到了真正的实果。【佛为示性定、】佛指示我们:要用本性修行、要用根性修行。意思就是:你千万不要有太多的情绪作用,那些都是意识心;就算你今天见、闻、觉、知统统隔离,你内心里面动荡,你那个还是意识心。你这个意识心如果不除,从年轻人修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到你死的时候,都不知道怎么死的!什么是如来的首楞严大定,闻都没闻过,因为不听嘛、也不闻嘛!也没有这个善根、也没有因缘。或者是听某一个法师,或者是某一个道场,就先入为主,就是捆死自己!不听不闻,当然就不能证,没有这个因缘嘛!所以,诸位有这个因缘,当然很庆幸说:喔!原来修行要从本性下手,不是只有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解决啊!念南无阿弥陀佛是对的,记得!用清净心念佛,即心就是佛,这是不二法门的。【劝实证,故说此经。】这是起教因缘(别),第四个。

 【五、销倒想除细惑:】“倒想”就是颠倒妄想,叫做倒想。众生都是颠倒妄想,所以叫做妄觉妄知;为什么佛称为正觉、正知、正遍知呢?他就是有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般若智慧,我们没有,众生没有!是不是? 所以,销倒想除细惑:【良以众生,元明失照,】本来的光明失去光照,般若的照没有了。【妄识纷糺,】这个念糺jiū,等同纠察队的“纠”,纠缠在一起的那个“纠”。妄识纷糺,缠绕在一起叫做纷糺。【或迷心在身内;】认为我们这个心在身内。【或认法居心外;】或者是二乘人固执因缘法,(【或固执因缘,】)【而系缚权宗;】权宗就是不究竟,还逗留在善巧方便的因缘法。或外道谬执自然,(【或谬执自然,】)执自然就是外道;执因缘就是二乘人。【而驰骋】“驰骋”就是奔走,往外拼老命的追,奔走【外计;】往外奔走。【皆为倒想,足障真修。】是会障碍我们真修行的。

【斯经第九番显见超情,正遣因缘、自然,二种妄情计执。】遣二乘人的因缘法,所以,以前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那是佛为了让众生直接体悟现前当下,让你受益,你现在讲究竟的真心,大家听不懂。 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六十二岁才开讲《楞严经》呢?因为因缘不具足,小乘根器只能慢慢慢慢的培养,慢慢的培养......《楞严经》是连证阿罗汉果都听不懂的,所以,你坐在底下听不懂,是很正常的,不要一直捶心肝:我为什么听不懂......那很正常的,当然听不懂啊!你不要一直讲:why?Why?没有什么why不why,why?没有的!这个本来就是无上甚深的一部宝典,是相当有境界的一部经典。所以,听不懂正是熏习的时候,千万不要跑、不要走,听不懂,坚定:我就是要听那个不懂的!这个观念就对了!听不懂,才会慢慢去突破嘛,喔!以前错误的观念停顿在哪里,你就愈来愈进步......是不是?所以,诸位!辛苦的坐在底下是对的,这个选择是正确的!

好!底下,【约如来藏不变义,以破因缘;约如来藏随缘义,以破自然;】自古以来都是用: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后面师父会谈到,我再来发挥一下,我可以理解祖师大德用心良苦,是一直让大家认为说:如来藏它是不变。祖师大德的好意是说:要让你体悟那个不变的本体;但是,这二个字刚好严重的错误,这不变义,就会变成一种自性见,让一切修行人会趣向:我要找一个不变的东西!这个观念就坏了!会十年让你没办法开悟。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一句话,会误导很多的众生;但是,一切的祖师大德都用这四个字,我可以理解祖师大德的慈悲,他是希望你能够体悟。

所以,这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就要看个人的程度了。初学佛法的人,看到这个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很容易理解的;等到修行到某一个阶段的时候,他会突不破,他会一直拼了老命,想要找一个不变的东西,刚好严重错误!趣向圣道亦是邪,法本来就没有来去的东西,如果说不变,如来藏性如果不变,那怎么样起作用?他说:作用叫做随缘啊!诸位!那随缘就一定要变啊,怎么会不变呢?不变的东西怎么能随缘呢?这个没有悟,实在是怎么样......就是你出家十年、二十年,都弄不懂这个到底问题出在哪里?这个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会让人堕入无始无明,我就是这个四个字弄了十年,突不破,十年!

后来:喔!知道了!随缘显现;显现,一切随缘,讲不变随缘,叫做善巧方便;不变义,那就变成一潭死水了,怎么起作用呢?诸位!体如果不变,一种东西不变,那怎么能够相用呢?怎么起大作用呢?有一种东西不变,那怎么起作用呢?所以知道,这不变的东西不能讲不变。是不是?它存在,但是,什么时候显现不知道,就是随缘显现。所以,因此我们要了解,这是中国祖师的名词,打开三藏十二部经典,佛没有讲过这一句话: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佛陀从来没有讲过这一句话。 约如来藏不变义,以破因缘,二乘人执因缘法。约如来藏随缘义,以破自然,就是外道所执的自然。我们就认定,祖师大德是善巧方便,不过,你应当知道,体、相、用一起讨论,那当然就不能有一种东西不变;但是,也不能说有一种东西在变,因为万相本空,是绝对的心性在作用,悟了,体、相、用,三就是一;迷了,体、相、用,一就是变成三。

底下,【会四科一一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双非因缘、自然;】也就是:非因缘、非自然,这个“非”要用二次,非因缘、非自然,就是非二乘人所讲的因缘法;非外道所讲的自然。【融七大文中,一一责为世间无知,惑为因缘、自然;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此皆销倒想之文也。】20页,【但倒想先销,细惑未尽,】细惑是指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诸位!销倒想,先销是什么呢?悟空如来藏;细惑未尽是指不空如来藏,还有空不空如来藏,还不了解。所以,【虽信诸法唯心,未彻唯心之本源;】“固”就是但,【固知五大圆融,】只知道地、水、火、风、空是五大圆融,【未了圆融之深故,】它还有深度的。【仍能障乎性定。】还会障碍我们本性的定。

【是故阿难希更审除,早登妙觉,由是满慈蹑前以质二疑】【一、疑万法生续之因,问云:“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意思就是说:根是不生不灭;尘也是不生不灭;阴也是不生不灭,五阴;十二处、十八界,这个都是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既然一切都是不生灭的,怎么会跑出这些生灭的有为相?【次第迁流,】那么的真实,让众生有所攀缘。【终而复始。”】既然是不生不灭,怎么会突然跑出山河大地这境界生灭,让我们来执着呢?来攀缘呢?来认知呢?来感觉、觉知它呢?为什么?

【二、疑五大圆融之故,问云:“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这一句话有一个关键,关键在哪里?关键在整个宇宙同一虚妄,统统是妄相,本来就是自性清净心所影现的世界。所以,科学家找的,刚好方向相反,科学家找的,是往外拼了老命,原来这个地球......当然科学家有科学家了不起的地方。佛法更符合科学,这地球、月球、太阳,看起来不同;站在空性的角度,却是不可得、是幻,那么,一切的星球、一切的宇宙、现象界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是这样。所以,因为不悟到湛然常住的不生灭心,所以,我们所用的都是意识心。

 底下说:【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世尊!如果地性是周遍的,怎么可以容得下水呢?【水性周遍,火则不生,】水性如果是周遍的,火就不生。因为水、火是不容嘛,水存在,火当然就不生了,意思就是互相陵替。【复云何明。】又怎么样有火明之处呢?意思就是说:水到的地方,当然产生不了火,哪里有火明之处呢?【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陵灭;】“陵灭”就是逾越,没有互相超过、陵越,没有互相倾夺,都遍虚空。【世尊!】这样讲,我们实在不理解,因为【地性障碍,】地性是有障碍的,坚固的东西是有障碍的,【空性虚通,】为什么二个你统统讲地跟空都是周遍法界,(【云何二俱周遍法界?】)没有障碍呢?【而我不知,是义攸往。”】“攸”就是所,“攸”就是有水行顺畅义,“攸”就是所往,是义所往,这个道理是怎么通达理解?

【此二均属细惑。如来逐答,】一一答,【以释二疑。先说不空藏,以示万法生续之因:】万法为什么有生续?万法从哪里来呢?从这里来,【因于性觉必明,】本性的觉性必明,就是加一个明的力量,强迫它要明。性觉本来就本明,性觉本明,性觉本妙。也就是我们清净心本来就存在;可是,我们因为还要把它加一个“明”,就坏了!加一个“明,”就是头上安头、知见立知了。以【妄为明觉,】以这个妄心,认为是明觉,所以,后面接着就一直妄下去了。【以为其咎,】“咎”就是过错。所有众生的过错在哪里呢?都不知道歇即是菩提的道理,都怎么样?头上安头,知见立知,在性觉,本性的本觉里面,强加一个明,加一个立知这个明的作用,就完全坏了!水静止在那边不动,你无缘无故丢一块石头;清净心本来就在作用,无缘无故就执着某一个观念,就是虚空当中,无端产生这个闪电,这一潭静的水,你硬是丢一块石头下去,让它起这个涟漪,执着就动这个妄念,心的大海就一直震动不停。无明从哪里来?无明就无因啊,没有原因,因为没有智慧,叫做无明,找得到因,无明就解决了!

无明从哪里来?无明就无因啊!那你说:那跟外道不是一样吗?不一样!外道是找不到因;佛陀找得到因,因是什么?因就是无明,无明最初就是无因,妄动就是因,就这么简单!妄动,没有般若智慧。我们为什么活得这么痛苦?很简单!因为没有般若智慧,所以,一直生灭相续,拼了老命还是要执着,因为要活下去!所以,不悟人生、生命的如梦幻泡影。所以,以示万法生续之因:因于性觉必明,妄为明觉,以妄心,认为这个就是明觉,这个觉上面还加一个“明”,就坏了!觉是本觉,觉上面还加一个“明”,你看,知见就立知,头上安头了!以为其咎。

所以,记得!让你的清净心显现吧,千万不要去伤害它,就这样每天二六时中,见一切相就离一切相,要守住这一颗清净心,永远不要动到执着的念头;永远知道,要离一切相,即名诸佛的道理;永远要保护这一颗清净心,于一切相,了知一切相都是幻,不起分别见、不起颠倒想,如是如如不动,守住,这样直趣菩提,用这个心念佛。 以为其咎,头上安头,觉上加明,就是明觉,就是妄。觉就是我们本觉;明觉就加一个头,知见就是立知,头上安头,问题就是出在这个地方,清净心不会用,不知道放下,拼了老命要执着,刚好方向相反!所以,幸福的日子,在懂得回光返照、懂得放下、懂得知足。

 底下,【由是三细俄兴,】“俄”就是突然,【六粗竞作,故有世界、众生、业果三种,始而忽生,终而相续;犹如捏目,乱华发生。后说空不空藏,以示五大圆融之故,喻明性相无碍。】诸位!这个三细六粗,因为是特别的重要,我们须要用一点时间,无论是老参、无论是初学,对这个三细六粗一定要有一个了解。

我们打开《表解》六○页,要好好的......也算是简单的给一个观念,否则三细六粗,对初学、老参来讲,有的人都一直很陌生。诸位看中间,无明不觉生三细,三细是哪三细呢?一、叫做业相;二、叫做转相;三、叫做现相。境界为缘长六粗,六粗是哪六粗呢?一、智相;二、相续相;三、执取相;四、计名字相;五、起业相;六、业系苦相。

 好!先看“无明不觉生三细”  底下,把笔拿起来,“业相”旁边写:相分;二、转相,旁边写:见分;三、现相,旁边写:妄现境界。为什么业相叫做相分呢?在这里要特别注意,这个相分不是指物质世间。这个“业相”,如果上面加二个字更清楚:叫做“无明”业相。这个地方还不是妄现的境界,这个要弄得很清楚,一般认为:相分就是物质世界。错了!相分有的很微细的,仍属于心,在唯识心里面讲:包括这些妄境,都是唯心所造。所以,在这里,业相叫做无明业相。记得!这个相分是指什么?是指微细的动,叫做生相无明,这个不是二乘人、凡夫、外道所能理解。细就是非凡夫、二乘人所能理解,叫做细。“粗”就是一般所能理解的。所以,这个业相,叫做生相无明、叫做无始无明、又叫做无明业相,所以,是非常微细中的极微细的动念。这个相分,千万不要把它当作妄境,这个类似混沌未开的迷糊状态,叫做相分。

 底下就是《楞严经》的经文:觉非所明,因明立所,这个就是业相。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这个就是转相。无同异中,炽然成异,这个就是变成世界。异彼所异,因异立同,这个就是变成虚空。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就变成众生。如是扰乱,相待生劳,这个就是智相;劳久就是相续相;发尘就是执取相;自相浑浊就是计名字相;由是引起尘劳烦恼,就是起业相;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是业系苦相。

我们简单一一来理解一下,因为这个三细六粗,对一个修行人特别的重要,所以,不能轻易的放过。好!看一下,无明不觉生三细,诸位看:业相——相分。觉非所明——说:性本之真觉,本性的真觉,非是所明之境,因为它叫做绝待的,(以自具妙明故)。不需要你加上一个明;不需要你加上一个头上安头。因明立所,因为你有所明,就变成有能明跟所明,那么,我们真如变成被你所明的,这就坏了!因明——因欲加明之故,问题就出在这地方。欲加明故,就是动念的意思,加明就是动一个念头,刚好往外;如果不动念,刚好如如不动,契合本体。所以,欲加明故就是动念,遂转妙明而为能明之无明,为什么?有能明就变成所明了,真如自性就变成所明。真如自性是本明啊,不是所明。底下,立所,因明立所,立所是什么?由无明故,逐将真觉,立为所明之妄境,就糟糕了!本来绝待,就变成相待的能所了。所以,无明妄觉合之为业相,无明妄觉叫做业相,很微细的生相无明;相分,记得!不是妄境,妄境是粗糙的!

二、转相,叫做见分,在“转相”旁边写:见分。业相是被攀缘的相分,我们一直想见,当然就有见分了。转相——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这个所既妄立,真如本性被你妄能所攀缘,变成能缘的见分、所缘的相分,而这个相分本来是不存在的,是你强加一个执着,生相无明的业相,那变成另外一种妄动,见分妄能攀缘这个业相,就是相分。底下说:所明之业相,既已妄立,复由无明的妄力,遂将本有的智光,转生汝能见之妄见,是为转相。所以,一切众生只要头上安头,统统叫做妄见,对不实在的妄识,攀缘不实在的妄境,因此就是这样在过日子,从无量劫来到今天,从来不懂得歇即是菩提的道理是什么,妄见,然后起这个妄相,就追求。

 三、现相,妄现境界。这个见分一攀缘这个相分,从微细转成现相,诸位!这个就是境界了,第三就是妄现境界了。前面那个相分,你千万不要错认为是物质,是境界,知道吗?那个是微细的无明,变成妄动,就变成见分攀缘相分,接下来就有戏可看了,就妄现境界了!现什么?现世界、现虚空、现众生。  

底下,无同异中,炽然成异。无同异中——同是虚空,异是世界,世界有大有小,千差万别;虚空是无相,是相同。所以,在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同是虚空,异是世界——无同异中,就是业相之中。就类似我们讲的混沌未开,还不是很清楚,什么是虚空,什么是世界。以世界之异相未成,虚空跟世界,其实本来是一体的。虚空之同相不显,故为无同异中。

炽然成异,就是很显然的转变成不同。此处是显现之义,就是(无明薰动的力量),妄执,这个世界本来是同,变成异了。成异——就是转相之能见,复以业相为所见,其奈业相晦昧空中,什么叫做晦昧空中?把真空变成一个没有智慧的空,我们真心本来可以体悟绝对的空、真觉的空;可是,我们现在变成没有智慧的空,叫做晦昧空中,没有光的一个空、没有智慧的空,叫做晦昧空中。无物可见,本来是无物可见,而此能见,定欲见之,这个转相一定要见。如是显现境界,而成世界之异相。(未完)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一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二套(全)

楞严经三科判 01 :科判就是经文分段落来判别, 用简要的纲领提示出来

楞严经三科判 02 :六道轮回的升沉决定在人,投胎成人就有抉择的能力

楞严经三科判03 : 拜佛是以佛为榜样,要把频率调整跟佛一样愈拜愈像佛

楞严经三 科判04 :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共用了四十多年研读才写出来的

楞严经三 科判05 : 佛法离开现前当下这一念,完全没有意义的

楞严经三 科判06 : 这个听经不怕多,听一次有一次的感受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01: 楞严经是大乘的法门属于经藏,摄终、顿、圆三教在内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02 : 一个团体好坏,从这个“诤”就可以看得出来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03: 每天念四十九遍大悲咒求忏悔,念一年,生生世世的冤业解决掉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04 : 只有凡夫在分宗派,真正大悟没有宗派,只有一佛乘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05 :有修没修其次,法不能讲错,法讲错了,就完了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06 : 你只有听经闻法的能力,是比不上修行的力量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